古代大臣俸禄

2024-05-19 02:28

1. 古代大臣俸禄

我国古代官吏的俸禄主要有土地、实物、钱币等几种形式,各个时期,各个朝代,俸禄制度的内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下面分四个时期,对我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作一个大体介绍。
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所谓俸禄,实际即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除去应该上缴给商王和周王的部分,因此,商周时期的俸禄是以土地的形式体现的,也就是说,封地的大小即是商周时期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
秦朝俸禄是发给米谷,以石计算。如郡守至一千石,县长三百石至五百石。
西汉时官吏的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按照官吏不同的级别,规定给予不同的俸禄谷米。所谓万石、二千石、千石、八百石等俸禄等级,是指全年所得俸禄的总数。实际支付是按月计算。如万石级月谷350斛,中二千石级月谷180斛,真二千石月谷150斛,二千石级月谷为120斛,六百石级月谷为70斛,如此等等,各级官吏享受的俸禄规定十分详备。东汉初年,又规定凡官吏俸禄,一半给钱币,一半结实物。如中千石级月俸给钱9000文,米72斛;二千石级月棒给钱6000文,米36斛。
晋代俸禄仍以实物为主,有谷、绢、绵、菜田等。南朝萧梁时期,官吏级别实行九品制,俸禄同官品正式对应起来。规定一品官年俸万石级,二、三品官为中二千石,四、五品官为二千石级。北齐官吏级别也实行九品制,但俸禄不以粟计算,而是以帛计算,一品年俸为枷匹,从一品700匹,二品600匹,从二品500匹,三品400匹,给禄方式为三分之一给帛,三分之一给粟,三分之一给钱。
隋代俸禄又恢复以粟计算,一般是一年分春、秋两次发给。俸禄的级别更加正规,正一品为900石,从一品至正四品之间,每一级相差100石,从四品至正六品之间,每一级相差50石,从六品至从入品之间,每一级相差10石。
唐初基本上继承隋制,只有小的差异。一是在京外任职的官吏俸禄比京官降一级,二是在主要俸禄之外,朝廷还根据官吏的不同品级给予俸食、雇佣警卫及庶仆人员等钱,统称为俸料钱。
唐代中期,俸料钱在官吏全部俸禄中所占的比重已超过一半以上,同时,由于货币在税收结构中成分的增加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唐代官吏的俸禄制度开始由实物制完全向货币制转化。至唐玄宗时,正式改革俸禄制,将百官各种俸禄统一起来,都以料钱的形式,根据级别随月付给,并统一规定了官吏俸禄的等级和形式。唐代的俸禄制,可以说是后来工资制的初始形态。
唐代以后,虽然有时候仍出现将实物乃至土地作为俸禄的现象,但就俸禄的主体而言,基本上实行的是以货币为主的俸禄制度了。
宋代俸禄制度呈畸形发展,官吏俸禄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宋代的官吏待遇,正俸之外,还有服赐(服装贸)、职钱(办公费)、禄粟(膳食费)、公用钱、厨食钱、菜场钱、薪炭钱、马匹各食乃至仆人的衣食等等。对于高官来说,俸禄尤其优厚。如宰相和枢密史,他们的正俸是每月钱30万,服赐是春冬各给续20匹、绢30匹、绵百两,禄粟每月100石,年炭1600斤,盐7石,有随从70人,衣粮均由国家供给,并另给职田几十顷。
元代官俸很低,但对蒙古贵族的赏赐却很多。
明代与元代相似,皇亲国戚岁禄赏赐丰厚,但百官库禄很低,比元代还低。明代曾用严刑惩戒官吏贪污,而实际上贪污现象并没有被制止,当时求官的人很多,足见在俸禄之外,官吏还是可能获得额外的收入的。这种非俸禄的俸禄,成为官吏腐败的催化剂。
清初政尚节俭,官员的俸禄比元、明有所提高,但自清中叶以后,由于制度的日益腐败,官吏贪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了。

古代大臣俸禄

2. 俸禄的古代官制

 东汉初年,又规定凡官吏俸禄,钱币与实物各半。至南朝梁时,官吏级别实行九品制,俸禄亦依此而推。北齐官吏级别亦行九品制,但俸禄不以粟计,而以帛计。隋代俸禄又以粟计,一年分春、秋两次发给官吏。其级别也更正规,如一品为九百石,自一品至正四品之间各级相差一百石。唐继隋制,然亦有小异:京外官吏俸禄比京官次等;于主要俸禄之外 ,据官吏品级给予俸食,用于雇佣警卫及庶仆人员,即统称之“俸料钱”。唐中期至清末,俸禄以货币为主。俸料钱在官吏的全部俸禄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一半之多。同时,因货币在税收结构中成分增加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之俸禄制度已由实物完全向货币化发展、转化。开元二十四年( 736 )唐玄宗正式改革俸禄制度,统一了俸禄的等级与形式。唐代以后,虽然有时仍然将实物乃至土地作为俸禄,但实行的基本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俸禄制度。俸禄制度要求官吏在享受俸禄的同时履行一定的职责 。若官吏违反朝廷有关法令,或有渎职行为,其俸禄便要相应扣除。早在汉代就已对官吏实行罚俸制度。唐代规定,凡文武官员在朝堂上不守礼仪,罚一月俸;举凡推荐人才不当 ,处理公文稽迟,科举考试泄题,无故超假等失职行为,皆处罚俸。至清代,罚俸制度更加严密,如官员在官署酗酒、赌博、推诿等,均要受罚俸处分。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 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从四品(月俸二十石)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 盐运司同知 宣慰司副使 宣抚司宣抚正五品(月俸十六石)华盖殿大学士 谨身殿大学士 武英殿大学士 文渊阁大学士 东阁大学士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从五品(月俸十四石)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正六品(月俸十石)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从六品(月俸八石)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安抚司副使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从七品(月俸七石)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 中书舍人 行人司副 光禄寺典簿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 部照磨 通政司佑事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从八品(月俸六石)清纪郎翰林院典籍 国子监助教 国子监典簿 国子监博士光禄彔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挈壸正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从九品(月俸五石)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 正字 詹事府彔事司务 学彔 典籍 鸣赞 序班司晨 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3. 古代的大臣的俸禄是怎么发放的呢?


古代的大臣的俸禄是怎么发放的呢?

4. 问关于古代官员俸禄的

古代的银子货币价值都不同,现以明代的标准计算!
明史,记载:七品县官一年的俸禄为45两白银,也就是一个月为3.75两,一两银子可以买大米2石,一石为94.4公斤,也就是说,一两银子可以买188.8公斤大米,现在的大米为3元--4元/公斤,取中间价3.5元计算,
就可以算出,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660.8元。一个县官的月工资为2478元,养家还行,包个小蜜就难了!明朝的俸禄是相对偏低的,官员经常抱怨       在汉代,官员以“石”表示职级的大小领取俸禄。2000石的官那简直不小了,西汉初年各级官员按照不同的石规定俸禄标准,俸禄是以斛(量器名,十斗为一斛)计算的,但每月领取时,又折合成钱。九卿相当于今天中央机关的部长,每月领4万钱。有人按当时的生活水平测定,认为这笔钱约可养活56人。       唐代官员根据品级发放俸禄,以九品区分职级,作为发给俸禄的标准。各级官员的品级依正、从、上、下分为九品三十级,而俸禄只依九品正从分为十八级。领取的俸禄包括禄米、俸钱和职分田等。以安史之乱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实行年禄、月俸双轨制。京官正一品每年给禄米700石,从一品600石,正九品40石,从九品30石。后期基本上只实行月俸制,但支付时往往付给谷帛等实物。唐代官员的俸钱中不但有生活费,还包括办公费,总的趋势是数额不断增加,而且地方官的俸钱高出京官。 
       宋代官员的俸禄丰厚,名目繁多,如最高文散官除每月给俸钱120贯外,还有绢绫罗绵等以及职钱、公用钱、出差费和仆人费用等。每个官员都可按规定配有仆人,最低的官员配给一名仆人,宰相可配给100人,费用都由国家提供。在宋代,做官就意味着发财。比如宰相吕蒙正和范仲淹,出身贫寒,为官期间也都算廉洁,但吕蒙正退休后,在洛阳建有“园亭花木,日与亲旧宴会”,范仲淹能用自己的钱在家乡修建“义庄”,赡养族人。 
       元朝通用纸币,俸禄支付纸钞,也叫俸钞。元世祖时制定过百官俸禄,俸钞从最高品级300两至最低品级35两不等。元代的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物价腾涨对官吏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朝廷虽然加俸,但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官员的实际收入是很低的。        明代官秩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据此分为十八等。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石,俸钞300贯,从九品禄米60石,俸钞30贯。后来只给少部分米,其余的折合成钱。因折算得不合理,官员的实际收入变得很有限。宣宗初年,有一位叫孔友谅的知县上书说:“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意思是说,上要养老,下要育小,加上送往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来。 
       清朝立国之初,官员的俸禄也很少。在京文武官员每年俸银,一品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正九品33.1两,从九品31.5两。另按俸银每两给俸米斛。京外文官俸银与京官相同,但没有禄米,而武官的俸银减半。这个标准是很低的。 日本大名俸禄:日本战国1石米=现在17~20公斤左右,1石稻谷=13~15公斤左右
每个士兵耗粮=1.8石/月,21.6石/年像奥州这种地方,伊达政宗这种官位比较高的大名,一年可拿六十万石,而奥州当时总产量接近百万石德川家康的总收入是700万石,占全日本30%,这个是指你所能支配的产量,当然不能拿走,拿走了其他人不得饿死?日本官位高一般石数就高,指的是你封地的总产量,出去养兵,手下俸禄及其他开支,也没有多少了,比较小的大名和中国的县令是差不多的,甚至不如100石=养百姓75人
100石=养农兵3人+75%武士俸禄
100石=养武士/常备士兵1人

5. 古代地方官员每个俸禄有多少?

要哪个朝代的?历代都不同,以下是清朝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大清朝官员俸禄  
 清代发俸银与禄米两种,按不同身份和职司可分为八大系列。每年春秋两季发给,春季以正月二十为限,秋季以七月二十为限。  1、宗室封爵:  
顺治元年,始定诸王、贝子、贝勒、公俸禄。摄政王3万两,辅政王1.5万两,亲王1万两,郡王5千两,贝勒2500两,贝子1250两,镇国公、辅国公625两;顺治七年又加给禄米。后几经调整,最后确定为(一说禄米均减半):  
亲王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  
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郡王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  
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贝勒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贝子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镇国公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辅国公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2、公主、格格和额驸  
固伦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  
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3、世爵俸禄: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一说半斛)。  4、文职官俸:  
顺治元年按明例支给俸禄柴直,十三年裁汉官柴薪银,雍正三年(1725年)定在京汉官照俸银支给俸米。清代文职官俸计分十等: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二品155两,禄米155斛;三品130两,禄米130斛;四品105两,禄米105斛;五品80两,禄米80斛;六品60两,禄米60斛;七品45两,禄米45斛;八品40两,禄米40斛;正九品33两1.14钱,禄米33斛1.14斗;从九品兼未人流31两5钱,禄米31斛半。从雍正起,由于京官清苦,特支双俸(米除外),称“恩俸”。(一些高级大臣俸米也加倍支给)  5、外藩蒙古俸禄:  
分九等:汗岁支银2500两,缎40匹;亲王2000两,缎20匹;世子1500两,缎20匹;郡王1200两,缎15匹;长子、贝勒各800两,缎13匹;贝子500两,缎10匹;镇国公300两,缎9匹;辅国公200两,缎7匹;札萨可一等台吉100两,缎4匹。又,科尔沁部亲王照汗例支俸,赐有达尔汉号者岁支银20两,锻4匹。轮值充当乾清门行走者有专门俸银: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加有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世爵的,照八旗世职,减半给俸。另有一部分蒙古官员,比照八旗武职减半给俸。  6、回爵之俸:  
主要是编入札萨克的哈密、吐鲁番两地之王公、台吉。最高的郡王岁支银800两,辅国公200两,一等台吉100两,二等台吉80两,三等台吉60两,四等台吉40两。又有不列等的内大臣,照八旗减半支俸,侍卫照八旗支俸。还规定每俸银1两,兼支米1斛。  
 
   7、八旗绿营武职:  
京师武职为:一品岁俸银180两,禄米90石;二品155两,禄米77石5斗;三品130两,禄米65石;四品105两,禄米52石5斗;五品80两,禄米40石;六品60两,禄米30石;七品45两,禄米22石5斗;八品40两,禄米20石;正九品33两1.14钱;从九品31两5钱。  
驻防八旗:一品(将军、都统)年俸银95.823/81.694两(分正、从),年薪银144两;二品(副都统)年俸银67.576/53.458两,年薪银144两;三品(城守尉、协领等)年俸银39.34两,年薪银120两;四品(防守尉、佐领等)年俸银27.394两,年薪银72两。  
还有蔬菜烛炭银、灯红纸张银等名目。如绿营岁支所得如下:  
提督(从一品)俸银81.693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80两,灯红纸张银200两,合计605.893两;  
总兵(正二品)俸银67.575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140两,灯红纸张银160两,合计511.575两;  
副将(从二品)俸银53.457两,薪银144两,蔬菜烛炭银72两,灯红纸张银108两,合计377.457两;  
参将(正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48两,灯红纸张银38两,合计243.339两;  
游击(从三品)俸银39.339两,薪银120两,蔬菜烛炭银36两,灯红纸张银36两,合计231.339两;  
都司(正四品)俸银27.393两,薪银72两,蔬菜烛炭银18两,灯红纸张银24两,合计141.393两;  
守备(正五品)俸银18.705两,薪银48两,蔬菜烛炭银12两,灯红纸张银12两,合计90.705两;  
千总(正六品)俸银14.9**两,薪银33.036两,合计48两;  
把总(正七品)俸银12.471两,薪银23.529两,合计36两。  8、新军俸禄:  
清末新军月俸定制为:  
总统官薪水银600两,公费银1000两,合计1600两;  
统制官薪水银400两,公费银600两,合计1000两;  
统领官薪水银250两,公费银250两,合计500两;  
统带官薪水银200两,公费银200两,合计400两;  
步工辎管带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140两,合计240两;  
马队带队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80两,合计180两;  
炮队带队官薪水银100两,公费银160两,合计260两;  
步工辎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10两,合计60两;  
马队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8两,合计58两;  
炮队队官薪水银50两,公费银14两,合计**两;  
总参谋官薪水银250两;  
教练官薪水银100两。  
 
   由于薪俸偏低,自雍正起火耗归公,出现养廉银,至乾隆是时又有补充调整,实际成为一种附加的俸禄,数额大大高于正俸。据《大清会典》中所载地方官员养廉银一般为:总督13000-20000两,巡抚10000-15000两,布政使5000-9000两,按察使3000-8444两,道员1500-6000两,知府800-4000两,知州500-2000两,知县400-2000两。另如河道总督6000两(其中北河总督系直隶总督兼领,支银1000两),管河道员2000-4000两,漕运总督9520两,盐运使2000-5000两,盐法道2000-4240两。佐贰官也均有,但数目与正印官相差很远。京官由朝廷波出一部库银作为养廉银,但数目比地方官少很多,大多数人仍以正俸为主。  武官也有养廉银,如道光中有关绿营各级的养廉银数目如下:  
提督:京师(巡捕营)800两,直省2000两,边疆(新疆伊犁等镇)2800两;  
总兵:京师800两,直省1500两,边疆2100两;  
副将:京师700两,直省800两,边疆1200两;  
参将:京师600两,直省500两,边疆800两;  
游击:京师500两,直省500两,边疆600两;  
都司:京师300两,直省260两,边疆380两;  
守备:京师240两,直省200两,边疆320两;  
千总:京师140两,直省120两,边疆180两;  
把总:京师100两,直省90两,边疆120两;  
外委千把总:京师20两,直省18两,边疆28两。

古代地方官员每个俸禄有多少?

6. 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多少?

商周时期,官吏由贵族充任,拥有封邑、禄田,所以以封地收入为俸禄,朝廷不再另外发放。春秋时期仍沿用,但在末期开始出现实物俸禄,至战国则逐渐形成以粮食为俸禄的制度。秦统一中原后,废封地,确立以粮食为俸禄的俸禄制。此后,汉朝、魏晋南北朝都承此制。
至唐代前期,俸禄分土地、实物和货币三种。至开元年间,则转变为以货币形式按月发放,如一品月俸料八千,食料一千八,杂用费一千二,防合二万,合计每月钱三万一千。至宋代,又增加了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目,如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等,也折合成钱币支付。
明代俸禄较低,初期以给米为主,偶尔给些钱钞,百官俸禄不足养自身。清代前期官员俸禄也不高,分俸银与禄米两种。由于俸禄过低,雍正时期始发养廉银,至乾隆时又有补充调整,实际成为一种附加的俸禄,数额大大高于正俸。京官的养廉银由朝廷划拨,但数目比地方官少很多,大多数人仍以正俸为主。所以,雍正特下令允许京官支双俸,称“恩俸”。

7. 古代官员俸禄能有多少

此表为贞观(唐太宗)年间的官员收入:
俸钱(两/年) 俸料(石) 职田(亩) 仆役(两/年) 收入(元/年)
一品 81.6 650 1200 240 172.6万
二品 72 470 1000 180 135.6万
三品 61.2 370 900 120 101.6万
四品 50.4 280 700 79.3 74.1万
五品 43.2 180 600 60 59.0万
六品 28.8 95 400 26.4 33.1万
七品 25.2 75 350 19.2 27.1万
八品 19.2 64.5 250 7.5 17.5万
九品 15.6 54.5 200 5 13.7万

古代官员俸禄能有多少

8. 古代官吏的俸禄是怎样衡量的?

俸禄的主要形式有土地、实物、钱币等。中国古代俸禄制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商周时期因官职同爵位相一致,并且世代相袭,俸禄实际上是封地内的经济收入(不包括上缴给政府的部分) 。即俸禄表现为土地形式,封地的大小是各级官吏的俸禄标准。春秋末期至唐初主要以实物作为官吏的俸禄。春秋末年,世卿世禄制度逐渐瓦解,各诸侯国王为争霸图强,纷纷选拔任用贤能之士,以雇佣方法据其职务高低,给予不等的实物 ,如以粟做为俸禄,从而达到招贤强国的目的。战国时期,实物俸禄在各国得以普遍推广,计量单位由斗改石。汉代,俸禄制度开始正规化。朝廷按官吏不同级别,给予相应的俸禄。东汉初年,又规定凡官吏俸禄,钱币与实物各半。至南朝梁时,官吏级别实行九品制,俸禄亦依此而推。北齐官吏级别亦行九品制,但俸禄不以粟计,而以帛计。隋代俸禄又以粟计,一年分春、秋两次发给官吏。其级别也更正规,如一品为九百石,自一品至正四品之间各级相差一百石。唐继隋制,然亦有小异:京外官吏俸禄比京官次等;于主要俸禄之外 ,据官吏品级给予俸食,用于雇佣警卫及庶仆人员,即统称之“俸料钱”。唐中期至清末,俸禄以货币为主。俸料钱在官吏的全部俸禄中所占比重已超过一半之多。同时,因货币在税收结构中成分增加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之俸禄制度已由实物完全向货币化发展、转化。开元二十四年( 736 )唐玄宗正式改革俸禄制度,统一了俸禄的等级与形式。唐代以后,虽然有时仍然将实物乃至土地作为俸禄,但实行的基本是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的俸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