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024-05-10 01:08

1. 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活将要谢下帷幕,我们都知道毕业生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什么样的毕业论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      [1]刘庆昌.教育的价值秩序[J].教育科学,20xx(5).      [2]王坤庆.论价值、教育价值与价值教育[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xx(7).      [3]田向阳.对教育价值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xx(2).      [4]王坤庆.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xx.      [5]杨叔子,等.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xx(9).      [6]夏晋祥,等.论人类教育价值追求的三次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xx(4).   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1]陈燕兰.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及探索[J].时代教育,20xx,(24):214,228.
    [2]曾卫民.农村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校园英语,20xx,(5):71-72.
    [3]江菲菲.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初探[J].读与写(下旬),20xx,09(4):98-99.
    [4]雷佼.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xx.
    [5]丁敏.初中英语小班化教学的思路和探索[J].才智,20xx,(22):108-108.
    [6]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07):368-369.
    [7]裴娅静.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英语园地,20xx,(18):11-12.
    [8]焦平.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xx.
    [9]潘志强.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xx.
    [10]宋菲,段文敬.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xx.
    [11]石志坤.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导学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刊),20xx,15(1):59.
    [12]陈儒珍.导学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使用建议探讨[J].读写算(教研版),20xx,26(17):169.
    [13]谭莉莉.“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应用[J].才智,20xx,8(21):192.
    [14]张晓娟.浅谈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英语,20xx.34
    [15]吕晓宏.高中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途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2).
    [16]王冬冬.高中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中中教育技术装备,20xx,(25).
    [17]刘天赋.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xx,(11)
    英语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1]张秋英.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xx,4.
    [2]杨秀敏.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赤子(上中旬),20xx,7.
    [3]周华梅.浅谈英语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4.
    [4]王红英.浅谈初中英语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J].海外英语,20xx,6.
    [5]刘亚珍.初中英语教学情景教学法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xx,(30):111-112.
    [6]王传奎.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xx,(18):59.
    [7]王新华.我国初中英语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xx(10):63~66.
    [8]李浩然.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堂优秀的英语课[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xx(11):20~24.
    [9]王华珍.大学生英语阅读的预习障碍及教学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xx.
    [10]林朝霞.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方法[J].广西教育,20xx,(35).
    [11]刘阳.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xx.
    [12]刘程智.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应用的实证研究[D].长江大学,20xx.
    [13]杨德林.对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xx,(31):89-90.
    [14]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xx.
    [15]游毓平.任务型教学在中学英语口语课上的应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xx.
    [16]贾景全.论课堂教学设计在初中英语高效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xx(7):56~58.
    [17]周彦波.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科技展望,20xx,(24):190-190.
    [18]宋斌华.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12)
    [19]孙琼.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xx(04)
    [20]陈黎明.从合作学习理论出发探索高职大学英语口语特大班额的教学新路径[J].海外英语.20xx(12)
    [21]阳兰梅.合作学习理论在《新视野大学英语》中的应用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20xx(03)
    ;

教育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2.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教育让我们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让我们的知识更加的渊博。下面是我分享的教育类的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篇一:          [1]余源培.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建设[J].河北学刊,2013(1):128-132.
         [2]李达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探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24-25.
         [3]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7):193-198.德育研究
         [4]宁丽新,樊东霞.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北方文学:下,2012(10):151-152.
         [5]刘明.加强高校远程教育教学过程管理[J].成功(教育版),2012,(11):168.
         [6]徐树坚.高校无纸化网络考试系统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72-273.
         [7]任莉莉.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价体系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4,1(01):130+132
         [8]徐礼丰.浅议高等职业院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体系基本框架[J].科技论坛,2015,(6):143-146
         [9]鲍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
         [10]石志勇.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11]王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外的差异分析[J].
         [12]华章,2012(33):119.莫亚之,韦厚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与推进措施[J].高教论坛,2014(12):26.
         [13]张彤.多媒体技术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8):196.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篇二:          [1] 王 枬 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2
         [2] 王 彦 王 枬,教育叙事—从文学世界到教育世界[J] 《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3] 张晓乐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全球教育展望》2005第4期
         [4] 黎加厚 信息时代的教育叙事与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J],《中国电化教育》2004 年第10 期
         [5] 丁钢 教育与日常实践[J],《教育研究》(北京),2004 年第2期
         [6]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7] 丁钢 教育叙事:接近日常教育‘真相'[N],《中国教育报》(北京),2004 年2月19 日
         [8] 丁钢 日常教育实践的意义[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9] 田静 曹芳 与项目一同成长:一位村中心完小校长的个案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5辑,北京,2004
         [10] 丁钢 我们如何做教育叙事?——写给教师们[N],《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21日
         [11] 丁钢 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北京),2003年第2期
         [12] 刘云杉 帝国权冲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3] 黄向阳 学校春秋:一位小学教师的笔记[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4] 丁钢 教育叙述何以可能?[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3辑
         [15] 耿涓涓 教育理念:一位初中女教师的叙事探究[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第2辑,北京,2002年
         [16] 许美德 现代中国精神:知名教育家的生活故事 [C],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2002教育科学出版社第1辑
      ;

教育类论文参考文献

4.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

5. 教育学论文

论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  
2010-4-25 14:37:05 作者:zf9828  

宁夏省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永康小学/赵娟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潜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怎样才能充分挖掘和培养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怎样才能处理好个体发展与群体教育、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我国近年来虽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因材施教,但大多数学校又都过分重视升学率,惟成绩是瞻,成绩就是法宝,教师的业绩、教学的评估都以成绩高低来衡量,在如此重视成绩的情况下,教师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书本、成绩,厚此薄彼,抓群体而忽视个体,犹如一辆割草机,齐刷刷的过去,枝条没有了,个性没有了,只有方方正正、千篇一律的规格。因材施教与应试教育已形成矛盾。做为一名有责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绝不能人云亦云、明哲保身,我们必须大声疾呼、合理建议。 


古人韩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难道现代社会就没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些同学,学习成绩不理想,但在其他方面却有出类拔萃的才能,例如唱歌、跳舞、体育、绘画、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等等,但因为缺少真正的伯乐来发现、鼓励、培养,在成绩大于天、“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命根。”的思想支配下,特长爱好得不到发挥、得不到锻炼,逐渐沦落为班上的差等生。国家推行基础教育旨在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应试教育弊端的教育改革成效不够明显:应试教育批而不倒仍未得到有效遏制,素质教育倡而不立未能取得重大突破。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举步维艰,而素质教育搞不好,因材施教就是一句空话。在现阶段,人的成长与谋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人们总是根据谋生利益最大化来规划其受教育过程的。既然社会上越来越多被看好的职业岗位设置了学历高门槛,那么必将引导人们选择上大学上好大学来圆自己的人生梦,引导人们在高考前的十余年间,争取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并力争成为一次次考试成绩的领跑者,如此一来就是片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更适合普遍的需要了。基础教育多年来大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扪心自问一下,在以成绩、升学率为准绳的时势下,你们敢逆流而上的去实施素质教育、去因材施教吗?你的成绩上不去怎么办?因此,我们必须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找到一条既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又能提高全体学生成绩及升学率的契合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说:“……需要因材施教。正如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它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我们这里所强调的“材”就包含着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作为教师,应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观察,并结合兴趣爱好的把握来确定一个学生所具有的气质特征,进而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小学教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学生。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事业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由于不同学生的生理条件、环境影响和受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同以及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即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叶子,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这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不应该忽视,为了激发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兴趣,教师应因材施教来吸引绝大多数的学生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使用不同方法,及时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来因势利导。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学生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学生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学生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笔者认为以下几点能巧妙地将因材施教思想穿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学生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4)以“创新”为主的开拓机制。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笔者认为在目前高度重视统考分数和升学率的形式下,教育工作者必须提高自己的学识能力,才能更多的、巧妙的将因材施教、素质教育融入应试教育中,推陈出新,不落俗套,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希望教育工作者能本着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的精神,认认真真的总结出一些经验来,丰富、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教育学论文

6. 教育学科论文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7. 教育学论文

 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
                      当今社会,教育究竟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思考,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学论文800字,欢迎阅读。
    
     《试谈汉代家庭教育特点及启发》 
     [摘要] 千百年来,家庭教育问题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在不同的时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各不相同。就汉代家庭教育而言,侧重强调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家庭成员均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以及相互间的积极影响,与后世“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庭教育理念存在很大的不同,这也反映出汉代家庭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 汉代;家庭教育;品德修养
    自古以来,家庭是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它既是个人生存的重要依托,也是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元素。所以,无数健康和谐的家庭就会构成和谐的社会,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则是和谐家庭的重要保证。因此,千百年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是一贯的。但是,过去许多人认为,家庭教育是指家长对儿女的教育,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虽然不同时代的家庭教育存在不同的特点和侧重,但家庭教育的共性则是,不仅父母教育子女,夫妻之间还存在期待和劝勉,兄弟姐妹之间存在表率和示范,晚辈对长辈的规谏和交流等均属于家庭教育的内容。[1]也就是说,家庭教育不仅包括家长对孩子学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更包括道德层面的修养教育,以及相互间的影响等。在以两汉时期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通过对这一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进行一番梳理和讨论我们可以发现,两汉时期的家庭教育内容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扑责不是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特权 
    所谓扑责,是指杖责或鞭笞。千百年来,“棍棒之下出孝子”是众多家长教育孩子时最直接有效的理念和方式,甚至被奉为家庭教育中的真理。正如《史记律书》所云:“故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其实,整个两汉时代,家长对儿女进行教育时很少采取杖责或鞭笞的方式。据我们统计,整个前四史中,“杖”字仅仅出现308次,与之搭配成的名词或术语只有“授几杖”“衰杖”“法杖”或“鼓杖”等,而且这些词汇或术语大多不属于家长教育范畴,其中家长用杖责方式对儿女进行教育的方式仅有3例。一是《汉书陈万年子咸列传》载,陈万年因儿子陈咸不听话而举杖责打,“万年大怒,欲杖之”。二是《后汉书刘平传》所载,薛包的后母厌恶自己,责其分家独自生活,薛包不愿意。“包日夜号泣,不能去,至被欧杖”。三是《汉书崔烈传》所载,崔烈花钱买官后,因儿子抨击其行为属铜臭之举故而恼之,而“举杖击之”。上述仅有的三例属于家庭教育中的特殊情况,并不是家长对儿女的常态教育行为。不仅如此,有时候儿女犯了错,家长恼怒自己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反而要杖责自己。据《后汉书淳于恭传》载,“后崇卒,恭养孤幼,教诲学问,有不如法,辄反用杖自棰,以感悟之,儿惭而改过。”该句话的意思是:叔父淳于恭在教育不听话的侄子时,不但没有杖责侄子,反而要杖责自己的失职,结果使侄子大为感动,使其羞愧而自觉改过自新。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家长以杖责方式教育儿女的方式比较少见。相反,我们发现,杖责行为出现比较频繁的记载多见于皇帝、官员对臣子或下属的责打。从心理惯性的角度来说,这些情况体现了皇权的优越性,而家长很少扑责儿女则体现了家长爱护儿女的天性。同时说明,在家庭教育中也基本上不存在后世所谓的“家庭暴力”。
     二、家庭成员注重品德教育和相互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家风”或“门风”是家庭成员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家风”或“门风”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良好“家风”和“门风”的形成取决于所有家庭成员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修养,而且要通过所有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潜移默化之中形成所谓的好家风或好门风。两汉时期的个体家庭教育已经开始注意家庭成员的道德修养,强调相互影响的重要性。首先,家长自觉注意道德修养,并影响儿女。在汉代个体家庭教育中,父母并不是单纯对子女进行说教,而是注重自身修养对儿女起到的表率作用。正所谓,“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凌,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2]具体来说,两汉时期,家长的品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求儿女“近有德”、尚节俭,注意心灵美的陶冶。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高祖刘邦临终写《手敕太子》,反省自己年青时认为读书无益的错误,告诫太子刘盈要勤奋学习,对开国元勋“萧、曹、张、陈诸公侯”要以礼相待。据《后汉书郑玄传》载,东汉郑玄以书信的方式教诫儿子郑益恩时,要求他“勖求君子之道,研钻勿替,敬慎威仪,以近有德……”蔡邕作《女诫》篇教育女儿:“……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蔡邕要求她不仅要注意日常的梳理打扮,更不可忽视心灵道德的修饰。第二,父母坚持道德准则,为儿女作表率。据《后汉书张湛传》载,张湛“矜严好礼,动止有则”。张湛严于律己,不但做好妻子儿女的表率,即使对待乡党,也是“详言正色”。被周边地区的士大夫奉为楷模,“三辅以为仪表”。《汉书王陵传》亦载,王陵与刘邦有故交,秦末分别起兵,后王陵归顺刘邦,项羽为了逼迫王陵投降于己,于是把王陵的母亲抓住作为人质,“欲以招陵”,但王陵的母亲悄悄对汉使说:“愿为老妾语陵,善事汉王。汉王长者,勿以老妾故持二心。妾以死送使者。”上述事例中的父母均身体力行,以“好礼”“忠”“义”等良好的道德准则,在精神上给予儿女们极大的教育和表率。其次,儿女以良好的品德影响父母。与父母重视儿女品德教育相映成辉的是,儿女也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行来感化或影响父母。
    据《后汉书乐羊子妻》载,有一天,别人家的鸡跑到乐羊子家,婆婆据为己有,并“盗杀而食之”,乐羊子妻载饭桌上“对鸡不餐而泣”,且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意思就是说,都怨自己不能干,让家里这么穷,否则,就不会让餐桌上出现别人家的鸡了。婆婆听后甚为惭愧,“竟弃之”。《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亦载,父亲全柔“尝使琮賫米数千斛到吴,有所交易。”儿子全琮竟然“皆散用,空船而还”。父亲大怒,全琮解释说:“愚以所市非急,而士大夫方有倒悬之患,故便赈赡。不及启报。”意思是说,我们要买的东西并不是很着急,而如今连士大夫们都没米吃了,救人性命乃头等大事,所以,我就把米救济给缺米的人了。最终全柔对儿子的行为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认为全琮很有出息。上引事例中的乐羊子妻和全琮,分别以高尚的品行和急人所难的大义之举,分别影响了自己的婆婆和父亲。这种事例无论是在汉代,还是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其意义尤为突出。第三,晚辈对长辈可以规谏。两汉时期,晚辈对长辈的规谏也应该属于家庭教育的范畴。而且这种规谏文献中是经常见到的。据《后汉书杨厚传》载,“厚母初与前妻子博不相安,厚年九岁,思令和亲,乃托言疾不言不食。母知其旨,惧然改意,恩养加笃。博后至光禄大夫。”杨厚对母亲不能善待异母兄长杨博的行为不以为然,用绝食的方式进行抗议,终使母亲幡然改悟。同时代的典籍中也对晚辈的规谏持赞同,甚至鼓励的态度。《孝经》云:“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所以,有人认为,谏诤是善意的,作为臣属、子女,能够在君主、父母有不义行为时,不是听之任之,而能够以谏诤的形式加以劝阻,使他们往好的父母发展,这就维护了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且,谏诤对愚忠、愚孝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具有一定的民主性[3]。所以,谏诤不仅在国家治理中,而且在家庭事务和家庭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说,两汉时期,品德修养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如果父母能够严于律己,就可以为儿女做好表率,就可以树立良好的家风和门风,反过来,儿女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也可以给父母带来积极的影响。上升到国家、社会的高度,德政和德教是汉代士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他们对统治者斗争的武器[4]。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代的家庭教育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
     三、家长重视子女的学业教育,家学盛行 
    两汉时期,修习经学的风气较为流行,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念被统治者认可之后,很多儒生通过修习经学得到察举、征辟,一跃成为公卿,从而提高了家庭声誉和门庭地位。正如《汉书儒林传》所载,“自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并封侯,天下学士糜然乡风矣”。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兴家”的理念迅速流行起来。而且,专门从事教授的人也迅速增多,其中有一部分教授之人侧重于对子女或族人的传道授业。我们这里所说的授业角色,主要是指家庭(或家族)内部成员。在封建时代,父辈是家庭或家族之长,他们担任着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5]。汉代典籍中,有关家传学业的记载比较多。如《汉书刘向子刘歆传》载,“刘向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赐,九卿丞;少子刘歆,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卒父前业”。《汉书王吉子骏传》载,王吉与儿子王骏,“吉兼通五经,能为驺氏《春秋》,以《诗》《论语》教授,好梁丘贺说《易》,令子骏受焉。骏以孝廉为郎。左曹陈咸荐骏贤父子,经明行修,宜显以厉俗。”《后汉书耿弇传》载,耿弇父耿况“学《老子》于安丘先生”“弇少好学,习父业。”从上引事例和文献所载我们发现,两汉时代,很多家庭中的授业学习大多是儿女受长辈的.影响而自觉学习,并不是因家长的强迫而学习。同时,到东汉时期,很多家庭的儿女自觉继承并发扬了父辈的学业,也就是所谓的子传父业。据统计,《后汉书》中有关子传父业且影响较大的记录就达近二十条。正如吕思勉先生所云:“谓汉世百家之学皆衰非。”[6]这应该是对汉代家学教育发展情况最中肯的评价。汉代教育执行的是“通经致用”的原则,昭帝、宣帝时期,治经儒生更多地以经术参与到政治活动和政权建设之中,经学在施政过程中的作用大大增强。家长鼓励子女研习经典与汉代的选官制度存在很大关系。客观来说,家长鼓励子女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走上仕途,进而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在任何时代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在汉代家庭教育中,单纯就学业教育而言,家长对对子女的规划和管理是得当的,对后世的家庭教育也产生巨大影响。
     四、汉代家庭教育的特点对当前家庭教育的启示 
    汉代家庭教育所呈现出来的特点是那个时代社会现实的产物。这一产物虽然产生在两千多年以前,但其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因素,对促进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稳定起到重要作用,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积极因素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
    首先,就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权力而言。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父母(尤其是父亲)是家庭的主宰,其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儿女必须无条件执行父母的决定,否则就是家法伺候,“棍棒之下出孝子”就是最好的诠释,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或多或少地存在。其实,汉代家庭教育中,强调更多的是父母的义务和责任,而权力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对儿女的品德修养、学业,乃至择业、择偶等方面,父母均有权参与,但都不是强行做主。相对而言,在各方面高度发展的今天,很多家庭中父母的“霸权”仍然顽固存在着,他们肆意干涉着孩子的方方面面,从小学择校,到读大学专业的选取,甚至在配偶的选择等,时时处处闪现着父母的干涉和权力,从而引起儿女的逆反和反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现代家庭教育与管理中,有些父母的思想和认识远远落后于汉代的家长,这也是现代家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二,在儿女的教育与择业方面。两千多年以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深入人心。随着汉代“经学”兴盛,尤其在设立“五经博士”之后,家庭生活中,父母非常希望儿女“通经致仕”,但父母更多地是为儿女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教育环境。他们虽然很希望自己的儿女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但一般不会强迫。也就是说,年轻人是否通过修习经学而走上仕途,往往取决于自己的爱好或志愿,而不是父母的决策,更不是迫于父母的高压。即使在一些经学大师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是对儿女进行引导,而不是强迫。汉代个体家庭中,父亲是儒生或官员,而儿女从事其他职业的情况是常见的。这种家庭教育中的“民主”不但保证了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可以让年轻人更容易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所以,这种情况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应该更具有实际意义。
    第三,在儿女的品德修养与熏陶方面。汉代家庭教育中,在品德修养方面最明显的特点是父母的表率作用与相互影响。汉代父母并不是单纯对儿女进行说教,而是更强调家长自身品德修养的表率作用。也就是说,家长一方面要求儿女“近有德”、尚节俭,注意心灵美的陶冶,同时,父母的言行非常注重坚持道德准则,为儿女树立好榜样。与父母重视对儿女进行品德修养教育相映成辉的是,儿女也可以用自己良好的品德或行为来感化或影响父母的不当之处。有时,儿女还可以用劝谏或交流的方式来影响父母。上述这种情况则是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中“言教不如身教”的最好证据。现代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品德修养教育方面,很多家长停留在“言教”层面,而且不少父母没有起到表率作用,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虽然我们不能强调每个家长都要去读一下汉代典籍,但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例,其借鉴价值是很高的。从总体上来说,汉代家庭教育所呈现出的特点虽然有时代的因素,但其普遍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两汉时期,统治者以“孝”治天下的理念对中下层个体家庭产生了重要影响。反映在家庭教育事务中,家长虽然具有较高的权威,但在对儿女进行教育时,十分强调家长的表率和示范作用。同时,所有家庭成员注重加强品德修养,并相互产生积极影响是当时家庭教育方式的主流。过去,有学者认为,“家长握有儿女的教育权、择业权。家长不但有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主观意向教育子女的权力,还有权为子女选择教师,为子女择业定向,而不考虑子女个人的需要和意愿。”[7]这种观点应该是针对后世的家庭教育而言的,套用到汉代是不恰当的。因为,两汉时期,在家庭事务中,家长的绝对权威尚未完全确立,更多强调的是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加之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当时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不少“民主”的成分。这些“民主”的成分,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喜茹.两汉家庭教育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13. 
      [2]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一.治家[M].北京:中华书局,2010:40.     
       [3]梅良勇,张方玉.《孝经》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J].学海,2000(5):116-120.      
        [4]王洲明.汉代散文风格与汉代经学的关系[J].泰安师专学报,1999(5):28-29.       
         [5]曹建平.魏晋南北朝家庭教育钩稽[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8(2):104-106.        
          [6]吕思勉.秦汉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86.         
     [7]王玉波.中国古代的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36. 
  ;

教育学论文

8.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大学生都需要写论文,在写论文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为参考文献而烦恼,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育类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参考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一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李明:《叙事心理治疗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伍新春、胡佩诚:《行为矫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英]佩恩:《叙事疗法》,曾立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
    [5]包涵、郑田伟:《国内叙事心理治疗研究小议》,《社会发展》2012年第24期.
    [6]吴熙娟:《熙娟叙语一一个咨询师的成长历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版.
    [7]邓红:《甘肃农村初中生厌学心理调查与分析(以榆中县为例)》,《兰州学刊》2008年第9期.
    [8]平正、欧阳文珍:《儿童创造力发展支持性因素分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8期,第92-94页.
    [9]李秀婷:《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留守儿童厌学分析--乌兰察布市凉城县第三中学学生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刘亮、赵旭东、缪绍疆:《后现代主义下的叙事治疗及其临床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7年第4期.
    [11]马一波、钟华:《叙事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2]施铁如:《学校心理辅导的.叙事方式》,《教育导刊》2006年第1期.
    [13]史云云、靳钰炜:《论社会建构主义形成的理论根源》,《科学之友》2008年第4期.
     教学论文参考文献二 
    [1]陈设立:《长宁区学习型城区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2][美]罗伯特·D 帕特南着:《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陈设立:《长宁终身学习实践与思考2012》,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
    [4]何传启:《公民意识现代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季国强:《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上海髙等电子音像出版社2008年版.
    [6]王林兴:《浦东新区社区教育实验报告选集(三)》,浦东新区社区指导中心2009年版.
    [7]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8]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学习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9]张恒山:《卢梭与〈社会契约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美]彼德·圣吉、阿特·克雷纳、夏洛特·罗伯茨等着:《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张兴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