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2024-05-18 19:21

1.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学科概况  高能所是中国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及首批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中国第一位理学博士和第一位博士后均出自高能所。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有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6个理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核技术及应用等2个工学博士(硕士)培养点,材料工程、动力工程等6个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点;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2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科特色  高能所在长期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强势科研领域:第一是粒子物理研究,包括基于加速器的高能物理实验、粒子天体物理和中微子实验、核电子学和探测技术研究、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理论等;第二是先进加速器技术,包括高亮度电子加速器技术、强流质子加速器技术、应用研发和成果转化;第三是先进射线技术,包括同步辐射和中子散射实验平台、自由电子激光及其应用、核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截至2014年7月,高能所在学研究生470余人、在站博士后50余人。 截至2010年11月,该所历史上有3篇学位论文获得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其作者分别是余文飞(导师:李惕碚,2000年度)、丰伟悦(导师:柴之芳,2001年度)和张毅。另有2篇论文分别在2008年度(作者:庄胥爱)和2009年度(作者:唐军)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粒子天体中心张毅(导师胡红波)的博士论文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粒子天体中心的陈燕梅(导师王建民)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实验物理中心的钱森(导师王贻芳)、理论物理室的王伟(导师吕才典)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理论物理室的王玉明(导师吕才典)获得2009年度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2.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其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
生物物理所的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科学、非编码核酸和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等学科前沿领域实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突破,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装备的创新研制,实现关键技术和实验方法的重点突破,构建以生物制药和体外诊断为重点的转化型研究体系。
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共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

3.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截至2013年11月,研究所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并拥有科学技术哲学二级学科博硕点。 博士后流动站:科学技术史 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科学技术史 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科学技术史  截至2013年11月,研究所培养博、硕士研究生200余名,在站博士后3人,在学研究生60余人。  该所久保辉幸同学先后两次参加本所的学生年终论文报告会,两次均得奖,其中2008年得二等奖(本年度一等奖空缺)。在学习期间曾发表过一些论文;另外还有两篇与毕业论文主题相关的论文分别被英国的《Asian Medicine——Tradition and Modernity》和本所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接受,在近期发表。在2008年11月的第四届亚洲医学史大会上,他提供的论文曾获奖励。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4.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Institute of Bi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其前身是1957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生物物理所的战略定位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科学、非编码核酸和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等学科前沿领域实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突破,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装备的创新研制,实现关键技术和实验方法的重点突破,构建以生物制药和体外诊断为重点的转化型研究体系。截至2014年08月,生物物理所共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院级重点实验室、2个所级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5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5人。

5. 关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考研

你好!
1)欢迎肯定是欢迎,但是具体到你要去的实验室是否需要你这种人才就不清楚了,我知道的情况是某些实验室需要某专业方面的人就会专门去招,所以建议你想办法联系一下,这样把握很大。
2)成功率是相对的,英语和政治专业课分数不能低,这个是硬指标,没有商量的。
3)非生物非化学的肯定是少数,但是很多非生物非化学专业的人都成为了生物类的优秀教授,这个不仅仅是国内,国外更是普遍,所以这条路是没问题的。
4)分数不能低,提前联系好实验室,最好定向联系,转劣势为优势。
5)复试我不清楚,我是遗传所的,我们所复试不考试,要求做一个ppt讲一下科研经历,然后有英语口试。生物物理所应该也差不多,如果你确定要考,可以HI我,我可以问生物物理所的同学。
6)资料试题一般去论坛上下载,很多论坛都有人贡献出来,另外一点是往年的qq群,这个简单一说你就懂了吧。

关于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考研

6.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是中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也是中国首批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截至2014年12月底,该研究所共有4个专业的博士点和硕士点,以及地质工程、环境工程2个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点,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地质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地质工程、环境工程 截至2014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共有在读研究生325人(其中硕士生151人、博士生174人)、在站博士后48人。 截至2013年底,该所共有在读研究生292人(其中硕士生146人、博士生146人)、在站博士后45人。 截至2012年底,该所共有在读研究生264人(其中硕士生121人、博士生143人)、在站博士后25人。   2012年-2014年该研究所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姓名所在级研究室导师获奖年份王建旭09博环境室冯新斌2012晏浩11博环境室刘再华2012吕正航09博高压室张辉2012张晓琪10博矿床室宋谢炎2012朱伟11博环境室冯新斌2012孟勇10硕矿床室龚国洪2012唐镜淞11硕高压室徐丽萍2012吴承泉11硕矿床室张正伟2012刘意章11博环境室肖唐付2013张嘉玮11博矿床室黄智龙2013栾燕11博环境室宋谢炎2013王玉11硕环境室连宾2013董文斗12博矿床室苏文超2013许满12硕高压室唐红峰2013陈晓翠11博矿床室胡瑞忠2014朱伟11博环境室冯新斌2014张鑫13博高压室张辉2014徐宇13硕环境室肖化云2014徐晓航13硕环境室仇广乐2014盛响元13硕矿床室朱笑青2014参考资料:

7.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设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学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动力工程、化学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4个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理化所主要学科研究领域为光化学/功能材料与技术、功能晶体与激光技术、低温科学(工程)与技术、国家安全相关技术、生物基材料与医用技术装备。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化学、物理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点: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硕士点:物理学、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 培养概况  理化所自1978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5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根据2015年8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有博士生导师60人,硕士生导师50人,有在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400余人。2006年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论文评审揭晓,该所邓中山博士的学位论文“肿瘤冷热疗过程中复杂热物理问题研究和应用”获此殊荣。(备注:邓中山读博士时,该所还没有制冷与低温工程专业博士点,故邓中山考的是力学所的博士生,但全部工作均在该所完成,导师是刘静研究员。此次申报院优秀博士论文,是通过力学所上报的材料。该所与力学所仅此一篇论文入选。)   暑期学校  为发挥中科院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责任,开阔本科生的知识视野和对前沿学科的了解,进一步引导和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基于个性化的科研兴趣,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联合化学研究所、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同举办“暑期学校”。主要内容为:1.暑期学校开学典礼及欢迎晚宴;2.讲座与交流,主要包括理化技术研究所介绍、“院士与青年学子面对面”、“重点实验室主任专场讲座”、“国家杰出青年专场讲座”、与青年科学家座谈、与导师、师兄师姐座谈等;3.科研体验,深入实验室亲身感受科学研究;4.参观理化技术研究所、实验室、图书馆和大型仪器,了解科研环境及园区风光;5.文化活动,主要包括暑期学校毕业晚会(三所一院共同举办)、体育活动、北京市内或近郊一日游(参观北京的市容市貌、著名景点,或集体参加体育比赛、参加热门节目录制等,亲身体验现代北京的活力),或北京郊外拓展培训等;6.暑期学校毕业典礼及颁奖典礼。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学科方向  五个重点学科领域: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目标以及国际大气科学发展前沿,研究所重点学科领域为以下五个方面:(1)地球系统模式发展和气候预测理论研究;(2)大气化学、大气环境变化及其预测理论研究;(3)圈层间耦合和气候动力学研究;(4)中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气候环境遥感理论研究研究;(5)强天气过程的物理、动力与可预报性理论研究。七个学科领域发展重点:(1)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研制和数值模拟研究;(2)季风系统动力学及气象环境灾害的预测理论和方法;(3)区域环境耦合理论及其重大应用研究;(4)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5)大气环境和大气化学研究;(6)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理论和技术研究;(7)云降水物理和强风暴的关键理论和技术研究。   学科概况  大气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设有一级学科大气科学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海洋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培养点和工程硕士培养点,2012年新设“海洋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数达到2个(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  1978—1998年间该所共招收博士生228名,硕士生334名。已毕业获得博士学位的有93名,硕士生264名。1985年大气所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1987—1998年间共接收41名博士后流动人员。大气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大气科学领域的高级优秀科技人才。1996年被评为科学院首批十个重点博士生培养基地之一。 截至2014年底,该所共有在学研究生405人,其中博士生284人、硕士生121人;有在站博士后20人。   2004-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作者论文题目获奖年度指导教师姜大膀  末次盛冰期气候模拟与气候变化若干问题的研究  2004  王会军  段晚锁  非线性优化方法在ENSO可预报性研究中的应用  2005  穆穆  范可  南半球大气环流与东亚春季气候及沙尘的关系研究  2006  王会军  符伟伟  一个高分辨率热带太平洋模式及其与全球大气模式的耦合研究  2007  王会军、周广庆  郑飞  ENSO集合预报研究  2008  朱江  胡波  中国紫外与光合有效辐射的联网观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2008  王明星  王林  东亚大槽变异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2009  陈文  吴波  印度洋-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东亚季风的影响  2010  周天军  姚志生农田、草原生态系统N2O和NO排放—管理措施影响与土地类型间的差异2011郑循华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