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2024-05-06 15:19

1. 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1、人文精神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的“人文”本是“人文主义”,它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它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现在我们所提的人文主义精神,它强调个性的自由与权利,个人的尊严和个人的价值。数学教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不管是概念教学还是解题教学,还是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它始终关注着人自身。正如M克莱因所说:“在最广泛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严谨、朴实是数学家的基本的科学态度。数学学习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的精神能使人们养成缜密、有条理的思维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诚实、求是是数学人文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有模棱两可的情形,勤奋、自强是对数学真理追求的永无止境的探索活动的人格特征。在数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多困难。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才能领略到数学的真谛,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探索精神。开拓、创新这是现代科学人文的一个基本素质。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创造性人才,数学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数学中对定理、结论以及解题方法的探索都需要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也正是通过这种数学活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数学教学也就有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并构成其最主要内容。2、人文精神与学生素质培养由于长期以来对群体的过分偏重,而造成对人的个性及人的价值、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忽视,更由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对人性的压抑、扭曲的影响远没有根除。作为大写的“人”历来被忽视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们的民族要振兴、国家要强大,没有独立的人格、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那是无法想象的。因此,改革开放这些年,社会越来越认识到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更日益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要求。数学课程对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与文人素质内容的增加,也就十分及时和必要了。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条件。据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精神,使学生感受、鉴赏和创造数学的美,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心向,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而在提高学生解题水平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文人素质。3、新教材与人文精神“数学一直是人类文明主要的文化力量,同时人类文化的发展又极大地影响了数学的进步。”现行数学新教材的编写者为了体现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需要,所选用内容都与科学人文精神有关。这就为数学教学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供了极好的蓝本。如高中新教材中无处不渗透着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研究性内容的安排,无不培养学生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参与教学活动,人人有所收获,能充分发展自我,表现自我。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其他根据学生能力而安排的习题,文质兼美,它的人文性也极强,这就为数学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提供了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为学生接受人文精神的荡涤提供了极为广阔的天地。二、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挖掘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注意存在于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只要积极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归纳,我们就能在教学中找到让人达到至高境界的人文精神。从而为数学教学实施人文精神的培养找到了有效的素材。(一)数学史料中的人文精神丰富的数学史料,具有焕发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价值。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中国数学家们的丰功伟绩是不可磨灭的。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六世纪左右,我国在数学领域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杨辉三角”、“勾股定理”等……,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特别结合数学课程,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我国数学家的动人故事,可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我国当代数学家或中国血统的数学家们在数学的一些领域也属于先进的行列,前者如古代的刘徽,为我国古代数学赢得了十项世界冠军。后者如当代的陈景润,他在数学上的研究,尤其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在世界上居于最前列的。这些材料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具有良好的德育价值。(二)概念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数学活动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数学思维首先是辩证思维,数学辩证思维的特点在于认识概念和关系的变动性、两重性、矛盾性、同心性、相互联系及相互制约性,数学材料里充满着辩证法,数学思维活动的规律集中而凝炼地反映了辩证的规律,实践证明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矛盾、运动发展和变化等观点的教育,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辩证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同时让学生更全面地看待事物,培养辩证思维与创新意识的人文素质。如在讲授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时,首先就可以确定:要利用它来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无限交替过程的认识。事实上,离心率e由零逐渐接近于1时,曲线是椭圆且由接近圆逐渐变得扁平,这是一个量变过程,当e=1时,就发生了质变,它不再是椭圆,而是抛物线,当e>1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变成了双曲线,接着又是一个量变过程,随着e趋向于无穷大时,曲线再次发生质变,成为两条相交直线。这说明离心率e在数量上的变化引起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的质变。可见数学中充满着辩证法。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的给学生予以揭示,这不仅可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可使他们从中有所发现,有所提高,为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三)习题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数学教学离不开习题教学,而习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一种严谨、朴实的精神,例如解析几何的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一种勇于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代数的习题教学可以挖掘一种严谨的精神。而又在习题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体现师生、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三、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深入地了解数学教学中数学内容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就能在教学中积极、灵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培养。(一)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实际上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形成。教学中是否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用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灵活处理的随机应变教学法,就是改变传统教学的的以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师学生一对一的沉闷、乏味、缺少交流的模式,而成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向、生动活泼、气氛热烈的谈心与探讨。这里有的是对学生的尊重,有的是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有的是对不同见解没有定论的面红耳赤的热烈争论。教师就在与学生问题的探计中,随机应变地从宏观上灵活处理,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学生就从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会了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学会了民主协商,学会了尊重他人,学会了正确的研究学问的方法。这样既张扬个性,又民主集中,既有主见,不人云亦云,又尊重别人的健全的人格,在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中逐渐养成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同时人文素质的提高才会化为现实。(二)课堂教学内容的处理对于在于数学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如何处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效果也是极有影响的。(1)以生动、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应用,激励学生注意课堂教学的设计,把单独的内容作为个别的点教到宏观的面中去考虑,让学生在新旧知识联系的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去思考,可使教学内容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向广度与深度拓展,从而提供学生的人文信息,使学生在从点到面的丰富的联系与想象的思维过程中,更强烈地感受人文精神的震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课本中的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与简约的,而这些抽象、简约的数学知识背后往往隐藏着生动、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背景材料会使显得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从而成为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心向的强大推动力,如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背景材料分别是细胞分裂和复制等。(2)以形象的比喻,生动的描述感染、鼓舞学生“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无不伴随着情感的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借助形象的比喻、生动描述,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向。例如,高一新编教材(试验修订本)第一章有一道复习参考题:ax2+2x+1=0至少有一负实根的充要条件是()A.00,而设b2=a2-c2使(2)化为(3)方程式(3)结构简单、对称,作为椭圆的“标准方程”,当之无愧。开始时,建立上图所示的坐标系,并设|F1F2|=2C,这是巧妙的一着,这样可以使运算过程简便,最后所得形式较为简单优美。而字母b一开始纯粹是由于追求方程的对称美而人为的“引进”的,但后来发现a,b正好是椭圆的长、短半轴的长,使字母b含有鲜明的几何意义,体现了“美”与“真”的统一。(三)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培养(1)在研究性概念教学中的培养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再创活动。既然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它首先是师生生命活力的一种体现,这种活力表现在课堂上应该是教师设法将学生引入到“一种活动中去”,使学生获得积极向上的人生体验,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发展欲。在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美是在课堂上从他们自己的头脑中产生出来的,他们是数学的发明者和创造者,使学生在一系列行为表现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其个性和主体性。例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把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作为结论教给学生,还是围绕这一结论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上值得研究。笔者首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传说古印度国王第一次玩国际象棋时,就被深深地迷住了,他决定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并让发明者自己提要求,发明者指着象棋盘对国王说:‘在棋盘的第一格里放一粒小麦,在第二格里放二粒小麦,第三格里放四粒小麦,按这样的规律放满64格。”国王反对说:“不,不,这么一点小麦算不上什么奖赏。”但发明者坚持如此。思维从这开始,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的心弦与教学情景产生共鸣,自发地启动思维机制,快速的进入问题情景。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一部分学生动手算起来了。开始了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2)在研究性习题教学中的培养多练是针对已有知识技能的把握而言的,所谓熟能生巧,即熟练产生技能技巧,而数学能力不等同于技能技巧,仅靠多练甚至题海战术,是杯水车薪,只有将讲练转变为教“研”,教“探”,把解题训练转变为解题发现,教导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式,深入开展解题研究,让学生用“一题多解”探索知识产生的过程和知识应用的过程,用“多题一解”研究数学方法形成的过程,即掌握、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联想类比等方法的原理及应用过程,与此同时,还要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应用问题,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分析解决应用问题。例如,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的一条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两个交点纵坐标为y1,y2,求证:y1y2=—p2。此题似乎平淡无奇,但其条件在众多问题中均出现过,抓住这一共性条件,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将题中结论去掉,变成一个结论开放式问题,问上述条件,你能探索出哪些结论?然后指导学生依据条件,充分运用抛物线定义、标准方程、图形及其数量关系,借助特殊引路,联想类比、指导归纳,直觉洞察,变换对应等数学思想方法,查阅资料,合理推导,得到一系列结论,再在课堂上相互交流,研讨,学生的数学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学生的毅力得到了考验,培养了一种不怕吃苦,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而又在课堂上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了发展。(3)研究性实践作业中的培养新编高中教材增加了研究性实践作业,而研究性实践作业为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例如:位于北纬300的某地在设计住宅时,规定冬至日正午(此时,太阳光线直射南回归线),前排(南面)大楼的阴影,不能超过后排(北面)底层的阳台(阳台高度1.35m)。已知:南回归线在南纬23.50.(1)若设计的住宅为南北朝向的七层楼(每层高约2.85m),则两幢七层楼之间至少应相距多少米?(精确到0.1m)(2)某开发商征得一地块,南北长150m,如从南起第一排住宅与该地块南沿至少距离5m,最后一排与该地块北沿至少距离10m,每幢住宅的宽为10m,从北向南依次建七层住宅,问最多可建几排住宅楼?(3)此时,若将靠南端的一幢七层楼(如图)改建为一幢高层住宅(其余各排楼层不变),则该幢楼最高可建多少层才能合理使用该地块?(为计算简便,取sin23.50=0.40,cos23.50=0.91,cos300=0.87)四、几点思考传统教育受专业割裂的影响,至多对学生进行一些表面的人文社会学知识的教育,根本达不到真正的教育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几点:1、要加强自身的科学精神与方法论学习。现代教育之论从它的本质还是最终目标来看,都应该重视人的发展,其基本功能在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反对扼杀学生研究精神与意识的种种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教学方法。2、建立科学——人文教学观。坚持以科学——人文教育,即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为价值和目的。3、科学——人文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考虑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总之,在科学人文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终与自然建立起和谐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中定位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当代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2. 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建设上存在哪些问题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象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淡化、心理承受能力差、道德观念弱化、审美情趣低俗、人生目标迷茫、精神空虚等。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缺陷、大学专才教育存在大学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失衡的弊端和社会风气浮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应通过采取取消中学文理分科、大力开展国学教育、在大学实行通教育等重要举措,复兴人文教育,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受社会整体环境的影响,当代部分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人文精神缺失的困惑。因此,如何追寻失落的人文精神,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面对并予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的人生追求目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模糊和淡化也导致了其耐挫折的能力低下,在面对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微小挫折时,往往是束手无策,或者是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陷入心理困惑的阴影中,甚至出现严重的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失去生存的勇气,产生轻生的念头。例如,近年来,轻生现象在大学生中频发。

3.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中需要注重的四个问题

  (一)重建大学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首要途径
  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它体现了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生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他机构的气质特征。大学人文教育,即对大学生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和理想人格塑造的教育,即塑造“天之骄子”的灵魂,使他们成为这个社会“仰望天空”的人,也就是用人文精神之火点燃他们对自由、梦想和未来幸福的追求。
  (二)第二课堂是实施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反映,是人文素质的升华,是人的一种自醒、自悟,它的培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单纯通过教化就可以拥有和实现的,它不仅需要在课堂上广泛学习人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大学生在行为中自我教育,在实践中自我养成。而这些是在第一课堂不能实现的。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它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更加灵活多样,是大学生们喜欢的教育模式和空间,它的特点决定其成为大学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我们可以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采用报告会宣传典型人物的事迹;采用讲座介绍新思想,新知识;采用座谈会听取人生经验和体会;采用辩论赛明辨是非;采用演讲培养人的激情和严谨;举办艺术节、音乐会、话剧表演、艺术作品展览、文学作品赏析等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展志愿者活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写一封家书、家务劳动、体育比赛等培养学生的爱心和互助精神。
  (三)博雅教育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所谓博雅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通识教育,但博雅教育比通识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博雅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人摆脱庸俗、唤醒卓越,它是一种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和理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人文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特征,大学教育理当担此重任。博雅教育就是在学生全面学习各种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融会贯通,理解参悟,使自己的精神升华,通过知识的“博”达到精神的“雅”,塑造其灵魂和内在气质。
  博雅教育的实施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关涉到很多问题,关键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措施。(1)对“两课”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全面改革和调整,突出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因素;(2)选定一些人文基础课程为全校公选课或必修课,比如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赏析、东方哲学智慧、《论语》赏析、中国书法艺术与鉴赏、四大名著漫谈、从文化视野解读成语典故、古典名曲赏析、辩论艺术等;(3)各专业设立反映本学科学术精神和职业道德的课程,比如数学发展史等;(4)形成经常性的名师交流和讲座制度;(5)鼓励教师或学生成立独立的学术和文体社团组织;(6)建立高水平的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就业辅导咨询机构;等等。
  (四)建立健全评价考核机制是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
  要想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实现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除了思想认识到位,措施方法得当,还需要建立健全评价和考核制度,这样,才能确保此项工作长期有效,并落到实处。而对此的评价和考核标准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4. 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在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一系列功能中,文化价值是一切功能的基础与主导。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由人类优秀文化凝聚、积淀而成的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精神,它是人类信念、理想和道德等精神品格的结晶。因此,人文精神是大学文化价值的核心和灵魂。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教育传统,《大学》开篇便说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一被视为古代思想家的“大学”三纲,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为教、为学、为人的“大学”理念,显示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总在时代的风雨中坚守着大学的文化价值,调整着自己的文化航向,但大学人文精神滑坡现象依然令人担忧。
  大学教育,本质上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论告诉我们: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通过组成系统的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作用,将发生从要素的量的组合到系统整体的质的飞跃。面对历史新起点,建构一个由大学理念设计到人文知识传播进而人文精神提升与内化的连续、渐进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形成规模优势是实现高校的文化价值的关键。

5. 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大学的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人文的教育。大学是养育人文精神的地方。像耶鲁大学,理工科在美国仅仅是二三流水平,但一直被视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关键在于她为学生所提供的人文教育。

  杨振宁讲,如果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二十就是一流,这话不假。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大学还不可能是一流。

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简单地说,人文教育就是做人的教育。教育和训练有所不同:训练是传授某种技艺,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使他们在万变不息的世界上闯荡时,有一种内在的资源。马友友说,12岁到22岁这段时间,是一个人建立自己的“精神账户”的时间,以后一辈子都要回到这个账户上“提款”。

  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忘掉的。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这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教育的目标。遗憾的是,我们目前的大学改革,常常忘掉这个根本。

  举个例子。在目前大学改革的讨论中,有一派学者提出:像北大的中国文学、中国史等等,水平本是世界一流,如今的改革,使这些系受到冲击,结果是我们本来就不多的世界一流的系也会因改革而减少。缺乏本土文化的教育,学生将丧失自己的文化自信。

  这里关键的问题是,即使这些领域确实有世界第一的水平,难道他们就能够等同于人文教育吗?

  把中国文化等同于人文精神,使许多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回避了他们自身面临的一个危机:中国文化和我们现在年轻人所需要的精神资源究竟有多大关系?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为下一代的精神成长,究竟能够提供什么?

  比如,你要培养年轻人思考人生的能力,是让他们读《理想国》、跟着苏格拉底的质疑和挑战自己去想问题呢,还是在《论语》中找一些现成的道德训诫?教孩子如何做人,是让他们读《富兰克林自传》呢,还是《曾国藩日记》?培养孩子的感性,是《战争与和平》好,还是《红楼梦》好?

  富兰克林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子,他活着的时候,即使在欧洲文化的中心法国,就已成为一个文化偶像。但他的自传,表达的却是所谓“小店主”式的生活哲学。像“省一分钱就是赚一分钱”这样的忠告,人人都可受益。他告诉你怎么勤俭自律,怎么使日常琐碎的生活的每一分钟都具有意义。想要了解美国为什么从一个蛮荒之地成为当今雄视于世的“世界帝国”,不读这本书你是不会懂的。我相信大部分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富兰克林那样的人,而不是什么贾宝玉、林妹妹。不管《红楼梦》有多么伟大。

  可惜的是,像《富兰克林自传》这样的书,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几乎已经被忘掉了。讲人文精神似乎非国学莫属,大家忘了在中国之外,人类的精神文化遗产丰富得多。

  目前那些强调“文化断裂”的危机、要重建民族的文化自信的人,多多少少表露了自己的心理病症。什么人爱谈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最爱谈自信。因为这对他们才成为问题。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常常会让下一代也缺乏内在的安全感,乃至误人子弟。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

  美国加州某个黑人学区,在讨论学校的课程问题时,不少要“民族文化自信”的人提出:学校教一本白人写的书,就得教一本黑人写的书。苏格拉底、培根、牛顿、哥白尼、康德、马克思、爱因斯坦,你就数吧。这些白人太多了。你得找一大堆这样的黑人出来,找不出来,这些白人的书也就不能教。否则,就成了在白人的强势文化面前丧失了自己文化上的独立自主,让人家给“殖民”了。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成长的黑人孩子,心智发展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读这样的故事,你会觉得心寒。但是,这并不仅仅是人家的事情。这也是正在当前中国文化界改头换面地发生的事。什么独立自主呀,民族自信呀,结束留学运动呀,等等,都体现着对优越的异文化的恐惧,生怕自己被人家吃了。

  你能指望在恐惧之中培养自信的人格吗?教育是学生同人类伟大的心灵间的对话。而大多数伟大的心灵,存在于我们所界定的中国文化之外。只有找到熟悉这些伟大心灵的人,才能养育真正的人文精神。

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什么?

6. 什么是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大学是培养人文素质的一个阶段,但它不是关键时期。大学应该承担的职责就是切切实实地搞好科学教育,这样可以解决学生的科学素质问题,为提高人文素质奠定基础。所以,大学教育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教书育人,树立在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都可以进行人文教育,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所以,不会造成大学生群体文化素质的弱化和人文精神的衰落,更不会影响到21世纪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 

在科学教育中不能忽视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当然重要了,但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要有高的现代人文素质就一定要有高的科学素质。依此类推,大学生要具备高的人文素质,就必须具有高的科学素质。所以,大学教育还是更该培养科学精神。 

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建立在相关的知识基础之上的,可见,科学素质是人文素质的基础。 

人文素质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表层的行为规范;二是深层的道德情操。表层的人文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是家庭、幼儿园和中小学教育阶段。道德情操是一个人长期修炼的结果是在生活的磨炼中积累起来的,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大学在培养人的道德情操方面固然有作用,但它绝不是最关键的时期。人文素质养成,除了生活中“润物细无声”的积累以外,人生道路中成功与失败的转折点是最关键的时期。

7. 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 大学精神 精神建设 问题 途径        论文摘 要: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大学精神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也是大学整体校园文化的反映。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理清大学精神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      中文“大学”一词源于拉丁文universitas的,universitas涵义等同于古希腊文Academia,其最初意为“学生集会”或“教师集会”。大学在初期作为一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民间和自发的:众多“爱智慧”(philo sophia①)之人聚集在城邦,聘请智者为他们传授知识,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的双方为获得各自所需而组织成一种社团,即universitas。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德国洪堡、英国纽曼等家的深入参与下建立起来的,他们认为有形的文化和社会建制都是无形理念、精神的外在表现,文化和制度离开了其内在的精神,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因此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通过践行自身办学理念,形成独特价值理念和理性追求那样一种具备凝聚力、向心力的大学精神,才是一所大学的魅力之处,更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于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学界存在多种表述,我们较倾向于此一定义:大学精神是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和发展取向,是给大学行为提供,使大学采取这样而非那样行动的基本信念、基本态度和基本准则。从大学最初的发展来看,其一开始就是爱智慧之人聚集一起学习关乎宇宙自然人性之事的场所,他们深具对宇宙奥秘的惊诧探索之精神和对人类命运、人性问题的深切关怀,因而我们认为大学精神主要涵盖以下两方面。     1.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期正是近代大学兴起之时,对人性的解放、人类的深切关怀是当时一个主旋律,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代表。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注,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塑造。从古至今,大学这种“以人为本、健全人格”和“自由、”的人文精神从未变更,大学如果缺乏人文精神,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畸形发展的人。正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实施完全人格教育”之主张:“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之之虑焉。”还有梅贻琦先生坚持《大学》之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求生存发展之技能,而且要培养其为人处世之道,正是这些“不太实用”的人科能给予学生广博的视野、宽阔的胸怀、坚毅的意志,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最终使那些“实用”之学免于流入庸俗和浮泛;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兼涵并容,学术自由”的学术独立精神更是21世纪大学必须坚守的人文精神品格,大学与社会之间一个保持清净思维的距离应始终被保持,大学不应单纯是“象牙塔”又或“社会服务站”,大学不能外于人群,但却不能随外界社会风尚而盲转、乱转,大学应是风向的定针,有所守,有所执著,以烛照社会之方向。     2.科学精神。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品行,亦要履行引领社会文明与进步的使命,在探求真理过程中就必须始终高扬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在探索科学真理和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是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它主要包含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协作精神、批判精神和献身精神等,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不为名利所累,能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认识,一所大学方能具备活泼的生命力,才能肩负起引领社会方向、推动现代文明发展的重任。       二、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之问题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生命,但它又是无形的,因此需一些外在建制呈现出来,尤体现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上,而精神文化的建构主要是通过大学的使命、校训、校风,以及名师文化等文化要素的.形成和成熟而起作用。目前,的高速发展,网络信息时代和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均给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高校均受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社会价值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存在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大学精神文化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对其地位把握有误。在校区不断的扩展建设中,陷于追求规模和现代气息,使得新建校园与整个校院的文化积淀相脱节。大学文化独特魅力的缺失,往往造成部分院校失去了自身固有特色和竞争力。很多学校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其实,校园文化从内在看是一种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会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普遍偏离了这一宗旨,校园文化存在的价值意义、功能作用无法充分彰显,使得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流于形式。     2.低估网络时代带来的负面影响。21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领域,享有“第四媒体”之誉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超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思想教育原则,而网络媒体的出现令这种稳定格局发生了变化。网络这种新型文化媒体所表现出的自由、开放、互动使得更多人都可以最大限度参与文化的制造、,这种自由在带来平等、民主的同时,也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带来无序混乱。由于网络信息基本上难以控制和过滤,一些非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趁机欲占领思想阵地,造成严重的信息污染。目前对于网络带来的强烈冲击研究仍不够,在如何应对网络文化,做好精神文化建设上仍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技术准备。     3.未充分调动其主力军力量,建设力度和效果不明显。精神文化是一种内隐文化,它作用于教学、科研、、校园生活各环节,是大学文化建设及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从参与建设的主体而言,是全校师生员工所共同创造形成的,但由于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冲击,目前高校中也弥漫着一种不健康的风气,师生员工中呈现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等占据一定位置。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引路人和主力军,但市场经济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业;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边缘人和旁观者。    4.辐射作用不够突出。大部分高校并未能形成自己独特精神风貌,其精神建设的社会辐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只局限于校园范围内,未起到引领社会风向作用。高校既是传承文化之所,更是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和通道,大学应是倡导正确规范、价值取向之重要场所,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营造的独具自身精神风貌和魅力的品格应能在社会中起到良好辐射作用,“让大学精神之光穿透围墙”。        三、加强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之途径        1.明确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有的放矢地做好文化建设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应围绕精神文化这一主轴旋转。精神文化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方方面面,不单学生文化活动、校园自然景观建设或规章制度的建设,因而可从高校自身的校训、发展定位等基础出发,切实将本校的办学理念、精神潜移默化地渗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中,如:学校的物和校园规划,其风格要体现本校文化精神;一些规章制度也可以本校办学理念、校训为精神支柱;对学生的文化活动做好系统,形成品牌特色;校风、教风、学风等均围绕自身大学精神为指南针,务求把学校的精神文化内化成每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打造独具本校魅力的精神文化。
      2.占领网络这一重要思想重地,充分发挥其优势面。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抢占校园网络文化阵地,是当前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要以形成良好校风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要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规范上网行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要健全网络的制度建设和技术设备的投入建设,加强校园网及论坛的监管工作,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的宣传力度,及时对不良网络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和筛选,开展网络思想工作。     3.探索激励、评价机制,发挥精神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大学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生活在大学里的人,包括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群体、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群体和以优秀大学生为代表的大学生群体,其中教师群体在其中处于践行办学、管理理念的地位上,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导功能,是大学精神在“可见领域”的无形力量,因此探索相应的激励及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至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来,比如将对教师指导学生文化活动、科研项目纳入相应的奖励或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发挥其敏锐思想触角、广博的知识视野和人格魅力,积极参与至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与广大学生一起为践行自身大学精神而共同努力。     4.注重精神文化的社会辐射作用。被称为“社会亚文化”的校园文化,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发展轨迹,这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问题:怎样把大学精神文化进一步推向社会,与整个同呼吸;怎样进一步发挥大学精神先进作用,以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向高层次、高文明发展。我们既要让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胆地走向社会,与整个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又要注意保持大学某些须持有的“象牙塔”特性,进而推动整个社会文化向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科学精神、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在今天或许已逐渐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很多大学也受到这种社会价值的冲击,教育也开始过度地实用化和工具化。但回顾大学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牛津、剑桥、耶鲁、哈佛等名校能经历多个世纪仍是世界创新思想之源,帝国理工大学、东京大学等兴起只有百余年的大学能够在世界如此多的大学中出类拔萃,关键在于其坚守非功利的文化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此,无论在什么时代,社会如何变迁,现代大学应该要做到在两种方向上的平衡,既保持大学作为追求理想、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象牙塔圣地,又要与现代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保持大学的时代性。正如鲍罗·舒尔所言,大学的神话是关于现实和愿望的思考,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混合体,“大学不能无象牙塔精神的恪守者,也不能缺乏经世致用之术专攻者……如果真的完全丧失了象牙塔精神,大学求真、求知精神以及俯视众生的情怀,为尘世的名利、权势所湮没,大学就不过仅仅是一个抽离了精神的躯壳而已;当然,如果没有务实的入世求存策略,大学也会丧失自身。这是现代大学所面临的‘两难’困境,一个择其两端都无出路的两难抉择”。         注释:     ①英文Philosophy()由古希腊文philo(动词,意为“喜爱、追求”,现在时直陈式第一人称单数)和sophia(阴性名词,意为“智慧”)构成的动宾词组,含意是“爱智慧”。         参考文献:     [1]金耀基.大学之理念(增订版)[M].北京:三联书店,2008.     [2]杨东平.大学精神[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3]杨寅平.现代大学理念构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刘新生.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泰州出版社,2010.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谈大学精神及大学精神文化建设

8. 当代大学生应该这样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一)培养自己求真务实的精神。求真务 实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它要求人们在 认识活动中要尽力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和 干扰,即便是发挥主观能动性,也要严格 地以遵照客观规律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 形成正确的认识。

• 求真务实需要正确的认识思维的方法,但 它又不仅仅是一个认识问题。能否真正做 到求真务实,还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 尚的品德。求真务实精神凝聚着崇尚科学、 光明磊落的修身特质,是人品和人格的高 风亮节。因此,我们要培养自己求真务实 的精神,把科学的真实与人品的真实统一 起来。否则,缺乏健康的素质,品德低下, 必然背离科学精神的境界,乃至走向科学 精神的反面。

• (二)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如果说求真 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 务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 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 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 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 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 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 异”。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墨守成规 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

• 冯友兰先生曾打过一个比方,普通人的哲 学观点是跳进去的,而哲学家的观点是走 进去的,我们不妨借用一下。而知识的产 生过程,对我们的知识结构的形成,思维 推理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 在大学生活中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和社会活 动。

• (三)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批判精神是 培养自己的批判精神。 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没有怀疑的批 判精神,把现有一切认识尊为绝对,那就 阻塞了科学前进、超越、开拓、创新的道 路。怀疑批判精神有两种,一种是科学怀 疑批判精神,一种是非科学、反科学的怀 疑批判精神。前者建立在实践源泉和检验 的基础之上,后者则脱离实践的检验,建 立在主观臆想的基础之上,从认识论上说 就是否认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在科学理性面前 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 “权威”。马克思在其女儿要求他填写的一份调 查表中,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最喜爱的座右 铭。这种怀疑,绝不是怀疑主义意义上的怀疑, 而是对掩盖事物真相的假象的怀疑。要让学生懂 得,怀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怀疑精神 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 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

• (四)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类 培养自己的人文精神。 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 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尤其体现在哲学、宗教、 教育和艺术中。人文精神主要通过主体的生活价 值选择和生活实践来体现,以意识的角度去探寻 和追求人类生活的真善美;人文精神存在的目的 主要在于探寻和建构合乎人生、人格的生活价值, 它是追求人生权利、正义、情趣、和谐及正确处 理利益关系、生活方式的一种精神,是追求人本、 人道、人格与弘扬人性的一种精神,是关怀他人 乃至人类未来的精神,是高扬人生理想与信念的 精神。其中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态度 和价值选择。

• (五)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互相尊重、 培养自己的协作精神。 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已成为现代科学精神 不可缺失的构成要素。大学生在学习与生 活中,要学会与人合作,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