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朝鲜战争,明朝部队精锐,为何到朝鲜像孤军奋战?

2024-05-16 03:34

1.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部队精锐,为何到朝鲜像孤军奋战?


"鸟不鸣,信长杀之,秀吉使其鸣,家康待其鸣"。本能寺之变以后,丰臣秀吉接手了他的全部势力。
而当时正值信长大杀四方,还没有结果,为了能够尽早的完成统一,秀吉决定与各大名之间达成和解,大家谁也不再攻伐,只不过都要认秀吉为天下共主。这其中存在这很多的矛盾,而转移内部矛盾的方式之一就是发动战争。
(一)、蓄谋已久,日军先发制人
"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信长还活着的时候,秀吉就多次表示出自己攻打朝鲜的愿望。而当他成为了"天下人",恰逢国内矛盾重重,便以朝鲜拒绝出兵大明为由,发动了战争。
朝鲜是明朝的藩属国,所以一直仰仗着明朝,在军事建设方面也不怎么重视。对于日军的突袭,朝鲜方面非常被动。


1. 壬辰倭乱,持续六年之久
"秀吉入明之日,其率士卒,会军营,以为我前导"。丰臣秀吉太过于自大,也太过于心急,他认为打败朝鲜易如反掌,之后再过长白山进入大明。主要是因为日本的诸侯太多,而地方太狭窄,所以他看上了中国大陆。
对于明朝而言,当时神宗朱翊钧在位,刚刚完成了张居正的改革,国力还算是强盛。其实神宗这个皇帝,前期的表现还算可以。他不想祖父那样沉迷道教,也不和父亲那样整日胆战心惊,在位期间还办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


对于丰臣秀吉的想法,没有人不明白。所以,不管是出于保护自己的藩属国还是未雨绸缪,防止日本进攻大明,神宗都不会坐视不管。而当时的日本属于渡海作战,而且还是各家联合用兵,协同作战和物资供应方面,应该是都不如明朝。
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六年,第一次战争持续了三年之长,而后停战两年。直到丰臣秀吉再度发动战争。只不过第二次朝鲜战争,只持续了一年就结束了。在1592年爆发的第一次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与日军对抗的十分艰辛,刚开始几乎连战连败,损失惨重,为何明王朝打得十分艰难?


2. 战斗力薄弱的"猪队友"
在这场战争中,李舜臣的"鸣梁海战"是朝鲜方面唯一能拿出手的战争。而且,明军还为其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在描述该战争的影片中,对此只字未提。当时宇喜多秀家领着十五万将士,渡海到朝鲜,仅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朝鲜首都,还把他们国王赶走了。
可想而知,明军的队友是有多么不堪。他们能给明军提供的帮助,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对于明军而言,无异于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孤军奋战。除此以外,朝鲜方面还总是给明朝提供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情报。


"又遭连日淫雨,史儒兵败阵亡。副总兵祖承训随后统兵三千增援,又遭挫败"。当时朝鲜方面说日军驻军不多,所以明军就只派了两千余人的先头部队。后来,发现落入了敌人的圈套,再派三千精兵驰援,不料还是大败。
朝鲜方面表示,自己已经消灭了十万以上的日军。可是,日军一共才十五万。若当真如此,他们就不会如此狼狈的请求宗主国支援,也不会被人打的丢盔弃甲,颜面尽失。


(二)、不占先机,以至艰苦鏖战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领兵作战,补给很是重要。如果拿明朝和日本相比,显然明朝占有一定的优势。因为有陆路与朝鲜相连,而且也可以从渤海北上,对于明军而言他们有着这两种选择。况且,日军在朝鲜境内不得人心,明军相当于是正义之师。然而这并没有起到什么大的作用。
1. 明军人数较少,无法保护粮道
"由运河经天津直达山海,径至辽东卸载,以备征倭大兵支用,庶本色有备"。在出兵朝鲜之前,明军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把江南的粮草走运河送到山海关,再从辽东地区卸下来,如此便可以尽快的支援前线。
可是,从辽东到朝鲜半岛,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很是容易。可当年,重重山峦阻隔,又没有修建很好的粮道。而且一旦到了朝鲜境内,明军就只有四万兵力,很难再从中抽出一些,专门去保护粮草的运输。


"鲜之难,不难于进兵,而难于运饷。今日军中之事,调兵固难,而运饷尤难"。对于明朝而言,从国内抽调精兵虽然有些困难,但还是运输粮草的难度更胜一筹。没有粮草,士兵们就没有足够的信心,也没有体力去在那苦寒之地连日鏖战。
如果走海路,则更容易被日本趁火打劫。反观日本方面,从一开始他们就抢占了先机。封锁了海上运粮之路。为何明朝部队精锐,到了朝鲜却像孤军奋战?日本军队是联军而且又是小国寡民的,不应该如此厉害。但谁让人家一上来,就占尽了先机。


2. 孤军深入,补给线过长
虽然明军在前期接连失利,但是等到他们调整好状态,还是能够很快判决高下的。当时李如松指挥的平壤战役,便是很好的证明。虽然日军在城中有一万八千余人,明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日军并没有什么远程攻击武器,明军的火器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最终,日军四散奔逃,死亡一万多人,而明军这边只死了八百多人,可以说是大获全胜。 "倭铳之声,虽四面俱发,而声声各闻,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荡,不可言状。"蔚山之战,也是如此,日本水军驰援,还没等靠岸就被打的人仰马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接二连三的胜利,让李如松觉得胜负就在眼前。他乘胜追击,但是忘了补给线的问题。补给问题,从来就没有因为战争的胜利而变得轻松。李如松率领精锐,一路向南攻击,而太长的补给线给了日军可乘之机。
明军,很快就陷入了粮草危机。但李如松觉得还是要先取得胜利再说,于是中了敌人的圈套。"大军直从坦途,锣响三成,喊声四合,连放大炮"。这虽然是他本人的指挥失误,但如果能够有源源不断的粮草,想必他也不会去冒险。


(三)、指挥问题,大明与朝鲜不睦
"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当时明朝方面一开始也不相信日本人能够那么快的占领朝鲜,朝鲜八道,只有一道在国王手中。所以,也是犹豫不决。
后来终于知道了真相。而朝鲜国王因为这个问题,一直对明朝有抵触情绪。虽是如此,也还是逢人便说,天军一到,不日便可复国。
1.天地人和,什么都不占据
因为假情报问题,明军一直对朝鲜心有余悸。他们说平壤的日军只有数千人,但结果最起码得一万多。而且,朝鲜国王早就对民间失去了控制力。他们连自己大军的粮草都无法保证,更不用提保障明朝军队的供给。


而且当时朝鲜半岛进入了雨季,把明朝的火器淋的无法发挥作用。况且,大家都不愿意冒雨作战。而朝鲜国王,又数次逼迫明军在雨天主动出击。如此一来,双方都对彼此失去了信任。这其实是人之常情,明朝本来就是过来帮忙的,现在倒好,他们成了抗日的主力。
而且,双方一同作战的时候,朝鲜去了五百人,结果有四百人还没到就先跑掉了。剩下的明军,大都被箭所杀。但日本人只有铁炮和长剑,他们根本就没有弓箭。所以,明军有理由怀疑是朝鲜人做的此事。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明军能打胜仗,那才是怪事。而且,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明朝的士兵们很不情愿去帮朝鲜。天时地利人和,明朝可以说是什么都不占据。


2.摸索规律,自成体系,反败为胜
眼看着明朝方面的两次增援,全部溃败,朝鲜方面没了底气。他们害怕明朝不再派人入朝作战,所以接连请求明朝施以援手。明朝按兵不动,其实另有打算。他们觉得要想胜利,就不能总跟朝鲜人掺和,而是要有自己的打法。
万历皇帝和大臣们,一同商议,认为如果只派些小股部队入朝,那么势必会送人头。倒不如从全国抽调精兵强将,直接把日军打的四散奔逃。于是,这便有了后来的平壤大捷和碧蹄馆大捷,后续就是很多海战和小规模的陆战。


毕竟日本是一个小岛国,明朝能够撑得起,他们可未必。所以战争三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对于日本而言,这场战争的消耗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危机。但是丰臣秀吉贼心不死,两年以后再度出兵朝鲜。这次,明军已经有了经验,所以很快就把日军打回了老家。
结语:
这场战争直接动摇了日本的国本,况且各家诸侯联合作战都花了不小的代价。大家对丰臣秀吉,有着很大的怨言。可对于他而言,认为出兵朝鲜是解决矛盾最好的方式。后来,德川家康成功的取代了丰臣家族。

万历朝鲜战争,明朝部队精锐,为何到朝鲜像孤军奋战?

2. 万历朝鲜战争的历史评价:明朝赢得了稳定的东北

  万历朝鲜之役对当时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影响。由于此役,朝鲜从亡国到复国,付出了数十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由于此役,日本元气大伤,丰臣秀吉集团的势力彻底垮台,日本从此进入德川幕府时代。因此,从长远来看,万历朝鲜之役实际上起到了重新整合东亚各国政治军事力量的作用。
  明朝   这场战争前后打打停停7年(大多时间在和谈)。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战争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战争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为一些少数民族首领发展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潘州的杨应龙趁机发动叛乱、建州的女真迅速崛起,等等。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50年终告灭亡。根据1569年兵部侍郎谭纶的记载,明朝全国军队定额为313万8300人,而实际上仅有84万5000人。推测北边服役的军士为50万人,马匹10万匹,这些数据是根据黄仁宇所著《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中引述大明会典与皇明经世文篇所推估的。就支出的经费方面,对于明朝也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明朝税收有一个特性是税率极低,据统计税率在5.5%~12%之间,所以一般正常情况下, *** 税收是无法支应突发状况,而援助朝鲜的支出在实质上是由太仓库支应的,太仓库在1592年时有700万两,每年流入是约当209万2000两,以军费而言,一年支出平均是240万两左右,也就是援助朝鲜的支出造成了太仓库的赤字,再考虑到万历三大征发生的年代几乎都接近,这也就是为何在万历过世后,根本上太仓库是已经完全匮乏的原因,也造成财政的紊乱。此战辽东军伤亡惨重,精锐损失殆尽。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至万历二十八年只有40000,也就是说减少了60%;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当时仅有1600个士兵,壬辰战争后,辽东兵力之不足、防御之单薄可见一斑。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播州之役的杨应龙叛乱、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朝鲜   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在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社会处于崩溃边缘,因本场战争之故,朝鲜与日本从此不共戴天。在战争之后,朝鲜断绝了与日本的邦交,直到1604年时朝鲜高僧惟政访日,此为与日本和解的破冰之旅。至1609年,朝日签订《己酉约条》,宣告正式结束战争状态。经此战争后,朝鲜受此战争影响多方重视火器的发展与训练,所以在炮手的训练上甚为卓著,可以参考李光涛先生的《记明季朝鲜之(丁卯虏祸)与(丙子虏祸)》一书,里面提到为了对明战争,清朝的藩属国朝鲜所派出的炮手在松山之役重创了明军。
  日本   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期间更造成丰臣家内部出现文治派与武功派的内部斗争。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于1600年展开关原之战,反德川联合军与丰臣文治派的联军(史称西军)同德川军与丰臣武功派的联军(史称东军)间的战争,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虽然尚年幼,其母淀夫人实际掌权,在东、西两军中保持中立。但此战之以德川家康的大获全胜而结束,故使丰臣家的威信大不如前。1603年,德川家康任征夷大将军,开创江户幕府。1615年大坂夏之阵德川家康彻底歼灭丰臣家。
   万历朝鲜之役是明朝战史上较为精彩、较为曲折的战例之一,史称“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这是一场公平的较量,在战场上,明军和日军均有过良好表现,当然,双方也都在不同时期犯过错误,遭受过败绩。而在停战议和期间,中日双方政治和外交手段的角逐,一波三折。同时,战争期间也有极富戏剧化的人物和荒谬的事件参差其中,颇具野史和演义色彩。战与和期间无休止的纷争,使整个战争的进程诡谲多变。当后人透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时,必会被其跌宕起伏、风云变幻的场面和情节所吸引。
   

3. 明末军力衰败,是因为万历朝鲜战争导致的吗?

一:大明灭亡的罪人?
晚明军事的衰败,常叫好些后人,生出“断崖式下跌”的唏嘘:一直到16世纪末时,武装到牙齿的明军,从朝鲜半岛打到播州缅甸,无论在青海高原还是露梁海面,从来都是见谁灭谁的霸道表现。可一晃不到二十年,待到萨尔浒战役一声炮响,面对新兴的六万后金八旗,盛名已久的明军,竟是一顿稀里哗啦,厮杀五天就全军覆没,大好辽东河山,没几年就轻松落入八旗囊中,成了人家明亡清兴的大本钱。
待到清朝学者们编修《明史》时,大明军队的这一番高速衰败,也自然被当做了沉痛历史教训。各位清朝学者们也绞尽脑汁,为这事找出了种种原因。但其中一条,却是格外别致:“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明军为什么这么衰?就是因为打了这糟心的一仗,伤亡惨重到实力耗光!
这“导致明朝衰败”的战争,就是爆发在1592年,前后历时7年的万历朝鲜战争。



时至今日,《明史》里的这个观点,依然十分有“市场”。很多人吐槽朝鲜时常说:“你看明朝够短视吧,为了救个朝鲜,把自己给搭上了”。也有人吐槽明朝时也说:“明朝有什么了不起,去朝鲜打个倭寇,都要耗七年死几十万人”。归根结底就是:万历朝鲜战争,造成明朝由盛转衰,甚至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那这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
二:该不该打?损失很大?
万历朝鲜战争该不该给明朝灭亡背锅?首先就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这场战争该不该打。
其实,当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时,“该不该援救朝鲜”这事儿,也在明朝朝堂吵成一团。以明朝诸多言官们的说法,那是根本不该救。以给事中许弘纲的说法:朝鲜是大明朝的藩属,自古以来,只有藩属来抗击侵略,哪有自己不打仗求人救的?简直可笑。
而且许弘纲的观点,还算是当时明朝言官里靠谱的,还有言官认为,所谓日本侵略朝鲜,只不过是辽东的边将们想立功,故意瞎编军情。更有言官深深怀疑:日本不过是个小国,哪来胆打这么大的仗?难道是朝鲜和倭寇互相勾结,故意把明军引到朝鲜去歼灭?



总之,认为没必要打的,当时就是大有人在。
但这些明朝官员不知道,此时已经完成统一的日本,是一条怎样的恶狼。他们已经拥有了七百艘战舰两千艘预备船的海军,有了十五万的一线动员兵力和技术先进的火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统治者,此时怀着怎样疯狂的目标: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原话就是“在我有生之年,尽量把大明领土纳入版图之内”。甚至还有“先占朝鲜,再灭明朝,最后灭印度”的战略时间表。战争开打前,日军的各路诸侯们,更为灭掉明朝后,分哪块地做领地,各自争的不可开交——如果明朝对日本灭朝鲜坐视不救,下一步,他们百分百冲大明朝来!
那可不可以,明朝不需要出兵,只需要提供物资粮草装备,资助朝鲜抗击侵略呢?事实是,更不可以。
七年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留给煌煌史册的最出名形象,就是渣级别的战斗力。1592年战争爆发,朝鲜一个月内就丢失了平壤汉城开城等重镇,眼看就要跑进辽东钻山沟。1597年第二阶段开打,朝鲜更是一开战就赔上了全部水师。电视剧里威风八面的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其部队主要是明朝帮助组建,就连水兵都是明朝帮忙训练。
甚至,就是在明军入朝作战后,朝鲜就连粮草物资这类后勤事务,竟然都办得乱七八糟。明军杀到汉城附近时,朝鲜的粮食就运不上,就连明军从国内征调的大批粮食,在朝鲜低效的动员能力下,竟白白烂在鸭绿江边运不上去。这样一个面对战争,作战与动员能力近乎低能的朝鲜王国,一旦独自面对日军进攻,亡国是板上钉钉。



而一旦朝鲜沦陷,数十万坐拥朝鲜大后方的日军蜂拥到辽东,甚至利用朝鲜的港口,向明朝塘沽一带发起海上攻击。那对于明朝来说,这将是一场比万历三大征更为持久,代价更为惨重的战争——援救朝鲜,开打万历朝鲜战争,才是为国家安全,做出的正确抉择。
那这场战争的代价,真有《明史》里渲染的那般惨重?其实,这恰恰是《明史》错得最离谱之处:首先是伤亡问题,《明史》里说“丧师数十万”,但第一阶段时,明军参战人数只有三万八千人,第二阶段直到尾声时,明军兵力才达到七万多。也就是说,这些大明军人加起来全数殉国,都无法满足《明史》的“要求”。
事实是,所谓耗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真正的参战时间只有两年,绝大多数的战役,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摁着日军狠打。“平壤大捷”这类胜仗,明军更是以数百人的伤亡,打出歼灭日军数万的战果。即使是吃了亏的败仗,比如《明史》里号称“伤亡两万”的蔚山之败,以《再造藩邦志》《象村集卷》等第一手资料统计,明军此战里的阵亡人数是一千四百人左右。这已经是明军参战的两年里,伤亡最惨的一战。所谓“丧师数十万”,错得十分严重。
至于“糜饷数百万”的军费开支呢?作为“收款方”的朝鲜(明军在朝鲜作战,物资征用都要向朝鲜付钱),记载的十分准确:总耗费折合白银八百八十三万五千两。看上去非常多,但参考此时明朝的财政收支,却还在国家承担范围内。

明末军力衰败,是因为万历朝鲜战争导致的吗?

4. 如果万历年间明军没有出兵救朝鲜,会有什么影响?

如果万历帝没有派兵援助朝鲜,那么日本便有可能赢得战争胜利,其实力也会随之增强。如此一来,倭寇对于中国沿海一带的威胁就会跟着加剧,从而不利于明朝的稳定发展。中国沿海地区自元末明初时期开始便频繁受到倭寇的侵扰,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为了防止倭寇的侵害而下令进行海禁。由此可以看出,倭寇对于明朝的威胁是不可小觑的。
倭寇是当时针对那些侵犯朝鲜以及中国等沿海边境的日本人的一个称呼。十四世纪初的时候日本因为内斗发生分裂,从而进入到南北朝时期。这段时期的日本拥有两个天皇,分别为占据北方的光明天皇以及割据南方的后醍醐天皇。这其中的南朝政权在后续的对战中逐渐衰败,于是当地封建主便开始组织手下武士前往邻国沿海打劫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随着倭寇行为的日渐猖獗,中国东南沿海所受到的侵扰也愈来愈重。朱元璋所颁布的海禁政策虽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倭寇的入侵机会,但是同时也限制了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于是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开始与倭寇勾结,倭患也因此未能得到平息,反而还演变得越发激烈。后来直到嘉靖帝时期,东南倭寇才被平息。
在明朝发展到万历帝时期时,日本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对李氏朝鲜发动进攻。朝鲜因实力不敌而落败,朝鲜国王因此被迫逃亡至义州之后开始向明朝求救。万历帝因考虑到好不容易平息的倭患会因此次战役而死灰复燃,故而最终答应出兵救援。在明军的帮助下,李氏朝鲜最后成功将日本侵略者赶走。五年之后日本再一次出兵入侵朝鲜,不过最后依旧是战败而归。

5. 万历朝鲜战役,明朝从中得到了什么?

万历朝鲜战争,表面上是明朝打赢了,但在实际上明朝根本没有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万历朝鲜战争中明朝出兵的目的不仅仅是保护自己的辽东边境,还要帮助藩属国朝鲜复国。前者无可厚非,但未必需要在朝鲜境内开打。后者则更多的是为了维护国际朝贡外交体系,而对于实际利益来说没有收益。 


 很多人用近现代国际外交格局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情况,实际上就替古人脑补出了很多当时所不具备的意识。明朝的对外关系一直是机械而缺乏灵活应变的。所以,朝鲜对其意义来说不是过是边境力量展示,而不会有什么图谋进取。    其次,古代的朝鲜一直很难吸引人的原因是,当地物产贫乏,征服容易入不敷出。对于日本这样地方领主大名权力较大的国家来说,征服朝鲜可以满足一部分的利益。而对于已经皇权高度集中的明朝而言,需要维系朝鲜到北京的巨大花费、官吏供养、军队驻扎,都是要花钱的。偏偏朝鲜的物产并不能抵消巨额花销,自然对于中央集权帝国来说,意义聊胜于无。  


  再者,明朝在朝鲜的战争,也花费很大。除了大量积攒的白银被用掉,精锐部队的损耗也很巨大。这即是因为战斗损失,也包括各类补给不济造成的非战斗损失。甚至是朝鲜当地人组织的武装,都是无差别杀害中日两国落单伤员。  最后,明朝在朝鲜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惨胜。整个战争过程,并没有体现一个泱泱大国对边区小邦的碾压。相反,日军在后期还一直守住半岛南部,苦苦支撑。一直到丰成秀吉病死,才最终退出朝鲜。  


  明朝将辽东和浙江的精锐部队抽调去朝鲜。损失的很多部队,此后再也没有缓过神来。当这些残部在几十年后遭遇崛起的后金,往往都是一触即溃。被明朝救下的朝鲜,虽然也派兵帮助绞杀后金,作用却是可以忽略不计。


  所以,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得到。如果一定要说组织日军可能的入侵,那么在汉江沿线或者鸭绿江沿线防御,都是可以阻挡日本偏师的。

万历朝鲜战役,明朝从中得到了什么?

6. 万历朝鲜战争简介:明朝时期的一场抗倭援朝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万历朝鲜之役(朝鲜:壬辰倭乱;日本:文禄庆长の役),是指发生于十六世纪末于朝鲜半岛的局部战争。战争分为两段,前后持续七年。 
   1592年4月,秀吉派遣16万军人前往朝鲜,文禄之战因而揭开序幕。日军在战争初期处于优势,一个月攻陷朝鲜京城,驱逐朝鲜国王李V。明朝廷很快便派出5万大军前去救援,日军受挫后和明朝议和,在1595年,战争第一阶段结束。 
   1597年正月,日军14万大军再侵朝鲜。朝鲜二次求援,明朝紧急调4万兵力赴朝迎敌,明朝后续不断增兵,最高至7万。日军在丰臣秀吉逝世后难以为继,遂全部从朝鲜半岛撤退。《明史・日本传》把战争的终结归结为:“秀吉死,诸倭扬帆尽归,朝鲜患亦平。然自关白侵东国,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朝鲜迄无胜算。至关白死,兵祸始休,诸倭亦皆退守岛巢,东南稍有安枕之日矣。” 
   朝鲜李朝肃宗曾言:“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7. 明朝《万历朝鲜之役》简介

 明朝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朝鲜...
  朝鲜之役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
  文禄之役
  1592年,太合秀吉为了平息国内土地不足分封的问题,决定出兵攻打明朝。因此秀吉向朝鲜国提出“假道入明”的请求,却遭到朝鲜国王拒绝,使秀吉决定先并吞朝鲜,...
  丁卯朝鲜之役
  “丁卯之役”是天启七年(1627年)一月至四月,明朝与后金在朝鲜境内进行的一场战役,朝鲜方面称之为“丁卯胡乱”。此役后金为消灭明朝东江镇毛文龙部,解除南...
  中日万历之战
  中日万历之战又名万历朝鲜之役,是四百年前发生在朝鲜半岛的一场国际战争。日本史书把万历朝鲜之役分为两次战争,分别叫做文禄之役和庆长之役。朝鲜史书则称之为壬...
  万历朝鲜战争
  万历朝鲜战争,又称朝鲜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朝鲜征伐,征韩;南、北韩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
  朝鲜壬辰卫国战争
  壬辰卫国战争,韩国、北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第二次称之为丁酉再乱,日本称之为文禄之役,第二次称之为庆长之役,或合称为文禄庆长之役,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亦将其...
  丙子之役
  丙子之役指的是崇德元年(1636年)至崇德二年(1637年)清朝入侵朝鲜的战争。这是满族人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后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朝鲜的战争,韩国史书中又...
  庆长之役
  明援朝抗日之战是明朝万历时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起于1592年(朝鲜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本文禄元年)至1598年结束。1592年是朝鲜壬...
  朝鲜王朝
  朝鲜王朝(1392—1910年),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君主的本贯是全州李氏,建都于汉阳,又称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王朝的首都初在高丽王朝的故都开...
   

明朝《万历朝鲜之役》简介

8. 万历援朝的时候,明军的战斗力大概处在什么水平?

众所周知,日本人在1905年打败俄国之后,1910年彻底吞并了朝鲜,但要知道日本人想要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可不是到了19、 20世纪才提上日程。早在16世纪丰臣秀吉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统一了日本之后就把目光瞄准了中国,要想占领中国,必须以朝鲜为跳板。
 
丰臣秀吉在入侵朝鲜之前曾问过到达中国的倭寇,到底明军的战斗力如何,倭寇回答,百八十人深入中国内地两个月,如入无人之境。这句话扫除了丰臣秀吉发兵朝鲜的顾虑,于1592年集结了10万陆军、9千水军、700艘船只,直接入侵朝鲜。日军打着朝鲜哭爹喊娘,王子被俘、国王出逃。朝鲜国王迫不得已请求当时朝鲜的宗主国大明王朝出兵援助,但是由于朝鲜派来的使者送达的情报很不准确,朝鲜也无力给中国军队提供军粮,导致明朝只派了2万人进入朝鲜,寡不敌众,最终大败而归。
 
明朝知道日本在朝鲜的兵力部署后,一方面采用谈判战略拖延时间,另一方面进行全国动员准备再一次抗日援朝。明军这一次派了4万人马,立马扭转了战局,打得日本人哭爹喊娘,被迫停止战争,跟明朝议和。但仅仅过了两年,一心复仇的丰臣秀吉这次集结了14万陆军、七千水军再一次气势汹汹的向朝鲜扑来,而这次明朝进入朝鲜的军队人数达到了7万人。中日双方在朝鲜的战局陷入焦灼、消耗状态,日本国力本来就很单薄,根本消耗不起这场战斗。
 
日军被孤立到了几个据点,相互不能支援,远在日本指挥的丰臣秀吉更是像热锅上的蚂蚁,内外交困时的丰成秀吉急火攻心于1598年8月18日暴毙而亡。丰城秀吉一死,他的手下达成一个协定,秘不发丧,迅速从朝鲜撤军,争取了一个最体面的议和。这场战争可以说是直接影响了东亚的国际格局。明朝军队在朝鲜战场打出了中国人的威风,基本上每次战争都是以一敌二,丰臣秀吉得出结论,光靠人多是打不赢中国人的,自此之后日本人300年内不敢造次,一直到了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丰臣家族势力大大衰落,自此之后进入了德川家康开创的德川幕府时代。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