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2024-05-15 22:53

1. 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2. 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对中国证券市场有什么影响?

第一,石油价格问题。在今年6月,石油价格一度冲破60美元一桶,创出新高。目前,石油价格已经回落。我自己认为,2006年从需求压力方面来讲,石油价格应该不会有更大的提升了。但是,由于富余的产能有限,任何一种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冲击,都会使目前脆弱的平衡受到破坏。我觉得我们对中东政治应该予以高度的关注。目前,我们已经听到伊朗总统在谈论以色列,而以色列也在谈论伊朗。如果一旦发生政治冲突和军事冲突,中东石油的供应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当然,对许多发达国家来说,石油价格再度上涨对他们的经济增长影响可能不太大。但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高度依赖能源的国家来说,冲击将是非常巨大的。  第二,美元问题。2002年5月以后,就出现了所谓的美元战略性贬值。美元的走势,主要取决于美元资产回报率和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所导致的美国债务不断攀升所带来的风险之间的对比关系。从2005年以来,人们开始一直预言,美元将会不断继续下跌。但是,在2005年,美元不但没有随着贸易顺差贬值,相反对日元和欧元都出现升值。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亚洲中央银行大量购进美元。在最近一段时间里,由于美国经济形势良好,美国资产对私人投资者仍然有相当的吸引力,所以私人投资者仍然回流美国。尽管一段时间内,美元会下降(除非出现某种奇迹),只要美国的双赤字得不到扭转,美元的总趋势是继续走软。许多经济学家,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仍然认为,美元在2006年大幅度贬值的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第三,日本和欧洲经济。我对日本经济是相当有信心的。我在1995年开始研究日本经济,在1998年以后开始年年预言日本经济将会复苏,一直都没有复苏,令人非常失望。但是,我觉得现在终于看到了曙光。我相信,日本经济在2006年应该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势头。欧洲经济主要是德国经济,我相信在2006年依然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好的势头。但是,在2005年,德国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需推动的,所以德国经济的恢复对于世界经济、对于欧洲经济的增长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第四,关于房地产泡沫崩溃的风险。由于缺乏其他的投资渠道,全世界范围内都出现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衡量房价是否过高的尺度是房价租金比。以此尺度衡量,参照历史经验,2004年底,美国房价高过了35%,英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房价高过了50%。因而一旦形势有变,房价就有可能回落,房价上涨是维持加强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房价回落将会削弱家庭支出,从而危机整个经济增长。一些经济学家宣称,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世界经济将随之进入通货收缩。我认为,这种判断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到令人足以信服的程度。但是对于这样一种可能性,哪怕可能性不是很大,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  第五,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在2005年初,许多经济学家都预言中国经济在2005年有大幅度下降。事实证明他们的预言是完全错误的。我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是非常充分的,我敢在这里打个赌:2006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依然可以保持在9%左右。  第六,贸易摩擦问题。马丁·沃尔夫曾经预言,2005年贸易摩擦将加剧。我认为他的预言基本正确的。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贸易的增长并没有因为这种贸易摩擦而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我认为,在2006年,除去国际收支状况得不到改善,如果由于贸易相关的失业增加,美国国会必将加大对美国行政当局的压力,美国政府必将采取某些更为严厉的保护主义措施,因而,国际贸易摩擦在2006年将会进一步增加。  总之,对2006年世界经济的前景,我的基本看法是,一般来讲,2006年全球经济将能保持一个良好的势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并不会得到纠正;由于美国资本市场和美元的特殊地位,尽管美国的双赤字依然非常严重,在2005年由于出现了回流,所以世界经济依然得到了一种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一种不平衡中的平衡,是在刀刃上的平衡,是不稳定的平衡,对此我们应该充分的重视。  2006年世界经济面临两大威胁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和由于军事和政治冲突引起的石油危机。美联储降息后,美元将大幅贬值,美元大幅度贬值将使中国高度依赖外需的东亚国家受到极大冲击,有着巨大外汇储备的国家将面临着外汇资产严重缩水之类的问题,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出口增长速度暴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增长等。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我说的仅仅是一种可能性,而且是概率不高的可能性。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美国政府逐渐削减财政赤字,美联储逐步缓慢提升利息率,通过减缓财富的增长路线,通过使美国的资产价格减缓,甚至下降来降低居民消费增长速度,降低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从而使全球的不平衡得到逐步的纠正,而又不知对全世界经济造成冲击。  但是,这样的前景我们也不能抱以太高的期望,美国也有这样的可能性:房地产泡沫突然破灭,可能突然停止升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可能不会出现大的振动,但是中国和亚洲国家依然会受到相当的冲击。  对于中国的国内经济形势,特别是货币政策,我简单讲几句话。今年前三个季度,经济形势运行良好,在经过两年的宏观调控之后,国内需求出现走软,它的具体表现:第一,进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增加,而且增加的非常大。第二,各类物价指数持续下跌。第三,企业的利润总额增长速度下降。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依然严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时有反弹,国际石油价格对物价影响进一步体现,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回落。所有这些因素提醒我们,对物价回升的可能性抱有警惕。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国应该继续保持一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方向不应该变。我自己认为,目前银行系统的流动性已经十分充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中央银行推出了一系列的新的政策去紧缩流动性是完全正确的。

3. 人口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和资本市场

人口是判断国家经济增长潜力的主要因素
一些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结构,并因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这些因素,从短期来看可能没有明显的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对预测趋势有重要的作用。如何识别这些因素,是经济学的重要工作。
对长期投资者来说,应该把识别这些因素看作头等重要,就像在脑海中设置成图画的大背景,因为它们决定大周期和大趋势。
从国别研究的结果来看,要判断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的差别,应该选哪些简单有效的经济指标?我认为应该选择三个因素:财政的可持续性、人口结构以及创新能力。
影响因素一:财政的可持续性
财政的可持续性,简单地的说就是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是否被控制在警戒线以下而且保持稳定或下降趋势。从国际比较来看,债务占GDP的比重在许多OECD国家最高。日本、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国家的国债占GDP的比重都超高或接近100%。大国中最低的是俄罗斯,在19%以下,中国按照官方发布的数据是20%左右。
一些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结构,并影响资本市场。这些因素对预测趋势有重要作用。如何识别这些因素,是经济学的重要工作。
债务过高时,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前景是不行的。高债务的国家是在过去的增长中过度透支了今后的增长潜力,这些国家最终需要紧缩财政,因此会抑制总需求和经济增长。因为如果财政赤字持续过高,债务也因此持续过高,最后该国就会面临金融危机,就像现在的欧债危机一样。一旦出现债务危机,或者是利率会飙升,或者是该国的货币会贬值,经济增长会突然中断甚至逆转。所以,债务是判断一个国家增长潜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债务占GDP比重较低的国家一般增长潜力比较强。
影响因素二: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人口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可以看日本的人口结构图。图10.1显示了人口组别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像一个大胖子,中间肥胖,就像一个中老年人的状态。可以看到,日本的40~60几岁的中老年人口的比重很高。
而印度则相反(图10.2),有非常年轻的人口结构,从其不同的年龄段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比重图来看,它像金字塔,大部分是从0岁到20岁的人口。现在是0岁到十几岁的巨大人口,过10年就长成二三十岁,将提供十分充足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
债务是判断一个国家增长潜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债务占GDP比重较低的国家一般增长潜力比较强。
在劳动力有很大的供给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就低,国际竞争力就强,可以把全世界的制造业许多订单抢过来,这样经济增长就快。这是类似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模式。印度,在我来看,正开始进入这种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的阶段。
对印度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城镇化的过程。因为印度大部分人口还在农村,要逐步进入城市。如果大量的人口从农村进入城市,这个过程本身就创造了供给、需求两方面的增量。
从供给角度来讲,人作为劳动力就是增量;同时从农村进入城市,大量的人口又变成需求方的增量,因为这些人要住房子、要买汽车、要享受公共交通,这都会拉动需求。
在日本,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已经结束,而且城镇化进程也已经结束,所以人口因素目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面的。
影响因素三:创新能力
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第三个重要因素就是创新能力。
我几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中国增长潜力为什么会减速到7%》,其中所分析的一个指标是国家的创新能力。我选了国家的人均的专利数作为描述创新能力的数量指标,这个指标在各个国家的差异十分明显。
韩国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它的人均专利数是全世界人均专利数平均数的16倍。再回头来看中国,是世界平均的0.6倍。曾经陷入了中等国家陷阱的巴西,它的人均专利数是世界平均的0.2倍。
三个因素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60%
这三个因素到底在国别经济增长差异中有多大的解释力,需要用实证方法来判断。我们的回归分析表明,这三个指标可以解释几十个国家的长期增长差异的60%,其他许多因素加起来才能解释剩下的40%中的一部分。而这三个最重要的决定国家增长潜力的指标中,就有人口结构。
下面我们来仔细讨论中国人口因素的变化和对经济增长、结构和资本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生育率和人口结构变化趋势
中国人口老化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等问题,都源自妇女的生育率下降。
目前,按学术界普遍认可的中国妇女生育率是平均一个妇女生1.6个小孩。差不多是城市生一个,农村生两个,平均为1.6个左右。
人口学家研究的结论是,生育率保持在2.1才能保证一个国家的人口长期稳定。我们的生育率远低于2.1。如果这个1.6的生育率保持不变,以后总人口必然就会下降,并出现人口加速老化。
什么样的国家的生育率是很低的?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包括欧洲、日本等。有趣的是,美国的生育率比中国的生育率要高,它是2.0。这使得美国可以保持到相对比较年轻的人口结构。发展中国家当中,印度、巴基斯坦的生育率就要高很多。
按照目前的中国的生育率,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会比日本目前的人口结构还要更加老化。
描述人口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抚养率。目前,中国的总抚养率(老人赡养率和小孩抚养率之和;包括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以及20岁以下小孩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率)为63%,即近两个劳动年龄的人养活一个不工作的人。38年以后,人口总抚养率变为114%,基本上是不到一个工作的人将养活一个不工作的人。这个抚养率的上升主要是老人赡养率提高的结果。
中国的人口结构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序如何?用老人赡养率(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来排序,我们发现,中国现在来看还在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但是增长很快。20年后就会赶上许多发达国家。
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结构和改革的影响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首先看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学者们做了许多研究,基本共识是人口老化会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从1981年到2011年的30年时间内,中国的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正向的。从工资的角度来看,因为当时中国的劳动人口越来越多,劳动供给的充足使得中国的工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名义GDP的增长率,工资的增长也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这样,中国的出口产品就非常便宜,不断提升了中国出口的竞争力,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但是,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已经从2011年开始下降,劳动力供给不足导致工资增长超过劳动生产率,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必然下降,经济增长因此下滑。
关于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潜力的影响机制,也可以从人均产出的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经济增长率由人均产出(人均GDP)的增长和人口增长两个因素构成。而全国的人均产出等于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产出率与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的乘积。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抚养率上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就必然下降,因而导致全国人均产出的下降。抚养率上升伴随着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这个关系,也被计量经济学的国际实证研究所证实。
人口结构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我们再看看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我们用了一个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分两种情景进行模拟。基准情景是今后10年内人口结构不发生变化, 第二种情景是今后10年内人口结构按我们的预测发生变化。比较这两种情景下的中国的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就知道经济结构是如何变化的。
我们的研究发现,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几个方向性的变化。第一个就是消费比基准情景要高,第二是投资比基准情景要低,第三是出口比基准情景要低,第四是进口要比基准更高。
出口的变化是最容易解释的,为什么?因为中国劳动人口下降以后,中国劳动力的工资就增长很快,工资快速增长会使中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
为什么又会出现消费上升的趋势呢?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老龄化。分析一个老人的消费收入的比例,你会发现事实上老人基本不“挣钱”。他(她)虽然每个月都有收入,但收入的主要部分是养老金和子女赡养费,属于社会收入的二次分配,不是一次分配意义上的收入。从国民经济账户的角度来讲,老人基本没有“创造”收入,老人的角色是消费者。因此,老人的真实消费率(消费与老人从生产所得收入之比)是非常高的,或者说老人的真实储蓄率(=100%-消费/生产所得收入)是十分低的。
由于老人的真实储蓄率很低 (或真实消费率很高),所以老人占人口的比重越大,整个国家的消费率就越高。
如果消费率变高,GDP的其他组成部分所占的比率就要萎缩。比如,投资占GDP的比重就会下降。投资比重下降的一个具体原因也与老龄化有关,即劳动人口的下降意味着对住宅地产需求的减速,而住宅需求的减速就会降低投资的增长。最后,由于消费的一部分是进口消费,所以消费率的提高也会促进进口的提升。
通过提高退休年龄、划拨国有股份来弥补养老金缺口
如果测算养老金在今后38年当中(从现在到2050年之间)的变化,就会发现有两个因素将导致很大的养老金收支的缺口:一是转轨成本。所谓转轨成本,就是在从以前的现收现付体制转变为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过程中,统筹账户由于部分缴费分流到个人账户,但仍要继续向养老金领取者中的老人和中人支付所承诺的退休金而出现的融资缺口。二是由于抚养率提高,导致缴费人口与领取养老金人口之比下降,从而导致的养老金收支缺口。我们的研究发现,在今后38年中的前半段,养老金的收支缺口主要来自转轨成本;而在后半段,收支缺口的更主要原因是老龄化。现在约3个劳动年龄的人缴纳养老金来养活一个老人,而到2050年就是约一个人劳动年龄的人的养老金缴费供养一个老人,所以要保持目前所承诺的35%的养老金的替代率,肯定会出现很大的缺口。我们估算,在目前的养老金政策不变、没有其他资产注入养老金体系的情况下,今后38年累计的养老金收支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可以达到75%的GDP。
在今后的30多年当中,应该怎样改革?最近我们做的一个关于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研究中,我们提了两个建议:一是需要提高退休年龄,即在2020年到2050年之间,将平均退休年龄提高7岁;二是将80%的国有企业的股份划拨到社保体系。通过这两项改革,基本可以弥补养老金的缺口。
劳动年龄人口下降对制造业的影响
劳动密集型行业会萎缩
前面讲的是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影响,下面从比较量化的角度讲讲人口因素对一些主要行业的影响。
从劳动年龄人口分布来看, 如果从20岁到59岁之间的人群作为劳动人口的定义, 则2011年劳动人口已经见顶,今后38年内劳动年龄的人口估计将减少约两亿。由于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降,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中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很高的工资增长率。
日本的经验是,在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迅速从劳动密集型向装备密集型转变。从1961年到1977年的数据显示,日本的出口结构中,成长最快的是跟自动化相关的一些机械装备业。机械行业占出口的比例从20世纪60年代初的30%左右成长到1977年的70%左右。在同一时期,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占全部出口的比重从17%左右几乎降到零。
这与中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前一段鸿海宣布要买100万台机器人来逐步替代劳动力,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另外,在广东的许多企业家都跟我说,他们那里的玩具、制鞋、制帽、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的已经关闭,有些正在向越南、孟加拉国等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转移。一个企业家告诉我,她在孟加拉国雇佣的工人的成本是国内成本的1/5。
高端制造业会快速发展
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端装备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肯定会在国际上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其实,过去十几年,中国机械产品的出口占全球出口的比例一直在上涨,同一时期日本的份额则在下降。 我认为,这个趋势还能持续10年。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这么大,竞争力的提升又很快,中国装备制造也在全球出口中的比例不会在百分之十几就停止,说不定会涨到30%。
高端制造业到底包括什么?我做了一个名单,这些行业至少包括造船、电力设备、电讯设备、建筑机械、挖煤机械、高速铁路等等。今后10年中国在这些领域有很大的机会成为全球市场份额的第一。
对其他国家来说的一个正面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要转移出去,比如转移到越南。观察中国的集装箱运输的增长率和越南的集装箱增长率的差别,在2006年以前,可以看到中国一直是高于越南的,说明当时中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还是有竞争力的。在2007年以后,中国的增速开始低于越南,说明中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转到越南那边去。这个趋势对亚洲其他低成本的国家是个长期利好。
老龄化对消费的影响
我们对未来老龄化的预测显示,今后38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数会增长160%左右,差不多3个亿的人。对行业分析师来说,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搞清楚未来中国的老人需要什么、消费什么。
日本的许多详尽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研究老人对各种产品的人均消费和普通人人均消费有什么区别。首先,老人吃营养品的人均消费远大于全国人均水平;其次是修理服务,老人可能爬梯子爬不上去,需要请人来修理房子;还有老人吃鱼和紫菜比普通人多等等,这些都是十分有意思的信息。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上面提到的产品或产业会增长比较快。
对老人来说,最大的消费就是医疗。我们搜集了韩国、日本的数据,可以看到老龄化对医疗支出产生的巨大的刺激作用。日本的例子是最极端的。从比例来看,日本的75岁的老人平均花在医疗上的钱,是一个5岁到39岁的人的8倍。在韩国,这个比例是4倍。
医疗行业增长潜力巨大
即使用韩国的比率作为参照,如果中国有3亿人口在变老,平均医疗支出提高4倍的话,那对整体医疗行业的拉动是难以想象的。部分基于这个因素,我们估计,中国的医疗支出的增长每年可以保持在20%,远远高于名义GDP的平均增长速度。
对医疗支出的分析,如果做得细一些,可以发现它有三大推动力:第一是收入因素,一般来讲,收入增长本身会推动医疗支出的增长;第二是老龄化因素,即前面所说的老人人均医疗消费远高于其他人群;三是“机会”因素,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以前没有足够的医疗设施,即使有病也没有地方去看,如果改善了医疗条件,每个村子都有了医疗站,则也会增加医疗支出。这三大因素加起来就可以支持中国的医疗支出在今后10年内平均每年20%的增长速度。
老龄化拉动保险行业发展
还有一个受老龄化重要影响的行业是保险业。我们的数据表明,45岁到65岁的人群是买保险最积极的人群,原因是再过10年他们就是保险产品的主要受益者。有趣的是,这个人群在今后10年的增长率将高于任何其他人群。这对今后10年保险业需求的拉动是很正面的。
老龄化将导致地产行业减速
受到人口结构变化负面影响的一个主要行业是住宅房地产,主要因为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使得对房地产的需求减速以至于最后下降。首先,劳动年龄人口会下降。而一般来说,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就是找着工作、几年后要结婚、生小孩、要买房子的人口,所以劳动人口的下降就意味着住房需求的减速乃至下降。其次是老龄化。3亿的人口会变成老人,老人在美国会干什么?他会把房子卖了或者抵押给银行,在去世以前把钱拿出来慢慢消费掉。以后中国逐步发展了类似的金融服务,一些老人也会在去世之前就通过各种方式出售他们的住宅。所以老龄人口的增加,也会意味着住宅供给的增加。 因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会造成需求减速,另一方面会导致供给增加,两方面对住宅都是利空。
但这并不是说,对住房需求的绝对水平在短期内肯定会下降。前面讲的都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口结构变化对地产的影响。除了人口之外,自然还有别的一些因素会推动住房需求的增长,比如城镇化和改善型需求等。但是可以说由于人口因素的变化,今后10年住房的增长率肯定会大大低于过去10年。这个结论也是被几十个国家的实证经验所证明的。如果把这些国家的劳动力人口和房价做一个比对,可以发现是明显正相关的,即在劳动人口上升的过程当中,这个国家房价涨幅一般比较高;如果劳动人口往下跌,这个国家的房价涨幅一般较低,甚至房价水平会下跌。
与日本做对比
我们看一下日本在人口老龄化过程当中股市的表现。从1983年到2002年是日本快速老龄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哪些板块表现好,哪些表现糟糕呢?表现糟糕的是银行、建筑、航运、钢铁。航运基本上是为运出劳动密集型出口服务的,在劳动人口下降、工资加速增长的背景下,航运就不景气。建筑行业不景气,与前面提到人口结构变化对房地产行业的负面影响有关。钢铁行业表现也较差,也部分因为钢铁是建筑业的投入品。银行也受负面影响,这与投资减速有关。所有上述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与人口结构的变化有关。
表现最好的行业是医药和保险。这些肯定是老龄化的受益者。交通运输、零售、服务等行业表现也不错,也部分因为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些正面影响。总体来看,日本股市中不同行业的表现,与我们前面分析的人口因素对经济结构的影响十分吻合,值得对中国做长期投资的人士借鉴。

人口因素如何影响经济和资本市场

4.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如何对证券市场产生影响?

  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投资领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宏观经济的运行决定了证券市场的总体运行态势。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通过中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1.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
  2.  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4.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5. 国际热前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资本市场的风险是不是大大的提高了?

没有必然结果.

外汇储备有利抑制国内经济过快发展,平衡国内经济风险,但也会面临贬值压力等等,在金融危机时有相当的正面的效果.

同时也要注意留意热钱对cpi影响,流动性过剩等问题.

现在热钱的涌入对退市的时机与相关的货币政策也会有相当影响.
不过前面每月国内银行都有几千亿的放贷,几千亿热钱不一定对政策实施会有重大影响.

所以资本市场还是要保持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

国际热前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资本市场的风险是不是大大的提高了?

6. 分析经济危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我国历年持有国外债券的比率不足国际投资总头寸资产的10%。如果把贷款也考虑其中,这一利率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国际头寸资产中主要还是以外汇为主。分别占头寸总资产比重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综合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对带外汇储备的管理一直保持着谨慎和稳健的投资态度,始终贯彻执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即使有国美大投行的倒闭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元因素的话,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等贬值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毕竟我国外汇绝大多数是外汇形式存在。 

同时,国内一部分银行也持有的美国此类公司债务。因此,目前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汇储备中的债券所占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债务类别等情况以及国内部分银行所持有的美国乃至欧洲国家的债券数额和债券的属性。 

另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国外投行的倒闭清算时,毕竟会将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头寸进行结算,如果我国的金融资产是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分金融资产的抛售势必又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紧张局势,最近港股市场的大跌就应该于此有很大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响不会很大,多为心理上的冲击而已。 

目前65家QFII实际规模为106.7亿美元,如果未来雷曼正式破产清算,则对于其所持股票的处理将会对部分个股产生冲击。 

如果考虑到QFII所重仓的股票多为优质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且遭到QFII大量抛售的话,相信对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介入时机,上周中国中铁的走势就说明部分资金本着“人弃我取”投资策略入住中国中铁H股和A股。 

●间接影响: 

主要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次债危机演变成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此趋势。然而,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出现了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毫无疑问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是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原因一:我国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仍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这么一个状态。目前看我国“打工”这块收入-即未来出口这块收入受到冲击显而易见。同时,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弹性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小幅增长就会拉动我国经济较大幅度增长;反之,西方国家经济小幅回落势必对目前国内经济有较大负面影响。而美国和欧元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一旦西方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可想而知对中国出口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 

原因二:刺激国内内需以拉动我国GDP增长时机未到。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没有到达随意享受生活的条件,尤其在高通胀时期的经济敏感时期,盲目刺激国内内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国内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原因四:国内有些行业目前可能面临生产过剩的尴尬局面。即使前期国内货币政策出现松动,也只是缓解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来短期内大幅向市场或者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出台。 

综合以上,我们判断,我国经济会在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虑到国内目前房地产行业低迷现状,相信我国经济回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08年以来至今,国家上半年对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局面制定众多政策,但似乎对房地产行业并未给予重点“关注”。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政府“期盼”已久的房地产价格终于有所回落,属于良性回调并尚在可控范围内;二,从上半年出台的几个针对房市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不希望房价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价的下跌的政策,只能从给老百姓减负,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停征个体的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可以看出政府开始给中国老百姓减负,也就是设法变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这一重要环节上。当然,这对稳定我国楼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起到激活我国房地产行业刚性需求,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稳定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事件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 

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政府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 

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政府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与以往一样,政府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 

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7. 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

双向调控:对于“双向调控”的具体思路,各方人士给出了多种解读,但大致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楼市调控政策将呈现出“差别化”的特征,热点城市的投资投机需求将继续被抑制,非热点城市的调控则会相对放松;
其二,继续强调保障房工作,强化共有产权房在保障房领域的市场地位,通过“双轨制”解决城镇化后顾之忧;
其三,在长效调控机制尚未出台之前,以限购为主的行政化手段与经济手段、市场手段仍会并存,但前者将会日益弱化,后两种手段会逐渐突出。

扩展资料:
宏观调控是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调控,调控的领域自然是整个市场经济。着重关注以下方面。
1、有关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领域。
凡是涉及国家整体经济布局,就是宏观经济调控法要监管、调整的问题。另外,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产业,或者涉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也是宏观经济调控法所要干预的领域。
2、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
将宏观经济调控界定在容易产生“市场失灵”的经济领域,体现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作用。
3、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领域
对私人的力量不愿意进入的或者单个私人的力量难以办好的方面,政府需要直接进入或者以适当的方式促成私人进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宏观调控

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哪些?

8. 宏观数据整体向好,中国股市为什么喋跌不休啊

  分析人士预计,2650点一线有望止跌反弹。

  昨日,沪深两市受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市场对加息预期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大幅走低。上证指数收报2677.65点,下跌80.45点,跌幅2.92%,成交额969.57亿元,深证成指收报11566.74点,下跌499.81点,跌幅4.14%,成交额712.07亿元,A股成交额较周三增长8.299%。
  分析人士就此指出,昨日公布的宏观数据整体向好,但是中国股市却反向解读,其实投资者对目前股市不必太过悲观,此轮大幅下跌,完全是非理性的杀跌盘所致,而非理性的杀跌空间应该有限,目标可能是回补完10.8的缺口(2656-2677.99),昨日尾盘已经碰触,预计今日回补完后应会企稳。
  经济数据整体向好 加息预期有增无减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主要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速9.8%、2010年全年经济增速为10/3%。12月份,工业增加值为1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9.1%,消费者物价指数为4.6%,全年为3.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全年增长5.5%。国内全年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3.8%,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3.2%。
  山西证券(10.17,-0.45,-4.24%)认为,2010年经济在“复杂”的预期下平稳运行,GDP增速平稳增长,投资在主动调控下软着陆,对于2011年,预计 GDP增速可能回落至9.5%附近,投资增速保持目前水平,由于出口增速预期可能回落,保持内需消费稳定增长仍是主要任务。预计通胀走势需要到二季度才能明朗,在这之前货币政策仍然持续偏紧,控制物价为上半年主要任务。如果经济在二季度进一步下行,宏观调控政策才有可能转松。
  兴业证券(12.80,0.17,1.35%)认为,从波动性看,过去3年期间中国经济曾出现2008年底和2010年中两次较深低谷,去年4季度出现偏热风险苗头,调控当局较灵敏做出了紧缩反应,12月经济数据已显示软着陆迹象,预计今年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将好于过去3年。
  累计上提7次准备金率和2次利率、长期化的地产调控以及已释放的关于今年财政、信贷等重要参数信息,特别去年4季度来全力对付通胀态度明朗,接近之前推理最优路径,提高了将全年通胀控制在4%左右概率。今年1季度,预计春节后还有1-2次准备金和1次加息,确保今年经济与市场稳胜去年。
  年底CPI环比回落,PPI环比上升,软着落显示迹象、尚需确认。工业、投资、消费等环比出现回归长期趋势迹象。从环比看,预计最早春节后两会前就可看到通胀回落,偏热经济放缓,市场上行趋势正在水落石出。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表示,我国宏观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了下降轨道,经济增速开始回升,而物价上升压力短期内难言解除。前期央行考虑到对经济增速的负面影响而未频繁使用价格工具,但目前经济基本面已经迈入正轨,若通胀持续加剧的话不排除在节后再度提高存贷款利率。不过数量工具的使用优先级应高于价格工具,同时考虑到央行的政策成本,准备金率工具的使用概率高于1年期央票。对于资本市场来说,2011年1季度资金面的压力有增无减,而且通胀进入中后期时对中游生产企业利润的侵蚀也在加大,短期内不认为股票市场具有全面性机会。
  沪指单日下跌80余点 主力狂抛54亿元筹码
  周四,沪深两市低开低走,两市共成交1650.17亿元,量能较周三略有放大,两市出现价跌量增的空头态势。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通过统计,昨日随着沪深两市的大幅回落,主力资金出现疯狂的打压抛售动作,两市主力资金合计净流出54.14亿元,其中1238只为主力资金净卖出个股,合计净卖出74.16亿元,占总成交额的4.49%。
  统计显示,昨日A股市场,31类行业均出现资金净流出,其中,主力资金净流出超过1亿元的行业达到18类。有色金属、机械、银行类、煤炭石油、房地产等位居资金净流出的前5位。有色金属块居资金净流出首位,资金净流出7.55亿元,该板块跌幅为3.83%,居昨日跌幅第五位。其中,资金净流出最大个股为江西铜业(36.65,-0.31,-0.84%)、西部矿业(16.83,0.10,0.60%)、紫金矿业(6.91,-0.13,-1.85%),分别净流出7159.12万元、7032万元、5410.28万元。招商证券(17.91,0.19,1.07%)对有色金属的未来表现维持“推荐”评级。招商证券表示,近期受欧美经济数据影响,金属价格波动较大。但整体来看,金属价格依然会维持强劲态势。市场预期中国春节后的实物买盘将重新拉动铜价上涨。
  昨日,主力资金流出第二位的是机械行业,资金净流出5.9亿元,该板块跌幅为2.82%,净流出最大个股分别为中国南车(8.68,0.22,2.60%)、中国北车(8.95,0.17,1.94%)、中联重科(12.91,0.28,2.22%)、中国一重(5.99,0.03,0.50%),主力资金净流出为2.88亿元、1.33亿元、0.50亿元和0.33亿元。第三,银行板块昨日净流出5.27亿元,该板块跌幅为1.90%,净流出最大个股为光大银行(3.76,0.03,0.80%)、招商银行(12.63,0.11,0.88%)、民生银行(4.96,0.02,0.40%),分别净流出1.02亿元、0.86亿元、0.85亿元。
  广州万隆表示,昨日主力资金出现较大规模的净流出,不过与之前的行情相比,这种幅度的跌势主力资金流出量要远远大于昨日规模,那么昨日的下跌主力们或只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更多的是市场抢反弹者的杀跌行为所致。而这种快速下跌肯定也会套住相当部分的抢反弹者,另外高仓位的基金们或处于更被动的地位,这种情况下都容易产生更悲观的情绪,因此短期杀跌或有继续的可能。
  新股发行密度加大 “破发”现象成常态
  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开信息,1月24日至1月28日这一周,新股发行将达14只,为2011年以来单周发行最高纪录。
  根据现有新股发行机制,参与1月24日的新股申购资金可以待资金解冻后参与1月27日的新股申购,“打新股”资金可以在一周内使用两次,这在去年下半年以来的新股单周发行计划中是较为少见的。业内人士认为,在二级市场疲软的背景下,估计新股“破发”会增加,新股发行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本周二,沪市与深圳中小板分别有1只、4只新股上市。当日,5只新股开盘全部破发,这种全部低开的场面也创下了一个新的纪录。
  据统计,截止1月19日,2011年新发行上市的10只创业板个股中半数以上(6只)均惨遭破发,其中5只个股至今仍低于发行价,2只个股在上市首日便宣告“失守”。

  据Wind统计显示,2009年7月10日至今,已有464只个股登陆沪深股市,截至昨日,破发个股正好达到“百家”。其中,创业板新股上市163只,目前破发29只,破发率17.79%;中小板新股上市262只,目前破发56只,破发率21.37%;主板新股破发率最高,已上市39只,目前破发15只,破发率达38.46%。

  对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市场而言,新股“破发”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随着沪深两市走向成熟,投资者趋于理性,今后新股上市“破发”更可能成为常态。华安证券认为,目前大盘行情走势较弱,宏观面不利于新股发行,再加上新股发行密集度太高,甚至一度给市场造成“缺血”现象。新股“破发”的几率也更大。
  对此,华泰证券(13.19,0.10,0.76%)建议投资者,“可以在公司的发行公告中找寻核心竞争力较强、业绩持续增长、募集资金投向前景看好、市盈率适中的品种。投资者在新股申购中,要改变过去追求"高价格、新题材"的申购思路,认清高估值公司的风险,好好对公司基本面做研究,寻找最佳的公司进行申购。
  股指期货暴跌百点 当月合约创出新低
  昨日,沪深300(2967.419,22.71,0.77%)大跌,宏观数据出台,市场担忧通胀引发再度加息。指数最高3044.85,收盘2944.71,涨100.14点或3.29%,成交额764.4亿元。股指期货方面,IF1102收盘2957,跌103点或3.37%,持仓增4544,报18909手。
  技术上分析,瑞达期货主力合约昨日创出新低,走势符合前期判断,目前点位处于上市以来的历史低位,周五是合约交易的最后一天,在2945点附近多空双方将有激烈交锋,投资者请注意控制仓位,谨慎持有。
  走势上看,银河期货认为,昨日沪深300大幅下挫。所有板块都是下跌局面,技术上,指数继续在旗型下降通道中。Kdj指标显示指数再次转跌。成交量和时间周期上看,大盘即将脱离震荡调整,约需11个交易日。策略上,可逢低买入低估股票,重点关注板块银行、地产、能源、有色、钢铁、航运、船舶制造及其他周期类个股。
  苏物期货认为,市场再度陷入疲弱,虽然经济数据预料之中,但市场并不买账,以大跌回应,并创出新低,但在全球市场情况来看,国内股市下跌空间实在有限。从现货市场来看,股市的成交量依然没有有效的放大,真正的上涨趋势还没有到来,投资者可暂时等待,等待现货市场成交量的放大,等待上证指数占上年线才可大幅进场做多。目前可采取观望,或小量逢低建立多单的策略。上证指数支撑位暂时在2650附近,期指支撑在2900附近。IF1101合约期现套利机会暂无。
  广州万隆表示,本周五是股指期货合约IF1101的交割日,昨日数据显示,空方合约仍有近1万手没有交割,这就给近两日带来很大的做空动能,昨日的大跌很可能就是大量的空方合约交割造成的,预计今日可能抛压会相对减少。

  短线压力渐趋沉重 2650点寻求支撑
  对于昨日大盘的跳水,悲观的观点是,午市后A股市场出现了加速下行的趋势,金百灵投资认为,这一方面是因为市场担心周末加息的信息,从而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紧的预期渐趋强烈,进而使得A股市场出现了加速下行的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前期热门股加速调整,尤其是广晟有色等牛股,此类个股的走下股价神坛将极大地挫伤市场的做多激情,进而使得市场参与各方闻到了熊市的气味,故市场的抛压持续涌现,大盘随之震荡走低。看来,大盘短线的压力渐趋沉重,在操作中,建议投资者宜谨慎,尽量不要盲目追涨杀跌。
  山东神光也不看好后市的表现,认为周四沪深股指双双以光头光脚的长阴线报收,将前两日的反弹小阳全部吞没,日K线组合形成阴后双阳阴,且期间反弹缩量、下跌放量,预示后期走势难以乐观。具体来看沪指,最低探至2676点,将去年10月开盘第一天的跳空缺口(2656-2677点)回补了1个点,周二周三的反弹即是在该缺口获支撑反弹,但是很快夭折,如今再度跌至该缺口,回补的可能大增。
  但是,市场的希望也往往在绝望中出现的。积极的观点认为,从技术上看,华讯财经分析,如果不能收复30周均线的话,大盘将进入周线级别的调整。同时随着5日均线的下移,将给指数带来一定的压力。指标方面,MACD死叉向下,绿柱进一步伸长,KDJ指标再度拐头向下,这表明大盘仍有调整需求。另外,2656点的跳空缺口仿佛像磁铁一样,吸引大盘向下,预计大盘回补该缺口之后有望反弹。

  数据再次提升了投资者对于加息的预期,周期性行业领跌大盘,两市大盘呈现全面回落态势。开源证券认为,上证综指再次逼近2676 点至2656 点缺口附近的支撑位置。由于近期依然处于宏观政策发布的敏感时期,预计后市股指继续下探寻求支撑的可能性较大,前期低点2600 点附近可能会有一定的争夺。春节之前如果没有超出市场预期的利空消息刺激,股指在2600 点上方震荡整理、等待后续宏观经济政策的进一步明朗还是很有可能的。随着市场逐步消化近期的各项利空消息,春节前股指探底反弹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对于后市投资者既不用过度悲观,建议保持半仓比例为宜。短期来看,当前股指依然处于震荡向下寻求支撑的时期,市场的风险依然需要一个继续释放的过程。
  对于近日的走势,大摩投资指出,近日的下跌目标位即2660点附近,加上2650点一线是去年低点2319点至高点3186点的重要黄金支撑位。预计大盘有望在2650点一线止跌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