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2024-05-16 02:35

1. 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一、社区网格化管理,是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其基本思路,就是在街道、社区大格局不变的基础上,将城市基层划分若干个单元网格,并搭建社区信息化平台,以网格化的方式,来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职能,提升社区服务,从而实现社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和长效化。二、社区网格化管理,源自北京等城市对“万米网格”城市管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从发达城市多年来的实践看,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总体思路和技术条件已基本成熟,社会认知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城市管理、计划生育、社区党建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为社区管理网格化提供了丰富经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于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预言,社区网格化管理,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三、自2000年以来,我市围绕社区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社区“有人、有钱、有章、有地方”事,社区建设总体水平处于全省前列。各街道、社区为延伸社区管理,在分片包干、建立责任区、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为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奠定了良好基础。市、区一些职能部门在社区搭建工作平台,也力图以网格化管理来解决自身人手不足等问题。四、针对社区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需要有清醒认识。1、社区事务繁杂,各方面工作都要进社区,既各自为政,又重复浪费,资源整合不够,条块结合不够,属地管理机制尚不完善;2、社区工作调查多、统计多、报表多、台账多,管理手段落后,综合效率不高,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形成;3、社区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开会、迎检、写标语、整理档案上了,场面性的活动开展较多,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面对面服务”与群众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4、社区工作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较为突出,社区工作者考评机制、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等等。五、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据了解,铜官山区已将该项工作纳入今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将启动建设。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作为基本框架。今年,我市还将进行社区规模调整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如何对2500户左右的“大社区”提供有效服务,开展长效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建设和谐社区,把“四有”夯实,向“四优”(设施优良、管理优化、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迈进,更需要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因此,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六、社区网格化管理,社区是基础,网格是关键,服务是本质,管理是核心。关于网格的划分,外地有不同的模式。在城区推行网格化管理,可把街道作为一级网格,把社区作为二级网格。这两级网格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大都覆盖到这两个层面。有些城市或有些工作的网格划分,就是把社区作为基本单位。针对我市目前的“大社区”设置,社区内的管理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明晰。因此,可借鉴外地经验,在社区内划分若干责任区(相当于居民小组),作为网格单元,可称为“责任网格”。这样,“街道-社区-责任网格”,就构成了城区三级网格体系。从延伸社区管理、提升社区服务的角度,社区责任网格,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七、社区责任网格,是对社区事务的责任承接。通俗理解,就是“公共服务进社区,社区事务进网格”。目前,我市的社区事务主要集中在民政、计生、就业、社保、城管、创建、综治、党建等方面,并有进一步拓展的趋势。社区内的居民楼院、商务楼宇、街区、市场、学校、、文化体育场馆,以及驻区单位、公共服务站所、物业管理机构、社区民间组织等,均可归致各个网格。因此,将社区事务逐项分解到每一个网格,将社区信息全部定位于每一个网格,是社区网格化管理的重要内容。街道、社区工作人员,除了条线上的职责,还应该在网格内找到自己的任务。专职社区工作者、党支部书记、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清洁工,以及各方面的社区志愿者等,共同构成了各网格的责任主体。总之,参与公共服务,促进依法治理,保障群众监督,履行社会责任,是社区网格的主要职责。八、社区责任网格,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居民区网格,即以居民区为主体的责任网格。第二类,单位网格,即以辖区单位为主体的责任网格,以及属于非居民区类别的其他网格。从街道、社区的主要职责看,目前的管理重点是居民区网格。而涉及计生、综治等方面的社区事务,还需要单位网格发挥作用,以达到“共驻共建”的要求。单位网格的划分,应符合以下条件:1、区域相对完整;2、具有较大的占地范围和管理规模;3、以非居住功能为主导;与居民区边界清晰;4、有独立设置的稳定性和持续性;5、能切实履行网格内的社会责任和公共义务。对于那些占地较小的单位,则以就近纳入居民区网格为宜。九、社区责任网格,在具体划分时应注意衔接以下因素。1、居民小组和党支部管辖区域的划分;2、物业管理区域的划分;3、市容环境卫生和城管执法区域的划分;4、社区卫生服务区域的划分;5、治安及户籍管辖区域的划分;6、小学学区的划分。总的要求,就是促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覆盖到社区、延伸到网格。按户籍人口统计,每个居民区网格以“250户以上、500户以内”为宜。这样一片区域,有利于社区工作者包干负责,上门调查,面对面服务。十、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是加强基层管理、完善公共服务、建设和谐社区的需要,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型。“信息化平台、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社会化监督”,有可能成为社区工作新模式的基本内容和努力方向。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一方面,要充分体现“数字社区、责任网格”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和谐社区、百姓网格”的人文理念。社区责任网格,就是要关注民情、关怀民生,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对老百姓负责,使其真正成为“百姓网格”。十一、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我们对于社区建设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如“选聘分离”社区管理体制,社区工作站设置,社区主任和书记“一肩挑”,社区管理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社区平面图上墙,责任小区划分,计生“户况图”绘制,“1890”社区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共驻共建”长效管理机制,社区议事委员会监督机制,社情民意表达渠道,等等,都应予以巩固和完善。总之,要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内,围绕“四优”建设,进一步拓展网格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形成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新格局。十二、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对社区来说,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整合社区工作资源,强化综合管理,不断夯实“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社区工作机制。同时,有必要研究和深化“分片包干”责任制,按照社区网格化的要求,实现“人员、职责、任务”三落实。因此,这就要求广大社区工作者,每天到达工作岗位后,在不影响专职(线上)工作的情况下,至少要到自己所负责的“责任网格”(面上)巡查一次;按照规定,认真做好网格内的调查、统计、宣传、调解、信息收集、应急管理等基础工作;强化“社工”意识,建立长效机制,与社区志愿者一起,共同治理网格内的社区事务,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的矛盾和困难。十三、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街道作为一级网格,负有统筹指导、综合协调的责任。主要的工作:1、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落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政策、措施。2、坚持以社区居委会、社区工作站为依托,高效率事,高质量服务,让群众满意。3、合理划分社区责任网格,建立分类指导和科学考评的新机制。4、设立街道网格化管理中心,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的平台。5、推广“民情日记”工作法,夯实社区管理和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6、开展社区志愿者服务,以活动为载体,彰显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群众性、公益性和人文性。7、加强街道、社区队伍建设,强化绩效考核,研究建立社区工作者“薪级补贴”等制度,逐步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在网格化管理过程中,还有两个重要问题值得研究。一个是社区工作“准入制”,作为一项具体职权,可放在街道,与属地管理职责相适应,以促进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机制的逐步形成;一个是社区党建工作,要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放在突出位置,并渗透到各个方面,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党建全覆盖”。十四、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城区各部门的管理职能、工作方式等应与之相适应。1、区级行政职权和资源要继续下沉到街道、覆盖到社区,夯实社区工作基础。2、各条线的工作进社区都要与网格化管理相衔接,规范工作机制,推动长效管理。3、各项公共事务落地社区和网格时要加强协同,促进资源共享。4、各类统计、报表等应纳入统一的平台,有利于社区信息化的推进。5、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对社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投入、支持,增强保障能力。6、加强与市直部门、系统单位的沟通协作,促进共驻共建。7、按条线对社区工作者开展经常性培训,进一步提高社区工作水平。8、组织开展一些全区性的活动,营造社区网格化管理的氛围。总之,城区各部门在开展工作时,要加强统筹协调,形成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强大合力。十五、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做的工作很多。1,要加强调研,有针对性地考察,制定出一个总体方案。目前,我市铜官山区已被省信息产业厅、省信息纳入全省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区,尤其要加强项目研究和包装,积极争取政策支持。2,要着力开展对铜陵市“百姓网格”社区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专业公司合作,尽快将该软件系统在试用的基础上投入运行。某种程度上说,该软件系统是社区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细节着手,并将网格的概念融进去,在全面、精细、有效、快捷上下功夫。3,要设立市辖区公共服务信息中心,推动区级中心数据库的建设,实施区街居三级联网基础工程,促进电子政务与社区信息化对接,确保信息畅通与安全。4,要在市辖区行政区划图的基础上,绘制一张“铜陵市中心城区网格地图”。实际上是三级网格地图,区级,标到每一个社区;街道,标到每一个责任网格(居民区网格和单位网格);社区,标到每一栋楼房、每一条道路、每一项设施。此外,还应建立社区责任网格编码制度、社区信息化建设评估体系,以及加强市辖区政府网站、社区服务中心网站建设,搭建区街居三级公业务平台,等等。十六、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要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培育社区服务民间组织,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就铜官山区来说,当前必须抓好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区社区服务中心要进一步发展壮大;二是区行政服务中心要尽快组建;三是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大力开展。十七、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必须加快建立社区监督体制。所谓社区监督,是指社区居民和社区党员,围绕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群众利益和构建和谐社区,而开展的群众性、综合性、有序性的民主监督。具体来说,一是对延伸到社区的政府工作(如依法行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监督;二是对辖区单位履行社会责任、承担公共义务的监督;三是对群众权益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四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如何开展社区监督,是一项具有探索意义的社区工作创新。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推进社区网格化管理,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必要对建立社区监督体制深入研究、大胆实践。总之,要创新方式方法,顺应网格化管理要求,搭建社区监督平台,尤其发挥社区老党员、老同志的监督作用,促进公共服务在社区开展、基层民主在社区扩大、群众自治在社区加强。金鹏信息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2. 结合自己岗位,谈谈如何搞好新形势下的社区管理服务工作

自2003年月10月1日《婚姻登记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以来,全省各地民政部门认真贯彻《条例》,严格执行《民政部婚姻登记工作暂行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婚姻登记工作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但是,目前有的地方仍存在对《条例》和《规范》理解不深入,执行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有的登记机关虽然能够按照《条例》的规定不再要求当事人提交婚姻状况证明和婚检证明,但工作方式和登记程序依然延续旧的做法,未体现当事人责任自负的新要求,也给登记效力之争埋下隐患;二是有的登记机关政务公开不到位,应当公开的内容未公开,或公开的内容不准确,服务意识不强;三是有的登记机关工作人员行为礼仪欠缺,没有体现政府执政为民和婚姻登记工作由管理变为服务的理念;四是一些县(市、区)还未以县(市、区)人民政府的名义设置和公布婚姻登记机关等。为进一步贯彻执行《婚姻法》和《条例》,提高婚姻登记工作水平,根据民政部的安排,从2005年4月至2006年10月,用一年半的时间,在全省婚姻登记机关开展以严格执行《条例》和《规范》为主要内容的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一)规范婚姻登记机关建设和管理
婚姻登记机关是依法履行婚姻登记行政职能的机关,必须依法设立并行使职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1、依法设置婚姻登记机关
《条例》规定,内地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省级人民政府可以按照便民原则确定农村居民办理婚姻登记的机关。为此,经我们请示省政府同意,决定城市婚姻登记必须集中在市辖区民政部门。较大的区可设几个登记点,方便群众办理婚姻登记。但街道办事处不得办理婚姻登记工作。农村婚姻登记也要逐步集中到县级民政部门。但对于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便利、地域范围大的县(市),仍由乡(镇)人民政府办理婚姻登记。为此,各地要以县人民政府的名义,明确婚姻登记机关的设置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同时,要明确我省办理涉外、涉港澳台居民以及华侨婚姻登记的机关是省民政厅涉外婚姻登记处,全省其它地区均无权办理涉外婚姻登记。
2、规范婚姻登记机关名称和印章
婚姻登记机关是政府为婚姻当事人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的窗口,应当按照《规范》第七条的规定为本机关命名,并在办公楼(院)外醒目处悬挂名称标识牌,便于群众知晓,方便群众办事。
婚姻登记印章是政府公共权力的象征,各地婚姻登记机关应当按照《规范》第九条的要求自行规范印章式样。
3、加强婚姻登记机关内部管理
要建立婚姻登记印章、证书、档案以及数据等事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婚姻登记员岗位责任制和考评奖惩制度,落实责任,做到:空白婚姻登记证书无丢失;污损、作废婚姻登记证书统一上交、集中销毁有记录;婚姻登记档案及数据齐全、完整;婚姻登记印章、证书、档案及数据安全使用,维护婚姻登记机关的信誉。今后若发生违反规定办理婚姻登记、印章失控、婚姻登记档案损失等情形的,根据《条例》规定,将对直接责任人员和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4、科学布置婚姻登记机关内部环境
婚姻登记场所内部环境和场地的布置要充分考虑婚姻登记的特点,做到结婚登记、离婚登记、排队等候分区(室)设置,布局合理,既有利提高工作效率,又有利尊重当事人个人隐私,体现人本理念。
结婚登记区(室)、离婚登记区(室)实行开放式面对面办公,方便当事人作出声明及婚姻登记员询问相关情况。
婚姻登记场所内要宽敞、明亮、庄重、整洁,排队等候区应当配备有桌椅。
5、规范婚姻登记证件
全省各地严格使用由省民政厅从民政部指定的厂家购买的婚姻登记证件,严禁擅自使用假冒伪劣婚姻登记证书,如发现有订购使用假冒、伪劣婚姻登记证件的,将根据《条例》规定严肃处理。
6、协调解决人员编制及行政经费
各级民政部门要积极向同级政府汇报,争取解决婚姻登记机关的行政编制或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落实办公经费。
7、积极推动婚姻登记工作的信息化
要积极创造条件实行计算机管理,提高婚姻登记管理水平。实现《结姻登记审查处理表》、《离婚登记审查处理表》、《补办婚姻登记证审查处理表》和婚姻登记证件等由计算机打印。今后各地要逐步对本地区的婚姻登记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
(二)积极推行婚姻登记政务公开
各地婚姻登记机关要按照《规范》第十一条和第十六条的要求,把婚姻登记的办事程序公开,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使婚姻登记机关成为宣传法律、文明执法的模范。
要从服务群众、保护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登记机关设置提示板,尽到告知的义务。要制作结婚登记告知单、离婚登记告知单。告知单应当注明禁止结婚的情形、不予结婚登记的情形、离婚登记不予受理的情形,以及如果隐瞒真实情况办理婚姻登记的后果等内容,帮助当事人了解法律规定,避免矛盾和纠纷,维护婚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结婚登记告知单、离婚登记告知单应当提供给每位申请结婚登记、离婚登记的当事人阅知,并要求当事人签名确认。
(三)认真执行婚姻登记程序
各地婚姻登记机关要严格按照《规范》第四、五、六、七章规定的程序、步骤和要求办理结婚登记、离婚登记、撤销婚姻和补发婚姻登记证。
当事人作出的声明承载着法律责任,要通过规范的登记程序,使婚姻当事人认识到声明的重要性。婚姻登记员要认真向当事人询问相关情况,了解当事人的结婚、离婚意愿以及精神健康状况等情况,确保登记程序合法。
(四)制定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
婚姻登记机关要制定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使婚姻登记员树立岗位意识、责任意识、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做到态度热情、语言文明、行为得体。要把规范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作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婚姻登记员队伍打造成为一支业务精通、行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周到的高素质队伍。
二、步骤和方法
(一)2005年6—9月为学习培训阶段。全省婚姻登记机关要组织婚姻登记员深入学习《婚姻法》、《条例》和《规范》,深刻理解开展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掌握《婚姻法》、《条例》和《规范》的基本要求,真正做到熟练掌握业务知识。
为推动各地学习培训,省厅将在适当时候举办规范化建设示范培训班,以帮助县、乡婚姻登记机关理解和把握规范化要求。
(二)2005年10月—2006年2月开展制度建设。在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登记机关应当按照《婚姻法》、《条例》和《规范》的要求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现有的规章制度,可行的,应当继续执行;不严谨的,进行修订和补充;不适应形势要求的,应当及时废止。
(三)2006年3—6月进行自查和改进。各州、地、市民政局要对本地区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婚姻登记机关设置是否合法,印章、证书及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度的运行是否正常,登记机关内部布局设置是否科学合理,政务公开和登记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是否符合规范等,省厅将进行抽查。对各项工作均符合上述要求的登记机关给予通报表彰,对存在不符合规范要求的登记机关要进行指导,帮助改进。
(四)2006年下半年根据民政部的安排将进行省际交流和互查。在此基础上,确定上报我省拟被民政部命名的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名单,从而形成做好婚姻登记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组织保障
做好婚姻登记工作,是政府机关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各地要充分认识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以规范化建设活动为契机,积极争取领导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婚姻登记机关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创造条件。
各地要高度重视,抓好落实。州(地、市)民政部门要制定指导性意见。县(市、区)民政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各地工作进展情况,请及时报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

关于促进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几点建议 

《民政部关于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通知》(民函[2005]70号)及《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座谈会会议纪要》的要求,为全国各地婚姻登记机关现在和经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由于婚姻登记机关主要设立在全国县区、乡民政部门,加上各地政府财政基础及领导重视程度不同,全国县区一级民政局对“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的贯彻是不同的,最终体现在县区一级民政局领导对该项活动重要性认识上及资金投入上在全国各地也是不同的。即然有开展规范化建设先进地区,就必然有规范化建设落后地区。 
由于婚姻登记机关设立在基层及数量多、分布广的特点决定了基层领导及工作人员大多不可能赴各地参观学习和交流规范化建设活动经验。本着以先进带动落后,落后学习先进,比学赶帮超,促进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共上一个新台阶精神,特建议如下: 

一、利用网络优势,宣传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的建设成果。 
在民政部网站上开设“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专题网页。利用网站网页无版面容量限制、易于快速上传即时浏览图片的优点,由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安排组织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及示范点上传其登记场所硬件设施的数码照片(要求从不同角度、不同远景近照特写展示),并配必要的文字说明。这样可让广大基层民政部门领导及婚姻登记工作人员通过上网,足不出户了解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场所的硬件设施投入及布置情况情况,让他们对规范化建设活动的有直观地感性认识。特别可以让基层民政部门领导直观地发现和对照本局婚姻登记机关在场地及硬件设施建设与外地存在的差距,促进其重视对婚姻登记机关的硬件投入。 
利用民政网络电视台制作播放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及示范点有关“婚姻登记员行为礼仪规范”的录像片,展示其办证及服务流程,促进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在“软件”上的交流学习。 
考虑到全国不是每一个基层婚姻登记机关都有上网条件,民政部可以在积累了一定照片和影像资料的基础上制作一盘“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成果展示”的光盘下发全国各地民政部门。 
通过“开展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专题网页的不断建设和丰富,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发展,可考虑建设象“中国民间组织”、“中国行政区划网”等专项民政工作网站规模的“中国婚姻登记网”专业网站。为各级民政婚姻登记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也便于各级民政部门领导集中了解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社情民意,同时也为经后全国婚姻登记联网奠定中央网站平台基础。 

二、利用民政部报刊宣传优势,宣传交流全国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的建设经验。 
可以说面向全国发行的《中国社会报》和《中国民政》是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必订的报刊,因此利用该一报一刊对无上网条件的基层婚姻登记机关经常了解交流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建设一支业务精通、行为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周到的高素质婚姻登记队伍”除了必要的硬件投入,最终要靠广大一线婚姻登记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民政部可以安排组织被评为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婚姻登记工作、以“依法行政,规范管理,为民服务全面提高婚姻登记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角度出发,撰文总结本机关规范化管理和登记员个人的工作经验和服务心得发表在一报一刊上,供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者学习交流。通过学习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的先进思想和经验,促进广大婚姻登记工作人员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的提高,为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活动深入持久开展奠定人才基础。为了这项宣传交流先进工作能长期坚持下去,调动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领导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利用一报一刊奉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服务心得的积极性,民政部可考虑在评选全国先进婚姻登记机关及全国优秀婚姻登记员时,将被评对象要在一报一刊上发表有关婚姻登记工作经验文章列入评选标准。 

三、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所在民政局对口支援经济落后地区的婚姻登记机关。 
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各级财政对民政工作的投入差异巨大。因此大多数婚姻登记工作规范化建设落后的婚姻登记机关集中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表现在缺乏婚姻登记工作信息化设施,严重制约全国婚姻登记联网查询工作的实施。 
在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没有婚姻登记信息化专项经费的情况下,民政部可考虑出台鼓励与协调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先进规范化婚姻登记机关所在民政局,对口支援缺少信息化设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婚姻登记机关的政策措施。如建议信息化发达的婚姻登记机关可以将多余或升级淘汰尚可使用的电脑、打印机等赠送给受帮扶的婚姻登记机关;可以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婚姻登记机关尽早更新信息化设施,将更换下的信息化设备支授受帮扶的婚姻登记机关。作为回馈,受帮扶的婚姻登记机关在没有联网条件的情况下,可优先定期向提供授助的婚姻登记机关寄送符合其要求的数据格式的本地婚姻登记信息数据,使双方扩大其婚姻登记信息查询地域范围,确保婚姻登记合格率。通过该项互助,以点带面,从县区互助逐步推广到地市,以至省际之间的互助,加快全国婚姻登记工作联网的尽早实现。 
民政部对于该项结对帮扶工作做得好的民政局及领导要表彰,并可以将该项工作完成的情况列入评选先进民政局及局长的条件,以调动其积极性。

3. 如何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现基层党组织全覆盖,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居委会要加强班子建设,深入社区,融入百姓,多为百姓办实事。

  其二,要切实加强社区居民自治,发挥居委会自治组织作用,明确居委会的性质、地位、工作任务和基本工作方法,更加坚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更加积极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做群众的贴心人。

  其三,要提高社区队伍的素质,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加强理论教育,提升他们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为居民服务的本领。

  其四,要在社区的管理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社区管理既代表党和政府行使职权,又是城市管理最基层单位。它包括了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还包括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园林绿化、劳动就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市容保洁、环境保护、人防、节水、交通、消防、社区服务等。对地区性、群众性、社会性工作全面负责,这些都是社区的重要职责,也是社区管理的主要职责。在城市管理中,管理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管理是载体,服务是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社区管理就是服务。

如何提高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4. 如何做好社区管理工作(2)

 
     (三)以提升能力素质为目的,切实加强社区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 要按照新形势的需要,探索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建全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各单位各尽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大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培育力度,通过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支持其充分发挥作用。选拔优秀人才到社区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和社会志愿工作,吸引更多有热情、有专长的年轻人到社区义务参与管理和服务。加强对社区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尽快形成一支有较高素质的社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四)以完善服务功能为目的,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加大配套设施建设。 投入不足是制约大多数社区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瓶颈,基层政府在进行年度财政预算时,应专门开列社区党组织建设所需经费、社区文化公益事业经费,并注意向经费紧张的社区党组织倾斜。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范畴,对其软硬件设施加以规范明确,并予以专项投入。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共驻共建工作机制,多方筹集社会资金来加大社区建设力度。对已有的思想阵地和文化设施,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利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投人,改进设施,扩大容量,丰富内容,增强宜传教育功能。同时,有条件的社区也可以创办居民学校、社区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以加强对街道社区干部和社区居民的思想教育和引导。
    如何做好社区管理工作2     一、坚持为民服务,更新工作理念 
    随着近年来社会管理体制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社区服务管理的方式也不断变化,正在由过去的行政型向社会型转变,社区物业管理和自治管理已成为社区服务管理发展的重要手段。针对这一变化,要想做好社区服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转变思想、更新理念。
  首先,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升服务意识,把解民忧、暖民心作为社区服务管理的核心任务,切实保障群众的根本利益。要认真调研、准确把握群众的具体情况和困难,根据社区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地方群众的不同需求,因人制宜,使社区服务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要依法管理社区的各项工作事务,加强物业与社区群众之间的组织管理协调,维护社区群众的共同利益;
  第三,要大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积极参与,努力提升社区群众的文化素质。
     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社区服务管理人员要把为居民服务当作一项政治责任和精神追求,自觉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管理水平和管理组织能力,从而为服务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一要明确发展目标,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二要强化责任感,不断增强社区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三要能够准确把握群众的具体困难和要求,积极学习探索新时期社区服务管理中所面临的新特点、新问题,把所学知识和服务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把维护社区群众的权益和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使社区组织成为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于细微处用心,深化服务内涵 
    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做得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及时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也能得到及时体现。因此,社区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作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一是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求出发,凡事想着群众,依靠群众,从小事着手,做好、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牢牢记在心里,体现在一言一行之中。二要有大局意识,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始终牢记做好本职工作,从便民处人手,于细微处用心,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实事求是把社区的“亲民、爱民、为民”工作做扎实,为创造社区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贡献。
     四、加强基础管理,健全完善服务机制 
    首先,要加强社区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区稳定。
    一要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对关系社区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要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的社区群众利益冲突。
    二是要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严格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是要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要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其次,要加强和改进社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
    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社区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服务体系。
    二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五、整合社会资源,扩充社区管理服务范围 
    社区服务管理人员要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根本,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对象应由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项目应由一般性日常服务的理发、餐饮、家电维修等项目,逐步拓展到高层次的法律咨询、就业培训、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多方位、宽领域的服务。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
     六、以志愿者为核心,鼓励参与社区服务管理 
    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尤其是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这就需要更多的服务机构来参与社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人员,应加强与志愿者服务队及各类老年协会的联系,鼓励他们积极分担政府职能,互帮互助。比如:志愿者或各协会可利用身体较好,年纪相对轻的老年人,帮助年老体弱的老年人,早晨看看起床了没有,中午看看饭吃了没有,晚上看看灯和煤气关了没有,这是政府难以做到的;组织老年人旅游,看看改革开放成果,这是社会不愿做、家庭难以做的;组织老年人晨练,使有害功法无容身之地,这是政府很难做好的。社区服务管理人员可在加强社区管理中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5. 如何开展社区管理工作

      导语: 安全社区创建,不单单是街道自己的事,也不是哪个部门单位自己单打独斗就能建成。创建单位应该认识到,社区内的每个部门或是单位就如同一个有机体上密切相连的分子,相互依存的细胞。作为社区利益的最基本保障,安全必须上升到群体的高度。因此,我们要如何开展社区  管理  工作?以下是相关的内容范文,欢迎大家的参考!
            如何开展社区管理工作          (一)安全社区作为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已成为加强安全生产的首要抓手 
         安全社区不仅关注社会安全,更关注人身安全和  健康  ;不仅关注人的生理安全,也关注人的心理安全;不仅要保证人的安全,还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既符合安全生产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同时还符合发展的时代呼唤。相比传统安全生产而言,安全社区具有“五大优势”:
         第一,标准统一性。现代城市中有不少“品牌”社区建设,如: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和谐社区等等。但只有安全社区建设最注重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促进安全的程序和框架,并有能力、持续地去实现这些目标。
         第二,成效显著性。从北京、山东、以及四川的实际效果反映,通过安全社区创建,重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率、交通事故的受伤人次、死亡人数、残疾人伤害、消防安全、学生安全事故下降率为100%,居家安全伤害和老年人伤害都明显下降,效果十分显著,超过85%的居民对社区安全表示满意。
         第三,措施系统性。安全社区创建成功的关键,就是通过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整合、统一推进的体制机制,有效克服过去抓安全以条为主、各自为阵的弊端,从而形成了基层系统化抓“大安全”的格局,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伤害和事故发生,为辖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第四,推进持续性。相比其他创建工作,安全社区创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重结果更重过程,需要根据安全实际情况,不断排查、不断整治,形成持续滚动的系统性、长期性抓安全的机制。
         第五,全员参与性。抓安全,不应是政府大包大揽“一头热”。事实上,老百姓对社区的安全问题和薄弱环节最清楚,理应是安全社区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安全社区建设,充分调动辖区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由“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根本转变。
          (二)安全社区建设将国际理念与当地实际结合起来,是提升对外开放形象的“金字招牌” 
         如果获得WHO和国家命名的安全社区称号,将显著提升本地区的社会形象和地位,从而提高对外经济的竞争力。以大连为例,大连通过持之以恒抓安全生产环境,现有2个区成建制获得“国际安全社区”称号,47个乡镇街道命名为“全国安全社区”。目前安全社区已成为大连国际形象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吸引各路财神趋之若鹜。
          三、目前X区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情况 
         我区于2011年11月以区安委会的名义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XX安委[2011]28号),正式启动了创建安全社区的工作。下发《指导意见》后,由区安监局牵头,经过前期摸底调查、收集意见后,确定以XX、XX两个街办为重点创建安全社区。
         2012年3月、2012年6月按照市安监局的统一安排,我区安监局、XX街办、XX街办、XX等单位的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先后到成都学习考察了锦江区的全国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参加了省安办举办的全省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培训班。分管安全的副区长刘文权亲自督导安全社区推进工作,曾多次深入街道、社区指导安全社区建设开展情况。
          但是,由于我区的安全社区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人员、资金、专业技术力量比较欠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安全社区作为新生事物,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几乎没有积累,大量的经济组织、科学  教育  文化等社会组织与所在的社区仍然存在游离状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出现安全社区建设中“供不应求”的现象。
         (二)创建安全社区投入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现阶段社区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底气不足”。一是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还没有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暂时还没有用于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据考察,成都市锦江区2009年开始启动创建安全社区建设,除各行业投入的项目推进费外,仅工作经费每年投入就多达200余万元,可谓举锦江全区之财力全力推进了“创安”工作,经费的保证是顺利推进“创安”工作的重要条件。二是社区筹集资金渠道狭窄,外部筹集和获得的资金很少,资金来源不足。
         (三)现阶段社区大多处在服务功能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涉及到健康与安全的内容尚未规范化,工作职能的扩大和膨胀,使原有的管理和服务不能及时适应安全社区建设的要求,在人才和技术方面缺乏安全社区建设专业技术型人才。
          四、创建安全社区需要开展的工作 
         安全社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一个信息畅通、运作灵活的跨界组织网络和一整套完备和覆盖面广的安全促进和伤害预防项目的确立,对于安全社区的创建和持续开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成都市锦江区的安全社区成功创建经验学习,总结出创建安全社区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安全社区建设要确立为一把手工程,实施“三级联创机制” 
         安全社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领导的意识与决策。国内创建成功的社区,其所在区县都成立了以区(县)委副书记、区(县)政府区(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安全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之初,社区要建立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整合社区内各方面资源,共同开展安全社区促进工作。也就是说创建单位要将驻区的安监、卫生、民政、公安、消防、交通、教育、企业、商业机构、社会团体、志愿者组织和居民代表联合起来共同组成安全社区推进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实施安全促进。可以看出,安全社区建设内容量大面广,需要协调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和在人、财、物上的全力保障,绝不是一个部门或几个人能完成的工作。所以,安全社区建设必须要确立为“一把手”工程。创建工作中,创建单位要坚持党政领导亲自抓、亲自调度,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投入力度,按照“区级抓主导、街道抓主创、社区抓主体”的思路,广泛组织和吸纳社会各层面力量参与创建工作,着力实施区、街道、社区“三级联创”机制,确保创建工作能够顺利、长期稳步推进。
          (二)安全社区建设要立足长远,不断完善创建的机制体制 
         安全社区并非以一个社区的安全水平高低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取决于该社区是否有一个有效的组织机构、持续地促进社区居民的安全与健康。安全社区也并非单以社区的安全状况为评判指标,而是指一个社区是否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和程序,使之有能力持续改进社区安全绩效。安全社区建设要求事故和伤害预防范围涵盖社区内所有人士,不分年龄、性别和职业,凝聚社区内的各方力量,整合资源,让居民不论是在工作场所、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娱乐、运动场所,都能保障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事故与伤害。                            

如何开展社区管理工作

6. 如何推进社区管理与服务创新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找准切入点、运用结合点、把握着力点,抓住着重点,千方百计解决影响社会和谐德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
    
(一)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有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相关制度。按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需要,健全完善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定期报告、
协调会议、首问负责制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二是注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要坚
持以人为本,在改革措施出台、管理方式改变、重大项目引进、重要活动举办等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群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增加透明度,减少因决策不当带来
的社会各方的利益冲突。三是健全完善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纠纷。健全完善镇(街)调解中心和村(居)调处工作站的组织体系建设和各项制度建设,运
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形式,及时有力地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严防其升级、激化或转化。四是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不仅
要进行经济效益评估,看要不要干,而且要进行社会风险评估看能不能干五是建立积极预防稳妥处置社会公共危机事件机制。加强预防、稳妥处置。六是健全完善处
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快速有序反应机制,防止和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制定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预案,定期进行修订和完善,确保处置稳妥有效、协调有序。

    (二)要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的整治,实现社会平安和谐。加强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排查整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改善民生、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推进基层基础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

    (三)要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现人口的有序流动。如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随着新的户籍管理规定出台,就需要我们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办
法。一是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
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在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以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
为目标,统筹考虑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的流动人口的利益和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体系。要逐步完善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体制机制,
努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市民化待遇,亲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逐步实现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生服务、子女就学、住房保障等方面与本地居民享有平等
权益。二是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优化服务、促进发展”的
根本要求,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摆上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的重要议程,着力巩固各级管理体系;完善各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的服务管理机构,设立定级定编的专
职机构,配备专职人员,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组织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是以出租屋为重点,强化暂住登记,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四)解决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的管理服务能力。我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深刻社会变革中,社会生活多样化、多元化、多变化的特征日益凸
显,出现了一些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阶层。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提升社会组织管理服务能力。一方面,要加强境内社会
组织。对境内社会组织,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的方针,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依法准入、依法管理和执法监督。明确有关部门管理、监督职能,明确社
会组织开业条件、审批程序、职责任务、活动宗旨,规范其行为。

    
(五)加强基层墓础建设,全面夯实基层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大平安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将平安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以保证综
治各项工作和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二是健全完善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市区、镇街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确保市区综治办和镇、街
道综治办有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镇(街)综治工作中心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村(居)综治工作站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站建设和村(居)
委会、治保会、调解会,以及基层公安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的建设,确保基层政法综治组织机构运行正常。

    
(六)发挥综治委成员作用,积极推进齐抓共管。要落实综治委各成员单位工作目标管贵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要建立和完善综治委各成员单位以及综治委“五个
专门工作小组”综治工作述职报告制度、联络员制度、平安创建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促进综治工作的全面协调发展;要进一步增强参与社会治安综
合治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http://www.huaanzn.com/NewsOpen.aspx?id=688

7.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工作

社区是社会构成细胞,和谐社会的基础在社区。社区工作的面越来越广,社区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社区工作和百姓的幸福息息相关,只要心中装着老百姓,我们就会充满力量,就会想出很多工作办法和途径,老百姓就会真正有幸福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区也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行政职能。我们只有凡事从细微处着手,时刻树
立全局观念,才能在新形势下处处为民谋福利,为政府分忧,不断做好社区工作。
社区干部身上肩负着社区居民的期望。社区是一个小社会,"居民利益无小事",社区居民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和困难,需要经过我们的努力来给予满足和解决,只有满足了这些需求,我们的社会才是和谐的,居民才会是幸福的。社区干部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
不平凡的2008年已过去,我们又迎来了危机与机遇并存的的更为复杂的2009年。新形势下要做好社区工作尤为重要,我认为我们社区工作者要着手细微处,从小处着眼,树立全局观念,不断开拓进取,努力奋斗,才能为区、街道的"双百双十项目会战"做出最大的贡献。新形势下做好社区工作要做到三个"创新":
创新的意识。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力军,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社区在某种意义上代表着政府的形象。
第一,要有大局意识。社区虽是居民自治组织,实际上却承担了大量重要的行政职能,一切工作最终都要沉到社区,由社区来贯彻落实,社区工作做得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就能得到及时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对人民的关心也能得到及时体现。因此,社区工作者要着手细微处,为民谋利益,时刻要想到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要站在党和利益高度,站在人民利益的高度,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团结协作,实事求是把社区的"亲民、爱民、为民"工作做扎实,为创造社区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作贡献。
第二,要有责任意识。社区工作系于全局,责任重大,社区工作者要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乐意吃苦、乐意为人、率先垂范、廉洁勤政、无私奉献精神,要有崇高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始终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始终不能忘记做好本职工作,从小事入手,从小事做起,树好自身形象,增强自身责任,才能把凝聚党心,民心的工作做好。
第三,要有任务意识。社区工作是"市民社会"工程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所担负的社区党建、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社区就业等领域的任务,可谓社区是个"针鼻子",社区工作者就必须尽心尽力,忘我工作,了解社情民意,讲究方法、讲究技巧、讲究艺术,从点滴做好、做实每件事,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
第四,要有发展意识。社区工作要取信于民,凝聚民心,关键在发展。一是有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二是有群众工作的基础,三是有一定经济实体作保障,四是有全社会广泛参与,社区规划要发展不是一句空话,要实实在在去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财力、物力、人力从何而来?关键在发展。我认为整合社区资源、夯实社区基础是发挥社区功能,打造品牌社区、精品社区的关键所在,势在必行。因此,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和社区设施兴建。从而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密切关系,对社区资源共享整合意识的形成必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有利于促进社区工作有序、完整、规范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的思路。
社区规划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它又可亲可敬,实实在在,面临当前金融风暴来袭的紧急危难时刻,社区工作者该干什么,怎样去干,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和新的工作着力点。第一,制定当前社区建设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紧密结合社区和辖区单位企业的工作实际,从系统、层次、范围、渠道拓宽服务领域,找准切入点,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形成合力,切实帮助企业度过难关。第二,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强化思想发动、政策启动、典型鼓动、服务驱动等行之有效的工作举措,利用居民爱家、爱院的热情,善于做工作,敢于做工作,学会做工作,调动起老百姓的积极性,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社区工作才能从被动变为主动,从主观变为客观,从低效变为高效,从而达到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是群策群力搞好社区工作的前提。因此,社区工作者应尽一切可能、采取一切形式,发动治安管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为社区工作出谋划策,贡献力量。第三,调动和发挥驻区单位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着力解决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认识,把"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口号,变为实际行动,社区工作者应努力增加载体,提供场所,创新方法,增添举措,通过开展各种新颖的、可行的、切合社区单位和居民实际需要的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为社区的长足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第四,要培养一颗爱心。做好社区工作,必须要怀有对居民的深厚感情,没有一个"情"字,做好社区工作是不可能的。要把党和政府的重托,把人民的期望,化作一腔热情和一颗赤子之心,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追求,深入居民家中了解居民"所急、所需、所盼",及时解决居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始终不渝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民的心坎上,当好居民的贴心人。创新的知识。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知识理念提高的要求,社区工作者文化水平、综合能力、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提高,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知识,补充技能,增长才干,使学有所成、用有所长、做有所为,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第一,提高政策水平。随着政府和各部门各项工作逐步深入社区,居民与社区的联系也越来越多,政策、法律咨询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社区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新政策、新法规,理解新政策、新法规,提高政策和法律水平,要吃透政策、熟悉程序、规范操作、了解情况、掌握动态、措施到位,以便更好地对政府、对居民负责。第二,提高专业技能。社区工作已实现自动化、现代化。因此,社区工作者要掌握电脑专业知识,熟悉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把握政策,服务居民。第三,提高写作技能。社区不是一级政府,但也要经常向上级呈送各类汇报、总结、申请,为居民开具各类证明、初审居民的各类申请、请求等,所以,社区工作者应具备基本的公文写作知识,规范公文写作要求,以便用文字更准确地表达自已工作的全貌。第四,提高文体绘画能力。随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已越来越多,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除了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外,还要有一定的文体绘画专业知识,这样才能使社区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得心应手,以实现社区工作者的一专多能、样样懂,门门通的要求。总之,社区工作日新月异,年年都有新变化,在构建和谐社会还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夙兴夜寐,苦干实干,无私奉献,以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事不过夜的精神,加倍刻苦地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在新形势下努力做好社区工作 (张恬)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工作

8. 如何加强和完善社区服务工作

要完善社区服务管理机制。不断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以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机构。健全社区居委会下属的群众自治组织,选齐配强居民小组长,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体系。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保证社区重大事务在阳光下运 行,推进社区基层民主建设,使社区自治得到有效落实。
要推进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和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以及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并采取特困救助、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推进社区就业、保障和救助服务。鼓励和支持驻社区单位和社区党员群众开展邻里互助、结对帮扶等群众性自我服务活动。
要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建设。加强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建设,着力构建社区群防群治网络。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建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系统,强化外出务工人员从业 培训教育,提高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技能、增强法制观念。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社区群众的法制观念,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大力开展社区禁毒、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依法维护社区群众合法权益。切实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发挥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和设施的作用,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培养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