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2024-05-04 20:33

1.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需求侧改革(张永德原创)------最近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感觉不够完整,始终认为经济发展压力在需求端。粗人浅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得到应有的孕育与发展,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需求主导市场并引导供给。二、我国目前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商品价格很大程度已经与国际接轨,我们的住房、汽车、汽油、粮食、衣服、钢铁、有色金属、电器等商品价格与发达国家基本一致,而我们的工资水平却只有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几,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靠投资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在前几年经济环境下,起到很好的作用,看一下我国的外汇储备与交通基础设施就可以明白,时过境迁,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基础力量在消费这驾马车,提高国民收入达到提升消费能力,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已经迫在眉睫。三、同胞从一穷二白的环境中走过来,对财富的渴望与与追求远远强于其他民族,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但由于收入低,大部分人的消费低,形成市场低迷,经常听到一句话:"这年头钱不好挣”。原因是同胞可用于消费的资金少。四、提高国民收入可以有效拉动内需,防范金融风险,减少腐败发生率,提高同胞幸福生活指数。(出于良心与责任,敬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不胜感激)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2. “需求侧改革”从哪入手?

(新华社/图)
  
 2020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传递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信号。“需求侧改革”一词闯入大众的视野。这场会议被认为是给明年经济工作定基调。
  
 会议中提出,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最终希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早在2015年12月,国家首次提出推动“供给侧改革”,得到了大多经济学者的认同。有一部分经济学者强调,在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不可忽视需求端的管理。
  
 会议给出的信息寥寥,却迅速在舆论场中引起热议。究竟什么是“需求侧改革”?“需求侧改革”关切的重点又在哪里?
  
 
  
 一般而言,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需求管理,常用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政府通过短期的需求管理工具调整经济总量,抚平宏观经济波动。
  
 需求侧就是常说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在 社会 总需求中,消费所占的比重最大。
  
 一直以来,需求管理常常与短期政策关联,而供给侧改革则被认为是长期系统性工程。供给侧改革五年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概括为“三去一降一补”,分别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6年,苏剑曾公开发表“需求侧改革才是救命良药”的观点。他认为自己应该是较早提出“需求侧改革”的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财政部原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一直以来,改革工作不是只有供给侧,也涉及需求侧。前者能够提升整个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涉及复杂性的结构问题,而后者则是释放需求寻求优化总量调节。
  
 此次提出的“需求侧改革”主要意在“供给侧改革”的主线上理顺需求机制、消除堵点,释放需求。“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是一方否定另外一方。”贾康说。
  
 在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上,从供给和需求两侧都能解决问题。主张从供给来解决问题的一派认为,通过去除过剩产能、优化产能就能够激发消费需求。国内面临的问题是优质供给跟不上老百姓升级了的需求。老百姓的有效需求不足,根源在于缺乏有效供给;主张需求来解决问题的一派则认为,关键在于解决老百姓不敢消费、消费不起的问题。
  
 苏剑提到,经过五年的供给侧改革,成果显著,但“去产能”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依靠需求拉动。这里所指的需求不光是消费升级的需求,而是各个阶层全方面的需求。
  
 他认为,只要需求端起来了,供给端只需为其保证良好的市场环境,自然也会起来。“只要东西能卖出去,企业为啥不生产?”
  
 
  
 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性得到中央层面的重视。
  
 贾康认为,这与此前中央十四五规划中提到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关。
  
 从强调扩大内需到“内循环”为主体,尤其是当前国外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时候,解决 社会 中长期“需求”的问题自然浮出水面。
  
 中央 财经 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长期研究消费。他认为,消费一直是中长期的问题。事实上,中国有大量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没有形成有效需求,这受制于其有限的消费能力。“没有强大的中等收入阶层,很难形成真正强大的国内需求。”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课题组在2018年的调查显示,虽然中国致力于减少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数量,但目前仍是一个低收入群体占主体的 社会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在近期一次会议中提到,目前中国大概有9.1亿的低收入群体。
  
 陈斌开解释,在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结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低,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意愿低,高收入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也就是说,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中低等收入群体存在着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低的问题。
  
 这需要改革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加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这也是最稳定的消费群体。同时,为中等收入群体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防范与 社会 保障制度,降低这一群体的预防性储蓄。
  
 当代年轻人买房“掏空六个钱包”的现象比比皆是。“生一场大病,啥都没了。”苏剑直白地说,在医疗、养老、教育,大家都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谁敢消费?必须在 社会 保障体系这块下功夫,切实保障老百姓的消费福利,解决老百姓消费的“后顾之忧”。
  
 然而,老百姓在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支出高企,跟市场资源紧张和有效供应不足也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陈斌开认为,有必要加强优质资源供给。“这跟供给侧改革其实是一致的。”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没有意愿消费的原因则是在于消费升级后,国内市场无法供给有效的产品。
  
 
  
 需求侧改革重点在哪里?目前,政策还没给出明确的方向。
  
 贾康认为,需求释放一定是全面的,“三驾马车不能只讲某一块。”同时,从三驾马车推导到供给体系的结构问题,整个经济动力体系是完整的,也不能割裂看待。
  
 改革虽然是一个需要长期攻破的课题,但在需求侧改革工作上,有专家认为有一些问题是能够率先着手解决的。
  
 陈斌开提出,当前的需求侧改革应当长短期结合。启动消费依靠长期改革,短期内应该着眼于提高有效投资。以往政府投资主要依赖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但投资回报率在下降,这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解决 社会 投资回报率低的问题,长期看也需要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成本,在短期内则需要提升政府投资效率,优化政府投资结构。陈斌开认为,“消费型投资”是政府能够掌握并具备操作性的办法。短期内拉动投资,长期促进消费。
  
 城市群、都市圈将会成为未来发展模式,人口还将继续向大城市、都市圈集聚。人口集聚将产生较大的住房需求,大力推动大城市保障房建设在短期内可以拉动投资,长期可以促进消费。
  
 同时,城市群还有大量的高 社会 投资回报率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如城际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政府投资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产生的 社会 投资回报率更大。
  
 然而,中长期、涉及制度变迁的需求侧改革工作,一样刻不容缓。
  
 在苏剑看来,税收政策、 社会 保障体系、企业和老百姓私有产权保护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做不一定短期见效,而不做则永远没效”。

3.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因为,恰逢国际上美国总统换届选举和全球疫情冲击;国内方面,明年2021又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所以,这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前两天刚召开的政治局会议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了!
  
 这次的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一个满怀熟悉感的新概念--“需求侧改革”。
  
 “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
  
 为什么说既熟悉又陌生呢?
  
 首先,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需求”和“供给”,这一对既对立又相辅相成的概念。
  
 经济学界有个笑话是这样的,如何让一只鹦鹉成为经济学家?无需多教,只用教它说“需求”和“供给”两个词足矣!
  
 自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之后,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这个词的环绕影响下生活。
  
 在这场“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曾经叱咤风云的乐视、万达、海航、安邦、华信、明天,一个个的黯然退出舞台中心;从煤炭到钢铁,从航运到造船,从能源到地产,伴随着大量的小作坊退出市场,一个个超级巨头迅速的崛起。
  
 因此,只有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才会了解即将到来的需求侧改革的力量所在。

什么是需求侧改革?

4. 需求侧改革包括什么?


5. 需求侧改革的措施

法律分析:需求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收入分配制度与体系的深化改革,既要考虑初次分配的改革也要考虑再分配的改造,更要进行土地制度、住宅制度、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体系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这样才使我国居民目前收入水平下的消费能力得以提高与释放,这是内需总量增加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这方面的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持续努力也与我国的整体国力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六十五条 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第七十三条 地方性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具体规定的事项;(二)属于地方性事务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除本法第八条规定的事项外,其他事项国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地方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设区的市、自治州根据本条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规,限于本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的事项。制定地方性法规,对上位法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一般不作重复性规定。

需求侧改革的措施

6. 为什么要实行需求侧改革

需求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镜子,需求侧改革主要是去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问题,从而增强消费能力;但是要解决我国消费能力低的问题,要必须系统的分析是“没钱消费”还是“有钱不愿意消费”的根本矛盾;在供给侧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后,我国的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但消费是否能跟得上,这是面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总的来讲,供给侧改革解决了“为什么生产不出”的问题,而需求侧改革将要解决“为什么消费不起”的难题;对于经济循环来讲,起点的生产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商品已经可以生产出来了,但是最终要被消费才能产生经济效益,只生产不消费是无用的,所以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由于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国外市场大幅度萎缩,扩大内需变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这也促使需求侧改革的提出。疫情稳定后,我国经济呈现复苏趋势。但从内部结构来看,生产端的复苏远快于需求端;而需求侧内部,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恢复也比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更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我国经济的有效需求不足,供需错配仍然明显,疫情明显加快了我国需求侧改革的步伐。
需求侧改革的推出,正是为了解决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结构性问题。“需求侧改革”的重心在于国内需求结构的均衡优化,也就是扩大内需,是一种结构性的需求政策,目的是实现有效需求的释放,而不是需求总量的扩张。

7. 需求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需求侧改革解释

1、法律分析:相比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改革少了“结构性”三个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供给“质”的问题,需求侧改革则聚焦在需求“量”的扩张。就是把需求量提高上去,发挥出需求带动作用。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需求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需求侧改革解释

8. 需求侧改革到底是个啥?

 公众号:升辰 财经 
     
       文/辰哥 
     
   每年12月都有两个会议,先开政治局会议,后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者相距一周左右,前者主要是为后者做铺垫。
     
   一般来讲12月份先行召开的政治局会议更加务虚一些,主要是定原则和把方向,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加务实一些,会提很多具体的经济治理思路。
     
   虽然这次大体上也是这样的套路,不过在刚召开不久的政治局会议有一个新的提法是值得我们留意的,那就是 需求侧改革。 
     
   原文是这样写的——
   这句话值得你多读两遍。
     
   要知道领导人在政治局这种可以决定国家走向的会议上,是不可能随随便便就冒出来一个新词汇的,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再三斟酌的结果,出现了新的词汇一定是发现了国家的某项问题,需要这种方法来解决。
     
   回顾2015年底提出的供给侧机构性改革,一开始市场并没有很在意,大家都觉得不容易落地,但后来的实际行动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2015年11月,中央 财经 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研究经济结构性改革和城市工作,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然后该政策贯穿了整个十三五期间;
     
   2016年,供给侧改革重点落在传统产业去产能,行业出清,大鱼吃小鱼,催生了一大波轰轰烈烈的钢铁煤炭水泥涨价行情;
     
   2017年底,供给侧改革去杠杆的重心逐渐转移至金融领域,金融去杠杆导致了P2P暴雷潮,各种债务违约,股市崩盘,对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18年底,金融杠杆被极大压缩,供给侧改革的重心逐渐转移至补短板,尤其是以5G为首的新基建领域,这也导致了像是深南电路,沪电股份这样的PCB板企业股价火箭式起飞……
     
   明白了这点,相信你就应该深知新提法的重要意义了,往小了说它可以影响你兜里的钱包大小,往大了说它影响着国家经济走势。
     
    从高处往下看,目前拉动我国经济传统的三驾马车正处于变轨期。 
     
   投资肯定还是要继续,但是以往依赖其产生的边际效益已经越来越弱,走老路注定是死路一条;出口虽然看着不错,但在疫情何时能够彻底解除以及中美贸易摩擦能否终结的未知数下,前路较为迷茫。
     
   既然不能寄希望在别人身上,那只能把目光多往自己身上瞅瞅,我们有全球数一数二的庞大市场还没被开发,消费升级才刚刚兴起,正是 “广袤天地,大有作为”。 
     
    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国内大循环,国内国外双轨循环的主导思想,并且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为明年定下需求侧改革的务实基调。 
     
   那所谓的需求侧改革到底是怎么个改法呢?
     
   其实答案就在这句话里:
    国民有需要的,我们就要供给,而且是尽量靠自己来生产供给。 
     
   那是不是你需要了就可以无限供给呢?也不是, 我们要做到的是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 
     
   以大家去菜市场买苹果为例,如果是大家的需求多,供给少,就会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小摊贩可以坐地起价,影响消费者利益;如果大家的需求少,供给多,必然会剩下不少苹果卖不出去,这样它只能烂掉,小摊贩就会造成损失。
     
   所以说寻找一个供需平衡点就是最优解。
     
   我们将这个模型套进房地产里,房子本应该是商品遵循和苹果一样的定律,  但是建好的房子相比苹果不会烂掉,再加上国人长久以来的观念将房地产赋予了“炒作投机”的金融属性,这样一来这个动态平衡就出了大问题。  
     
   当政府土地供给少时,大家的需求多会造成供不应求会导致房价上涨,正因为房地产的投机属性,在大家看到优质地块供需不平衡嗖嗖上涨时,他们觉得自己家里的地也该上涨于是大家哄拥而上,把即使是供给较少但是需求也没有那么多的地块炒到了它不该在位置。
     
    就像是你拿着树下原本没人要的烂苹果,想要卖正常的苹果价格,正常情况供给再紧张也不会有人买烂掉苹果的,但是加上投机属性之后完全变了样 。
     
   当国家过完舒服旱涝保收的日子,有一天突然抬头一看下面老百姓绝大部分的身家都在房地产身上,要知道现在还是政府控制着供给紧缩的阶段,国家害怕出现系统性风险也不敢一下就把供给放开,但是需求是不会变的,它会导致优质苹果卖得越来越贵,很多年轻人对于这个是刚需不得不用六个钱包再背负高额的贷款咬紧牙关过日子。
     
   于是就出现这样古怪的情况,政府害怕出现系统风险不敢一口气放开供给,已经坐享渔翁之利的投资者觉得房价还能涨还买更多优质苹果获取利益,年轻人由于刚需只能咬牙被榨压为前人买单,再也无力额外消费。
     
    就这样经济陷入了穷人越来越穷而富人越来越富的怪圈。 
     
    本质上就是通过攫取后面几十年年轻人的利益,进行着涸泽而渔的手段。 
     
   然而,在新时代,这样的怪圈一定要被打破。
     
   苹果会被贴上标签,优质的苹果就该有优质苹果的价格,烂掉的苹果也别想能卖出更贵的价格。
     
   村里的吃村里价格的苹果,城里的吃城里价格的苹果,这样一来年轻人压力没那么大了,兜里有余钱也能想着花天酒地一番。
     
   看到这里你应该也能明白了:
     
     所谓的需求侧改革,就是通过新老基建合力为消费者打通关键环节,为消费者降低购买成本,促进内需消费。  
     
   举个例子,我们一直在做的传统基建像是高铁,高速等很大程度上为了增加让你出去 旅游 消费的吸引力和便利,降低你的时间成本;我们在做的像是补贴建设充电桩,5G基站等新基建,前者是为了增加你开新能源车的便捷度,后者是为了引导你进行消费升级……
     
   这些所有的一切,你都可以理解成在降低你的购买成本,消减你不去消费的各种借口。
     
   这么一说,国家未来的规划就很清楚了。
     
   只要能够降低你购买成本的东西都会受到适度的促进,那些阻碍你消费的“固定支出(比如说房贷、房租、医疗等等)”也会受到一定挤压,将原本的哑铃形收入差距尽量转为棒槌形,从而在供需两侧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
     
   这样一来不仅是地主家,平民家也终于出现余粮了,外面的花花世界这么妖娆,消费不是自然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