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建设为港澳带来哪些机遇?

2024-05-19 05:34

1. 大湾区建设为港澳带来哪些机遇?

多位港澳代表委员表示,粤港澳大湾区解决了香港地域狭小、产业发展失衡、经济容量有限的发展瓶颈,为其发挥经济优势提供了广阔空间。香港培养研发人才,深圳进行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东莞等地完善生产配套,整个大湾区产业链优势明显。

随着区内一系列交通基础设施相继完工、开通,“一小时生活圈”让粤港澳区域旅游合作进入新时代。香港旅游业要站在大湾区的高度谋篇布局,增加资源投入,加强宣传推广,带头提升三地的旅游合作和联合营销水平,树立大湾区目的地品牌形象,让大湾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级旅游区。

在珠海横琴打造粤港澳休闲旅游示范区,突出横琴在粤港澳休闲旅游基地的定位,为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游建设进行实验探索。澳门专业人才和科技创新不足,急需投资机会和开放路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到大湾区集约式的产业分工和城市群错位发展,是澳门扬长避短、实现适度多元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步入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可行之路。

大湾区建设为港澳带来哪些机遇?

2. 当今世界大变革为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3.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发展机遇。二战以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国经济。试图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其他一些因素,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有极少数,大多数国家依然贫穷落后。如何摆脱落后的面貌,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拉大的经济差距,依然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难以解决的难题。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尽快摆脱落后的经济状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2000年联合国发布的《千年报告》指出:“全球化的好处和机会仍然高度集中于少数民国家。在这些国家内的分配也不平衡。全球化对许多人已经意味着更容易受到不熟悉和无法预测的力量伤害,这些力量同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造成经济不稳和社会失调。”有的国家发展速度较快,而有的则远远落在了后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尽管促进了全球的经济发展,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并没有受到公平待遇。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以跨国公司为工具,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施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不公平分配,使得南北差距继续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同样也在拉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康德苏曾评论说“贫困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速度是不能容缓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已成为爆炸性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和平生活。 其次,它扩大了发展中国家内部社会成员之间的不平等,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加剧了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在发展中国家,受过教育或拥有资源或垄断权力成员,可以在发达国家之间自由流动或获得超额垄断利润。受较少教育和社会地位低下的社会成员却与此相反。随着跨国公司的进入,一个高薪收入阶层会涌现,由此会造成收入严重集中化使贫富差距拉大,而贫困人口低下的生活条件损害着他们勤奋工作的意愿和能力并可能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

4. “一带一路”带来了哪些影响与机遇?

“一带一路”具体推进过程中不仅能消化国内的过剩产能,还能提高自身外汇资产收益率的同时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具备能源和地缘安全意义;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则是我国连接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
据业界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如果说2014年是“一带一路”大构想的提出年,那2015年无疑是“一带一路”的具体政策推动年。自“一带一路”概念提出,沿线省市积极响应,并具体落实。
从各地方已公布的“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可以看到规模已达到1.04万亿元。其中,铁路投资近5000亿元,公路投资1235亿元,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元,港口水利投资超过170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投资重点领域。
对此,中国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一般为2至4年,2015年国内“一带一路”投资金额或在3000亿至4000亿元左右;
而海外项目(合计524亿,每年约170亿美元)基建投资中,假设1/3在国内,2015年由“一带一路”拉动的投资规模或在4000亿元左右。

扩展资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
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
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
“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一带一路”带来哪些投资机遇?

5.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 90年代迅速增加,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 20年,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0%。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第二,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主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四,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的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全方位的影响,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具有各自不同的表现方式和特点。
从经济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直接、全面和深刻地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政治稳定。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世界市场的全球化,世界市场按照自由竞争原则,自发地调节各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关系。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正在通过世界市场和中国市场的链接,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国际经济政治的风险、矛盾和危机,直接引导到中国社会中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稳定发展。其表现有二,一是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状况,主要是经济总量的平衡和经济结构的稳定。二是通过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来影响政治稳定发展。值得指出的是,经济全球化的这些因素同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一种综合影响力,贯穿在我国经济政治发展进程之中。因此,市场机制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基本的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政府宏观控制和对话协商机制来实现各国政治稳定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跨国公司和企业根据自由竞争原则和全球性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争权逐利,导致了国际无政府主义的严重泛滥,却不对各国社会的政治稳定负责。因此,维护世界经济秩序和各国社会政治稳定的职责,仍然需要各国政府承担,通过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使市场起到基础性配置全球性资源的作用。但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打着自由化、民主化、私有化的招牌,主张通过“自由民主市场模式”,鼓吹和采取政府管制经济自由化政策,来消融中国政府管制经济机制,制约我国政府管理行为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政策稳定和政局稳定。此外,西方国家通过操纵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强调一切按照所谓的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办事,甚至奉行单边主义,把本国法律凌驾于国际关系准则之上,企图迫使中国就范。这种不正当干预我国经济政治事务的“合法”手段,对我国政治稳定的隐性影响更大更深。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协商对话和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条件下维护政治稳定的关键。
从文化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主要通过国际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及其渗透整合机制,直接和间接地影响我国公众的政治思想稳定和民心稳定。经济全球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全球化,也是精神文明的全球化。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西方的物质文明,也带来了西方的精神文明,对我国公众社会政治心理的稳定状态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但世界主要大众传播工具却被西方发达国家支配着,少数全球性传媒公司垄断着全球信息的发布权和控制权,这实际上使我国公众处在一种信息不平等和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之中。发达国家借此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推销“西方价值”,妖魔化中国等活动,这对我国社会公众的思想统一和心理稳定,产生和形成了无形的渗透影响和强大的舆论压力。
从社会方面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方式一体化,也是影响我国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方式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通过各种世界交往方式,同世界各国人民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已经十分普遍地扩大了,我国社会公众生活方式也呈现出不断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趋向。由于中国与各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经济与文化差距,人们在融入全球一体化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样那样的不适应性,造成各种各样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从而有可能产生和加剧我国社会政治的不稳定状况。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6.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世界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实现管理的创新。据统计,流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改革开放之初(1979—1982年)累计为11.66亿美元。以后逐年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迅速增加。
到2002年底,累计达到44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额自1993年以来一直居世界第二位,居发展中国家的第一位。在过去20年,中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占所有发展中国家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32.47%。
由于经济全球化实现了人才、资本、信息、知识和物质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中国能够引进、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管理创新。事实上,进入中国的跨国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已经给了人们很多启迪和借鉴。
2.有利于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提升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使中国能更快地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过来,加速中国工业化进程。根据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及出口商品结构,强化经济竞争力。
3.有利于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本国现实和潜在的比较优势,拓展海外市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可以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可以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科技人才、跨国公司、国家之间以及民间的全球性科技活动日趋活跃,如能加以有效地利用和积极参与,就能有效地促进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可以利用国外的技术或在外国产品的技术基础上进行创新,建立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我们在抓紧利用这些机遇的同时,也要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给我们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中国在世界产业水平分工中的地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由于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中核心技术含量低,难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从事加工组装等附加值低的方面。
发达国家一些跨国公司,把一些污染程度高的行业(如塑料、橡胶等),产品、工艺和设备转移到中国。使中国成了“世界的工厂”,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隐患。
2.经济全球化使中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首先,跨国公司削弱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吞食我国骨干企业,形成市场垄断,抢占中国市场。这不仅在中国今后的发展中会造成生产力布局失衡、失控,产业结构畸形,而对作为国民经济骨干的国有企业来说,他们会陷入市场越来越狭小的窘境。
3.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了新的表现,恐怖主义的威胁依然存在,这些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国家安全等均有所影响。
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在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还处于劣势。然而某些西方大国控制着国际经济组织,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困难。
4.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国家构筑以其为中心的国际经贸基础,它们会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使我们在产业发展上仍然处于被动地位。发达国家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投入外资会优先集中于利润率高和外向型的领域。
这样,对于我们来说,引进外资虽然可以带动少数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却不能带动整个国家产业的整体发展。在这方面,许多国家已有严重的教训。
例如韩国,确有若干外向型为主的行业实现了"现代化",也有一些大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但大量的以内需为主的行业和企业还是相当落后的,处于所谓"半现代化"状态。同时,跨国公司的进入也可能会操纵和控制我们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
5.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和同步性加强。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会更多的传导给我们,使我们的经济出现不利波动。
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也可能不时冲击我们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像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给我国造成很大危害,但其正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6.经济活动具有整体性。国际资本主义在输出资本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它们以经济全球化推动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又以政治全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来保障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资本主义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全部战略。

扩展资料: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的过程。
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资金、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参考资料:经济全球化-百度百科

7. 中国入世十周年,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入世”十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规则意识有所加强,原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包括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这些关系,“入世”以后开始有所扭转,而且在这些规则下面,因为我们约束的比较好,因此中国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如果试想没有这个规则,很难想象现在中国发展这么快,因此中国应该改变加入世贸组织负面的看法,我们应该变被为主动。

  另外,“入世”以后最大的不足就是规则意识仍然不够,现在一般讲,“入世”了,过渡期完了,就游戏结束了,实际上规则并没有变成中国现在社会有机的认识,大家看一看世贸组织这些规则,世贸组织主张开放、公平、理性竞争,现在国内做到了吗?比如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现在国内做到了吗?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一些负面问题,是对世贸规则理解不透、制定不透,是这个问题,而不是别的问题。所以我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十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规则意识要有所增强。
  第一,首先要看到世贸规则的先进性,世贸规则代表了现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里面主要的一些原则体现了市场经济下面发展的真谛。“入世”以后,这些规则本身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的完善,而且促进了其它的加入世贸组织国家本身的经济改革问题。因此,我觉得第一要肯定现在世贸组织所有的规则,它有先进性,它是历史发展潮流的结果,代表了经济全球化本身的一个潮流。就这点国内现在非议的比较多,我觉得应该正面的看待世贸组织规则的先进性。不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什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是为了促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发展,而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的确确实现了这点,因此世贸组织规则有先进性,值得肯定。

  第二,世贸组织规则的包容性,原来把1948年的关贸总协定,从1965年之后增加了3个条款到了38个条款,也考虑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在发展过程里面已经开始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诉求,所以随着世贸组织的发展,现在世贸组织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

  第三,本身它有一个妥协性,它通过世贸成员谈判达成,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成员相互进行了谈判达成相应协定,因此它本身已经具备了妥协性。

  第四,世贸组织规则有实战性,对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分析,我现在的看法是这样,中国不能离开当时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背景,来抽象的谈其中的某个条款怎么怎么样,我国86年开始谈判,经过了15年,其中焦点现在看来是第16和第15个条款。第15个条款里面讲到了反倾销反补贴的问题,现在国内非议比较多,咱们设身处地想一想,邓小平南巡之后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的话我们不是一个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而是一个经济转型的过程,是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而现在说实在的,国家在政府某些行为部门里面还有原来计划经济下面的一些痕迹。

中国入世十周年,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8. 中国创新发展将为世界带来哪些新机遇及当今中国经济形势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1}Samueclson and Nordhaus:“Economics”,12th,Ed,McGraw-Hillco.NewYorK,1985.
{2}Parkins:“Modem.Macroeconomics”,Prentice Hall,Canada,1980.
{3}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三联书店,1957.
{4}克莱因:《凯恩斯的革命》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0.
{5}罗宾逊、伊特韦尔:《现代经济学导论》中译本,商务印书店,1982.
{6}高鸿业、吴易乙:《现代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7}王见定:《国民经济行业排列的有序化与经济矢量》,第15届国际统计大会论文集,土耳其,1997.
{8}王见定:《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第160-162页。
.{9}王见定、李颖伯:《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大会论文集,1998.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