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缺》读书笔记

2024-05-16 16:29

1. 《稀缺》读书笔记

这是一个很实用又有意思的书
  
 (文末附导图)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个大学教授,一个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桑德希尔,一个是普林斯顿的教授的艾尔德,同样是名校教授,有着差不多数量的课题和学生,桑德希尔却觉得有很多事情延期又延期,时间永远不够用,而艾尔德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写这本书的一个契机是在于他的两个同事在写关于研究美国低收入人群的一本书,让他贡献一章,然后他发现他时间不够用的苦恼和和贫穷的人是一样的模式和表现形式。
  
 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因为桑德希尔说他时间不够用到必须去写这本书。
  
 不仅是时间的贫穷,金钱的贫穷,还有社交的贫穷—孤独,都有共性,所以他们希望这本书找出普适性的关于稀缺的通用逻辑。
  
 首先稀缺是什么?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而稀缺心态是指稀缺心态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
  
 简单一句话,就是说稀缺心态会让你变蠢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了一个概念:带宽来解释。
  
 也就是心智容量,主要体现在认知力和执行控制力。
  
 为什么稀缺心态会让你变蠢了?因为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的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并且稀缺,会延续稀缺,并加重稀缺。
  
 有一个故事帮我们更好理解这段话
  
 在饥饿试验后,仅仅只是饿了3天的高材生说都要放弃人生梦想,从事农业,并且即使自己知道只关注食物的人生是没意义的,但是他们依然会去选择从事农业。这种稀缺心态对人的影响是长期的,可见稀缺心态对人大脑的影响是潜意识且深深印刻。
  
  
 
  
 当你处于稀缺心态时,你的大脑只关注在你稀缺的事情上,认知力会变窄,执行力会变弱。因为注意力以外都是灰色的。。。
  
  
 
  
 其实稀缺心态也有一个好处,叫专注红利,就是当在截止日前,你会高度专注,任何其他事情都不考虑,然后冲刺般完成必做事项,会有一种截止日爆发力。
  
  
 
  
 这种专注红利短时间内是好的,但是稀缺心态是持续的,持续的这种爆发,内耗极大,而精力有限,所以慢慢只能凑合,然后陷入不断解决紧急事项的打地鼠之中,完全忽视重要不紧急的事项,没有计划的体力去执行。
  
 这非常要命!
  
 怎么办呢?
  
 先看见这个稀缺心态的原因和陷进,陷入贫穷不是我们特有的问题,即使是高材生,教授也会有的一个现象
  
  
 
  
 其次要知道,稀缺的本质是没有余闲。
  
  
 
  
 余闲不是一天安排10件事情的9件,而是只需要完成3件事情的余闲。
  
  
 
  
 余闲可以缓冲突发情况,也会让我们不那么恐惧犯错,对犯错更包容,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容易买很多不那么需要的东西,但是人总会犯错,对错误包容会使成长的路更宽
  
 余闲不能太宽也不能太窄,给穷人一笔钱离开债务后发现,几个月内没有负债,但是一年内又出现了,因为没有负债的他们没有更多的闲钱去应对突发事件,例如周期性大笔开支,会慢慢拉回贫穷陷阱。
  
  
 
  
 余闲让我想起来冗余,在这次疫情过程中 一直被诟病的医院行政后勤庞大的团队,街道办管理处这些机构,让医药团队可以短时间内飞速运转,当然这中间也有庞大的各界支持,但是也说明在资本足够的环境下,一定的无用的冗余是有抗风险的必要!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稀缺,稀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可怕不自知。
  
 当你知道事情可怕之处,就会找到办法去完善。
  
  
 
  
 如何更好逃离贫穷和忙碌
  
 改变心态,心态是个人认知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个人层面了解贫穷始于富足,在富裕的时候要谨慎,宽裕时先做重要的事情
  
 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没有稀缺心态,也可以顺势而为:将重要的事情落在视野内,例如看书,身边有一圈看书的朋友,比没有更容易多看书;忽视的事情设为默认项,例如工资日自动储蓄或定投,固定家庭陪伴日,
  
  
 
  
  
 节省带宽,复杂事项设置模板套用,例如之前我两个月的日复盘套用的模板填空,这一周没有这个固定事项,漏了好几次没做日服盘。。。。
  
 精力好的时候做重要事项,心情不好不要做决策也是一样的道理。
  
 设定自己的圆圈日,休息是必做项,运动组队也是同理。一起行动即可以是同侪压力也可以是动力,取决于你如何用。
  
 给必做事项做清单辅助
  
  
 
  
 道理和方法大家都知道,难得是你是不是真的决定去做。
  
  
 
  
  
 希望这本书让你知道不要绷得太紧,也不要太松,个中滋味,自己感受。
  
  
 
  
  
 接受理解拥抱真实的自己,主动选择
  
 每日复盘
  
 一日日慢慢地努力
  
 慢慢来,或许比较快。

《稀缺》读书笔记

2. 《稀缺》读书笔记

《稀缺》的两位作者是哈佛的赛德希尔教授和普林斯顿的埃尔德教授。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和忙碌的。
  
 稀缺不止是表面的资源不足的问题,稀缺会改变我们的整个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稀缺都是资源充裕之时,我们放纵自己的结果。
  
 # 专注的红利 # 当我们到了要交ppt,只剩最后一个夜晚的时候,通常效率会变高,一晚上所做的比一个月的还要多。这时,完成ppt就变成了一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我们急于完成它,别的没有这个紧急的事情暂时都先往后放放。
  
 *稀缺的代价:
  
 1.管窥之见:因为在忙着完成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会忽略掉别的更重要的事情
  
 2.心智负担:总惦记着其他的事情,会失去正念(比如你现在首要任务是午休,但被告知两个小时之后要做一个500人的演讲,这时候有很大的可能睡不着。稀缺也会带来更多的权衡,不断的选择会带来决策疲劳。
  
 *四种常见的行为模式
  
 模式一:借用
  
 (向未来借时间,借钱,都是有利息的,利息会加剧稀缺)
  
 模式二:杂耍
  
 (杂耍状态就是停不下来的生活状态,出于杂耍状态根本顾不上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模式三:短视和无力规划未来
  
 模式四:缺少余闲(可调配的储备资源和消化缓冲突发事件)
  
 *怎样跳出稀缺陷阱
  
 1.安排闲余(留出自己可调配的时间,余闲是必需品)
  
 2.节约心智资源
  
 3.在一开始 ,资源充足的时候就开始努力,从源头扼杀稀缺。

3. 读书心得精选?

   
     读书是一件莫大的乐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整个世界。下面是带来的读书的心得,仅供参考。 
     读书心得一: 
     我喜欢读书,读书可有趣啦!上小学后,在空闲的时候,我经常看书,特别是到了周末,我常常叫妈妈带我去永正书店看书,通常一去就是大半天。一年来,我很多书,如:《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木偶奇遇记》、《唐诗三百首》、《看图说话写话》、谜语书……。 
     《十万个为什么》化解了我心中许许多多的疑问,让我知道了很多科学知识。在美好想象的童话世界里遨游,我结识了那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和阿里巴巴一起智斗四十大盗,与辛巴巴一道去航海探险……;理解了人世间的美丑,让我充满爱心;启迪了智慧,让我自信坚强。《木偶奇遇记》写得又详细又精彩,故事里的木偶经历了一重又一重的难关,最后在仙女的帮助下才变成人,这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木偶太勇敢了,我一定要向木偶学习,成为个勇敢的孩子。 
   
     总之,读书使我进步。 
     读书心得二: 
     书是朋友,是生活的必需品,它带给你快乐,安慰你的心灵,来让你了解自己。书是伴侣,它与你随行,陪伴你走过人生的坎坷,使它来聆听你的心声,在寂寞是给你带来欢乐。 像鸟儿飞上了蓝天,像花儿定然开放,像微风轻拂着绿树,像小草第一次展望世界,那种愉悦,舒服,惊讶是我们体会不道德。 
     但在八年前,我第一次体会到了——快乐的滋味。 我第一次接触数只有我一把张德的童话——《灰姑娘》,那时我还不识字,只能看书中的图画来打趣自己,灰姑娘可真漂亮啊,那时我也不免做白日梦,我也要有一双水晶鞋多好啊,小时候我常常看着书上的图画发呆,在书中生活,是我很快乐。 
     渐渐我长大了,开始识字了,四岁时,我已经把灰姑娘这本书都读下来了,那是四岁就能读书的小孩子很少,我变成了小院里的焦点,姥姥,姥爷看见我笑得合不拢嘴,从那时起书连续不断走进了我的生活,也打破了我的生活规律,四岁的孩子都上幼儿园了,我也不情愿的被妈妈推进了幼儿园,幼儿园都有午睡的习惯,而我却从来就不睡觉,常常背对着老师,躺在小床上看书,老师也经常批评我,说我不听话,还不给我发小红花。我生气极了,老师越不让我带我越带,“读书有什么不好?”我仍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看书,老师说我也不停,那时我就是这么倔强,老师对我又爱有恨。 
     在大些时候开始读书,师资的时候,老师看出了我的与众不同,老师出的每个字我都能回答出来,那时有不知道的字,我便会问老师或妈妈,只要他们告诉我,我就记住了,终生不忘。 小时候的我聪明,上进,努力,好学,又机灵可爱,多才多艺,成了幼儿园的班长,这是小时候读书改变了我的一切,放假时,你不会看见我在玩耍,而是坐在小院的一角读书,那时我真正爱上了读书,有一点一日无书,百事荒芜的味道,那时书就是我的全部,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后来上小学了,我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醉心阅读是我得到了报偿,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夺得全班之冠,成了三年六班的学习委员。现在我是一名五年级的学生了,书对我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 现在书不仅走进了我的生活,还融入了我的生活,越来越多得数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爱书不仅仅喜欢它给我知识,更多是它带给我的欢乐。 
     书是朋友,但朋友却不是书,朋友会背叛你,可是书不会,书还会告诉我怎样做人,自打书走进我的生活后,我渐渐变了,变得阳光了,可爱了,最主要的是它陶冶了我的情操,它充实了我的生活。 读书让我有了浓厚的感情,读书让我有了坚定的信念,读书让我有了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气,读书让我有了正确的做事准绳,读书充填了我的漏洞,读书倍增了我的信心,读书增长了我的智慧,读书让我体验到了快乐。 
     是书让我变得阳光,让我活得潇洒,读书生活虽然单调却并不乏味,读书虽然平淡但意味深长。 书是知识的来源,是心灵的门窗,是炫烂世界的开启,是一切东西包括感情的根。 我要高呼:“我爱读书!” 
     读书心得三: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摺,一点一滴地积累,你会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人生的一门最不缺少的功课,阅读书籍,感悟人生,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读书,可以使人饱览世间万种风情,细品百味人生,在体验审美愉悦的同时,情满意溢其乐不知返。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果戈理说,书是嘹望世界的视窗。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于时间汪洋中的灯塔。培根说,书籍是时代波涛中远航的思想之舟。从这些对书的美誉中,我们不难相信,读书确是医愚、解惑、乐志和忘情的绝好方式。 
     读书,是一种享受。夜守书斋,远离了城市的喧嚣,避开了尘世的名缰利锁,心之犁铧,于无声中悄然破土,一盏台灯洒下静谧桔黄的柔光,安然静怡,宁神展卷,书里那智慧的生灵又在娓娓倾吐著耐人寻味的哲言,仿佛是说,像热爱生命那样去爱书吧!知识匮乏会浑噩终老,虽然时间丰裕也是庸碌一生。夜更深,人更静,最后吟诵著“万卷古今逍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酣然入梦…… 
     读书,可以让思绪神游中华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咏这优美的诗句,谁不为祖国山川的多姿多彩而赞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咏读这优伤的诗句,哪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不滋生出绵绵的思乡之情,“僵卧弧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吟诵这铿锵的诗句,谁不萌生出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读书,可以让人感悟古人的思虑情思。虽然生命如流水,随即而逝,但我们可以通过读书穿越时光,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感悟国盛人兴的辉煌。古人们将情寄于笔下,用笔墨为我们留下了壮丽的景色,我们只需要用心去把它们复原,呈现在眼前。 
     读书,不仅仅是享受景物的阿娜多姿。其实也是在扣问一扇扇古人的心扉,屈原的精忠报国、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唐太宗的阔达心胸、明正德的荒谬无稽、岳飞的铁胆忠心…… 
     读书,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兴亡盛衰,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爱情的伟大凄美。文学,向世人展现了憧憬与追求,任何人都无法拒绝这样的憧憬与追求。享受读书的乐趣,驾驭着心灵,去穿越时空,感悟自然,神游中西方。书,被人类喻为文明世界的“长生果”。书就是我的一个知心朋友,可以和它共同成长,享受着每一天的快乐。我每天都离不开书,它已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跟著书的步伐,走过千山万水,走进世界的新角落。 
     读书,因感悟的积累而结果。让读书成为习惯,是一个古老而崭新的话题。关于读什么,怎么读。千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古人常说:“为学当先立宗旨”、“开卷有益”、“学贵心悟”、“学以致用”……为什么用同样的时间。读同样的东西收获却不同?一个重要原因是用没用心去感悟。 
     读书,好比采花粉,写作才是酿蜂蜜。把千家的花粉采来,经过自己的酿造,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语言,生出了像自己一样风格的文章,这才是最最甜蜜的。过去一味的死读书,我行我素,终归一事无成。如今在读书时,有自己的思想,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到了读书的最高境界。 
     拉开书幕,你能领略到远古的文化幽幽;看到人类进步与落后的相互碰撞;想象出千百年的人世轮回;抚摸到浮光掠影的时代金华。进步与落后泾渭分明;人生理想如彩虹横跨;事业奋斗如朱唇连雅;喜泣悲泪似流水徜徉,人情世故呈大浪淘沙。开启书的首页,融入书的海洋。你可以和远古亲切对话;你能和现代细诉衷肠;你能使人生顿然领悟;你能让心灵得到滋养。 
     书会告诉你,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天使与鲜花,什么是魔鬼与毒草。书还会告诉你,读书就是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读书就是关照生命,聆听自然,收藏阳光。男人读了书,将更加充实智慧,气宇轩昂;女人读了书,将更加清纯美丽,秀外慧中。 
     书是一缕阳光,它能融化心间的冰凉,书是一缕春风,它能消除你内心的浮燥,书是一支蜡烛,它能使黑暗的心变得明朗,书是一种营养,它能让你精神强壮,书是一壶绿茶,让我们回味无穷……没去过庐山,却从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感受到庐山瀑布倾泻而下的壮阔,没有到过泰山,却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感受到泰山的雄浑高大,没去过云南,却从沈从文中的《边城》中感悟到汇溪小城的妩媚动人。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因为读书,人生才更加精彩! 

读书心得精选?

4. 《稀缺》的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稀缺》的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稀缺》的读后感1     这本书讲的是人们缺少的东西是如何变本加厉的变得更加缺少的深层次原因,稀缺的东西会变得更加稀缺的内在逻辑。了解了这个逻辑,就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一直都很忙,有的人一直都很穷,这是因为稀缺思维导致新的稀缺。
     当然,知道了不一定你就能改变你什么,只是多了一种可能性而已。要改变稀缺,要改变稀缺心态,要增加自己的带宽。有了足够的带宽,才能更高效的处理事情。所谓带宽,就是你的注意力的总量,你能操心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谓三心二意,到底是提高效率了,还是降低效率了呢?你解决的问题数量虽然多了,但是质量却会下降,很多问题需要返工,实际上花费的时间却更多了。
     缺失时间的人,他总会处理最紧急的事情,会用加班的办法来解决时间缺少,但是这样做,会导致效率下降,这样会导致新的问题,还会导致他处理其他的事情的事情减少,比如说,你用晚上的时间用来加班,那你晚上陪孩子游戏的时间就被占用了,那么,这两个事情目前看来似乎是工作比较重要,但长远来看,哪个重要呢?这其实是得不偿失,你只是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到了眼前,以后的事情,顾不上考虑了。那么,就是意味着,你解决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你借用了将来的时间,你的时间会越来越稀缺。
     贫穷也是一样的道理。你总有眼前的烦心事要处理,却忘了更重要的很久以后的事情。你眼前的看起来明智的判断,长远来看,正是你陷入贫穷陷阱的原因。
     其实,我觉得,知道了这个道理也不会对我们有太大的影响,所谓规律,就是客观的现象,我们很难改变的,我们很难去改变我们的思维规律,这也许也是人生的一种乐趣吧,让我们保留着改变现状的希望,继续保留现状。
     《稀缺》的读后感2     看完赛德希尔·穆莱纳森的《稀缺》一书,让我有种如梦初醒、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多生活中常常陷入的困境找到了根源性的原因,也对应着相应的解决方法。我觉得有必要对书中几个关键词定义进行摘抄,以便于更好的理解全书。
     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稀缺心态,是稀缺的一种心态,当稀缺俘获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决策和行为方式;带宽,即心智的容量,包括认知能力、执行控制力。
     穷人之所以越穷、忙碌之人之所以越忙碌,是因为他们被稀缺捕获了大脑,增加了带宽负担,从而影响认知能力以及执行控制能力。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刻:要完成一件事,如果距离截止日期很久的话,那么在截止日期之前的很长时间里我们都不会开始着手这件事,而当意识到时间来不及时,就会抓紧时间,虽然这段时间专注力、执行力都大大提升,但很多时候由于时间不够,完成的不尽如意;此时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早点开始的话我肯定能将这件事做到更好,下次一定要早点开始;然而下一次,我们还是一如既往的拖到最后时刻才着手。
     让我们不断陷入“充裕——稀缺”陷阱的原因是:当我们在时间充裕做出的选择,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的走向,按理说,在时间充裕时,我们更应该提前安排,在不慌不忙中完成一件事;然而现实情况是,我们很多人都不懂得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
     稀缺会让我们形成管窥之见,只能看见当下对于我们很重要的事,而把那些需要花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的事放在管子之外,让我们忽视这些事情,也就是对于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我们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应该先完成眼下最紧急的事情,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等有时间后再去做。当然,我们也很清楚,很大概率这些事情都是没有做的,因为每一个当下都会有你认为紧急的事情。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做一件事只是因为时间不够才导致做不好或者完不成既定的目标,但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带宽。稀缺会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从而让我们做一件事情时不能全神贯注。
     那么,如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稀缺问题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凡事不要安排太满,要留有余闲。我们时常会因为一个突发情况而打乱一整天的计划,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把时间安排得太满,当有突发情况发生时,我们就会手忙脚乱。如果凡事留有余闲,即使有什么突发情况,我们也能从容的面对。
     将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拉入“管子”之内。想想对于我们来说哪些事是重要但不紧急,比如阅读、写作、健身、存钱等等,这些事情,如果不在外力的“干扰”下,我们很难将其纳入我们的”管子“视野内;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定期发送短信、借助助理等“外力”提醒自己,将这些事拉入管子视野内。
     人们很容易忽视长远利益而只看到眼前利益,但是人的一生恰恰是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由于长期的积累而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可以试着从现在起,找到属于自己的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持之以恒的去做,说不定未来的某一天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要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带宽。认识到做一件事除了时间,带宽也是其中重要的因素。我们要合理安排,将需要带宽的事安排在带宽比较富裕时去做;而当我们意识到带宽不足时,要采取动作减轻带宽负担。
     书中讲到很多的知识点都没法在这里概括,以上只是我看完后能记住的几个点。现在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书值得重复看,因为每一次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一次只能get到其中的几个知识点。
     《稀缺》的读后感3     读了《稀缺》这本书,终于知道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停的忙眼前的事,没有时间来考虑别的。下面是读了以后的一点感受:
     眼看开会的日子(或者交稿的日子)就要到了,没有时间了这时候——稀缺,会迫使我们做出选择,所有应该做的事都会变得具体。一旦时间不够用我们就会开始集中精力。不论各种工作还是娱乐,只要时间有限(很紧迫),我们都会尽量将时间利用得淋漓尽致。这就是稀缺俘获大脑产生的积极效果——“专注红利”。
     专注红利能够让我们抓紧时间完成工作,如放下手机、不刷微信、不再想晚餐吃什么……稀缺会自动将干扰和诱惑等因素推至一旁,让我们凭一己之力完成很难做的事情。
     这不是很好吗?回答是不一定哦。专注一件事情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形成“管窥(也叫隧道视野)”。让我们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事情,不会通过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
     “我上了速读课,用20分钟读完了《战争与和平》,然后知道这本书与俄国有关。——伍迪˙艾伦”
     想一想也挺有趣的,用速读的方式来读《战争与和平》虽然用的时间很短但是只是知道了和俄国有关。如果用普通读书方法20分钟,至少是可以读完前面的序言、作者的介绍或目录,甚至第一章也读完了。记住的远远要超过速读所获得的东西(至少会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吧,本人也没看过纯粹猜的)。
     引用书中的原话;“稀缺会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让我们做出不同的选择。这种现象会让我们变得更有成效;但同时也会让我们为此付出代价: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原本很重要的其他事物。”
     稀缺会导致人的认知能力下降,削弱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会导致执行力下降,削弱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的能力。
     故事:一位最重要的大客户通知你,他要将业务转移到其他公司去。你请求他最后听一次你的推介,他答应了但只有第二天有时间。于是,你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暂缓了其他工作。将所有时间都用于推介的准备上,但有一件事没有办法推掉:女儿当天晚上要参加城市冠军杯垒球赛。不去看比赛的念头划过脑海,但一番挣扎后,“好爸爸”的一面还是战胜了这个念头:对于女儿来说,她的这场比赛就像第二天的推介会一样重要。在赶往比赛的路上,女儿突然想起自己的幸运符落在家里了。还没掉头回家取幸运符,你就开始冲女儿大发雷霆。等你的情绪稳定下来时,已经太晚了。女儿对当天晚上的比赛感到惴惴不安,现在你的脾气让她更害怕了。本来很有乐趣的一件事情,现在却让你们之间充满了紧张气氛。看比赛时,你一点也不享受。脑子里一直想着第二天要做的PPT。你也知道,现在根本没有办法做PPT,可就是不能集中精神观看比赛——你很是心不在焉。女儿在比赛间歇偷瞄了你一眼,她看出了你的心不在焉。但你很走运,女儿的球队获得了胜利,庆祝的欢乐掩盖了你犯下的错误。但不可否认,当晚得你,肯定不是一位合格的家长。
     稀缺会减少带宽——减少其当下用得上的容量。就像故事中说的,你总想着做PPT这件事,它占用了你大脑思考的带宽,你的愤怒、心不在焉把整个晚上的都搞糟了。
     稀缺的本质——没有余闲。
     试想一下,如果是下星期做推介的话还会发生这些事情吗?
     稀缺来自资源相对宽裕阶段所犯下的错误。要控制好余闲不能太多,多了会产生拖延和分心;少了会管窥和带宽不够。通过外力将环境进行小小的改变,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窥”视野,就能缓解稀缺带来的不良后果。当带宽有限时,让“疏忽”等同于“默许”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对应稀缺,要在富足和宽裕时开始行动。重要的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追着事情做比被事情追着做要好很多)。
     书里还说了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还有大量有趣的心理学案例和作者做的心理实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稀缺》的读后感4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稀缺对于大脑造成的影响,有些部分读来还是颇有些震撼——“无能可以导致贫穷,贫穷也可以导致无能”、心理账户等。
     回想起来具体都看过什么总是很难,这个读后感就不知道从何写起,作者说的很多东西都很有道理,很有启发,对于个人来讲,最难的不是看不懂道理,而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在别人看来也许一个人被生活所累,大脑带宽被严重占据,那么在他自己看来是否是这样呢,根据我的经验来看怕是未必如此。
     从概念来说,我的理解是人的精力,脑力是有限的,被一些东西占据了你的大脑,那么势必会错过另外一些东西。从贫富来说,显然穷人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富人则可以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到更远大,效益更高的事情上面去。从销售的角度来讲,如果一个销售把心思都花在如何处理客户抱怨上,那么他是没什么精力去开发新客户,满足新的业绩增长了。
     想要改变稀缺,重要的工作是留出余闲,余闲的金钱,余闲的时间,余闲的精力等等。但这一切谈何容易,书中救助印度贫民的实验也证明了要改变这一切并不容易。给了启动资金的贫民在经过一年后并没有如同学者所设想的改变生活面貌,走向富足生活,而是绝大多数重新回到了举债做买卖的日子。并且在那个阶段稳定下来。
     究其原因就会发现,被救助者对于改变自己生活的难度并没有清醒的认识,救助金短暂的改善了他们借债做生意的窘境,赢得更大利润,可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放松,亲友送礼出手变得阔绰,不懂得储蓄,保险,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和其他意外情况很快会让他们重新坠入贫穷。
     话说到这里其实很明白了,对生活的认识不发生改变,认知水平不提高,生活永远不会有大的改善,哪怕有意外之财,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还是会很快跌落到相对应的认知水平上面去。同样,通过贫民救助实验,也可以看清楚要改变自身的处境到底有多困难,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清晰计划,不能抵御外界声音对自己的困扰,还要加上一些运气,才可能完成生活水平的改善和阶层的跨越,真想要有彻底改变,可能需要两三代人的不懈努力。
     回到身边的例子,出身于内地贫困县农村的出身,让我看到了很多活生生的例子,真正能够改变自己家庭处境的人,都经历了远超一般家庭的困难。农村要供养一个大学生太不容易,眼看着跟自己情况差不多的家庭,盖房子,添新家电,新家具,买摩托车等等,可供养大学生的家庭基本上把所有的收入都用在了孩子的学业上。自己家里多少年的家具,家电没有更新,也没有新添。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抵挡这种诱惑,而且读了大学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未来,对于他们来说也许无异于一场赌博,仅靠朴素的理念支撑着这一切。所幸,从我周围的少量样本来看,生活水平都还是得到了明显改善。
     对于个人来说,最难的不是明白稀缺,余闲等这些概念,而是彻底认清自己的现状和和想要改善的目标。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幸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的确是这么个道理,李笑来在自己的书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我的看法是,不管处在什么的环境,人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稀缺,这是人生路上永远存在的东西,对于大家来说,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认真想清楚,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取舍了,至于达到目标消灭稀缺这种事情,那是想都不要想了,总会有各种稀缺在前方等着你。加油!
     读后感写的很是苍白,主要是记得的内容实在有限,对于我这种脑子不太清楚的人来说,这本书值得一读,通过这本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稀缺》的读后感5     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以前我不大相信。但是《稀缺》它做到了,它打碎了我思维的藩篱,让我有了丝丝的洞见,能够看透隐藏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稀缺。
     我们总是想要的更多,而实际拥有的却很少,稀缺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
     正如书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稀缺主要体现在时间和金钱上(当然,还有社交稀缺、安全稀缺、尊重稀缺等)。不管是哪种稀缺,不管是否识别出哪种稀缺,人们越在意的时候,往往就陷入了稀缺。
     购物时,很多人不自觉地会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周围很多月入好几万的高级白领一样不能幸免,如果只花费很少的精力和时间倒也算了,但大多数时间会花费人们巨大的注意力带宽(带宽就是心智容量,包括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记得,有次单位给每个人500元的买书额度,买完后凭发票报销,算是一种福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很高兴,于是纷纷抽空就在网上选起了书。都想充分利用福利,又不想随随便便买点书敷衍自己,于是搜索各类图书排行榜,读介绍看评论,就是想寻找自己喜欢的书。好不容易选好书,发现有些书不参加网站活动,不能吃亏的心态又引导继续找书。终于把书找的差不多了,还要兼顾不能突破总金额的限制,于是在接近500元附近进行各种组合,只求福利最大化。终于下完单了,很多人不知不觉忙乎了好几天,长时间盯着屏幕,都出现了腰酸背痛,两眼酸疼,反而手上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拖延了。
     如果没有金钱稀缺的影响,凑单免运费或参加满减活动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想买什么就买什么,在乎是否有必要买。免运费或满减活动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金钱稀缺,可以让人乐此不疲而不自知。
     延伸出去看,很多人喜欢薅羊毛,什么打卡、什么签到等等。一般,羊毛的出现主要为了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和增强用户粘性,多半会设置累计多少多少天,奖励加倍什么的。受金钱稀缺的影响,一般喜欢薅羊毛的朋友多数薅不止一个羊毛,每天打开App或网站,即便是轻车熟路,一年下来累计的时间也是惊人的,即便一天不拉收益也就大几百元钱。其实,把这些时间用在提升自己等重要的事情上,相信长期收益是巨大的。
     每天薅羊毛,势必会涉及注意力切换,有时一天要切换好几次。心理学实验已经证明,人们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切换成本。因为人们心智容量就这些,前面一件事的势必还是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影响下一件事的`开展,想想“自己生气后没法立马开展工作”就明白了所谓切换成本。所以,算上这些成本,受金钱稀缺影响下的各种薅羊毛,包括股票的快进快出(做T),成本何其大!
     再比如,持有的电影票(或购物卡)快到期了,这件事会锚住人们的注意力,人们总会想尽办法,克服各种困难,安排时间去消费掉。我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事,在还没有消费前,电影票(或购物卡)这件事会时不时占用心智容量,我也会经常和老婆(她比较忙)商量哪天看电影(或购物),实在没法安排或没有喜欢看的电影,做好人也把票送出去。
     如果没有时间稀缺的影响,电影票或购物卡就不会吸引人们的注意力,甚至有可能会被丢弃在一旁,被人渐渐遗忘。截止日期(deadline)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产生了时间稀缺,可以让人集中精力去做事。
     截至日期在工作中被运用的很多。如果约定了什么时间要交活或完工,一般人们都会在最后时间完成,即便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工,多数情况下,进度也会比没有截至日期快。在设置截至日期的基础上,再辅助定期提醒,营造的稀缺效果往往更佳。比如,在截至日期之前,定期上报周报表月报表,或者在截至日期前,定期召开周会月会,回报工作进度。
     只要金钱有限,只要时间有限,我们都会尽量将其利用得淋满尽致。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所关注的事物(往往会缩小我们的视野),影响我们对选择的平衡,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或扭曲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本书将稀缺界定为一个心理问题,而不是资源问题。
     正如本书两位作者所说,稀缺会获取一个人的大脑,使他过于关注稀缺的对象,而失去正常的判断力,这恰恰会导致稀缺状态进一步恶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
     处于稀缺中的人们,其心智容量和认知能力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导致了其习惯于应付匮乏的行为模式。
     稀缺心态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当稀缺俘获大脑时,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紧急的事情上,并将其他事物排除在外。由于“目标抑制”的作用,人们在专注于某项重要事物的同时,就不容易想到其他重要事物。因此,专注也会导致管窥(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让人们的视野变窄,从而付出沉重代价。
     管窥心态让人们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其他所有的重要目标都好像失去了意义一样。当下的做法所引发的问题,在当时看来并不重要,往往被人忽视,即便可能成本和后果都让我们难以接受。这并不是我们无视这些行为的成本,只不过是成本得不到我们的关注罢了。
     这也就不难解释人们闯黄灯(而不顾撞人撞人的巨大风险),路怒症(而无暇顾及计由本能恐惧引发的愤怒情绪),亏损或刚解套就卖出(而忽视了可能的戴维诗双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而轻易给她贴上负面标签)、只看到祖辈的笨拙和教育观念落后(而忽视他们平时的默默付出),只关注自己的需求没有被满足(而粗暴的忽略另一半更需要关心理解)等现象了。
     把东西装进行李箱,是对资源管理问题的最好比喻。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时间箱,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箱,要在里面装上住房、服饰和其他所有支出。资源的稀缺和富足,会改变我们装箱的方式。如果没有余闲存在,我们在装箱时就不得不进行权衡。
     可见,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原本30分钟就能赶到的地方,预留出40分钟;在每个月的家庭开支之外,留有余钱,以备不时之需。在股票投资中,余闲体现在仓位管理上就是留有现金,体现在估值上就是讲究安全边际。面对稀缺的威胁时,余闲是必需品,而我们却总是不能将其列入计划之内。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俘获了我们的大脑,成了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的事情。
     试想,当你刚收拾好一只大行李箱,但又想往里面放件东西,此时你完全可以直接打开箱子扔进去,而不需要拿东西出来。你不需要对行李箱里的物件进行重新整理,因为行李箱本来就有多出来的空间——余闲。但如果是只小行李箱,没放几件就差不多满了,要想往里面放件东西要么需要拿东西出来,要么就需要用超级整理术重新整理(如果你会的话),花费的时间精力都是呈几何状递增。
     我们所谓的余闲不是刻意预留的空间,而是因为装箱时空间充裕而产生的“副产品°。在我们工作顺利、收入稳定时,并不会仔细到1元钱都计较的份上;买房买车这种大事,只要支出后能剩下供我们支配的充足资金,就没问题:我们大概会了解自己能以什么样的频率光顾什么档次的餐厅,这样就能基本保证不超支;我们选择的度假产品的价格只要在心理价位左右就行,而不需要考虑银行账户里还有多少钱,然后再选择一款与预算分毫不差的产品。
     这些心态就是充裕的一个特点,而余闲便是其结果。现实生活中,面对免费硬盘容量,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足够大的,甚至不设限的,因为这样会赋予人们余闲,而不需要考虑权衡,甚至腾挪存放的东西。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稀缺呢?
     一是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视野。
     二是要留有应对突发事件的余闲(当然,余闲也不能太多)。
     三是将警醒型行为转变成一次性行动。
     每个月支付账单时需要警醒意识,而设置自动还款只需一次;
     坚持定投基金需要定时提醒,而设置每月自动扣缴只需一次;
     开车上高速路时提前准备好零钱,需要警醒意识,而办理ETC速通卡仅需次;
     坚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单纯凭借自身警醒意识效果一定不理想。但如果报名参加每周一次的活动,那么这种一次性行为就能确保父母每周至少能有一小段时间是全心全意陪伴孩子。
     再说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每次午饭后,我都想散散步。如果在单位吃午饭,想要做出“饭后散步”的决定需要消耗我的自控力,而且每次散步多少距离又不断地消耗我的带宽,而“到另一个更远的食堂吃饭”就是一次性决定,饭后散步和散步的距离在执行决定那一刻已经完成了。
     《稀缺》的读后感6     稀缺,会占用你的一部分脑子,让你做其他的事的时候可能心神不宁。但不是所有让你心神不宁都是稀缺导致的。
     你的错误决策会导致你陷入稀缺,比如在时间或者金钱充足的时候大肆挥霍,后面就陷入了稀缺,需要借入之后的资源 来帮助现在。避免陷入这种稀缺的方法是在充足时分割,把钱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其中一份储蓄以备不时之需;把一项大任务按最后的deadline分成一个一个小的任务,各自设置截止日期。这算是理财和时间规划吧。 
     当遇到的确物资短缺,比如朝鲜,比如以前的大饥荒。砍掉那些因为比较形成的稀缺,那只是你脑子里的,砍掉了不影响实质生活。再好好规划,寻求帮助,再实在不行就是命运了。
     在帮助穷人时,不要只补窟窿,因为穷会占据他一部分精力。首先,最低限度的补窟窿,现在农村会给贫困户 免费盖房或者补贴盖房;其次, 提供不太占他精力的技能帮助,因为占有太多精力成效很慢他很容易放弃,不太清楚农村的精准扶贫和科技扶贫是不是这种策略。更长远的是帮他把那些重要的但是不紧急的事纳入他的视野之中,让他在分配资源做决策时更理性,农村合作医疗算是吧。这么看,国家还是在改善的。  
     重要且紧急的最先,再重要不紧急的,紧急不重要的可以麻烦比尔,最后不重要且不紧急的。希望能够更好地安排和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5. 《稀缺》读后感

 《稀缺》2022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稀缺》2022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被这本书的小标题所吸引。在这个快节奏时代,我们似乎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安排满满的行程计划,依然觉得时间不够用,我们开始学习各种理财知识,在生活中精打细算,依然觉得钱包不够鼓,因此时常会感到焦虑和不幸福,那造成贫穷和忙碌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我希望能够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按以往我们对于稀缺的理解,大多倾向于经济学的观点,即资源方面的稀缺。而本书的作者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释,这里所指的稀缺,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由于时间、金钱等资源的稀缺而引起的心态问题。稀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即想要的太多,拥有的太少,这是一种主观感受。
    首先,稀缺会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它导致的结果就像是硬币的两面,有利有弊。比如,当时间稀缺时,有利的一面是人们可以获得短期的专注红利,在临近截止日期的一段时间内专注高效地完成任务。比如一场临近饭点的会议,论文送审前的挑灯夜战,都生动形象地诠释了deadline才是第一生产力;不利的一面是这种“专心致志”会令我们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这种负面后果称为管窥负担。管窥心态会使视野变窄,使我们只关注那些紧迫的事情。比如消防员赶赴火灾现场时不系安全带,职员忙于工作耽误了身体锻炼。由于存在稀缺,人会有管窥心态。管窥心态会导致短视,导致忽视未来。
    其次,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带宽在本书中指的是心智容量,它包括人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就像人的`精力一样,带宽也是有限的。带宽支撑着我们的各种行为,不论是读书、学习新技能、控制情绪或是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几乎人类所有高级活动都需要带宽。带宽减少,进而导致人们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的下降。在工作中,带宽不足最明显的后果就是工作成效和工作质量的下降。稀缺会增加带宽负担,例如穷人的大部分带宽都用于打理生计,便无法像富人一样,有余力进行理财和投资,创造更多的收益。
    当作者探索稀缺的根源时,他发现,稀缺的本质是没有余闲。具体表现可能是没有余闲的时间、金钱或者是心智资源。稀缺来自于资源相对宽裕阶段所犯下的错误,比如,拖延症就是典型的由于浪费时间而导致余闲不足的现象。余闲的不足,进而会产生借用行为。借用包括借用时间和借用金钱,这类行为实际上都是拆东墙补西墙,依然会造成新的稀缺。当我们了解了稀缺的根源和稀缺心态的利弊,是否就有了应对之法?作者对此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列举了留有余闲、节省带宽、把重要的事情拉入“管子”中、保持警觉等方法帮助我们从稀缺走向富足。其中,留有余闲和节省带宽是有效摆脱稀缺陷阱最重要的方法。
    这本书在我眼里,并不是一本方法论。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帮助我们看待生活中困扰着每个人的疑难杂症,由稀缺心态其实可以衍生出一系列我们正在关注和思考的话题,比如拖延症、自控力和冲动消费等等。看完这本书再回过头来观察我们自身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方式和行为,或许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稀缺》读后感

6. 《稀缺》读后感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听书听到的,被吸引是因为它的副标题: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这个标题太现实太扎心,还让你觉得贫穷和忙碌是一个很容易掉进去的陷进,隐约着好像还有出坑方法
  
 听完发现,有一个恶性循环
  
 起点不是物质的稀缺而是心态的稀缺
  
 因为同一天的时间,有人游刃有余,有人马不停蹄;就像同一件事情,有人觉得是好事,有人觉得是坏事…
  
 最关键的是当你陷入贫穷心态,当你觉得金钱稀缺时,你的头脑会极度集中关注在金钱上,尤其是你特别关注眼前任何一个用钱的事情,买袋大米都要货比三家,买个青菜都要市场转一圈先,同样的事情你比没那么抠的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然后当你去做下一件事情精力就差,就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导致效率差,然后不停的救火,就和抛球的杂耍演员一样 一个球没接住就崩盘了……然后你更累,同样的时间精力少,产出少,收入少,钱更少,然后不断的在没钱这件事上打地鼠,时间久了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贫穷循环,就像滚动笼子里的小仓鼠,不知疲倦的跑动着…
  
 更关键的是,即使一次性给一笔款项,例如给拾荒者买一个拾荒车的钱,很快他们依然回到贫穷的状态……
  
 看到这里就会觉得稀缺心态非常不好…
  
 但是实际去看书发现并不是如此
  
 当我们拖延至截止日,我们会专注在这一件事情上,1天解决掉脱了1周的事情;小时候放学前两天不分昼夜补暑假作业,到饭点的半小时解决2个小时没敲定的问题……
  
 稀缺心态让我们有一个关注红利,当你觉得时间极度不够又必须完成时,你的所有关注力都在这一件事情上,其他事情都抛之脑后,然后完成平时没法完成的事情…
  
 或许你会说压力,是的,压力也是一部分原因,它和稀缺有相关性,但是压力不是根本原因,因为有时压力是动力,有时会是阻力,压力没有即时性
  
 所以稀缺也提供了一个高度关注的时刻,这一刻是好的,但是所谓稀缺心态是持续的一个认知,当你持续高度关注,就会特别耗能,就像一辆汽车一直猛踩油门,车子会吃不消…
  
 生活不止一个方面,当你只关注在这一件事情上上,其他事情你都不关注,会有许多问题,
  
 1你会短视,只看眼前的这一分钱用的性价比怎么样,高估此刻的重要性,时间稀缺的人,对于今天的截止日期的关注度远高于一周的截止日期,即使今天只是交作业,一周是论文的截止日;
  
 2其次没有计划,因为计划是一件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正如低收入人群更需要保险,但是很难说服他们去买,即使有政府补贴;当你忙碌你不会去运动一样的道理
  
 3你的思考力和关注力会差,因为当你脑子里只关注钱的时候,你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钱不够,就像一个背景音一直存在,就像你的手机同时开着好几个app在后台登录,当你在当前app上操作时,运行速度就会慢许多,从而你一着急,容易犯错,并且容易凑合…
  
 一个好消息是,不止你一个人会出现这个情况,陷入贫穷和忙碌,即使是哈弗大学教授也会陷入忙碌,很多人都会
  
 更好的一个消息是,他们找到了解决办法,停止恶性循环的办法
  
 1余闲
  
 给自己余闲的心态,你的时间不稀缺,你时间很多,慢慢来,比较快…
  
 生命在于质量不在于速度,人生是一场长跑不是一场百米跑。不是特意制造余闲,一天本来安排10件事情,然后安排9件事情,而是一天只有3件事情需要完成
  
 余闲是抵抗风险的,当你去机场,提前去得时间就是一种余闲;投资第一笔留得6个月生活金就是一种余闲…
  
 还有一个中国式成功余闲就是医疗单位的庞大行政后勤,街道办的工作人员,在疫情期间这些人作为一线辅助人员,特殊事情让整个医疗系统可以飞速有序运转
  
 2借助手段或工具把视线外的东西纳入视线内
  
 例如贫穷稀缺,每个月工资自动化转10%到储蓄账户;信用卡自动还款设置;每天早起闹钟提醒等,借助标准化流程来工作,例如小汽车不绑安全带就报警提示…
  
 纳入计划,让自己跟着计划走,例如自己无法坚持写作,组建日更圈,让大家的陪伴,让这种容易被忽视的行为纳入到视线内频繁被看见…
  
 
  
  
 最容易用的一个工具就是日服盘,反思自己一天的行为,哪些可以改善,哪些做的不错,然后努力保持好的,一点点在不好的中增加一点点好的动作
  
 正如日更,我知道一次成文,没有反复修改的好,但是一次次去完成,一次次去思考,比不思考好一点点。

7. 《稀缺》读后感

  稀缺是什么呢?稀缺不是平常我们理解的资源匮乏。本书的作者把稀缺定义为一种心态。当我们处于稀缺中,我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但是稀缺会导致我们的带宽会下降。带宽是心智的一种容量。带宽分为两种能力一种能力为认知能力,一种执行控制力。
  
  
   有了稀缺就有权衡式思维。你好比你要出去旅游,需要用行李箱装东西,你行李箱很小,但你要装的东西很多,你就要去权衡装那些东西。装了这件东西你就不能装其他的东西。
  
   其实权衡无处不在。花钱的时候也是一种权衡,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财富是一定的,当我们花了10元钱的时候,实际上你就少了10元钱,如果没有花这10元钱我们则可以把10元钱用到其他的地方。花钱的时候只是金额太少使你感觉不到。实际上是你的余闲替你买单。
  
   余闲就是我们拥有很大的空间,没有稀缺就会有余闲,不存在稀缺的产物。当你的行李箱足够大,你装完你所有的物品之后还有很大的空间,这一部分空间就是你的余闲。有余闲就不需要权衡。你想装什么就装什么。
  
   高收入购物者不会去记账也是这个道理,你不需要记账,因为你根本不差钱,但实际上是余闲替你买了单。
  
   有余闲你就不会去珍惜,你会比较随意地挥霍。没有余闲你就会高效的利用剩余的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有几个行李箱。有时间的行李箱,也有金钱的行李箱,也有热量的行李箱。当我们的行李箱足够大的时候你总会随心所欲,当你的行李箱足够小的时候,你会格外的珍惜每一份资源,十分谨慎,不断的权衡。
  
   穷人为什么穷,没有金钱上的余闲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穷人和富人都想要买一个价值3000元的小米8,如果穷人和富人都没有抵制住诱惑。相同的行为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富人有的是金钱的余闲,他只需要用余闲支付,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但是穷人就不一样,他必须用计划之内的金钱买单。比如说他本来需要用这笔钱付孩子的学费,他现在可能就无法支付学费,导致孩子无法上学,等一系列恶性循环。没有余闲时犯错很严重。
  
   借用:当人们面对资源稀缺时,会通过借用时间或者金钱来应对突发事件,从长远来看借用用加剧稀缺。
  
   当我们处于资源稀缺时,我们则会通过借用来应对。金钱的借用。当我们失业,或者遇到突发状况,无力偿还房贷,车贷时,我们会通过借款去应对,
  
   你以为借了钱之后就能偿还借款,但是大部分需要借款的人其实之后也无法偿还,它不仅是这个月缺钱,下个月依然缺钱。你只能通过借款去还借款。
  
   为什么会这样呢?
  
   由于管窥:好比你从一根管子里往外看,管子的大小限制了你的视野,你看不到管子之外的事物。
  
   由于偿还借款这件事俘获了你的注意力,你一心想这偿还车贷,房贷。这个时候借款可以帮你解决这个问题,借款的好处落在你的视野之内,而借款的成本和借款的手续费和利息在视野之外。借款能暂时性的解决你的问题。之后怎么偿还你更本不知道。今天缺钱的明天一样也会缺钱。你只能通过借款去偿还借款。
  
   由于存在稀缺,你会有管窥心态。管窥心态会导致短视。导致忽视未来。
  
   比如我现在写这篇读书笔记,我的目的是每周写篇。如果这周我玩了几天,在星期天的晚上11点才开始写,由于时间的稀缺,为了完成任务,我可能只是在凑字数,都没有理解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乱写。这就违背我的初心,我是为了写好来。由于时间的`稀缺,写完这篇文章落在管子之内,而写好来就在视野之外。
  
   缺钱的人也会有管窥心态。如果你需要买一部小米手机,但是你没那么多钱,你就会去买一部红米手机。红米手机肯定是没有小米手机那么好用。好用,质量好就是管子之外的事。
  
   工作繁忙之人通常优先安排重要而紧急的事,为什么,重要而紧急的事通常有截止时间,你必须尽快完成。其次,由于时间有限而且重要,你会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完成他,其他的事你会推迟,这样会比较高效,专注带来的红利。但是这样会忽视那些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看下我们办公室的整洁度就知道。当我们忙着我们认为重要而紧急的是时候,我们的桌面是杂乱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觉得整理桌面没有我们手头事情紧迫。总有事情比整理桌面更需要处理的。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在我们的管子之内,而桌面的整洁度在我们视野之外。当我们下次要找什么文件的时候,由于桌面的杂乱,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
  
   将重要而紧急的事情和借用无异,借用了今天的时间,但会增加未来的成本。
  
   其实像锻炼身体这件事也是重要但不紧急的,我们会无限推迟这件事,因为锻炼身体需要时间,不愿花时间成本,宁愿刷韩剧,玩游戏。其次,我们意识不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我们年轻,多的是时间挥霍,只有等我老了,身体生病了,才会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我们只会关注我们认为重要的事,由于管窥心态的存在,其实有很多比这更重要的事落在你的视野之外。
  
   当我们为了解决眼下的难题而极端专注时,就无法有效的规划未来。
  
   只有当我们有时间的余闲的时候我们才会规划我们的未来。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我们集中的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着件事,整个心思全是怎么完成他?怎么做好来?怎么能做到更好?会遇到什么问题?我们不会花一点时间去规划未来。
  
   穷人为什么穷?
  
   穷人缺少带宽。
  
   内源性思考:即便在大脑中重复数字这种小事,也会对我们的总体认知能力产生影响。
  
   前摄干扰:当我们想这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会把这件事置于思想中心,以至于会忽视其他得行为。
  
   体验贫困或在诱导下想到贫困的人,与不贫困没有金钱问题的人,在几项测试成绩相比,他的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相比都更弱。当大脑中装满了稀缺时,便没有其他的心思想其他的问题呢.
  
   带宽过重会容易让你更容易忘记事。
  
   全世界大概有2.85亿糖尿病,这种病严重的会导致失明,截角,昏迷。经过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终于把这种疾病转换为可控制的疾病。病人只需要坚持注射药物和口服药物就能把疾病控制好。可在最后一公里上出了问题,病人无法按时服药,这种现象在穷人身上尤其明显。
  
   这类事情由于带宽不够。像这些必须记住的事情。这些任务必须存在你的大脑中,一旦带宽减少他们就会被忽略。你的记忆并非为你的长期价值服务的,如果是止痛药,你停止服用,你马上会觉得痛,你就不会忘记。但是像糖尿病这种不会给你及时反馈的,一旦出现稀缺,你就容易忽视。
  
   带宽负担降低你的执行控制力。
  
   每个农民都知道除草的重要性,避免草和事物争夺养分,水分以及阳光。而且除草不需要任何复杂的机械,只要吃苦能干就行。但在全世界的贫困农民中,农民往往不能及时除草。带来的损失无法估计。
  
   长时间挣扎在稀缺中,会进一步降低你的执行控制力。当我们忙完一天的农活,精疲力尽的回到家中,你本应该想下未来的规划,你会想,算了已经这么累还是明天来做吧。不能按时除草也可以用这个来解释。
  
   带宽过重工作的成效会变低,意味着处理新事物的能力有所减弱。。
  
   所有类型的工作都需要记忆,就是在使用信息之前,你必须把几分信息在大脑里保持鲜活的记忆。试想一下你满脑子都在想怎么解决孩子的学费问题,明天的温饱在哪里解决等等。或者你在听课的过程中总是开小差,你的学习效率能有多高。
  
   你的工作记忆会受影响,你工作的成效也会受影响。
  
   带宽控制支撑着我们的各种行为,不论是读书,还是学习新技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及行为,或者富有创意的想法。几乎人类所有高级活动都需要带宽。而贫穷会加重你的带宽负担。因为你的贫穷导致了你的贫穷。

《稀缺》读后感

8. 稀缺 读后感 看完最应该有什么改变

从大年初三开始,用了断断续续半个月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书里的信息量很大,字小且密,读起来并不是一本会让人很愉悦的书。不过我还是要力荐这本书,尤其是同样处于穷且瞎忙稀缺境地的你。
我就经常处于这种境地,觉得自己很忙,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心里极度的焦虑,但是反而偏偏又不去做,甚至 N 刷老电影消耗时间。到最后恶性循环,只能草草敷衍了事,最后还不忘反咬一口,心里想:‘’我就是没好好做,要不然肯定能做到特别好“,一副下次露一手,亮瞎你们眼睛的嘴脸。这种情绪在硕士期间达到了顶峰,导致最后硕士论文手忙脚乱。其实我自己也知道这其实就是因为拖延的后果,导致时间不够用,稀缺了。但是这本书通过很多科学的经济学、心理学研究例子,把这种感觉理论化了,看书的时候,不停心里感叹:”擦,这不就是我嘛“,真的觉得醍醐灌顶。我就是这样陷入忙碌和焦虑的。时间充裕时的放纵导致了稀缺,而稀缺导致了认知力、控制力的大幅下降,屋漏必逢连阴雨,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带宽”的观念,其实我觉得换一个词就是”精力“,当你脑子中被一件稀缺事情弄得焦头烂额,不知所措的时候,精力很难再用到其它事项上,也就是作者所谓的带宽变小。心情不好的时候,脾气往往不好,就是因为精力少了,带宽窄了,你心情不好,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维持你绅士或者淑女的素质了,虽然这种情形导致的后果往往需要用加倍的努力去弥补。
我看到书的中间部分的时候,特别希望能早点读到最后的解决稀缺方法的部分。但是很可惜,作者并没有给出特别具体的解决方法,这也可以理解,容易陷入稀缺状态貌似是编码到我们基因上的特质一样,我们需要时常的提醒自己,避免陷入稀缺。对稀缺的解决办法,我自己的感悟就是要“马上做,不等待”。人总是喜欢懒惰的,不喜欢做那些需要动脑子、费力气的事情,但是我们在时间充裕的时候,就应该时不时的提醒自己,这件事情不要拖,要马上做。我曾经袭传了我爸的一个口头禅“回头再说”,好像这个口头禅逐渐变成了一个万能护盾,有什么不愿意做的事情,不愿意思考的问题,都能用这句话来对付,但是回想起来,这个回头再说,往往是没能再回头去说做。把事情做到前头,能获得大量的余闲,银行大把的储蓄、距离 deadline 大把的时间都是余闲,而余闲便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源泉。
读完这本书,的确是想要改变一下自己了。不过对于一个从小学开始,就从来都是在开学前两天狂写寒暑假作业的重度拖延症患者来说,是需要费一番功夫了,希望回头再看到这篇东西,能时不时的提醒我稀缺的重要吧。就从这人生第一篇书评开始吧,希望是个好的开头。(Feb,25,2016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