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18 17:41

1.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议企业内部审计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赵海英  近年来,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内部审计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企业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也
应看到,我国的内部审计从机构设置、工作重点、审计范围、规范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一、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内部审计监督尚未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内在需要。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因而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领导对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缺乏全面认识,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从整体上看,内部审计还没有真正成为大多数企业的内在需要。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西方国家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其他部门无权干涉,独立性较强。而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表面上也是对董事会负责,实质上受经理机构及其他部门的制约和影响,独立性差,甚至有的企业的财务部门的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及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3.专业人员配备不全,限制了审计工作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的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知识,更有甚者对审计业务一窍不通,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

4.内部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相适应。目前企业内部审计大多是以已发生的事项为被审计对象,重点审查其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目的是防止、检查财务收支的错弊,这样使内部审计工作仅仅局限于事后审计。

5.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制度不健全,局限于企业内部环境的条件限制,缺乏政府审计部门的业务指导。

6.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缺乏有效结合。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对策

1.转变态度,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努力为内部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树立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检查、鉴证、评价等职能作用。

2.在机构设置上,审计部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在行政上向总经理负责并向其报告工作。对于规模较小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审计部应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内审作用的充分发挥。

3.在内审队伍的构成上,应从单纯的财务人员向具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组织结构发展。随着内部审计由财务领域向经营和管理领域扩展,审计机构在人员构成上也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有懂财务及审计的人才,还应配备精通企业各项相关业务的专门人才,使内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4.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前及事中审计,将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内审的作用将不仅限于事后监督,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它将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

5.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内审人员素质。建立健全政府审计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体系。

6.内部审计应从单一靠内审机构人员的力量向与外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加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另一方面与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机构签约,由其提供职业内部审计服务,从而提高内审的效率与质量。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有哪些

一、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独立性差。内部审计由于被审部门是内审人员所在单位的组成部分,客观上造成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性,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
2、内部审计的法规制度不完善。
我国现行有关内部审计的法律规范许多只有原则性的条款规定,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致使实践操作五花八门,影响了内部审计的规范性和严肃性。我国虽然出台了《审计法》、《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等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从部门和行业上来看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还不够健全,规范审计工作质量和约束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的制度和法规还不够系统,使得审计人员在检查和评价各项经济活动以及处理违纪问题时,缺乏可靠依据。当内审人员碰到具体问题时感到无章可循,甚至无所适从。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审计技术落后。
现代内部审计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包括会计、审计、内部控制的检查和评价、电子数据处理等各个方面,而且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在目前国内企业相当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中,会计人员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尽管他们有会计的实践经验,但对企业自身很需要运用的管理会计以及控制理论与实践、风险管理、经济预警等方面,还显得很不够,其知识结构与企业需要与发展相距较远。因此,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已经被提高到一个战略的高度,只有从根本上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水平,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少走弯路。
二、完善内部审计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地位。
内部审计是企业强化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手段,是转换企业经营体制、规范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要使内部审计真正发挥检验、监督、鉴证、咨询职能,首先取决于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主体必须具备必要的权力,才能保证其职能的实现。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根据我国当前内部审计工作状况、经验教训和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要求,尤其要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独立性的关键是要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其内部审计性也要能得到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的承认和支持。
2、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专业性强、要求高,必须切实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选调政治素质好、熟悉审计业务、思想作风过硬的人员从事内部审计工作。要认真贯彻《审计法》和《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健全内审机构,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管理。要不断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着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要重视和加强业务培训,一方面要针对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计算机知识等。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内部审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操守,以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要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严格执行各项廉政规定和审计工作纪律,并注重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内部审计人员要依法审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保守秘密,不得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权力机构应当支持内部审计工作,保持内部审计人员相对稳定,保障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
3、加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
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法律法规,制定更加具体的业务规范和操作指南,以增强内部审计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此外,企业应当在《审计法》和内部审计准则等内部审计规范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规范的可操作性,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科学、严谨、具体的内部审计执行标准和准则,是内部审计客观、公正和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同时也是建立我国内部审计监督体系的需要。对于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从法律和制度上对其资格条件及执业行为做出要求,并实行内部审计师注册考试和授证制度。

3.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的水平较低 
         审计项目安排、审计内容重点未体现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审计需要,得不到被审计单位认同,在保证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和增加价值方面,未能发挥审计优势。审计所涉猎的领域较狭窄,审计的单位、内容、环节存在盲区,审计覆盖面较低。如: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未开展并购企业前期调查、资产负债审计、盈利能力分析、并购合同审计、并购后运营管理情况审计;部分企业未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开展执行情况审计,不能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部分企业未围绕企业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实现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工程项目)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效益,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净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开展审计监督活动,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二)审计职能作用未有效发挥 
         1、审计的确认服务职能未全面发挥。部分企业在传统财务审计中,过于偏重于各项收支及资金活动的流程是否得到执行,忽视了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合理有效等实质内容。在采购、销售、合同、生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重要业务循环专项审计中,一般偏重于流程执行情况,忽视风险和效益的分析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部分企业目前只停留在年终对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确认,对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缺乏日常审计措施和分析评价,对于制定和实施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合规有效、管理层是否廉洁从业等重要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和内容尚未涉及。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风险和内控问题及其他问题线索(如:与部门及基层工作交流、对基层解疑答惑和业务咨询中暴露的线索等),未能及时展开调查,并及时纠正处理。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尚未系统开展,出具内控自评报告流于形式。部分企业主体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的事后审计阶段,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较少,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审计咨询服务职能尚未实质开发。部分企业内审工作处于初级阶段,未通过发挥咨询服务职能,在改进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提高组织运作效率方面提供建议。
          (三)审计质量较低,质量管控能力较弱 
         部分企业内审部门对于可能影响客观性和审计质量的事项不能及时向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报告,或者及时停止相关作业,未实行审计质量现场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分级复核范围和责任不明确,未进行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与评价,未进行审计报告使用效果评估。审计方法落后,一般采用经验判断抽样审计,未运用统计抽样法,无法根据样本结果评价总体;较少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因素分析和原因分析不够。部分企业未开发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影响审计科学性、系统性及效率。部分企业未建立年度审计计划管理和考核制度,缺乏年度审计计划执行效果评价,项目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四)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基础较差,审计处理不到位 
         部分企业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欠缺。有些重要的同类问题只取得部分证据,而大量非重要性问题取证量过大,造成审计资源浪费。部分企业不能在现场取得主要数据和证据,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复核,往往依靠事后整理、补充大量数据。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内容简单,没有问题描述、定性依据、处理依据及处理建议,不能满足三级复核和撰写审计报告的需要。部分企业三级复核中各级复核的内容、重点、目标不明确,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部分企业审计报告的重点不突出,大多数问题不从实质性问题的角度描述,主要还停留在程序执行层次,避重就轻。部分企业处理、处罚意见不到位:部分企业审计报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缺乏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建议。部分企业未单独安排后续审计,一般作为下次审计的内容。部分企业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配套,为纳入考核内容,涉及企业职能部门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内容往往得不到贯彻执行。
          二、原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观念、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 
         部分内审人员审计观念未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停留在传统常规审计阶段,没有根据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要及时提出和实施新的审计发展战略,没有在传统审计确认服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向咨询服务职能转变。为改进和完善企业治理,促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价值服务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审计的计划、规划缺乏战略眼光和大思路、大思维,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缺乏可行的措施、办法,具体工作中缺乏行动力、执行力,力度较弱。
          (二)审计组织体系建设与人员配备存在不足 
         部分企业未尚未形成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审计人员数量及专业胜任能力存在不足,难以进行合理分工,难以完成计划和方案确定的任务。部分企业未建立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企业未根据审计人员层级和职业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后续教育内容。部分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工作关系及沟通不顺畅 
         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与治理层或最高管理层的沟通较差,未积极主动地与领导层进行沟通,造成不能充分理解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关注的领域,不能充分满足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信息需求。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未能参加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举行的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等有关的会议,难以了解重要经济活动决策、运行、管理情况,造成审计工作被动。部分企业未能及时向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的新趋势和经验,并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部分企业未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或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意见。部分企业与相关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的沟通不足。
          (四)内、外审关系不协调 
         部分企业未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机制,除工程结算审计外,多数内部审计项目未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未进行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价。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
                         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活进行监督和评价,其目的是揭露和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你知道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什么吗?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存在哪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企业内部审计现状         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深化改革,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激励作用。但在发展进程中日益暴露出一系列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1、从总体上看,企业内部审计还没有真正成为企业的内在需要
         一些企业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必要的审计人员,但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任务不经常,业务不规范,因而,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隶属关系不清,独立性和权威性不强
         目前,我国企业设立了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的为数相对不多,有的企业虽然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很不健全,还有少数单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审计独立性较弱,权威性不够,审计权限受约束,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
         3、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全,素质较低,后续教育滞后,难以胜任内部审计工作
         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标准说明》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备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法律等各方面的知识,以保证执业质量。
         而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有会计、审计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较少,难以深层次的发现问题。
         4、重视服务监督,轻视服务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内部审计运行的目的是在于它能够为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内审机构是适应企业的内在需要设立的,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企业目标,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履行监督职责,更好的为企业服务。但大部分人轻视服务机制,这就失去了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意义。
         5、提倡企业内部审计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难以满足企业实际的需要
         虽然从国外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看,内部审计领域从查错防弊扩大到改进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而来,但我国的内部审计还处在初始阶段,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还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的需要。
         内部财务审计是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只有内部财务审计搞好了,才有可能开展经济效益审计。
         随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从长远看,应以经济效益审计为重点,以达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一企业内部审计的宗旨和最终目标。
         二、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基本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多,自主权空前扩大。但多数情况下,管理者只能实行间接控制。
         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们需要一种保障,即保障企业控制系统按计划运作,并为他们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此来控制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内部审计则提供了这种保障。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扎根于企业内部,比较熟悉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情况,这对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督,在生产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那么,如何在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框架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昵?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提高审计实效性 
         现代企业由于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业务的日趋复杂,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管理层次的多级化及生产经营地点的.分散化,客观上需要有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监督企业所属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为了更好地达到加强企业控制、严肃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这一目的。
         应该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机制,内部审计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使之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在工作内容上,要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理顺资金运行管理机制上,规范经营行为,维护企业利益。
          2、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增强审计规范性 
         要不断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规范体系,以规范的审计制度约束审计行为,控制审计质量,健全审计理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着力在完善审计工作程序上下功夫,加强对审计计划的策划,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要环环相扣,有头有尾,一以贯之。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敦促他们自觉遵守国家审计准则,提高内审工作程序的规范性。
          3、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审计工作水平 
         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否真正能为企业实现其最终目标服务,不仅要有完善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作为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合格的、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
         因此,要积极完善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体制,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过硬的内审队伍,只有这样,才可能较大幅度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使内部审计机构真正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臂膀,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服务。
         三、企业内部审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已成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内部审计已成为企业转化经营机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需要。
         随着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内部审计的地位、职能、作用、方法等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因此,在全面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l、创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加强内部审计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是适应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活动离不开审计监督,而且随着企业规模越大,管理层次越多,就越需要监督。
         而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它是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严肃财经纪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可以说,企业内部审计是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的,是企业内部管理职能的分化。因此,企业需要内部审计,而且在新形势下,这种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坚决摒弃那种把企业内部审计当作摆设,或认为内部审计是自找麻烦,甚至把内部审计当作企业发展的“绊脚石”的错误思想。
         因此,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建立与之相适应 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是提高企业管理 水平的必然选择。
          2、强化职能,提高监督服务水平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内部审计作为企管理的组成部分,其内在功能也随之增强。传统的主要以查错纠错为目的、以检查复核为手段对经济活动的结果予以监察、督促的基本监督职能已不能满足管理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寓服务于监督职能中,增强服务意识,积极参与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
         要在监督企业依法经营的同时,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进行评定估价。将服务意识贯穿于内部审计监督、鉴证、评价的全过程,为加强企业管理服务,为提高经济效益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促进企业不断完善自我约束机制,营造适应市场经济需要而有序发展的良好氛围。
          3、改进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在审计工作重点上,要努力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要围绕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效果,转变工作思路,拓宽审计领域,切实通过加强监督检查、调查研究、综合评价等审计手段;查深查透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挖潜提效、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更好地为决策层和管理层服务。
         在审计工作方法上,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发展;单纯的事后审计已不能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全面、科学、及时、准确的评价。而是要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并有所侧重:
         事前审计重点是对投资决策、可行性论证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进行审计。
         事中审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计侧重于对项目的管理特别是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审计;并对项目阶段性效益进行认定。
         事后审计主要是对整个项目的考核与评价。以便及时发现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此来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4、依法审计,提高严格执法水平 
         审计是现代企业的“第三只眼睛”,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离不开审计监督,但审计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要依据一定的标准,这一标准就是国家的财经法律、法规。依法审计。
         首先,要学好用足审计财经法规。因此,审计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与业务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要领会其实质,做到融会贯通。在使用法规时,要注意法规的适用性、时效性,保证国家的法规得以贯彻执行。
         同时,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纠正违法乱纪行为,做到依法审计,依法处理,谁违反了就处罚谁,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该单位负责的就追究单位的责任,该由个人负责的就处罚个人,这样才能使审计决定不折不扣地执行,不断提高审计执法水平。
          5、加强调研,提高审计理论水平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专业化的职能管理活动,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为此,审计人员要大力加强内审理论研究,开展审计调研,确保审计理论与业务实践的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和深化内部审计的领域,重点研究国企改革资产重组审计的法律依据、范围、内容及其作用,开拓业务,加强管理,健全自我约束机制,增强风险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

5.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及时转型,为实现企业发展目标、增加企业价值发挥更大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为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服务的水平较低
    审计项目安排、审计内容重点未体现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审计需要,得不到被审计单位认同,在保证企业实现发展目标和增加价值方面,未能发挥审计优势。审计所涉猎的领域较狭窄,审计的单位、内容、环节存在盲区,审计覆盖面较低。如: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未开展并购企业前期调查、资产负债审计、盈利能力分析、并购合同审计、并购后运营管理情况审计;部分企业未围绕企业发展目标和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开展执行情况审计,不能及时发现执行偏差及分析原因提出建议;部分企业未围绕企业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的执行情况,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实现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工程项目)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效益,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净资产保值增值情况等开展审计监督活动,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
     (二)审计职能作用未有效发挥
    1、审计的确认服务职能未全面发挥。部分企业在传统财务审计中,过于偏重于各项收支及资金活动的流程是否得到执行,忽视了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合理有效等实质内容。在采购、销售、合同、生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重要业务循环专项审计中,一般偏重于流程执行情况,忽视风险和效益的分析评价。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部分企业目前只停留在年终对经营管理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确认,对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缺乏日常审计措施和分析评价,对于制定和实施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合规有效、管理层是否廉洁从业等重要经济责任审计指标和内容尚未涉及。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风险和内控问题及其他问题线索(如:与部门及基层工作交流、对基层解疑答惑和业务咨询中暴露的线索等),未能及时展开调查,并及时纠正处理。部分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和内部控制评价尚未系统开展,出具内控自评报告流于形式。部分企业主体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的事后审计阶段,事前防范和事中监督较少,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2、审计咨询服务职能尚未实质开发。部分企业内审工作处于初级阶段,未通过发挥咨询服务职能,在改进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提高组织运作效率方面提供建议。
    (三)审计质量较低,质量管控能力较弱
    部分企业内审部门对于可能影响客观性和审计质量的事项不能及时向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报告,或者及时停止相关作业,未实行审计质量现场监督指导,内部审计分级复核范围和责任不明确,未进行审计质量的内部考核与评价,未进行审计报告使用效果评估。审计方法落后,一般采用经验判断抽样审计,未运用统计抽样法,无法根据样本结果评价总体;较少采用分析性复核方法,因素分析和原因分析不够。部分企业未开发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影响审计科学性、系统性及效率。部分企业未建立年度审计计划管理和考核制度,缺乏年度审计计划执行效果评价,项目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缺乏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
     (四)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基础较差,审计处理不到位
    部分企业审计证据的充分性、适当性欠缺。有些重要的同类问题只取得部分证据,而大量非重要性问题取证量过大,造成审计资源浪费。部分企业不能在现场取得主要数据和证据,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复核,往往依靠事后整理、补充大量数据。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内容简单,没有问题描述、定性依据、处理依据及处理建议,不能满足三级复核和撰写审计报告的需要。部分企业三级复核中各级复核的内容、重点、目标不明确,造成重复劳动,效率低下。部分企业审计报告的重点不突出,大多数问题不从实质性问题的角度描述,主要还停留在程序执行层次,避重就轻。部分企业处理、处罚意见不到位:部分企业审计报告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所作的评价,缺乏针对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改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建议。部分企业未单独安排后续审计,一般作为下次审计的内容。部分企业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责任不落实,措施不配套,为纳入考核内容,涉及企业职能部门完善制度、改进管理的内容往往得不到贯彻执行。
     二、原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观念、能力不适应工作需要
    部分内审人员审计观念未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停留在传统常规审计阶段,没有根据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要及时提出和实施新的审计发展战略,没有在传统审计确认服务(监督)职能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向咨询服务职能转变。为改进和完善企业治理,促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价值服务的观念没有树立起来。审计的计划、规划缺乏战略眼光和大思路、大思维,审计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实施缺乏可行的措施、办法,具体工作中缺乏行动力、执行力,力度较弱。
    (二)审计组织体系建设与人员配备存在不足
    部分企业未尚未形成健全的内部审计组织体系,审计人员数量及专业胜任能力存在不足,难以进行合理分工,难以完成计划和方案确定的任务。部分企业未建立适当、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企业未根据审计人员层级和职业发展需要,确定合理的后续教育内容。部分企业未建立有效的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
    (三)工作关系及沟通不顺畅
    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与治理层或最高管理层的沟通较差,未积极主动地与领导层进行沟通,造成不能充分理解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关注的领域,不能充分满足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信息需求。部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未能参加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举行的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等有关的会议,难以了解重要经济活动决策、运行、管理情况,造成审计工作被动。部分企业未能及时向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报告内部审计的新趋势和经验,并及时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部分企业未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或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意见。部分企业与相关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的沟通不足。
    (四)内、外审关系不协调
    部分企业未建立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机制,除工程结算审计外,多数内部审计项目未充分利用外部审计成果,未进行外部审计工作质量评价。
     三、改进建议 
     (一)完善组织体系,充实审计人员
    一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组织体系。企业建立总公司审计中心,子企业(包括控股子企业)审计部。审计中心主要负责对各部门、单位执行企业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部署、完成经营管理目标任务、保证净资产保值增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章程和规章制度、遵守廉洁从业规定等内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重要工程进行结算审计;对所属单位审计部的工作实施领导,统一下达审计计划,对计划完成情况及审计质量进行考核;协调外部审计,评价外部审计质量。所属单位审计部主要负责本单位财务审计、专项审计、内控评价等工作。与此同时,财务部、企管部、人力资源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对所属单位财务监督、内控和风险管理监督、人力资源监督,保证各方面工作有效性,为内部审计奠定良好基础。内审部门对以上业务部门的监督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对业务监督不尽职问题进行严肃处理。
    二是有针对性开展业务培训,提高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应当学习和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内部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及其最新变化,内部审计在企业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企业流程再造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最新发展,内部审计章程拟订,审计关系处理与协调,审计管理案例,组织文化与政策,以及开展咨询服务业务的有关理论和实务等。审计项目负责人应当学习和研究内部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经济管理理论,项目审计计划与审计方案制定,审计评价标准解读和选择,审计报告撰写与提出,审计案例分析,审计助理人员监督和指导,人际关系沟通等。审计助理人员应当学习和研究内部审计准则和会计准则,审计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计算机基础知识,逻辑推理,相关人际关系沟通等。
    三是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业绩考核与激励制度。根据确定的考核指标体系,量化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考核任务,根据任务完成情况,对照考核标准确定考核结果,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并据以考察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二)转变观念,狠抓落实,紧紧围绕企业战略和目标开展审计工作
    一是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安排审计工作。制定审计计划和开展审计工作要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审计重点内容是: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情况,年度经营管理目标实现情况,重大经济事项(工程项目)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及效益,全面预算执行情况,财务收支和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效益性情况,净资产保值增值情况,各级管理者执行廉洁从业规定和反舞弊情况。通过重点内容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覆盖主要业务循环和流程,从企业治理、企业文化、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分析原因、落实责任、及时纠正,优化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配置,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确保实现企业目标,增加企业价值。
    二是转变审计观念,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拓展审计服务领域。在传统审计确认服务(监督)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向咨询服务职能转变,逐步开展评估服务、协调服务、补救服务等咨询服务活动,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建议,为改进和完善企业治理,促进实现企业目标,提高企业价值提供审计服务。
    三是抓好日常监督。日常审计监督工作中,以及平时与企业内部各部门、单位交流,答疑解惑,提供业务咨询时,及时捕捉问题线索,进行调查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如内控制度不健全、不一致、不合理、未执行等),及时下达整改意见书或建议书,督促有关部门、单位进行整改,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
     (三)改进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确保审计活动实现审计目标,及时纠正偏离审计目标的倾向。
    一是提高实际工作的执行力。在审计宏观管理中,要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日常调度和检查、设置审计指标及制定任务、工作考核等手段,驾驭全局,有布置、有措施、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确保实现审计计划确定的任务目标。在审计项目微观管理中,要通过调度会、分析会、督导检查、三级复核、项目质量考核评估等手段,确保实现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
    二是实行审计质量现场监督指导,对审计项目质量开展监督检查,确保审计活动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及时发现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改进,促进内部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是保持审计独立性和客观性。对于可能影响独立性、客观性和审计质量的事项及时向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报告,研究解决办法。
    四是改进审计方法,灵活运用统计抽样法、分析性复核方法(如简易比较法、比率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以及其他技术方法),积极开发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提高审计科学性、系统性及效率。
    五是审计项目应紧紧围绕审计目标开展工作。如财务审计应围绕资产负债损益及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真实、是否合法合规、是否合理有效展开,发现问题后,通过追溯流程,确定责任环节和责任人,找出原因,以明确责任,进行处理。
    六是保证现场审计时间。根据审计项目工作量大小及审计资源情况,合理安排审计时间,确保现场完成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和审计取证工作。根据查出问题的性质和重要性程度确定审计证据的类型和数量,确保审计证据充分、适当,不缺不滥。审计底稿、审计取证内容规范。
    七是严格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各项具体准则,以及企业审计制度和三级复核制度开展审计工作,明确各级复核的主要内容、重点和责任,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复核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八是审计报告应内容规范、重点突出,处理、处罚意见明确,审计决定执行到位。审计报告主要应揭示审计发现的主要的实质性问题,即与审计方案中确定的审计目标有关的问题,并应提出相应的定性依据和处理依据,提出明确的处理处罚建议,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改进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建议。审计决定一经下达,应严格执行,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纠,违规必惩。
    (四)理顺工作关系,加强内部联系沟通
    拓宽沟通渠道,提升沟通能力,获得更多的理解与配合。内审机构负责人应参加由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举行的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治理程序等有关的会议。内审机构负责人及审计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领导层、管理层、操作层进行沟通,充分理解高层关注的领域,充分把握基层经营和管理实际运行中对审计服务的需求。及时向领导层报告内部审计的新趋势和最佳实务,吸取好的经验,提出改进内审工作的建议。及时与相关管理层就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进行交流沟通,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差异和缺陷进行汇总并分析原因,对各项经营活动或内部控制提供咨询意见。
    (五)完善内外审协调机制,减少重复审计,使外部审计真正发挥作用
    将外部审计纳入企业总体审计计划管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加强协调沟通,防止外部审计走过场或偏离企业总体审计目标,提高总体审计效果。
    一是在审计范围上进行协调,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考虑双方的工作,以确保充分的审计范围,最大限度减少重复性工作。
    二是在必要的范围内互相交流相关审计工作底稿,以便在审阅后相互评价工作质量,利用对方的工作成果。
    三是相互交流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
    四是在具体审计程序和方法上相互沟通,达成共识,以促进双方的合作。
  ;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知识,欢迎阅读。
         一、基础理论          (一)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产生于权利的分离或转移,当权利分离或转移时,便会形成受托与委托关系,而在这种受托委托关系当中的受托方,由于双方利益取向的不一致(基于经济人假说)便会承担受托责任。在公司治理中,一般提到的受托责任是指由于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经营管理者所承担的受托责任。但受托责任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权力的分离会产生受托责任,因授权而产生的权力下放或转移,也会形成受托责任;在公司治理范围内广泛意义上的受托责任,也包括因管理需要所形成的管理层级当中下级管理者对上级管理者的受托责任。
          (二)公司治理理论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各机构(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被称为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来看,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公司利润、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包含公司的社会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涵盖内容广泛,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政府等)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显然,企业的价值越高,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就越高。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通过企业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建立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外部治理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委托人之间和代理人之间激励约束机制,包括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机构投资者的战略选择等。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根据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自然也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作为其本身,实现终极目标的方法是通过以风险为关注核心的内部审计,降低企业负面风险,提高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可能性,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最终与其他公司治理方法形成合力,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企业风险,是指广义的企业风险,既包括对公司治理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也包括对公司治理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而对风险的控制,则既包括受托责任履行的遵循性,更包括对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的监督控制。
         关于三种理论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以及因管理权授权所产生的权利下放或转移,为监督相关受托责任,控制企业相关风险,完善公司治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产生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我国的内部审计起初是随着政府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一般认为,我国的内部审计是指在部门或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对本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提出审计报告、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1.没有跟进的后续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对于新的审计理论或审计技术了解不多,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
         2.审计行为不规范、缺乏连续性。由于每年是不同的审计人员来审核各级单位的经营成果,审计人员对所审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其对待问题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使审计结果不同及要求有所不同,使各企业在来年不知是按哪种要求去做。
          (二)忽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 
         虽然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部分企业的管理层、领导者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他们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权,对自身权威有负面影响,又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帮助不大。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忽视内部审计机构,忽视内部审计人员,把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或综合办公室,甚至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销现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很大。这种情况下,在日常实际经营中,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内部审计的责任监督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便也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的信息载体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审计对象一般都是财务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等,内部审计人员也主要是对这些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如金额是否准确,项目是否齐全等);而对于财务领域之外的经营管理领域,却并没有很深地涉及到,如在审查销售合约时,往往只是对相关票据是否齐全,项目是否齐全,金额是否正确等做出检查,而对销售价格的合理性,销售成本的合理性,赊销政策的合理性,销售数量的合理性往往不做检查,把这些排除在内部审计项目之外。造成了内部审计范围狭窄的现状。
          (四)对下属二级单位的审计流于形式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对其下属二级单位进行内部审计时,往往是派驻数名内部审计人员到各二级单位进行调查,而后由他们开展审计。然而,一方面由于企业总部审计人员对下属单位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另一方面,短期内的调查指导的作用微乎其微,再者由于利益牵扯,在审计时往往只能片面去账上寻找数据,靠以往经验去判断某些事项的正确与否,这些都直接影响各二级单位的经营成果考核。
         三、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高质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而高质量内部审计质量又是降低企业负面风险,提高企业正面影响可能性,完善公司治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首先学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必须是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学历要求比较高,就能从源头上确保人员的素质。其次结构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不仅要有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宏观管理知识。最后应变能力要求:不论背景如何,当今的内部审计人员都需要面对挑战,他们必须迅速地学习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主动性。另外,现有的审计知识结构如果保持不变,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公司应该向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新的审计知识的引入,即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养。
          (二)转变观念,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思想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基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内部审计独立性不高,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的状况,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对内部审计的的看法。企业管理层应给予内部审计充分的重视,将其作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点,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关键来看,另外管理层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存续于企业等日常经营当中。这样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改变了,相关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在机构设置上,企业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置模式。
         1.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公司,都有相关规定,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
         2.对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公司及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对于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可实行下审一级制度,并推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优势。
          (三)拓宽内部审计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完善,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使得财务资料信息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不断减小。另外,由于单纯的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很难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多大帮助,一个企业是承担各种责任的多方组织机构所组成的利益统一体,那么,如若完善公司治理,必须突破财务领域的局限,对企业其他方面采用科学适用的方法进行审计,并应该不断摸索经验,探索多领域内部审计体系和流程的建立。
          (四)改革二级单位内部审计模式 
         为改善企业总部对各二级单位的审计效果,企业可以考虑向各二级单位派驻审计总监,一方面协助各二级单位的日常自审工作,熟悉二级单位情况,一方面在各财务期间或总部要求审计时和总部派遣的审计助理员一同开展审计工作。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为保证审计总监的独立性和监督的有效性,该审计总监的任免和奖惩应直接由总部负责,另外,为避免审计总监和二级单位形成利益关联,各审计总监应在各二级单位内轮流任职,且应接受总部内审机构的责任审计。
    ;

7. 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产生或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独立性差。内部审计由于被审部门是内审人员所在单位的组成部分,客观上造成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性,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摘要】
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产生或存在的问题【提问】
1、内部审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由于内部审计制度建立较晚,各单位在借鉴国外经验方面不尽相同,导致我国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存在多种模式。我国企业的内审机构实际上就是企业的一个内部部门,独立性差。内部审计由于被审部门是内审人员所在单位的组成部分,客观上造成为本单位利益服务的依附性,使得内审人员执纪执法的程度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影响,工作质量直接受单位领导的制约。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部门负责人兼任内审部门的领导,其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导致隶属关系不清、监督不力【回答】

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产生或存在的问题

8. 内部审计现在还存在哪些问题

  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环境不尽合理,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
  任何业务的核心都是开展业务的人员的个性特征,包括诚信、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他们工作的环境。有效的内部审计环境需要企业具有有效的治理机构,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的分工制衡及其在内部控制中的职责权限,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等。
  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对内部审计新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内审职能过于狭窄
  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内部审计职责和功能仍然停留在查错纠弊的层次上,或者将内部审计工作与纪检监察工作等同起来或相混淆,将其定位在查处违法违纪违规上。
  3、企业内审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制约了审计工作的开展

  据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9年对723家国有企业的调查,有310家内部审计人员配备不足,占42.88%。企业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职能的日益拓展和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对于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目前部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状况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及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需要,部分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背景构成与内部审计的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
  4、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技术比较落后
  据中国内审协会2009年对1280家国有企业的调查,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仅占全部审计项目的0.47%,这说明没能充分运用和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开展审计工作,审计还停留在手工操作上。
  5、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无法保证
  目前我国企业保障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还不到位,同时缺乏一套机制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严重影响和制约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