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希真是谁??

2024-05-04 03:54

1. 潘希真是谁??

琦君生于1917,2006去世,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

经历:

琦君于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永嘉县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里,既是官家小姐,又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爱之深教亦严,父亲潘国纲(潘鉴宗)虽出身农野,久历戎行,身为师长,却酷爱中国古典文学,盼她成为才女,就请一位姓叶的家庭教师教她。

于是:五岁,认方块字;六岁,学描红;七岁,读诗经、唐诗、习字;八岁,读女诫,孟子;九岁,读论语、唐宋古文、左传,学做古文;十岁,她就过目能诵,挥笔成文了。

十二岁,随父母迁居杭州,入弘道女中。由于古典文学根基好,加之父亲的书房里有许多古今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她常偷读。暑假中,饱看新文学作品,外国小说则偏爱《简爱》《约翰克利斯多夫》《小妇人》等等。

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

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

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中教书。

1949年去台湾,服务于司法界,任台湾当局高检处记录股长及台当局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同时在大学任教,并挤出时间写作。

1964年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

1966年代表台湾妇女写作协会访问韩国。

1970年《红纱灯》散文集获中山学术基金会散文创作奖。

1972年应美国官方邀请访问夏威夷及美国本土参观各大学,与教授作家们交换教学、写作意见。

1969年在台湾当局“司法部”志愿退休后,在台湾的“中央大学”及中兴大学中国文学系任教,专心教课与写作。后其夫李唐基赴美任职,她也随任作“闲妻”而又闲不住,仍常给报刊写稿。

1985年《琦君寄小读者》获“台湾新闻局”金鼎奖。

1986年《此处有仙桃》散文集获台湾第十一届国家文艺奖。

1986年10月12日出席了在纽约举行的有大陆、台湾两地作家参加的第四十八届国际笔会学术活动。在台湾作一个畅销作家并不难,但从事真正的纯文学创作而作品畅销的作家却极少,琦君就是这极少数作家中的一位。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13年台湾对三十年来图书出版情况作了一次调查,统计结果,作品最畅销的男女作家是琦君和林清玄。

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扩展资料:

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

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

散文大家: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作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

《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

琦君在自己写的大量散文中,尽情地抒发十分真挚热烈的感情,这里有对故乡山水和童年生活诗一样的回忆,有对父母师长挚友深沉的怀念。

有对在台湾生活的叙写,又有对异国旅游的观感,此外是读书心得,创作杂谈,以及专给小读者写的小散文,但写的最好最多的,是怀乡思亲的散文。

潘希真是谁??

2. 潘希真是谁?_百度知道

琦君(1918~2006),原名潘希真,出生于浙江永嘉。其父为官多年,喜欢收藏古籍、碑帖、字画,家中藏书丰富。由于家庭熏陶,她自幼酷爱文学,六岁时,父亲便为她请家庭教师讲授古典文学。
在杭州弘道女子中学读书时,又阅读了大量现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品,并开始文学创作。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成为词坛巨擘夏承焘的得意门生。琦君随夏先生研读古籍,咏诗填词,深受其学识、人格的影响,并在词学方面有了精深的造诣。
大学毕业时,正值抗战爆发,她辗转于上海、永嘉等地,饱经忧患,深感国破家毁之痛。1949年到台湾,历任高检处纪录股长和司法行政部编审科长等职,1969年自司法部退休,任教于中央大学和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新旧文学。
扩展资料
1949年的大迁徙、大分裂,使得渡海来台的大陆作家都遭罹(li)了一番“失乐园”的痛楚,思乡怀旧便很自然地成为他们主要的写作题材了。林海音写活了老北京的“城南旧事”,而琦君笔下的杭州,也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好气息。
熟读琦君作品的读者都会感觉到琦君的母亲在她作品中所占的分量。琦君写得最感人的几篇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可以说母亲是琦君最重要的创作泉源。
琦君塑造的母亲意象是一位旧社会中相当典型的贤妻良母,充满了“母心、佛心”──但这并不是琦君文章着力之处,而是琦君写到她母亲因父亲纳妾,夫妻恩情中断,而遭受到种种的不幸与委屈,这才是琦君写得刻骨铭心、令人难以忘怀的片断。
看过琦君脍炙人口的名篇《髻(ji)》的读者,我想没有人会忘记二妈头上耀武扬威的发髻是如何刺痛着琦君母亲的心的。
琦君替她母亲鸣不平,为她母亲立碑作传,忠实地记录下一位菩萨心肠的女人,在情感上被丈夫抛弃后,是如何默默地承受着非人的痛苦与屈辱。当然,琦君母亲的故事,只有在从前旧中国社会男尊女卑的家庭制度中才会发生。

3. 潘希真是谁,出自哪部作品

1、人物简介
  琦君,原名潘希真,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2、代表作品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她也是著名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原作者之一。
3、评价
文坛恒星
  琦君名列台湾十大女作家之首。三十多年来她笔耕不辍,出版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词研究等近三十本,有些散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作品被译为英、日、朝鲜文,深受海内外读者欢迎,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散文大家
  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作为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台湾散文连在一起。从她的第一本散文小说合集《琴心》算起,先后出版的《烟愁》、《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母心似天空》、《此处有仙桃》、《灯景旧情怀》、《玻璃笔》、《琦君说童年》、《琦君寄小读者》、《青灯有味似儿时》、《琦君自选集》、《母心·佛心》等二十多本。

潘希真是谁,出自哪部作品

4. 潘希真是哪位作者?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1949年赴台湾。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
从小在温州、杭州两地学习生活,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40余本。

扩展资料
《琴心》:国风杂志社 1954年,尔雅出版社1980年。
《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
《文与情》:(散文、小说)三民书局1990年。
《琦君散文选》:(中英对照)九歌出版社 2000年,新版 2007年。

5. 潘希真字什么?

字希珍

琦君,本名潘希真,字希珍,浙江省永嘉县瞿溪乡人,民国六年七月二十四日出生。杭州之江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曾任高等法院书记官、司法行政部科长、大学兼任教授。
现寓居美国,从事写作。作品曾获得中国文艺协会散文奖章、中山学术基金会文艺创作散文奖、新闻局优良著作金鼎奖、国家文艺奖散文奖等。 
「小春」是琦君的乳名。而数十年来,琦君笔下的爸爸、妈妈,其实是她的伯父、伯母。原来琦君一岁时父亲便过世,四岁时生母在弥留之际,将一儿一女托孤给伯母。而她日后的父亲潘国纲(号鉴宗),曾是民国初年在浙闽一带叱吒风云的驻防师长,他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儒将,除了善於带兵打仗之外,也经研於古典文学,嗜读书、也爱写诗,尤好藏书,在杭州的住处就有大量的图书珍本,可惜因战乱,部分毁於战火,部分毁於不肖奴仆的盗卖。其余上万册的书,皆由琦君在其身后代为捐赠给故乡的图书馆和杭州大学。
琦君的童年是一座「童话宝库」,她有取之不尽的童话题材,其母即是来自典型农村的伯母,受过传统的教育,默默持家。尽管丈夫在外事业有成,但他自甘淡泊地住在乡间,料理田地、果园。每年总把最大最甜的果子,寄给杭州的丈夫享用,只为了换得丈夫信上的一句话:「水果很甜,辛苦你了」。
琦君一生受她的母亲影响最深,小时候的琦君总跟著妈妈作家事,其中她最喜欢捡拾鸡窝里新鲜的鸡蛋。突然从某一天,她意外地在猪圈的稻草堆中发现几十枚鸡蛋。机伶的她,偷偷地在每个蛋壳上画上个「十」字。不久邻家老婆婆送来一篓蛋,眼尖的琦君看出蛋上的十字记号,面露不悦,事后母亲教训她说:「小春,几个鸡蛋算得了什麼?难得的是这份情意。你何必计较她女儿把蛋拿出去,而应当感谢她母亲把蛋送给我们的心意。况且她母亲也不一定知道蛋是怎麼来的。记住,人要厚道,厚道可以积福啊。」琦君说:「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母亲的好心肠。」不过因哥哥的遽逝,以及父亲的冷淡和久客不归,都曾给这位坚忍的母亲椎心刺骨的痛楚,最后因为战乱,在外负笈就学的琦君竟来不及为挚爱的母亲送终,这是她一生不可磨灭的遗憾。
 民国三十二年,琦君大学毕业后即回故乡,任教永嘉县中,抗战胜利后又至母校弘道女中服务,兼任高等法院图书馆管理员。民国三十八年,大陆沦陷随政府渡海来台,那时身上只有一张文凭和七块银元。在台期间曾任高检处纪录书记官,原本想转考司法官,却因法令变迁而放弃,而后调任往司法行政部,负责受刑人教化教材的编审工作,至民国五十八退休为止,综观琦君大半生皆贡献於台湾司法界,可算是台湾作家出身最为特殊的一位了。
 文章作品:鞋子告状、橘子红了、水是故乡甜、三更有梦书当枕、万水千山师友情、母亲的金手表、泪珠与珍珠、清灯有味儿似儿时等。

潘希真字什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