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与生活》产生的十大认知

2024-05-17 03:09

1. 读《心理学与生活》产生的十大认知

认知1:如果心里有一件想做成的事,一定要相信自己就是能做成的那个人。
  
 论述1:当我们想做某件事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怀疑自己,总觉得没什么资源,各方面时机都不成熟,往往就做不成。人们以为这是自知之明,其实是因为认为自己做不成,所以不会拼尽全力去做,不能持之以恒去做,做不成是必然的。以我自己为例,就是想得太多而做的太少,以至于到这个年龄还在基层混吃等死。出处:自我效能判断影响着人们在面临困难时愿意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够坚持多久。
  
 认知2:不要总是竭力证明自己之前的行为合理。
  
 论述2:出处:在高度失调的条件下,个体在事后会竭力证明自己的行为合理,并且会进行自我说服。人性常常很难克服,即使在我知道这个道理之后仍然经常发现自己在为之前的行为辩护。经过别人的提醒才会觉得我正在用一些连自己都无法说服的理由掩盖一些愚蠢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做决定(尤其是重要决定)之前要在纸上写明主要利弊,尝试跳出自己的角色,分析之后再做决定。复盘回顾的时候,可以问问其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尽量避免陷入自我辩护的误区。
  
 认知3:有时候我们以为努力没有作用可能只是因为付出的努力所产生作用的程度没有达到自身可感觉的水平。
  
 论述3:出处:差别阈限。就像在感觉到可乐更甜的时候其实已经加了很多糖一样,甜与不甜看起来有明显的界限,但努力带来的效果是渐进的,只是要使努力带来的效果被我们所感知到,就需要量的累积。就像练习乐器那样,练着练着忽然发现某一次能够演奏得比较好听了,其实是之前的练习中不断纠错的结果。只是练习中的进步被其他的错误所掩盖了。
  
 认知4:鸡血虽好,可不能天天打,否则很快就失效了。
  
 论述4:出处:在习惯化的作用下,当刺激重复呈现时,你会减少行为回应。案例:年初我花了一大笔钱报名了CPA培训,我本以为花了这么多钱能够刺激我好好听课学习。然而才过了两个月我就怠惰了,即使我一再提醒自己要对得起起那一大笔钱也无济于事,激励作用明显减弱。
  
 认知5:突击测试和突击检查是习惯养成初期很有效的方法。
  
 论述5:出处:在部分强化程序表中习得的反应比那些在连续强化中习得的反应更能抵抗行为的消退。和书上的例子相似,我高中数学老师有时会在课堂上提问,抽同学去黑板上写答题过程,频率并不固定,但同学们就必须把作业都理解透彻,以免被点到不会做。所以我高中上数学课都快有心理阴影了,到大学还做梦梦到高中数学老师到大学教我高数,给我吓的。
  
 认知6:父母必须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对孩子接触的视听资料也要做一些过滤。
  
 论述6:出处: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就会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孩子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之前接触到一些不良的样本可能对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的青少年就是因为缺乏父母的管教,和坏人混在一起并模仿他们,才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认知7:人们只相信那些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论述7:出处:信念偏见效应——人们倾向于把那些他们发现可信的结论判断为正确,而把那些他们发现不可信的结论判断为错误。人们的对事物的判断被他们的认知所限制。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扩展认知的范围。否则即使真理站在我们面前也会被认为是谬误。看似可信的和看似不可信的结论,我们在相信或者不相信之前要做严密的调查和论证。如果在我们的知识范围内无法验证,那就最好不要进入这个领域(例如投资的时候不要投资不了解或看不懂的东西)。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认知8:不要过分依赖过去的经验。
  
 论述8:出处:心理定势——先前存在的心理状态、习惯或态度,在某些条件下能加强感知和问题解决的质量和速度。但同样的定势可能抑制或破坏你的心理活动质量。我认为某些经验就是心理定势,但在遇到看似同样的事情时,我们需要思考过去的经验是否适合于现在的场景。因为很多时候看似相同的事情,它们的前置条件已经发生变化了。比如在股市当中,有人会说“过去有几次指数在跌破xx点之后就反弹了”,这种情况下是不应该依赖于这些所谓的经验的,每次的情况都不一样,怎么能保证过去的那几次不是鲜活性案例呢?
  
 认知9:持续学习可以延缓衰老。
  
 论述9:出处:高水平的活动使得加工速度能够保持相对较高的水平。作者说,用进废退的理论在这里同样是有效的,思考得越多,就越能活跃地思考,衰老的某些特征在个体身上表现得就不明显。而且从侧面来说,持续学习可以减少被各种保健品广告洗脑的风险,避免个体使用有害的药品。
  
 认知10:拥抱、握手这些简单的姿势却能给人支持和安慰。
  
 论述10:出处:婴儿可能会依恋那些给予他们接触性安慰的人。我认为不仅是婴儿,长大的孩子甚至大人也需要接触性安慰。当我每天抱抱我的孩子,感觉他们就更开心,更能感觉到爱。可能我比较需要安慰,所以我也经常希望我妈可以多抱抱我,但她可能比较羞于表达她自己,所以我现在只能主动抱抱她。拥抱真的是件很神奇的事情,两个人拥抱一下关系马上就会变亲密很多。

读《心理学与生活》产生的十大认知

2. 心理与认知科学

二者都是心理学的分支。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初期,在20年代达到鼎盛,行为主义心理学对美国及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它的理论在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但依然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摘要】
心理与认知科学【提问】
二者都是心理学的分支。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初期,在20年代达到鼎盛,行为主义心理学对美国及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它的理论在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但依然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回答】
可不可以再具体的阐述一下呢?【提问】
二者都是心理学的分支。一、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源于20世纪初期,在20年代达到鼎盛,行为主义心理学对美国及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它的理论在现在看来有些荒谬,但依然对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回答】

3. 心理与认知科学

Concepts
   
  
  【自我同一性】 
  
 概念:(不严谨)本质上,它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三个层面:(1)最基本的层面,即ego -identity ; (2) 个人同一性;(3) 社会同一性。 
   
  
  【心理表征 】
  
 概念:“知识在我们心理的反映和存在方式”
  
 类型:认知地图、心像、图式和心理语言。
  
 【理智无知】
  
  First laws 
  
  
  01-人类进化与大脑机制 
  
  残酷的进化竞争中,人类大脑是“求存“而不是“求真”,形成了“高效”和“节能”两个特征—— 
  
  高效即依赖直觉、情绪、图像等反应迅速的思考方式,而抽象概念、逻辑推演等反直觉的思考方式需要刻意训练才能掌握; 
  
  节能即只关注与自己生存密切相关的,比如150个人的社交带宽。

心理与认知科学

4. 《心理学与生活》十大认知模式

认知1:每一个研究者必须具有一种见多识广的想象力,把已知和未知的事物创造性地整合起来。
  
  
 
  
 论述1:生活处处皆学问。一个善于观察生活的人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样的人能从生活点滴中获取灵感,可以创造出让人眼见一亮的事物来。像废物利用,用得好能让一文不值的废物变成一件艺术品。还有人能用数字1到12能画出个齐天大圣来,正是有这样有创造力的人的存在,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惊喜。
  
  
 
  
 认知2:人们看见的和听见的只是他们所预期的,而不是事实的本来面目。
  
  
 论述2:对待一个事件的看法,千人千面,一千个观众就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由于每个人的看法都是按着他们自己预期的方向在发展。再如你在高兴时和在悲伤时看同一部影片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认知3:当动作电位传过一个轴突节段后,神经元的这部分就进入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无论进一步的刺激有多强烈,都不能引起另一个动作电位的产生;在相对不应期,神经元只对较为强烈的刺激发放冲动。
  
  
 论述3:这个点就成长而言,你现在再去看以前的自己,大多数人会觉得从前的自己是个傻帽,没有人会想再回去走一遍,可能结果还不如这一遍,我们只能抬起头,含着泪继续向前走。成长其实就是一条不归路,只有以前的经验教训可以为我们所用。
  
  
 
  
 认知4:你常常需要消耗心理资源来探测变化。
  
  
 论述4:学习就是这种情况。想要取得实质性的变化就得在你所做的事情上下功夫,这就需要你全身心专注在你做的事情上,只有亲自消耗精力了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事。
  
  
 
  
 认知5:睡眠剥夺对认知表现会产生广泛的负面效应,包括注意和工作记忆方面的困难。睡眠剥夺也会损伤人们的运动技能。
  
  
 论述5:睡眠太少会造成一些严重的后果,比如第二天会影响到你的工作效率,什么事都会比别人慢上半拍,甚至会在造成决策上的失误。每个人的睡眠时间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找到属于自己的睡眠时间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睡眠好了,身体这座“修复工厂”也会运转正常,运动也就不容易受伤了。
  
  
 
  
 认知6:个体仅仅是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就会在后来或者做出类似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
  
  
 论述6:很多情况下,我们都是在观察学习,学习那些前车之鉴,就是为了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人有时也会不长记性,就一些问题还是会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错。当然,观察学习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做的是去往好的方面去发展,警惕有害的一面。
  
  
 
  
 认知7:无论什么类型的记忆,知识要在随后的某一时间能被使用,就需要涉及三种心理操作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
  
  
 论述7:“知识付费”就是让你爽完后,觉得人生好嗨噢,仿佛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这种感受也就只能让你持续一阵子,之后就不再有这种感觉了,再让你回忆起你学到了什么,你却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知识付费带来的弊端。真正能被记住的知识会在某一时刻就能拿出来用,这才叫学到了。
  
  
 
  
 认知8:在开始需要用到控制加工的任务,随着练习会变成自动加工。
  
  
 论述8:学习这个过程就需要刻意学习然后再加刻意练习,重复多了就成了一种本能,身体记忆了你的动作,那么你做事情就会越来越快。
  
  
 
  
 认知9:开端计划的核心不是使孩子们进入优越的环境,而是改善他们出生后的生长环境。
  
  
 论述9:孩子出生时的环境没有办法改变,那就改善他们出生后的环境,好的环境在孩子智力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认知10:许多生理变化并不是因为老化,而是因为不使用。
  
  
 论述10:经常锻炼的人在这一点上深有体会。跑步的人通常心肺功能强大,四肢健壮,经常交际的人会说话,说起话来特别流利,这些就是经常用的结果。这里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用进废退”。

5.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推荐
                         《认知心理学》主要论述了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储存和提取方式,探讨了人和动物共有的认知过程。《认知心理学》推荐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认知心理学》 
         作 者:(英)布丽姬特·贾艾斯 主编,黄国强 等译
         出版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1
         ISBN:9787538854848
         丛 书:彩色人文科学
         定 价:29.8元
          作者简介 
         布丽姬特·贾艾斯,英国著名的心理学大师,也是情绪障碍领域内国际公认的专家,曾获得英国心理学会(BPS)授予的优秀心理学家奖和杰出贡献奖,并多次获得重要的教学奖和科研奖。其研究成果在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多个心理学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著100多种学术论著,对增加公众对心理学的认识、扩大心理学的社会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部分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人类计算机
         第二章 注意与信息加工
         第三章 联系法学习
         第四章 表征信息
         第五章 储存信息
    ;

《认知心理学》

6. 生活中的心理学

你想要了解生活中的心理学,推荐一本书:《行为心理学》: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章乃器学院导师推荐书目 http://znq.zjgsu.edu.cn/eWebEditor/UploadFile/200810309249872.xls
人的心理是个很微妙的东西,所以过去才会有人将人的大脑比作暗箱,所谓“知人知面难知心”。但如今,透过《行为心理学》,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它、了解它。
譬如,我们中的许多人认为戴眼镜的人智力较高,其实这不过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知觉,亦即刻板印象;
又如,一开始就受到双亲粗暴干涉的爱情关系,无论后来两人是否成婚,彼此相爱之情随着这种干涉程度的增加,反而愈加递增,甚至至死不渝,则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再如,一个人如果害怕另一个人,他反倒可能对那个人特别友善,其实那不过是一种反态行为;
还有,压根儿就不想去赴一次不愉快的约会,因而在约会过期之后,才突然想起这件事,则是一种过失行为;
而有对夫妻,在前一天晚上大吵大闹,甚至于动了手,大有“有你没我”、 “不共戴天”之势,可是,第二天便重归于好,又肩并肩地出门买东西了,旁人对这件事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对夫妻实质上正是从这打闹中获得快感,这便是一种退行行为;
……
人快乐,是因为笑;
人伤心,是因为哭;
人恐惧,是因为战栗;
……
《行为心理学》的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左右人的行为的人的头脑中的各种诡谲,由此我们得以卓有成效地揣度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洞察人的行为,最终发掘一个人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意义!
《行为心理学》足本下载: http://psychology.t.sohu.com

7.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简介


生活中的心理学的简介

8. 心理学与生活

《心理学与生活》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作者是理查德·格里格和菲利普·津巴多。
该书讲述了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

我国心理学界有不少教师多年来一直在用本书英文版作为教学的第一参考用书。但遗憾的是,由于版权方面以及一百多万字繁重的翻译量等原因,致使本书一直没有一个中译本。怀着对我国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和普及的使命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18位教授通力合作,每人根据自己的研究专长和兴趣各选取一部分,精心翻译。正如王垒教授所言:“这部教材的翻译是北大心理学系的教授们集体智慧和团队凝聚力的结晶。”[1] 
作为一本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独特教学方法的成熟教材,原书中所有元素-比如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组成的“专业术语表”,极具价值的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的“人名和主题索引”等等,对于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在该中译版本中都被完整地翻译和保留了下来。另外,与本书教学配套使用的还有一系列丰富、独特的教学辅助资料和工具,人民邮电出版社新曲线公司和培生教育出版公司合作,为使用本教材的教师免费提供主要课件。
这本教科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更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正如作者所言,“心理学是一门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科学”,它贴近生活,深入实践的独特风格同样也是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更好地理解人性和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好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