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学的难题!

2024-05-20 02:58

1. 金融市场学的难题!

1、D
年收益额=年利率*票面价格=7.2%*1000=72
当期市场价格=800
当期收益率=年收益额/当期市场价格=72/800=9%

2、B
复利法:本息=本金*(1+利率)的年限次方
本息= 500000 利率=5% 年限=2
带入解得:本金=453514.74

3、B
β = 1, 即证券的价格与市场一同变动。
β > 1, 即证券价格比总体市场更波动。(效市场为高风险公司或投资)
β < 1, 即证券价格的波动性比市场为低。(效市场为低风险公司或投资)
β = 0, 即证券价格的波动与市场没有关系。
β < 0, 即证券价格的波动与市场为相反, 一般情况下是很少见的。
(这个我没有学过所以就参考网上的资料了)

4、D
证券投资基金法释义之第四章基金募集篇
十四、基金募集未达到法定要求的处理方式 根据本法规定,基金募集期限届满,封闭式基金募集的基金份额总额达到核准规模的 80%以上
(我也没学过,参考网络)

5、D
利息保障倍数(time interest earned ratio),又称已获利息倍数(或者叫做企业利息支付能力比较容易理解),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所获得的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率(企业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之比)。它是衡量企业支付负债利息能力的指标(用以衡量偿付借款利息的能力)。
(没学过,参考网络,不过用排除法也能做,ABC明显不是)

6、B
DEA是MACD(指数平滑指标异同移动平均线)的一部分,叫做异同平均数
(没学过,参考网络,但其实观察答案也能选择,A一般是平均数的缩写)

7、C D E
(1)、市场行为反映一切、价格反映一切
(2)、价格沿趋势波动
(3)、历史会重演
(没学过,参考网络)

8、D E
1、自营买卖。自营买卖是指证券商替自己的账户进行证券的买卖,也即证券商是为自己的利益并以自己的名义买进或卖出证券。 
2、代理买卖。是指证券商代理客户(多指证券投资者)买进或卖出证券的交易活动。
(学习时了解过,资料参考网络,其实排除法能做,ABC都不是交易方式,而是资本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

9、B D
(这个没学过,网上资料也不全,只看到了BD)

10、(这题的答案和我学的货币金融学的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不太一样,所以没法选。)
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平均利润率、银行成本、通货膨胀预期、中央银行政策、商业周期、借款期限和风险、借贷资金供求状况、政府预算赤字、国际利率水平。


最后~
不好意思这么晚才看见。
我只是个大二的本科生,能解答的我已经尽量解答了。
想问一下,同学你要这些题干啥?

金融市场学的难题!

2. 数理金融学的二、争论的核心:市场有效性

过度反应(overreaction)与滞后反应(underreaction)是主流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争论双方所使用的一个重要武器。但对过度反应与滞后反应的研究涉及到金融学领域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的市场有效性问题。对市场有效性通常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有效市场意味着投资者不可能找到系统有效地打败市场的方法。另一种理解认为,有效市场下证券价格是理性的(rational)。理性价格仅仅反映市场对风险收益进行权衡的理性趋利特性(数理金融中的无套利均衡),而并不反映投资者情绪等价值感受(value-expres-sive)特性。资产分配策略(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TAA)反映了市场不可战胜意义上的有效性和理性价格意义上的有效性的差别。秉承资产分配策略的投资者试图在股市出现泡沫时抛出股票,在股市出现恐慌时买进股票。在对泡沫与恐慌的判断中实际上包含着投资者情绪这种价值感受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市场是容易被打败的。Philips,Rogers和Capaldi(1996)发现,资产分配策略在1977-1988年非常成功,1988年以后就失效了。其中,这一策略在1987年的股市大恐慌时最为成功。大多数秉承这一策略的投资者在股市崩盘之前已经抛空头寸。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投资者大多在股市达到最低点时仍然驻足不前,从而丧失了在随后的股市复苏中大赚一笔的机会。看来,打败市场决非易事。在金融学家们对市场有效性问题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似乎忘记了Fama(1991)的论述:市场有效性是不可检验的。对市场有效性的检验必须借助于有关预期收益的模型,如CAPM、APT等。如果实际收益与模型得出的预期收益不符,则认为市场是无效的。我们经常见到的验证某一金融市场低价股和具有较高B/M(book-to-market ratios)的股票存在超额收益率的实证研究,其实都是在试图否定市场有效性。但问题在于,如何得出超额收益的预期收益模型本身就是错误的呢?因此,市场有效性必须和相关的预期收益模型同时得到证明。这就陷入了一个悖论:预期收益模型的建立以市场有效为假定前提,而检验市场有效性时,又先验假设预期收益模型是正确的。用市场有效性前提下的预期收益模型是无法检验市场有效性的。以最为常用的CAPM和APT为例,市场有效性不成立,CAPM和APT就不成立。但反过来并不能因CAPM和APT导出的结论与市场有效性不符而否定市场有效性——因为CAPM和APT本身有可能是错误的。由于以上原因,尽管关于市场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如火如荼,却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研究者们都极力试图使市场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佐证。他们往往对不同时期、不同市场的数据采用不同的资产定价模型处理,研究结果不免有失客观性。Hawawini和Keim(1998)曾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客观全面的研究。他们采集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金融数据,与不同的资产定价模型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却是自相矛盾、一塌糊涂。最终,Hawawini利Keim不得不回到Fama(1991)的论述:现有金融手段无法验证是资产定价理论有错误还是市场是无效的。他们无奈地写道:我们希望这一问题能够在下一个百年得到解决。尽管如此,价值感受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资产价格具有重要影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纯理性的价格并不存在。因此,对市场有效性的第一种理解(市场不可战胜意义上的有效市场)似乎更为科学。行为金融学正是基于对市场有效性的第一种理解致力于探索同时反映理性趋利特性和价值感受特性的资产定价模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