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2024-05-20 14:17

1.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随着时代  教育  的发展,健康心理教育案例以其独特的魅力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中小学学习、关注并参与其中,并已逐渐成为教育工作重点之一。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1   
      案例一:李某,初一女生。
   
      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初中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
   
      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  文化  学习上。刚开始,他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他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案例二: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
   
      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  其它  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
   
      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
   
      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 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
   
      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  日记  ;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  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  社会实践  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  人际交往  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
   
      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2   
      一、背景介绍:
   
      小同,男,12岁,比较自由散漫,父母工作比较忙,虽然对孩子的教育很关注,但是因为缺少方法,也显得无能为力。该生对学习没有兴趣,上课经常发呆,与同学相处,别人稍微触犯他,他就会报以拳脚,而且,该生对老师的教育常常抱以漠然的态度。
   
      二、原因分析:
   
      经过和他父亲的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的父亲不太管教,回家时对该生所做的错事缺乏教育方式方法,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母亲对该生却很是溺爱,父亲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另外,孩子的几位前任老师多次教育,没有什么效果,对孩子也感到无能为力。家长的批评责骂溺爱,老师的无能为力,更让孩子得寸进尺。
   
      三、辅导过程:
   
      孩子所有的外在表现,是其内心的反应,所以,教育要从心入手。
   
      第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使他摆脱心理困境。让其父母认识到  家庭教育  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他的父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每周五家长来接孩子,我都要同他交流孩子在学校在家的表现,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渐渐不再那么倔强。
   
      第二:在师生间、同学间架起爱的桥梁,使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开始,同学不愿意与他玩耍,他对老师的询问也是一问三不答,故意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我知道这是防御心理的表现,其实其内心还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关心的,他极需要被爱的感觉。他不愿意开口,我也不着急,而是主动与之接近,慢慢缩短心理距离,消除他内心的焦虑和冷漠。慢慢地,他不再那么抵触,也愿意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了。
   
      第三:协同各科任老师,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课后,多给他补习。孩子这种性格的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形成,其实归根到底是学习成绩的差导致的。学习差,父亲责骂,学习差,老师责怪,学习差,自己自暴自弃……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们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他那颗冷漠的心,使他重新找到了自信。
   
      第四:在班级中,给他一点职务,让他在集体中发挥作用。因为参与了班级管理,他的积极性也充分调动起来了,另外,因为他的职务涉及到记录,需要写一些表述性文字,遇到不会写的字他就请教别人,或者查字典,从另一面也提高了他的学习成绩。
   
      四、辅导后记:
   
      虽然学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却永没有结束。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养成的,所以要改正也肯定需要漫长的时间,中间还可能出现反复,这需要我们老师更多的爱心、耐心与信心。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3   
      案例中提出:“我表面看起来又活泼又开朗,可内心却特别敏感、多疑,尤其是我容不得别人比我强,不管是同学还是好朋友。所以,我很少有真正的快乐。从小学到中学,我一 直是老师、家长、同学眼中的好学生,可以说,我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可能是拔尖惯了吧,从上初中开始,我就总是和人较劲似的,不容许任何人走在我的前面,否则我就会不理人家或找人家的不是。我也曾下决心改正,可都没有用。有时候,我真觉得自己很卑下、很自私。难道我真的要这样痛苦地过一辈子吗?”
   
      由案例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有点心理问题的学生总体上来说还是较为优秀的。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表面上活泼开朗,内心却特别敏感、多疑;也想要改正,但是其较强的嫉妒心理,让他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甚至有点矫枉过正,转而认为自己“卑下、自私”。“争强好胜”,不再是引领他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而成了他积极向上的绊脚石。对此类问题,我们应分清问题所在,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帮助,对其予以心理上的疏导。
   
      该学生由于自小是一个优秀生,正如他所说,是在鲜花和掌声中长大的。长期积累起来的优越感,让他不容许别人超过自己。由于这种心态过强,该生就驾驭不了自己的心态,导致嫉妒占据了自己的内心。这是父母、和老师因其优秀,长期的夸奖赞扬的结果。为此,要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还是需要父母和老师配合,才能予以解决。
   
      由于中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生活上还不能完全自立,他们还需要父母、老师的指点与帮助。所以,对于该生的问题,教师首先应该直指其错误之处,让该生直面自己的错误;其次,要帮助该生分析其错误的成因,避免该生因此而产生的心理落差;第三,要对该生进行及时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该生解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学会宽容的对待他人,对待这个世界;第四;引导该生学会宽容,学会换位思考,更好的理解他人等。这些  措施  的实施,对该生应当产生较为积极的影响,如果能够坚持不懈的做下去,是可以解决该生的心理问题的。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遇到最多的心理问题是常常听到孩子们的抱怨:“我的父母太啰嗦,他们总是把我当孩子,好像我什么都不懂,永远长不大。”这其实是青春期的孩子共有的一种心理,认为自己长大了,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了,但是,他们又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此时父母不仅不能撒手不问,反而管理更严格。这使学生从心理上到行为,与父母的交往处于一种矛盾状态:他们要求父母对他们少管束一点,对父母的“唠叨”嫌烦,而一旦离开了父母的管束又会失去自控,产生行为偏差。他们要求父母让他们独立,不要“多管闲事”,但当他们遇到心理冲突和矛盾时,又多么希望得到父母的关心与疏导。这组矛盾的产生有其必然因素: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与作为中学生的子女,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处地位不同,对待现实与未来的看法与态度也不同, 产生一定的心理距离是正常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代沟”。为此,我常常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换位思考中学会感恩。换位思考让学生明白父母对他们的良苦用心,也让他们明白了父母的苦处与难处,孩子也学会了感恩。当然,力只从一方面使是难以形成合力的!如有条件的话,我一定会和孩子的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形成合力,促使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
   
      中学阶段,正是孩子处于与父母、老师交往关系中的疏远期。处于心理断乳期的孩子,他们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活动能力增长,他们迫切期望摆脱父母羁绊而获得心理上的自由。从情感上,意味着中学生对父母的依恋已被对其他的依恋(如对同龄人的友谊)冲淡;从行为上,意味着父母  对子  女的约束已不能像  儿童  时期那么严格;从法规上,意味着青年心目中的法规与价值不再是自己的父母了。因此,在这一阶段,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都应当少说教,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获得孩子的认可,和孩子有共同的向心力,才能有益于孩子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2.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3篇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高中生在身心方面都发生剧烈的变化,在加上升学等方面的压力,使得高中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1         一、案例摘录及相应精简分析:
         ■典型案例一:新环境下的心理问题
         高一新生晓强在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和同学动手打架,但原因却往往是一两句不投机的话,或同学间无意的碰撞。
         每次打架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十分后悔,要彻底改正。可过不了一两天,又会出现一起新的打架事件。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不交作业,不是说自己不会,就是说时间不够没写完,或是忘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 “ 英雄无用武之地 ” 的痛苦状 „„
         问题分析:
         其实晓强同学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高一新生中最为普遍。从高中 到高中,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有的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以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
         ■典型案例二:与老师冲突,形成对老师所谓的“不满”
         高一学生张华为人特别直,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刚上高一的时候,课堂上的他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有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样就大声喧哗,甚至与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导致一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争论。按张华的观点来说,是老师们不能接受意见。最后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上这个班的课,因为大家都觉得张华同学实在是个难剃的刺猬头。班主任家访的时候多次对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张华的家长也极为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这样的行为,批评他吧,他说他就是对的,不批评吧,这样下去迟早没老师愿意教他。
         问题分析: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小学的孩子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敬仰,而到了高中 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顺从老师了。还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了,甚至会因为和老师产生一点小误解而怨恨老师,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典型案例三:成绩滑坡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
         学生小吴初中阶段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家长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也很幸运地考上了一所知名高中。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次考试,小吴却大受打击,他在班上的排名竟在中下水平!至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感到自己不是别人的对手,学习的兴趣大不如从前,家长紧张得不得了,频频追问,我的孩子怎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分析:
         高中新生入学后,有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叫做兴奋期阶段。刚开学,同学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过程,这时候,同学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到了第二阶段问题就来了,学校把这个阶段称为低迷阶段。因为学习一个月后,就得进行一次考试,学生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题目有难度,考试成绩也远远超出了自己预想的底线。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原本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没想到,高中的第一次考试竟然落在许多人的后面,心理上无法接受。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要面临期中考试,这个阶段家长和学生也将会承受一次心理压力。家长和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一二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非常关键。
         ■典型案例四:严重的偏科现象导致的心理压力
         高一年级女生莉莉语文成绩特别棒,读初中时常有一些小文章在报纸上发表,进入高中以后,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班上朗读,同学们都称她为“小作家”,莉莉非常高兴。 然而,经过一年下来,几乎与作文一样“闻名”的是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倒数几位,数学差也连累了物理。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她的语文成绩几乎是全年级最高分,可是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差,总成绩就落到了后面,这令她十分伤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莉莉一提上学,只想上语文,想到理科甚至想“逃跑”。
         ■典型案例四:高中生早恋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于宇和小鱼(化名)平时都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在高一时两人谈起了恋爱,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
         老师多次劝阻,学业为重,双方家长也极力反对,但是他们俩还是偷偷在一起,学习时也老是凑在一块。可是在暑假期间,双方父母都达成共识,严密控制两人,不让他们经常见面,而且在暑假里家长不停的向他们灌输谈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观点。于宇觉得最近小鱼对他开始疏远了,开学在即,两个人又要回到学校,终于可以经常见面了。但是于宇很担心,小鱼会不会远离自己了。
         问题分析: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有些学校和家长谈恋色变是没有必要的。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早恋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不过事实上成绩和“恋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感情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方式和尺度。
         二、案例解析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高中 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家长及学生甚至是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教坛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正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案例,是在初高中生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易频发却另老师家长束手无策的,在查阅相关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及著作之后,针对初高高中 生的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对于解决高中 生常见心理问题方面的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高中 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高中 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高中 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二)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2、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
         对于成长中的高中 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高中 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高中 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高中 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总结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经验,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改善学生当前心理状况迫切要求;是改革班级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充分体现班主任责任心的必然要求。
         ①建立民主、自治的班级管理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②建立自制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制度是学生自我约束的法尺,只有学生愿意接受的制度才是可行且有效的。
         2、在日常事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事务中,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班主任可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有利条件,在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主题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及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所以班主任如果能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说出心声,能从别人的交流中收获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在家长会及家访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然,无论通过哪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老师必须注意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对你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有话可以放心的告诉你,这样,你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做到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如果总是用班主任的权力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高中 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高中 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高中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说,高中 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做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整合运用疏导、引导等方法。如上文提到一样,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结合实际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高中 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更好地学习状态。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2         案例:李某,五年级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五年级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文化学习上。刚开始,她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上述案例代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日记;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高中 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3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方法: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
         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高中 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人际交往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

3.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越来越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注。有哪些相关的案例分析呢?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高中生心理健康  教育  案例,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1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  方法  :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
   
      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高中 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  人际交往  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缺陷。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2   
      一、案例摘录及相应精简分析:
   
      ■典型案例一:新环境下的心理问题
   
      高一新生晓强在去年入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次和同学动手打架,但原因却往往是一两句不投机的话,或同学间无意的碰撞。
   
      每次打架之后,老师找他谈话他都表示十分后悔,要彻底改正。可过不了一两天,又会出现一起新的打架事件。除此之外,他还多次不交作业,不是说自己不会,就是说时间不够没写完,或是忘了带作业本。课间或自习课上,他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若有所思;有时还紧握双拳表现出一副 “ 英雄无用武之地 ” 的痛苦状 „„
   
      问题分析:
   
      其实晓强同学种种异常表现源于对新环境的“适应不良”。入学适应不良是新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性障碍,尤其在高一新生中最为普遍。从高中 到高中,面对突然变得紧张的生活和学习,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有的一时间没有了精神支柱,甚至失去信心,产生自我怀疑的消极情绪,变得心情抑郁;有的遇事难以自控,便采取种种激烈的方式来发泄。
   
      ■典型案例二:与老师冲突,形成对老师所谓的“不满”
   
      高一学生张华为人特别直,有时候也显得有些桀骜不驯。
   
      刚上高一的时候,课堂上的他常常不能控制自己在课堂上说话,有时候跟老师意见不一样就大声喧哗,甚至与老师胡搅蛮缠,有时导致一堂课有一半时间都在争论。按张华的观点来说,是老师们不能接受意见。最后所有的老师都不愿意上这个班的课,因为大家都觉得张华同学实在是个难剃的刺猬头。班主任家访的时候多次对家长提出这个问题,张华的家长也极为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孩子这样的行为,批评他吧,他说他就是对的,不批评吧,这样下去迟早没老师愿意教他。
   
      问题分析: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小学的孩子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敬仰,而到了高中 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顺从老师了。还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了,甚至会因为和老师产生一点小误解而怨恨老师,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典型案例三:成绩滑坡现象导致的心理问题
   
      学生小吴初中阶段一直是班长,学习成绩也很优秀,每次考试在班上都是名列前茅,家长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他也很幸运地考上了一所知名高中。
   
      但是进入高中以后的第一次考试,小吴却大受打击,他在班上的排名竟在中下水平!至此以后,他一直闷闷不乐,感到自己不是别人的对手,学习的兴趣大不如从前,家长紧张得不得了,频频追问,我的孩子怎么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问题分析:
   
      高中新生入学后,有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叫做兴奋期阶段。刚开学,同学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学校,有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的过程,这时候,同学们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到了第二阶段问题就来了,学校把这个阶段称为低迷阶段。因为学习一个月后,就得进行一次考试,学生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题目有难度,考试成绩也远远超出了自己预想的底线。尤其是一些好学校的学生,他们原本都是各个学校的佼佼者,没想到,高中的第一次考试竟然落在许多人的后面,心理上无法接受。第三个阶段是学生要面临期中考试,这个阶段家长和学生也将会承受一次心理压力。家长和学生如何正确看待一二次考试的成绩排名,非常关键。
   
      ■典型案例四:严重的偏科现象导致的心理压力
   
      高一年级女生莉莉语文成绩特别棒,读初中时常有一些小  文章  在报纸上发表,进入高中以后,  作文  经常被老师作为  范文  在班上朗读,同学们都称她为“小作家”,莉莉非常高兴。 然而,经过一年下来,几乎与作文一样“闻名”的是她的数学成绩,一直在全年级倒数几位,数学差也连累了物理。每次考试成绩下来,她的语文成绩几乎是全年级最高分,可是数学、物理成绩都很差,总成绩就落到了后面,这令她十分伤心。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莉莉一提上学,只想上语文,想到理科甚至想“逃跑”。
   
      ■典型案例四:高中生早恋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于宇和小鱼(化名)平时都是成绩比较优秀的孩子,在高一时两人谈起了恋爱,这让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
   
      老师多次劝阻,学业为重,双方家长也极力反对,但是他们俩还是偷偷在一起,学习时也老是凑在一块。可是在暑假期间,双方父母都达成共识,严密控制两人,不让他们经常见面,而且在暑假里家长不停的向他们灌输谈恋爱会影响学习的观点。于宇觉得最近小鱼对他开始疏远了,开学在即,两个人又要回到学校,终于可以经常见面了。但是于宇很担心,小鱼会不会远离自己了。
   
      问题分析:
   
      早恋是指未成年学生把对异性的好感用恋爱的方式来表现的一种心理活动形式。有些学校和家长谈恋色变是没有必要的。在一般人的概念中,早恋的孩子都不是好孩子,不过事实上成绩和“恋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感情需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握好这样的方式和尺度。
   
      二、案例解析及解决方法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在的高中 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要解决这些心理问题需要老师、家长及学生甚至是社会等方面的积极配合。作为一名即将步入教坛的老师,我们有责任正视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以上提到的几个案例,是在初高中生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易频发却另老师家长束手无策的,在查阅相关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及著作之后,针对初高高中 生的心理问题,提出如下的解决办法:
   
      (一)学校对于解决高中 生常见心理问题方面的对策:
   
      1、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使学生了解心理常识,特别是掌握心理健康的一些标准,知道解决心理问题困扰时的解脱方法。二是心理咨询、咨询信箱、热线电话、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活动。三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沟通的目的。四是家校连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  渠道  作些宣传,让家长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家校连手形成合力,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2、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素质
   
      对高中 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要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教育专业技术的进修机会。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专业技术应成为教师的必备素质,应成为考核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
   
      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自觉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去指导、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自觉的调试自身的心理状态,不以自己不良的情感因素影响学生,如有不悦,应及时进行排遣,万万不可把目标转向学生,要知道教师不经意的伤害会使学生心灵遭受极大的痛苦。总之,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员。
   
      3、设立悄悄话热线信箱。
   
      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高中 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高中 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些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二)教师针对这一问题的做法: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优化课程结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一定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的基本素质的要求,充实并丰富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内容。二是删减目前基础教育教材的某些内容,降低某些要求。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其中选修课、活动课的设置,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是在比较放松的氛围中吸纳知识与技能,不会有过重的负担。
   
      2、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融洽班集体的关系
   
      对于成长中的高中 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然而由于目前学校的教育以升学为目的,过分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导致学校生活紧张、单调。加之现代家庭住房单元化,独生子女增多,从客观上束缚了高中 生的人际交往。这样的班集体不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也就不能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学校应通过课程、讲座、咨询、学习小组、实验等形式,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结交朋友,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相互理解、信任、关心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取得进步,克服紧张、恐惧、自卑、孤独、偏见、敌意、猜疑、嫉妒等不良心理倾向。
   
      3、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教师不可能教学生一辈子,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才能使其受益终生。部分高中 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高中 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  自我评价  ,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一方面,坚持悦纳原则,教师不仅要善于愉快地接纳每一位学生,而且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纳悦情感,使得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勇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我制定目标及有计划的实施,培养学生保持适度的学习紧张感,集中注意力,排除干扰,克服困难,逐步提高学习成效;第三,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  反思  意识,将心理活动与行动效果紧密结合,学会  总结  学习、生活和交往中失败的教训和进步的  经验  ,增强自我约束、监督和调控能力。
   
      (三)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改善学生当前心理状况迫切要求;是改革班级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充分体现班主任责任心的必然要求。
   
      ①建立民主、自治的班级管理秩序,营造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
   
      ②建立自制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制度是学生自我约束的法尺,只有学生愿意接受的制度才是可行且有效的。
   
      2、在日常事务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日常事务中,不存在任何的知识传授压力,班主任可利用与学生相处时间较多这一有利条件,在日常工作的自然情境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在主题班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班主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班会作为班主任疏导及教育学生的一种形式,被班主任赋予了新的功能--心理辅导的功能。所以班主任如果能成功地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班会,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说出心声,能从别人的交流中收获到许多有益的东西,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4、在家长会及家访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当然,无论通过哪种渠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老师必须注意与学生之间心灵的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对你感到可亲、可敬、可信,有话可以放心的告诉你,这样,你才能很好的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做到有话可说,有据可依。如果总是用班主任的权力对学生进行命令式的教育,将会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要讲求实效,要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关键的问题在于创设有利于高中 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为高中 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使之在学校和家庭都能感到具有安全感,都能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尽可能减少和消除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促进和提高高中 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说,高中 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做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要综合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整合运用疏导、引导等方法。如上文提到一样,在增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结合实际地运用各种方法,引导高中 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心理,只有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更好地学习状态。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篇3   
      案例:李某,五年级女生。小学时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一直很好。进入五年级后,学习依然刻苦努力,但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用在了  文化  学习上。刚开始,她的文化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与此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超负荷的心理压力,她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待的目光,一遇到考试就十分紧张,常伴有口干、恶心、呕吐、吃不好、睡不好,有时考试时甚至手指哆嗦、腹泻等。考试就像一块巨石压在她的心上,成绩也每况愈下。
   
      上述案例代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  日记  ;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  社会实践  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高中 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4. 高中生心理不健康的案例。


5. 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应的治疗法

中学生心理健康典型案例

6.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有把好关,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分析篇一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著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毕业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回圈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事迹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小分析篇二  
    一、 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文化,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 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 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 
 
    1. 该儿童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 
 
    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 
 
    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资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回圈"。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 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 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 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 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络。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 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 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 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 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小分析篇三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小分析

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中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  文化  知识及社会  经验  的不足,我们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健康  教育  的建设,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1   
      案例一:与老师对立,逃学上网
   
      有一天下班回家的路上,我遇到了一个曾经教过的男生。他是一个朋友的孩子——轩。我见到他时,一个人在大街上溜达,身上背着书包,嘴里还吸着烟。他开始并没有注意到我,当我喊他的名字时,先是一愣,后急忙扔掉香烟,站在那呆呆得看着我。也许是老师的身份,让他当时的表情就是诚惶诚恐。我并没有批评他,只是嘱咐他早些回学校,因为那个时间段是学生在校上自习的时间。第二天,他主动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出了他昨天逃课的原因。轩本来是个不错的学生,好多老师都说他聪明,给我的印象也很好。可在高一下半年学校重新调整了班级,轩离开了原来的班级。新的环境让他感到很陌生,新的同学和老师让他感到很不适应,没能够很快的调整心态,融到新的集体中去。有一天轩迟到了,新的班主任批评了他,这让他感到很不快。第二天轩又迟到了,这次他是故意的,他不愿向老师认错,老师很生气,就请了他的家长,面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轩不仅没有改正,而是选择了逃避,逃学去网吧待了一个上午。后来就出现了开始我讲的情况。轩对我说自己很想回到原来的班级,对原来的老师和同学很留恋。自己非常担心在新的环境中和同学们处不好,怕被老师和同学们瞧不起,心情非常焦虑,产生了对立情绪。
   
      案例分析:
   
      轩的行为是因为心情焦虑时间过长,自己长时间处于无缘无故又无法摆脱的紧张状态引起的。通过和轩谈话了解到,其实到了新环境中后,他并没有和别人发生矛盾,而是自己过度担心、紧张的情绪使自己产生了焦虑心情,从而导致行为失常。
   
      辅导态度及  方法  :
   
      一是理解接纳他,把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尊重他,信任他,宽容他,告诉
   
      他相信他讲的话都是实话,产生这种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情绪。 二是鼓励他给予他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充分肯定他的过去,帮助他分析原因,要能够正视自己和他人,学会在新的环境中学习并成长,以前能做好的在新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做好。遇到较困难的事情应该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三是积极关注他的进步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把这种做法持续下去,直到他的情绪有了明显的改变。四是帮他建立正常合理的信念。当通过辅导他的心态好转的时候,委婉适时的引导他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去除不合理的信念,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新问题。当然,轩的心理和情绪后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仅改善了和老师及同学的关系,学习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案例二:新橡皮,旧橡皮
   
      学生娟平时在我的眼里还是个比较开朗的学生,可有一段一连几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讲精神比较差。凭着自己多年做班主任的的直觉,我感到她一定有什么心事。于是我在一个自习课的时候找到了她,娟向我讲述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一件事。娟新学期开学的时候,买了一块新橡皮,式样很新颖,娟很是喜欢,时常从文具袋中拿出来独自欣赏。自己舍不得使用,擦字时还是用原来的旧橡皮。这个举动被同桌和前桌的三位同学观察到了,三个人都注意到了娟有了新橡皮。有一天,前桌蕾同学写字正好要用橡皮,就向娟借用。娟就随手把旧橡皮递给了蕾。蕾知道娟有了新橡皮,本想借机会看看,可没成想娟递给自己的是旧橡皮,心里不是很高兴。下课后,蕾和另两个同学讲了向娟借橡皮的事儿。说娟“抠”不愿把新橡皮借给她。三个人的谈话恰巧被走过来的娟听到了,娟心里很不是滋味,感到很委屈,虽然当时没有说什么,可就此背上了心理负担。一连几天本来和娟很要好的三个伙伴让她有了疏远的感觉,自己感到怕见到这三个同学,尤其看到她们三个在一起聊天就更感到一种心理恐惧,觉得她们三个人就是在议论自己,在说自己的坏话。越是这样想心里就越是不安,以至于出现了上课时常走神的表现。 案例分析:
   
      娟的行为在处于心理成长期的孩子来说,也是常有的现象。这是一种社交障碍。渴望和别人交流又存在害怕被伤害的心里,是他们出现社交障碍的主要原因。这是一种令人感觉很不舒服的情绪,它带来紧张、焦虑、甚至恐慌,也会带来身体上的各种不良反应。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他们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疑神疑鬼,因为抗挫折心里不够,所以才渐渐形成了恐惧心理。
   
      辅导态度及方法:
   
      对于娟和其他的三个伙伴,可以通过个体辅导的方式指导她们相互包容和理解,教授她们  人际交往  的技巧。辅导时一要给予她们充分的理解,要耐心听他们讲出自己心中的疑惑,也要告诉她们是相互猜忌的心理在作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要让她们能够接受心理辅导。二是给予她们耐心和鼓励,告诉谈们要尝试真心和他人交流,告诉对方自己的真实想法。娟就说自己其实不是不愿意借新橡皮给同学,只是想多保留几天,好好享受一下新橡皮带给自己的快乐。我就告诉她如果当时自己能够和伙伴们讲清楚,伙伴们一定会理解的,就不会出项相互的猜忌和不安了。而其他三位同学也讲清楚就是想欣赏一下新橡皮,并不是非得用它去擦字,那结果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了。可见,帮她们澄清问题,在解决孩子们的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三是帮助他们改变对人际交往中的恐惧态度。告诉她们,当出现问题是,要能够把心中的不快讲出来,克服恐惧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谈论它,同我们信任应且能够倾听我们谈话的人讲出自己的心里,这样才能有助于克服困难,消除人际交往中的困惑。
   
      当一个人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与家庭的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如失去父母、生活在单亲家庭、缺少父母关爱等,或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人际交往困难,难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等,都容易产生孤独感、无助感。于是,部分学生借助网络交友或玩游戏,通过虚拟的人际沟通和情感上的交流,获得安慰、支持和理解,弥补现实生活中。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2   
      一.案例介绍
   
      沈某是我班一位二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  毕业  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沈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沈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沈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沈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沈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沈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沈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沈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沈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沈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沈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沈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沈某突出的个人  事迹  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沈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沈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沈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沈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沈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沈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3   
      张某,进入初中后,虽刻苦有余,成绩却不理想,在班上处于中下游水平。原因是:数学极差。虽然情况如此,但该生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很高,尤其上数学课时认真听讲,专心笔记,考试时却手忙脚乱,似是而非,与自己的期望值总是差距很大。本学期情况发生了180度大转变,第一次数学测验破天荒的考了90分,这给了他极大自信和动力。以后他感觉上数学课很有兴趣,听得也很明白了,慢慢的对数学产生了信心,不怕考数学了,而且还带动了  其它  科的学习。
   
      上述是一组对比案例,但有着共同的特点:
   
      1、两位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她们一心想获得好成绩。
   
      2、两位学生在遇到挫折后,均陷入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中,但结果不同。从根本上李某需要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激发出内在的动力;而张某通过一次小小的数学测验这一外界因素激发了内在的信心和功力,获得了学习上一种成就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上述两个案例代表了初中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而这种心理压力问题往往导致学生走两个极端。所以,把握和调适这种心理压力,并探索出一种科学的对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
   
      1、大部分同学认为自己有心理压力。成绩越好,比例愈高,好多同学用“好烦,好累”来形容心理压力,显然心理压力已经超负荷。
   
      2、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人际关系或环境方面。
   
      二、心理压力的调适
   
      面对心理压力,我们应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如①运动,游戏;②向朋友倾诉;③写  日记  ;④与师生谈心;⑤大笑一场;⑥大睡一觉;⑦听音乐等。
   
      心理压力的疏导与宣泄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很是重要,老师要主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教会他们如何调整心态,减轻压力,面对人生。
   
      三、心理压力的对策
   
      针对心理压力的基本状况和产生的主要因素,我们应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心理教育,切实做好攻“心”的艺术。
   
      1、针对学习方面的压力。我们既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明确学习目的、学习方向;又要重视  社会实践  和校园文化生活,尽可能减轻负担;要“授人以渔”,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方法,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和分数观。
   
      2、针对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加强人际交往教育,鼓励学生相互沟通,相互信任,自我反省。另一方面,父母与孩子要“和平共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进行交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给予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指导;肯定成功的同时,也有失败和挫折。再之,教师要对学生公平、公正、尊重、信任,更要有“让我们一起努力”的思想。
   
      3、针对环境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要洁身自好,为子女营造良好的氛围。另一方面,学校的各项  规章制度  要尽量体现人性化,要“严而不死,活而不乱”。
   
      4、“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对心理压力的调节和对策,我们还需强调以下方面:
   
      ①科学适时地加强心理挫折教育
   
      ②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  学习方法  
   
      ③选择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其实,初中生面临的问题还很多,但心理压力问题是最主要,最突出的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地处理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解决他们学习中的根本问题、内因问题,才能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才能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正常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

8.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有把好关,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案例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一   
      毛某是我班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
   
      二.案例分析
   
      自卑畏怯的心理大家都不同程度的有,有的同学在小学五年里顺利地走过来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儿也不如别人,自卑的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缺乏自信心,走进六年级的学习,特别是参加  毕业  会考,心理可能就忐忑不安。一旦中途受到了挫折,更加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在激烈的竞争中,这种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
   
      1.个人因素
   
      通过观察,我发现她长期受自卑、羞怯、焦虑和恐惧等负面影响,过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一直怀疑自己的优点。即使在成功面前也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陷入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这样就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发展。
   
      2.家庭因素
   
      现在的家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造成家长对孩子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导致许多的小学生肩负重担,过重的压力在学生未能达到父母期望时,便使学生形成自卑心理,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不安、烦恼、孤独、离群等情感障碍随之而来。母亲对孩子的学习辅导力不从心,父亲每晚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偶尔才过问一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的期望也很高,但表达的方式十分粗暴。
   
      3.教师因素
   
      在学校里,如果教师对一些同学了解不够,关注不多,就容易造成对这些同学的评价偏低,一旦如此,几个月或者几个学期以后,这些同学便逐渐产生失落感,在老师那儿他们得不到适时的表扬和赞叹,久而久之便否定了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慢慢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也就越来越不自信,此时自卑感却慢慢占了上风。另外,老师对少数心目中的优等生日益产生的偏爱,对多数属于中间状态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普遍滋长严重的自卑心理。再加上老师片面地认识学生,对优等生日趋偏爱,更进一步加深小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的自卑心理日趋严重。
   
      多年的班主任  经验  告诉我,毛某同学出现这种情况,极可能是因为她的心理有一定问题。如何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走出这个阴影呢?
   
      三.辅导策略
   
      这半学期以来,我在班级里进行了“班级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活动管理实践,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毛某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班级管理、年级管理。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
   
      1、 激励教育,唤起信心。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毛某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毛某闲谈,中午她在校午睡时,帮她盖好被子,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对同学说:“看,我们的毛某今天坐得真端正!”“我们的毛某同学回答问题真响亮”“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毛某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毛某开始喜欢和我接近了,有一次,她还天真的问我:“老师,你是老师吗?”“我不像老师吗?”我反问。“不太像,你上课老爱笑,老师上课是不笑的!”我欣然地拉着她的手说:“好孩子,这是因为你不知道,其实上课爱笑的老师多得很!”
   
      2.树立信心,激起动力。
   
      记得有一次班级举行小组间的演讲比赛,作为胆小的毛某被所在小组选上了,我知道这是小组成员给她的机会,我就发动她的好朋友动员,并让他们一起上。开始她不愿意,最后加上家长和老师的鼓励,她上了。而且表现得还不错。我和其他老师都在自己所任课上以她为典型进行了表扬。她第一次在同学们面前有了开心的笑容。从此她变了好多。对好多课似乎也有了一定兴趣。后经过不断鼓励,巩固,她进步了。有一天她问我:"我能行吗?"我说:"你这么棒,当然行。演讲都说得那么好,还有什么不能上去的呢!"她激动地不住点头。从此,她真的非常努力,成绩有了飞跃。
   
      3.重视家庭,提高能力。
   
      毛某心理上的自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家庭的教育环境与方式。因此,我把她的父母请来,详细地分析了毛某在校的表现及原因,与他们交流,反馈情况,共同商量解决孩子不良心理状况的办法,建议家长选择适当的教育方式,我们要为自卑的同学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比如在家里:有客人来到家里,家长可以让她为客人递茶、剥糖果等,也可以让她与客人玩一会儿,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同时,适当地让孩子做家务,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从家务劳动中锻炼与家人交往的能力。对孩子的进步给予肯定、表扬。
   
      4.进行评价,促进自信.
   
      开展形式多样的评比活动,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们让她自主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她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毛某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获得了自信;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为了调动她的自我教育意识,每个月都给她以正确的评价,把毛某突出的个人  事迹  在班集体中、家长会上集体表扬。这样充分调动了她的积极性,使他在评价中自我激励,迸发个人力量,不断自律、自信、自强。
   
      5.参与管理,自信自强。
   
      通过自主管理课题的深入,我们将更多自主的空间给了学生,在班级中,我们提倡"班干轮换制"、"组长负责制",在年级中我们推出了各项管理岗位,让学生充分自主,不断自律、自信、自强。在经过一番激励之后,毛某也积极投入到各项自主管理中来,从班级的小组长开始,她对自己、对同学、对事情的看法有了明显的变化,她不再沉沦在自卑之中,更多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在管理中,毛某发现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通过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协作,她所在的小组不但各项评价合格,而且在班级中也名列前茅,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毛某脸上露出了笑容,从此她行为更自律,态度更积极,学习更自信。 6.辅导效果
   
      通过辅导,通过我们慢慢地去关心她帮助她,她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毛某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学校模拟考试总分班级第六名,下课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做游戏,上课能举手发言且声音较大声。家长也反映在家学习主动,乐于把班级的事讲给父母听,主动帮家长做些家务。
   
      五、结论。
   
      会自卑,往往是因为缺少了自信,或对于自己的某个地方不满意而感到自卑。不管自己有再多的不好之处,都不应该对自己失去信心,信心是自己的,一旦失去了,就很难再找回了,但是只要对自己一直充满信心,就不会怕自卑。对于那些有自卑的人,我们要多关心她们,让她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毛某的成功,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针对类似毛某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老师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慢慢地转变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使其自信自强。从而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父母,老师,同伴上来,最终消除与所有人的隔阂,乐于接受教育者的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二   
      一、 基本情况
   
      王XX,男,10岁,小学四年级生,独子。父母均为农民,大专  文化  ,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 主要问题
   
      攻击性行为表现明显,伴交往不良,学习成绩中下。父母主述:孩子在学校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而且时有动手发生,因此同学关系紧张,很少参加团体性活动,显得不合群。与老师很疏远,见到老师不会主动打招呼,并且对老师的批评感到反感,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争执。回到家中,与父母话很少,并且爱发脾气,不允许他人摸他的头,即使是亲戚们宠爱的表现,也会生气。因为经常怄气,所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不喜欢的老师,更不要听课。作业不会,也不会问老师或父母,也不愿意父母管他的功课。因此,学习成绩逐日下降。
   
      三、 分析与诊断
   
      (一) 有关测试结果
   
      1. 该  儿童  的确实存在攻击性和交往不良倾向;
   
      2. 该儿童的个性偏外向,有"乐群外向"的特点,与父母所述的"不合群"相矛盾,需具体分
   
      析原因;
   
      3. 该儿童的智力与注意力正常,具有正常的学习能力,成绩下降,应着重考虑非智力因素。
   
      (二) 成长过程
   
      从小随父母生活,在幼儿园大班前基本上性格温顺,甚至比较胆小,对父母的话很听。这与父母的性格特点很相似,他们的做人风格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经常以息事宁人的方式教育孩子:要与小朋友团结,不可以打小朋友。如果有小朋友打你,你就躲开。甚至有时并不是孩子的错,只要有老师说今天王XX与某个小朋友"抢"玩具(实际上是后者抢前者的,老师也只是习惯性描述罢了),父母就会再次教导:下次别与小朋友抢,给他算了,你再去玩别的。那时候,王XX基本上是个听话的孩子。
   
      上了大班后,一次一个小朋友拿绳子去勒王XX的脖子,想牵着他走。王想起妈妈说过:脖子
   
      是不可以被随便勒的,很危险!于是,他反抗了,而且劲很大,一下子抢过了绳子。那个小朋友吓得跑掉了。据父母称,自那以后,他开始象变了个人,开始不断"惹是生非",直至上了小学后,
   
      逐渐变成了老师眼里的"问题儿童"。
   
      其实,应该说,比起同年龄的孩子,王XX还是让父母少操了很多心,尤其在学习上。基本上
   
      这四年来,都是他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象整理书包之类别的孩子需要父母帮忙的事,他都能自己管好。而且可能是家庭影响,父母都爱看书,所以王XX也非常爱看书,小小年纪,已经将《水浒》、《三国演义》等名著看过了。三年级前,虽然爱打架,但功课还是中上偏优,只是到了四年级,换了个班主任,比较严格,经常叫他到办公室,于是开始反感,不大听课,成绩下降了。
   
      而且前一周的某节班主任课(数学课)上,明明是他旁边的中队长叫他,他才说了一句话,但老师只批评了他,他感到愤愤不平,却并没告诉父母,还是父母听别的同学说的。现在,他脾气很大,情绪经常很激动,父母问他多了,他就会发火,大喊大叫,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
   
      (三)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防御",其核心是"不被伤害",怕小朋友用绳子勒坏了自己而引起的自我保护性反应。当这种行为的结果满足了个体"免受伤害"这一需要时,就已经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而后又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比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的可行性。"胜利"的体验比起以往"躲避"等消极反应所带来的结果要开心得多。因此,小王XX因大班的一次偶然尝试,将在观念中形成这样的推理: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不一定要躲开,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自我保护"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信息过度敏感,以致作出"假想防御",比如:对别人无意的碰撞,以为是故意的挑衅,因而作出"反抗"。而在他人眼里,则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王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根本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而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王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老师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老师宣泄,而指向同学;一种寻求关注的不当方式,因为"攻击性"而交往不良,少有人理睬,所以干脆以"攻击性"寻求注意,寻求理睬。
   
      2.  人际交往  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也抱了老师处事不公的怨气,甚至引起了同学的"注意",但这些行为却也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小王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王XX对班主任老师的不满,有老师主观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澄清,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小王之所以对父母话少,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肯定父母批评、指责,谁喜欢总听"坏话"呢?其二,仍然要追述其成长经历,大班前父母的处世教育与大班后"自我拼搏"的结果几乎相悖。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而他们之间却缺乏这种"沟通",孩子认为父母只会批评自己,并不能给自己"保护",父母则认为孩子不懂事,总出状况。
   
      3.学习适应性:
   
      虽然学习退步了,但其有学习基础,只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除了以上的行为与人际协调外,主要是对  学习态度  、  学习     方法   等方面的干预。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将情绪与学知识分开,以及给予相应的注意力训练,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一般年龄越小,课堂学习越依赖于对老师的好恶,喜欢这个老师,可能会很专心地听课,尽可能去表现良好,让老师喜欢他;反之,则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恶作剧"。因此,必须在认知上明确来学校的目的,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人际问题、学习问题等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紧密关系,都有着共同的成长经历等背景。
   
      四、咨询过程(平均1.5小时/次)
   
      第一次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3.确定主要问题;4.探寻改变意愿;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 晤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
   
      2.儿童做CBCL及CPQ测验,同时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主题;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父母及孩子,并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父母与孩子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6.留相应咨询作业:(1)"再现"事件:父母与孩子重新讨论"老师冤枉"事件,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如何更好。
   
      (2)父母有必要与老师去谈一次,让老师增加对孩子的了解,并澄清孩子的"委屈";
   
      (3)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
   
      第二次
   
      目的:1. 加深咨询关系;2.突破"攻击性"应对策略。
   
      方法:晤谈、仿同法
   
      过程:
   
      1. 行为契约法反馈咨询作业:父母与孩子交流了"委屈"等事件,且母亲与班主任老师谈了孩子的事,班主任了解了"委屈"事件,主动向孩子道了歉,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上课表现有进步;
   
      2. 与孩子就"最受欢迎的同学"谈"人际交往"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觉知;
   
      3. 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 咨询作业:(1)父母继续"特意"积极评价:只找孩子的优点,并至少准备10句好话;
   
      (2)孩子按"行为契约"行事,诸如:不主动打人、不主动骂人、每天早上对着镜子笑三下、上课"盯"老师、回到家说"我回来了",出门说"我走了"……
   
      (3)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三次
   
      目的:1.学会合理评价;2.提高自控力;3.加强亲子交流。
   
      方法:晤谈、理情疗法、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老师表扬,并在某天午餐时有个同学碰了他一下,他也没有生气;父母说孩子10好话,让父母与孩子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班主任及父母;
   
      3.改"行为契约法"为"代币法",增强亲子之间的联系。
   
      4.咨询作业:(1)找班主任老师的3个优点;(2)执行"代币法",以"代币"量赢得自己愿望的满足,诸如:买某本书、去游乐场一次、零用钱等等。
   
      第四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发展学习策略;3.增强信心。
   
      方法:晤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 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 做学习适应性测验及智商测验,肯定其学习能力,找出学习策略问题;
   
      3. 训练"提问法",以提高课堂效率,将注意力集中在学业上。
   
      4. 咨询作业:(1)选一门课,每天准备好一个问题,带入课堂,在课上找答案;
   
      (2)收集别人对他的"微笑"与"好话";(3)父母继续"代币"激励。
   
      第五次
   
      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收束咨询。
   
      方法: 晤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提问"应用,调整提问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 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巩固与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
   
      五、咨询效果评价
   
      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攻击性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学习适应性水平。过程较完整,有条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分析篇三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原因分析: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3.学习适应性:
   
      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