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为啥难封?

2024-05-16 14:28

1.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为啥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一句诗词,出自唐代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王勃因得罪唐高宗被放逐,路过洪州,即兴作此诗,“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感慨自己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和冯唐、李广一样。
这句诗中,李广难封是说李广终生未能封侯,但李广真的是时运不济、命运多舛才不能封侯吗?



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李广一生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场战役。可是,《史记》、《汉书》及《后汉书》只记载了寥寥几场。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从军抗击匈奴,因为擅长骑射,杀敌俘虏很多,封为汉中郎,连汉文帝都说李广生不逢时,如果是汉高祖刘邦那时候,这个功劳都可以封为万户侯了,“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汉景帝时期,李广跟随太尉周亚夫平七国之乱,因为李广接受梁王授给他的将军印,得胜回朝后,没有封赏。做上郡太守时,使计吓退匈奴,杀了两人俘虏一人。
汉武帝元光二年,汉朝用马邑引诱单于,李广当时是骁骑将军,但是没打起来。四年后,李广出雁门关追击匈奴,兵败被擒。回到汉朝后,朝廷以李广损兵折将还被生擒为由要杀了他,李广花了钱摆平之后,被贬为平民。元朔六年,李广重新被起用为后将军,随卫青出击匈奴,李广此次无功而返。两年后,李广和张骞分兵出击匈奴,李广被匈奴左贤王包围,损失惨重,李广苦战无功。元狩四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李广此时身份是前将军。但是考虑到李广年龄比较大了,卫青把李广安排到了右路军,结果因为没有向导,部队迷路了,无功而返。



按照这些记载来看,李广一次经历大小六次战役(光武二年没打起来),其中一次内部平乱,五次北击匈奴。平七国之乱这次呢,虽说是最后胜利了,可是,李广实在是没有政治头脑。
梁王是谁呢?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弟弟,窦太后的宝贝儿子。窦太后曾多次让汉景帝立刘武为储君。李广作为汉朝的将领,接受藩王的将军印,关键这藩王还是刘武。这简直是赤裸裸的给汉景帝上眼药,汉景帝没找个理由杀了你就算不错了。
而五次北击匈奴中,两次兵败损失惨重,一次当了俘虏,一次迷路了,一次没有建功,只有汉文帝十四年那次,确实打了一场胜仗。而且,这仅有的一次胜利,汉文帝也说了,要是放在汉高祖时,都够万户侯了,言外之意,那就是本朝不够格。而其他几次,就没赢过。别说本朝了,放在汉高祖时期,是不是都够杀头了?所以封侯更不可能了。



李广曾因为堂弟李蔡不仅被封侯还位列三公而愤愤不平。因为李蔡这个人,名气威望,远不如他李广。
但是,李广真的是因为时运不济才不能封侯么?我觉得不是,这和李广的个人性格有很大关系。《史记》中记载,李广“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说他以力战为名,这个力战,可以解释为奋力作战,也可以说是李广勇武,有勇无谋。而且李广“广讷口少言”,木讷不爱说话。在漠北战役中,卫青让他并到右路军中,也是奉了汉武帝的密诏,毕竟李广年岁较大,但是李广竟然“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也说明他这个人情商就不太够用,说到底他只是一个擅长骑射本领的普通将领,略有谋略而已。而且从七国之乱中他接受梁王的授印这件事来看,更能说明他有一个武将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没有政治头脑。
我觉得他的怨怼,来源于汉景帝时期,他就已经略有薄名,起点太高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也太高,但实际上他的能力确实不足。汉景帝时期,和匈奴作战较少,主要是和亲为主,武将出彩的人并不多,作为名将后裔,而且骑射俱佳的他来说,已算是上等之姿。到了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的是军事为主的策略,但此时,朝廷上能征善战的将领太多了,李广在这些人中,也仅仅只是一个中等之姿。所以我认为,李广不能封侯,算不上时运不济。你们觉得呢?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为啥难封?

2. 「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到底为啥不得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为什么难封侯? 李广自我反思:我当陇西守时,羌党反,我诱降他们800多人,又使诈当天把他们都杀了。 当时一个会望气观相的王朔就说:人家投降了你又把人杀了,属于阴损,自招祸气,所以你不得封侯啊。 其实根据班固的观点来看,李广是人品不太够,气度小,别人稍他不善于他,他记恨在心,他甚至公报私仇。 李广喜欢射猎。当年在蓝田野居时,就喜欢去南山中射猎。有天晚上他又带人骑马去了,期间还任人在田间喝酒。回到霸陵亭,霸陵尉醉了,喊他站住。李广手下就说了:「 ”故李将军。”那亭尉不理会,反而讥讽:「 ”就算是正式的将军,现在也不能夜间出来,何况是你这个过时的将军。 李广对此一直怀恨在心。 之后李广因平定右北平被汉武帝封为右北平太守。李广立即请求让霸陵尉一同前去。结果霸陵尉一到军中,李广就把他杀了。 杀了之后还有个后续,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没写,班固在汉书里面加上的: 广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上书自陈谢罪。上报曰:「将军者,国之爪牙也。《司马法》曰:『登车不式,遭丧不服,振旅抚师,以征不服,率三军之心,同战士之力,故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状;是以名声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邻国。』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请罪,岂朕之指哉!将军其率师东辕,弥节白檀,以临右北平盛秋。」广在郡,匈奴号曰「汉飞将军」,避之,数岁不入界。 这段话是说什么呢?就是李广把霸陵尉杀了之后就跟汉武帝请罪。他其实也知道,皇帝不可能因为一个霸陵尉把他撤了。 汉武帝也的确不可能撤掉李广,不仅如此,还搬出《司马法》给他打圆场:我对你的期望是统治右北平,你就好好做事吧。 不过这事让李广在汉武帝心中,还是留下了一些不悦的印象。 那司马迁为啥不写这段呢? 司马迁对李广持有高度的赞誉,他认为李广就是他在写史记中也带有些强烈的个人感情。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回过来,再看班固写的,正文抄袭了90%的史记,但关键地方,和结尾的评语,做了删减。 赞曰:李将军恂恂如鄙人,口不能出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流涕,彼其中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然三代之将,道家所忌,自广至陵,遂亡其宗,哀哉!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首先:删除了「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 其次,加入了孔子说的:「 ”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 李广到底正不正,历史会评价。 无求生以害人。李广到底有没有为了求生而害人,大家也可以自己去读读《史记》和《汉书》。 但不管怎么样,李广难封侯,大概还是在于他没有啥军功可言吧。 
   

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王勃的一首《滕王阁序》在我国的骈文史上留下光彩夺目的一章,其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一句“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更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结之情,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背后,其原因难道真的是简简单单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吗?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隐情?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冯唐与李广的郁闷人生。
冯唐的祖父是赵国人,汉朝建立以后,搬迁到安陵地区。适逢汉文帝时期,文帝主张尊孝悌、尚节俭、以德服人,而冯唐因为非常的孝顺而闻名乡里,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文帝。
有一次文帝曾经问他:“我听说赵将李齐非常的有才能,以至于我每次吃饭的时候都非常思慕他作战的雄风,你知道他吗?”冯唐说:“他还比不上廉颇与李牧呢!”文帝非常好奇,冯唐就把廉颇与李牧的事迹说与文帝听,文帝听完之后,在高兴之余,也发出了深深的感慨:“哎,如果我身边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又何必害怕匈奴为患呢?”
冯唐听了之后说了一句话差点没把文帝噎死,“臣诚惶诚恐,冒死以陈,即便有廉颇、李牧这样的人,你也不懂得任用啊。”后果可想而知,文帝丢了面子,非常生气,这事情如果发生在一些暴君身上,估计冯唐当即小命难保,但文帝毕竟是以德服人的仁君,于是在私下责备冯唐:“你可以私下这样说,但没必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我啊。”冯唐谢罪说:“我是个乡下人,不懂得回避。”这句话估计让文帝再次吐了一口老血。

以上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但足以说明问题所在,瑞士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瑞格曾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冯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身为臣子,不溜须拍马,直言敢谏本是好事,但整天给皇帝找不自在就不对了。
十年后,景帝继位,任命冯唐做了楚相,不久又被罢官,直到汉武帝时期,武帝求贤若渴,乡里再次举荐冯唐,可是这时,他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能再做官了,于是举荐他的儿子冯遂做了郎官。一朝天子一朝臣,冯唐身历三朝,却始终郁郁不得志,这难道都是皇帝的过错吗,其自身难道就没有一点原因吗?纵然他博学多才,但正是一种迂腐的刚直才导致了他人生的悲剧。所幸,其子冯遂与司马迁关系很好,加之太史公本身也‘命途多舛’,不免有惺惺相惜之感,为其立传,这才有了‘冯唐易老’感叹流传后世。
而李广本身则很有传奇色彩,他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深的官兵爱戴,公元前129年,卫青率大军直捣龙城,斩匈奴七百余人,但李广却因寡不敌众,受伤被俘,装死后趁机夺取战马,一路凭借高超的箭术得以逃脱,李广超凡的箭术给匈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昌龄曾有诗称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一时间,让飞将军李广的名号流芳百世,但就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这究竟又是为何?

众所周知,武帝时期,军功是得以封侯的重要考量,除军功外,只能世袭了,但李广的父亲并非侯爵,所以李广想要封侯只有获得军功这一途径。据考证,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二十六人,但李广却经七十余战而未达到封侯的标准,为什么李广在战争之中并未取得与其名气相符合的战果呢。
一、自负无谋,逞个人英雄主义。李广因为自己箭法高超的原因,要求自己封射必中,不中不射,都知道弓箭是有射程的,所以李广常常因为这个原因距离匈奴军队太近而被包了饺子,虽然最后都侥幸逃脱了,但主将被困,后果可想而知。
二、为将而无大局。有三个匈奴的射雕手被李广发现了,李广擅离职守,亲率三百部队前去追击,虽然三名射雕手被杀,但却碰到了匈奴大军,结果匈奴人以为这是李广的疑兵之计,没有发动攻击,李广侥幸得以脱逃,(事后李广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表示,我真没想这么多。。。)如果这真是匈奴人的调虎离山之计,不知李广又当如何,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广没有大局观,容易因小失大。

三、名气太大。匈奴攻入辽西,击败了屯兵渔阳的韩安国。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任右北平太守后,匈奴非常害怕,经常躲着李广,数年不敢入侵右北平,这也让李广失去了很多取得战功的机会。
四、治军散漫。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加上李广本人爱兵如子,所以很多士兵都愿意跟随李广出征,但一支军纪散漫的部队,其战斗力必定大打折扣,面对驰骋大漠的匈奴军队,也无怪乎李广接连作战失利。
五、皇帝不喜欢他,卫青之子尚在襁褓之中,身无寸功,便得以封侯,难道李广还比不上一个婴儿吗,说到底不过是李广的性格以及为人处事的方式导致皇帝不待见他。身为一个给皇家打工的人员,老板的不喜欢无疑是致命的,加之李广的军功确实没达到封侯的标准,一个没有战功又不受皇帝待见的将军,他的前途是显而易见的。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4. 李广难封冯唐易老,为何二人得不到重用?

汉武帝在任用统兵大员方面,重用外戚是其既定政策。他优先考虑的,是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等圈里人,其次才轮到别的将军。只不过类似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才干卓越的外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卫、霍死后,外戚李广利掌兵权,接连兵败,最后还投降了匈奴,这不能不说是汉武帝巨大的用人失败。李广既不是外戚,又不会逢迎取巧,行事也颇多令人诟病之处。
他曾在打猎时被小吏阻拦,竟因此怀恨在心,后寻机将小吏杀害;也曾诱骗八百羌人投降后,将其全部杀害,加上战绩不能服众,自然无法被汉武帝青睐,遂成为战场上的蓝领角色,出苦力干脏活却不受重用,最终丧失了立功封侯的机会。
史书记载中,李广取得重大胜利的记载确实少之又少,而迷路失期或惨败的战例倒颇多,因此有人认为李广徒有名将虚名。但我们也要看到,李广一生中从军四十余年,跨文、景、武帝三个朝代,经历战阵七十余场,守边的跨度从渤海湾到甘肃的天水,历任边境八个郡的军事长官。没有过硬的军事才干和实实在在的军功,不会逢迎的李广是不会令三代帝王都委以守边重任的,也不可能令匈奴望风躲避,并称之为“飞将军”。
因此,李广虽然有种种缺陷,算不上帅才,却也绝对是出色的将才。
由此可见,李广难封只是因为自己的实力不够罢了。很有可能他的许多功绩确是吹嘘出来的。至于冯唐,只能说他是一个悲剧,一个不逢时的悲剧。只能徒叹一声:廉颇老矣!
冯唐、李广性格中的显着特点即为憨直而不善逢迎,这一点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非常透彻。而正因为如此,文帝、景帝、武帝三代帝王,在对待冯唐、李广的态度上,逐步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有雅量,能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汉文帝比较欣赏冯唐、李广。
《史记》记载了这么一件事。一次汉文帝与冯唐等人闲聊,因为匈奴入侵而大伤脑筋的汉文帝感慨地说,若能得到廉颇、李牧,自己就不必发愁了,“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此时,冯唐竞当众毫不客气地批评道:“陛下虽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这话当然令汉文帝极为不悦,“上怒,起入禁中”。由此小事即可看出,冯唐的耿直、不善逢迎简直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
不过,汉文帝毕竟有雅量,不但没有处罚冯唐,反而又找冯唐谈心:“公奈何众辱我,独无间处乎?”他还耐心地让冯唐道出说这番话的缘由。
于是,冯唐先道歉说“鄙人不知避讳”,之后才说出了缘故,原来之前被罢免的云中太守魏尚本是能抗击匈奴的将才,只因报功时多报了6个首级,竟遭撤职。冯唐认为对于边防重将,要放手任用,赏罚分明。魏尚带兵得法,匈奴不敢侵犯。如今仅仅因为一点小过错便重罚,即便得到名将,又如何能用好呢?于是,汉文帝“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由此,他对冯唐也开始重用。
然而汉景帝为人却缺少雅量,因而短暂的被赏识后,说话直来直去的冯唐很快陷入了不受重用的尴尬境地。
汉景帝命冯唐去担任楚国的丞相,但不久就被罢了官,具体原因史料中没有记载。以汉景帝用人欠雅量来看,估计说话直来直去、不善逢迎的冯唐不会得到他的喜欢,被罢官也是必然。而李广虽未被罢官,但也因憨直、不懂政治而遭到了汉景帝的猜忌。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叛,立下大功,并以夺得敌军军旗而威名大震。当时,梁王以将军印赐之,李广竟憨头憨脑地接受了,正是这件事犯了汉景帝的大忌。
身为朝廷的大将,怎能受藩王的官印?因此战后论功行赏,有29人因平叛有功被封侯,而立下大功的李广却未加赏赐。

5.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6.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世人只知李广,那句中的冯唐是谁?

冯唐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他因孝悌而闻名,被官员举荐为中郎署。 冯唐一直活到了90多岁,虽然他很长寿,但是他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虽然他心中一直怀着报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但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实现自己梦想。

冯唐的爷爷是赵国人,而在汉朝建立后,他的家族便迁到了安陵。冯唐从小勤勉好学,并且十分聪慧,但他最大的优点就是非常的孝顺,也正是因为他孝顺,所以被举荐到朝中做官,担任中郎署长这一职位。他在这个职位上做了好几十年,但这个职位只是一个小官。他的年纪不断增长,却一直没有升官。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冯唐遇到了汉文帝。但他与汉文帝交流的时候,因为直言不讳,顶撞了汉文帝,于是冯唐的官位就被罢免,被遣送回家中。

而后来匈奴不断进犯汉朝的边境,这时候汉文帝又想到了冯唐,便重新任用了他,冯唐便向汉文帝推荐将军魏尚,在魏尚的带领下,匈奴安分了很多,不再骚扰汉朝。因为冯唐的建议十分有用,汉文帝就提升了冯唐的官职,但可惜不久之后汉文帝就去世了,由汉景帝即位。


汉景帝即位后,也算是重用了冯唐,让冯唐到楚国去担任相国,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高的职位。可惜的是没过多久他就被罢免了,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发挥自己的雄心壮志,就这样一直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人们才又想起了博学多才的冯唐,但这时候冯唐已经非常年迈,无法再担任任何官职。这样冯唐的一生虽然见证了三位帝王,但都没有的重用,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7. 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他的儿子都封侯了,李广依然没被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最终没被封侯,是因为对方太强大,也因为李广自己的气度不够大。
“李广难封”这句话在中国流传两千多年。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他的竞争对手,太强大,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汉武帝时期为迎击匈奴,大汉派遣的将领有:汉武帝小舅子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这四位都很厉害。
公元前129年,匈奴来袭,他们烧杀抢掠,老百姓的生活顿时处于水深火热中。
汉武帝就命令这四个人,分别带领一路军队反击匈奴。


当时的李广、公孙敖、公孙贺等,都有过作战的经历。只有卫青是头一次。 但是卫青相当幸运,他一路上碰到的军队,都非匈奴主力部队,卫青一路乘胜追击,直接到达匈奴的圣地龙城。
可是,李广这运气就没那么好,他直接碰上匈奴的主力,刚出塞就陷入匈奴的包围圈,虽然拼命抵抗,最终还是寡不敌众,李广自己被生擒。
后来,他自己抢了匹马,召集被打散的兵马,灰溜溜地回了长安城。这回去以后,汉武帝这边论功行赏,自然卫青得到了奖赏,李广在这被贬为庶民,官职也被削去。
李广难封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李广的个人气度不够。

李广被罢免期间,无所事事,除了骑射打猎,就是与人一起饮酒。
有一次外出打猎时,酒喝多了,晚上路过霸凌县的霸凌亭,县尉不让这李广过去。尽管都报上了前任飞将军李广的名号。这县尉怎么就是说不通。这就跟这个县令结下了梁子。其实也不怪这个县令死脑筋,当时最然他们经过的地方是霸凌亭,那里是汉武帝父亲汉文帝的陵寝,县令自然马虎不得,所以时常晚上前来巡查。李广曾经大将军,和一个小官吏争锋,实在不该。
后来论功行赏,李不是战争的主导者,所以尽管他有军功,也难以封侯。

都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为何他的儿子都封侯了,李广依然没被封侯?

8. 为什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冯唐易老中的冯唐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直到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做官了。李广难封的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多年抗击匈奴,军功很大,却终身没有封侯。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出自王勃在《滕王阁序》,主要是表达作者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