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

2024-05-05 20:31

1. 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

 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
                      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同时有媒体爆料,阿里飞猪也有裁员情况,已有多名运营、技术表示自己突然被约谈,涵盖用户增长等部门。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
    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1    去年到今年开始,各个大厂都在裁员。但是让人没想的是金三银四阿里腾讯也要裁员了?近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的消息集体冲上微博热搜,引发大量的关注,目前话题阅读量分别为 1.3 亿和 1.2 亿。其实按照往年的经验每到三月、四月都是企业招聘旺季,应届生跑校招、往届生换工作被冠以 " 金三银四 " 的名号,然而今年却出现了意外 ...
    
    据了解,有爆料称腾讯阿里等会在未来几周内裁员,据员工内部猜测阿里、腾讯预计裁员 10%~30%。而阿里旗下 MMC 事业群正计划裁员,本次裁员数量约 20%,目前多个业务线已经初步敲定裁员名单。
    对于此消息有网友爆料称,这两个热搜其实是阿里、腾讯的苦肉计!故意放出消息说要裁员,目的是为了给年终奖打折投石问路!同时,让在职员工感到压力,老老实实 996!这一招一箭双雕,正是西方资本家过去惯用的伎俩,阿里腾讯不过是拾人牙慧。
    
    不过该消息均为网络传言,未得到媒体证实。到目前为止,阿里、腾讯方面暂未回应裁员有关传闻。
    对此,有网友表示 " 问了一下,朋友是阿里的,没有裁员,问他回我的原话是:" 阿里相对有节操不主动裁人,今年政策是不招人 靠人员自然流动 降成本。我们今年年终奖比去年还多了一个月,就是股票跌得太厉害 "、" 我也觉得很奇怪,比如某企业是出名的 996 福报,哪怕真的困难了,大部分人降薪 955 也可以的渡过的,就是故意的。" 那么大家怎么看呢?
    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2    3月13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据社交平台信息,阿里巴巴(09988.HK;BABA.NYSE)裁员包括MMC(社区电商)、飞猪等业务,腾讯控股(00700.HK)裁员则涉及PCG(平台及内容业务事业群)、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
    同日,时代周报记者分别就裁员传闻联系腾讯、阿里相关负责人,截至发稿未获正面回应。
    
    在“阿里裁员”登上微博热搜前,已有阿里员工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透露“阿里即将开始新一轮裁员,旗下MMC事业群裁员20%,其他部门也有指标”。
    2021年3月,戴珊宣布MMC事业群成立,聚焦社区业务,并整合零售通和盒马集市。2021年9月,MMC事业部宣布整合“盒马集市”与“淘宝买菜”,将其统一升级为新品牌“淘菜菜”。
    有网友在脉脉回复有关淘菜菜的消息称“部分城市已经关仓”“估计331之后还有地方要关仓”,也有阿里员工表示“已接到裁员通知”。
    同时有媒体爆料,阿里飞猪也有裁员情况,已有多名运营、技术表示自己突然被约谈,涵盖用户增长等部门。消息称裁员有N+1赔偿,HR会询问员工选择内部转岗还是N+1,如果选择内部转岗则没有补偿。被裁人员将没有2021-2022年的年终奖。
    
    “我通过阿里的4-5个同学和前辈去打听,他们没有听说裁员这件事,后来有阿里内部人士证实,那个流传甚广的30%比例其实是部门比例,不是全员。”3月14日,一名阿里员工分析称,头部大厂年流动10%都属正常,如果遇到低潮期20%~40%也算合理,“留下骨干,启用大量外包,把基本业务保留下来,后面恢复元气再开HC(headcount,也就是名额)”。
    同日,一名熟悉阿里的.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就其了解的阿里互动娱乐事业部来看,裁员消息不多,但内部竞争的确激烈,其他部门的内部赛马项目也多,“能者上庸者下在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公司是常态,而‘下’在很多时候意味着你要直接离开”。
    3月13日,一名互联网行业猎头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接触的阿里员工来看,整体跳槽还是比较谨慎。
    与阿里一同陷入裁员传闻的还有腾讯。
    网络流传的一份聊天记录显示,腾讯此次裁员6000人,其中PCG裁员4000人,CSIG裁员2000人。被裁员工抽自多个项目组,也有项目组被整个裁掉。
    
    3月13日,时代周报记者从一名接近腾讯的知情人士处获知,腾讯PCG确实存在裁员状况。近期,PCG的小鹅拼拼项目组被解散,应用宝项目组也裁掉部分人员,来自这两个项目组被精简的人员,有的被裁员,有的自行投递腾讯内部岗位完成“内部跳槽”,也有部分人员由公司安排至其他有招聘名额的岗位。安排裁员时,公司对应届生相对网开一面。
    知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小娥拼拼项目解散后,相关人员变为内部“活水”。
    一名腾讯员工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内部“活水”,意思是员工自行投递内部其他岗位,但若岗位不合适或面试不通过,还是有可能面临离职风险。
    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3    今日,有消息称腾讯阿里等会在未来几周内裁员。据内部员工猜测腾讯预计裁员10%~30%,阿里裁员30%。
    本周,阿里旗下MMC事业群正计划裁员,本次裁员数量约20%,目前多个业务线已经初步敲定裁员名单。
    公开资料显示,阿里巴巴于2021年3月宣布成立MMC事业群,聚焦社区业务,并整合了零售通和盒马集市。
    据有关媒体报道,截至4月中旬,阿里集团MMC事业群公开发布近1500个岗位。不仅如此,据网经社表示,阿里巴巴集团在2021年将在社区团购上或投入至少200亿元。
    在此情形下,MMC事业群获得快速发展。数据显示,4月份时,盒马集市全国日单量约200万单,发展至6月份时,订单量升至约600万单。而且,在6月下旬,MMC事业群定下的2021年冲击目标为:开通20个省以上,日均件数达4000万单,日均GMV为3.5亿元。
    
    但MMC事业群一直在调整。6月份,有媒体报道,原MMC事业群渠道负责人邹志俊已被调离,其职务由原B2B事业群运营财务总监李博接任。同时,在MMC事业群负责运营的汪庭祥,还承担了类似美团商业分析部门负责人的角色。此外,9月份,MMC事业部宣布,整合“盒马集市”与“淘宝买菜”,将其统一升级为新品牌“淘菜菜”。
    2021年以来,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潮。
    9月,腾讯启动小业务部门的裁员工作;12月,爱奇艺被曝裁员且比例高达20%以上。同时,快手也传出边缘业务线被优化的消息……春节过后这波“裁员潮”也变得更加猛烈。短短两个月,包括微博、小米、滴滴、知乎、拼多多等在内的一大批互联网头部企业,相继传出人员“优化”、业务线调整的消息。

内部人士回应阿里腾讯大规模裁员:数量被夸大

2. 腾讯阿里被曝裁员,你知道什么是裁员吗?

  “裁员”这个词在劳动法的范畴内,从字面意思看,主要体现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用词为“裁减人员”。 
    其他情形无论是违法辞退员工还是合理辞退员工,我们都称为解除劳动合同。 
    我们这里说的裁员,也仅指《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的裁减人员。 
    裁员并不是支付完经济补偿金就完事了,需要满足严格的裁员条件。 
     首先裁员要达到一定人数:   二十人以上或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 
     其次,裁员的实质条件,需要符合下列情形之一:  
    1.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 
    2.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 
    3.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 
    4.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 
    这里列的四种情形,其实内容比较宏观抽象,对用人单位的举证能力要求较大。但大公司的用工制度相对规范,他们做到按照以上四种情形裁员的能力会强一些。 
     再次,裁员还需要同时满足以下程序要件:  
    1.需要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 
    2.听取工会或职工意见 
    3.裁减人员方案要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 
     最后,裁员还要优先留用下列人员:  
    1.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2.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 
    3.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抚养的老人或未成年人的 
     此外,符合《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二条六种情况之一的员工,用人单位不能对其进行裁员。  
    一旦用人单位裁员不满足上述条件,那么将面临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支付员工赔偿金的风险。 
    而很多公司达不到《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裁员的标准,就会采取一些变通手段,比如主动提出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合同,或者以《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三款规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这些情况都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还有一些比较恶劣点的,通过调岗降薪方式逼迫劳动者自己离职,从而达到不支付赔偿金或经济补偿金的目的。 
    (这种方式HR可能会承担比较大的而压力) 
    总之,劳动者在面对用人单位提出的裁员时,究竟是真正意义上的裁员还是就想让你走。这涉及是拿到经济补偿金还是赔偿金的问题。 
    当然了,如果想早点解决这个事情,不想跟公司耗着,能有合理的补偿金自己就满足了,那也可以接受公司的方案。 

3. 网传阿里要裁员,是真的吗?

网传阿里要裁员,是真的吗?

1.目前国家希望摆脱虚拟现实,走向先进制造,所以对互联网的监管变得更加严格,导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影响,被罚了很多钱。估计未来互联网行业不会像往年那么火爆了。毕竟这些互联网公司都是民营企业。为了在市场上生存,企业不得不裁员和提高效率。所以效益最好的企业也有淘汰机制,更不用说互联网大公司了。年轻人代代更替很快,所以裁员也很正常。这也是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纷纷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进入体制内的原因,只是为了稳定和社会地位。

2.随着疫情影响下的经济衰退,很多企业不赚钱甚至亏损。就连爱奇艺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也开始裁员。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公司被优化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针对这一说法,阿里内部人士回应称,他们并未收到相关通知。11月18日,阿里巴巴第二季度营收2006.9亿元,市场预测2061.7亿元。第二季度调整后净利润285.2亿元,同比下降39%。
3.显然,阿里在今年二季度的业绩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现在有裁员的传言,有分析认为可能不是空穴来风。但实际上,不一定涉及2万人,也不意味着裁员不可避免。即使涉及2万人,按照阿里的规模,大部分人都可以内部消化。很可能阿里会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对个别业务条线进行整合调整。其中,个别部门被取消是正常的;同时,很有可能会增加一些新的部门。
4.目前,阿里巴巴在很多领域的业务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电商板块虽然还是大而强,但面临拼多多、JD.COM等平台的强大竞争,增速慢于友商。娱乐圈基本失败,本土生活被美团压制,蚂蚁金服前途未卜,其他业务的大扩张成效有限。

网传阿里要裁员,是真的吗?

4. 腾讯、阿里也开始裁员了,失业来得太突然…-

   最近最大的消息,莫过于头部互联网公司裁员的传言。3月13日,“阿里裁员”“腾讯裁员”话题直接被送上了微博热搜。  
     
     我朋友圈互联网从业者比较多,因此段子满天飞。。  
     
     其中很多讲房贷的。说不少互联网公司员工在收入巅峰,买入豪车豪宅,每月面临巨额还款,这下子,猝不及防,太慌了。。  
     
     这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package超高,于是背着巨额贷款买贵价房子的,应该不是个例。  
       我身边隔着一个朋友知道的,就好几例。有在杭州买的,有在上海买的。前两年行情太好,package都是200万左右的,月供全都是好多个W。。  
     
     而且呢,众所周知,互联网公司的package都是带股票的,打开券商看看行情。。对吧。。  
     
     目前这种情况,确实慌。  
     
     还是咱前面文章讲过的,其实面对裁员,面对失业,面对工作的不确定性,高薪人员如果资产配置没搞好,安全垫没做好,比一般平均薪酬的人,要慌太多。  
     
     你月薪5000,这里被裁了,出门左转走个100米说不定就找到工作了。你月薪10万,走个小200公里,杭州走到上海,也不一定有合适的岗位。  
     
     刚好最近我星球里,一位星友的提问,也跟房贷引起的焦虑相关,顺便分享一下,希望给有类似疑问的小伙伴一些帮助。  
     
     很多问题,都有共性的东西。看别人的问题,也能帮我们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局”。  
        
      知识星球提问:   
     
     你好,小沫!  
     
       
     我是一名高中毕业就结婚的九零后,没学历没手艺,结婚后和老公开过菜铺和水果店,去年在本地(西北某地级市)贷款按揭了房子,突然感觉前所未有的压力,去年九月在表姐的建议下去学习了美容,要按时打卡上下班,即使人到了忘打卡也要扣工资的,每天还有各种视频语音打卡,根本就没时间思考,还有我发现我不太喜欢和陌生人近距离接触,有点压抑感。工资主要是按销售业绩拿,手工很低的(一个半个小时的背做完就五元的手工),所以工资一直很低。  
     
     这些天很迷茫,要不要换个店试试我到底能不能干这行,还是自己开店产,自己开店我就想到了两元店,两元店进货渠道还是不太懂……  
     
     (孩子已经十岁了,孩子是爷爷奶奶在老家带着,今年孩子爷爷在小年夜由于脑梗突然去世了,突然觉得亏钱家人太多,等房子装修出来后打算把孩子和老人都接过来,可是装修费又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还有在办理房子贷款手续时的疏忽还有十万的房钱要交。)  
     
     真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了,希望小沫能给些建议。  
     
      小沫回答:   
     
     你好呀!感谢你的喜欢和信任。  
     
     我先试着分析一下你的情况。  
     
     你迷茫的导火索是:因为去年开始有了房贷,所以家庭支出大幅增加,而收入并没有增加,所以会觉得压力骤然增大。  
     
     但是房贷只是导火索,背后是这几年你换了几份工作,从菜铺、水果店到美容院,但一直没能找到发力点,不仅收入没有得到满意的提升,反而因为美容院的打卡制度,让你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了,更没有时间去思考提升为未来打算了。  
     
     大量美容院的技师,确实是付出时间长、底薪低的工作。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这个工种的性质,技术的学习门槛不高,人才供给相对充足,所以能给到的底薪有限。  
     
     但是做得好的,综合收入并不低。那什么是做得好的?并不是说手法好,基础技师,靠手法远远超过同行太难了,大部分做得好收入不错的,都是靠提成高,正如你说的,靠拿销售业绩的。  
     
     所以,这个工作,可以说是“披着技术服务外衣的销售”。  
     
     这么说并没有贬义。类似的工作很多,也为很多没学历没技术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通往高收入的门。比如为什么tony老师执着于让理发的顾客办卡,因为tony老师的工作,除了理发,也是半个销售,他们身上都是背着销售KPI的。  
     
     低学历想获得高收入,销售是一条非常好的路。咱不拼死学历,用给公司创造的价值说话。我以前写过我之前待过的互联网教育公司,销售团队让不少没学历的年轻人实现了月入1、2万甚至更高的收入,其实他们在做的就是通过短暂的培训,了解公司课程体系及目标客户,去定向给有潜在需求的人售卖课程。  
     
     只是有的销售是直接的销售,有的销售是像我上面讲的,会披着技术服务外衣。但是如果你只做技术服务部分的工作,相当于另一半销售的职责并没有完成嘛,收入自然很少。  
     
     未来再选择,我的几个小建议哈。  
     
      1. 无论选什么,搞清楚工作的职能、成长路径   
     
     一份工作,从我们进入学习到真正实践、成长,很容易3、5年就过去了。切不可草率,尽可能让自己了解充分的信息再选择。  
     
     比如美容师,其实在网上搜索一下相关职位描述,就可以看到大量的岗位要求都会提到提成、销售理念这些关键词。一般在岗位要求里强调高提成、认可团队销售理念等的,都是带有销售性质的工作。  
     
     所以,无论你未来想选择什么,尽可能多的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多看慢动,摄取到足够信息,理解这些信息,理解未来自己的工作,再行动。  
     
      2. 美容行业前景不错   
     
     个人认为美容行业的前景是不错的。所以即使不满意现在的工作,也可以多看看内部的机会,而不是马上切换赛道。  
     
     看你的表述,只是不愿意与陌生人近距离接触,并不是排斥销售。而美容师的工作性质,它的销售内容,刚好是需要在与客人近距离肢体接触时完成的,需要有强亲和力,能调节气氛,让客人身心舒适,然后引导下单更多后续服务,这对你来说可能非常难。  
     
     所以我觉得你可能可以尝试着在行业内部看看其他机会。  
     
     如果不排斥走带销售性质的路线,比如可以向医美行业的美容顾问发展?一般工作是帮客户建档、做咨询、维护客户等,也带有销售性质,但是不需要跟客人近距离身体接触,可能对你来说会容易一些。  
     
     如果想走带技术的职业路,也是可以的,换工作的时候,着重找不需要带销售性质的岗位。  
     
     比如医美机构的医美护理方向,有一些纯操作器材给客户做服务的岗位,一般不需要销售。因为医美机构服务更细化,要显示专业性,一般提供服务的医师就是纯做服务,有对应的美容顾问配合做销售。  
     
     纯操作的岗位收入会比美容顾问普遍低一些,但是因为岗位职责本身就是纯做服务,所以也不会太低,做好服务就是完成了全部工作内容,不会像你现在的岗位,其实做好服务相当于只是完成了一半工作职责。  
     
     换工作,尽量选择当地大一点的机构,你现在已经有经验了,找工作肯定比之前入行的时候容易,去选择成长培训体系比较完备的,能让你接触到更多讯息学会更多技术的机构,这会让你未来在这行有更多选择空间。  
         3. 关于小生意   
     
     2元店可以在1688进货(1688.com)。之前你开过水果店、菜铺,都没有坚持下来,应该也有一点经验,也已经体会到了现在实体小生意并不那么好做。  
     
     我前几天还估算过我住的小区门口的一个流动水果摊的营收,一个月营业额我估下来大约5K-6K,利润率按30%算,每月收入最多不超过2K。当然我最近在县城住,但是这边是全国经济前20的县城,所以我估计你那边虽然是地级市,但是实体生意不会好做太多。  
     
     而做得好的水果店、菜摊老板,都是会玩儿私域的。把大家加到朋友圈、微信群里,搞秒杀、搞团购、搞积分,高频触达,反复促活,才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但是这可能也是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因为你目前迫在眉睫有房子压力,如果现在贸然进入实体做小生意不顺利,我担心你会压力更大。不知道你先生目前是从事什么工作,如果他的工作性质也不稳定,我觉得你可以先跳槽到更大的美容机构,给自己一个发展的机会,多看看,再去试试,毕竟现在你只是刚入门。  
     
     如果在美容行业的工作发展顺利,这几年存点钱,房贷压力慢慢就会减小。这时候如果还觉得美容行业不想做,想尝试其他路子,你们家庭对风险的承受力也高了,会更稳妥。  
     
     如果有额外时间,如果当地有夜市,也可以在夜市试试做小生意当个副业。之前有分享过夜市给孩子玩儿的很多小生意,比如钓塑料鱼,设备低配版只要100多,小孩20块玩儿一小时,几小时就能回本。后面再摆都是纯赚。读者里也有看了项目去试了来反馈,也赚到了小钱。  
     
     像类似这种的完全可以多试试。投入成本很低,风险很小。做得不好了也不会亏,做得好了稍微扩大规模,收入也就跟着上去了。尤其节假日,抓住时机也能赚点小钱贴补。  
     
     你心地很善良,但是不用因为家人背负太多心理压力。很多事情是自然规律,我们没有更多办法。我是奶奶爷爷带大的,但是他们都去世了,也没有给我回报他们的机会。我也想想就心痛,感到非常遗憾,但是再来一回,我也没有更多办法,生死的事情,都是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必须交的十万交掉,装修可以慢慢来。我跟率哥前些年购房的时候,买完房也是掏空了,我们家用电器都是一个个买的,有了钱买一个。所以不急,慢慢来,买房都是刚开始压力大,过几年就缓过来了。  

5. 阿里裁员2万人说明了什么?

网传阿里巴巴准备裁员2万人,有的部门可能直接消失,这件事说明什么呢?背后的隐藏信息是什么呢?直观来说,阿里这个公司可能已经过了巅峰期,开始走向下坡路了,所以需要以裁员的方式来维持股东回报率。这是成熟公司延迟公司老化最为常用的方法,即把盈利能力强的部门保留下来,将产出低,或投入高的项目裁撤掉,以保证利润的正常。
  
 这是正常公司的常态化作业,没有什么可稀奇的,正常人也都可以理解的,没有多少可说的,但我们在这里就不能仅限于如此认识。
  
 阿里巴巴的裁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企业利润率下滑,需要通过这种手段,保证利润符合股东预期,这是正常企业的常规操作;另外一种是企业经营战略的调整,即企业发展方向的调整,需要将不符合公司经营方向的部门裁撤掉,将资源调整到未来要发展的领域和方向上,这种情况大概率是资源整合,很少出现大规模的裁撤员工的情况,除非,原先部门所涉及的领域,公司完全不再参与,该领域的人员也就没有必要留任了,全部裁撤也便于公司轻装上阵。
  
 那么,阿里巴巴到底属于那种情况呢?因为这两种可能,性质完全不同,第一种可能则预示着公司经营进入成熟期或衰落期,公司仅需要必要的人员运营下去就可以了,发展已经到了天花板,转型风险又太大,只能优先保证当下的利润回报。而第二种可能则说明阿里认为公司还处于成长期,需要将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新的领域和方向上发力,公司发展还没有到达成熟期,发展的天花板还未出现。
  
 不同的情况,预示着公司未来价值的不同,向市场传递的信息也不同。
  
 如果是第一种,则说明公司未来增长有限,没有多少空间来获得超级增长,甚至于收入降低。如果是第二种,则说明公司未来价值尚需要重新评估。
  
 那么,阿里巴巴可能属于那种情况呢?
  
 我认为第一种的概率比较大,原因在于,电子商务本身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到达天花板,且各家电商,基本上都是在存量客户里面搏杀,而新增客户群体基本上处于匮乏的阶段,事实上,当天猫横空出世时,已经预示着消费客户的增长已经变小,需要通过牺牲淘宝的流量来供养天猫,以保证头部电商的利益,同时,阿里通过花呗、借呗等借款平台,提供购物流动性,如此,头部电商,收获了销售额,阿里巴巴收割了使用借贷工具的消费者。
  
 但这种模式有其先天致命的缺陷,通过借贷放大的购买力,总有消耗殆尽的时候,当居民债务杠杆达到一定比率的时候,基本上也就到了天花板,而阿里巴巴想到的措施是继续放大杠杆,准备通过蚂蚁金服的上市,筹建资金继续放大债务杠杆,维持电商业务的增长,当蚂蚁金服的上市可能性被打破之后,电商平台业绩增长的空间也就被限制死了,完全没有原先的增长势头了。
  
 加之,国家要求蚂蚁金服按照对金融机构的要求来进行监管,一下子就将蚂蚁的杠杆增长限制住了,完全没有增长可能性了,电商业绩也自然原型毕露,阿里的经营状态自然也就发生了相应逆转。最后也只能祭出裁员增效的大招了!

阿里裁员2万人说明了什么?

6. 网传阿里将裁员2万人,被裁如何最大保障自己的权益?

一则关于阿里将裁员2万人的消息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对此阿里内部人士回应说,“没有收到有关的通知”。

据悉阿里巴巴第二季度的同比利润下降了高达39%之多,而上述传闻的流出可能也是和公司近期的盈利状况有关。虽然2万人的裁员信息可能并不属实,但是有知名人士分析这则消息或许并非空穴来风,的确存在裁员的可能性,只不过涉及到的人员并没有2万人那么多罢了。
截止到2021年6月30日,阿里巴巴的总员工数已经有大约25.47万人,远远高于其它大厂(腾讯员工人数约为9.42万人)。而目前的阿里在许多业务上都存在挑战甚至可以说是压力。在购物方面有京东和拼多多,在本地生活方面有强劲对手美团,在文娱方面基本已经处于落败的位置。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管阿里巴巴怎么样,它始终是一个庞然大物的存在,我们也不必过于“操心”。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那就是当自己被裁员的时候如何才能够保障自己的权益呢?
裁员在法律上的叫法是“经济性裁员”,对于被裁员,我们首先要搞明白对方裁员自己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
(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
 (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
 (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
 (四) 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如果没有满足以上条件的,自己被裁员可以直接向劳动部门提起申诉。如果满足上诉裁员条件,那么我们则可以进行下一步,对比自己是否依法获得经济补偿金以及公司是否为自己合理办理了退工手续。

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应按被裁员工之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性收入计算。这里的工资性收入,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等,而非单指基本工资。如果前12个月平均工资收入低于本市职工最低工资的,按本市职工最低工资标准计算。补偿的期限是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而定的,每满一年,就有本人一个月工资收入的经济补偿。满6个月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6个月的,支付相当于员工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有关劳动法规规定,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后7天内要办退工手续,包括给劳动者退工单第三联、发还填妥招工退工期限并盖了章的《劳动手册》和在相关职介所办妥退工手续、在社保中心封存劳动者社保关系。如用人单位不及时办妥退工手续,影响有关员工领取失业保险金或就业,可追究用人单位经济责任。
如果单位并没有给予自己赔偿金以及办理完善的退工手续,那么你都可以到劳动部门进行维权。如果以上所有的手续单位都为你办理了,那么这样的裁员则是被允许的,自己只能重新再找工作了。

7. 腾讯裁员范围扩大,此次裁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下面我来回答你的问题:“裁员范围扩大,此次裁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我想说我想说事实上,这很简单。 为什么最近这么多大厂集中裁员? 原因只有四个字——下坡借驴。 仔细一看,可以看到,近期大厂的裁员,已经被一个集团一个部门一个部门集体“摧毁”了。 哪些行业最有可能被淘汰? 这是那些创新部门,边缘部门。 既然要被裁员,当初为什么要设立这些部门,开展这些业务? 

首先,这很简单——反复试验。 大厂的业务进入深水区,就像一艘在漆黑的大海中航行的大船,谁也不知道下一个方向在哪里。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派小船去尝试所有可能的方向。 但是探索新的方向本身就是一件高度不确定的事情。 派出 100 条小艇,也许有 90 条注定会撞上岩石并沉没。 但我受不了这个数字。 不管概率有多小,只要有成功,就会找到这个方向,将公司的能力边界向前拓展一点点。 

其次,没有人天生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每个人都在不断尝试通过反复试验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每个人都会有偏见,市场会用事实说话,消费者会用钞票投票。 但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公司来说,我只需要知道哪一个是成功的。 很多大厂都有类似的机制。 例如,在鹅厂里,它被称为“赛马”。 但问题是,那些失败的团队怎么办? 那些被证明能撞到岩石的小艇呢?

 
再次,最合理的方式是当场解散。 人们重新配置,资源重新组合,市场会自动纠正错误。 人们不再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用的事情上,而是通过就业市场,再次找到并调整自己的位置。 但以上只是一个理想的假设。 其实,该关的不关,该评的不评,那些已经失败的球队还没有离场。 大厂的裁员,要实物补偿,要承担舆论的代价。 

最后,在繁荣时期,反正大厂有钱有资源,多养几个人也无妨。 只要你这几年在大厂工作过,都会有切身体验。 在过去的几年里,并不是所有的主要工厂都人满为患。 办公室明显用完了,电梯越来越硬,食堂里的队伍也越来越长。 活动区没了,茶水间取消了,会议室里挤满了人。 

腾讯裁员范围扩大,此次裁员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8. 传言阿里将裁2万员工、一些部门彻底消失,现实吗?意味着什么?

 
   本来一家企业的部门裁撤、员工增减是正常的业务调整或人事调整,无可厚非,但阿里这种互联网头部企业、明星企业,一举一动都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轻微的“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关注和猜测。
   这不,最近网上就流传着一则消息,煞有介事地说 阿里刚召开了内部会议,要裁员两万人,管理层更加扁平化管理,有些部门将彻底消失。 
   在另外一份“聊天记录”中可以看出, 裁撤人员中包括很大一部分P9、P10中层管理人员。 
   阿里究竟会不会裁撤一部分部门、员工?   阿里系规模之庞大是人尽皆知的事情,历经22年的发展,如今的阿里电商、金融服务、物流、传媒、社区团购、网游、办公等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既有自己发展起来的业务,也有并购、收购、投资其他公司的业务。
    寄托于“电商”这一基础业务,阿里迎来了近20年的黄金发展期,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员工数量越来越多,本身无可厚非,这也是一个集团公司处在上升期的基本规律。 
   然而,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有“谷峰”规律的,当极速扩张遇到“寒流”,调整甚至裁撤部分业务和部门、降薪甚至裁员也是企业公司迎合市场环境、保持竞争力的正常表现,企业“瘦身”在所难免。
    阿里在近两年的发展中也遇到了或多或少的问题,经历了从一路高歌猛进到遭遇瓶颈的过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策面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先是在去年年底,蚂蚁金服因为一些问题,上市被喊停;再就是今年因为“二选一”的垄断经营问题被处罚182亿高额罚款。政策面上的打击虽然不至于“致命”,但元气或多或少的有损伤。
    第二,营收、净利润下降的问题: 
   阿里第二季度营收2006.9亿,比市场预估少了55亿;净利润285.2亿,同比下降39%。39%可不是个小数目,利润下降更不是主动的“战略性”下降,而是“被动”下降。
   利润下降这意味着什么?利润是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更能体现出一家企业的经营情况,如果100元利润能养活100个员工,那么61元利润能养活多少呢?
    第三,不断扩张又看不到效益的尴尬: 
   上文我们说到,阿里一些板块来自于对外投资,比如前几年对苏宁、饿了么等电商业务的投资;对天天动听、华数传媒等传媒业务的投资;对众安、浙商银行等金融业务的投资。
   成功的投资能换回利润分成,也是利润的一部分,但投资都赚钱吗?不见得,比如对数字媒体、 娱乐 业务的投资,2016年、2017年都在亏钱;从传统业务占阿里总营收的比例来看,利润点仍需要依靠电商这一传统核心业务。
   当对外投资看不到效益、当主营核心业务发展遇到瓶颈,接下来该怎么办?裁撤业务、裁撤部门、降薪、适当裁员,好像水到渠成。
    为了长久良性发展的需要,无论是部门裁撤还是员工裁撤,都是出于“自保”,企业正常经营之道罢了,本身无可厚非。 
   另外,从阿里员工的增长来看,截至2019年3月31日,阿里有超过179000名正式员工,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1.6万人,而目前阿里的员工总量约为25.4万人。
    也就是说阿里总员工数量三年时间增加了近9万人,其中近两年平均每年增加3-4万人,如果真要裁员2万人,这一数字看上去虽然庞大,但占比不足8%,似乎也没有那么悲观。 
   第二,更应该关心的是员工的保障问题   裁员规模如此之大,是否为真,现在还没有定论。
    不过,如果真的上演,作为企业正常的业务调整、人事调整,也不应该受到什么谴责,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万一被裁员后,员工的保障问题。 
   首先,补偿方面就不做过多赘述了,一定会基于《劳动法》关于关于解除劳动合同后的相关赔偿标准。阿里的薪资待遇普遍不错,如果在本单位入职年限较长,那么补偿金额还是比较可观的,也算是失去工作后的一份短期保障。
   再者,更重要的是再就业问题。互联网行业有35岁就很难找到新工作的论调,特别是对于没有走上管理岗位的技术工种来说,找一份适当的工作尤其困难,这才是员工当务之急应该考虑的问题。
    第三,行业问题。悲观地讲,如果作为互联网头部企业的阿里都出现如此规模之大的裁员,那么是否意味着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会引起连锁反应呢?是否意味着整个互联网行业的生态都较为堪忧呢?数量如此之大的互联网从业人员如何安置?这恐怕已经不完全是个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了,而是涉及到整个行业,甚至相关的就业保障部门。 
   写在最后:   但凡是有更好的选择,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意看到辛苦培养起来的员工被裁,我们也希望阿里能 健康 、长久的发展,更希望员工不失去饭碗。但愿该消息“失真”吧。
   但当挑战来临的时候,企业不得不作出取舍、员工不得不面对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更希望企业和员工都能双赢。
    另一方面,不管消息真假,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一下互联网行业的择业、就业问题了,是否意味着互联网行业的人才和岗位已经处于饱和阶段了?尤其是对于年轻人而言,这个问题应该深思,避免未来可能出现的就业、择业上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