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用价值论的产生

2024-05-11 20:40

1. 效用价值论的产生

把商品交换的基础归结为物品效用的观点,在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教会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已见端倪。

效用价值论的产生

2. 效用价值论的介绍

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它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3. 效用价值论的发展

效用价值论在17~18世纪上半期经济学著作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和充分的发挥。英国早期经济学家N.巴本(1640~1698)是最早明确表述效用价值观点的思想家之一。他指出,一切物品的价值都来自它们的效用;无用之物,便无价值;物品效用在于满足需求;一切物品能满足人类天生的肉体和精神欲望,才成为有用的东西,从而才有价值。意大利经济学家F.加利亚尼(1728~1787)是最初提出效用价值观点的人之一。他指出,价值是物品同需求的比率,价值取决于交换当事人对商品效用的估价,或者说,由效用和物品稀少性决定。效用价值论在18世纪下半期和19世纪初期处于踏步不前状态。产业革命的实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为古典经济学建立劳动价值论和以它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创造了客观前提。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代表A.斯密和D.李嘉图在阐述劳动价值论过程中,对效用价值论作了有力的批判。在这一时期,尽管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英国的罗德戴尔伯爵(1759~1839)和法国的J.-B.萨伊,仍然坚持效用价值观点,但他们并没有给这种理论增添新内容。 19世纪30年代后,在对抗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背景下,逐渐出现了边际效用价值论。英国经济学家W.F.劳埃德 (1795~1852) 是这一理论的直接先驱者之一。他在1833年指出,商品价值只表示商品的效用,不表示商品某种内在的性质;价值取决于人的欲望以及人对物品的估价;人的欲望和估价会随物品数量的变动而变化,并在被满足和不被满足的欲望之间的边际上表现出来。他实际上区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这两个概念,而且暗示物品价值取决于边际效用。与此同时,爱尔兰经济学家 M.朗菲尔德 (1802~1884)也发表了类似观点。他指出,物品市场价格总是由能够引起实际购买的最低程度需求强度来调节的。德国经济学家H.H.戈森(1810~1858)是边际效用论的主要先驱者。他在《论人类交换规律的发展及由此而引起的人类行为规范》(1854)中,重申了效用价值论,同时提出了满足需求的三条定理(后来被称为“戈森定理”),从而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三条定理是:①效用递减定理,即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②边际效用相等定理,即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③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边际效用价值论完成于 19世纪 70年代初。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其《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同年,奥地利经济学家C.门格尔在其《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中提出了类似的理论;1874年,法国经济学家L.瓦尔拉斯在其《纯粹经济学纲要》(1874~1877)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这三人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们同是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创始人。19世纪80~90年代,边际效用论的发展形成为两个支流,一是以奥地利学派为代表的心理学派,一是以洛桑学派为代表的数理学派。奥地利学派以门格尔和他的两个继承者F.von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为代表。洛桑学派以瓦尔拉斯和他的继承者V.帕累托为代表。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一起通常被看作数理经济学派的代表。

效用价值论的发展

4. 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是以物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或人对物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解释价值及其形成过程的经济理论。效用价值论同劳动价值论相对立,在19世纪60年代前主要表现为一般效用论,自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表现为边际效用论。                        扩展资料                         效用价值论(utility theory of value)
    一、简要介绍
    创建人:亚里士多德
    领域:微观经济学
    实质:商品交换的基础归物品效用的观点
    产生:把商品交换的基础归结为物品效用的观点,在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和中世纪教会思想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已见端倪。
    二、边际效用价值论
    边际效用论者从对商品效用的估价引出价值,并且指出价值量取决于边际效用量,即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商品的效用 。边际效用一词,由维塞尔所首创。价值纯粹是一种主观现象,正如门格尔所指出的,“价值既不是附属于财货之物,也不是财货应有的属性,更不是它自身可以独立存在的。经济人所支配的财货,对其生命与福利,必具有一定的意义。价值就是经济人对于财货所具有的意义所下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
    三、市场价格论
    边际效用论者用主观价值论和供求论来说明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决定,指出物品市价是供求双方对物品主观评价达于均衡的结果。不过,依照分析条件和分析方法的不同,价格论又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如果假定其他商品价格不变,则某一商品市价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的边际评价来决定,这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代表者的价格论即是如此。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它们的稀少性(即边际效用)之比,这属于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斯的价格论就是如此。

5. 效用价值论的评论

边际效用价值论反映了经济学中实证主义原则的进一步贯彻。作为经济学一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在这个理论中的边际分析法、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以及对数学方法的运用等,被经济学所广泛采用。 马克思对效用的性质及其经济意义作了分析。他驳斥了某些经济学家关于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作用的说法。马克思指出,构成财富物质内容的、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的物品有用性或效用法,不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然而,“使用价值一旦由于现代生产关系而发生形态变化,或者它本身影响现代生产关系并使之发生形态变化,它就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范围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411页)。马克思对效用的研究是从分析一定的经济结构得出的,而且随着他的整个理论分析的展开而逐步深入,成为他对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分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关于效用的经济作用,马克思认为,它固然不能起价值的作用,但除此以外,它起着重要作用。例如: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和表现形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使用价值是资本流通过程的重要条件;使用价值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供给与需求调节市场价格的波动;社会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是决定商品市场价值的前提条件等。马克思的分析对进一步研究社会需求的性质、作用和运动规律,具有指导意义。

效用价值论的评论

6. 价值决定一切

都说人要活得现实一些,活得明白一些,活得有价值一些,只有这样才不枉此生,才会活得接地气,才会活得更精彩。你认同吗?
  
 人越成长,越是懂得社会的生存法则。人行,干啥都行;人不行,干啥都不行。一个人的价值,决定着他的社会地位;一个人的价值,决定着他的生存资源;一个人的价值,决定着他拥有的财富。价值,是一个人的社会属性;价值,是一个人的生存意义;价值,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修行。价值,决定着一切。
  
 什么是价值?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所能提供的能力,优势与服务。一个人的能力越强,优势越大,所能提供的服务越被人需要时,一个人的价值也就越大。一个人的价值越大,他的财富就会越多,他的社会地位就会越高,他的社会资源也会越多。
  
 价值的种类?按属性分,可以有很多。我认为最重要的无非是生存价值以及情绪价值。生存价值,是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关键。情绪价值,是我们能够提供给自己以及他人的精神食粮,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法宝。
  
 如何提升自己的生存价值以及情绪价值?不妨试试以下几点。首先,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技之长,培养一门专业技能,努力成为某一领域中不可替代的人。其次,修炼自己的情绪掌控能力。做一个情绪稳定,让自己舒心,让别人开心的人。最后,外修身,内修心,内外兼修,提升自身的综合价值。
  
 价值,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核心的竞争力。不断提升自身价值,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要么赚钱,要么值钱,你的一切有由你的价值决定。

7. 效用价值论的市场价格论

边际效用论者用主观价值论和供求论来说明市场价格的形成和决定,指出物品市价是供求双方对物品主观评价达于均衡的结果。不过,依照分析条件和分析方法的不同,价格论又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如果假定其他商品价格不变,则某一商品市价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的边际评价来决定,这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杰文斯和洛桑学派代表者的价格论即是如此。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它们的稀少性(即边际效用)之比,这属于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斯的价格论就是如此。帕累托师承瓦尔拉斯,但他又以效用序数论和无差异曲线方法,修正和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分析。帕累托指出,痛苦与快乐不能从数量上加以计量,不能用1、2、3、4、…这样的基数表示出来;但人们日常在不同物品组合之间进行选择的事实证明,物品满足欲望的能力的大小是可相互比较的,并可用第 1、第2、第3、第4、……这样的序数来表示,而这对于决定经济均衡条件来说也就够了。因此,帕累托抛弃了基于效用基数论的效用函数,而采取了基于效用序数论的指数函数,并以无差异曲线表示之。在此基础上,他进而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一切经济活动(不限于价格决定)的最普遍的均衡分析,即一切经济活动都可归结为偏好和满足这种偏好时所遇到的障碍之间对立的产物。偏好意谓人的主观欲望,它是行为的动力。障碍意谓在满足效用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限制。当偏好所引起的变动中途受到某种障碍的限制时,均衡就出现了。无差异曲线是帕累托从英国经济学家F.Y.埃奇沃思(1845~1926)所提出的契约曲线引伸出来的。埃奇沃思在《数理心理学:论数学在精神科学中的应用》(1881)一书中,曾以“契约曲线”说明“劳动与工资”在市场上交易的条件。帕累托把这个曲线略加修改,用在消费者选择行为上,表示两种商品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享乐量是相等的。例如:对某消费者来说,面包和酒的下列各单位组合所提供的共同效用可以是相等的:面包 1.6 1.4 1.2 0.6 …酒 0.7 0.8 0.9 1.8 …这个可以无限扩展的系列被称为无差别系列,把这个系列标在坐标图上,便可得到无差异曲线。图中x轴表示面包,y轴表示酒。无差异曲线L1上每一点所表示的面包和酒的共同效用相等。另一条无差异曲线L2所表示的效用高于L1曲线,但L2曲线上任一点所表示的面包和酒的共同效用同样是相等的、无差异的。帕累托指出,无差异曲线既显示了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大小,又避开了效用的计量,因此是一个更合用的分析工具。由帕累托所提出的效用序数论和无差异曲线方法,后来被J.R.希克斯(1904~ )等人所发展,而效用基数论则由A.马歇尔等人所继承。效用价值论

效用价值论的市场价格论

8. 效用就是使用价值,对吗?为什么?

把使用价值和效用看着是两个无关的概念是完全错误的。斯密说:财富的价值有两种属性,其中一种是它的效用的使用价值,另一种是它的交换价值。这就是说,效用的度量标准是它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这种有用物在使用过程中满足人的需求的程度的属性就是所谓的使用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同时用效用和使用价值两个概念。
新的关于效用的定义是出现在边际主义革命以后,边际主义者认为商品的效用的函数是随供应的数量增加而递减的。同时,人的需求存在偏好,因此效用无法直接比较大小,只存在偏序的关系。此外,边际主义者还认为人的需求是无餍足的。因此无法用人的需求尺度计量财富的使用价值。因为任何一个实数与无穷大比较都会趋于零。这样一来,在新古典经济学的词典中,使用价值的概念就消失了。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边际效应递减定律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在斯密和马克思的书中,商品的价格都是在商品供过于求的情况下背离价值(或者说是交换价值)而下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说明人对商品的需求是有合理的量的,例如肉吃多了就会血脂高,否则就不会有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了。因此,对效用的概念的理解应该以斯密的定义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