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2024-05-18 10:10

1. 如何促进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据报道,根据中央关于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指示,今年以来沪苏浙皖顺势而为、乘势而进,在规划对接、战略协同和市场统一等方面共同谱写一首“协奏曲”。

报道称,5月21日,江苏省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共同构建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23日,上海市青浦区与浙江省嘉兴市签订战略框架协议,上海的西大门和浙江的北大门嘉兴再度“联姻”。

此外,三省一市民政部门联手,推动异地养老政策“通关”。沪苏浙皖四地检察长举行座谈会,决定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的司法协作机制,这一系列动作,说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具有高度共识和热切期盼。

分析人士表示,大家普遍意识到,长三角一体化正迎来难得的时间窗口:“天时”上,十九大报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地利”上,三省一市经济水平较为均衡,是全国最有条件率先实现一体化发展的区域。
文章来源:央广网

如何促进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2.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当地有哪些措施值得借鉴?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当地有如下措施值得借鉴。
一、聚焦规划对接聚焦规划对接是推动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的“牛鼻子”。上海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跨省市、跨部门的沟通联络机制,参与了“1+ N”规划和政策体系的制定。领导制定长三角三年战略规划,按清单、项目和责任制推进。
牵头制定“十四五”三省一市规划协调机制,强化统筹协调。
二、聚焦专题合作长三角区域合作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上海联合三省成立了能源、科技、信用等15个专项合作小组,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主动性,聚焦各方关注的焦点和一体化发展的难点攻坚突破,不断提升专题合作质量。
上海是城市合作小组的主要成员,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枢纽和城市经济协调委员会的平台,加快开展跨地区合作项目,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城市。
长三角地区正在形成一大批世界一流的工业集群。长三角区域的集成电路产业占据了国内60%的市场份额,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
除此以外,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四大产业链联盟揭牌,努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聚焦市场统一聚焦市场统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克服市场壁垒、制度障碍,促进区域市场的融合,推动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倡议。
例如,联合制订了14个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地方标准,包括《船舶水污染物内河接收设施配置规范》,并带头推进“一网通办”的更新换代。

3. 长三角制造业要向“三高”迈进

  ■芮明杰 
   长三角制造业在全国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产业链、价值链、工业设计、产品质量、研发投入、产出规模等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在全球产业新一轮分工、新技术革命以及美好生活需求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提高产业链和价值链控制力的新要求。要在技术创新尤其在产业创新方面下功夫,在国家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技术和产业链整合方面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想。
     二是工艺创新。能否实现产品创新到工艺创新的完美过渡,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产品创新成功不见得就能够生产出来。工艺创新是一种再创新,是在对新产品的功能构造、生产技术要求、设备与材料、加工方式等全面评估后在生产工艺上的再创新。再创新虽然建立在别人创新的基础上,但一点不比产品创新简单。
   三是组织创新。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成功,并不能够保证新产品能够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在 社会 分工的条件下,新产品的制造成功还有赖于其他合作产业、合作企业。这样的合作总是基于现有产业链、价值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
   四是市场创新。新产品创新成功、工艺创新成功、产品生产出来了,是否产业创新就成功了?答案是否定的。产业创新成功还离不开新产品在市场上的成功。所谓市场创新是指根据产品特性、消费者偏好,对产品的品牌设计、分销方式、渠道构建、定价、售后服务设计等进行一揽子创新,目的可以有多样性,但核心是把市场做大,实现市场领先与利润获得。
   下一步,推动长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再创辉煌,需要有跨越和赶超的勇气、动力。要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为载体,通过产业创新向世界先进制造业的价值链高端迈进,发展附加价值高、收益大的环节,并积极引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一,产业高新。
   长三角制造业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瞄准未来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具体包含三个方面的特性:在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环节上是高新的,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具有技术与知识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且是国际领先的创造力;具有强大的战略引领性,能够引领其他相关产业技术进步、调整升级,带动产品创新。
   第二,产业高端。
   这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高级要素禀赋,指要素禀赋从传统资源禀赋转向知识禀赋,在企业中更多体现为高端人才群集及在核心技术、关键工艺环节上有高的技术密集度;二是高的价值链位势,一方面在“微笑曲线”两端,一方面在制造业的核心技术、核心部件之上;三是高的产业链、价值链控制力,实质就是对核心资源、核心技术、专利研发或营销渠道、知名品牌等的控制力。
   第三,产业高效。
   这也有三个方面的具体内涵:一是高的产出效率,如单位面积土地产出效率、人均产出效率等;二是高的附加价值,如利润率高、工业增加值率高、税收贡献大等;三是高的正向外部性,指产业与环境和谐友好、生产过程产生污染少、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以及促进就业、带动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发展壮大等。
   (作者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授)

长三角制造业要向“三高”迈进

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始于协作机制创新,抓手则是发展规划的一体化,长三角将创新体制机制,长三角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正驶上快车道。

报道称,6月1日,以“聚焦高质量,聚力一体化”为主题的2018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在上海举行,审议并原则同意《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一体化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推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上海嘉定区和江苏昆山市、太仓市日前签订协议,联合打造“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就产业发展、综合交通、生态治理、小城镇发展编制统一规划;“嘉太生态区”等15个项目开展合作,在集成电路及物联网、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机器人等领域协同打造产业链。

此外,上海“一网通办”、江苏“不见面审批”、浙江“最多跑一次”,长三角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上同频共振、实招迭出,营造公平便利的市场环境,长三角以占全国3.8%的地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25%经济总量的长三角四省市,正以一体化发展的新进程,孕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文章来源:央广网

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何独特优势?

从1982年提出“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到2018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历经36年之久,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因此,长三角地区在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长三角地区是中国先进实体经济的引领区。生产方面,长三角 汽车 产业产值占全国26.23%,造船产业产值占全国30.8%,通讯产业产值占全国29.9%;公司方面,长三角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33.96%,上市公司融资占全国29.54%;贸易方面,长三角进口贸易额占全国44.48%,出口贸易额占全国69.62%,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39.55%。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三角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对内辐射的龙头。
  
 第二,长三角不仅经济总量大,发展也较为均衡。在最新的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浙江和安徽三省共占据43席,强大的县域经济为区域间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长三角 科技 创新资源密集。在中国 科技 部发布的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排名中,上海、江苏、浙江在全国各省市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五和第六位,安徽位居第十一位。《2018福布斯创新力最强的30个城市》报告显示,长三角有18个城市入围,包括上海、苏州、杭州、合肥、南京等城市。而珠三角只有6个城市,京津冀也只有1个城市,长三角地区引领 科技 发展创新的地位愈加凸显。
  
 
  
 在此背景下,近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会议在长海召开,提出要充分发挥长三角优势,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从坚持高水平开放、追求高质量创新、强化高效协同、以及强化组织协调四个方面实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建设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具体来看,一体化是重要发展路径,通过有效一体化,使长三角三省一市形成合力,其最终目标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在一体化方面,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实现资源要素的无障碍自由流动和地区间的全方位开放合作。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必须要打破行政壁垒,让各城市的资源充分发挥作用,协同发展,各地区任何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到左右邻居。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既要让政府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强调市场的作用。长三角更高质量发展将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共同推进,要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
  
 因此,长三角区域要实现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自觉把经济 社会 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加强沿江污染性工业管控,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其次,坚持创新驱动,让 科技 创新更好地发挥基础作用。另外,积极发挥长三角三大城市群的引领作用,带动城市群周边协同发展;最后,构建稳定、高效、共建、共享共用的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长三角地区合作与发展联席会议的组织协调功能,推动长三角区域项目、人才、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张雨陶)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何独特优势?

6.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乐观吗

1聚力创新中心地,打造群落的科创引擎
创新中心地在创新城市群落的发展中具有基因性作用,是决定创新城市群落发展的关键因素。
首先,根据群落的创新优势、世界的技术创新格局和市场的需求,以创新核的原点强化或新区培育为破题点,如建立新的科创示范区或国家新区,围绕其建立创新核评价体系、发展目标,创新重点和发展时序。
其次,完善中心地的核心圈层、支撑圈层和辐射圈层的培育和联动,强化创新人才的吸引集聚,创新主体的扶持以及创新环境营造等内容,通过创新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创新核及其创新生态体系,使之成为群落发展的新引擎。

2强化“流”动与智慧交互,突出网络性
一方面明确中心地的创新内容、等级层次分工,明确创新辐射等级并增强多方式的技术创新合作,增强近域合作、跨区域合作、多节点联系尤其是企业和人才的流动。比如上海在城市内部发挥上海原有"四大中心"(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以及与新的"全球科创中心"在政策、资源,空间、主体等要素上的联动合作,创造根植于上海文化和创新土壤的"创新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建设便于"流"动的机制和平台,如设立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引领上海等创新中心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创新协同发展;构建长三角政府工作小组、专业委员会、企业联盟等合作共享平台,共同策划区域性创新文化事件,建立区域的创新需求库,协同长三角实施重大战略项目,布局重大基础工程等。

3关联开放,突出支撑和反哺,强化全球参与和引领
强化创新核的支撑圈层的营建,重点加强在基础设施、创新氛围、生活服务、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对创新中心打造的支撑服务及其关系研究,并形成有效的政策措施。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增强创新氛围、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以及绿色宜居的生态生活环境是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条件。

强化外围次级地区对创新中心地的反哺功能。小城市、城镇具有广袤的空间,相对廉价的劳动力、相对好的空气环境、相对保护较好的文化基因。两种优势黏在一起形成群落,大都市可以从周边的群落汲取能量改善内部的脆弱性,增强韧性,譬如处在上海、杭州外围辐射圈层的乡镇区域,可以借助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承担中心地的部分功能(思想年会,行业中心、高校分校、企业总部等)。

强化全球参与和引领能力的培育。长三角旨在打造全球城市群落,需要积极融入全球网络并在某些领域逐渐占据全球引领的位置。首先是积极吸纳,如上海以创新核为依托,促进全球重要金融、服务机构落户上海:通过创新创意产业,建立上海全球品牌标识;通过创新带动,建设未来导向的产业集聚区如机器人产业集聚区等。其次逐步突破,如借助具有全球影响的要素(如上海、杭州的高校资源)或产业(如永康的五金产业),在局部领域和地区培育和打造引领全球的科创中心地。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