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的发展历程

2024-04-29 16:32

1. 首钢集团的发展历程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首钢9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2003-现在:立志“三创”,再铸辉煌。一、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解放前30年,首钢历经了北洋军阀的战乱、日本侵略者的占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在此期间,工程建设缓慢,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年累计生产生铁只有28.6万吨,尚不及首钢炼铁厂半个月的产量。30年的沧桑历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黑色冶金工业的悲惨状况,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史,也是一部首钢文化饱经苦难的沧桑史。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东麓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兴建了一座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高炉。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石景山炼厂,将其改名为“石景山炼铁所”。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国民党接管后,于1946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至1948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只部分恢复了生产,产量少得可怜。在这一时期,厂内野草丛生,满目荒凉,工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但是广大工人并不甘心被奴役,他们不仅利用怠工来进行反抗,而且还多次进行索粮请愿和罢工斗争。二、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解放后的石钢获得了新生,石钢工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文化史。解放初期,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中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65年,石钢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高炉利用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1967年9月1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钢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三、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钢迎来了改革腾飞的新时期。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承包制。在管理上坚持从严治厂,严格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树立了“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五种精神”,发扬“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在五种精神和六种作风的指导下,首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这一时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三敢”精神,不断争一流、创最佳,有力地推动了首钢自我改造、加速发展的步伐。1979年12月15日,首钢二号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上世纪九十年代,首钢提出“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产品”的企业口号。在这期间,首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第三炼钢厂建成投产。同期建成投产的首钢第三线材厂,加上原有的第一、第二线材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到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扩大到824万吨,超过鞍钢,名列全国第一。在不断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首钢向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四跨”企业发展,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从1995年到2002年,首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社会上关于“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议论,首钢人陷入了“向何处去”的迷茫之中。四、2003—今:立志“三创”,再铸辉煌2003年初,首钢党委提出“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的号召,确立了“苦干三年,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指导思想。7月首钢党委颁发了《中共首钢总公司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方法途径,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体系。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首先要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驱动力。首钢人牢牢把握思想文化创新这条主线,紧紧围绕首钢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年年有新主题、新突破,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全面深入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3年声势浩大的“八破八立八做到”、2004年全面深入的企业创新工程、2005年丰富多彩的创建学习型企业,使首钢人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活力,提高了认识、升华了境界、改善了心智。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规划。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首钢“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首钢率先进行的都市大型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的搬迁调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先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首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钢人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强思想文化创新,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2006年初,一场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的企业文化全员培训首先拉开了首钢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帷幕。“更新、更快、更精、更强”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着力点,“创新、创优、创业”成为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一轮思想解放使广大干部职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2007年,在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搬迁调整中,首钢党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新首钢”为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文化建设。首钢把弘扬长征精神与首钢搬迁调整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知难而进、争创一流,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拼搏奉献,博采众长、学习创新,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新长征五种精神”。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达到了“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激情”,深入推进首钢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首钢文化软实力的目的。从承包制阶段提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到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创新、创优、创业”,首钢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发展,“三敢”“三创”已成为首钢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精髓。在优秀文化的引领下,首钢的新思想新观念犹如桃李逢春、花争枝头:“做精每件事,创新每一天”;“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持续超越,赢在执行”;“打造精品,制胜未来”;“理念引导行为,精细铸就精品”等思想文化的火花异彩纷呈,燃遍首钢各行各业。同时,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也是层出不穷:“一业多地”的建设发展中,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实施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板材文化、品牌文化的持续打造,推动了首钢文化的整体提升;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中,内容更深入,形式更多样,广大干部职工的热情更加高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新时期首钢人的价值追求应运而生;廉洁文化建设生动活泼、深入有效;等等。

首钢集团的发展历程

2. 首钢集团的发展历程

 首钢始建于1919年,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首钢90年的发展历程,实际上也是首钢企业文化的演变成长史,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
   
  2003-现在: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一、1919—1948年: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解放前30年,首钢历经了北洋军阀的战乱、日本侵略者的占领、 *** *** 的腐败。
  在此期间,工程建设缓慢,生产几度陷于停顿,30年累计生产生铁只有28.6万吨,尚不及首钢炼铁厂半个月的产量。
  30年的沧桑历史,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京黑色冶金工业的悲惨状况,是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是工人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苦难史,也是一部首钢文化饱经苦难的沧桑史。
  1919年9月,当时执政的段祺瑞派人在北京石景山东麓筹建名为“龙烟铁矿公司石景山炼厂”(即首钢的前身),兴建了一座日生产能力250吨的炼铁高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霸占了石景山炼厂,将其改名为“石景山炼铁所”。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由 *** 接管后,于1946年改名为石景山钢铁厂(简称石钢),至1948年,经过3年多的时间,只部分恢复了生产,产量少得可怜。
  在这一时期,厂内野草丛生,满目荒凉,工人们过着非人的生活。
  但是广大工人并不甘心被奴役,他们不仅利用怠工来进行反抗,而且还多次进行索粮 *** 和 *** 斗争。
  二、1948—1978年:艰苦创业,成长壮大
  194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 *** 解放了石景山钢铁厂,石钢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国营的钢铁企业。
  解放后的石钢获得了新生,石钢工人发扬主人翁精神,谱写出一部艰苦创业的文化史。
  解放初期,首钢高炉不冒烟、场地长满草,老一辈首钢人靠大锤、扁担和箩筐,仅用半年时间使高炉重新流出铁水。
  以“顶破天花板,才能见青天”、“回马坡前不怕鬼,强敌面前不服输”的创业精神,迅速掀起恢复生产的劳动热潮。
  1958年9月,工人们在庄稼地里苦战14天,建成了3吨侧吹小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1年5月建成了当时具有先进水平的年产30万吨小型材轧钢生产线,标志着石钢轧钢开始起步;1964年12月24日,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在石钢诞生,揭开了中国转炉炼钢新的一页;1965年,石钢高炉喷吹煤粉、入炉焦比、高炉利用系数等经济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石钢炼钢技术居于当时全国领先水平。
  1967年9月13日,经冶金工业部批准,石钢改名为“首都钢铁公司”(简称首钢)。
  三、1979—2002年:改革腾飞,探索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首钢迎来了改革腾飞的新时期。
  1979年,首钢人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作为国家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率先实行了承包制。
  在管理上坚持从严治厂,严格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即必须百分之百地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违反了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地登记上报;不管什么原因,无论是否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地扣除违规违制者当月全部奖金。
  树立了“包保指标讲先进、三者利益讲全局、遵章守则讲严格、相互配合讲风格、各项制度讲效益”的“五种精神”,发扬“实事求是、严格认真、密切协作、恪尽职守、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六种作风”。
  在五种精神和六种作风的指导下,首钢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一时期,广大干部职工发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的“三敢”精神,不断争一流、创最佳,有力地推动了首钢自我改造、加速发展的步伐。
  1979年12月15日,首钢二号高炉移地大修改造工程竣工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高炉。
  上世纪九十年代,首钢提出“做四有职工、创一流产品”的企业口号。
  在这期间,首钢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第三炼钢厂建成投产。
  同期建成投产的首钢第三线材厂,加上原有的第一、第二线材厂,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线材生产基地。
  到1994年,首钢的钢产量从1978年的179万吨扩大到824万吨,超过鞍钢,名列全国第一。
  在不断发展钢铁主业的同时,首钢向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四跨”企业发展,企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1996年,首钢集团正式成立。
  从1995年到2002年,首钢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社会上关于“要首都还是要首钢”的议论,首钢人陷入了“向何处去”的迷茫之中。
  四、2003—今:立志“三创”,再铸辉煌
  2003年初,首钢党委提出“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转化为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机遇”的号召,确立了“苦干三年,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制度创新基础、经济技术基础、人才建设基础”的指导思想。
  7月首钢党委颁发了《 *** 首钢总公司委员会关于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重点任务和方法途径,明确了首钢企业文化体系。
  苦干三年,打好四个基础,首先要打好思想文化基础,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底蕴,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最深层次的驱动力。
  首钢人牢牢把握思想文化创新这条主线,紧紧围绕首钢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年年有新主题、新突破,大刀阔斧地破旧立新,全面深入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3年声势浩大的“八破八立八做到”、2004年全面深入的企业创新工程、2005年丰富多彩的创建学习型企业,使首钢人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活力,提高了认识、升华了境界、改善了心智。
  2005年,国务院批复了首钢搬迁调整规划。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首钢“十一五”规划制定实施。
  首钢率先进行的都市大型钢铁企业向沿海转移的搬迁调整,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没有先例。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首钢党委清醒地认识到:要完成这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要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首钢人必须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加强思想文化创新,开展新一轮的思想大解放。
  2006年初,一场规模大、范围广、人数多的企业文化全员培训首先拉开了首钢人新一轮思想解放的帷幕。
  “更新、更快、更精、更强”是新一轮思想解放的着力点,“创新、创优、创业”成为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要求。
  新一轮思想解放使广大干部职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2007年,在史无前例的战略性搬迁调整中,首钢党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新创优创业,建设21世纪新首钢”为价值追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文化建设。
  首钢把弘扬长征精神与首钢搬迁调整的实际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树立知难而进、争创一流,只争朝夕、开拓进取,百折不挠、拼搏奉献,博采众长、学习创新,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新长征五种精神”。
  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实践活动,达到了“为创新增添智慧,为创优注入动力,为创业点燃 *** ”,深入推进首钢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打造首钢文化软实力的目的。
  从承包制阶段提出“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到新的发展阶段推进“创新、创优、创业”,首钢文化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发展,“三敢”“三创”已成为首钢血脉相承的优秀文化精髓。
  在优秀文化的引领下,首钢的新思想新观念犹如桃李逢春、花争枝头:“做精每件事,创新每一天”;“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持续超越,赢在执行”;“打造精品,制胜未来”;“理念引导行为,精细铸就精品”等思想文化的火花异彩纷呈,燃遍首钢各行各业。
  同时,首钢企业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内容也是层出不穷:“一业多地”的建设发展中,企业文化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构建和谐企业的过程中,科学发展观指导全局,和谐理念深入人心;实施战略转型的过程中,板材文化、品牌文化的持续打造,推动了首钢文化的整体提升;学习型企业的创建活动中,内容更深入,形式更多样,广大干部职工的热情更加高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活动中,新时期首钢人的价值追求应运而生;廉洁文化建设生动活泼、深入有效;等等。
   

3.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介绍

公司简介本公司是冶金行业专业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型工程技术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涉及冶金、建筑、房地产、市政、环境等领域的技术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总承包、工程监理以及相关设备成套;具有涉外经营权和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格。设有矿山采矿选矿、钢铁冶炼、钢材轧制、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电气自动化、环境保护等30余个专业。在中国冶金设计行业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并率先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通过全方位实施工程总承包,运行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化管理等工作,实现了经营方式国际化,业务范围多元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工程管理科学化。已累计完成国内外工程设计6000余项,完成总承包项目近百项,累计总承包额达数百亿元。在全国勘察设计企业营业收入排名一直位列前茅。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介绍

4.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介绍

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国有投资为主体的大型综合施工总承包企业,公司注册资本金肆亿元,拥有各类工程技术、经营管理和项目管理人员5000余人,下属13个专业工程分公司。主要经营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钢结构制作安装、工业设备检修、商品混凝土销售等业务,同时还具有设备租赁、建筑材料研发及销售、物资经销等业务。具有冶炼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房屋建筑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以及建筑装饰装修工程、送变电工程、起重设备安装工程、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特种设备安装(锅炉安装、压力管道、起重机械安装维修、压力容器)等资质。

5. 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的大事记

2006年●1月19日,北京首钢华夏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业。这是首钢国际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开发新的市场、实现做强做大目标的实质性举措。●2月22日,召开第四届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上听取并审议了总经理胡斌同志的工作报告,首钢总公司领导姜兴宏、曹忠同志到会并讲话,党委书记任长建同志作了总结讲话。●3月13日,公司信息工作小组利用OA网络架设了中首信息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使公司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获得突破性进展,建成一个以信息搜集为手段,内容管理为基础,信息共享为核心,战略决策为目标的信息情报系统。●3月27日,为适应首钢国际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外投资项目的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首钢总公司对外投资管理制度(试行)》,结合首钢国际实际情况,特制定《中首公司对外投资项目管理办法(暂行)》。本办法适用于首钢国际境内投资项目和境外投资项目。●3月28日,首钢国际针对首钢搬迁改造全面启动和自身发展需要,开展全员绩效考评和综合测评工作,以推进实施“提素”工程,建设适应形势和任务发展需要的过硬团队。●4月11日,首钢国际被评为2005年北京市出口前100强,位列第六名。●5月16日,首钢国际党委被评为2005年度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5月20日,“第三届首钢月季园赏花会”开幕式上,首钢国际海外工程部总经理张龙金同志被评选为“首钢之星形象大使”。●6月13日,首钢国际与北京首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共同出资8000万元,在河北省唐海县实验区内投资建设唐海国际专家服务中心。●7月7日,首钢国际在召开2006年综合表彰会暨第五届“情系中首”职工文艺汇演,来自澳洲公司的嘉宾、首钢总公司工会副主席王伟、首钢国际领导、各单位的先进职工的代表以及300余名首钢国际员工参加。会上对党系统、行政系统、团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7月13日,首钢国际名列2005年全国企业进出口总额第117位,出口总额第138位(商务部)。。●8月29日上午,贸易部召开决战120天实现200万吨钢铁产品出口动员大会。首钢国际总经理胡斌、副总经理苏根强参加会议并讲话。贸易部部长高育军以《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完成出口200万》为题做了动员,业务室和职工代表也在发言中表达了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态度和决心。●8月30日上午,唐海国际专家服务中心项目落户唐海。●9月1日,根据总公司党委下发的治理商业贿赂文件精神及《首钢国际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中自查自纠阶段工作的重点是开展“四查”。国庆节前夕,北京2008年奥运会特许商品首钢爱思济专卖店正式开业,此零售店位于石景山区八角路首钢爱思济广告公司。石景山区政府有关领导、首钢国际领导曹跃进同志和首钢部分单位领导出席揭牌仪式。●12月20日,首钢国际举办“4.3米宽厚板轧机”专题讲座,首钢设计研究院资深专家负责培训。●12月24日圣诞平安夜,来自首钢总公司、迁钢公司、设计院、首钢国际等单位的有关领导与参加迁钢项目建设的30多名外国专家在迁安欢聚一堂,共度平安夜。

中国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的大事记

6.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电话是多少?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系方式:公司电话010-88292244,公司邮箱bsiet@bsiet.com,该公司在爱企查共有4条联系方式,其中有电话号码1条。
公司介绍: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1996-01-03在北京市石景山区成立的责任有限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石景山路60号。
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杨,注册资本15,000万(元),目前处于开业状态。
通过爱企查查看北京首钢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更多经营信息和资讯。

7. 首都钢铁公司的发展简史

1958年石景山钢铁厂拟扩建成年产 140万吨铁、60万吨钢的钢铁公司。1959年兴建迁安铁矿基地,先后建成大石河、水厂等铁矿山和选矿厂及龙泉雾、密云石灰石矿,1972年实现铁矿石、石灰石全部自给。特别是选矿厂推广细筛再磨新技术,精矿品位由63%提高到68.28%,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1959年和1972年先后建成三号、四号高炉。1978年对二号高炉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了37顶新技术。其中有无料钟炉顶、喷吹煤粉、顶燃式热风炉、自动控制、炉前冲渣、折叠式堵渣机以及消烟、消音、除尘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58年,开始建设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于1962年10月2日炼出了第一炉钢;1964年有三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的炼钢厂正式投产,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经技术改进后,1982年该厂的实际产量为原设计能力的2.4倍。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主要设备有高炉四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3座,850/650毫米开坯机、300毫米小型连轧机及焊管轧机等。1978年后,首都钢铁公司推行经济责任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58年以后,北京地方钢铁工业也发展起来,建立了北京钢厂、北京特殊钢厂等19个冶炼与加工企业。设备有高炉、电炉、真空精炼炉、电渣炉等。产品品种比较齐全,板、管、丝、带、型材都具有一定规模,包括国防、电子工业用的磁性、弹性、膨胀、双金属等精密合金材料等。1982年,这些厂共计产钢36.4万吨,钢材54.2万吨。为了适应专业化协作要求,1983年初,这19个企业全部并入首都钢铁公司。

首都钢铁公司的发展简史

8. 我查阅了首钢发展史的资料

中国首钢集团(简称首钢集团)始建于1919年,解放前30年累计产铁28.6万吨。解放后首钢获得了新生,1958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高炉。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巨大发展,成为以钢铁业为主,兼营采矿、机械、电子、建筑、房地产、服务业、海外贸易等多种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总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股份公司、新钢公司、迁钢公司、首秦公司、高新技术公司、机电公司、特钢公司、首建公司、房地产公司、实业公司、国际贸易工程公司等子公司,在香港有上市公司,在南美洲有秘鲁铁矿等海外企业。2007年集团销售收入1090亿元,实现利润水平43亿元,钢产量1540万吨,职工近8万人。在中国企业联合会按2006年数据评选的中国制造业500强中,首钢销售收入列第10位;在中国企业500强中首钢列第36位。揭开了中国炼钢生产新的一页。1978年钢产量达到179万吨,成为全国十大钢铁企业之一。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295位。 
改革开放以来,首钢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获得了巨大发展。从1979年开始,国家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放权让利”的改革。首钢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从1981年到1995年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承包制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有力地促进了首钢的发展。首钢相继进行了一系列建设和技术改造,二号高炉综合采用37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在中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成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高炉;通过购买国外二手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先后建设了第二炼钢厂、第三炼钢厂、第二线材厂、第三线材厂、中厚板厂、3万立方米制氧机、自备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使首钢生产规模迅速扩大,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列当年全国第一位,2006年12月23日轧制出首钢发展史上第一卷热轧卷板,实现了首钢由低端产品向中高端产品的历史性跨越,2012年3月7日首钢第一卷高磁感取向硅钢顺利下线,标志着首钢的冶金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1979年到2003年,首钢集团累计向国家上交利税费358亿元;资产总额从21.45亿元增加到626亿元,增长28.1倍;销售收入从15.55亿元增加到479亿元,增长29.8倍。2003年首钢集团实现利润10.3亿元,社会贡献总额82.5亿元,工业增加值70亿元;集团在职职工13.51万人。
立足科学发展 实施搬迁调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要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要举办2008年奥运会,对环境保护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虽然首钢在环境治理上处于全国钢铁企业的领先水平,但是北京地区自然形成的大气污染本底值很高,环境容量非常有限,首都的特殊地位,不适合再继续发展钢铁冶炼工业。首钢必须搬迁,重大历史选择和严峻考验摆在了首钢人的面前。要将一个8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企业搬迁,这在全世界都是前所未有的,是涉及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利益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搞好当前的生产经营,又要压缩北京地区钢产量、安置富余人员,还要在外地建设新钢厂,多条战线同时推进,其实施难度、时间的紧迫性、资金投入的强度和技术的先进性、职工队伍稳定工作的艰巨性,都是史无前例的。
首钢坚持从大局出发,不等不靠,主动进取,在争取国家批准首钢发展规划的同时,先期启动搬迁,2004年在河北迁安市依托首钢矿山基地建成了首钢迁钢公司,在河北秦皇岛市与首钢中板厂配套建成了首秦公司,为首钢更大规模的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练兵厂、试验厂,积累了经验。200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关于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治理的方案》。以此为契机,首钢走上了一条“创新、创优、创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之路。迁钢、首秦、冷轧,首钢京唐钢铁厂相继建成投产,新钢厂总体技术装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标志着首钢搬迁调整的新钢厂、新布局、新优势基本形成,成为我国第一个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