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024-05-09 03:10

1. 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下面是我给另外一个人的回答。你们的问题一样,我也就不再重打了。
首先要明确我国当前的经济状态,然后政策问题就好办了。 

无论具体经济活动怎样,我国当前通胀是事实。考虑到通胀的不良后果,抑制通胀,保持物价平稳永远是货币政策的目标之一。 

所以,货币政策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减少货币发行量从而提高利率。这可以通过改变货币运用成本从而抑制通胀。即从紧的货币政策。(考虑到外汇市场,可以适当让本币升值。这也正是我国当前正在采取的外汇政策) 

财政政策则需要更谨慎的斟酌。在我看来,当前的通胀很大程度上是财政政策造成的。对低收入者的补贴和税收优惠是通胀的源头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政策有问题,正相反,我认为这些政策非常有要,绝对不可以因为通胀而废止。(我也不相信国家会废止,因为现在的结果是刚开始实行财政政策时就预料到了的) 

也就是说,我的观点是:货币政策从紧,但财政政策保持当前的状态不变,甚至还要更积极一些。因为对低收入者的政策毕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GDP增长)和政治稳定的头等大事。 

====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具体答案还请自己斟酌。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提示。

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2. 自2009年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20世纪90年代初至1997年的货币政策:这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二阶段的货币政策,当时中国经济出现”泡沫“势头,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投资与消费需求同时膨胀。二是通货膨胀高达两位数。三是货币供应量膨胀。四是金融秩序混乱。
  针对1993年~1994年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政策面开始了从1993年至1997年长达四年的“软着陆”宏观调控,从治理金融秩序入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规范金融行为,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加强政策协调措施,综合运用货币政工具,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一.从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币银行逐步缩小了信贷规模的控制范围。从1994年第三季度开始,正式向社会公布季度货币供应量指标,1995年初宣布将货币供应量列为货币政策的控制目标之一,1996年开始公布货币供应量的年度调控目标。二.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责债比例管理。1994年开始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国有商业银行的统一法人体制和统一流动性管理,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实行比例管理,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增量考核,对其他商业银行实行按余额考核.这样,除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外的商业银行已不受贷款规模限制.三.发展货币市场,开办公开市场业务.1995年,财政部的国债发行采取了价格招标的方式,国债利率实现了市场化,国债发行品种增加了3个月期,6个月期和一年期三个品种.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银行间拆借市场,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4月,开办公开市场业务,为中央银行利用国债实施微调奠定基础.四.扩大再贴现业务.为推广商业票据使用,鼓励商业银行开展商业票据贴现业务,1996年中央银行扩大了再贴现业务,当年全国商业汇率单方发生额近4000亿元,商业银行累计办理贴现1995亿元,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1160亿元,年底,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400亿元.
  成果:自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以整顿金融秩序,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金融宏观调控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至1996年底,国民经济初步实现了”软着陆”.
  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周边国家贸易萎缩,货币贬值,资本抽逃.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的政策, 对我国外贸出口,资本流入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国内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低谷,多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相对过剩,出现了买方市场,国有企业改革缓慢,效益下滑,投资没有好项目,消费没有新热点,内需严重不足.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一方面,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扩大货币供应,增加贷款投放;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的、体制的、行政的原因,多年来积累的金融风暴逐渐暴露,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整个金融系统的重要任务。如何处理好支持经济增长和防范金融风险,是实施货币政策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调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了实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制额的控制.由此,信用总量不再成为中介目标,金融宏观调控对象完全转为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二,人民银行独立性加强.为克服体制运行过程中的障碍,保障中央银行能按照既定货币政策目标自主地操作,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取消了人民银行一,二级分行办理中央银行贷款的权力,取消了中央财政从中央银行的透支和借款,切断了向财政供应基础的货币渠道,从而理顺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取消了中央银行向非金融部门的开发性贷款,割断了固定资产政策性贷款与基础货币的联系,从而理顺了货币政策与投资的关系.为彻底打破地区封锁,消除行政干预,199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了省级分行,跨省区设置9家区域性分行。这是人民银行管理体制的一次重大改革,为人民银行依法独立行使货币政策职能提供了体制保证。
  结果:从货币中介目标看,实际指标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有一定差距,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中介目标有许多局限.央行对利率的调控,其对象只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的变化还取决与物价的变动,而且名义利率水平的下降空间是可逐渐缩小的.从宏观来看,多项货币政策的实施,没能阻止各项经济指标偏离政策预期目标不断走低的趋势.伴随着金融指标的下降,实质经济已持续一段时间出现增长乏力,规模紧缩的态势.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的高速增长阶段,面临着相当有利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在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面获得加入WTO、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国内需求政策新的推动力量,经济增长前景乐观。
  2000年以来的我国货币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币管理体制。 为推进我 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经济的对外开放,中国人民银行 决定自9月21日起实施新的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积极推进个人信用制度建设,实施储蓄实名制。
  3、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
  4、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引导资金流向。
  5、积极推进货币市场建设。
  6、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引导规范民 间信用。
  2002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的经济上升周期。在"非典"疫情严重、伊拉克战争爆发等不确定性因素较多的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外汇占款增加、货币信贷扩张压力加大的状况,在2003年4月就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操作,加强预调,启动中央银行票据收回流动性,并于9月份将存款准备金率从6%上调到7%,取得了良好效果。当年GDP增速从上年的9.1%提高到10%,CPI涨幅稳定在1.2%。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货币政策及时由"稳健"转到“适度从紧”再到“从紧”。从2007年第三季度起,货币政策开始采取紧缩态势,第四季度继续收紧。全年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5.5个百分点,6次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利率累计上调1.62个百分点至4.14%,一年期贷款利率累计上调1.35个百分点至7.47%。相关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形势,CPI同比涨幅在2008年2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下行。
  2008年,国内外形势逐步发生变化。国内发生汶川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际上美国次贷危机加剧,并在9月中旬急剧恶化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针对形势变化,我国宏观政策相应从“双防”转向“一保一控”再到“灵活审慎”,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一是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二是于9月和10月连续三次下调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三是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四是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五是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成果:货币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货币信贷平稳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金融业稳健运行。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对灾区、“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逐步加大。2008年前三个季度,受地震灾害影响较重的四川、甘肃两省合计新增贷款2141亿元,同比多增566亿元,比上年全年多增484亿元。农业贷款增加3188亿元,同比多增129亿元。一些金融机构已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开展试点工作,目前普遍反映试点成效良好,正在逐步推广
  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当前,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操作,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一是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启动保障经济金融稳健运行的各项应对预案,加强国际协作,应对金融危机的不确定冲击。二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三是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五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融资功能,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六是密切监测国际资本流动,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希望采纳

3. 求有关我国20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的历史 (能详细就详细)

2008年,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我国货币政策取向根据形势需要适时调整,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全年货币信贷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有力支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

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中国人民银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从当时经济运行情况和通货膨胀形势看,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综合考虑美国次贷危机等不确定因素,中国人民银行加强对通货膨胀内外部成因的分辨和预测,灵活协调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在2007年六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的基础上,2008年上半年利率政策保持平稳。针对“双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量流入的态势,主要采取了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对冲多余流动性,上半年五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共计3个百分点,冻结的流动性大约占新增外汇占款所吐出流动性的70%。同时,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安排信贷规划。年初,按经济发展的要求,实事求是地安排了全年新增贷款规划3.87万亿元。冰雪灾害发生后,为满足抗灾救灾资金需求,2月份根据金融机构类型和各地受灾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了第一季度信贷投放进度。5月份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放开了灾区法人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约束,并引导全国性银行加强系统内信贷资源调剂,加大对灾区信贷投入。

年中,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将全年新增贷款预期目标提高至4万亿元以上,指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总量,并与结构优化相结合,向“三农”、中小企业和灾后重建等倾斜。进入9月份以后,国际金融危机急剧恶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明显加大。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工具,采取一系列灵活、有力的措施,及时释放确保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信心的信号,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

2008年年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8%,增速比上年高1.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0.3万亿元,同比增长18.8%。人民币贷款分布更为均衡,全年新增4.9万亿元,各季分别为1.33万亿元、1.12万亿元、1.03万亿元和1.4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利率先升后降,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6.23%,较年内高点8月份下降1.96个百分点,较年初下降1.66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08年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6.8346元。

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但总体上看,我国市场空间广阔,增长潜力较大,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优势没有改变,加之宏观调控政策逐步发挥效应,国民经济可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国务院有关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资金投向。同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外汇管理改革,大力发展直接融资。

求有关我国2008年以来的货币政策的历史 (能详细就详细)

4. 2007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制定的背景

中美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摘要]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的货币政策要受他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因此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就变得至关重要。本文以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分析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在这一模型基础之上,本文分析了在中美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之下,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的影响,以及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最后本文提出了协调货币政策冲突的建议。 
   
  
    [关键词]国际收支失衡,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国际协调
  
   
  
    一、引言
  
   
  
    中美国际收支不平衡是当前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其突出表现为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规模逐步扩大,而中国国际收支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为减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风波的影响,自2007年起美国两次降低利率水平,至2007年12月11日美国基准利率水平和贴现率水平已分别降至4.25%和4.75%,许多研究指出美联储明年仍会进一步降息。同样受“次贷”风波影响的英国也紧随其后实施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而日本自1990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一直奉行的是超低利率政策。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以及通货膨胀加剧(2007年11月份通货膨胀率达到6.9%,为11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则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典型特征。为此我国货币政策当局施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2007年以来6次提高利率水平,一年期贷款利率目前已经达到7.29%。随着中国经济开放程度和经济体依存程度的提高,以美国为代表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必然会对我国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借助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研究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并就这种冲突提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途径和建议。
  
   
  
    二、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基于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
  
   
  
    一国货币政策之所以能够影响别国,主要是溢出效应在起作用。本部分修正了小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来构建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机制和影响。假设有两个经济政策相互影响的国家A和B,两国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收入水平,还取决于另一国家的收入水平;A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B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两国单独决定本国利率水平。则两国相互依存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如下:
  
   
  
  
  
   
  
    其中,(1)(2)分别表示A、B两国商品市场均衡,(3)(4)分别表示A、B两国的货币市场均衡。Y表示国民收入,A()表示国内吸收水平,T()表示贸易盈余,P表示价格,e表示名义汇率,i是利率水平,C是政府购买。
  
   
  
    从两国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可以看出,A国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B国的收入水平,同理B国的国民收入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收入水平,而且取决于A国的收入水平。因此,如果A国当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提高国民收入的同时也会影响外国国民收入水平,另外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A国利率水平的下降,这会引起资本从A国流向B国。从上述两国相互依存的模型中可知,A国货币政策会通过两种传导机制影响B国经济运行。
  
   
  
    第一,收入机制。收入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贸易渠道进行的。当一国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在边际进口倾向和偏好不变的前提下,必然会带来进口的增加,反过来说就是另一国家出口的增加,从而导致该国贸易盈余的增加和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当A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国民收入上升,在边际进口倾向不变的前提下,这会造成进口的上升,从B国的角度看就是出口的增加,这会带来B国贸易盈余增加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A国的边际进口倾向越大,由A国收入增加引起的进口支出增加也就越大,从而造成B国的自主性出口越大,B国的贸易盈余和国际收支顺差增加的也就越大。
  
   
  
    第二,利率机制。利率机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主要是通过国际资金流动进行的。资金流动的目的在于追逐高额利润,当一国利率发生变动,势必会带来资金在国际间的流动,这便会带来相应变量比如外汇储备、国际收支以及汇率的变动,从而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国际间资金流动程度越高,这一机制对冲击的传导效果就越显著。A国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带来本国利率水平的下降,由于B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只要B国利率水平高于A国,那么国际资本就会从A国流入B国,带来B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和国际收支顺差程度的增加,这必然导致本国货币供给的增加。如果B国经济内部此时已经出现了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趋向,这必将使得过热的经济更加深化,价格上涨的趋势进一步强化。
  
   
  
  
  
   
  
    图1形象地描述了A国扩张性货币性货币政策对B国的影响。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之前,A国的利率水平维持在i0水平,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作用之下,左图中LM0向右移动到LM1,A国的利率水平从i0下降到i1。假设B国最初经济均衡点在正点,此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国际收支实现了均衡。在A国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后,在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传导下,B国的IS0右移到IS1,而国际收支出现了盈余,国际收支曲线从BP0上移到BP1,为维持汇率水平稳定,B国抛售本币,这就增加了B国的货币供给,导致货币市场均衡曲线从LM0右移到LM1,在新的均衡点E1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实现了均衡,但是国际收支盈余和收入水平都得以大幅度提高。
  
   
  
    三、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与我国宏观经济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
  
   
  
    近年来,全球国际收失衡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典型特征之一,这一失衡一方面表现为美国经常项目的巨大赤字,另一方面表现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经常项目的大规模盈余和高额外汇储备,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国之一(见表1)。受“次级抵押贷款”风波的影响,美国自2007年起开始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目前美国的基准贷款利率和基准贴现率已分别降为4.25%和4.75%。
  
   
  
  
  
   
  
    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之下,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持续扩张,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7年9月底,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4336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只要顺差在增加,外汇储备就会增加,流动性过剩就会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一方面表现为M2/GDP的持续上升,另一方面表现为一般商品价格水平和资产价格水平的上升(见图2),通货膨胀趋势和经济过热的迹象明显。为此,我国实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目的就是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的通货膨胀。但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当前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加剧了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内外失衡程度,使我国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剧,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加,而且扩张性货币政策削弱了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本文以美国作为代表,利用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具体分析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图3表示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利率水平下降,收入水平上升。图4表示美国货币政策扩张对我国经济运行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在图4中,BP0位于IS和LM0交点的上方,表示国际收支顺差。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LM0左移到LM1,我国利率水平上升。由于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带来利率下降,国际资本流入中国,加之美国国民收入上升通过贸易渠道增加了我国产品的出口,二者共同导致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增加,BP0向上移动到BP1位置。由于我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国际收支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增加就转化为了我国货币供给增加,从而LM1向下移动到LM2,紧缩性货币政策效果严重削弱。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运行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影响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中国内部失衡,使流动性过剩更加泛滥
  
   
  
    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扩张本国产出的同时,必然增加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在其边际进口倾向不变的前提下,这就意味着中国出口的扩大、贸易盈余的增加,其结果必然是中国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在强制结售汇制度之下,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给在货币剩数的作用下进一步扩张,流动性过剩更加泛滥。这就使得本来已经失衡的内部经济问题更为严重,2007年11月我国CPI同比增长率达到6.9%,创11年来的新高。另外,在微观投资主体投资渠道有限的条件下,这些过剩的资金进入了股市和房地产,使得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飙升。以股票市场近一年的情况看,中国开始出现资产价格泡沫迹象。自2006年1月起开户人数逐月增加,从2006年1月的0.73亿户增加到了2007年9月的1.26亿户,而且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和退休职工。股票市场交易金额则从2006年1月的3561亿元增加到了2007年9月的46288.2亿元,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交易金额增加了12倍,2007年5月的交易金额更是达到58944亿元的高峰。上证综合指数从2005年12月底的1161点增加至2007年9月的5552点,升值了将近5倍,而深圳成份指数则从2005年底的2863点逐月增加,升至2007年9月的18864点,升值了6.6倍。在股票价格暴涨的过程中出现了所有股票同涨的现象。
  
   
  
    第二,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利率下降,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逐之下,资本就会从低利率国家和地区流向高利率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利率水平远高于美国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之下,大量的过剩资本进入中国。这些过剩资本通过直接投资、QFII等各种合法途径以及非法途径进入中国,这些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必然产生对人民币的大量需求,使得人民升值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中国货币政策当局面临政策调整的闲境。
  
   
  
    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大幅降低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而且短期内人民币升值也并不一定减少中国的出口,也就是说并不一定会减少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为这些国家对中国很多产品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如果人民币不升值,中国则要面临来自美国、欧盟等国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强大压力。这就使中国陷入了日本1980年代中期“广场协议”时的境况。1980年代中期,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严重,而美国对日本的逆差占到其总逆差的30%以上,因此美国强烈要求日元升值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状况。迫于美国的压力,追求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转型的日本不断调高日元币值,但是由于其自身经济体制和货币政策失误,导致日本陷入了泡沫经济的危险,泡沫被刺破以后,日本从此陷入了零增长的恶性循环,这被称为日本“失去的十年”。所以在面临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之下,中国必须借鉴日本的教训,在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协调时确保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第三,美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削弱了我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
  
   
  
    而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在增加自身产出的同时,通过收入机制也带来我国收入水平提高,这就增加了经济过热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我国贸易盈余增加,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利率机制则带来国际资本流入,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在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度之下,国际收支顺差通过增加基础货币的途径带来货币供给的倍数增加,这就使得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紧缩效果大大缩小。为冲销外汇储备带来的货币供给增加,货币当局就只能进一步紧缩货币。如果美国货币政策扩张程度越大,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就会采取更紧的货币政策,而当我国货币政策紧缩程度进一步提高的话,我国和美国的利差就会更大,就会有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就更难实现预期效果和目标。王胜(2006)利用1992年至2001年的数据实证研究了美国、日本、欧盟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美国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弹性高达1.6以上,日本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影响不显著,而欧盟居于美日之间,Granger因果检验进一步证实了美国和欧盟经济波动对我国利率水平变化存在因果关系。因此我国货币政策当局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考虑外国经济政策尤其是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综上可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扩张性货币政策不仅干扰了中国宏观经济内部运行,而且严重削弱了当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应。回到封闭经济是不可能的,切断所有国际资本流入中国的途径也是不现实和不理性的,因此在当前经济依存度越来越高、内外均衡实现越来越受到他国经济政策制约的情形下,我国必须积极参与货币政策协调,并力争在货币政策协调的过程中实现利益最大化。
  
   
  
    四、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美国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收入机制和利率机制带来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和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在固定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制度之下,就带来货币供给增加,使得国内经济失衡更加严重。因此,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就成为减少货币政策国际冲突的途径之一。从当前来看,可以逐步实现从强制结售汇制度向意愿结售汇制度的转变,扩大人民汇率浮动区间,利用市场机制调节外汇供求,使汇率有序地向均衡方向调整,减弱汇率稳定要求对本币政策效应的约束,提高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发挥汇率作为价格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调节。
  
   
  
    第二,有步骤地开放金融领域,有效管理国际资本流动。随着经济金融开放的深入,国际资本流动将加快,由此必须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建立防范国际资本流动冲击的机制。在中国利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利率水平时,大量资本融入中国。一旦发生危机,会对中国经济稳定形成威胁,因此应该倡导建立资本流动国际监管体系,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开征托宾税。
  
   
  
    第三,加强我国与其他国家货币政策信息交流。我国可以就本国的货币政策进行国际信息交流,包括各国政府对当前汇率水平的看法、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意愿、国内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目标和结果等,在信息交流的基础之上,应尽可能采取一致的宏观经济立场促进货币政策协调。目前的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就具有这一性质。
  
   
  
    第四,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建立规则协调机制。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仍然是协调国际货币政策的主要机构,我国今后应更积极配合这些国际组织工作,加强与这些机构的合作,通过明确的规则和协定、条款来更好的实现国际协调,以解决我国和其他国家之间汇率政策、货币政策冲突。
  
   
  
    第五,继续呼吁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努力促进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的改进。作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国家,美国一直奉行“我的货币,你的问题”这一策略参与国际经济事务。在今后一段时期,美元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霸主角色,它带来国际储备体系的不稳定,可能导致国际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波动,对正在崛起和腾飞的发展中国家极为不利。因此,我国要加入到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中来,并充分发挥强势货币的作用,就要呼吁国际社会建立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协调机制,为今后我国货币政策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创造条件。

5. 急求2011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及其效果(要详细的)

2011年中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第一句话一般都带这个)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出等手段。
货币政策的手段主要有错款准备金率,利率,控制贷款规模,汇率调整等手段。

2011年中国实行的财政政策有:
1、房产税开始试点实施;
2、调控成品油价格;
3、财政大力支持增加农产品供给,扩大生活必需商品、原材料进口,降低流通成本;
4、落实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各项补助政策;
5、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并调整税率结构;
6、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继续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出台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
7、中央基建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


2011年中国实行的货币政策有:
1月14日:央行年内首次上调存准金率;
2月9日:央行年内首次加息;
2月18日:央行年内第2次上调存准金率;
4月6日:央行年内第2次加息;
3月18日:央行年内第3次上调存准金率;
6月20日:央行年内第6次上调准备金率;
5月18日:央行年内第5次上调存准金率;
4月21日:央行年内第4次上调存准金率;
7月7日:央行年内第三次加息;
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效果:
1、促进了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降低了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的影响。
2、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3、优化了投资结构,加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
4、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引导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卷、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等则属于货币政策。)

急求2011年中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及其效果(要详细的)

6. 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其实,你可以到央行的网站上看一下那个07年的货币执行报告,里面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下面的是我摘取的一部分,希望对你有用。
 07年度(紧缩性货币政策) :
6次调高利率,调高到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为4.14%、贷款利率为7.4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共上调10次,从9%上调至14.5%。
2007年,经济出现过热苗头,价格上涨压力加大,上半年GDP增速从2006年的11.6%进一步上升到12.2%,CPI涨幅从2006年的1.5%上升到3.2%。国内及世界整体特别是亚洲通货膨胀形势严峻,贸易顺差太大,外汇储备过多及我过强制结汇制度使基础货币过多。国外原油价格连创新高,次贷危机影响,及美国的降息,都使我国要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
在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加快的势头有所减缓,金融运行平稳,但信贷扩张压力依然较大。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6.7%,增速比上年低0.2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1%,增速比上年高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6万亿元。2007年末,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为7.3046元,比上年末升值6.90%。

7. 自200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哪些财政和货币政策?政策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至少给点奖励嘛

 2008年7月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中国人民银行调整金融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形势,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着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效益。要积极扩大直接融资,引导和规范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央行要求:2010年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1年财政货币政策转向一松一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转为稳健,是应对新形势下通胀预期和压力所必需的总量调控措施,财政政策方面应予以必要的配合。
估计你是大二的了,这个分析老师曾经也让写过

自2008年以来,中国实行了哪些财政和货币政策?政策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8. 08年初至今中国实行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及其取得的效果有哪些?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将着力扩大内需,保障民生,严格控制一般性行政开支,重点向新农村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困难地区和群众倾斜。具体措施包括继续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 
央行自9月16日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开始,央行又分别在10月9日、10月30日下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免征利息税及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央行目前已不再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加以硬约束。央行在降息的同时放松了信贷限制,提高了企业融资规模,降低了融资成本,鼓励了企业投资、生产的积极性。在下调存款利率的同时免征利息税,这对储蓄的实际利率收入影响不大,有助于稳定储蓄和消费的需求。 

央行将继续改进流动性管理,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引导货币信贷合理投放。结合国际收支变化情况,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将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在合理水平。制定完善银行体系流动性支持应急预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同时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根据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调整信贷投放的节奏和力度。同时将总量调整和结构优化相结合,在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加大对“三农”、就业、服务业、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要加强对信贷投向的监测指导,确保贷款投向符合信贷政策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