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2024-05-17 13:34

1.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扩展资料: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2.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简史是怎样的啊?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sO100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见表1)。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3. 旅游的发展史

 推荐你看这本书《旅游的发展史>编辑推荐本书对跨越人类四个社会形态、长达数千年的世界旅游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影响的旅游活动、旅游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证,从旅游交通与设施、旅游活动的类型,旅游景点的建没与开发,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组织、旅行家和旅游文献等多维的角度向人们展求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旅游史画卷。
  同时,作为国内第一部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著作,本书对“旅游产生于何时”、“工业革命之前有没有旅游”、“世界旅游史如何分期”、“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该书对推进世界旅游史研究、构建世界旅游史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内容简介本书对跨越人类四个社会形态、长达数千年的世界旅游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历史上出现过的有影响的旅游活动、旅游事件作了精心的考证,从旅游交通与设施、旅游活动的类型,旅游景点的建没与开发,旅游中介机构和旅游组织、旅行家和旅游文献等多维的角度向人们展求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世界旅游史画卷。
  同时,作为国内第一部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著作,本书对“ 旅游产生于何时”、“工业革命之前有没有旅游”、“世界旅游史如何分期 ”、“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该书对推进世界旅游史研究、构建世界旅游史理论框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彭顺生,湖南宁远人。
   
  现任职于文州大学中法旅游学院,曾先后在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意大利热那亚大学访学。
  自1990年研究生毕业以米,热衷于历史、旅游,家庭教育研究,共出版著作6部,在《世界历史》,《世界史研究年刊》、《北大史学》,《学术研究》,《思想战线》、《旅游学刊》等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
  学术研究方向为世界旅游史、旅游文化、旅游人类学。
   目录序 
  绪论
  一、旅游起源于何时
  二、工业革命之前是否只有旅行没有旅游
  三、世界旅游史如何分期
  四、世界旅游史研究的范畴是什么
  五、编撰方式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界旅游的产生
  一、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社会活动
  二、商务旅行的产生
  三、西方神话传说与旅行
  第二章 古埃及旅行与旅游
  一、古埃及旅行与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古埃及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古埃及旅行旅游活动 
  四、古埃及旅游景观
  第三章 古希腊旅行与旅游
  一、古希腊旅行与旅游兴起的背景
  二、古希腊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古希腊旅行旅游活动
  四、古希腊旅游景观
  第四章 古罗马旅行与旅游
  一、古罗马旅行与旅游产生的背景
  二、古罗马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古罗马旅行旅游活动
  四、古罗马旅游景观
  第五章 欧洲中世纪旅行与旅游
  一、西欧中世纪旅行与旅游产生的背景
  二、西欧中世纪旅游交通和旅游设施
  三、西欧中世纪旅行旅游活动
  四、西欧中世纪的旅游景观
  五、西欧中世纪著名旅行家与旅游文献
  六、西欧中世纪旅行与旅游的特点 
  七、西欧中世纪旅行与旅游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 
  八、欧洲其他地区的旅行与旅游 
  第六章 亚洲中世纪社会的旅行与旅游
  一、 *** 帝国崛起前的西亚诸国的旅行与旅游
  二、 *** 中世纪社会旅行与旅游产生的背景
  三、 *** 中世纪社会的旅游交通与旅游设施 
  四、 *** 中世纪社会的旅行与旅游活动 
  五、 *** 中世纪社会的旅行家与旅游文献
  六、亚洲其他主要封建国家的旅行与旅游 
  第七章 工业革命与世界近代旅游的兴起 
  一、17~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结束前的旅游概况
  二、工业革命及其对近代旅游兴起的影响 
  三、托马斯·库克与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第八章 世界近代旅游交通
  一、近代道路系统的构建
  二、蒸汽机与蒸汽机械交通工具 
  三、内燃机与汽油汽车、柴油汽车
  四、汽车发明家时代
  五、空中交通工具——飞机的发明
  第九章 世界近代旅游住宿业的兴起与发展 
  一、近代大饭店的兴起与发展
  二、近代商业饭店的涌现
  三、其他类型的近代饭店与旅馆
  四、近代新式饭店与古代客栈的差异
  第十章 世界近代旅游活动
  一、近代商务旅游
  二、近代度假旅游
  三、近代保健旅游
  四、近代观光旅游
  五、近代文化旅游
  六、近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第十一章 世界近代旅游景观
  一、近代著名建筑景观
  二、近代著名园林景观
  三、古代历史遗址的开发
  第十二章 世界近代旅游中介机构与旅游组织
  一、世界近代旅游中介机构的产生与发展
  二、世界近代旅游组织的出现
  第十三章 世界近代旅行家与旅游文学
  一、惊险 *** 的南极探险旅行
  二、探险中亚的先驱——阿特金逊与《欧亚纪行》 
  三、冈察洛夫与《冈察洛夫环球游记》 
  四、罗伯特·拜伦与《穿行内陆亚洲》 
  五、其他旅游文学作品
  第十四章 现代旅游勃兴的背景 
  一、战后世界经济的增长
  二、战后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
  三、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与各国城市化
  四、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五、战后各国 *** 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与措施
  六、战后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他因素的作用 
  第十五章 世界现代旅游交通
  一、陆上近、中距离旅游工具——汽车
  二、空中主要旅游工具——飞机
  三、陆上远程旅游的主力军——火车 
  四、水上旅游交通工具——轮船、渡船、豪华游船
  五、特种旅游交通
  第十六章 世界现代住宿业的蓬勃发展
  一、丰富多样的现代旅游住宿设施
  二、现代饭店集团的演进
  三、现代饭店集团的经营与运作模式
  四、世界现代住宿业的特点 
  第十七章 世界现代旅游新产品的开发
  一、20世纪50~60年代: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兴起
  二、20世纪70~80年代:旅游新产品开发的蓬勃发展
  三、20世纪90年代至今:后大众旅游产品方兴未艾
  第十八章 世界现代旅游景观
  一、现代著名建筑景观
  二、人造旅游吸引物
  三、世界遗产景观
  第十九章 世界现代旅游组织的发展 
  一、现代旅游中介机构
  二、世界现代旅游组织的多元化
  附录 
  一、古代迁徙、早期探险者和大旅行家纪事 
  二、旅行交通、设施、设备及供给纪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旅游的发展史

4. 旅游的发展史大神们帮帮忙

(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因此,在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同时,要把国内旅游放到更重要的位置,推动国内旅游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要进一 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国内旅游消费,推行带薪休假制度。要积极指导旅游新产品的规划和开发,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积极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旅游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比较大的产业,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内容,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经济现代化和综合国力的基本指标,其发展状况预示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按照“十五”计划的要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快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由2000年33.2%提高到36%。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保持整个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关重要。应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牵动产业,破除各种思想障碍,进一步扩大产业面、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 加快发展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之一。要把发展旅游业自觉地融入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在促进其它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旅游业自身发展的增长点。要加强旅游业与一、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它门类的结合,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科教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和都市旅游。对于一些发展旅游条件比较好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在经济转型中可以把旅游业作为接续产业来发展,这方面做的很成功的如焦作市。对于一些老的工业企业,可以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安置下岗员工、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宣传企业产品与形象、扩大影响和增强员工的荣誉感等;对于一些原来依托森林砍伐、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地区,自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禁伐”、“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措施后,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出路,发展生态旅游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选择;农村可以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强化城乡居民的交流、开阔农民眼界等,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旅游业发展也能为其他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大的新市场和空间,例如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以及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总之,旅游业可以为“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服务,也可以联动第三产业。 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将扶持旅游产业的方针政策予以明确。同时,政府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大对旅游业的导向性投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旅游资源保护,积极支持旅游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等。 (四)充分发挥旅游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先导作用 旅游资源是西部突出的优势资源,旅游业是西部具有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西部原始纯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秘的文化遗迹,风格迥异的民族风情,符合世界旅游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的需求趋势,具有很强吸引力。西部大开发确定的五个重点方向都是与旅游业发展紧密相关,又互为促进的。 旅游业具有特殊的低重心启动经济的先导性和高度关联的辐射带动功能。这对于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基础薄弱,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西部经济的启动,进而循产业链直接、间接地全面带动相关行业,滚动发展,最终促进西部经济繁荣,具有“突破口”意义。大力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高西部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社会福利水平,有利于改变地方财政的“输血经济”的模式,也有利于增强西部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联系与协作,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客流、人才流、资金流、商品流、信息流的快速增长,使域外流入购买力扩大。也必然会带动餐饮业、旅馆业、商业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和通讯设施的改善。而这些正是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必须做好的前期工作。 因此,旅游业应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在条件适宜地区,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 (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的潜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的旅游就业具有增速快、容量大、潜力大等特征。2001年,我国旅游间接就业人数2980万人,旅游就业总人数达3578万人。在20世纪最后10年,我国第三产业新增就业的7740万人中,旅游新增就业占到38%,达到2940万人。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1989年的52万人增长到2001年的598万人,增长了12倍。 旅游促进就业容量大、机会多,不少旅游就业岗位门槛低,对各种层次的劳动力都有很大需求,多数就业岗位对文化素质和年龄要求并不苛刻,特别适合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旅游业已成为创造城镇就业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增长潜力来看,2001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仅0.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增长的潜力还很大。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家计委共同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扩大就业的若干意见》,未来10年,我国旅游业要继续保持适度快于GDP的增长速度,新增就业岗位约4000万个,年均增加旅游直接就业约70万人、带动间接就业350万人左右。到2010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例约为1.7%,而届时世界平均水平为3.3%,旅游就业仍有很大的增长余地。 为此,当前应充分挖掘旅游就业潜力,以产业规模扩张为基础,实现旅游就业大增长;以加大旅游产品开发为着力点,广泛形成扩大就业的增长点;以改革创新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实现就业人数与企业素质的双提高。 (六)大力发挥旅游的扶贫功能 我国许多贫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富集度与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有很高的重合性。截止到2001年,全国592个重点贫困县中拥有100多座国家级森林公园,仅西部的307个重点贫困县中就有78个县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34个县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国的财力现状和贫困地区的现实情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强力投入来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因此,如何利用有限的投资激活当地经济发展的活力,就成了开发性扶贫的关键所在。找到一种与当地资源联系紧密,低投入、影响面广、受惠面大的产业,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并有一定市场条件的贫困地区,旅游业无疑成为优选产业。这方面,已有不少地方取得了成功经验。 因此,国家相关部门应积极探讨旅游扶贫的新模式,在旅游潜力大的贫困地区设置并培育一批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示范)区,给予必要的外部支持,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带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   详情 www.zhuhaimy.com

麻烦采纳,谢谢!

5.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新中国建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起始时间为新中国建国至改革开放前。当时主要是对那些来华的外宾所展开的。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1964年正式成立。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步入正轨和全面振兴的发展时期。1978年至80年代中期,及接待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80年代至1997年,入境旅游和哪里有并行发展的阶段。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的阶段。

扩展资料: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运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他们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又称无烟工业、无形贸易。
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旅行游览活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的社会消费形式,往往是把物质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消费有机地结合起来的。

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6.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旅行社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近十年来,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从业人员不断增加,经营体制不断创新,经营环境不断改善,旅行社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渠道的重要的服务行业之一。
一、行业发展为就业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国的旅游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旅行社作为旅游业的龙头,十年间得到了飞速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共有旅行社10716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19家,国内旅行社9397家),比1991年底增加了9155家,扩大了近7倍,年均增长21.24%;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为19.24万人,比1991年底增加了13.72万人,年均增长13.30%。如按国际经验,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将间接增加5个人就业来计算,相当于提供了96.2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未来十年,如旅行社的直接从业人员按年均增长15%计算,将为全社会提供间接就业机会292.96万个,成为巨大的就业空间。

导游人员作为旅游业的形象大使,十年间从业人员的数量也有大幅度增长。1994年起,导游人员的资格考试对社会开放,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取得导游资格证书的人数已达到15万,比1991年底增加了13.2万多人,扩大了近8倍,年均增长23.62%,相当于提供了75万个间接就业机会。预计今年年底取得全国导游资格证书的人员数量将达到20万。除此之外,临时导游和景区(点)的导游人员数量也增长较快,导游已经成为一项社会热门职业。据了解,仅北京市2001年报考导游的人数就达到13800人。
二、为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我国的旅行社是从有组织地接待国际入境旅游者的发展模式开始的,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可自由支配收入的增加,特别是每年增加了三个“黄金周”的假期,国内旅游异军突起,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以更强劲的增长势头发展。另外,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以及国家对出境游政策的调整,我国出境旅游的发展也很快,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也成为了一个亮点。旅行社在旅游行业中的龙头地位日益显现,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一是在扩大内需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据统计,2001年度,在国内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团和接待达9410.56万人次,占国内旅游人数的12%,旅行社组织的国内旅游业务收入为331.33亿元,占全国国内旅游收入的9.41%。在入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者1453.64万人次,占全年入境旅游者总数的16.33%,旅行社组织入境旅游业务收入为150亿元,约占全部国际旅游收入的10.16%。在出境旅游方面,全国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数为369.53万人次,占中国公民出境人数的30.45%。二是旅行社的投资对经济增长也有促进作用。旅行社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行业,具有较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投入产出率。2001年底全国旅行社资产总额达到415.47亿元,同比增长13.55%;负债总额为199.08亿元,同比增长2.07%;所有者权益总额为216.39亿元,同比增长26.64%;注册资本金额为130.63亿元,同比增长15.39%。三是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2001年,全国旅行社营业收入为589.80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4995亿元的11.8%,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0.61%,但旅行社营业收入的增长为25.51%,远远大于全国GDP的增长速度,可以预见,旅行社行业在GDP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四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呈上升趋势。2001年度,全国旅行社实缴税金为7.63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16371亿元的0.0466%,结汇7.85亿美元,同比增长38.94%,占旅游外汇收入的4.4%。旅行社对财政收入的贡献表现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入主要在旅游经营企业和个人手中,第二个阶段地方财政开始增加,第三阶段中央财政开始增加,目前我国旅行社还处于第一阶段,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发展,对各级财政的贡献将越来越大。
三、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近年来,为了适应旅游者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趋势,我国旅行社加大了市场开发力度,在产品设计、营销手段、客户关系、品牌塑造等方面引入了新理念,实现了新发展。产品由过去的单一的文化观光产品为主逐步发展到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种类齐全、结构完整的格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旅游者的需求,促进了旅行社行业的发展。
在观光旅游产品方面,我国的文物古迹、山水风光、民俗风情最能反映东方文明和神州风韵,这类产品具有垄断性,而且内容丰富,已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我国旅游产品在世界上竞争的长久优势。适应市场的需求,旅行社大力开发了观光旅游产品,使我国的观光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旅游产品参团人员踊跃、经久不衰、形成了品牌。如九寨沟之旅、长江三峡游、西部之旅,云南周末团、海南周末团等。
在度假旅游产品方面,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中国开办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由此拉开了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序幕。之后,又有一批省市级旅游度假区开始兴办,加上城市周边的度假地,初步形成了比较适应国际国内多层次需求的度假产品体系,家庭度假、乡间度假、海滨度假、周末度假、节日度假己形成比较成型的市场。
旅行社开发的专项旅游产品比较新颖、独特、别致。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脉络的古城新貌、以青山秀水和乡村风情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丝绸之路游、长城之旅、马拉松团、西南少数民族风情游等几十个品牌。一些大的旅行社如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应对市场需求,针对入境游客推出了夜游北京、中医保健、北京婚礼等入境旅游产品;中国旅行让总社的出境游产品在国内首家突出个性化服务的分团型旅游方式,以及北京--香港天天出团、“海上生明月”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推出了“红色之旅--革命圣地参观团”、高考学生“放飞自我、回归自然”系列团等。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适应旅游者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需求推出了豪华旅游团、亲子团、蜜月团、长者团等。
特种旅游产品近年来发展也很快,形成了品种多样、规模较大的特点。如修学旅游产品、滑雪旅游产品、商务会议旅游产品、自驾车旅游、文化体育交流等,外国人来华自驾车旅游今年1-10月经国家旅游局审批的就达到42个团2007人次。广之旅根据旅游的特点,推出了高文化含量的特种团,如修学团、滑雪团、烹饪团、自驾车团、球迷团、音乐欣赏团、科普旅游团等。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不断增加,出境旅游产品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主要出国旅游产品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十条线路,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包括东亚、欧洲、大洋洲、非洲的部分国家。中国旅行社开发的边境旅游产品主要有中俄边境、中朝边境、中越边境、中老边境、中缅边境等旅游产品。
四、更加注重企业形象和服务质量
随着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对外和对内开放,旅行社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多数旅行社着眼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加强内部管理,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一批服务水平高的企业逐步脱颖而出,成了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
一是旅行社加强了内部科学管理。大多数旅行社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旅游局出台的《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质量》、《国内旅游合同范本》、《出境旅游合同范本》等法规规章的同时,加强了内部质量管理。通过对直接影响旅游服务质量的过程的控制,对地接社的选择与评价、出国领队管理、导游陪同规范、顾客投诉处理、门市部服务要求等容易存在隐患问题的环节加强了管理,使旅行社的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如中旅首都旅行社对社内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确定涉及服务质量的各个过程和环节,并以文件的形式加以规定,从而达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据可查”。有些旅行社还加强了企业内部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企业氛围。
二是旅行社企业重视品牌的树立。“品牌揽顾客、质量主沉浮”,一批旅行社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并形成广泛影响。如广之旅国际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在1994年就在全行业率先导入CI,实施名牌战略,采用琅琅上口而又有丰富含义的“广之旅”简称,和让人怦然心动的广告词“广之旅无限风光带给您”,设计了新鲜活泼亮丽的新商标。导入CI后的广之旅不断通过外树形象、内抓质量,使“广之旅”的品牌形成了广泛的影响。2001年,广之旅被全国质协用户委员会评为用户满意服务单位。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与国际知名广告公司合作,推出了全新的品牌形象--“中青旅”,并创立了“青旅在线”网站和16家中青旅连锁营业部。
三是一些旅行社完善了质量管理、质量保证体系。一批旅行社通过了IS09001标准质量体系认证,并自觉按照标准规程运作,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标准,投诉率明显下降,顾客满意率显著上升。如国旅总社,为实现旅游服务与国际接轨,在2000年积极开展了IS09001质量认证工作,明确了企业“诚信、优质、高效、安全”的质量方针,确定了质量发展目标,2000年底顺利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企业广义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初步完成,管理水平提升到与国际接轨的高度。
四是一些旅行社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强化员工服务意识为重点,向社会作出了更高层次、更为全面的文明服务承诺制。把企业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时限向社会、消费者公开,制定专门的服务承诺制度,对前台营业员、国内游全陪、出境游领队、入境游陪同等业务操作及服务规范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同时还通过与接团的旅行社签订承诺协议书,保证了旅行社的承诺落到实处。此外,通过征求游客意见书,电话回访以及上门听取意见等形式来改进服务,使游客的满意率大大提高。如广之旅在公司内部推行“五心服务”,即热心的态度、贴心的服务、精心的安排、称心的导游、开心的旅程,使游客的满意率达到98.6%。
中国旅行社发展现状是很好的,但是旅行社行业的法律现状却是令人担忧。
1、目前各保险公司的旅行社责任保险险种,按照近因原则,结合旅行社责任风险的实际,旅行社永远不会成为近因原则中的近因,这就意味,保险公司的旅行社责任保险对旅行社的风险补偿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2、第三人责任造成旅游合同违约,旅行社在没有任何责任的情况下,先行让旅行社赔付,对旅行社行业是不公平的。在旅游行业八大要素中,吃、住、行、游、购、娱各行业中,旅行社对那一家都无可奈何。旅行社要想不违约,他必须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对于航空公司是否取消航班、铁道部列车如何运行等等都必须清楚,才有可能不违约。这公平吗?目前那部法律、法规对这个问题做出了明确而又公平的规定。
3、意外事件,大量的旅游意外事故,造成旅游者甚至旅行社导游人身伤害、财产损失,为什么旅行社在自己没有任何责任同时受到损害时,先赔旅游者呢?意外事件,旅行社真的没有过错啊。法律公平在那?
旅游者与旅行社相比,他是弱势群体,在中国注册资金在30万元且占较大比例的旅行社与注册资金在几个亿的航空公司、铁路、船舶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注册资金在几千万的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等旅游相关行业相比,旅行社犹如蚂蚁与打象。

7. 旅游的发展简史

一、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简要回顾(一)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
        我国旅游业发展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改革开放前,旅游业以外事接待为主,只具备产业雏形,不完全属于产业范畴。1978年转换机制,发展产业型旅游业。1984年中央提出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齐上、自力更生与利用外资一齐上的旅游建设方针,揭开了全方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1986年国务院决定将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正式确立其国民经济地位。1992年中央明确提出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点产业,之后,中共中央提出的《关于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序列的第一位。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此后,国 家计委把旅游项目列入国债项目,铁路部门及时开行了数百列旅游专列。中央和国务院的支持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从发展阶段来看,1980年以前,旅游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六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提高,国内旅游开始起步;“七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继续发展,国内旅游有较大发展;“八五”计划时期,入境旅游有较大发展,国内旅游迅猛崛起,这一时期是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九五”计划时期,产业基础夯实,稳步发展;2001年受世界旅游业整体负增长的形势影响下,中国的旅游业是在困难中继续前进,但增长速度有所下降;2002年中国旅游业是整体回升,四项旅游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10%。
表1我国不同时期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增长情况(1991~2002年)
注:①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50年》,人数和收入数据为时期加总数;
②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1年统计公报》;
③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2002年统计公报》。
        总之,我国旅游业借改革开放之力,20多年持续快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二)从旅游小国到旅游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接待人数(180万人)仅为世界的0.7%,居世界41位;2002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9791万人次,跃居世界第五大旅游吸引国、亚洲首位旅游大国。1978年中国国际旅游创汇(2.6亿美元)仅占全球的0.038%,居世界第47位;2002年增至204亿美元,占全球的4.4%,成为世界第五大旅游创汇国。2002年,中国公民出国(境)人数达1660.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84%,成为亚洲地区令人瞩目的新兴客源输出大国。2002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到8.78亿人次,成为世界上数量最大、增速最快、潜力最强的国内旅游市常
        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1年底,中国旅游涉外饭店11000家,其中,已评定星级饭店8018家;各类旅行社超过10000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00多家;中国旅游业固定资产值达7000亿元,共有各类旅游企事业26万个;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598万人,间接从业人员约为2980万人;共有开办旅游教育的院校1152所,在校生34万人。
(三)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其综合性、关联性很强的特点表现得越来越充分,在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国内需求,增强经济活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2年,我国旅游业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高出国民经济总体增长速度3个多百分点,旅游业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5.4%,占到第三产业的16%强,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
       旅游业日益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要支柱之一。全国已有24个盛直辖市、自治区将旅游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其余省区(市)则分别将旅游业定位为重要产业或优势产业。
二、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与前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首先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旅游业再上新台阶。21世纪前10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仍将保持7%以上,综合国力将进一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外开放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推动旅游业发展。
        其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带来的机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十几亿人民将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旅游需求必然会随之不断增长,旅游消费成为小康的标志和特征之一。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但就是在这种小康水平下,已经形成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发展最快的出国旅游客源市常
        第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将使西部不少世界级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形成我国旅游业新的增长极。
         第四,加入WTO以后,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都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同时也将促进国际商务旅游的增长。
         第五,中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国。美国“9.11”事件和美伊战争爆发导致全世界旅游下滑,但因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反而强化了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第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申奥成功、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杭州成功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大会以及2003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大会将首次在北京召开,表明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增强,对推动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前景分析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供需双向互动作用下,中国旅游业前景辉煌。
        1.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人民富裕程度的提高,闲暇时间和可支配收入的增多,将推动国内旅游需求以较高的速度增长。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位人口大国,有着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无与伦比的最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常2002年,相当于13个中国人里面就有8人进行了一次旅游。我国从1995年5月1日起实施每周40小时工作双休制,1999年开始实施“五一”、“十一”、春节的七天假期,目前中国公民每年所能享受的法定休息日的总量是114天,居民闲暇时间越来越充足。同时,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转向小康型,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享受型和发展型的方向发展,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分别由1995年的49.9%和58.6%降至2002年的37.7%和46.2%的水平。住房、购车、通讯等消费将逐渐得到满足,而作为精神和物质结合的旅游需求,则会反复产生。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旅游消费将呈现大众化、普遍化的态势,成为生活要素之一。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按每人每年出游两次计算,届时的国内旅游人数可高达30亿人次左右。
        2.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国国土广袤、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和辽阔的国土形成了无比丰厚的旅游资源。据研究表明,我国自然类和人文类的旅游资源类型居世界第一位的数目超过美国、西班牙、法国等旅游强国。目前,全国已拥有15000多处旅游景区(点),涵盖了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改革成就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其中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8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1处,国家地质公园44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97个,国家森林公园43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9个,国家4A级旅游区(点)360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37个,还有1269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类博物馆2000余座。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的城市风光,雄伟壮观的建设工 程等等,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矗
        3.从旅游大国到世界旅游强国
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包括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内的权威性组织均认定202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旅游首位旅游目的地国(见表2)。世界旅游理事会则预测,到2020年,中国旅游业总产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64%,旅游消费将占总消费的6.79%,旅游投资将占投资总额的8.61%,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表22020年世界十大旅游目的地预测
资料来源: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20年世界旅游发展预测报告》整理,1997。三、进一步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一)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国到2020年将基本实现工业化,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达到新的水平,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进程大见成效,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这个历史进程,将从各方面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共同发展。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保持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方面,旅游业在这三个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从宏观来看,旅游投资对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持了较高的投入产出率。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就地出口风景,具有换汇成本低的优势。国家推行了多项政策刺激内部需求,例如实施西部大开发、调高公务员薪酬、增加基础设施开支等。在这些政策的基础上,还应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休闲产业的成功经验,采取措施,大力刺激旅游休闲消费,推进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英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制定了相应的方案和政策,促进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业社会向以服务为中心的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可以大胆的预测,在众多政策中,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能起到较好的成效。
        为此,需要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对旅游业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清理过去一些限制性的消费政策和一系列歧视和限制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明确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优势产业地位,实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全面建设世界旅游强国。
(二)充分发挥国内旅游拉动内需的作用
        2001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扩大内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提出了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扩大和培育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之策,是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形成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政府工作报告》将旅游列为扩大消费的第二个领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旅游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旅游业包含行、游、注食、购、娱六大要素,旅游消费不仅与交通、住宿、餐饮、商业、景区景点等行业直接相关,还与工业、农业以及信息、金融、保险、医疗、咨询、环保等产业关联,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因此其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相对于住房、汽车等消费水平,旅游消费涵盖的价格区间从几元钱的旅游纪念品至上万元乃至数万元的旅游线路,产品的可生产性极强,可消费性也极强。2001年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仅占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的5.97%,离11%的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距离,发展国内旅游的余地还很大。

旅游的发展简史

8. 中外旅游发展史

  世界旅游发展史:
  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旅行和旅游方向。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要因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规模日趋扩大,他们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城市。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紧张节奏、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要和对回归自由、宁静的自然的追求;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村变化而忙现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代替,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登上了历史舞台。1841年他创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车,载运540人从莱斯特到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全程11英里,每人收费1先令。从此,他又多次组织类似的铁路旅行,并逐步认识到其中潜力巨大的商业机会。1845年,,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

  中国旅游的发展
  我国的旅行社最早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爱国人士陈光浦先生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设立旅行部,1927年该部独立并更名为中国旅行社,现为香港中国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49年12月在厦门成立华侨旅行社,这便是中国旅行社的前身。此后,我国又先后在北京成立中国国际旅行社,于1979年在北京创办中国青年旅行社。但是,我国旅行社的大发展却是1978年国家实现对外开放政策之后的事情。

  以上我仅是简单概括地做以介绍,你若想了解这方面更详细的内容,建议你阅读一下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编写,旅游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基础》和《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书籍,叙述的会更详细一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