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中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24-05-18 19:57

1. 金融学中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1、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
(1)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
(2)yt + 1 / yt <; Pt + 1 / Pt
(3)yt + 1 / yt = Pt + 1 / 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
2、时间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
外部时滞:
(1)微观决策时滞;
(2)作用时滞

扩展资料
金融创新对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或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需,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另一种手段。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再贴现率的调整;
(2)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金融创新对这两项内容都产生了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信用扩张,
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效应

金融学中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金融学中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需要制定政策,到这一政策最终获得主要的或全部的政策效果所需的时间。
2、货币流通速度
3、微观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货币政策效应是指货币政策的实施对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包括货币政策的数量效应和时间效应。
1、数量效应
货币政策效应的强度。
(1)yt+1/yt>;Pt+1/Pt
含义:经济增长减速小于物价回落;经济增长加速大于物价上升;经济增长加速,同时物价下降。
(2)yt+1/yt<;Pt+1/Pt
(3)yt+1/yt=Pt+1/Pt
含义:经济增长的正效应被物价上涨所抵消,物价回落的正效应为经济增长的负效应所抵消。
2、时间效应
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内部时滞:认识时滞、行动时滞
中间时滞:中央银行采取行动,到金融机构根据央行的意图改变信用条件的时间过程
外部时滞:
(1)微观决策时滞;
(2)作用时滞

扩展资料
金融创新对三大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1、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是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中央银行通常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从而调节货币供应量。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调整再贴现率来干预或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需,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另一种手段。再贴现政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再贴现率的调整;
(2)规定何种票据具有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金融创新对这两项内容都产生了影响,二者共同作用,削弱了再贴现政策的效果。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上的证券买卖活动来扩大或收缩信用,调节货币供应量。当金融市场上资金缺乏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有价证券,实际上是向社会投入一笔基础货币,直接增加社会货币供应量或使商业银行信用扩张,
反之,当金融市场上资金过多时,则卖出有价证券,使信用规模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效应

3. 为什么金融大危机要减少货币供应

银行属于金融的核心,银行危机即是金融危机。导致银行危机的原因很多(如坏账款项增大,信用危机,泡沫破灭等),银行会减少向社会放款,贷款授信,降低资产业务等加快货币回笼,引发市场利率(也称资金价格)走高,作用下去货币就少了。你所指的是经营危机,银行谨慎经营原则会保留现金,所以供给减少。【摘要】
为什么金融大危机要减少货币供应【提问】
银行属于金融的核心,银行危机即是金融危机。导致银行危机的原因很多(如坏账款项增大,信用危机,泡沫破灭等),银行会减少向社会放款,贷款授信,降低资产业务等加快货币回笼,引发市场利率(也称资金价格)走高,作用下去货币就少了。你所指的是经营危机,银行谨慎经营原则会保留现金,所以供给减少。【回答】
货币供给中包含贷款,贷款人拿到贷款后,在未使用时放在银行里,形成存款,如果已经使用了(支付给他人),仍然放在银行里(可能是不同的银行),也会形成存款,这样有了新增的存款便可以继续放贷……
当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贷款时,也就是金融危机,银行就不贷款了,并收缴以前的贷款(如果能的话),这样贷款的存量(也就是银行累计贷出尚未归还银行的款项总额)就会下降,紧跟着,存款会下降,然后货币就少了【回答】
为什么在经济衰退,大萧条的时候,interest rate 会减少呢【提问】
经济萧条市场萎靡。。。为振兴市场政府调低利率一方面刺激人民消费,一方面利率降低后企业借贷得到便利,有助于投资【回答】
经济萧条,通货紧缩,政府当然希望通过居民的消费来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央行通过调节银行的存款利率,鼓励百姓拿钱去消费,不要不钱存银行,银行也会适当的放松放贷,把钱流到社会上去,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当然政府也会直接投资,比如09年国家拿出四万亿来拉动内需,这当然是国内的情况,如果世界总体经济不错,那就会鼓励出口,赚外汇~【回答】
刺激经济复苏【回答】

为什么金融大危机要减少货币供应

4. 货币的5个职能中哪个最容易造成经济危机?

流通手段。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经济影响
货币发行量应遵循此计算公式:

M: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通货量)
P:商品的平均价格
Q:商品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以货币的周转次数计算)
按照通常的货币主义解释,当实际通货量大于所需的通货量时,便会导致货币贬值,形成通货膨胀。反之,就会导致通货紧缩。

扩展资料: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
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换中搜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

5. 金融危机时是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么?

金融危机~意思指的就是金融行业普遍危机感太强,银行不敢往外借钱,企业不肯扩大投资。导致一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断裂,企业会因此破产。所以金融危机归根到底就是市场上的钱不够。
而宽松政策就是放低银行贷款门槛,或者通过增发货币或者逆回购等现金支持手段缓解企业资金流动问题。
紧缩措施只有在经济太好的时候,银行太容易往外借钱,所以加大了金融系统或者银行的风险,为了抑制这种情况才会使用财政紧缩措施

金融危机时是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么?

6. 金融危机后货币政策的目标应该是什么?

08年金融危机,国家出了4万个亿来支持。当时可以说是货币宽松政策
而现在,货币政策是转向了稳健!

货币政策由此前的“适度宽松”调整为“稳健”,这是中国货币政策基调的重大转变。分析人士认为,货币政策基调的转变,是中国决策层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科学应对,最终将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健康的发展。

“当前国内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同时外部流动性泛滥、国内通胀预期居高不下,货币政策已经到了回归稳健的节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夏斌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保证中国经济更加持续发展。

“过去两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非常之举’,此时中国经济已经企稳回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应及时退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张礼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为应对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在2008年11月中国提出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助推中国经济在全球范围率先反弹,迅速企稳回升。

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而最新公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11月PMI达55.2%,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已连续第四个月出现上涨。中国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开启,全球流动性泛滥,输入性通胀压力进一步上升。在诸多因素的推动下,国内物价上涨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最新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达4.4%,创出25个月来新高。

“在经济形势出现向好变化后,现在更需要关注物价上涨的风险。”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此时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可以向市场传递出明确信号,通过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投放,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

事实上,今年年初以来,中国央行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先后通过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加息和持续的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控制货币信贷投放力度,对经济运行的货币环境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微调。

接受采访的专家还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为经济发展提供更为稳定的货币环境,长远来看,更加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张礼卿认为,在货币过于充裕的环境下,企业不会主动进行结构调整,只有当货币环境回归常态、资金价格保持在一定水平后,企业才会有动力进行技术创新,国家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才会加快。

专家指出,与“适度宽松”相比,“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在多目标下保持平衡的货币政策,并不意味着紧缩,并且可随时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微调。

历史资料显示,1998年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严峻的通缩压力,中国开启稳健的货币政策。2003年之后,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也曾不断微调。

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还提出,在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对此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认为,在抑制通胀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稳定经济增长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因此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健后,财政政策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度的扩张,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与货币政策“一松一稳”搭配发力,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7. 金融危机时是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么?

金融危机~意思指的就是金融行业普遍危机感太强,银行不敢往外借钱,企业不肯扩大投资。导致一些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断裂,企业会因此破产。所以金融危机归根到底就是市场上的钱不够。
 
而宽松政策就是放低银行贷款门槛,或者通过增发货币或者逆回购等现金支持手段缓解企业资金流动问题。
 
紧缩措施只有在经济太好的时候,银行太容易往外借钱,所以加大了金融系统或者银行的风险,为了抑制这种情况才会使用财政紧缩措施

金融危机时是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还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什么?

8.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怎样的宏观经济政策?

  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处于通货膨胀状态,CPI与PPI双升,当时政府采用升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收紧货币流通量,以防止物价的进一步上涨。

  下面是摘自某网站的央行发布内容:

  2008上半年通胀压力仍较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是央行在报告中提出的。具体叙述为总体看,未来一段时期通货膨胀仍有可能维持较高水平。而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通胀指数CPI,已经在2008年开头给出了高通胀压力的信号。1月份CPI涨幅达到7.1%的11年历史高位,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理由是食品价格涨价以及节日效应和雪灾造成。对于通胀的理由央行似乎说的更为在理。央行称本次通货膨胀形成机理更加复杂,国际市场价格传导、国内供给约束以及资源要素价格调整等因素对价格产生了叠加影响。具体表现为外部价格传导、国内共给约束等因素对价格形成的冲击短期内难以改变,并且通过央行调查统计得出,目前通胀预期较强,再者受翘尾因素影响,即使没有任何新涨价因素,2008年特别是上半年的同比CPI也会处在较高的水平上。

  央行指出,经过连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内经济运行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也呈现加快调整和释放的态势。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态势尚未根本缓解,通货膨胀风险加大。从紧基调不变、适时适度微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08年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指出,从紧货币政策更加明确地向社会释放了未来宏观经济稳定运行风险加大的警示信号和总量政策导向。而在面对目前的复杂经济情况下,央行表示将认真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并根据国内外金融形势变化,科学把握调控节奏和力度,适时适度微调。此前由于国际金融形势的改变,尤其是美国经济下滑,市场纷纷对08年宏观调控从紧提出质疑,并且称从紧宏调有过度调控之嫌。央行此次的报告中明显提出,从紧调控基调不变,适时适度微调的立场。

  2008年央行调控方面,将综合运用对冲措施,合理运用价格型工具来调控,并且进一步发挥汇率在调节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平衡增长中的作用,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继续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指引。另外,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改进外汇管理也是央行在2008年提出的目标。央行同时指出,应当看到,以上对冲流动性及加强信贷调控等措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不断生成和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必须加大结构改革力度,尽快在平衡增长的治本方面取得新进展、新突破,促使国际收支趋于平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