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这句话是何意思?

2024-05-17 15:05

1. 佛教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这句话是何意思?

师兄,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如来和人就好比人和蚂蚁,在蚂蚁的眼里是不可能见到人的,虽然人可能随时都在他的身边。因为人太大了,以蚂蚁的视角不可能发现那么大的生命就在身边。如果某个蚂蚁在静心的状态下发现了身边一个不可思意的大的生命的存在,在它看来那像山岳一样的存在,其实也只是看到了人的一个脚趾。以为这个“神”的外形是脚趾,但那个神不是脚趾,而是整个一个人体,但在蚂蚁的智慧认知中也只能认识到这一点,是生命的智慧、视角、自身的因素所决定了,它只能看到这么多。要想看到人的根本,那蚂蚁只能修炼成人,或是修出人的智慧来。
所以说金刚经讲:“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我们所有看到的包括天目看到的所有“神”的像,都不是真实的表现。人是不能完全看到 “神”真实状态的,除非你也修成“神”。“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那是一种境界,而不是:噢,我懂了这句话的含义了,那我就能见到如来了,不行!你要修到那个境界,才能见到,否则你即使见到了如来,也只是他给你显现的如意形象给你以鼓励而已,不是真实的,只要你没修成,你还在三界内,你看到的都是假象,你即使看到了如来的32相,仍未见如来。故而说: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总在强调:相即“非相”;世界即“非世界”;微尘即“非微尘”……是名相、是名世界、是名微尘……为什么哪?是因为佛法、佛国世界是不能用人的语言所能说清的,人没有那个概念,只能假借人的语言去描述,但佛描述的绝不是表面文字内涵,而是通过人的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让学法的人“参悟”那无法用人言描述的“法”,所以说“法”不是学习得来,你天天学、日日念也没用,“法”是因“悟”而得。有人拿着一本《金刚经》或是《大藏经》说这是“法”,错了!那就是人间的一本书而已,可以说什么都不是,如果说它有用的话,它只是个使人得“法”的工具,而这种工具人世间比比皆是,其实人世间的一切皆是让人得“法”的工具,一切皆是“法”所成所住,一切自然可通“法”可成为得“法”的工具。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若见一切非一切,则见“法”矣。

佛教中"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这句话是何意思?

2.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言语传万里  
  
   愿我的言语能够产生互与理解  
  
   愿它们美如宝石  
  
   丽如花朵  
                                          
   《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佛陀当年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的时候曾经说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却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佛告诉世人,虽然众生人人皆具有佛性,但是众生缺乏智慧,贪着妄想,无法见到事物真实的样子。若执着于相,就无法见到自己的佛性,也就难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
  
 世界上,并没有真实的得到,因为得到的一切终将逝去,得到的时候,感觉是真实的,失去的时候,一切变成假的,关键是,失去是一种注定。无可避免那么从得到到失去,会有多久呢?短到一瞬间,稍纵即逝。人的生命,其实也就在刹那之间。世界的存在,也就是刹那而已。
  
 《金刚经》并不否定存在,但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变化的,不实的,也终将坏灭。换言之,世间万物的真相,就是本来不真实,存在的,只不过是一个一个念头的更替,如此而已。
  
 
  
  
  我是 缠中行禅  
  
 愿我,无敌人,无嗔恨,无忧恼;愿我保持快乐,愿我脱离痛苦,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我不失去以正当途径所获取的一切,我是自己所造的业的主人,我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
  
 愿我的爱人,我的女儿,我的父母亲,无敌人,无嗔恨,无忧恼;愿他们保持快乐,愿他们脱离痛苦,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不失去以正当途径所获取的一切,他们是自己所造的业的主人,愿他们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
  
 愿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同事,我认识的人,认识我的人,无敌人,无嗔恨,无忧恼;愿他们保持快乐,愿他们脱离痛苦,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不失去以正当途径所获取的一切,他们是自己所造的业的主人,愿他们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
  
 愿一切有情众生,一切活着的众生,一切有形体的众生,一切有明相的众生,所有雌性的,所有雄性的众生,无敌人,所有苦道中的众生,无嗔恨,无忧恼;愿他们保持快乐;愿他们脱离痛苦,无精神的痛苦,无身体的痛苦;愿他们不失去以正当途径所获取的一切,他是自己所造的业的主人,愿他们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

3. 《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反复读了几次,仍不解其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非相和空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大家要注意啊!刚才讲叫我们学佛的人要不住相,不住相布施,先说明不住相的福德,这个智慧成就的功德,智慧是无比的大,无量无边。现在进一步真正告诉我们,怎么样见佛?很严重啊!我们大家学佛都想见到佛。他对须菩提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可不可以身相来看见佛呢?
  佛经上说,佛有三十二相,与我们一般人不同,佛有八十种随形好,有八十种跟随他那种特别的身相来的好。譬如他一出来可以放光,这个我们都做不到,佛的手一张开,指头与指头像廉子一样,是连著的。上次我们讲过,他舌头吐出来,可以抵到发根,各种各样不同,每一种相有每一种相的功德,多生累劫修来的。譬如人拿花、香来供佛,来生变漂亮人,小姐们要注意!衣冠供佛,来生不怕没有衣服穿,而且身体健康。多拿医药来布施,来生一辈子不会生病。前生悭吝医药的布施,这一辈子多灾多难多疾病,种种都是因果报应。所以佛为什么得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这是果报来的,因为他多生累劫都在止于至善,都在修行,所以有这个福德生相,这是讲他活著的相。他的兄弟阿难,比他差一点,有三十种相好,差两样。翻译经典的鸠摩罗什法师,也是三十种相好。
  这里佛说,你可不可以用有形的形相来看佛呢?这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的问题。须菩提答覆世尊:「不也,世尊。」同学们注意啊!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那么你或许会说,庙子里为什么要弄个偶像拜呢?那不是偶像啊,真正的佛同其它许多宗教一样,是反对拜偶像的。那为什么画的佛,塑的菩萨都可以拜呢?答案是四个字「因我礼汝」。因为我的形像存在,你起恭敬心拜下来,那个像是一个代表而已。你这一拜不是拜我,是拜了你自己,你自己得救了。任何宗教最高的道理都是一样,不是我救了你,是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这一念真诚的恭敬下来,不要说画的真佛,就是拜一个木头,拜一块泥巴也罢,诚敬的一念专心,你本身就成功了,就得救了。这叫「因我礼汝」,这并不是拜我啊!佛说的,是拜你自己。你自己什么?你的心,你的诚敬。
  所以,不但不能以这个偶像认为是见佛,即使是佛在世的时候,都不能看他肉身为师,那是著相。有一个人著相,楞严经中阿难就是犯了这个错误。佛问阿难:你为什么跟我出家?阿难说我看你相貌好,又放光,决不是欲念来的。佛就骂他:你这个笨人,你著相了,是爱漂亮出家的。因此他碰到摩登伽女,有此一劫,这就是著相,所以佛说不能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什么理由呢?真正那个不生不死的身,不是这个肉身,肉身还是有生死,修持到活一千年,最后还是要死。譬如说,佛教里头有一位禅师叫宝掌千岁,活一千年,在印度活了五百年,因为没有悟道,晓得将来大乘佛法要到中国,先到中国来等著。等到见了达摩祖师,又在中国活了五百年,大陆上好几个地方都有他的庙子,名字叫宝掌和尚。像迦叶尊者留形住世,那更不讲,所以,长寿的人是有,那是肉身的相,还不是不生不灭的。肉身尽管长寿,五百年还是五百年,一千年还是一千年,而永远不生不灭的,并不是这个肉身相,而是法身。那个法身,不能拿形象来见,所以佛接著吩咐我们一句重要的话。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到了这里,鸠摩罗什特别加重语气,佛特别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四句很重要,要特别注意把握住。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你说打起坐来有境界,不打坐就没有了;境界就是相,凡所有相,都是不实在的。
  怎么样才见到真正的佛呢?见到法身才是真正与佛相见了。若见诸相都不是相,这不是讲空啊!一般多解释成空,那是乱加解释,既然是空的,何不译成一个空的,那该多好啊!他只说,「若见诸相非相」,非相是什么?没有给你下定论!所以一般人念金刚经,在这里自我下个定论,认为是空,那是你的想法,不是佛说的;佛只说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重点是,佛只告诉你不是相,并没有告诉你空!道理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无所住。

《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反复读了几次,仍不解其意?

4. 《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反复读了几次,仍不解其意

1: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A:弥勒回答的是,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识。这说明什么?每个念头都成形,形就是物质现象。形跟相是一个意思,物质现象。念头变成物质现象。每个物质现象都有识,就是有受想行识。物质从哪里来?是意念变现的。我们肉眼还来不及分辨,物质已经消失了。在这样高的速度之下,所以念头就变成物质现象。物质不是真的,是假的。
.B:无我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叫你觉悟。众缘和合的假相,不是真的,本无实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精神这一方面也不是真的,是空。
2: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但见诸相即着有,但见非相即着空。见诸相非相,即二边双融,即无相、无不相。得见实相,故云则见如来。
如果但见相,只看到相,着有了;相是有的,着有了。凡夫就着有,凡夫是单看相,不晓得相的体性,不知道相的体性,也就是说,不知道现象之所以然,他着有。
但见非相即着空,这是小乘人,阿罗汉、辟支佛,他在一切相里他专门看体,他不住于相,专门看体,专门看体就着空了;体是空的,万法皆空,掉到无为坑里面去了。
见诸相非相 这个境界二边双融;双融就是无相、无不相。无相是体,无不相是现象。有体、有相、有用,这才是见到真相。

5. 《金刚经》中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法清法师:这是《金刚经》中很核心的话,也是大乘佛教里面至高的智慧,这是说,所有的相,都是我们虚妄分别出来的。 佛、如来,讲的是法身佛。那么,作为法身佛来说,他长什么模样?是不是就是我们今天所拜的那些塑像的样子?我们楼下也供有佛像,佛长的就是那样吗?不是的。 那佛长什么样呢?泰国人供的佛,跟我们所供的佛,长的就不一样,但却都是释迦牟尼佛。这些佛像为什么都不一样呢?因为它们都是根据人的想法塑造出来的,是由人生出来的影像,不是如来真长那个样。既然如来不是长那个样,为什么我们还要塑造他,然后又礼拜他呢?这是因为我们经常会忘掉我们本自有的自性佛,所以,就需要塑造外在的这么一个型体,说这就是佛,要好好礼拜。礼拜的目的,是要把我们自性的佛给拜出来。但是,如果你执着于外在这一尊金光灿灿的佛像,说这就是佛,那你就是被物所转,你的思维被外在的形体所转换了,这(凡所有相)都是虚妄分别而产生的,都是我们的思维分辨出来的。换种说法,只要是我们的思维能够分辨的这些,它都不是如来,只是凡夫知见、凡夫分别。 然后,如果真正要见到如来,就要“离一切相、则为如来”——要离开一切的形体,人无法构想、无法想象、超离一切人的思维,到那个时候,才能够显出如来。所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有的相,都是人虚妄分别而产生的;所以,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果你能超越这些形体,能够超越所有的存在,能够通过现象看本质,看到所有存在的本来面目了,对它的本来面目参透了、明了了,不再被这些外形所左右了,这个时候,就是脱离了这些外形,就能见到如来了。也就是说,本体就是如来,明白了没? 所以,不可以以我们的想法去说,佛是什么样什么样,因为那只是我们的想法;只要是你能想出来的,那都不是如来。当然,这个比较高深!在大乘佛法里面,《金刚经》是比较高深的。 但是,在开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很执着于这个外形。《金刚经》是破执着的,所有的执着都要破掉。但在学佛的开始,我们还是要塑造一个有形,慢慢慢慢,到最后,才把这个有形去掉,才不执着于这个有形、有相,但是又不离于这些形、相。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是非常根本的,如果把这句话理解了,那你就会受用无穷。《金刚经》中的话,你只要能用上一句,那你的人生就会有很大的改变,尤其你是搞艺术的,一定要记住这句话。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是什么?就是至真、至美、至善,就是最美好的那一块。“凡所有相”——凡是有形体构造的东西,都是虚妄分别,都是不正确的。比如你画画,你执着于这个画,要把它画好;你执着于这个笔、这个墨、这个环境;执着于这个画的布局,要如何如何来安排它,这些都是相。你要把这些相都舍离,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些相都是你自己生出来的,都不是真正最高的艺术。最高的艺术它是无形无相,不是说你为了要表达个什么就能成为艺术。当你有想法,想要表达个什么,那都是相,明白吗?你今天要画个什么画,就提前构思,那都是相。你要明白,真正的创造是没有构思的;当你还存在着构思,存在着思维,就谈不上创作,那都是做作,不是创作。现在许多搞艺术的人,都是在做作,而不是在创作。创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然后,就把它给做出来了,那才全部是创作,才是真正的神品。 但现在的人画画都是,想要画个什么时,先找别人的作品来参考,或者找一堆资料来研究,之后,再思考一下,理出一个思路,这才一点一点往下做。像这种,凡是有思考的,都称为做作,不是创作。艺术它要的是创作,其中的道理,跟《金刚经》中的这句话是一样的。真正的如来,是要远离一切相,才能获得,才能明了;真正的艺术,也必须是舍离一切分别,舍离一切构思,把所有的思想全部扔掉,在没有思想的状态下创作。当你有意要体现你的思想的时候,那就是做作,而不是创作。 就像我画画,许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这么画?我说我也不知道。我画画的时候,是没有想法的。当有想法的时候再画出来,那都不是创作,而是做作。其中的道理,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你把这句话悟透了,用到你的艺术人生当中去,会对你的创作很有用的。

《金刚经》中讲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6.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虚妄,诸相非相即如来 (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们有相的肉身,能见佛吗?当然不能。因为肉身也不过是地、风、水、火因缘和合的虚妄相,是有生有灭的。虚妄相怎么可能见到不生不灭的如来?
                                          
 我们在寺院见到的法相庄严的佛像是真的佛吗?比如金子做成佛像,就叫金佛;做成项链,就叫金项链。再比如:一根木料,一部分经匠人精雕细刻做成了佛像,另一部分做成了板凳。佛像受人供养,板凳只能被人坐着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其中之意大家不妨参一下。从体性上讲佛像当然是假的。但这个假,有摄化清洁我们心灵污垢、烦恼的妙用。在某种意义上,佛像和佛法,都属于外力的范畴,是拔出业障,还原我们清净的本来面目之工具。
  
 如来具有三身:(一)法身:法性身。就是自己真正的生命本源,就是本自具足、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去不来、能生万法、不会断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亦名如来藏),第八识生万法而不执取,湛然清净。(二)报身;也称为受用身。报身是佛陀从久远劫来,以法身为因,修习六度万行,积集无量福德智慧所获得的佛果色身。佛陀的圆满报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经过九十一大劫修行后才形成的。(三)应身:又称为应化身。佛陀为救度苦难众生,应众生根机,以大悲愿心,随处随类权巧化现的种种身相。比如,观世音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变化现三十三身,时而显现凡夫身,时而显现居士身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的色身和我们所见到的佛像,都是有生有灭的,四大假合,属于五蕴的范畴。其实众生本来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不过被六尘所染,被四相所束缚,分别执着。又无遇善知识接引,游离于六道轮回,苦不堪言。佛陀在《金刚经》阐述了无法可说,如:“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无人可度,如:“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其宗旨就是破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就是虚妄相。虚妄相怎么能见如如不动的如来?
                                          
 如何才能见如来呢?“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法是心法。金刚经是无相法门。是拨云见日,找回我们本来清净的智慧德相的法门。我们必须从心地上下功夫。在《禅宗七祖谈禅》中有这样一首偈颂:“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纸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我们只有从偈中感受妙意了。六祖慧能因《金刚经》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开悟。他在《坛经》忏悔品这样开示:
  
  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  皈依  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  皈依  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  皈依  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 
  
    色身犹如我们自己的住宅一般,所以不足以归依。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佛,都在我们的自性之中,世间上每个人都具有。只因自己的心性被无明所迷惑,不能见到内在的自性,而总是向外去寻觅三身佛,却看不见自性身中本来就具有的三身佛。自性三身佛自性生,不得外求。
  
 心外求法,皆是外道。正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7.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在印度有唯识家(无著、世亲)的论释。传入中国,三论、天台、贤首、唯识各宗都有注疏;然而中国佛教深受真常唯心一系大乘的影响,各宗表面上阐扬《金刚经》,实际上阐扬常住佛性和如来藏。又在三教合流环境下,明清以来,三教九流都来注解《金刚经》,杂合浓厚的真常理论和儒道信仰。

扩展资料:《金刚经》刻於唐长庆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权四十七岁时所作。《金刚经》刻为横石,共十二块,每行十一字,原石毁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发现唐拓孤本,一字未损,是敦煌文献中的稀世珍宝。被法国人希伯和取往国外,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8. 请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切你所能看见的事物外表,都是虚假,不真实的。如果能守住本心,在看见这些外表的时候,能够不被这些外表所迷惑,能够认识到看到的相并不是真实的相,那么就能达到如来的境地了。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如印顺法师所说,此后的五译是同一唯识系的诵本,比如菩提流支、达摩笈多等,都是依无著、世亲的释本译出;只有罗什所译为中观家(般若系)的诵本。又如吕澄说,罗什传龙树的般若学,所以能“心知其意”;到玄奘新译般若经,《金刚经》其实已“面目全非”了。

扩展资料:
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
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
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
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
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
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