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高分进阶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

2024-05-03 22:43

1.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高分进阶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

    23. 《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B?实现人生价值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升自身素质
       24.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说法深刻揭示了()。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 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C.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 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6.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D.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7.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是统一在食盐中添加碘的方式可能导致“补碘”过量。某些非缺碘地区增售无碘盐,人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 做事情要掌握分寸B. 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C.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D. 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28. 孔子云:“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很多为了一己私利践踏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提倡“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说明()。
       A. 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B. 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
       C.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9. 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
       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
       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B.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 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31.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D.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为()。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要正确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3.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4.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经济学之供求定律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管理之美人效应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法理学高频考点详解—法的实施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刑罚之刑罚论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23. BCD[解析] 曾子的话强调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A强调客观条件,排除A,选BCD。
       24. ACD[解析] B项“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明显错误,也与C、D两项表述矛盾,所以可以用排除法排除B项。
       25. ABCD[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作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选项A、B、C、D所表述的哲理在这句话中均有所体现。
       26. ABC[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运动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故选ABC。
       27. AC[解析] 统一加碘导致“补碘”过量的现象,体现了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B、D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C。
       28. BD[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也要发生变化,因此重提“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厚德”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故本题选BD。
       29. ABD[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分为两种情况: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因此C项错误,本题选ABD。
       30. ABCD[解析] 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力量或物质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31. BCD[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32. BC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3. ABC[解析] D选项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34. ABCD[解析] 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经济学之供求定律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管理之美人效应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法理学高频考点详解—法的实施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刑罚之刑罚论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高分进阶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

2.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基础巩固模拟题及答案解析4

    31.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A. 生产运动B. 思维训练
       C. 科学实验D. 社交活动
       32. 《蒙娜丽莎》这幅画,在儿童眼里看到的是母爱,在情侣眼里看到的是甜蜜,在朋友眼里看到的是真诚。这说明()。
       A. 人的理性指导着感性
       B. 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 理性认识可以离开感性认识
       D.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33.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段话反映的哲学道理有()。
       A. 天下事、人之为学都有难易之分,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
       B. 难和易相互依存,反映了矛盾的同一性
       C. 难和易关键在于为与不为,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 要把事情办好,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4. 下列属于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的有()。
       A. 自然科学B. 语言学
       C. 法律思想D. 宗教
       35. 恩格斯认为,单就某些自然现象的有规则的依次更替,就可能产生因果观念。例如,随太阳而来的热和光,但是在这一点上还没有任何证明。在这一点上,休谟的怀疑论说得对:“在此之后”不能论证“由此之故”。但是,人类的活动却可以对因果性做出验证。如果我们用凸透镜把太阳光集中在焦点上,取得像普通的火所产生的一样的效果,那么我们用这一点就证明了热来自于太阳。由此而论()。
       A. 因果联系具有前后相继性,但并非所有具有前后相继性的现象都属于因果联系
       B. 人们关于因果联系的观念来自于经验,但经验不能证明因果联系
       C. 因果联系的本质特点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这一点只能通过实践予以证明
       D. 因果联系只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性的联想
       36. 作为一国基本国情的各个方面存在着种种客观的复杂联系,人们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改变某些联系的内容和形式,却无法改变这些联系背后的规律本身。这一事实说明()。
       A. 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B. 人们可以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改变某些联系的内容和形式,说明联系不具有客观性
       C.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能改变或消灭它
       D. 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37.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包括()。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
       D. 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
       38. 据资料记载,黑猩猩能模仿人的动作,用水龙头取水灭火。可是当它越过一条小河去灭火时,却不知道可以取河水灭火。这一事例说明()。
       A. 黑猩猩的心理与人的意识有根本区别
       B. 黑猩猩的意识来源于外部世界
       C.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黑猩猩没有意识
       D. 黑猩猩的意识是其大脑的机能
       39. 古人云:“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纵观中国历史,似乎印证了这一点。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蜂起,此为分;秦始皇兼并六国,此为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继有楚汉之争,此为分;刘邦消灭项羽,创建汉朝,此为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此为分;司马炎灭魏建晋,此为合;东晋灭亡,南北朝对峙,此为分;隋文帝代周建隋,此为合;隋、唐之后,出现五代十国,此为分;赵匡胤创建宋朝,此为合……由此而论()。
       A. 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趋向是自己的对立面
       B. 历史的演化具有循环性,故而循环论是一种正确的观点
       C. 历史的演化存在着重复性,但这种重复不是简单的回复
       D. 合、分作为历史演化交替出现的两种趋势,无主次之分
       40.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主要因为()。
       A. 认识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客观规律,尚需一个过程
       B. 封建意识残余和资产阶级思想影响还长期存在
       C. 我国尚不具备高度民主所需要的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基础
       D. 我国目前还存在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经济学之供求定律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管理之美人效应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法理学高频考点详解—法的实施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刑罚之刑罚论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31. ACD[解析]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第一,物质生产实践,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是为了配合物质生产实践所进行的活动;第三,科学实验,它是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尝试性、探索性的实践活动。故本题答案为ACD。
       32. AB[解析] 本题考查哲学知识当中的认识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其中,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因此C选项错误。认识的基础是实践,因此D选项错误。对于《蒙娜丽莎》这幅画,每个人的反映不同,充分说明了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证明理性认识可以指导感性认识。故本题选AB。
       33. ABCD[解析] 天下事、人之为学都有难易之分,这体现了矛盾的对立性;难和易相互依存、相互联结,没有难就不存在易,没有易则不存在难,这反映了矛盾的同一性;为之,则难也可以转化成易,不为,易会转化成难,这说明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启示我们在处理事情时要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题选ABCD。
       34. AB[解析] 社会意识形式一共有八种,包括意识形态的五种,即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非意识形态的三种,即语言文字、形式逻辑、自然科学。故本题选AB。
       35. ABC[解析] 因果联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前后相继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二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此为本质的特点。人们在经验中,直接可以感知的就是前后相继性,而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不能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借助于抽象思维并通过相应的实践予以把握。正因为如此,很多不具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的前后相继性也被误认为是因果联系。据此,应选ABC。
       D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该命题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事实上,因果联系是真实存在的联系,人们头脑中的因果观念,不过是对客观存在的因果联系的反映。
       36. AC[解析] B、D两项本身表述就有错误,联系既有普遍性也有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但我们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而并非无能为力。A、C两项表述无错误,再看是否与题干意思相符。题干本身涵盖了两层意思,一方面承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联系的普遍性,另一方面说明了规律是客观的,人们不可能去改变或消灭它。因此,A、C两项的意思都符合题意,故为正确选项。
       37. BD[解析] 题干表明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正确地把握事物。因此,B、D两项的表述符合题意。A、C两项的表述并无错误,但并非题干本身所包含的意思,题干中只是指出了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并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评价。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D。
       38. AC[解析]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首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其次,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作用表现为人类特有的能动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故本题选择AC。
       39. AC[解析] 合与分作为一对矛盾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合是分的对立面,分是合的对立面。据此,A为应选项。历史的演化诚然具有一定的重复性,但这种重复绝不是周而复始的简单循环,而是向着更高层次演化的螺旋上升。循环论之所以错误,就是因为夸大了事物演化的循环性,否认了事物演化的上升性。据此,B为排除项,C为应选项。D之所以为排除项,是因为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合为主流。合的历史大大长于分的历史。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主要发生于合的时期。
       40. ABC[解析]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主要决定于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和对民主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把握,与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正确答案是ABC。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经济学之供求定律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管理之美人效应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法理学高频考点详解—法的实施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刑罚之刑罚论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3.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高分进阶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

    23. 《论语》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句话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是()。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
       B?实现人生价值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C?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D?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提升自身素质
       24.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说法深刻揭示了()。
       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 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C. 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D.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5.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
       A. 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 对立面的同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 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 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26. 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 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 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D. 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7.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是统一在食盐中添加碘的方式可能导致“补碘”过量。某些非缺碘地区增售无碘盐,人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该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A. 做事情要掌握分寸B. 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C.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D. 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28. 孔子云:“德之不厚,行之不远。”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很多为了一己私利践踏职业道德、
       社会公德等各种道德失范现象。因此,提倡“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说明()。
       A. 价值观是正确的社会意识
       B. 正确价值观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
       C. 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 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29. 越来越多的城郊农民发现,脚下的土地不仅能生产农产品,还能生产田园风光,生产农
       家情趣等。“种这种那,不如综合开发”,观念一更新,农民们在原有土地上创造出了更
       多的财富。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A. 掌握系统优化方法有利于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B.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C. 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0. 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包括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性在内的统一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以往哲学的深刻革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A.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进程
       B.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 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过程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过程
       31.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A. 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 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D.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统一的,表现为()。
       A. 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 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 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要正确认识世界
       D. 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3. 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A.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34. 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A. 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 事物的本质暴露是一个过程
       C. 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 认识是一个过程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经济学之供求定律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管理之美人效应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法理学高频考点详解—法的实施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刑罚之刑罚论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23. BCD[解析] 曾子的话强调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A强调客观条件,排除A,选BCD。
       24. ACD[解析] B项“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实际意义”明显错误,也与C、D两项表述矛盾,所以可以用排除法排除B项。
       25. ABCD[解析] 这句话的意思是:和谐才是创造事物的原则,同一是不能连续不断永远长有的。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作和谐,所以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选项A、B、C、D所表述的哲理在这句话中均有所体现。
       26. ABC[解析]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想运动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认为,世界是互相联系、变化、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故选ABC。
       27. AC[解析] 统一加碘导致“补碘”过量的现象,体现了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要注意分寸,掌握火候,把握界限。不同地区根据具体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对事物的特点要进行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B、D项与题意无关。故本题选AC。
       28. BD[解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也要发生变化,因此重提“厚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厚德”属于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有助于引导社会良性运行。故本题选BD。
       29. ABD[解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分为两种情况: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因此C项错误,本题选ABD。
       30. ABCD[解析] 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关系中的物质实体、物质力量和物质关系的统一体。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物质的力量或物质的关系,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同样说明社会历史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D。
       31. BCD[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作用的全面探讨,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2)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CD。
       32. BCD[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3. ABC[解析] D选项没有体现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34. ABCD[解析] 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着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2017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推荐: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经济学之供求定律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管理之美人效应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法理学高频考点详解—法的实施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刑罚之刑罚论 
       ·  公共基础知识考点: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2017年公共基础知识高分进阶模拟题及答案解析3

4.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1.10.1)

一、单选题
     
 1.在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道德与法律是两种最重要的规范。下列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法律是道德形成的基础,能够为道德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
     
 B.凡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必定是为法律所制裁的行为
     
 C.法律的调节更具有广泛性,能够渗透到道德不能调节的领域
     
 D.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理学知识。
     
 第二步,法律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凡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通常也是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D项说法正确。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道德是法律形成的基础,能够为法律规范的制定提供依据。选项说法正好相反。A项说法错误。
     
 B项:道德是人类通过一定的约定,经过历史发展不断演化而来的东西。道德是为了让人们更好更协调地生活而形成的,没有强制性。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道德所反对和谴责的行为,不一定为法律所制裁。B项错误。
     
 C项:相比法律,道德可调节的领域更广,如友谊关系、爱情关系。但是法律调节的领域会受到很大限制,如国别、犯罪等。C项说法错误。
     
 2.我国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
     
 A.提出批评的权利
     
 B.提出建议的权利
     
 C.取得赔偿的权利
     
 D.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的权利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识。
     
 第二步,根据《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因此,选择D选项。
     
 3.某甲致某乙轻伤,辖区派出所将某甲带回,以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为由对某甲处以800的罚款,并责令去赔偿某乙医药费1000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派出所的处罚取决于某乙是否愿意
     
 B.派出所的处罚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的,所以是合法的
     
 C.某甲如果不服派出所的处罚,应以派出所所属的公安局为被告提起行政诉讼
     
 D.派出所的处罚行为是违法的,超越了派出所的职权范围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罚知识。
     
 第二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九十一条,治安管理处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决定;其中警告、五百元以下的罚款可以由公安派出所决定。由此可知,派出所罚款800元超越了派出所的权限范围,属于幅度越权,是违法的。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由题干得知,某甲致某乙轻伤,触犯了法律,派出所的处罚是基于法律和事实作出的,而不会取决于某乙是否愿意,触犯了法律会受到法律的制裁。A项错误。
     
 B项:某甲致某乙轻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应对某甲处罚五百元以下罚款。B项错误。
     
 C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条第三款,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行使行政职权的行政机关内设机构,派出机构或者其他组织,超出法定授权范围实施行政行为,当事人不服提起诉讼的,应当以实施该行为的机构或者组织为被告。由法条得知,派出所在行政诉讼中具备被告资格,应以派出所为被告,而不是以设立它的公安机关为被告。C项错误。
     
 4.居住在甲市乙区的公民,对甲市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应当向( )提起行政诉讼。
     
 A.乙区的人民法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甲市所在省的高级人民法院
     
 D.甲市的中级人民法院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诉讼知识。
     
 第二步,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经复议的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五条,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行政案件:(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二)海关处理的案件;(三)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四)其他法律规定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案件。题干中,公民对甲市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且不存在复议机关,则应“由最初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即甲市的中级人民法院。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其他行政诉讼的级别管辖规定:①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四条,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六条,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③根据《行政诉讼法》第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5. 从国务院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看,国务院的法律地位是:
     
 A.最高行政机关
     
 B.国家权力机关
     
 C.国家权力机关的上级机关
     
 D.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国家机构知识。
     
 第二步,根据《宪法》第八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由此可见,从国务院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看,国务院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最高行政机关虽然也是国务院的法律地位,但题干要求从国务院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来判断国务院的地位,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
     
 B项:根据《宪法》第五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B项错误。
     
 C项:国务院与国家权力机关并不是上下级的关系。C项错误。
     
 二、多选题
     
 6.对A省教育厅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以向( )申请行政复议。
     
 A.A省教育厅
     
 B.A省人民政府
     
 C.教育部
     
 D.国务院
     
 【答案】B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复议知识。
     
 第二步,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二条,对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由申请人选择,可以向该部门的本级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也可以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海关、金融、国税、外汇管理等实行垂直领导的行政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上一级主管部门申请行政复议。所以对教育厅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既可以找省政府也可以找教育部申请复议。BC项正确。
     
 因此,选择BC选项。
     
 7.根据宪法的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国家可以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无偿征收或征用
     
 B.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答案】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国家基本制度知识。
     
 第二步,B项:根据《宪法》第十二条,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B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
     
 C项:根据《宪法》第十三条第一款,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C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
     
 D项:根据《宪法》第十条第四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D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
     
 因此,选择BCD选项。
     
 【拓展】A项:根据《宪法》第十三条第三款,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A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8.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负有义务的“人”,主要是指( )
     
 A. 法人
     
 B. 社会组织
     
 C. 国家机关
     
 D. 公民
     
 【答案】ABC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法理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主体有公民、法人、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团体及国家等。
     
 因此,选择ABCD选项。
     
 三、判断题(正确为A,错误为B)
     
 9. 人民法院有权依法检查公民的信件。(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知识。
     
 第二步,根据《宪法》第四十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故人民法院无权检查公民的信件。
     
 因此,本题错误。
     
 10.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包括公安、司法、海关、工商管理、教育、卫生等部门,都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 )
     
 A.正确
     
 B.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行政复议知识。
     
 第二步,行政复议机关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有权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依法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这种组织的特征是:第一,行政复议机关是行政机关;第二,行政复议机关是有权行使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第三,行政复议机关是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复议权,并对行为后果独立承担法律责任的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府的组成部门包括公安、司法、海关。工商管理、教育、卫生等部门,都可以作为行政复议机关。
     
 因此,本题正确。

5. 公共基础知识每周一测(2021.2.20)--单选

     一、单选题 
       1. “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蛋的裂缝是内因,苍蝇叮咬是外因,苍蝇叮咬蛋的裂缝体现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A项符合题意。B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C项: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矛盾决定的,而不是外力推动的结果。C项错误。D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要矛盾是指居于支配地位,对于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性作用,次要矛盾则居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作用。下列对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识错误的是:
       A.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能相互转化
       C.次要矛盾处理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构成了一个矛盾体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并选错误项。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意义: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可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B项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A项: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A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C项:主次矛盾的原理告诉我们集中力量找出主要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重点、关键或中心,同时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可见,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处理好,有利于主要矛盾的解决。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D项:在复杂事物中包含多个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反之,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可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构成了一个矛盾体系。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因此,选择B选项。
       3. 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是:
       A.社会保障
       B.社会调控
       C.社会救助
       D.社会工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宏观经济知识。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其本质是追求公平,责任主体是国家或政府,目标是满足公民基本生活水平的需要,同时必须以立法或法律为依据。通过题干中所说“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困难的人员给予保障”,可以得知属于社会保障。A项正确。B项:社会调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阶级本质的制约下,国家调节社会关系和控制社会矛盾,维系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统治阶级的权益,从而引导乃至控制社会的发展方向。与本题不符,B项错误。C项: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由于各种原因而陷入生存困境的公民,给予财物接济和生活扶助,以保障其最低生活需要的制度。社会救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本题不符。C项错误。D项:社会工作是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专业方法,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体,解决其生活困境问题,协助个人及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职业活动。与本题不符,D项错误。因此,选择A选项。
       4. 联合行文是公文发文形式之一,下列机关不可以联合行文的是:
       A.同级党的机关
       B.政府部门与上级党委
       C.军队同级机关
       D.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行文规则知识并选错误项。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十七条,同级党政机关、党政机关与其他同级机关必要时可以联合行文。属于党委、政府各自职权范围内的工作,不得联合行文。此选项中,政府部门和上级党委不是同级关系,所以不得联合行文。B项符合题意。A项:同级党的机关可以联合行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军队同级机关可以联合行文,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政府部门与同级人民团体可以联合行文,不符合题意,排除。因此,选择B选项。
       5. 下列关于公文管理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撤销之日起无效
       B.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
       C.党政机关公文由文秘部门或者专人统一管理
       D.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执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公文处理知识并选错误项。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十三条,公文的撤销和废止,由发文机关、上级机关或者权力机关根据职权范围和有关法律法规决定。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始无效;公文被废止的,视为自废止之日起失效。A项应为“公文被撤销的,视为自始无效”。A项说法错误,但与题意相符,当选。B项: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十六条,机关合并时,全部公文应当随之合并管理;机关撤销时,需要归档的公文经整理后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离岗离职时,所在机关应当督促其将暂存、借用的公文按照有关规定移交、清退。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C项: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二十九条,党政机关公文由文秘部门或者专人统一管理。设立党委(党组)的县级以上单位应当建立机要保密室和机要阅文室,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配备工作人员和必要的安全保密设施设备。C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D项: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三十一条,公文的印发传达范围应当按照发文机关的要求执行;需要变更的,应当经发文机关批准。涉密公文公开发布前应当履行解密程序。公开发布的时间、形式和渠道,由发文机关确定。经批准公开发布的公文,同发文机关正式印发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D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不当选。因此,选择A选项。
       6. 烫伤发生后,如果不是严重烫伤,首先应做如下哪种处理?
       A.涂抹烫伤膏
       B.冷水冲洗十分钟以上
       C.呼叫120
       D.涂抹鸡蛋清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活常识。如果发现烧烫伤,要在第一时间用干净的水冲洗伤口,或用桶装凉水,并把烧烫伤部位泡在水中,以降低皮肤表面温度,以免高温继续破坏皮肤组织。若烫出水泡,要注意保护被烫伤的皮肤,别自己弄破水泡,否则容易感染甚至留下疤痕。在这之后尽快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引流脓水,包扎伤口。如果有大面积烧烫伤,要用湿毛巾敷在伤面上,尽快送到医院。因此,选择B选项。
       7. 在现代社会,但凡目力所及,总能看到些藏着电池的物件:低头刷着的手机、不停敲击的笔记本电脑、路边停泊的汽车……都由锂离子电池暗中供能。但是近年来,由锂电池引发的爆炸事故频频发生。引起锂电池爆炸的内因不包括:
       A.电池正负极之间的隔膜越来越薄
       B.枝晶在使用中穿透隔膜,造成短路
       C.电解液中含有大量可燃的有机物
       D.长时间用劣质充电器边充电边放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锂电池爆炸的原因。锂离子电池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隔膜用来隔开正负极,而锂电池爆炸一般是隔膜破损,正负极之间发生短路,大量放热引起的。A选项,电池正负极之间的隔膜越来越薄是锂电池爆炸的内因,现代电池追求小体积,为了保证能量供给,正负极和电解液都不能少,因此电池隔膜被“削减”的越来越薄,主流的锂离子电池隔膜厚度仅有20微米左右,极其容易破损。B选项,枝晶也是电池本身的因素,不是外部环境的因素,因为动力学等因素,锂电池在使用过程中,电极的表面会形成一些“小毛刺”,这些小毛刺就叫做“枝晶”。而且枝晶会越长越大,最终就会穿透隔膜,造成短路。C选项,电解液含有大量有机物,比如碳酸乙烯酯、碳酸二乙酯、碳酸二甲酯,这些物质自带燃爆属性,也是引起爆炸的内因。D选项,长时间一边充电一边使用电池工作容易引起热量积聚,会增加电池爆炸的风险,而使用劣质充电器则更加危险,这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外因,符合题意。因此,选择D选项。
       8. 一个犯罪分子拐卖了3名10岁的儿童,构成犯罪。这三名十岁的儿童属于:
       A.同类客体
       B.犯罪对象
       C.犯罪工具
       D.直接客体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刑法知识。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人或物,3名10岁儿童属于犯罪对象。B项符合题意。AD项: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某个具体部分。该犯罪分子构成拐卖儿童罪。拐卖儿童罪所侵犯的同类客体公民的人身权利,直接客体是这3名儿童的人身权利。AD项错误。C项:供犯罪分子实施犯罪使用的财物或器具被称为犯罪工具。很明显三个儿童不属于犯罪工具。C项错误。因此,选择B选项。
       9. 某明星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他应承担的责任是:
       A.承担全部赔偿责任
       B.承担补充赔偿责任
       C.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D.承担50%赔偿责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食品安全法知识。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一条,社会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食品、药品,使消费者遭受损害,消费者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相关规定请求其与食品、药品的生产者、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选择C选项。
       10.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
       A.过失犯罪
       B.故意犯罪
       C.正当防卫
       D.紧急避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正当防卫知识。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C项符合题意。A项:根据《刑法》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不符合题意,A项不当选。B项: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不符合题意,B项不当选。D项:根据《刑法》第二十一条,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不符合题意,D项不当选。因此,选择C选项。

公共基础知识每周一测(2021.2.20)--单选

6.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9.2.11)

1. “圈子”一般指相同爱好、兴趣或者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比如“文化圈”、“马拉松圈”、“绘画圈”等,对于这样的圈我们要鼓励,要肯定,但某些圈子却成为“破坏规则、不讲原则、逾越底线”的代名词,对于这样的“圈”我们要禁止、要惩治。从哲学角度讲这说明( )
   
    A.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
   
    B.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的
   
    C. 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同一性
   
    D. 以上均不正确
   
    【答案】C
   
    【解析】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相互渗透的倾向。题干表明对不同的“圈子”要采取不同的态度表明了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同一性。
   
    故本题选C。
   
    2. 19世纪末,人们发明旧有的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于是经由物理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初创立量子力学,解释了这些现象。量子力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这主要说明( )
   
    A.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
   
    B. 人能把握事物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 人的意识活动具有决定性
   
    D. 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答案】D
   
    【解析】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又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认识活动是波浪式的前进和螺旋式的上升。从经典理论到量子力学体现了人类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故本题选D。
   
    3. 学党章党规要求着眼( ),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言,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引导党员遵崇党章、遵守党章、维护党章、坚定理想信念,对党绝对忠诚。
   
    A. 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
   
    B. 明确模范标准、树立思想规范
   
    C. 明确先进标准、树立道德规范
   
    D. 明确榜样标准、树立作风规范
   
    【答案】A
   
    【解析】学习党章党规,就是要着眼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逐条逐句通读党章,全面理解党的纲领,牢记入党誓词,牢记党的宗旨,牢记党员义务和权利。
   
    故本题选A。
   
    4. 既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的是( )
   
    A. 购买
   
    B. 支付
   
    C. 消费
   
    D. 分配
   
    【答案】C
   
    【解析】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它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
   
    故本题选C。
   
    5. 海洋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基地,提高海洋资源发展能力,对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次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是在( )
   
    A. 党的十七大
   
    B. 党的十八大
   
    C.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D.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答案】B
   
    【解析】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党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故本题选B。

7.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9.1.29)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首次召开分别是哪一年?( )
   
    A. 1949年,1954年
   
    B. 1954年,1949年
   
    C. 1921年,1954年
   
    D. 1950年,1949年
   
    【答案】B
   
    【解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于1949年。因此,B项正确。
   
    2. 下列与“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蕴含的哲理最接近的诗句是(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D
   
    【解析】题干中“人事有代谢,往来有古今。”体现了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A项,“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B项,“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体现的是真理的客观性,人要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就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克服主观片面性才能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C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体现的是发展的观点,与题干中诗句蕴含的哲理是一致的。因此,D项正确。
   
    3. 下列情形中,属于行政强制的是( )。
   
    A. 刘某被行政机关没收非法所得
   
    B. 存在严重消防隐患的网吧被查封
   
    C. 张某因交通违章被交警罚款
   
    D. 某饭店因虚假注册被吊销营业执照
   
    【答案】B
   
    【解析】行政强制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依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做出的对相对人的人身、财产和行为采取的强制性措施。A项,没收非法所得属于行政处罚;B项,查封属于行政强制中的行政强制措施;C项,罚款属于行政处罚;D项,吊销营业执照属于行政处罚。因此,只有B项属于行政强制。
   
    4. 在我国古代有很多的计量单位,如千钧一发中的钧,古代一钧等于( )斤。
   
    A. 10
   
    B. 20
   
    C. 30
   
    D. 50
   
    【答案】C
   
    【解析】在我国古代,一钧等于三十斤。所以“千钧一发”的原意是指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因此,C项正确。
   
    5. 在医院输血用橡皮管把手臂给缠起来,然后用针管扎进下列血管中的( )
   
    A. 静脉血管
   
    B. 动脉血管
   
    C. 毛血细管
   
    D. 毛细淋巴管
   
    【答案】A
   
    【解析】在静脉血管内,血液是从远心端流向近心端,所以用乳胶管扎紧上臂后,在结扎处的远心端的静脉会因血液滞留而膨大,同时又因静脉内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所以血液不会倒流而会出现结状突起.所以抽血或者输血时,要用橡皮管捆扎针刺入静脉血管,这样可以让静脉积血膨胀,便于寻找。因此,A项正确。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19.1.29)

8. 公共基础知识每日一练(2021.10.4)

一、单选题
     
 某日,王某潜入某小区,发现张某家中无人便撬锁进入,窃得现金两万元,在翻找其他财物时,被巡逻保安李某发现。为尽快逃脱,王某捡起房内一根木棒将李某打倒后逃离。经鉴定,李某伤情构成轻伤。王某的行为构成:
     
 A、盗窃罪
     
 B、抢劫罪
     
 C、盗窃罪、故意伤害罪
     
 D、故意伤害罪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分则知识。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是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①入户抢劫的;②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③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④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⑤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⑥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⑦持枪抢劫的;⑧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九条,转化的抢劫罪是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本题中王某的行为构成了转化型抢劫罪,所以应该按照抢劫罪定刑。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是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A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D项:根据《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C项、D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普通累犯指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 )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犯罪人。
     
 A、三年
     
 B、四年
     
 C、五年
     
 D、十年
     
 【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及其具体运用知识。
     
 第二步,普通累犯又称一般累犯,根据《刑法》第六十五条第一款,一般累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C项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根据《刑法》第六十六条,特别累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任何时候再犯上述任一类罪的,都以累犯论处。
     
 某女白领加班到深夜,在下班途中遭一男子尾随,该男子趁女白领不留意之时将其拽到小巷中,欲对其实施强奸,女白领反抗无效,情急之下掏出背包中的一把水果刀并刺中男子背部,造成该男子重伤,女白领的行为属于:
     
 A、防卫过当
     
 B、故意犯罪
     
 C、过失犯罪
     
 D、正当防卫
     
 【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知识。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本题中该男子趁女白领不留意之时将其拽到小巷中,欲对其实施强奸,属于暴力性犯罪;女白领反抗无效,情急之下掏出水果刀把该男子刺伤,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A项:根据《刑法》第二十条第二款,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A项错误。
     
 B项:根据《刑法》第十四条有关故意犯罪的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B项错误。
     
 C项:根据《刑法》第十五条有关过失犯罪的规定: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C项错误。
     
 关于管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管制的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
     
 B、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C、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参加劳动的,可以酌情发给报酬
     
 D、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至两天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及其具体运用。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三款,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根据《刑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A项错误。
     
 C项:根据《刑法》第三十九条第二款,对于被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由此可见,题干中“酌情发给报酬”不符合规定。C项错误。
     
 D项:根据《刑法》第四十三条,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在执行期间,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天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由此可见,“犯罪分子每月可以回家一至两天”是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而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无此规定。D项错误。
     
 甲是某大学教授,通过购买发票报账的方式将其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费报出20万元用于生活支出。甲的行为构成:
     
 A、侵占罪
     
 B、贪污罪
     
 C、职务侵占罪
     
 D、挪用公款罪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分则知识。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或者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行为。甲是某大学教授,符合“国家工作人员”这一对犯罪主体的规定,题干中20万元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费,是国有财产,甲负责主持将其据为己有,构成贪污罪。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A项: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是指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行为或者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行为。A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C项: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题干中甲是国家工作人员,而职务侵占罪的主体是非国家工作人员,甲的行为不构成职务侵占罪。C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D项: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进行非法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进行营利活动的,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题干中甲是非法占有,而不是挪用。D项不符合题意,错误。
     
 多选题
     
 下列行为中,构成贪污罪的有:
     
 A、国有控股企业出纳李某,利用掌握单位财务室保险柜密码和钥匙的便利,窃走存放在保险柜的20万元公款
     
 B、国有高速公路公司收费站收费员陈某,采用伪造收费票据、收费不开票的形式在一年时间内将所收钱款20万元据为己有
     
 C、程某为一家国有控股企业的电工,程某利用熟悉单位情况的便利,潜入单位财务室窃走尚未放入保险柜的公款20万元
     
 D、郑某为一家私营企业的财务主管,郑某利用做假账的形式,将公司20万元货款存入个人账户用于私人开销
     
 【答案】A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分则知识。
     
 第二步,AB项:根据《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A项中国有控股企业出纳李某、B项中国有高速公路公司收费站收费员陈某属于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客观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符合贪污罪构成要件,以贪污罪论。AB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
     
 因此,选择AB选项。
     
 【拓展】C项:程某窃取国有控股企业的财产并不是利用其自身职务上的便利,不符合法条要求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条件,所以不会构成贪污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程某的行为构成了盗窃罪。C项错误。
     
 D项:郑某为一家私营企业的财务主管,不符合贪污罪的主体要求,不构成贪污罪。根据《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郑某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D项错误。
     
 下列关于自首的表述,正确的是:
     
 A、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B、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
     
 C、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应当免除处罚
     
 D、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不以自首论
     
 【答案】A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及其具体运用。
     
 第二步,A项: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A项正确,C项错误。
     
 B项: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三款,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已宣判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不同种罪行的,以自首论。B项正确,D项错误。
     
 因此,选择AB选项。
     
 ( )不适用死刑。
     
 A、犯罪时不满18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18岁的人
     
 C、审判时已年满75岁的人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答案】A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的具体运用知识。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四十九条,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这里所说的“审判的时候”是指从羁押到执行的整个诉讼过程,而不是仅指法院审理阶段。因此,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上怀孕的妇女都不适用死刑。由此可知A、D当选,B项表述错误,应该为犯罪时不满十八岁的人,故排除。C项缺少关键限制条件,应该改为审判时已满75周岁(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故排除。
     
 因此,选择AD选项。
     
 三、判断题
     
 根据《刑法》规定,减刑必须有一定限度,即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如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三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刑期不能少于十年。( )
     
 A、正确
     
 B、错误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罚及其具体运用知识。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七十八条,减刑以后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下列期限:(一)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二)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三年;(三)人民法院依照本法第五十条第二款规定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五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二十年。所以题干中“原判刑期的三分之一”和“不能少于十年”说法错误。
     
 因此,本题错误。
     
 被害人告诉才处理的案件,如果被告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
     
 正确
     
 错误
     
 【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刑法知识。
     
 第二步,根据《刑法》第九十八条,本法所称告诉才处理,是指被害人告诉才处理。如果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无法告诉的,人民检察院和被害人的近亲属也可以告诉。
     
 因此,本题正确。
     
 【拓展】根据上述规定,有权进行告诉的有三种人:①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的被害人;②人民检察院在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而无法告诉的情况下可以告诉,“受强制”是指被害人受到暴力的控制,如被捆绑、拘禁等。“威吓”是指被害人受到威胁、恐吓,不敢向人民法院提出控告;③告诉才处理的刑事案件中被害人的近亲属在被害人因受强制、威吓而无法告诉的情况下也可以告诉。“被害人的近亲属”是指被害人的父母、子女、配偶、同胞兄弟姊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