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2024-04-29 06:16

1.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喜茶内部正在实施大裁员,并称年前已启动裁员,还有消息表示,喜茶信息安全部门已被全部裁掉,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1    刚刚,喜茶被曝将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过度加班、年终奖延迟、公司内斗等问题集中爆发,使得员工异常消极。
    除了喜茶,奈雪也遭遇股价腰斩,上市半年预亏超一亿!新式茶饮怎么了?
     喜茶大裁员? 
    2月9日,据新浪报道,喜茶内部正在实施裁员。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主要信息包括: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员工。
    有员工称全体员工无年终奖,另有说法称“延期发放”。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
    2月9日早上,喜茶裁员一事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网友议论纷纷。
    
    “一路膨胀太快,总得回到正常水平 。”
    “场子一大,就有了斗争,官场素质多高啊,都有拉帮结派的,况企业乎。”
    “疯狂扩张,良莠不齐。”
     喜茶回应:消息不实、年终奖已发 
    据凤凰网科技报道,有喜茶相关负责人向其表示,上述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喜茶方面还表示,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根据此前的报道,多位喜茶员工透露,喜茶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继续裁,涉及30%的员工,还有员工称全体员工无年终奖,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
    按照官方的回应,这些信息并不准确。不过,网友对这份回应并不满意,认为喜茶“模棱两可”,并没有“解释清楚”。或许,喜茶可以给出一份更加详细的声明。
    企查查APP显示,喜茶是一个以白领阶层、年轻势力为主流消费群体,以休闲、饮品为主打产品的特许经营连锁机构,其关联公司深圳美西西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法定代表人为聂云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冷热饮品、小吃、甜品、蛋糕的制售;图书、报纸、期刊零售等,由喜茶(深圳)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100%控股。
    企查查信息显示,喜茶目前已融资5轮,投资方包含美团龙珠、腾讯投资、红杉基金等,该公司控制企业达34家,省份地区涉及广东、山东、浙江、湖北、上海等。
     喜茶被曝高管之间拉帮结派 
    
    据新浪财经报道,2021年年末,喜茶突然裁员的消息在公司内部传开,部分部门已经被默默裁掉。在脉脉上,相关讨论已经展开,内部同事圈也确认了此事 。
    目前,喜茶的员工大多处于“躺平”、观望的状态。此次大规模的裁员,让喜茶的过度加班、年终奖延迟、公司内斗等问题集中爆发,使得员工异常消极。
    “很多人都盼着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赔偿,老员工也没有什么盼头”,一位喜茶老员工说道。“都是争着被裁的啊,名额都不够分。现在天天摆烂,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想被裁。”脉脉上一位喜茶员工的匿名回复也证实了员工“躺平”的心态。
    
    另有一位喜茶员工透露,入职承诺的3个月年终奖,到听说这个奖取消了,其对喜茶的公司信誉产生质疑。
    实际上,像众多年轻的新消费公司一样,喜茶也被员工曝出内部管理混乱、内斗明显、制度不清晰等问题。
    已经离职的沈明哲(化名)是喜茶的老员工,他不敢公开透露实际工龄,怕被主管追责。
    据他透露,“这次裁员,一部分也是斗争的结果。喜茶的高管团队,很少有待够两年的,一般一年多就走了,有的半年就被开除。高管之间拉帮结派非常明显。之前高管是腾讯的,内部团队就都换成腾讯出来的人;在那之前,都是唯品会出来的人”。
    如果员工属于高管派系类的,即使摸鱼,也会得到好的绩效考评。这样的内部管理让很多员工吃不消,所以喜茶内部员工流动非常大,做满两年的人很少。
     预亏超一亿! 
     上市逾半年 奈雪的茶股价已遭腰斩 
    
    2月8日,新式茶饮企业奈雪的茶(02150.HK)发布盈利预警,预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团取得收入约42.8亿元-43.2亿元,同比预增超40%,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1.35亿元-1.65亿元。
    去年下半年,中国大陆地区疫情反复,多地政府部门均加强了公共卫生管控措施,奈雪的茶相当数量的茶饮店因此受到影响,店铺暂停营业、减少营业时间或转为“只有外送或到店自取”的营运模式。
    公告指出,2022年1月,奈雪的茶茶饮店同店收入维持恢复态势,公司归因于“中国大陆地区新冠疫情有所缓解”,其中位于西安的奈雪的茶茶饮店已经完全恢复营业。此外,奈雪的茶认为,新产品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也对集团业务表现带来积极影响。
    去年6月30日,奈雪的茶在港交所正式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一股”。根据招股书,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营收分别为10.87亿元、25.02亿元及30.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5660万元、-1170万元和1664万元。
    曾被看好的新茶饮市场在疫情的冲击下元气大伤。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数量活过1年的奶茶店仅占18.8%,近八成的新品牌茶饮店倒闭。而作为“新茶饮第一股”,截至2月8日收盘,奈雪的茶股价报7.10港元/股,与发行价相比已跌超60%。
    
    疫情影响叠加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近两年不少新式茶饮品牌的日子并不好过。此前,茶颜悦色也开始曝出关店降薪的消息。而奈雪的茶则将目光投向数字化,并寄望能够成为新式茶饮行业的新突破口。
    据奈雪的茶创始人彭心此前透露,从2020年年初开始,奈雪分阶段落地数字化战术,通过小程序点单、第三方外卖平台、微信商城、直播、天猫旗舰店等线上渠道,加速线上线下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门店经营压力。该公司财报显示,2021年上半年,奈雪的茶线上收入占比已达到72.2%。
    与此同时,奈雪的茶自2018年起着手自研数字运营系统和自动化设备,希望借此来优化茶饮制作标准流程,实现原材料自动订货补货、员工自动排班等。据此前公告披露,奈雪自研的自动化制茶设备已于去年年底陆续在部分门店运营闲时投入试用,并预计将于今年第三季度结束前在全国奈雪的茶茶饮店正式应用。奈雪预计,自动化设备及措施的投入将降低集团人力成本,减轻人力成本刚性。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2    2月9日,新浪财经报道称,喜茶内部正在实施大裁员,并称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员工。还有消息表示,喜茶信息安全部门已被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则被裁50%。该报道中还透露,有喜茶员工称全体员工无年终奖,或是被“延期发放”。
    不过,上述消息被喜茶方面火速否认。
    “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日,喜茶相关负责人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目前,“喜茶将裁员30%”的话题已冲上微博热搜。“热潮过了,年轻人甜腻了”,一时间,喜茶裁员传闻引发热议。
    
     陷入裁员风波 
    喜茶裁员的传闻并非空穴来风。
    新浪财经报道称,2021年年末,喜茶裁员的消息便已内部传开,有部门被默默裁掉。年会成为压倒众多员工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没有吃饭、很少福利,晚上10点强制大家留下,参加到半夜12点。年会直播屏上,涨工资、发年终奖等留言铺满全屏。”上述报道中,有喜茶员工透露道。
    在职场交流平台脉脉上,部分喜茶员工匿名确认并讨论此次裁员风波。
    一名认证为喜茶员工的人士透露,喜茶裁员不是传闻,是真实裁员,自己部门裁员超过50%,有些同事才刚进公司一个月。
    另有一位喜茶员工表示,入职转正不到半年,年底还评上了绩效优秀,结果公司以业绩差为由,要大量裁员,整个部门裁掉一半。“才入职不久,赔偿也不多,不如早点告诉我,自己跳槽。”上述员工称。
    从社交平台上看,部分员工心态也出现变化。有匿名喜茶员工在脉脉上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大部分人想拿裁员补偿是真的。”另一位匿名喜茶员工在脉脉上表示,“大家争着被裁的啊,名额都不够分。现在我天天‘摆烂’,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想被裁。”
    相当一部分喜茶内部员工在网上透露,不止裁员、年终奖延迟,喜茶存在的过度加班、公司高层内斗等问题,正在消耗员工积极性。
    新浪财经报道也透露,有员工迫于压力主动离职。“压力太大,最后还是决定转行”。2021年以来,喜茶有过多次食品安全问题,公司内部对卫生检查越来越严。
    
     门店扩张、投资不遗余力 
    此次裁员风波,爆料矛头直指喜茶的经营压力,但在2022农历新年之前,喜茶曾率先在行业“逆行”降价。
    进入2022年,茶百道、一点点、益禾堂、茶颜悦色等茶饮品牌均加入涨价队列。其中,此前陷入闭店风波与降薪争议的茶颜悦色,几乎把大部分产品上调1元。
    就在同行纷纷涨价的同时,今年1月,喜茶却默默下调产品价格,将部分饮品与配料如芝芝芒芒、纯绿妍以及芝士,进行3~5元的降价处理,并称“属于正常的调整动作。”
    喜茶降价引发业内赞赏,多数分析称,基于喜茶自建供应链优势,能够实现对原材料品质和成本的控制。
    发展多年,无论规模还是份额,喜茶已经成长为头部新式茶饮品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的12月31日,喜茶已经在全球61个城市开出695家门店,全球的员工总数也超过了15000名。
    2021年7月,有媒体透露,喜茶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估值达到600亿元。自成立以来,受资本青睐的喜茶不断被传出即将IPO。2021年8月,据连线Insight报道,喜茶或选择2022年赴港上市,目标估值为1500亿港币(折合人民币约1200亿元)。
    
    但喜茶门店发展似乎陷入一丝疲态。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自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而在2021年10月,喜茶门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了19%、18%;与2020年同期相比,均下滑高达30%以上。
    喜茶在门店投入仍不遗余力。2021年以来,喜茶陆续在北京、上海、西安、深圳等众多城市开设主打空间概念的门店,仅在2021年9—10月,喜茶已经新推出超过5家概念门店。其中,喜茶在深圳南头古城推出全球首家手造店,上下共有三层空间。
    除此之外,喜茶的投资布局动作频繁。2021年,喜茶先后入股,拿下咖啡品牌Seesaw、野生植物品牌YePlant、和気桃桃以及预调酒品牌WAT等大约5%~15%股份。同年11月,喜茶高调并购的新式果汁品牌野萃山,完成半年内的第5次投资。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3    “很多人都盼着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赔偿。”
    2月9日,喜茶被曝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
    喜茶方面对此回应称,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
    2月8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预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团取得收入约42.8亿元-43.2亿元,同比预增超40%,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1.35亿元-1.65亿元。
    原本被市场看好的新茶饮赛道,在疫情影响、行业内卷、乱象频出等多重压力之下,似乎走得愈加艰难。
    有市场人士认为,2022年将是新茶饮品牌上市的“大年”,也会是腰部及以下品牌厮杀更为激烈的一年。
     被曝裁员30% 年会大奖188元 
    2月9日,据新浪财经报道,喜茶内部正在进行大规模裁员。报道称,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此次裁员总体涉及30%员工。其中,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被裁员工将得到正常N+1补偿,也可以选择内部调动去其他部门,比如技术岗转业务岗等。
    针对裁员消息,喜茶方面对此回应称,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时,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不过,在职场社交平台脉脉中,“喜茶裁员”话题一度登上热搜榜一,讨论热度超过1048万。
    
    脉脉APP热搜榜 图/脉脉
    一喜茶员工表示,自己所在的营业支持部门全部被裁。另一内部员工称,自己所在的小组被优化30%,不发放年终奖这一消息最开始只是小组长口头传递,并无官方文件通知,但至今仍有部分员工未拿到年终奖。
    值得注意的是,前两年关于“喜茶年终奖”这一话题也同样在脉脉上引起讨论。一喜茶程序员称,HR口头承诺13-15薪,保底13薪,但在入职合同中写的只有12薪。2020年,该程序员的年终奖为0.8个月工资,是其“工作五年拿到的最低的一次年终奖”。
    另外,有喜茶员工表示,在喜茶的2022年全球线上直播年会中,有限时开启的直播间红包,最高金额为188元,最低8.8元。
    大规模裁员、年终奖延迟等消息,使得喜茶过度加班、公司内斗、管理混乱等问题也集中爆发,不少员工也情绪消极。
    有员工甚至表示“很多人都盼着被裁,至少可以拿到N+1的赔偿”。
     集齐明星资本 或为上市做准备 
    喜茶由创始人聂云宸创立于广东省江门市。2012年,喜茶起源于一条名叫江边里的.小巷,以一杯原创芝士茶开启新茶饮时代。
    官网显示,截至2022年2月9日,喜茶已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超过55个城市拥有896家门店。
    对于此次大规模裁员的原因,有员工认为是去年业绩不佳,缩减人力成本。久谦咨询中台数据显示,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以2021年10月数据为例,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19%、18%;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35%、32%。
    一接近喜茶高层的业内人士分析,喜茶此次的裁员也可能是为上市前的财报数据做准备。
    2021年年中,“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同一时间段,喜茶完成5亿美元的D轮融资,投后估值从上一轮的160亿元暴增至600亿元。
    但奈雪的茶上市首日即破发,成了喜茶的前车之鉴。尽管创始人聂云宸表示2021年没有任何上市计划,市场依然盛传喜茶或于2022年以1500亿元左右估值寻求港股上市。
    资料显示,D轮融资后,喜茶的估值刷新了新茶饮市场的融资估值记录。投资方也阵容强大,包括红杉、腾讯、黑蚁、高瓴、淡马锡等。5年内完成5轮投资的喜茶,背后已集齐了消费领域的一众明星资本。
    
    喜茶融资历程 图/全景网
     市场增速放缓 头部品牌做起了VC 
    有意思的是,被资本热捧的喜茶,自己也做起了VC。在完成D轮融资后,喜茶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
    2021年7月,喜茶入股了咖啡品牌Seesaw,之后接连投资了燕麦奶供应商YePlant、预调酒品牌WAT、柠檬茶品牌王柠、桃味茶饮和気桃桃、现萃果汁品牌野萃山等。近日,天眼查APP显示,喜茶又入股了苏阁鲜茶。
    据悉,创始人聂云宸个人投资的还有KUDDO COFFEE、The Raven乌鸦咖啡等饮品品牌。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显示,2017-2020年,中国新茶饮市场收入的规模从422亿元增长至831亿元,预计2023年有望达到1428亿元。但在未来的2-3年,新茶饮增速阶段性放缓,调整为10%-15%。
    喜茶自身的扩张速度也在放缓。中国餐饮行业数据库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喜茶2019年和2020年的门店增长率分别为139%、78%,而2021年,门店增长率降到了26.3%。
    吸纳不同细分赛道的品牌,弥补自身的业务空白,或也成为了市场增速放缓下的自救之道。除了喜茶,其他头部品牌也纷纷琢磨起了对外扩张的可能。
    如2021年7月,茶颜悦色宣布投资同为长沙本土网红的茶饮品牌“果呀呀”;2021年10月,蜜雪冰城投资了广东一家名叫“汇茶”的奶茶店。
     预亏超1亿 奈雪的茶股价腰斩 
    2月8日,“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预计截至2021年12月31日止,集团取得收入约42.8亿元-43.2亿元,同比预增超40%,经调整净亏损(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计量)约1.35亿元-1.65亿元。
    奈雪的茶一直以来也饱受亏损困扰。招股书显示,2018年-2020年,奈雪的茶营收分别为10.87亿元、25.02亿元及30.57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5660万元、-1170万元和1664万元。
    奈雪的茶在昨日的公告中表示,2022年1月,茶饮店同店收入维持恢复态势,中国大陆地区新冠疫情有所缓解,其中,位于西安的奈雪的茶茶饮店已经完全恢复营业。奈雪的茶认为,新产品普遍受到消费者欢迎也对集团业务表现带来积极影响。
    但另一方面,作为“新茶饮第一股”,奈雪的茶上市半年股价已腰斩。截至2月9日收盘,奈雪的茶股价报7.13港元/股,与发行价相比已跌超60%。
    
    奈雪的茶上市以来股价走势 图/Wind
    前有奈雪的茶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后有茶颜悦色“内讧”且大规模关店。乱象频出、多重压力之下,被资本热捧的新茶饮市场似乎走得愈加艰难。
    有市场人士认为,2022年将是新茶饮品牌上市的“大年”,也会是腰部及以下品牌厮杀更为激烈的一年。喜茶何时上市?奈雪何时盈利?茶颜如何理顺内部?成为新茶饮品牌们在2022年共同面对的问题。

喜茶被曝内部已启动裁员,涉及30%员工

2. 喜茶被曝大裁员,将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大裁员,将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大裁员,将涉及30%员工,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喜茶内部正在实施裁员。报道还指出,喜茶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喜茶被曝大裁员,将涉及30%员工。
  喜茶被曝大裁员,将涉及30%员工1  作为最火的网红茶,喜茶最近几年的发展非常迅猛,不过主攻高端的他们也是遇到一些问题,现在再次有消息称,公司正在裁员。
  据新浪科技报道称,喜茶内部正在实施裁员。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主要信息包括:
  1、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员工。有员工称全体员工无年终奖,另有说法称“延期发放”。
  2、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内部分析认为,喜茶的发展已经触达瓶颈期,门店部门不再重要。
  3、被裁的员工将得到正常N+1补偿,也可以选择内部调动去其他部门,比如技术岗转业务岗等。
  4、年会成为压倒众多员工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没有吃饭、很少福利,晚上10点强制大家留下,参加到半夜12点。年会直播屏上,涨工资、发年终奖等留言铺满全屏。
  5、同样在年会上,创始人聂云宸公开评价友商存在弊端,此举被员工视为“缺乏格局”。
    
  针对此轮裁员的原因,员工们众说纷纭。比较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喜茶近一年业绩不佳,虽然赚钱但是净利润负增长,“可能迫于财报压力,为上市做准备。精简人力资源,可以让财报好看一点”。“现在大家的状态就是躺平状态,争取被裁员”,多位喜茶员工直言道。
  随后这一消息也是引起了网友的广泛关注,对此,喜茶方面回应《科创板日报》记者称,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同时,员工的年终奖也均已根据绩效表现,于春节前正常发放至员工手中。
  喜茶被曝大裁员,将涉及30%员工2  2月9日,据新浪财经消息,其独家获悉,喜茶内部正在实施裁员。“经与多位喜茶员工确认,主要信息包括:内部年前已启动裁员,年后还会再裁一部分,总体涉及30%员工。”
  报道还指出,喜茶信息安全部门全部裁掉,门店拓展部门被裁50%;被裁的员工将得到正常N+1补偿,也可以选择内部调动去其他部门,比如技术岗转业务岗等。
  不过据《科创板日报》援引喜茶方面观点,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喜茶起源于广东省江门一条名叫江边里的小巷,以一杯原创芝士茶开启新茶饮时代 。截至2020年11月,喜茶已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超过55个城市拥有660多家门店。
    
  2022年年初,在新茶饮涨价潮中,喜茶反其道而行选择降价的动作曾引市场关注。据了解,喜茶当时所出售的纯茶类饮料降价3-5元、5款水果降价2-3元、芝士降1元。例如明星产品之一芝芝芒芒由32元降至29元,而纯绿妍由13元降至9元。
  针对降价行为,喜茶方面回应媒体称,喜茶部分茶饮出现了1~7元不等的降价,目的是为了让用户能够更加方便、低成本地喝到喜茶。
  不过,有媒体彼时援引分析人士观点,称“喜茶此轮降价,更多是通过拉升门店营业额后降低租售比和人力占比。这种降价是阶段性战略行为,进一步压榨中低端对手的利润空间。”
  喜茶被曝大裁员,将涉及30%员工3  2月9日消息,据新浪财经报道,喜茶内部正在实施裁员,年前已启动,总体涉及30%员工。同时,报道还称,被裁的员工将得到正常N+1补偿,也可以选择内部调动去其他部门。
  据《科创板日报》报道称,对于相关媒体的报道,喜茶方面回应称,相关传闻皆为不实信息,公司不存在所谓大裁员的情况,年前少量的人员调整为基于年终考核的正常人员调整和优化。
  近几年,新式茶饮火热起来,引来众多创业者的加入,其中奈雪的茶更是率先上市,蜜雪冰城也正在上市的路上。而作为市场的头部品牌,喜茶的完成了多轮融资后,也被传出即将IPO,不过官方都进行了否认。报道称,此次内部调整,也可能是为上市前的.财报数据做准备。
  报道还指出,一位喜茶员工透露,入职承诺的3个月年终奖,到听说这个奖取消了,其对喜茶的公司信誉产生质疑。另外,还有已离职的老员工透露称,这次裁员,一部分也是斗争的结果,高管之间拉帮结派非常明显。
    
  目前,新茶饮行业按价格带划分已形成三个梯队:以喜茶、奈雪的茶为代表高端品牌,价格区间在19-29元/杯;以茶颜悦色、茶百道、古茗等为代表的中间价格带奶茶,价格区间10-25元/杯;以及以蜜雪冰城为代表的低价奶茶,单价几乎在10元以下。这三个梯队的参与者数量呈“橄榄型”,即中间价格带的品牌数量最多,高价、低价的品牌很少。
  而涨价正集中出现在中间价格带,即10-25元/杯的奶茶品牌中,如我们上面所提及的茶颜悦色、茶百道等。品牌们给出的原因都是类似的。比如茶颜悦色称,此次涨价是由于通胀压力,市场上原材料和其他成本逐年走高,此前积累的品牌和采购红利已扛不住一系列的叠加成本。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新茶饮并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

3. 喜茶“裁员”背后,新国货命悬一线

 出品 虎嗅商业、消费与机动组
   作者 苗正卿
   题图 视觉中国
   新国货正在陷入焦虑,而国际大牌正翘首以待。
   2月9日,有媒体爆出喜茶进行大规模裁员,涉及30%员工,有部门被全裁。对此喜茶第一时间回应,表示传闻不实。就在一天前,奈雪的茶发布盈利预警,虽然收入同比预增超40%,但预计2021年经调整净亏损1.35亿元~1.65亿元,连续第4年亏损。
   在本土新品牌遇到成长烦恼之际,国际大牌找到了再次拓土良机:春节期间星巴克发布2022财年一季度财报(2021年10月4日-2022年1月2日)数据显示这是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开店速度最快的季度——单季度新增197家门店。
   拓土的同时,星巴克还把触角重新伸向本土茶饮腹地。2021年星巴克在部分重点城市,重新调整了茶饮产品线比重,部分门店采用一层咖啡二层茶饮的模式,而从2020年开始星巴克重新在市场上推出茶饮专门店。有业内人士认为,2022年星巴克等国际“餐、饮”大牌带给本土茶饮品牌的压力会更大。
   这就像一个缩影,在飞速发展几年后,本土品牌在尚处稚嫩的年纪遇到了更强悍的对手。而支撑它们在过去几年崛起的热钱正在悄悄退场。据《2021新茶饮研究报告》2021年新茶饮市场增速从2020年的26.1%放缓至19%。在疫情冲击下超过70%的茶饮新品牌无法支撑超过20个月。
   同样的焦虑,也发生在其他新国货品类身上。
   “这是我创业18年以来最难的时刻。”林清轩创始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今年1月3日听闻香奈儿发布红山茶花产品时,他感觉一场恶战即将开始。
   无独有偶。某本土美妆品牌创始人在春节前和圈内朋友小聚时,喝完两杯温酒忽然泪下,他说自己“创业以来从未有过如此无力感。”就在几个月前,世界知名的化妆品巨头打造出了全新子品牌,并正式进军中国市场,而该子品牌的主打产品和这位创始人的项目“不谋而合”。
   来自天猫和京东的统计显示, 2021年欧莱雅、宝洁、雀巢等国际大牌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新品推出量,还提速了SKU迭代速度 。一些此前大牌们兴趣不大的细分品类,也被大牌迅速盯上并以新品“占坑”。
    国际大牌的“疯狂输出”,被视为一轮俯冲攻势 :凭借更强的品牌势能、资金实力、供应链体系、人才储备, 它  们像突然冲入狼群的狮子一般——让本土品牌措手不及、焦虑陡增 。
   这种焦虑并非杞人忧天。2021年在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中,国际大牌占据了绝对优势,以直播间为例,近80%的优质坑位被国际大牌拿下;凭借降价策略,部分国际大牌在2020~2021年两个双十一销量激增,让本土品牌彻底失去提价空间;在人才侧,国际大牌在疫情后开启了一轮本土人才扩招,“被挖角”成为了多家本土头部新品牌的共同体验……
   多位投资人和业内人士均认为, 从2022年开始,本土新品牌将面临一个更为“残酷”的丛林世界:更贵的流量、更挑剔的用户、更急于求战的国际大牌 。而资本也在对“投资新消费”持越发谨慎的态度,有投资人告诉虎嗅,一些在2018~2019年很容易拿到钱的赛道,从2020年开始已“热钱退潮”,到了2021年下半年已濒临“钱荒”。
   “留给本土新品牌的时间不多了。”部分创业者和投资人已经预测出了生死线:未来三年将是本土新品牌的大考,而那些扛不住国际大牌俯冲攻势的新品牌,只能被大浪淘沙。
   三场战事
   国际大牌正在从三个维度,对本土新品牌施加压力,首当其冲的是品牌心智。
   一位熟悉完美日记创始人黄锦峰的业内人士告诉虎嗅,黄锦峰曾讲过自己的一个困惑:如果消费者把一根YSL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我的使用方法有问题”;但如果消费者把一根完美日记口红用断了,消费者第一反应往往是“莫非质量有问题”。
   “这不仅是完美日记遇到困惑,几乎每一个本土新品牌都面临这个问题,国际大牌用了几十年甚至一个多世纪构建了品牌力并深深影响了用户心智,而我们的新品牌普遍在过去3~6年中刚刚崛起,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构建品牌心智。”美股分析师刘彬告诉虎嗅,隐藏在更漫长“心智构建期”中的是代际红利:当祖母、母亲都在用某个品牌时,更年轻一代会天然进入该品牌的“潜在用户池”,“虽然存在代际逆反心,但这种逆反心有时会加深认知度。”
   孙来春对此感触很深:“我们用了10年在做心智层面护城河,但现在看来,这个护城河是不够深的。我觉得对于品牌而言,最大的难关不是原料、不是超级大单品,而是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到底代表了什么?”孙来春告诉虎嗅,当香奈儿高调入局红山茶花系列产品时,他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拿着“小米加步枪瑟瑟发抖的小角色”而对面是“就像拥有大炮、航母、核武器,有着百年 历史 、财大气粗的巨人”。
   让他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微博等流量平台上,香奈儿拥有海量粉丝,一部分林清轩用户也是香奈儿的深度粉丝——当发布了几条和“香奈儿布局红山茶花产品”有关的微博后,一些用户甚至“反水”,主动站队香奈儿。“感觉腹背受敌,消费者是我们的宝贝,我们只能赶紧安抚。”
   2021年,国际大牌进一步把“品牌心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头部电商平台负责人告诉虎嗅, 一些之前“大牌看不上的推广、投放模式,开始被高层采纳。”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雅诗兰黛在2021年史上第一次针对“淘宝客”安排了预算。该人士告诉虎嗅,此前雅诗兰黛等头部大牌几乎“不碰淘宝客”,甚至根本就不会筹备这笔费用。
   在护肤美妆之外,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咖啡、鞋服、宠物、潮玩等领域。以咖啡为例,某国际头部咖啡品牌在2021年不仅加大了在中国市场的营销预算,还几乎重组了营销团队。在抖音、小红书和B站,该品牌大量与达人和MCN机构合作,并开始组建自己的直播体系。而仅仅两年前,该品牌高层还在对这些新流量投放模式持“谨慎迟疑”态度。
   大牌的这种改变,被圈内人总结为“接地气”。而接地气的营销模式,让他们的品牌心智红利成倍放大。一家位于北京、专门服务消费品公司的营销机构负责人告诉虎嗅,MCN、UP主、KOL本身也希望获得大牌加持,“同样的价格下,大家往往会优先与国际大牌合作,因为这会对未来接单有利。而更真实的情况是:国际大牌出的钱,普遍略高一些;作为甲方,普遍更专业一些。”
   在心智之外, 渠道成为了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另一个主战场 。
   某本土气泡水品牌在2021年遭遇了强大的渠道压力。在CS渠道和KA渠道,可口可乐等大牌几乎“全线开火”。(CS渠道:以便利店为主;KA渠道:以大卖场为主)
   有业内人士告诉虎嗅,这些大牌在2021年加大了在CS等渠道的布局,而CS渠道恰恰是2018年之后本土饮料新品牌们崛起的关键端口。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护肤美妆领域。2021年本土美妆集合店开启创业热潮,话梅、黑洞、调色师等品牌纷纷进入扩张期。但值得玩味的是,美妆集合店创业潮,并未给本土品牌带来真正的红利,反而是国际大牌、大牌孵化的子品牌以及国外小众头部品牌尝到了红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妆集合店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国际大牌加大了“上门推销”的力度,这让她感觉“始料未及”。“2018~2019年,还得找门路去联系这些大牌试图形成合作,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大牌放低了姿态,对本土这些渠道持前所未有的开放态度。”
   她曾在晚上10点,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自称是某欧洲二线品牌中华区市场负责人,对方表示想把旗下子品牌的新品免费赠送一部分,到其门店“试卖”。该创始人直言,当时她第一反应是“遇到了骗子”。没想到过了几天,这位市场负责人通过朋友再次联系她,双方最终形成了合作。
   “在2021年,为什么很多本土新品牌找不到线下端口?因为国际大牌的产品充斥这里,大牌并非为了定向打击谁,但间接的结果是,给本土新品带来了巨大的渠道压力。”
    渠道之争,在线上世界也正在发生 。2021年,优质直播间的坑位变得更为稀缺。一位熟悉天猫的人士告诉虎嗅,在化妆品领域,2021年国际大牌加大了在线上直播间的投放力度,尤其是中腰部主播和头部主播(几大超级主播之外的带货力强的头部主播),而这些主播为了提高自己的“高级感和影响力”,往往会优先和国际大牌合作,在直播旺季甚至部分直播间80%的坑位都被国际大牌或者大牌旗下子品牌“抢占”。“从统计来看,本土新品牌在2021年获得的线上总坑位数是这几年中比较少的。”
   “战事”也扩展到了原料和供应链层面。
   在咖啡赛道,由于海运价格高企和巴西干旱、霜冻影响,优质咖啡豆开始稀缺且价格持续走高。而雀巢等国际大牌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早早完成了咖啡豆储备。
   有熟悉雀巢的人士在2021年告诉虎嗅,雀巢等品牌在中国的库房中储备了充足的原料,并且早已完成来年订单。“上游原料的不确定性,对雀巢这几个超级大牌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于本土部分新品牌冲击较大——尤其是那些高度依赖海外咖啡豆资源的新品牌。”
   该人士表示,由于雀巢有着世界顶级的采购量,当全球咖啡豆进入稀缺周期时,供货商也会优先考虑雀巢的订单,甚至会因为考虑到未来长期合作,而适当“维持价格”不会过度坐地起价。
   但是对于本土品牌,解决咖啡原料问题就不那么容易了。一位不愿具名的经销商告诉虎嗅,一方面本土品牌需要加价获得海外优质咖啡豆,这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咖啡豆减产,一些中小本土品牌拿不到豆只能退而求其次更换品种——这导致口味改变,让品牌面临更多C端的不确定性。
   而在化妆品和玩具等领域,供应链端的压力在代工厂端最为明显。以玩具为例,广东拥有世界最大的玩具代工基地,在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时候,部分海外订单搁置,这让本土潮玩品牌获得了难得的“代工产能空白良机”。而在2021年,随着部分海外订单恢复和几大国际玩具巨头加大亚太市场的渗透,广东产能开始向国际品牌倾斜。
   马明在东莞拥有一家中等规模的玩具代工厂,他告诉虎嗅2021年部分本土潮玩品牌屡屡出现“断货”问题,正是因为“代工产能不足”。“由于玩具代工是一个需要品牌方和代工方长期磨合的事情,所以大部分代工厂都乐于和已经多年合作的国际大牌继续深度绑定,本土品牌在疫情期间拿到的产能是偶然现象,但这种偶然转化为持续必然是很难的。”
   面对国际大牌在三个维度发起的挑战,众多本土品牌已经开始思考,大家都想弄明白“大牌攻势潮”背后的底层逻辑。也不乏先知先觉者,他们在数年前已经料到了这一幕,只是现实来的更迅猛。
   有迹可循和始料未及
   三顿半创始人吴骏在2020年告诉朋友:大牌对本土品牌的围堵是早晚的事。当时吴骏的判断是,大牌尚需“2年”左右的时间“反应过来”。
   一切来得比预料的早。
   2021年10月,雀巢和星巴克合作推出了首款精品速溶咖啡——全新星巴克随星杯超精品速溶咖啡。这是一款速溶、外装可回收、采用阿拉比卡咖啡豆的冻干产品。(虎嗅注:2018年雀巢以7.15亿美元永久买断星巴克全球范围内“门店以外的咖啡及其他餐饮产品销售权”,此类产品营收计入雀巢财报。)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在咖啡“线上世界”,雀巢·星巴克和三顿半的角逐已经“白热化”。以电商渠道零售额排名为例,雀巢虽然稳坐第一,但第二名三顿半与之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而在双十一期间,三顿半和雀巢分列天猫平台第一名、第二名。
   推出精品速溶咖啡类产品,被圈内视为“雀巢进军三顿半等本土新品牌腹地”。一位不愿具名的咖啡行业分析师告诉虎嗅,三顿半、永璞、隅田川这三个本土品牌,在最近几年从国际大牌手中“分食”到了相当可观的咖啡市场份额。“他们的策略都是开辟出了一个全新的品类,并成为其头部。而雀巢等大牌目前的策略是,直接进军这个品类,换言之:正面开战。”
   感觉大牌来早了的,还有化妆品圈。
   孙来春说,自己最早的预测是,在疫情过去后的一两年,大牌彻底恢复元气后,才会展开“俯冲攻势”。由于韩国和日本都有山茶花产区,林清轩内部一直“担心”日韩大牌会率先进军山茶花品类,但他们的调查员迟迟没有看到日韩大牌的动作,就在“略微松一口气”时,香奈儿先来了。
   “疫情期间,我们元气大伤,就好比刚打完一场恶战,没有彻底休息恢复,就迎来了一个超级对手。”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李丰告诉虎嗅,疫情严重影响了全球大公司的销售预算和库存,为了清销库存和解决中国电商渗透率高问题,2020年开始部分大牌给中国市场提供了特殊的“价格线”。而在以往,这些品牌是不允许在任何情况下“破价销售”,在破价的基础上,这些品牌从2020年双十一开始销量猛增,而同样的事情延续到了2021年。
   一位不愿具名的电商平台负责人指出了大牌“俯冲攻势”的另一个原因:在中国市场,部分国际大牌在2019年已经出现的增速疲态。一方面是新崛起的本土Z世代,开始对新品牌有更强的尝新兴趣,另一方面是本土新品牌以“低价平替”之姿强势分食了部分市场。
   一个关键细节是,在2020年和2021年,部分咖啡和化妆品巨头采用低价策略后,其增速勉强维持在2018年之前的水平,换言之如果没有降价红利,这些品牌很可能继续面临“增长疲态”。
   “2020年到2021年,多个国际大牌更换了中国市场的高管团队,两个因素非常关键,首先中国市场已经是疫情期间大牌不可或缺的可增长活力市场,另一方面总部对于品牌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态势不满意。”上述人士告诉虎嗅,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有“常态化”趋势,所以国际大牌提前改变策略,开始从2020年大刀阔斧强化中国市场的变革——这导致本土品牌提早面临强竞争。
   提早出现的强竞争,让本土品牌失去了部分市场份额:在破价策略下,国际大牌从2020年开始在电商平台上展现出强势,以护肤品为例,在年度销量前十榜单中,2020年~2021年两年期间内平均每年有8个名额被国际大牌和其子品牌占据。
   不能忽视隐性的压力。由于海运价格和石油价格高企,2021年大部分品牌都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这导致本土品牌的利润空间被不断蚕食。而国际大牌凭借更大的体量、 历史 优势形成的资源网络具备更强抗压能力, 这意味着当国际大牌大打降价战、赠品战的时候,本土品牌只能维持原价保守防御 。
   “而且本土品牌担心降价会影响品牌力,3~5年苦心经营形成的品牌形象,可能因为降价而灰飞烟灭。”
   或可从 历史 上窥探出整个剧情的走向:据李丰分析,在2000年前后,中国曾出现过一次“大牌平替”潮,也出现了一些本土品牌,这些品牌多分布于日化和日清领域。但好时光并未长久,2003~2004年日化巨头宝洁在中国市场开始降价,降价战略持续到2006年。而作为结果,2007年的市场上,很多2000年前后出现的本土品牌已经消失不见了。值得玩味的是,在这几年中石油价格在持续走高,甚至涨幅达到三倍,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土品牌遇到了影响命脉的两大挑战:原料成本持续走高+降价空间被大牌抑制住 。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日本和韩国市场。孙来春告诉虎嗅,在20世纪七十年代,日韩市场出现了一批本土品牌,他们迅速崛起并且以更高性价比从国际品牌手中抢走了一部分市场。当时国际大牌也开始在日韩市场“俯冲攻击”,但像雪花秀这类品牌挺住了,并最终活了下来,逐渐发展为了本土大牌。“我们现在面临的故事几乎一样。如果我们这些本土品牌扛不住,那么这个市场就会被国际大牌重新占据,如果我们能够活下去,那么中国就会逐渐诞生一批源自本土的国际大牌。”
   三年生死战?
   一位在2017~2021年专注投资新消费项目的投资人告诉虎嗅, 2022~2025年会是本土品牌的“生死考验期” ,但他并不乐观,他认为过去几年诞生的本土品牌中,会有超过80%的项目最终死掉。
   “ 那些一味靠营销的品牌,会迅速死去 ,因为资本圈已经不会砸钱了。”这位投资人表示,2021年开始资本圈对新消费快消类项目的热度已经降温。2019~2020年的消费投资热是偶然因素带来的“短周期”:一方面在流量端,2018~2019年淘系改革和抖音崛起让市场上出现流量红利;另一方面疫情因素下,基础日常消费成为不确定中的较大确定性,吸引了热钱。
   “这股热潮其实在2020年下半年已经在降温,资本圈也在回归理性。”该投资人认为,回归理性的一个关键点是: 大家意识到,这一波投资的“边界所在” ——你不会投出下一个欧莱雅,只能找到某新品类的头部,“ 让欧莱雅诞生的不仅是资本,更是时间 。”
   “在19~20世纪,消费品领域出现了几次大周期。有一些共性规律是本土新品牌应该体会并学习的。”刘彬认为, 本土新品牌在2022年首先应该稳守基本盘——守住在细分品类的优势地位,并强化品类心智 ,“无论是三顿半、花西子还是泡泡玛特,都需要暂时放下更大的多元化扩张野心,踏实回归基本盘。”
   这也是 历史 上宝洁、雀巢、欧莱雅的发展规律。以宝洁为例,从1837年创立后,这家公司就一直生产香皂(和蜡烛),并在将近100年的时间里让自己成为了“香皂之王”——当人们想到香皂时,会第一时间想起宝洁。从今天的视角看,宝洁开创并守住了自己的品类。值得注意的是,在创立近120年时,宝洁才开始逐渐多元化扩张,而在扩张过程中,宝洁一直恪守基本盘几乎没有离开基本盘的“近亲半径”。
   从韩国雪花秀的发展史上,也能看到相同的故事,而雪花秀对本土品牌的借鉴意义或许更大——在崛起史上,它也曾遭遇国际大牌的俯冲攻势。在创立后的将近10年里,雪花秀一直稳守“人参基护肤品”这一基本盘,实际上 这种坚守细分品类的发展战略,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活了下来 :国际品牌进军韩国市场并推出同品类时,雪花秀已经在“人参基护肤品”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用户心智护城河。
   “ 未来三年,不是比拼扩张,而是比拼守成 ,在守成的同时还能稳步增长的,就是成功。”上述投资人表示,2022年很多品牌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将是钱荒。
   一位在2019创业做胶囊类饮品的创业者告诉虎嗅,他的项目在2021年已经难以融资。“投资人要求先展现出变现能力,他们更愿意支持具备造血能力的项目。”
    造血能力,成为了2021年以来消费创投圈的“高频词汇” 。但赚钱正在变得更难,有人向虎嗅提到了关键命脉问题——2021年至今,消费者的消费力普遍增速放缓,甚至部分消费者出现消费力下降的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下,国际大牌的破价战略迅速分食了消费者的消费力,从基本面来看,2022年本土品牌面对的市场,已经是“消费力有限”的市场。
   而在过去几年中, 很多本土品牌的发展模式高度同质化 ——这会让本土品牌在争夺有限的消费力时,更为激烈残酷。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本土新品牌尚未从疫情导致的“元气大伤”中彻底回复,这会让新品牌持续承压:以完美日记和花西子为例,由于疫情导致的口罩效应——整个美妆圈都深处寒冬,而在短期之内美妆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口罩带来的“关键痛点”。
   在更激烈的江湖中,人才还变得更为稀缺。
   不只一家本土品牌创始人告诉虎嗅,自己的中层或骨干员工在2021年被国际大牌延揽。“在化妆品、饮料、鞋服等领域,国际大牌于2021年大肆扩招中国本土人才。”
   一位不愿具名的资深HR告诉虎嗅,三个因素导致了这个局面:首先,国际大牌都意识到需要让更懂中国市场的人,掌握实权——这也是为何2021年多家国际大牌的中华区管理层中,中国本土管理者的权重被加大,随之而来的变化是本土人才在中层岗位和关键岗位的占比持续走高。其次,疫情影响下,国际大牌都把深耕中国市场视为自己的发展关键,随着中国市场优先级提高,人才扩招和培养储备成为了必经之路。以及,国际大牌迫切需要招揽一批年轻的人才,以方便自己更好地读懂中国Z世代乃至00后消费者。
   “对本土品牌而言,Z世代和00后是一线生机,对国际大牌而言,这是巨大的增量市场,有待开发。”刘彬分析认为中国Z世代消费者和美国同龄年轻一代有着明显的消费差异:中国Z世代开始对国货更感兴趣、更愿意对新品牌尝鲜;而美国年轻一代正在对海外爆品、跨文化产品、欧洲轻奢大牌充满兴趣。
   有创业者表示,未来3~5年,也是一场本土品牌和国际大牌争夺中国年轻一代的比武。
   “好消息是,这代年轻人对本土品牌更宽容。”孙来春认为十年前发生这样的竞争时,本土品牌难有还手之力,而今天本土品牌起码没有“输在起跑线上”。
   但年轻一代绝非“容易糊弄”的一代。
   在抖音和小红书平台,大量95后消费者会对不满意的品牌“直言不讳”,而圈层社交逻辑下,她们对身边人有着“质变”影响力,这意味着那些想活下去的本土品牌只能回归产品本身,并通过产品谋求生机。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说了这么多年的工匠之心、产品主义、用户至上,现在它变为生死线摆在了面前——去做的人,生;玩噱头的,死。这可能是我们这代消费创业者的宿命。”一位消费赛道连续创业者如是说。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喜茶“裁员”背后,新国货命悬一线

4. 喜茶被爆最新一轮融资5亿美元,对市场内部有何影响?

随着各大饮品企业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这使得有些企业开始新一轮的融资。尽管市面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饮料品牌和奶茶品牌,但我始终觉得喜茶能够凭借着独特的性价比和优质的饮品质量获得市场的肯定。
喜茶迎来了新一轮的投资,而且媒体曝光新一轮的融资金额高达五亿美元,我觉得这对市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喜茶获得五亿美元的融资之后,该品牌还将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除此之外,喜茶还能将一部分资金用于产品研发。虽然饮品的竞争压力比较大,但是有些品牌依旧可以填接着洗脑的歌曲和产品的性价比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第一个影响:喜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获得认可如果你仔细观察过市场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饮料品牌,你就会发现这些饮料品牌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完成品牌的营销和产品的推广。每一个品牌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总会拿出一部分金钱用于做广告和营销。市场上的饮料品牌存在着比较激烈的竞争,所以大部分饮料品牌总会进行一定的宣传活动和营销措施。喜茶可以将部分融资用于产品的宣传和营销策略上,从而提高该品牌在全国的销售量和影响力。

第二个影响:产品研发不是问题尽管有些品牌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产品研发,但是这些品牌却缺少大量的研发资金,从而使得产品种类特别少。喜茶获得五亿美元的融资之后,该品牌完全可以凭借着自身优势和资金优势研发新的产品。当新的产品获得市场的肯定是,喜茶也会逐渐增加知名度和人气。虽然每一个品牌获得融资之后的品牌发展方向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品牌获得融资之后总会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和产品的性价比。

总的来说,我觉得喜茶获得五亿融资之后,将会给企业带来十分正面的影响。无论是喜茶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还是喜茶通过获得的五亿美元,提高品牌的影响力。大部分公司都会进行不同的融资过程,许多具有知名度的公司之所以会进行融资,无非是因为这些公司可以通过融资获得更多的发展策略和资金。任何一家公司都要保证公司的资金流动链,而融资能够更好的保证公司的发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