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024-05-05 07:19

1.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依然是连岳的推荐,买了张维迎教授写的《经济学原理》。为什么要读?因为想要了解经济学中的基本常识,学会一些经济学思维,提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能力。作者也在第1章写道:经济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类世界的历史、更好的改造自己生活的环境、理解世界是如何运转的、生活得更幸福。
  
 以往读书,我总会要求自己一句一句的把它读完,这本书像一本学校的课本,逻辑感非常强,有总结有分述,重点加粗,于是自己不再一句一句的读下去,而是一段一段的读下去,读重点,也将第一章的重点总结如下:
  
 关于经济学最为通行的定义是20世纪30年代莱昂内尔·罗宾斯教授出版的《经济科学的性质与意义》中给出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如何有效配置的科学”。但作者更倾向于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如何进行合作的学问。人类实际上是如何合作的?人类应该如何合作?为什么有些地方人的合作精神高,有的地方人的合作精神低?作者认为这些都是经济学关注的核心问题。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问题?作者给出了10个方面: 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人们是在边际上做选择、自由交换是互利的、分工是进步的源泉、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自由竞争是件好事情、制度比人强、世界是不确定的,企业家是重要。 
                                          
 只有个体才有能力决策说的是只有个体才能搜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做出决策,集体是不会思考的,本身也不可能有行动。集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具体做决定的是集体中的不同角色的个人。
  
 人们是在边际上做选择,所谓边际指的是对现有行动进行的微小调整,这些微小调整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分别被称为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说的是很多问题通常不是极端的非此即彼,而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的比较,也就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权衡。
  
 自由交换是互利的,我们常说市场经济下是等价交换,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事实上,在市场经济下的自由交换,大部分都不是等价的,自由交换的基础是自愿。
  
 结果比动机更为重要,经济学家认为,即使一项行动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只要它的结果是利人的,那么这项行动就符合市场道德,因而是值得肯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曾说过,“通往地狱的道路通常是由善意铺就的”。经济学更注重行动的结果。
  
 读到后面时,不得不说,得有很强的毅力与耐心才能读完,里面还是涉及了不少专业知识在里面,还有数学分析之类的,实在是读不进去,便只了解了后面的一些结论,也算是放弃阅读本书了,下次还是不能再选择这类太专业的书,感觉后面的每一章的内容都展开成一本书了。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2. 经济学家的观点

经济学家们一般都是从中立、效率、公平、清晰透明和稳定的角度评价税收制度。
2.1.1.1 中立
在不征税的情况下,可以设想,相互竞争的公司会制定出有效分配有限社会资源的决策。任何税收都可能通过影响投资者的决策扭曲资源的分配。税收越中立,其对于投资者的经营决定或投资者对各种可选投资项目预期收入的税前排序的影响就越小。具体而言,中立标准是为了避免影响:①矿产和其他工业部门之间的资源分配,②选择投资开发哪种矿产的决定,③涉及矿业项目技术选择、回收水平及开采速度等问题的决定。因此,税收中立性的措施表现在尽可能不使投资者的决策与他们在不征税情况下做出的决策相背离。
2.1.1.2 效率
理想的中立性以概念上的有效分配资源的吸引力为基础。然而政府却与大量常常是相互冲突的社会和部门目标有着正规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私人利益往往和社会利益相背离,政府可能为改变市场不景气的状况而牺牲公司利益,或要求公司把社会效应的成本“内部化”。比如,政府可能利用税收政策鼓励环境保护、增加就业机会、在采矿生产所在地发展附加值更高的下游矿产品加工生产活动,以及吸引外国投资。因此在税收的问题上,衡量效率的标准是,资源的分配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目标,包括鼓励宏观经济稳定和增长等目标。
2.1.1.3 公平
评价税收制度的第三个标准是公平,或税务负担在全体纳税人中公平分配。在实践中,这一标准支持以某些纳税能力的定义为基础的税收。经济学家们对分配效率的强调一般都会妨碍他们制订出超越效率这一基本概念的税负公平分配标准。
2.1.1.4 清晰透明
清晰透明的标准是指税收制度应该鼓励能够被纳税人和政府官员所理解、有效率和非任意的行政规则和规定。含糊的解释会导致冲突并使纳税人感到更大的风险。在实践中,这一标准针对的是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税制的理论往往与管理和监控税制的能力成反比关系。政府应该确保其管理能力与税制的复杂性相一致。第二,税制中隐含有交易成本。所以,好的税制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成本。
2.1.1.5 稳定
最后,经济学家们强调税制稳定的必要性。频繁的调整,尤其是对不明智的鼓励和惩罚措施的补偿,都会对政府利益和公司决策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和政府都认为设计与这些标准相一致的税制符合他们的根本要求。由于税收会减少利润,所以在税制应用和解释的细节方面会有争论。尤其是在矿业领域,围绕税制问题的争论很多,本节最后将讨论这些问题。

3. 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王见定教授挑战经济学突破奖.
             (二).申报“经济学突破奖”的理由
 作为统计学突破的最大受益者,非经济学莫属。凡对经济学、经济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共识:统计学几乎是随着经济学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统计学、经济学的主要奠基人几乎指向同一人---英国学者威廉·配弟,马克思称他为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这绝非是一种巧合,说它是某种必然更适合。经过近400年的变迁,经济学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关注度最高的科学。而经济学活动与各种指标几乎都是通过统计学来计量、分析、预测、决策的,所以“社会统计学与数理统计学的统一理论”必将全面提升经济学的水平,也必然引起经济学罕见的大突破。

经济学家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4.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读本。全书以生动的叙述方式,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说明,使读者无论是在学习经济学的相关课程上还是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都能结合身边的实际事物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自觉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逐步养成用经济学眼光观察和分析事物的好习惯。本书语言幽默,轻松活泼,旨在告诉读者如何掌握经济学,进而用经济学来进行思考。

5.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谁能说几个经济学家成功的例子?

经济学家有两派,一个是学院派,那就是得读书,读研,以后作研究,有被主流学界认可的理论,那么就是经济学家了。
一个是草根派,经济知识要靠自学,语言风格要犀利,观点要大胆,而且要有一套能唬住人的理论。常年混迹于各大论坛,偶尔上电视脱口秀,吸引一大批粉丝。时寒冰,叶檀一类就是如此。
最后还有装X派,满口经济名词,建议看看如何伪装成一个经济学家,门外汉也能装得像模像样的。

怎么才能成为一个经济学家?谁能说几个经济学家成功的例子?

6. 生活中的经济学 谁会做啊

ABDBA
简单的就把劳动和闲暇看成是两个商品,然后用商品的收入与替代效应分析即可。
更详细的解释直接百度,劳动的收入效应,劳动的替代效应即可。
结论就是: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分为两个阶段:
  1 、在工资率较低的阶段,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增加。
  2 、在工资率较高的阶段,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当工资率提高时,劳动力供给减少。

7. 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经济现象的?

1、衣食住行、购车习房、劳动就业、旅游休闲等方面的消费问题;

2、有关储蓄、股票、债券、彩票房产、黄金、保险等方面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技巧。

3、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影响中国百姓。

4、十年后赚的100元相当于今天的多少。

5、为什么有钱的煤老板阻止不了频频发生的矿难。

6、均衡价格的决定—为什么猪肉价格时涨时跌。GDP—你和邻居王太太谁家更有钱。通货膨胀—饭已煮好又来客人怎么办。



7、垄断—电脑为什么都装微软系统。

8、并购—当东边粥铺买下西边饺子馆

9、机会成本—北大学生卖肉为何引争议。

10、货币理论—谁赋予人民币换购商品的权利。

11、拿到北京户口为什么会那么难。

12、世界各地的圣诞礼物为什么都是中国制造。

13、奥巴马指责中国操纵汇率有什么目的。

14、生活中的行为经济学,每个人每天都在面临选择和决策,但这些选择并非全都是“理性”的,恰恰相反,人们过去的经验、满足的假想、不精确的参照系等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做出有损最大利益的“非理性”选择。

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经济现象的?

8. 经济学家都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读罗胖的《罗辑思维》的小笔记。关于经济学家和我们的思考角度,最重要的就是复杂程度不同。
  
 主要是分三个方面
  
 1.社会结构的复杂度
  
 社会结构随着互联网的发达,是越来越复杂的。没有办法推己及人,一个事情背后的结果,往往是我们不能想象的。
  
 2.协作的复杂度
  
 每个人的沟通效率不同,知识背景不同,情商不同。必然导致协作的效果多种多样。
  
 3.人心的复杂度
  
 钱是经济学需要研究的,但是经济学不只是关于收益。经济学要总体地体察人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心理上的收益也是收益。
  
 
                                          
 另外还有两个小概念
  
 1.事实判断
  
 事实本身是怎样就是怎样。
  
 2.价值判断
  
 是我们人类的舒适区,底层就是我们的愿望。把道德、愿望当作这个世界的终极工具,不注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