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2024-05-07 11:12

1.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论文关键词】 消费 消费行为 个体差异 大学生  
    
       【论文摘 要】  本文梳理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探索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地域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的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认为只有根据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制定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一、大学生消费行为及特点分析        消费心理与行为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与外在表现,它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日益受到关注。       在校大学生作为同一群体,身心发展处于同一阶段,消费心理有很多共同点。首先,当代大学生的主体为80后、90后,他们成长在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具有较高的抱负与追求,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其消费观呈现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其次,尽管大学生的消费观主流是理性、科学的,然而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学业、情感、人际关系的压力,自我探索中的迷失、人格发展的不成熟性、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均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盲目攀比、冲动消费、过分追求时尚、享乐、虚荣等种种问题也时有出现。最后,作为一类特殊的消费者,大学生无固定收入来源,其消费来源主要为家庭,大学生消费者具有心理独立但未完全独立的特点,其消费行为在具有自主性的同时,又对家庭具有依存性。       然而,仅从共性的角度去探索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是不够的,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因性别、年级、生源地、专业、家庭收入水平等因素的不同,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特征等方面均存在个体差异。将大学生看做无差别群体将不利于消费心理教育的深入开展,关注大学生消费个体差异有利于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1、性别差异       性别是影响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重要因素,它会影响大学生消费的总水平、消费结构以及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       关于消费总水平的性别差异,近年来研究结果显示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研究结果表明男生的总体消费水平高于女生,具体表现为男生的伙食、通讯和交通费较多(周丽,2007;王宝状等,2007)。而另一些更多的研究表明总消费并不存在性别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具体消费结构上有所不同。例如,陈玉珍(2007)发现男生上网,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支出较多,女生日用品、服装支出较多,交往支出男女生无差异;余文盛(2005)对西部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校外聚餐、假日游玩、参加函授、自考等方面,男生花费高于女生;女生在上网聊天、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花销高于男生;王嘉毅等人(2008)也发现男女生的生活费没有差异,服装、手机等消费上女生多于男生;童玉英(2006)研究同样未发现男女生月消费额的差异,但男生在伙食消费、烟酒消费较多,而女生在衣服鞋帽消费和化妆品消费方面高于男生。       在消费心理与行为特征方面,大多数研究都证实了性别差异的存在。吴琪(2009)发现男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不如女生,男生网购、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也高于女生,而在选择名牌、追求时尚方面,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苏创等(2010)发现在喜新厌旧的心理上,女生对某一种物品更容易喜新厌旧。余文盛(2005)发现在西部大学生中,女生独立意识和希望打工挣钱、减轻父母负担的愿望比男生强。王嘉毅等人(2008)研究表明男生的炫耀度显著高于女生。       2、年级差异       随着年级增高,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化程度等逐渐提高,就业与升学的压力日渐突出,综合先前研究的结果,年级与消费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各个年级大学生消费总水平差异不大,但由于各年级面临任务与挑战不同,具体消费结构存在差异。大多数研究表明各年级大学生日常生活消费不存在明显差距(如陈玉珍,2007),但低年级学生的通讯费高于高年级学生(周丽,2007),高年级学生在学习和交际方面的消费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王宝状等,2007)。       其次,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消费总体更加理性成熟,消费心理有向健康理性发展的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新厌旧心理在学生中的表现越少(苏创,2010),低年级学生消费不理智,易冲动,攀比心理更为严重(余文盛,2005)。然而也有研究表明高年级学生有超前消费行为的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吴琪,2009),这可能主要与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与的挑战有关。       3、地域差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地域差异研究主要集中于城乡差异的研究。首先,总体看来,来自城镇的大学生整体消费水平明显高于来自的大学生,农村学生消费更为谨慎(陈玉珍,2007;周丽,2007;王宝状2007;王嘉毅等,2008),对于没有固定收入的大学生群体而言,这种差异其实反映出当前城乡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其次,在消费结构方面城乡大学生也存在差异。城镇学生在手机、恋爱、聚餐、假日、上网、个人形象设计等方面的费用较高,而用于函授、自考、抽烟等方面的费用则比农村学生低(余文盛,2005)。最后,在消费特征方面,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籍大学生在消费计划性方面明显好于城镇籍大学生,城镇籍大学生选择名牌、追求时尚、超前消费等的比例更高吴琪(2009)。农村学生的打工愿望和替父母分忧愿望强于城镇学生(余文盛,2005)。       除了城乡差异外,学生来源地的发达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苏创等人(2010)发现来自发达地区的学生在消费时更注重时尚新鲜、更加盲目从众、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更看重价廉实用。       4、专业差异       与性别、地域等其他方面的差异相比,文科生与理科生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周丽,2007;王嘉毅,2008),但其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仍然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相比较而言,文科生在社会交往、游玩、注重外在形象等消费高于理科生(余文盛,2005);文科生攀比炫耀心理也更突出,更容易非理性消费(苏创,2010)。       5、家庭收入水平的差异       月消费水平也与消费模式存在关联,不同消费能力学生的消费特征存在差异。发现月消费能力高的学生的时尚新鲜、攀比炫耀、冲动发泄、喜新厌旧等心理更加明显(苏创,2010);家庭收入越高,用于交际、生活等方面的支出就越多(王宝状,2007)。总体看来,来自中高收入水平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总水平也相应较高(王嘉毅,2008),但学习等刚性消费差异较小,差异主要表现在交际消费以及非理性消费等方面。       此外,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不仅与家庭收入总水平有关,也与大学生对家庭承受能力的认识和判断有关。认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较低的学生消费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学生。可见,相当多的大学生的消费是比较理智的,会根据家庭经济状况合理确定消费水平(童玉英,2006)。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思路        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表现出个体差异性的特点。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类型、专业、年级、性别等的不同,其消费心理与行为,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价值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不同群体大学生消费水平及结构出现了分化。       对大学生开展消费心理教育,在看到大学生总体共同点的同时,更需看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不能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在细分的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例如,对于女生要避免其过度追求时尚、盲目消费,对于男生要关注其网络尤其是网络游戏消费,帮助他们做到有节有度;将教育重点放在低年级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群体上,做到及时引导,防患于未然;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其升学、求职、就业消费加以辅导;对于文科生、家庭收入水平较高的学生及来自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警惕其非理性消费的倾向,加大家庭“感恩”教育的力度,等等。       总之,只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消费心理的个体差异,才能提出具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教育对策,才能真正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实现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玉珍.大学生消费分析[J].与信息论坛,2007(11).       [2] 吴琪.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1).       [3] 苏创,张吉刚.湖北大学生消费心理成因及分布趋势研究[J].科技创业, 2010(10).       [4] 余文盛.西部边远地区高校大学生个人消费问题调查研究[J].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5] 周丽.影响大学生消费的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6] 王宝状等.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现状及其消费观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7] 王嘉毅,柴江.盐城师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研究[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       [8] 童玉英.武汉市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调查[J].青年探索,2006(1).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体差异研究

2. 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

高校学生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的系列心理活动。大学生属于青年消费群体的一个部分,他们有着与其他消费群体不同的心理特点。                    扩展资料                         1、追求时尚与新颖。大学生此时的心理特征是感觉敏锐,富于幻想,勇于创新。在消费行为中对各种新产品具有强烈兴趣与购买欲望,热衷于追赶时代潮流,体现时代特征。他们购买商品时求新、求美动机较为强烈。当市场出现新商品时,他们反应灵敏,易于接受。
    
    2、强调个性与自我表现。这阶段的人处于成长时期,未成熟心理与成熟心理并存,自我意识迅速增强,追求个性独立,希望形成完善的个性形象。因此,他们特别喜欢表现自己的特殊性,希望购买和使用能反映个性特征的商品。
    3、冲动性购买行为较多。大学生处于少年到成年过度的'时期,思想感情、志趣爱好、性格气质还不稳定,客观环境、社会信息对其行为的作用和影响非常突出。因此,在他们的消费行为中,经常发生冲动性的购买行为。他们比较看重商品的外观、包装、颜色款式等,而且很容易由此而产生对商品的兴趣并迅速作出购买决策。因此,在高校中,大学生计划性购买相对较少,冲动性购买较多。
    4、大学生的消费欲望强烈。现在很多家庭的经济条件较好,而且独生子女比较多,他们有较多的资金可供消费,也因此西欧阿飞欲望很强烈。

3. 有关大学生阶层消费心理的论文

大学生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浅析
郑应兵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管理系 湖北荆州 434000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倍受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只有把握大学生独特的消费心
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他们的消费行为导向,针对其非理性消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出科学的消费观念,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
的消费观,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行为
  据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统计,
2000
年至2005
年中国在校
大学生人数由1230万上升到2500万,预计2010年在校大学生人数
将会达到3000万人。这说明中国大学生所代表的市场潜力也将变
得越来越庞大,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的消费行为在市场经济中也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学生的消费现状、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是
什么样的?
又该如何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呢?
下面我
们从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心理入手,通过分析大学生消费
行为,来探讨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进行计划性安
排,量入为出,因而在选购商品时比较注重商品的实用性、科学性和
经济性,要求商品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效用,经济实惠并且物美价廉。
同时,由于大学生生活规律,节奏性强,所以他们对事件和效率特别
重视,往往希望商品购买方便,使用方便。另外,大学生易于接受新
事物,在购买商品时比较喜欢追求新颖和时髦,往往容
你好,我检索到了相关的论文资料,需要的话请加我QQ,497267666.谢谢

有关大学生阶层消费心理的论文

4. 大学生消费论文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95.83%。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35.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42.2%。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7.8%,低于350元的占15.9%,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87.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8.9%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3.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5. 求大学生消费观论文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35.5%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42.2%。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7.8%,低于350元的占15.9%,44.3%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31.9%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87.5%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8.9%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40.3%,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16.2%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14.2%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23.2%,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12.5%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求大学生消费观论文

6.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同时情绪性的另一面是冲动消费,容易受广告等宣传的影响和商家宣传和促销方式的引导(尤其在黄金周等时期),消费具有冲动的特点,因此商家要注意利用广告等宣传形式,尤其加强适合学生特点口味的宣传,如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互动型大学生活动,或对大学生活动提供一些赞助。百事可乐大学生艺术新星大赛就是这样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活动影响比较深远。
2、先锋性消费,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
大学生具有勇于尝试的个性特点,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比较喜欢新事物,消费观念比较超前。新事物包括全新的物品以及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新包装,新内涵,新形象,旧产品的新购买方式(如网上购物)、促销活动(如有奖促销)等等,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结合社会新出现的时尚开发新产品和新创意,并注意作好宣传,增加内涵等附加价值。
3、消费产品集中,购买集中特征明显
目前消费产品比较集中,主要停留在时尚、电子、影像、文化、娱乐、交友、培训上,随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时尚物品花样的发展,受示范效应的影响,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目前来讲仍然处于一个集中的水平,但具体物品变化较快,比如在IT消费产品上,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流行的是CD机,而另一段时期可能就是MP3了。
另外,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追求时尚化,追求时尚的东西,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示范效应的原因,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比较容易把握大学生产品的方向。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
4、对商品的品牌比较看重。
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通常大学生在购买东西时,非常看重品牌。没有牌子的东西一般不会去关注。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在他们看来,有品牌才会有质量。他们认为一个品牌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他们认为“一个品牌能生存下来,就表示市场肯定,有相对可信度,同时建立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保证。另外,良好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大学生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一旦尝试了某个品牌,觉得很好用,一直都会使用这个品牌。当然,对于类似于服装之类的时尚商品,大部分同学表示,毕业之后不会再买现在喜欢的品牌。而且,大部分大学生是上了大学之后,从开始关注一些品牌,对一些品牌的忠诚度也是在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可见,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产品信息,同时他们判断能力也不断趋于成熟,而且这个阶段形成的一些品牌观念也很有可能会带到他们毕业以后的生活中。
5、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
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的特点非常利于商家们进行季节性的重点促销,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重点性的有针对性的促销,众所周知,在每年的九月份,随着新生入学,高校市场会形成一次井喷的过程,同时在各个节假日来临之际,学生经济能力较强,消费欲旺盛。校园消费将进入井喷状态,形成了“节假日经济”,这实际上成为商家在高校范围内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商业品牌的良好时机。
以上几点独特的商业价值,都呈现出大规模、低成本,以及高质量等几个特点,使得校园营销极具商业价值。简要地说,企业开展产品和品牌推广,近期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产生实际的营销结果,远期可以长期地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意义非常重大。

7.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1、大学生消费的情绪性还表现在消费上的连续性,如果消费一次后如果感觉很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同企业的相同或不同产品,并且还会推荐自己的伙伴消费;若不满意很可能不再消费,而且这样的感觉因为大学生之间信息的迅速交流,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因此企业应该着重注意产品的质量,企业的服务等,要给大学生留下一种亲切的感觉,产生下次还想来的欲望,切不可对他们进行坑骗等不良行为,也不可以设一些“合法的陷阱”,这样会砸掉自己的产品和企业信誉,产生连锁反应。
  
  同时情绪性的另一面是冲动消费,容易受广告等宣传的影响和商家宣传和促销方式的引导(尤其在黄金周等时期),消费具有冲动的特点,因此商家要注意利用广告等宣传形式,尤其加强适合学生特点口味的宣传,如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互动型大学生活动,或对大学生活动提供一些赞助。百事可乐大学生艺术新星大赛就是这样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活动影响比较深远。
  2、先锋性消费,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
  
  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到、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消费观念也变化比较快,比如对网上购物容易接受,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对新兴消费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
  
  大学生具有勇于尝试的个性特点,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比较喜欢新事物,消费观念比较超前。新事物包括全新的物品以及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新包装,新内涵,新形象,旧产品的新购买方式(如网上购物)、促销活动(如有奖促销)等等,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结合社会新出现的时尚开发新产品和新创意,并注意作好宣传,增加内涵等附加价值。
  
3、消费产品集中,购买集中特征明显
  
  目前消费产品比较集中,主要停留在时尚、电子、影像、文化、娱乐、交友、培训上,随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时尚物品花样的发展,受示范效应的影响,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目前来讲仍然处于一个集中的水平,但具体物品变化较快,比如在IT消费产品上,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流行的是CD机,而另一段时期可能就是MP3了。
  
  另外,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追求时尚化,追求时尚的东西,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示范效应的原因,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比较容易把握大学生产品的方向。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
  
4、对商品的品牌比较看重。
  
  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通常大学生在购买东西时,非常看重品牌。没有牌子的东西一般不会去关注。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在他们看来,有品牌才会有质量。他们认为一个品牌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他们认为“一个品牌能生存下来,就表示市场肯定,有相对可信度,同时建立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保证。另外,良好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大学生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一旦尝试了某个品牌,觉得很好用,一直都会使用这个品牌。当然,对于类似于服装之类的时尚商品,大部分同学表示,毕业之后不会再买现在喜欢的品牌。而且,大部分大学生是上了大学之后,从开始关注一些品牌,对一些品牌的忠诚度也是在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可见,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产品信息,同时他们判断能力也不断趋于成熟,而且这个阶段形成的一些品牌观念也很有可能会带到他们毕业以后的生活中。
  
5、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
  
  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的特点非常利于商家们进行季节性的重点促销,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重点性的有针对性的促销,众所周知,在每年的九月份,随着新生入学,高校市场会形成一次井喷的过程,同时在各个节假日来临之际,学生经济能力较强,消费欲旺盛。校园消费将进入井喷状态,形成了“节假日经济”,这实际上成为商家在高校范围内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商业品牌的良好时机。
  
  
 以上几点独特的商业价值,都呈现出大规模、低成本,以及高质量等几个特点,使得校园营销极具商业价值。简要地说,企业开展产品和品牌推广,近期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购买行为,产生实际的营销结果,远期可以长期地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意义非常重大。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8.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有哪些呢?大学生已然成为消费者群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大学生这个群体。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篇1     1、大学生消费的情绪性。 
    表现在消费上的连续性,如果消费一次后如果感觉很满意,很可能会连续消费同企业的相同或不同产品,并且还会推荐自己的伙伴消费;若不满意很可能不再消费,而且这样的感觉因为大学生之间信息的迅速交流,会感染到周围的同学,因此企业应该着重注意产品的质量,企业的服务等,要给大学生留下一种亲切的感觉,产生下次还想来的欲望,切不可对他们进行坑骗等不良行为,也不可以设一些“合法的陷阱”,这样会砸掉自己的产品和企业信誉,产生连锁反应。
    同时情绪性的另一面是冲动消费,容易受广告等宣传的影响和商家宣传和促销方式的引导(尤其在黄金周等时期),消费具有冲动的特点,因此商家要注意利用广告等宣传形式,尤其加强适合学生特点口味的宣传,如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互动型大学生活动,或对大学生活动提供一些赞助。百事可乐大学生艺术新星大赛就是这样的活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力,这种活动影响比较深远。
     2、先锋性消费,消费观念越来越超前。 
    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前端,容易接触到、也容易接受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观念也比较超前,消费观念也变化比较快,比如对网上购物容易接受,对“花今天的钱圆明天的梦”的对新兴消费方式也比较容易接受。
    大学生具有勇于尝试的个性特点,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比较喜欢新事物,消费观念比较超前。新事物包括全新的物品以及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的新功能,新包装,新内涵,新形象,旧产品的新购买方式(如网上购物)、促销活动(如有奖促销)等等,因此企业应该根据大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结合社会新出现的时尚开发新产品和新创意,并注意作好宣传,增加内涵等附加价值。
     3、消费产品集中,购买集中特征明显。 
    目前消费产品比较集中,主要停留在时尚、电子、影像、文化、娱乐、交友、培训上,随着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和时尚物品花样的发展,受示范效应的影响,消费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但目前来讲仍然处于一个集中的水平,但具体物品变化较快,比如在IT消费产品上,可能在一段时期内流行的是CD机,而另一段时期可能就是MP3了。
    另外,大学生消费最大的特点还在于追求时尚化,追求时尚的东西,喜欢新奇的和浪漫的事物,消费品追求个性的张扬。追求时尚也是大学生消费具有盲目示范效应的原因,这对于企业来说也比较容易把握大学生产品的方向。大学生消费有一个趋势就是从实用化向时尚化过渡,消费的大头已经不再是学习用品、书籍之类的东西,已经转变成了电脑网络、手机、旅游等比较前卫的带有时尚气息的产品。
     4、对商品的品牌比较看重。 
    名牌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大,通常大学生在购买东西时,非常看重品牌。没有牌子的东西一般不会去关注。在大学生的心目中,品牌既是一种质量的保证,也是一种品味的象征。他们有着非常强的品牌意识,在他们看来,有品牌才会有质量。他们认为一个品牌的建设需要很长时间。他们认为“一个品牌能生存下来,就表示市场肯定,有相对可信度,同时建立一个品牌,产品质量是保证。另外,良好优质的售后服务也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大学生有很高的品牌忠诚度。一旦尝试了某个品牌,觉得很好用,一直都会使用这个品牌。当然,对于类似于服装之类的时尚商品,大部分同学表示,毕业之后不会再买现在喜欢的品牌。而且,大部分大学生是上了大学之后,从开始关注一些品牌,对一些品牌的忠诚度也是在之后才慢慢形成的。可见,大学阶段对于大学生的品牌意识和忠诚度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产品信息,同时他们判断能力也不断趋于成熟,而且这个阶段形成的一些品牌观念也很有可能会带到他们毕业以后的生活中。
     5、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 
    大学生群居性、集中性购买的特点非常利于商家们进行季节性的重点促销,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重点性的有针对性的促销,众所周知,在每年的九月份,随着新生入学,高校市场会形成一次井喷的过程,同时在各个节假日来临之际,学生经济能力较强,消费欲旺盛。校园消费将进入井喷状态,形成了“节假日经济”,这实际上成为商家在高校范围内树立属于自己的独特商业品牌的良好时机。
    以上几点独特的商业价值,都呈现出大规模、低成本,以及高质量等几个特点,使得校园营销极具商业价值。简要地说,企业开展产品和品牌推广,近期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实际的营销结果,远期可以长期地改变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意义非常重大。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篇2     一、大学生消费概况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其中的一分子,我深感荣幸。大学生们在众星捧月的氛围下,天之娇子的身影又有着怎样的表现和行动呢?借社会调查的活动,我了解了一下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几乎是全部依赖自己的父母。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和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消费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消费总体偏高。
    我作为其中的一员,了解到我校大学生月均消费600700元。一般情况下,调查结果呈现正态分布即比较正常。但在实际的日常校园生活中,月消费1000元以上的人群不在少数。我所调查范围仅在本校范围,本校地处内陆地区且并非大都市,如果在都市及沿海地区等消费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这个数值只会上扬。在校园里增加知识的天之娇子们何以成了消费人群呢?大学生有几大消费支出:饮食、购物恋爱、人际交往、日常生活用品等。在温饱问题早已解决的今天,饮食所占据的支出份额越来越小,大概40%左右。购物消费、恋爱资金、人情消费已经日渐增多。在我校,已涉足恋爱的大学生每月的恋爱消费大概在100200元之间。同学之间请客吃饭、生日聚会、老乡会、庆祝会、欢送会等月消费也大体在100元以上。吃文化在大学生中日益体现,这部分消费月均50100元左右。一个大学生年均消费总额达到15000元左右,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要承担已显疲态,农村家庭的负担就更大了。
    (二)大学生的部分消费具有不合理性。
    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是大学生示范消费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在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是通信的需要,且家庭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在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在我班,拥有手机的人已经达到九成左右,普遍拥有中高档手机。已有约40%的人拥有电脑。对于新生来说,电脑已经成为入学的必备“家当”之一。但在拥有电脑的同学当中,大部分同学是将电脑用于玩游戏、上网聊天等娱乐活动,极少数的同学将电脑用于辅助个人的学习方面。据我了解,一女生兄妹四人,其中三人均在校读书,身为大姐的她要求父母为其配备一部手机,手头并不宽裕的父母为了满足女儿的需要当即买了一部一千多元的诺基亚手机。
    而服饰、化妆品更是成了女生消费大头。偶尔一次上女生宿舍搬东西,玻璃橱窗上摆满了各种化装品。美白、祛痘、防晒、保湿等各种功能的化妆品应有尽有。
    (三)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较大。在消费观念与习惯上,大学生更加前卫,喜欢尝试新事物,一个个新潮的发型,在校园边的街道上会让你目不暇接。这些发型的成本,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而科技产品更是大学生们的至爱,手机、Mp3已达到普及,电脑拥有率已有赶超50%的趋势。上网消费、网上购物已经是习以为常的消费。
    (四)大学生青睐品牌。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生好的感觉,就会坚持使用同一品牌,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品牌的忠诚度。在篮球场上,各种名牌“战靴”齐聚一堂。阿迪达斯、耐克、李宁、安踏、匹克、361度、VOIT等品牌的鞋子一定会让你一饱眼福。而在衣物上,大学生更是不惜花大价钱,各大学所处城市,专卖一条街最主要的购买力来自于在该城市读书的大学生,一些人为此超前消费,向同学借款以满足自身的购买欲。大部分则成了“月光一族”,生活费基本月底就光,根本就没有节余,甚至不到月末就向父母伸手。进入学生公寓,你不难发现,除了自行车,还有不少摩托车跻身校园,有车一族已不少见,他们骑车奔驰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少数的摩托车更是价格不菲的品牌车。
    (五)大学生消费具有严重差异性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家庭又有着自己不同的经济状况。大学生每月的消费额主要集中在300500元、5001000元两个水平段上。来自私营企业主、国家与社会管理人员及一般干部和办事人员家庭的大学生月消费额较多,拥有的高档消费品也较多。而来自普通工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消费水平多集中在300500元。在我班一些女生家庭条件不算好,她们一天消费五元就很满足,而我身边的男同学不少人一天消费20多元,少数则达到30多元。同在一个环境下生活,消费水平却有如此大的差别。
    (六)学习投资所用金额与其所占消费份额增长不同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找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除了以往的英语的四、六级、计算机国家二级,还有许多职业资格认证,像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等等,甚至还包括驾驶证、网络工程师。为了考试,还要参加许多考证补习班,这种班少则数百元,多则上千元的学费。如今很少有大学生买专业书,学校发的都看不完就是他们的理由,更别提文学书、工具书,这些书图书馆都有。所以,即使大学生们用于充电学习的消费金额有所增长,但它还跟不上其消费总额的增长速度。
    大学生为何成了消费人群,创造财富的能力尚不完全,消费动力却如此汹涌。目前一些大学生消费意识陷入误区,许多消费行为都体现了他们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很多大学生是进入大学后才开始自主消费的,对于支配手中的钱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计划性消费,大多数同学都是家长给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也买什么。由于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努力适应社会,消费的模仿趋势越来越明显。大学生当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认为自己是“理财高手”,大部分人只能勉强做到“收支平衡”。大学生由此形成了盲目浮躁的消费心态,在这种氛围下又出现了攀比心态,个性、时尚、超前成为他们的追求。在这样一些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消费势必水涨船高,因此变成高消费人群。
    此次大学生消费调查仅在本校展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总结了大学生消费的一些主要特点,并找出了其中的一部分原因。通过本次社会调查,我对大学生消费的结构及其特点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增强了自己感知社会的能力,明确了正确消费心态和态度,端正了一些自身的不良消费行为。
     二、心得体会 
    (一)大学生在校园的高消费不可取,应端正消费心理与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自身独立理财的能力。现今的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站住脚,培养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是需要长期的理性积淀的。盲目和冲动是不独立、是任性的表现。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头脑中独立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具备独立行动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应该避免攀比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价值观,有正确的人生准则。
    (二)家长应培养子女的理财能力,正确引导其消费行为。一般只要每月准时把正常的费用打到他们帐上就行了,而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家长也许由于繁忙,没时间每月汇款,可能会先存一大笔钱在子女的帐上,这就需要孩子自觉,家长也应该打电话了解孩子的经济状况,以督促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家长也应该让孩子了解到挣钱的辛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自己打工体验一下,以促其形成节俭的好习惯。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篇3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消费是一个社会人必须经历的一种社会过程。消费的含义是指所有能促进和带动消费者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各种消费行为和心理的综合。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大学是一个学校向社会转型的过渡阶段,处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也经历着从学生走向社会的转型过程。因此,我们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观,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通过调查研究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总体上是科学、合理和理性的,但是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误区,制约着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新概念 
    总体上看,理性消费是主流,价格、质量、潮流等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从调查结果来看,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据了解,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中国的大学生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消费能力有限,价格和质量成为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另外,追求时尚和名牌也成为部分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最突出的消费就是使用手机、电脑,随着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苹果手机电脑等一度成为中国人追求时尚的标志,其品牌效应也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问题和误区 
    大学生经济来源比较单一,经济独立性差,消费能力有限,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很好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此外,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的影响。
    部分学生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部分学生存在攀比、奢侈和求异心理。大学生消费易盲目冲动,消费中从众现象突出,铺张浪费严重。
     三、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在当前的经济生活,尤其是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他们的消费现状、消费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
    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
    针对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 “面子”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的不良现象,我们应加强合理储蓄观念。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树立自己的合理消费观念。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提倡“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有计划地消费;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 。 强调理性消费、理性行为,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等浪费现象。充分利用校内大众传媒,引导高校消费舆论,培养合情合理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和科学的消费观,促进大学生的合理、适度消费,提高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消费舆论,把大学生消费行为引向正确的方向.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对大学生消费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大学生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心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对其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增强理性消费,合理消费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 篇4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呈上升趋势。在这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大学生消费不再是仅仅满足基本需要,而是追求更多比如精神方面的心理层面的满足感。可以说,他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在整个消费群体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了解大学生的消费需求,进而分析影响他们消费需求的因素对消费市场供求的调整有重要意义。
    在采用随机走访、调查问卷等调查方式后,我们从中分析出影响大学生的消费需求首要因素是受自身经济能力的制约。大学生还处于在象牙塔中学习的阶段,并不具备自己保障自己生活需要的能力,日常生活开支还十分依赖于家庭的支持。然而每个家庭的经济收入状况会呈现多方面差距,有些家财万贯,则子女的生活费就会很高。有些是工薪阶层的家庭,他们自然只能满足子女的基本温饱问题,这就造成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的差距。经济条件稍差的大学生在需要消费某些相对较贵的商品时,则会犹豫,或是直接放弃对其需求,或是选择此产品的替代品等等。
    其次是商品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商品本身价格高,需求量少;价格低,需求量多,这是理性消费者应有的行为。并且各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其他商品价格的变动也会影响大学生对某种特定商品的消费需求。因为商品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替代品与互补品。替代品是可以用来代替另一种物品的物品。如果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上升,这种物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若某种物品的替代品价格下降,他们也会减少对种物品的需求。如果一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上升,他们也会减少对这种物品的消费需求。相反,某种物品的互补品价格下降,他们就会增加对这种物品的需求。
    商品的质量与其在这个时代的流行程度也是一个影响因素。随着当今社会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消费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求,还要满足各种心理与社会需求,因此,社会消费风尚的变化对需求的影响也很大。大学生是一群年轻人,他们有跟随潮流,赶时尚的特点,也有着自己的审美标准。他们所需的商品要能张显青春个性,满足需要的同时还要心里上感到愉悦。此外,产品的在质量上不过关也会降低他们的需求,大学生逐渐理智,也会青睐实用的东西。
    大学生对未来的预期。出于大多数人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并不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他们会首先满足对自己未来会需要的,但以后会涨价的物品的需求。若某些物品以后会降价,他们又不急需,则会考虑暂缓对其的消费需求。
    社会变化正在进行,大学生在消费方面也日益理智。社会各界可以加强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使得大学生能及时满足消费需求,生存在一个合理的消费环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