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2024-05-16 11:21

1. 开放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开放式创新是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这要求企业与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紧密联系,以实现创新要素在不同企业、个体之间的共享,构建创新要素整合、共享和创新的网络体系。具体的利益相关者包括:◎ 全体员工,而不仅仅是研发人员。一般地,研发人员注重技术先进性,生产人员注重成本领先,营销人员注重有效满足顾客需求,因此,只有集合所有员工的智慧,才能有利于开放式创新。如上海宝钢提倡“全员创新大有可为”的新观念,形成了“人人是创新之人,时时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的企业文化,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杜邦公司也大力鼓励全员参与创新,提倡“不要控制失败的风险,而要控制失败的成本”。◎ 顾客,尤其是苛刻的顾客。有些汽车制造商就在实际造车之前,先使用模拟软件来探测顾客的反应。另外,要特别留意苛刻的顾客。如果苛刻的顾客都能够得到满意,那么一般顾客得到的肯定就是惊喜了。◎ 供应商。◎ 全球资源提供者。NIKE就只做产品设计与营销,其他的工作全部外包给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企业来做。◎ 知识工作者。企业应该密切联系所有相关的知识工作者,密切监视和跟踪外部技术的发展动态,及时、经济地购买技术,以填补企业某些方面的技术空缺。◎ 竞争对手。除了关注竞争对手态势以更有效地竞争,企业还可以与竞争对手进行基础研究合作、建立技术标准以及共同争取补贴等。

开放式创新的实现途径

2. 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通用的创新模式是“封闭式创新”。该观念指出,成功的创新需要企业强有力的控制,企业必须自己研发技术并生产、销售产品,企业还必须提供售后服务、财务支持。换言之,要想有所作为,企业必须事无巨细、样样精通,从设备、材料、产品设计与制造,直到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事事都要亲力亲为。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施乐公司在早期为了使其复印机更好用,甚至自己生产专用的复印纸张。封闭式创新的实质是封闭的资金供给与有限研发力量的结合,其目的是保证技术保密、独享和垄断(钱德勒的研究也有力地证明了企业中央实验室在实现业务自然垄断和规模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其直接结果是大企业的中央研究机构(如杜邦公司的杜邦实验室、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IBM公司的沃森实验室、HP公司的中央实验室和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RC等)垄断了行业的大部分创新活动,如1946年美国大企业所获专利占到美国专利总数的64%。封闭式创新模式过分强化和控制自我研究功能,结果意味着:①那些无力承担高额研发投入的企业将处于竞争劣势;②大量的技术因过度开发或者与市场需求相脱离而被束之高阁、不能获利;③企业内部不断有怀揣重要创新成果的骨干力量离职出走、另立门户;④企业无视外部众多优秀且廉价的同类创新成果而导致“闭门造车”;⑤因局限于既有的组织资源、知识和能力,企业不能应付快速变化与新兴的市场。封闭式创新极其容易导致“硅谷悖论”:最善于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往往也是最不善于从中赢利的企业。典型例子就是施乐的PARC,其建立初衷是为了避免破坏性创新对企业的伤害,其研究人员的大多数创新为整个社会尤其是计算机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并没有为施乐的复印机业务带来好处,施乐“副产品”的市场应用甚至超过了主营产品。因此,我们可以用一个“漏斗”来形容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创意从产生到最终成为进入市场的产品的过程(见图1)。现有市场技术机遇市场机遇研究开发企业边界研究项目封闭式创新的“漏斗”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该观念指出,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例如,CD-R技术的主要拥有者为Philips及Sony公司,但是他们并不需要亲自生产光碟,因为光碟生产厂商每生产一张光碟,就要支付其生产成本的32%—42%作为专利使用费,Philips及Sony公司仅靠专利费就可以赚得盆满钵满。2004年,Philips消费电子产品的净利润是2.49亿欧元,而技术转让费带来的净收入就高达0.97亿欧元,已成为Philips最大的利润来源。又如,微软已经在有计划地实施“技术输出战略”,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技术维持费用日益增加,“技术库存已经不是财富而是包袱”。开放式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多的收益与更强的竞争力。我们可以用一个“筛子”来形容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意从产生到最终成为进入市场的产品的过程(见图2),即企业不仅自己进行创新,也充分利用外界的创新;不仅充分实现自己的创新的价值,也充分实现自己创新“副产品”的价值,这主要通过图2中的渗出机制和途径(包括由企业雇员创立新的企业、外部专利权转让或者员工离职等)实现。与图1相比,图2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在封闭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遇与技术机遇的认识都是从内部出发的,这很可能出现供给与需求的偏差;而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企业对市场机遇与技术机遇的认识都是从外部出发的,这使得“有效供给”更为可能。外部项目 市场机遇 技术机遇 企业当前市场 技术转让、出售、合资、合作等 研究 开发 解决方案内部研发项目 新的市场 企业边界 创新项目 技术许可 技术并购 风险投资图2 开放式创新的“筛子”

3. 什么是开放式创新?

开放式创新对应的就是封闭式创新。一个企业或者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创新的技术、产品或者模式,但是这些技术、产品或者模式中,真正能进入到市场,为企业带来收入的,很少很少。但是我们是不是就说这些技术、产品或者模式本身没有市场价值呢,他们之所以没有进入市场,很大部分原因是组织内部无法为这些技术、产品或模式提供足够的生长资源,如果我们开放心态,从外部引入资源、能力,是否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来创造市场价值,避免企业内部创新的资源浪费。如果更进一步,我们能够引进外部的资源、能力来在组织内部实现更多的技术、产品和模式创新,是否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价值;如果更进一步,我们是否可以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导出到其他企业中去,实现内外联动,是否也可以实现更多的创新。
   这就是开放式创新,一个组织内部的创新活动不在局限于组织内部,而是与外部进行充分互动。
   以下图示可以说明:

什么是开放式创新?

4. 企业如何开放性创新?

20世纪80年代以前,企业之间的竞争遵循的是“扑克规则”:每个企业都对外保持高度的神秘感,企业对研发信息的保密几乎上升到了国家机密的程度(不知底牌);只要拥有一项核心技术,就可以“一招鲜吃遍天”(好牌致胜)。80年代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遵循的则是“象棋规则”:企业不再神秘,企业有多少“家底”外界都一清二楚,对研发信息没必要也无法保密(知道底牌);每一次竞争都可能是致命的,企业经营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必须准确把握未来的态势演变(打法致胜)。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仅仅依靠内部的资源进行高成本的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以及日益激烈的企业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开放性创新”正在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主导模式。该观念指出,企业应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封闭式创新模式下的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进行创新,不仅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传统的产品经营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合资、技术特许、委外研究、技术合伙、战略联盟或者风险投资等合适的商业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产品与利润。相对封闭性创新(常称之为:内部创新),开放性创新的基本原则有者本质的不同,如图2-17所示。

图2-17  封闭性创新与开放性创新
 开放性创新是将企业传统封闭式的创新模式开放,引入外部的创新能力。在开放性创新下,企业在期望发展技术和产品时,也能够像使用内部研究能力一样借用外部的研究能力,也能够使用自身渠道和外部渠道来共同拓展市场。这种方式能快速的融合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因此,开放性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