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李清照的词论。简答题

2024-05-06 14:40

1. 简述李清照的词论。简答题

李清照在《词论》一文中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了词与诗的分野,强调词配合词牌所对应的曲调演唱的重要性,并在《词论》一文中通过对先前各家的评价中,系统的阐述了优秀词作的标准。
但是
1 《词论》不仅充分尊重了词的音乐特点,而且促进了后来词人对词独特抒情方式的规 范概括,这当然是值得肯定的。 《词论》通过强调词的音乐性来区分诗词,但并“没有在诗词的题材和表现风格上分出疆 界”
2词论反映 了北宋末年词学批评已进入自觉审美的阶段。然而,她只注意诗词体性之异,而忽略了诗 词同为抒情文体的共性;只注意对词的体性进行规范,而忽略了文学发展之通变乃是常 理,对异于《花间》以来婉约词创作传统的新观念、新风格缺乏敏感,于是走向了片面 性。
3词‘别是一家’说在苏轼 改革词体之后抵制词的非音乐化与诗文化的过程中,无疑是有其合理的意义。但《词论》是宋词未能解决词体固有特性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矛盾时期的产物,因而 “既否定词体的改革,又未找到新的出路,于是仍回到固守传统‘艳科’、‘小道’的旧轨道去。”

简述李清照的词论。简答题

2. 著名词人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人之一,她根据她的切身体会,在词中对愁苦表现细腻,且别具风格

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醉花阴------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 谁能评价一下李清照的词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
1、语言朴素清新、鲜明生动。引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辞藻的华丽。
2、感情色彩浓烈。如:“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3、采用口语入词。如:“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4、第一个采用叠字入词。如:“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
5、格律严谨。李清照的词都严格遵守写词的平仄要求,十分严谨。
6、主张严格区分词和诗。认为写词不能像写诗,必须充分体现词的特点,为此,她还创造了“协音律”。
7、从主体上看,她的词充分反映了她一生前期富家少太和后期颠沛流离的不同生活,前期多为消闲、思恋情趣,后期多为无奈的感叹。

谁能评价一下李清照的词的特点?

4. 写出李清照的词三首,比较出名的可采纳?

三首望采纳:
《梦令》
【宋】李清照
记溪亭暮
沉醉知归路
兴尽晚归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滩鸥鹭
《怨王宋》
【
宋
】李清照
湖风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亲
说尽穷
莲已荷叶
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
似恨归早
《剪梅
》
【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
独兰舟
云谁寄锦书
雁字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种相思
两处闲愁
情计消除
才眉

5. 谁能评价一下李清照的词的特点?拜托各位了 3Q

“暗淡青黄体性柔。情跳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鹧鸪天》  女词人李清照认为,好花不必浅绿深红,妩媚艳丽,关键在于花的品格。桂花虽不华美但却清雅,在众香园中应是傲睨群芳的第一流。而这正可用来比喻李清照词的艺术个性。 李清照与温飞卿、柳耆卿、秦少游、周美成同为一代婉约词人,以朴素清新之语,抒深沉婉约之情,比之温柳秦周是一种更为内在的醉厚之美。 清照的词现存40多首,多半是抒情之作。她的抒情词在我国抒情文学园中独树一帜,作为一代抒情圣手,她不仅秉承了前代“花间词”派优长,更独辟蹊径地延续着惜春悲秋、生离死别的情感。 一 李清照善于把感情的发展与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结合来写。把感情看作一个发展流动的过程,这符合感情产生和发展的特点,也符合抒情词这一时间艺术的表现规律。李词中的感情发生发展,是与外界的发展变化在时间链条上的推移紧密联系的。试看《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虽然短小精炼,却概括了从夜半到天明的情景,令我们感到时间因素统一着感情和外物变化的过程,同时感情与心理及时间推移是一致的:她采取倒叙抒情手法。一觉醒来回忆起风声雨声,于是问海棠,感概不已。这种将感情及外在自然在时间之流中的变化中关联起来,把时间作为一个过程来处理,显得含蓄真实。 为了发挥抒情词这一时间艺术的长处,李清照往往以“铺叙”来增强艺术力。李清照的抒情慢词则抓住内在感情的发生发展过程,把外在事物统一在感情发展的连续性上,而不求外在事物的完整与独立。这样的铺叙既有丰富的形象,又有淋漓的感情。试看《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地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令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很显然,作者是从早晨写起的,但她的重点是晚上。前面一天感受是抒悄性铺叙:早年虽是“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但那时赵明诚还在,可以互寄相思,而今却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了(苏轼《江城子》)。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凄苦之情一波高似一波,到此高潮,嘎然而止。这样的词,就是把自己的生命原原本本地烙在了纸上,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作者的血泪。它的线索是若隐若现的时间,串接客观事物、作者行动及情感变化,作者没有孤立写情,感情是波澜起伏的,随着淡酒、晚风、秋雁、黄花、梧桐、细雨,景物的忧郁色调一个重似一个,心与物交错在时间链条上。《声声慢》的铺叙就类似春蚕抽丝形成网状,读之令人之心震。 二 李清照善于以鲜明的形象表达人物的内在感情,将自己的情感寄寓文学形象中。她笔下的形象极具生活气息,动作尤其传神。如《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壮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偌残蕊,更燃余香,更得些时。 只一个捻梅的动作,就把主人公月夜难眠,愁肠百转的心精表现得淋滴尽致,并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是怜惜残梅?是哀叹自己?是追忆往昔? 李清照创造外部艺术形象时,不仅是对生活中某种形象和情感的再现,更能借助高度的艺术概括,使其笔下的艺术形象真实自然,她在形似的基础上进行神似地刻画,如《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璃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奋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满篇景物,即景而比,渲染孤寂冷清的气氛,一个“瘦”字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她不直接写孤寂相思,也不直接写面容憔悴,而用瘦的形象委婉含蓄地叙述自己独居之苦,于是千言万语都融入了“瘦”,不仅使句式工巧,更是以形象抒主人公之情。 她还善于以人物的表情抒情,如我们熟知的《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是一个“颦”的表情,对偶天成,语言浅近,宛如一个少妇在耳边喃喃低语,“才下”和“却上”不过是瞬间表情,却将“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心理表现得十分逼真。 历代词人措写女性抒情形象很多,但多为男性代笔,所以他们往往只注意女性的体态美和表面的情绪变化。而李清照塑造的抒情形象形神俱似性格完整,发掘的是她们灵魂的内在美,所以她的艺术形象比其他人更胜一筹。 三 李清照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感伤时事。悲今悼昔和咏物自伤。前两者应为抒情词,咏物词也不能截然与抒情词分开,咏物必然寄情,抒情词也必定要借助景物才能更加委婉而不晦涩。 王国维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由此可知情与景的关系是很密切的。中国抒情诗的传统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情与景共同构成意境,意境本身是诗人心境的形象化体现,它蕴涵着诗人的思想感情,也蕴涵着客观景物的再现,也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感受构成图画性的意境,所以我国古代诗词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是构成抒情诗意境的主要手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多以意境的高下来评判作品优劣,因为意境本身体现着诗人的思想性格和写作技巧。李清照的词能流传千载,与此不无关系。况周颐曾说李词:“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深博。开南宋风气”。典型有《孤雁儿》:  滕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拌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一枝折得,天上人间,没个人堪寄。 这是她悼念亡夫之词,词人一觉醒来,藤床纸帐,断香寒炉的景致与悲凉如水的情怀是水乳交融的,一缕笛声惊破的不是梅心,而是诗人脆弱的心灵:面对萧萧风雨,哪能不“更助凄凉”!于是词人泪下千行,人楼已空,无人寄情……真是让人不忍卒读。这首词的景色是很全面的:由近景(室内)到远景(室外)再到近景,沉香玉炉,幽咽笛乐,凄惨风雨,空空玉楼,构成凄凉的环境氛围。在逐层描绘的景色中,词人揭示人物的心理也是逐步深入,层层对照的,从“无佳思’到“情怀如水”到“春情意”到“千行泪”到“断肠”,最后是“没个人堪寄”!至此感情悲到极致。词人以景物加强抒情,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反复渲染,使感情愈加浓烈而真切。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桑条于芳春。”词人以其真情倾注于景,景物的惨淡更加深了感情的浓度。意境中的“景”来源于“实景”却不是单纯客观的临摹,而是与作者的情互相渗透。其实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景语和情语是很难截然分开的。试看《忆秦娥》:  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登临高阁,看的是乱山平野:暮霭沉沉,听的是栖鸦归角;手捧残盏,感的是梧桐叶落;飒飒西风,想的是无限寂寞。这一下,不论景还是声却是凄凉无边,再加上西风吹,梧桐落,更是悲上加悲。 德国大诗人席勒曾指出:“诗的精神只是从自然才获得她的全部力量”,“在古代诗人那里,打动我们的是自然,是感情的真实,是活生生的现实”。 李词也善用比兴和拟人的手法来抒情,这也是与景物不可分割的,如《忆王孙》: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幕、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应也恨、人归早。 作者赋予外部景物以强烈的人格色彩。“水光山色与人亲”是词人凝神景物的印象。“说不尽,无穷好”是她陶醉于景色后的感受。这两句虽浅近直白,却饶有韵味,它体现词人游赏时怡然自得的欢愉和开朗乐观的心境。作者在这里把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斌予了客观景物,使山水有了人性,“眠沙鸥鹭不回头,应也恨、人归早”,是作者把人格赋予物类,缩小自我,把自己的恋恋不舍说成鸥鹭怨她早归,这是典型的拟人化手法的运用。苏轼曾评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清照此词便是“景中有人,人中有景”了。 作者笔下的山、水、花、鸟都是那么有人情味,虽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真可谓是寓情于物,缘物生情,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谁能评价一下李清照的词的特点?拜托各位了 3Q

6. 喜欢李清照的词,哪位高人能总结过李清照的词有哪些特点?求解答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说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开的,从开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沦陷的国愁。这纷繁的愁绪令她一步步地迈上了文学的圣殿。真可谓万古愁心!

7. 李清照的词论又哪些观点

概括而言,李清照的词学观点,特别强调了词在艺术上的独特性,即词“别是一家”,与诗歌相区别;特别重视词的声律形式;在语言上要求典雅而又浑成。 
  这些观点显然有其偏颇的地方。李清照看来受词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较重,而忽略了词向许多不同方向发展,包括一部分作品脱离音乐而偏重文字表现的必然性及其意义所在

李清照的词论又哪些观点

8. 历代名人对李清照的评价!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下面一起去看看古今名人对李清照的评价吧!

古代部分
宋代·王灼:易安居士,京东路提刑李格非文叔之女,建康守赵明诚德甫之妻。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宋代·朱彧: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首称。易安名清照,元祐名人李格非之女。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词尤婉丽,往往出人意表,近未见其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