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024-05-17 09:37

1.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力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已经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开始步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尽管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成绩是最主要的。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短短十几年内就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尽管在电影、会展和动漫方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等有一定差距,但却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如2007年国产电影加大走向世界的步伐:海外销售再创新高,78部影片销售到4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发行收入总计20.2亿元人民币;先后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南非等33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了68次中国电影展,展出国产影片605部次;29部电影在19个国际电影节上夺得49个奖项。中国电影的海外佳绩,折射出中华文化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加入WTO之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刚起步,而在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它们的支柱产业,发展得比较完善。但同时也要看到,加入WTO也为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机遇。我国的文化产业可以更多的与国际接轨,学习它们先进的经验,增强我国文化企业的竞争意识,促使我国文化产业群的形成,从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由于我国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遗产,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单一文化的消费人口,我国的创意权比一般的国家要大得多。所以,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

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2.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3. 我国的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三、重点行业
(一)演艺业
(二)娱乐业
(三)动漫业
(四)游戏业
(五)文化旅游业
(六)艺术品业
(七)工艺美术业
(八)文化会展业
(九)创意设计业
(十)网络文化业
(十一)数字文化服务业

我国的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

4. 中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

(一)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2.扶持中小文化企业
(二)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
1.鼓励集聚发展
2.促进产业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强引导调控
(三)优化文化产业布局
1.加强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2.统筹城乡文化产业发展
3.培育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
(四)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
1.坚持正确创作生产方向
2.鼓励文化创新
3.完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五)扩大文化消费
1.培育文化消费习惯
2.改善文化消费条件
3.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1.加强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
2.加快推进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发挥科技项目的支撑引领作用
4.推进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七)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
(八)健全投融资体系
1.推进银行业全面支持文化产业
2.发挥资本市场作用
3.促进文化产业投资
4.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配套服务
(九)强化人才支撑
1.加强培训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
1.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
2.鼓励文化企业开拓境外市场
3、加强国际文化产业交流合作

5. 我国文化产业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社会急剧转型造成价值观危机

  改革开放30年中,我国一直处于变化最快、发展也最快的社会转型时期,加上各种外来的文化和观念杂乱纷呈,纷纷进入人们的生活和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影响,以致广泛出现道德困惑、信仰危机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缺位。

  在传统社会,儒家思想是我国的统治思想,起着维护专制统治的意识形态的作用。儒家思想为我国人民设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然而,自从19世纪在与西方国家的碰撞中连连失利以来,专制制度的积弊一再凸显,儒家思想也一再被归为罪魁祸首,并被我国人民弃之如敝屣。新中国成立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在建国初期,社会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然而,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又迅速摧毁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时至今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际上也是委婉地承认中国核心价值观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生产技术在进步,社会分工在变迁和细化,社会在运动演化,社会关系也仍然在不断演化之中。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关系的是非判断,价值观的主要源泉就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造成了目前我国的社会价值观的不确定,导致了价社会失范状态的存在。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制约文化自信

  严重的官员腐败,巨大的贫富差距,落后的科学技术与教育水平,相对不足的公民自由,一再被践踏的社会正义……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严重问题,无不在侵蚀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助长崇洋媚外的心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新浪网在近年对2563名青年进行了网上调查。调查显示,59.2%的青年认为自己周边大多数国人普遍有点崇洋媚外,35.1%的青年认为“崇洋媚外的风气存在,但不普遍”;55.6%的青年认为美国人是世界上最自信的人;76.5%的青年认为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与其所属国家的经济实力有很大关系;在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公民时,作为中国人,48.7%的青年感觉不自信。

  作为一种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年人中存在这样的现象:只看外国电影和电视剧,绝不看或者很少看国产影视节目;在遇到同胞时,一旦发现对方能说英语,立刻就会肃然起敬。同样,在学术领域,我国文化工作者也倾向于阅读外国书籍和期刊,而很少阅读本国学者的作品。甚至有时候,是否订阅了一份外国权威期刊或者是否阅读过外国著名学者的作品,被视为划分层次的基本标准。

  不难想象,很多人都鄙视他人崇洋媚外的心理。但是,真要对这种心理进行严肃的批判,这些人就显得底气不足,“英雄气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崇洋媚外的心理虽然存在某些问题,但是也具有实实在在的基础,而这个基础是任何客观的考量都不能抹杀的。马克思主义评论网上的一篇评论认为,崇洋媚外是中国人一种精神不自信的表现,这种不自信来自于自身生活的艰难处境,以及对未来的较低预期。所以,要改变中国人的这种羸弱的精神面貌,就必须保障民众对国民财富的所有和支配、保障人民的各项民生权利,作者也说:“只要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让民众公平共享,国人的精神自信便会悄然回归。”

  (3)、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到位造成文化创造活力不足

  2000年,我国接纳了“文化产业”观念。这一接纳凸显了现行文化体制和发展文化产业要求的不适应,《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总报告将这一落差概括为中国文化产业的“战略性短缺”。为此,2003年6月,我国启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2006年,试点正式结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开。

  不可否认,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在这些年取得巨大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从文化体制改革的实践看,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交叠、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创作机制、经营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等亟待改进,行业垄断和地域垄断也有待遏制。凡此种种,无不在继续制约着我国人民文化创造力的提高与发挥,从而制约着我国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我国文化产业结构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6. 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指为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而提供的一切可以进行商品交易的生产与服务。从广义上看,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是文化产业璀璨的一员。
  2010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达到1105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5%。文化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的53.7%。2010年各类新兴文化业态发展迅猛,其中网络出版、手机出版、动漫网游和数字印刷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超过50%。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湖北等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比重已超过或接近5%,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提升,产业结构逐步调整。2011年,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全年票房总额的53.61%;新闻出版产业全年总产出超过1.5万亿元,新建国家级新闻出版产业基地5个;互联网和移动网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国产网络游戏备案585款,同比增长超过200%。
  过去十年,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1年10月25日,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将把文化产业建成我国的支柱产业,确立了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方向。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施,必将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持续高速发展。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

7. 我国的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

1、政府积极引导与扶持。要发展文化产业,就要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法制建设。一方面要加强立法,另一方面要坚持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另外,政府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力度,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确保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2、培养大型文化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企业的发展。因此,我国需要重点培养一批具有带头作用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由他们再带动相关的中小企业的发展。
  
 3、培育居民文化消费观。政府和企业要加大对文化教育的投入,一方面,要提高文化产品创造者的创作水平,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文化作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人们群众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健康的、高层次、高水准的文化作品,自觉的远离低俗文化。

我国的文化产业该如何发展

8. 我国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 1947 年)一书中率先使用的概念。他们特别强调:“文化产业必须和大众文化严格区分开来。文化产业把旧的面熟悉的东西熔铸成一种新的特质。在其各个分支中,那些适合大众消费的产品,那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特性的产品,或多或少地是按计划生产的。某些分支具有相同的结构,或者至少说是彼此互通,它们被置于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之中。正是通过技术手段以及经济的和管理的集中化,这一切才有可能实现”。应该说,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审美的商品属性昭然若揭,并使审美生产与消费呈现出规模化的效应。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最初出现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它的英语名称为Culture Industry,可以译为文化工业,也可以译为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从文化产品的工业标准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次消费的角度进行界定。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是指文化意义本身的创作与销售,狭义上包括文学艺术创作、音乐创作、摄影、舞蹈、工业设计与建筑设计。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文化产业
专家学者	
范周、陈少峰、向勇
研究院校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目标	
满足人们的文化需要作为目标
产业书籍	
文化产业发展预测报告
展开全部
规模
为进一步向国内外全面客观展示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成就,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客观性、简洁性、权威性特点,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预期目标为2.4万亿元左右,约占同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为达到此目标,“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19%,高于GDP年均增长率(10%)9个百分点,因此各省市均在大力上马文化产业项目。

《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文化系统所属及管理的文化单位共有28.74万个,比上年末减少0.55万个;从业人员204.02万人,比上年减少11.47万人。公共图书馆3117个,比上年末增加5个;人均藏书量0.58册,比上年增加0.03册;全年总流通人次53036万,比上年增长7.7%。群众文化机构44423个,比上年末增加163个;全年组织各类活动147.20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3.8%;服务人次50668万,增长14.7%。艺术表演团体8769个,比上年末增加589个;全年演出173.91万场,比上年增长5.3%;国内观众91020万人次,增长1.1%;赴农村演出114.04万场,增长8.5%,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65.6%,比重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文物机构8418个,比上年末增加681个;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4063.58万件,比上年末增加222.77万件,增长5.8%;全年接待观众8425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8%。截至2014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137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共认定了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全国文化事业费583.44亿元,比上年增加52.95亿元,增长10.0%,占国家财政总支出比重为0.38%,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42.65元,比上年增加3.66元,增长9.4%。[1]

北京一直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早在2014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就实现增加值2826.3亿元,占地区经济比重达到13.2%,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在全国具有标杆效应。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文创企业中,北京辖区达到16家,占全国同行业挂牌企业总数的43%,位列全国第一。

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些细分领域来看,北京在全国也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2013年,北京图书出版种类达到19.2万种,占全国的52%;2014年,北京期刊出版种类为3053种,占全国的30.6%;2015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31.5亿,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3人次,为全国最高;平均2.1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人均银幕居全国第一;北京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总数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占65%;票房超过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此外,北京的文艺演出、艺术品交易、设计服务、广告会展等细分领域也均处于全国前列。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