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悟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024-05-16 22:47

1. 《金刚经》悟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译文】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众生听到佛刚才所讲的道理,那他们还能信佛吗?”佛告诉须菩提说:“不要这样说。我寂灭后,过五百年将有修持佛法成正果的,对我刚才说的道理能理解,他们会认为此理真实可信。应当知道,这些人不是从一个佛、两个佛、三四五个佛那儿来培植自己的善性的,而是从无数个佛那儿来修行种善根,他们闻说我刚才所讲的道理,将在一念之间产生空灵洁净的信念来。须菩提,我全都能知能见,这些众生能修得不可估量的福德。”“为什么呢?”“这些人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种错误想法,他们心中没有佛法的表相,也没有非佛法的表相,没有任何惦念了。”“那又是什么原因?”“这些人如心中存有相状,那就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寿者的相状;如心中有佛法的相状,也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的相状。”“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心中有没有佛法的表相,就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寿者。因此,我们既不应该执迷于佛法的表相,也不执迷于没有佛法的表相,不要有任何惦念。因为这个原因,我常说你们这些比丘,应知道我所说的法,就如同渡河的木筏,过河上岸后就不用惦记它了。对佛法尚且都该这样不要执著,何况对于非佛法呢!”
  
  
 这一品如来世尊讲的内容看似很多,其实核心内容就是三个字:不惦念。
  
 对于修行的人,会从众多的佛那里培植自己的善性和善根。对周围的事物保持洁净空灵的心境,不关注它们是有相状还是无相状,视它们为空灵的存在,也就不惦念了。
  
 对于尘世中的我们,学会不惦念,漂泊的心也就能得到安放。就不会有求不得、放不下、爱别离、怨长久的痛苦,也能淡然面对生老病死。

《金刚经》悟 |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2. 《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第六

【序文】
   前几段经文说明了“甚深极甚深,难通达极难通达”的离一切相的现见法性,这种甚深妙法自然不易令人生起实信。所以,须菩提才会启问如来:未来世中,众生是否能在听闻甚深的法门后生起真实信心?佛陀因此接着说出这段“正信希有”的经文。实信,在声闻法中,即证须陀洹,得四不坏信——“四证净”;大乘在见道净心地。这是般若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信仰可比。后世众生也能有此正信,只不过必须要有“戒足”、“慧目”;如不持戒、不修福、不习禅慧,即不能于这甚深法门,得如实信了!信为功德母,诸佛菩萨,起初修道至证道,皆从一个“信”字入手也。众生有此一念信根,即种了未来的善果,故此一念信心,其福德即不可思量。实信者,是必须有智能了达无所得法,修无所得行,证无所得果,然后才圆满了彻第一谛,所以是稀有难得的。要了悟第一谛,就不应取法,也不应取非法。佛陀用了舟筏来作比喻,说明渡河须用筏,到岸不须船,表达舍法破法执之意。这与禅录所云,“汝无拄杖子,我给你拄杖子;你有了拄杖子,我却夺你的拄杖子”,是同一义的。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实信:是与智慧相应的证信,非泛泛的信仰。信必须具备信实、信得、信能三条件。
  
 净信:清净之信心。
  
 筏喻:出自于《中阿含·大品阿梨咤经》,经中佛为阿梨咤比丘说筏喻。筏是竹筏,交通不便或水浅的地方,竹筏可用作交通工具。利用竹筏即能由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竹筏当然舍去了,谁还把他带着走!以此比喻佛之教法如筏,既至涅槃彼岸,正法亦当舍去。所以经中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文】
   须菩提向佛陀问道:“世尊,后世的芸芸众生听闻您今日所宣说的微妙内容,能不能因此而生起真实的信心?”
  
 佛陀回答须菩提说:“你不必有这样的疑虑。在我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会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经义中产生真实信心,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众善根前缘,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处积集深厚的善根。因此,听到这些微妙经义,便会在一念之间产生清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完全确知确信,这些善根众生将会得到无可估量的福报和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妄执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也不在有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执著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取于相状,也就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若众生执著于种种法相,亦会有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的执著。什么原故呢?如果众生心念中执著于无法相,那也会执著于自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寿命的相状,所以既不应执著任何法相,也不应执著于非法相。正因为如此,如来才经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我所说的法,就像船筏之譬喻一样。佛法尚且应该舍去,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违背的非法。”

3. 《金刚经》讲义|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众生可以根据身体相貌来认知如来吗?”(此处的如来,是指自己的自性本体。)或者这个问题可以这样说:众生可以通过虚妄的有局限性的眼耳鼻舌身意来见到圆满的自性吗?
  
    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因为佛说过,众生的身体相貌只是诸缘聚合后形成的假合。随缘生生灭灭,本质上众生并没有一个圆满不变,不生不灭的身相。所以说身相即非身相。”
  
    在修证佛法中,众生执着自己的身体相貌实有,以此来寻找自性,认为自性也应具有一定身相的话,那就错了。比如现在我们就是执着人类的身体相貌去寻找其他道众生,寻找佛菩萨或者外星人,所以我们见不到。佛告诉须菩提,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所看,所听,所闻,所嗅,所感觉,所定义,所认知,所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妄不实 。如果了悟这一点,就知道所有的相没有定相,都在不断变易生灭,如幻化,没有实体,我们就不会被万事万物的外相迷惑。其实万事万物都有同样的本性,都是如如不动永恒不变的如来。
  
    所以这段经文的真实含义是:佛要你在每个相中见性。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要见性,不是让你抛弃所有的相,避开所有相,比如自己这个眼耳鼻舌身意的身相,如果你抛弃这个身相,在身相之外去找一个自性或者如来,那就错了。这都是以身相得见如来;或否定一切,认知虚空虚无就是如来,也错了。但如果你能看到自己身相的虚幻,生灭无常,不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造成的错觉转,对内对外如如不动,不执着任何相,那你就是回归到了自性,就是见到自性如来了。
  
    这是佛在前几品讲完应「不着相发愿,不住相布施」后,提醒刚发心要成就佛果的人,要注意另一个问题:佛是无形无相的,不应把佛当成任何固定的形象而见;或者把成道当成世俗法去学习,努力把自己变成某个佛样子,这是很多弟子易犯的错误,这世界的一切相无不是真空的示现。
  
    比如,我现在举起二十斤重的物品,我的胳膊显示出二十斤的力量,但当我将胳膊放下来后,二十斤的重量是有还是没有?如果你说有,它在哪里?如果你说没有,它刚才示现了出来。
  
    这世界的一切相也如这个力量,因缘具足就示现出来,但每一个相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可定义为实有或虚幻。但对执着一切物质实有的人,佛说,凡所有相都是虚妄的。当有一天你看到诸相非相,佛并非是说诸相消失变成虚空,而是说非相。这个就是说一切还在那里,但你明白一切没有定相,本质上你的认知变了,不再执着,它的真、假、虚、实,不再被毕它的生、灭、变、易转了,就可以见到如来了。并不是那些相变得虚无不见了。
  
 
  
                                          
    现在我说一个自己在修证中的案例,有一次我说的一些话,触动了一位朋友的自我和利益。这位朋友突然暴怒,大声的责骂我,我静静地站在那儿听,因为平时的修证,可能也拥有一些止力,定力和慈悲心。所以那一刻,我没有去评判谁对谁错,也没有嗔恨,只是用柔软平等的心面对他的愤怒,也并未认为自己是在修忍辱或表面不说,心中暗暗排斥,抵抗,不屑。我就那样静静地站着,专注地倾听他的大声咆哮。忽然,我进入了一种境界,我看到他整个人变成了一团火焰在空中燃烧,而我却腾空而起,端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上。那一刻,我更透的理解了《金刚经》中的「诸相非相」的道理。一切相都无定相,所有的相,只要你不执着,不分别,都可以从中领略空性的境界。
  
    当然,我谈到的修证境界,并不代表什么。境界是虚妄的,我、他、愤怒、火光、莲花也都虚妄不实。重点是,在每一个境界中,你不着相时的醒来。
  
    在修证中,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领略自性如来的通道和方式,有人嗅到了梅花的香味,见到了自性如来;有人睡觉,枕头掉地上,见到了自性如来;有人挑水,桶底脱落,见到了自性如来。如果你不执着「一件事情就是你认为的那样」,你同样可以从别人的愤怒中,赞赏中,在禅定寂静中,行走坐卧,吃喝拉撒睡中见到自性如来。因为所有的相都虚妄,都无定相,在本质上都是真空,这就是佛告诉须菩提的:【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讲义|第五品·如理实见分

4. 对《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的理解

对《金刚经•正信希有分》的理解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
  
 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正信希有分》
  
  
 先谈谈最后一句“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其意应该就是说:如来告诉我们,佛法就像我平时讲法时,所用的那个关于筏的比喻!也就是说——佛法就是那渡河的筏子罢了。你能一直停留在上面吗?或者说,你需要一直停留在上面吗?
  
 所以可见,佛法就是我们从这个轮回的私利世界,渡往那个天下为公、不私利他、和谐共生之世界的一个工具而已。
  
 没有筏子,我们就不能渡河;没有佛法,或是说不能领悟到佛法的真谛,我们就到不了那个可能本就是我们故乡的美好世界!
  
 因为这浩瀚的宇宙并不是我们司空见惯的江河湖海!没有舟筏,我们依然可以渡河,但您能赤手空拳地穿越宇宙的真空地带吗?
  
 佛法就是我们渡往彼岸的舟筏,是我们渡往故乡的工具;但我们要上得了船,也要下得了船。这是何意?
  
 其实,您若是确定了自己已经领悟了佛法,也就意味着您已经是彼岸之人了!此时的你已经站在了那通往极乐世界的船筏之上了。
  
 但问题是:您既然已经得到了那张去往极乐世界的船票了,那您为何还要待在那佛法的船筏之上呢?佛法只是一条渡船,而你其实也是佛法的一条渡船啊?
  
 佛法、天道可以渡人,但是人也要去渡佛法、天道呀!
  
 佛法将来会渡你去往彼岸,但前提可能是您此生要尽你的能力去渡佛法来到此岸!!
  
 这可能就叫做:相向而行,付出彼此,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吧?
  
 我觉得,一个人若是真的领悟了佛法,就应该及时下船,去帮助那些尚在此岸的众生来领悟佛法,以便他们也能脱离苦海,登往极乐。
  
 若是领悟了佛法、天道,但却不用自己的所悟去普渡众生、弘扬佛法天道,那又有何意义呢?
  
 如果我们修行佛法,领悟天道,只是为了渡自己,那么我觉得我们在领悟了佛法之后,只需一死了之就行了!因为这样可以更早的前往彼岸啊!难道不是吗?
  
 不过,一个人如果真的只是为了自己能渡往极乐世界,而来修行佛法的话;那么,我只能说,这个人可能并未领悟佛法天道,他死后说不定也并不能渡往彼岸的世界!
  
 其实,我前面也有提过:一个人得道并无意义,而且一人私求得道的行为,恐怕也是老天所不允许的!谢谢。
  
 另外,我们此生懂得了佛法天道,也就已经是一个彼岸极乐世界的人了。
  
 因此,若是我们这个世界里,人人都能领悟并懂得佛法天道,那么,不用渡往彼岸,也不用等到此生完结,我们脚下的这个世界就已经是那个和谐美满的极乐世界了!
  
 也就是说:此岸即是彼岸,彼岸也是此岸;说不定,彼岸与此岸还能因此而打开某种通道或联系呢!
  
 因为彼岸可能是一个何其和谐完美,何其神奇超前的世界吧?
  
 好吧,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说。
  
 此岸与彼岸是两个相对而不同的世界,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也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因此,佛法的作用可能不仅仅是让我们在两个世界之间来回摆渡,恐怕也是为了让我们能在两种价值观和两种思维方式之间自由摆渡吧?!
  
 那么,对照一下我前面所写的文章之意,您有何感想啊?又作何感想呢?
  
 好吧,既然如此,也就可知:彼岸之人是可以在两种价值观之间自由切换的,也就是说您若是真的去了彼岸,您依然是可以拥有自己的私欲和私利的!但却不会走向过分的自私和自利!因为佛法天道就是包容,佛法天道就是不私!
  
 好吧,再回到段落的前面,所谓的“一念生净信者”,是不是指:一朝顿悟、彻悟并笃信、笃行的悟道、修佛者呀?
  
 最后,再来谈谈“法相”这个概念!
  
 首先,前文已经谈过,相出于私。也许我也不能说:“相”除此之外,就是没有别的意义了。但我想,“相”至少应该是有或包含“私”这一意义的,不知对否?
  
 那么,何为法相?我想,其实把“法相”理解为佛法之相就很贴切!如来就是佛法,佛法即是如来。
  
 那么,如果如来对你我说:”我就是佛法,佛法就是我!“这意味着什么?
  
 我想,这也就意味着如来也有了“相”的念头了!那么这就不是佛法了!此如来也就不是如来了。
  
 不过,反过来说,若是如来常说:“我如来不是佛法,我如来并非佛法!”那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我觉得,一个领悟了佛法的人若是强调自己并不懂佛法,其实可能是一种懂装不懂,是在有意规避自己的法相念头了。
  
 而刻意规避自己的法相念头,其实不就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法相念头吗?所以,这依然是一种相!
  
 因此,佛才说:“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由此可见,人越是刻意去回避、规避一种念头,也就越是会保全、加强这种念头!世间之事,不过如此,同于此理,同于此法......
  
 那么,关键在什么地方?
  
 我想,关键在于您心中的目的性吧?您若是什么目的都没有,那么,您有法相又如何?有非法相又如何?你说对吗?
  
 不过,若是真的已经悟了道法、懂了佛法,那为何还要执着于佛法、道法呢?您只要记住我只想不私与利他就行了!没有什么佛法,也没有什么道法。这样您还会有什么法相或非法相吗?
  
 那么,连法相和非法相,您都没有了,那您还会有所谓的“相”吗?
  
 所以,其实最根本的,还是那个不私与利他。你无私了自然也就利他了,无私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目的性了......
  
 最后的最后,最难做到的事情,可能就是摆脱目的性吧?当然,目的性也还是因为有那个私心吧?
  
 不过,佛法、天道只是我们走向美好的一个工具而已,就像我们人类只是弘扬佛法、天道的工具一样,只是我们应该是完全不能掌控它的罢了,也不应该去掌控它。
  
 因此,既然是工具,那么用完了就应该放下它,何必撰着不放呢?又何必执着于成佛得道的法相呢?成佛得道的理想本身,不也是一种法相吗?
  
 所以,更重要的事情是:去弘扬佛法、弘扬天道,让更多的人走向和谐与美好,让这个世界更和谐,更美满吧?
  
 最后,一个另外:领悟了天道、佛法,您与上天之间,可能也就有了一种联系的纽带了......
  
 再来一个补充:“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这一句可能说明了——佛是一世一世地来到我们身边,想渡我们去往彼岸的,这时光又何止千年了呀?不知对否?
  
 最后再加一个打油诗吧:
  
                                      繁花赠有缘,
  
                                      余香绕指柔。
  
                                      缘起渡缘生,
  
                                      香满溢人间。
  
      欲渡人,先自渡;欲自渡,先渡人......
  
     谢谢,愿有所助......

5.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四章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四章
  
 到那时,如果还有人信奉佛法,那这个人必是善根深厚的人,这里的“善”不单单是善良的意思,应该是此人的思想境界快要达到完美的程度,更接近与“佛性”,这只是根,他需要把这种善根发扬光大,传承佛教传播佛法。这种人所具有的善根(准佛性)是一代代佛教的传承人与佛法的传播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世人的心里产生的信念(无量佛种的善根)。而这种人,如果听到或是看到《金刚经》的一章一句,那么他就会心净不乱,对佛法心信不疑,他的思想就会从“准佛性”升华为“佛性”,到达顶峰。佛祖如来再一次的表达了他对佛教与佛法的坚定信心,他始终认为,佛教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佛法会生生不息的度化世人。为了更过一步让众弟子坚信,佛祖如来又说道,须菩提,如来我,以佛的智慧与佛的眼光,已经洞悉到此种净信佛法的人,是通佛性的,这样的人就能得到如十方虚空一样无量的福德。
  
 佛祖如来又在“诱导”弟子与世人,因为面对“善根”不一的修行者,如何让其信奉佛法,“投其所好”也许是最好的办法,毕竟,一切爱好来源于兴趣。面对“十方虚空一样的无量福德”的吸引,还有谁不信呢,还有谁不坚持呢。这和前面讲的“不住相布施”可得无量福德是一样的“诱导”之法。随着修行的果位的不断提升,修行者的觉悟会越来越高,待到他们真正认识到“无量福德”不是福禄寿禧与名声时,他们就会明白佛祖如来的良苦用心了,真正的福德与当初的需求大相径庭。
  
  佛祖如果告诉须菩提,五百年后必有善根深厚信仰佛法的人物出现,而且此等人会得到如十方虚空般的无量福德。这是什么缘故呢?为什么此等人会得到如此福报,佛祖如来说道,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善根纯熟,已经悟得真空无相的道理,已离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并且无法相(执著于此经章句,实信其言说,落于有见,是法相。)也无非法相(执著于沉空守寂,陷于无见,是非法相)。佛祖五百年后的训诫还是要“离相”。不但要离四相,还要离法相,这个就难了,什么是法相,就是执著于《金刚金》及其中的章句,并虔诚的念诵经文相信经文中所说所讲的,自己的思想已经被经书所牢牢占有,这是不对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意思。这和佛祖如来要求众弟子“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
  
 《金刚经》是佛教最正宗最上乘的佛法,佛祖如来普度众生的方法就在经书里,更有佛祖如来说,如有人实信此经中的一章一句,就可得无量福德,这样的经书对于信众来说能不奉为经典吗,能不天天念诵吗,但对于这样的虔诚之举,佛祖如来也是要劝止的,对于执著于经书,认为念诵经文就可得无量福德,并且思想已经牢固停留在经文上的行为也是必须要破除的。佛祖如来要求修行者离法相,还要离非法相,什么是非法相,就是心执偏空,佛教不是讲四大皆空,要离相破相嘛,那就心无所想,无所事事,沉空守寂,认为人死身心皆断灭,归于空无,这种思想与行为,也是佛祖所不充许的。佛祖如来告诉世人,人生就是修行,要放下极端的思想,不应执无,也不应执有,方可悟入性空,自然离法。看到没,佛祖如来是如何宽人心的,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很多,很多人容易钻牛角尖想不开,想不明白,思想固执不肯转变。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第四章

6. 散文随笔|细读《金刚经》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上一篇|《金刚经》第五品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对佛说,世尊,有很多众生,听到您说的这些佛法和道理(也就是佛理教义),真的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吗?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说这样的话。如来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过五百年之后,有持戒修福的人,对于我这样的说法和道理,真的能够生起信心,认为我说的话是实在的真理。你应当知道这样的人,不只是跟过一个佛二个佛三个佛四个佛五个佛而种下的善根,其实是早已在无数个千万个佛那儿,种了很多的善根。听到这样的道理,只在一念之间便已生了纯净的信心。须菩提,如来能很清楚地知道,也能很清楚地看见,有很多这样的众生,都能得到这样不可思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样的众生,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已经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也不能说没有正等正觉的法相。为什么呢?这样的众生,如果心上还存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那么就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想着去取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也就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呢?如果想着(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相,也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不应当想着去获取无上正等正觉的法,也不应觉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法是虚幻的而执着于非法的想法。这个正是平常教给你们的道理。如来常常说,你们这些跟着我修行的出家人,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过河的船一样。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金刚经》第六品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有点小难度,尤其是对于初读《金刚经》的读者,感觉尤甚,会觉得佛在讲法时绕来绕去的,像绕口令一样,让人很难懂。这或许是由于其中涉及了太多的佛家专属用语所致。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本品的内容,那么很有必要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个概念。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佛教中所谓的“四相”,也就是指的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分别心。简单来讲,“我相”就是内心中总是执著地有一个实在的“我”存在,即“我相”。有“我”就有“非我”,“我”之外的皆是“非我”,“非我”即他人、别人,这是“人相”。“非我”不止一个,并且所有人的相也是不同的、有差别的,就是“众生相”;在人的生命周期中,我们往往又会执著于寿命的长和短,便是“寿者相”。
  
 佛法认为,一切的“相”都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所以《金刚经》中,佛反复叮咛弟子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等于说,凡人与佛陀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四相”,如果有“四相”,就是凡夫俗子;如果没“四相”了,就悟道成佛了。
  
 《金刚经》第六品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呢?我的感悟主要有如下四点:
  
 一是念经修佛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前出去旅行,每每看到寺庙里修行的和尚,就觉得他们真是生活的太悠闲了,什么事也不用做,每天只需要念念经书就行了,待细读《金刚经》之后才真正体会到,想做一个修成正果的和尚实在太难了。如果仅仅是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倒也罢了,如果有志于修行,想顿悟成佛,却绝非易事。虽然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之说,但纵观古今中外,能够真正修成正果的人却寥寥无几,可见难度非同小可,恐怕比诺贝尔奖项的获得还要难上几倍不止。
  
 二是学会放下。知易行难。道理往往很容易听得明白,但身体力行地去做却非常困难,这是人类的通病。本品中佛讲的“知我说法,如筏喻者”,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佛教导弟子们说,你们坐木筏渡过河、上了岸之后,就要舍弃木筏,而不应该再背着木筏去赶路。佛法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可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却喜欢作茧自缚,对于已经过去了的不愉快的事情,却往往不肯善罢甘休,把自己困于往事之中,挣扎、纠结、郁闷……岂不知,不肯轻易地放过别人,也就等于不能放过自己。何况不能释怀又于事无补,痛苦的只是自己,这又何苦呢?不懂得放下,其实正是现代人幸福指数不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是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人生。“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样表述的句式,是否感觉非常熟悉?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式,《道德经》中也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对联也是如此,“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虽然不同的作者,对于这个句式的运用有着其独特的用意,但都是在通过不同的方式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应该执着于“相”,而应该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与内在,并且,随着时间、条件的不同,世间万物都是可以发生变化的。世界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人生亦是如此。
  
 四是福德是修来的而不是求来的。普通大众礼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祈求福德。那么,怎么能获得福德呢?第六品中佛传递给世人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持戒修福”,也就是说只有持戒、守戒、修福,才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大智慧。我们不是出家人,不用持戒、守戒,但要修福,因为福德是“修”来的,而不是“求”来的,一味地去“求”是没有用的,只能不断地去内“省”、内“修”,即诸善皆行,诸恶莫作,方能得“无量福德。”
  
 于2020.3.28 16:55
  
 NO:2020-23
  
  下一篇|《金刚经》第七品

7.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楼上说的对,须菩提说:“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一是赞叹如来,二来恳求如来解答“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然后如来开始说法破种种相,最终的巧妙解答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及“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等

《金刚经》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8. 慧能解《金刚经》第六品说

阿弥陀佛!师兄,在下所见与上解不同,供师兄参考:
这里的法,应是指般若波罗蜜法;而非法是指的人天善法,也就是它所说的生天法。行人天善法,虽然很好,但不离生灭因果,能生天受福,不能得至究竟解脱的菩提圣果。
 
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众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已,尚不应住,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著!
慧能大师的意思是:非法,是指生天等人天善法。般若波罗蜜法,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法。是能令一切众生度过生死大海的究竟法。既然度过生死大海,连这样的究竟大法,都不应该住著,何况是生天等人天善法呢?
其实,这一段的意思,就是在解释佛在《金刚经》中所说的:我所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的意思。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