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普通老百姓的意义

2024-05-09 23:39

1. 做普通老百姓的意义

做普通人的意义 对于我及比我年纪再大,以至我所服务的这些个老人们来讲,关于“人生的意义”这个题目并不陌生,有的人还会谈出很多哲学家、文学家、名人的很深刻的论述,甚至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著名的名句。 但就以居家过日子为主要生活内容的普通人来讲,这些都看起来很深奥、很抽象。我们这些人都是在这“很深奥、很抽象”的话语中过来的,所以我所服务的对象中的许多人,到老了都还没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以至于人老了反而空虚了,啥也持怀疑态度、啥也不明白,还啥也听不进去,整天唉声叹气,提出各种要求,又不满足要求,“吃着肉,骂着娘”,一句话,什么都不满意。 因此我觉得有必要谈谈“咱老百姓的人生意义”,或者叫生人意义,也就是做普通人的意义。 书上关于“人生的意义”多是讲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个别灵魂高尚的人可能确实做到了,可咱老百姓做不到。做工如果不给咱“工钱”,上班如果不给咱“工资”,偶尔加班可以,长期加班又不给加班费,要咱“无私奉献”,那可不行,咱首先得养家糊口啊! 书上还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拼搏,在于实现自身价值。可总是“拼搏”是会很累的,长期支大于收也有悖于劳动的“再生产”不是?不说是“扩大再生产”,恐怕是“简单再生产”都维持不了!再说“自身的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咱老百姓不明白!最普遍的也是最被普通人认同的可能就是“积累财富”,为让自己生活过得好一点,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生活。作为一个普通百姓,除此,他的人生还有别的意义吗? 今天,人们已经不需要再用高大形象装点自己了,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觉得能够做到“享受生活,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就已经是对和谐社会的贡献了,我觉得,“享受生活,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意义。 “享受生活”,并非需要用“钱”的多少来衡量,因为享受生活不仅仅是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精神享受。许多精神享受是很廉价的,甚至是大自然的免费馈赠。我们无钱享受山珍海味,无本事天天歌舞升平,顿顿美味大餐,但我们可以享受与家人一起谈笑风生的每一顿粗茶淡饭;我们无钱享受亲临“鸟巢”去现场近距离观看“08北京奥运”,但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感受同样的热烈场面;我们无钱享受一个个高档次游览区,一场场昂贵的音乐会,但我们可以欣赏老天赐予我们的免费的春风秋雨,夏日蝉鸣与冬天白雪;我们可以远足郊外,享受大自然最美妙的天籁,那岂不是一场最华丽的音乐会?美丽的大自然,哪一处不是美丽的风景胜地?忙里偷闲时与朋友们的一次小聚,一个与知己的促膝长谈,一个生日聚会,看一场球赛,一个人自由自在地逛街或静静地倚在沙发上读一本书,或者边喝茶边看报纸,寂寞时听一首歌,快乐时举杯邀明月,甚至在网上冲浪,玩空间,玩论坛,与网友一阵“神侃”,去歌厅一个人或一群人K歌……谁能说不是享受呢?只是,不同的人享受生活的方式不同罢了。反过来问,那些“公众人物”有哪个能真正象这样生活?即便是用“钱”买得“半日闭”,我想那心里也还是被塞得满满的,“半日闭”也会是坐立不安。 当然,一个人的志趣决定了他享受生活的方式。志趣高雅,有思想有追求有信念的人,不可能把“低级趣味”作为最大的享受;拒绝平庸的人,也不可能把玩麻将作为最快乐的事情。同样的道理,“有思想有追求有信念”的退休老人,也不会成天想着要待遇,挑后任者的毛病,也不会只看得到社会阴暗面,而看不到社会主流。有谁看到了在位时雷公般的朱镕基同志在公众场所骂“煤矿垮塌”、骂“奶粉事件”、骂“某某的腐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是消极,而在现代社会管理方式中恰恰是一种进步!同样的,那些以“挑毛病”为荣,整天想着的是如何上访“提建议”,还美其名曰“以天下为己任”提“合理化建议”,这并非“主人翁意识强”,恰恰相反是封建残余思想在作怪,看不到社会的进步,看不到一代更比一代强,看到的只是“老子打下的天下变色了”,实际是容不得“老子的天下别人坐”,这不是封建意识又是什么? 自己找乐、享受生活应该成为一种理念,植入我们的脑子里,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是一个会生活的人,才是一个有着大智慧的人,才是一个快乐达人!但这还不够,一个自己快乐的人,也给别人带来快乐,才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有意义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的人。这“贡献”就是把快乐与幸福写在别人脸上。 “享受生活,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快乐!”这,就是咱普通人的人生意义!这,就是咱普通人的人生意义!享受生活是方式,自己快乐是目的,别人快乐是贡献。

做普通老百姓的意义

2. 百姓和老百姓有什么区别?

百姓和老百姓的区别就是---在白纸黑字的古书中,从来没有在“百姓”前面还加个“老”字的。只是不能写书的“庶民”们不知从哪朝哪代起“老百姓、老百姓”地叫到了今天,“老百姓”也只能在老百姓之间才敢说的。 翻看了《辞海》(是1963年版的,有点老,不知是否有变有新解?)。辞海中没有“老百姓”,只有“百姓”。 其定义是这样的: 1、古代对贵族的总称。《诗�6�1小雅�6�1天保》:“群黎百姓。”郑玄笺:“百姓,百官族姓也。”《国语�6�1楚语天下》:“民之彻官百,王公之子弟之质,能言能听彻其官者,而物赐之姓,以监其官员,是为百姓。” 2、战国以后用为平民的通称。《孟子滕文公上》“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 老百姓:即百姓,指安分生活的人民。 在封建帝王时代,相对于统治阶级以外的人民,被称为百姓或者老百姓。在封建帝王时代的君王、官员心里,老百姓是个贬义词。可揉可捏。 “深入接触老百姓”意思是统治阶级通过与百姓的交流,了解百姓的疾苦,从而制定与人民百姓有意的国家政策。  老百姓这是中国人(汉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自称,区别于军人和政府官员的人民群众的习称;平民;居民。 在战国以前的时代,“百姓”是指有姓之人。“姓”这个字,分开来就是“女”、“生”,什么样的女人生的(或者在一个什么地方生的)儿子,就得了一个相应的姓。 相传黄帝的母亲是住在姬水边上的,所以黄帝就姓姬;舜的母亲是住在姚虚的地方,所以舜就姓姚了,那时候,子并不跟着父亲姓,比如黄帝,就给他的后代分别赐了12个不同的姓。 所以那时候有姓的就都是王公贵族,“百姓”也就是“百官”。一般的平民,不知道他的老祖宗的妈妈在哪里住的,老祖宗又无权无势,够不上称“百姓”,只能说是“黎民”,或者被称为“庶民”。  到战国时代以后,在贵族和奴隶之间出现了一个既不是贵族(可能祖上是贵族后来没落了)也不是奴隶(可能祖上是奴隶,后来被主子给放生了)的一个阶级,他们的人数慢慢地比贵族和奴隶还多了起来。所以,“百姓”们来,因为他们也有姓,所以“百姓”和“黎民”或“庶民”就变成一回事了,书上就有了“黎民百姓”的词语。  因为“黎”字也有年纪大的意思,国人(在此主要指汉人)看来,是大的占便宜的,(比如做人的“老子”、“老爷”、“老祖宗”,或者“老板”,不都是很占便宜的吗?)所以,百姓们就自称“老百姓”,算是天天在官老爷面前自称小民的一点点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