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宗颐的介绍

2024-05-18 18:42

1. 饶宗颐的介绍

饶宗颐,1917年生于广东潮安1,祖籍广东潮州2,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3,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4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4饶宗颐1949年赴香港,1952年任教于新亚书院。11952年至196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1968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1973年,饶教授回港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1978年退休后,在法国、日本、中国内地、台湾及澳门周游讲学。1饶教授曾获多项奖誉、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衔,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赏、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政府大紫荆勋章,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等。12011年12月13日,国学大师饶宗颐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42013年3月23日,第五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中国文化研究所及艺术系伟伦讲座教授饶宗颐荣获“中国学贡献奖”。52014年9月,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国学奖终身成就奖”。

饶宗颐的介绍

2. 饶宗颐的人物评价

 “只要触角所及,饶宗颐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饶宗颐的谈话,昭示了这位饱学之士对“国本”始终怀有一颗敬畏之心。他在1959年出版的甲骨文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中提出考史与研经合为一辙的主张,认为“史”是事实的原本,“经”是事实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由“史”到“经”就是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国古人既研史、更读经,是因为经是史的理论总结,具有普遍性,因而更有指导意义。中国文化的主体是经学,所以他对我们民族的古经史深怀难以表达的敬意,研究国学不能亵渎“国本”,要爱惜、敬重“古义”,顺着中国文化的经络本义阐发经史。1982年,饶宗颐提出从田野考古、文献记载和甲骨文研究相结合来研究夏文化的“三重证据法”,至2003年归纳为:尽量运用出土文物的文字记录,作为三重证据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各地区新出土的文物,详细考察其历史背景,做深入的研究;在可能范围下,使用同时代的其他古国的同时期事物进行比较研究,经过互相比勘后,取得同样事物在不同空间的一种新的认识与理解。学术界普遍认同这是继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前进。饶先生就是在甲骨文中考证出江水之神“帝江”、长江上游的“邛方”,解决殷商统治范围等等问题。《周易》,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饶宗颐将其视同东方的《圣经》。1974年轰动世界的长沙马王堆出土西汉帛书《周易》抄本,立即引起饶宗颐关注,几年后争取观摩了帛书的影印照片,回港后凭着1974年7月《文物》上仅仅发表的一页抄本的图版,写出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略论马王堆〈易经〉写本》一文,提出六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指出马王堆帛书本的卦序与后世通行本的卦序不同,以“乾”为首,继之以“艮”(通行本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将其与“京氏易”八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排序比较,认为马王堆写本开其先河,而通行本卦序与同时代燕人韩婴所传相同,与帛书本出于不同传本;又将帛书本与汉代“中古文本”相比较,认为二者相近,充分肯定了帛书本的文献价值;还将帛书本《周易》与西汉初年长沙王傅贾谊的《新书》中易说相比较,认为“墓中《易经》写本适当贾谊时代,谊在长沙所见之《易经》及传,当为此类,其时《系辞》与《说卦》尚未离析也”。这些至今都是不刊之论。1992年9月马王堆发掘20周年之际,内地学术界出版了《马王堆汉墓文物》,全文发表了《刑德》乙篇,饶宗颐以最快的速度于10月份写出《马王堆〈刑德〉乙本九宫图诸神释——兼论出土文献中的颛顼与摄提》一文,不但对帛书《刑德》九宫图进行了复原研究,而且对该图中所列诸神名进行了令人信服的考证。如考证位于四仲的四方神名:“东方木,其神大皋,西方金,其神大皋,西方的‘大’字,必是‘少’字之写误,即大昊与少昊。”简明扼要几句话,就将令人晕头转向的迷惑点明了;接着是破解帛书本北方之神“湍王”即“颛顼”,令人豁然开朗,并指出:“颛顼之名,未见于出土文物,是图作‘湍王’,乃是首次,故极可贵。”这些富于首创性的解读,成为经典性的诠释。看过屈原《离骚》的读者,一定记得开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但“摄提”是什么?众说纷纭,读者不甚了了。饶宗颐考证帛书《刑德》四隅神名的西南“聂氏”,指出“氏”与“是”古文通用、“是”与“提”经常借用;而“聂”、“摄”通假。结论是:“聂氏”即“摄提”。他从《周易·坎》九五爻辞、《说文》、《公羊传》、《初学记》、《左传》等古籍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然后指出:“摄提星名,本随斗杓所指,《史记》索引引纬书《元命苞》云:‘摄提之为言提携也,言能提摄角。’《御览》星下引《天官六星占》:‘岁星一曰摄提’(“摄提贞于孟陬”,即岁星恰值孟陬正月时节),石氏(石申)有《摄提六星占》。聂氏之为摄提,既是星名,亦为神名。《淮南子·地形训》云:诸稽、摄提、条风之所生也。为八风神之一,摄提出现于考古材料,此为初次,原亦作‘聂氏’,以往有人认为摄提格为外来语,此可证其不确。”文章发表至今,凡是研究帛书《刑德》的学者,无不认同饶宗颐的见解。专家们叹服,饶宗颐对马王堆帛书并非全面研究,“但只要触角所及,莫不一针见血、入木三分,只有博学多才的通儒才能达到如此境地”。 饶氏治学,“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通儒,学兼中西。饶宗颐知古而不泥古,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能超越民族文化的局限,从世界人类文化的高度审视本民族文化及其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他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道路,采用的治学方法却有异于传统,因而才取得超迈前人的成就。他的标新立异,首先源于他对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其次是以自己的中华文化之心去深刻理解和感受各不同文化的差异。 饶宗颐跳开中国看中国,所以对“国学”、“国学大师”等提法都有保留。他说,国学就是本国的文化,每个国家都有本国的文化,把中华文化称为国学,放到世界上就不通了,因此主张称“汉学”或“华学”更准确。他于1995年创办以中文为媒介的大型国际性学报《华学》并自任主编,由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及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联合主办,至今已出版8期。他说,研究传统中国学问,最好使用中文撰写论文才不隔膜,《华学》发表的论文深受国际学术界重视。采访中笔者提到,内地有学者一反传统观念,指家喻户晓的忠臣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看法一成不变,还是大大的奸臣,岳飞不是民族英雄等等。对这些“研究成果”,究竟应怎样看?饶先生没有正面回答,只淡淡地说:历史人物要放到历史环境中看,《三国志》是晋朝人编的,比如“隆中对”里是出山前的原话还是后代史家归纳的文字要搞清,否则站在后来的角度看当时,就真成了“事后孔明”了。饶宗颐重视“国本”,又能会通古今中外。论者评价:“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汉语中文及闽、粤等多种方言和英、法、日、德、印度6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这连其本国人都鲜有通晓的。因此他史识广博,了解西方和东方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互动认知,不断发明,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想他人所未想,道他人所未道。而一旦公布,便成人所共想,其观点便为世所公认。以他在域外汉学传播方面的成就为例,他是编录新马华人碑刻、开海外金石学先河的第一人;是在日本东京出版《敦煌法书丛刊》、在国际学界讲敦煌本《文选》和据伦敦敦煌卷子讲禅宗史上摩诃衍入藏问题的第一人,如今“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已成历史;是在国际上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抄本《文选》五臣注的第一人;是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并非始自唐朝的第一人;是讲有关越南历史《日南传》的第一人;辨明新加坡古地名及翻译译名,并撰写新加坡前代史《新加坡古事纪》的第一人;利用中国古代文献补缅甸史的第一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开阔的国际视野,既注重中国历史文化和典籍在海外流传的各种形态的研究,又对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源头不懈求索。在1956年《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中,将伦敦所藏这部早期天师道思想秘籍公诸于世,并作出笺注,从而引发了当年欧洲学界对中国古代道教研究的热潮。他也不是凡事必中国古代第一。比如他研究认为,我们引以为豪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郡县制,他则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之父Cyrus于公元前五三九年克服巴比伦后统治万民,在圆筒刻石上明功记德、称百姓为Black-headed people(黑首)相比较,认为“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一年)统一天下,刻石颂德,分立三十六郡,更民名曰黔首(黑首),颇疑远受到波斯分省制度之影响,而‘黔首’一名则承袭西亚之旧称。”沈建华:总有一批人对中国文化怀着敬意和深情郑会欣:香港是饶公的福地王素:这是一个很难出大师的时代李均明:饶公的心跟老百姓还是贴得很近的李焯芬:饶公有一个不老的好奇心张靖依对他的书法评价是:“无所不能”林伦伦对饶先生的评述:先生“业精六学,才备九能”香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漠了。”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

3. 饶宗颐先生介绍

 入宗“ 木颐只 三莫要 分不触 ”一角 针所 见及 血饶 、,生平简介之 取 写 艺 种 帛 词 学 教 学 龙 法 尤 诗 著 文 术 凡 文 华 刊 潮 饶 任 成 生 外 法 生 术 ) 学 学 、 授 艺 眠 * 深 文 作 学 史 甲 学 南 于 州 宗 无 其 * 年 年 年 * 白 及 方 * 等 、 上 。 术 、 而 。 集 、 、 骨 博 大 《 人 颐 锡 父 字 为 获 获 开 画 于 面 发 * 经 古 饶 系 仇 有 绘 十 多 艺 中 学 士 学 岭 。 ( 国 所 固 上 香 法 一 之 域 于 表 均 学 史 教 荣 专 著 庵 十 自 画 余 种 术 外 、 * 等 南 幼 港 海 国 新 白 外 绘 论 有 、 、 授 誉 、 《 * 洲 己 方 种 ( 学 关 敦 后 教 学 耽 大 复 汉 路 描 山 画 文 专 潮 近 学 讲 广 潮 号 、 面 面 * 其 、 系 煌 任 授 报 文 学 旦 学 * 画 川 、 东 州 选 陈 目 * 书 中 目 史 学 著 学 东 术 座 香 。 》 艺 ) 大 颁 儒 影 法 * 书 文 艺 堂 老 。 擅 画 专 录 、 、 * 、 古 范 教 港 饶 。
   * * 学 授 莲 多 响 * 不 法 理 文 * 莲 人 山 集 著 学 音 古 已 宗 史 围 授 中 教 以 荣 奖 篇 顾 颇 于 拘 造 诸 物 水 出 教 、 广 。 授 后 岁 逾 、 乐 文 问 文 * 学 志 广 誉 * 种 大 李 一 诣 院 》 东 简 、 字 家 画 画 版 学 艺 博 大 于 历 续 年 。 * 。 、 * 、 * 1993 1962 1982 100 60 Jao tsung-i 1000 18 1917 45 ?他方来音作海 饶 短 刊 发 专 得 及 字 在 六 渊 作 饶 出内 教 文 及 表 著 了 华 学 文 十 博 等 教 了海 授 和 各 在 六 卓 侨 , 学 多 , 身 授 不外 为 杂 大 世 十 越 史 敦 , 年 精 的 是 可弘 国 文 书 界 多 的 料 煌 语 来 通 学 学 磨扬 际 约 刊 各 种 成 等 学 言 , 多 者 富 灭中 汉 有 上 大 外 就 方 , 学 孜 种 。 五 的华 学 四 的 学 , 。 面 宗 , 孜 外 他 车 贡文 界 百 论 术 尚 除 都 教 古 不 语 知 , 献化 及 篇 文 期 有 了 取 学 文 倦 。
   识 著 。, 。 , , ?? 饶宗颐是我国当代的文化明星,其对于历 史、考古、文学、经学、教育、书画等不 同领域均有涉猎,又是杰出的翻译家。香 港大学副校长曾引用余秋雨的话说:“香 港如果出了一个饶宗颐,就不会是文化沙 漠了。”有人以为饶先生可以与季羡林齐 名,并称之为“南饶北季”。“笔走时篇篇锦绣,墨动时字字珠玑”? 饶宗颐先生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是国际公认的一代巨 匠、南派文化宗师。精通多种外语,知识渊博,学富五 车,著作等身。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无论甲骨文、 简帛学、敦煌学、佛学、道学、史学、哲学、古文字学 乃及印度梵学、西亚史诗、艺术史、音乐、词学、书画 及理论,学无不涉,涉无不精,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 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艺术方面 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 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 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 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饶宗颐简介,植根于文字,而行草 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篆书兼采谷口、汀洲、冬 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
  主张书要“重”、“拙”、 “大”,克服轻佻、妩媚、纤巧之病。其书作气息空灵, 淳淳入古,尺幅之内疏简凝重,濡染翰墨,殊为精致。 实可谓:“笔走时篇篇锦绣,墨动时字字珠玑”。学术学人? 饶宗颐先生在当代中国 学术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 其一 已有季羡林、李学勤、钱 仲联、姜伯勤、李联升等 中国著名学者以及戴密微、 ? 其二 池田温、吉川幸次郎等海 外汉学家著文评价,收入 香港书店《论饶宗颐》 一书(1995年出版)。简 ? 其三 要论之,可概括为三点 内在生命风气新开博采众长内在灵魂力的影响? (一)本世纪自王国维以来的中国传统人文学术研究, 一个大的趋向即如何在乾嘉诸老的基础上再向上一层。 向上之路,依学者个人的天资禀赋与治学风格、学术背 景的差异而呈现不同面貌。如陈寅怡先生以史论擅胜, 钱钟书先生以文心见长等等。但总的精神是地下文物与 纸上文献互证、异族故书与吾国旧籍印证以及外来观念 与民族学术融合。这一总的精神,是中国传统学术经由 二十世纪的社会科学洗礼、锤炼其学术性格,然后重返 中国传统学术文史哲不分家的返本开新之路。由分而合, 正是中国人文学术的内在生命所使然。饶宗颐经其特殊 的个性聪明才智,正是处于此一学术潮流中的前线人物, 其成绩足以与当代一流大师相颉颃。
  闻一闻新草花露的气息? (二)由于1949年至1978年的特殊时代因素所造成的闭关 锁国状况,尤其是文革十年动乱对于中国文化的疯狂践踏, 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缺乏应有的成就与活力。而这一段时期,正是饶氏学问生命的精进期饶宗颐简介,也正是他成长为中国与海外 汉学研究不多的桥梁人物之一的时期。譬如,一九五六年, 饶宗颐发表《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将伦敦所藏这部 反映早期天师道思想的千载秘籍,全文录出,兼作笺证, 阐明原始道教思想。其后不久,法国的中国宗教学权威康 德谟即以此书教授诸生,以至引发后来欧洲道教研究的长 期计划。在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史中,饶宗颐是一 个重要的开风气的人物。如果说,二十一世纪的东学西渐 必资延续下去的话,饶宗颐的学术位臵亦将因此而显出其 重要意义。贯通古今 海纳百川? (三)饶宗颐在学术上与艺术上的造诣均达到相 当高的水准,他集学问与艺术为一身,以其博洽 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 匠。同时,他的文化世界具有自信、自足、圆融、 和谐的特点。整个二十世纪,一般知识人都觉得 一定要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新派”与 “旧派”之间做选择的时候,他却没有一种焦虑 与困惑。
   
  他的世界里,东方与西方没有鸿沟,古 代与现代之间没有裂罅。饶宗颐的学问、艺术与 文化人格、与香港一地有极为重要的相似性。是 特殊的地缘所造就的学术文化史现象。这一范式 所树立的标格,将对于未来的中国学术具有重要 启示意义。大师风采? 饶宗颐先生治学六十馀裁,早年以治地方史 志为主;中年以後兼治四裔交通及出土文献; 壮年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 明史的研究;晚近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 求。至今已出版论著50馀部、论文400多篇。 根据先生自己归纳,其著述可分为:“敦煌 学”、“甲骨学”、“词学”、“史学”、 “目录学'、“楚辞学”。“考古学”(含 “金石学”)、“书画”等八大门类轻轻打开那扇门? ? ? ? ? 1.敦煌学:代表作有《敦煌书法丛刊》、《敦煌本老子想而 注校笺》、《敦煌曲》(合著)、《敦煌琵琶谙》 2.甲骨学:代表作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甲骨文通 检》(主编)、《欧美亚所见甲骨录存》 3.词学:代表作有《词集考》、《清词年表》、《全明词》 4.史学:代表作有《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九龙与宋 季史料》、《选堂集林〃史林》、《潮州志汇编》 5.目录学:代表作有《潮州艺文志》(合著)、《香港大 学冯平山图书馆善本书录》 6.楚辞学:代表作有《楚辞地理考》、《楚辞书录》、 《楚辞与词曲音乐》 7.考古学、金石学:《唐宋墓志》、《新加坡古事记》、 《楚地出土文献三种研究》(合著)、 8.书画:代表作有《画(国画史论集)》、《黄公望及富 春山居图》,此外还有大量书画艺术作品。
  ?? ?前无古人 罕有来者? 饶宗颐先生之治学规模与 识见,主要表现在特强的 原创力。他长于开风气, 出奇兵,在许多陌生的领 域开荒播种,在许多新鲜 的风景中着人先鞭(一)上古史、甲骨文? 最早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礼经”的问题 (1986年) ? 将殷礼与甲骨文具体联系起来研究之第 一人(1959) ? 系统研究殷代贞卜人物之第一人(1959) ? 讲巴黎所藏甲骨、日本所藏甲骨之第一 人(1956-1957) ? 研究仰天湖楚简之第一人(1954) ? 首次将陶文⊕证明为“羊”的象徵 (1990)(二)文学艺术史? 讲敦煌本《文选》、日本钞本《文选》五臣注之第一人(1956) ? 撰写宋元琴史之第一人(1962) ? 首次将敦煌写本《文心雕龙》公诸于世,并撰作第一篇研 究论文(1963) ? 首次提出刘勰文艺思想受佛教影响(1963) ? 首次研究陆机《文赋》与音乐之关系(1961) ? 首次在古代文论研究中揭出“势”的范畴 ? 首次从文献根据上揭示韩愈诗歌受佛经文体影响(1963) ? 研究敦煌写卷书法之第一人(1959) ? 讲词与画关系之第一人(1974) ? 讲中国艺术史上墨竹刻石之第一人(1974) ? 介绍、研究潮州瓷之第一人(1955) ? 首次证明中国绘画史上吴韦发明指画在高氏之前(1985) ? 利用秦简首次证明“纳音”与“五行”之关系(1985) ? 首次将《盘古图》的年代推前到东汉(198)(三)宗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 首次提出“海上丝绸之路”之概念(1974) ? 首次利用日本石刻证明中日书法交流源自唐 代(1980) ? 利用词牌《穆护歌》考见火祆教史实之第一 人(1978) ? 利用吴县玄妙观石础,请道教变文之第一人 (1974) ? 首次据英伦敦敦煌卷子讲禅宗史上的摩诃衍 入藏问题(1964) ? 讲有关越南历史的《日南传》之第一人 (1969) ? 首次提出六祖出生地(新州)问题(1989) ? 首次从牙璋提示古代中国通往东南亚之路 (1994)(四)地理学、地方史、文献目录版本学? 辨明新加坡古地名以及翻译译名之第一人(1970) ? 在中国现代的地方学编纂史上,首开现代科 学编纂体例(1949) ? 首次提出“楚文化”(1970)、“吴越文化” (1971)作为学科名 ? 讲《太平经》与《说文解字》关系之第一人 (1972) ? 首次考证《说郛》很早的一个明代本子 (1966) ? 讲金赵城藏本《法显传》之第一人(1974) ? 利用中国文献补缅甸史之第一人(1975) ? 讲敦煌批流年书之第一人(1979)绣可染尺气媚“张白谷家而书 ,谓翰幅息、大书之口豪行法 墨:墨之空纤”要长、纵草方 动“,内灵巧,“,汀韵书面 时笔殊疏,之克重自洲趣则, 字走为简淳病服”成、,融植 字时精凝淳。轻、一冬篆入根 珠篇致重入其佻“格心书明于 玑篇。,古书、拙。、兼末文 ”锦实濡,作妩”主完采诸字 , 。 、?笔 墨 华 章
   

饶宗颐先生介绍

4. 饶宗颐艺术简历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生于广东潮安,祖籍广东梅县 ,字固庵、伯濂、伯子,号选堂,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和书画大师。他在传统经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学、艺术、文献以及近东文科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重要贡献,在当代国际汉学界享有崇高声望 。我国学术界曾先后将其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暨艺术系伟伦荣誉艺术讲座教授、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荣休教授,以及中国文化研究所顾问。
  饶宗颐1949年移居香港饶宗颐简介,1952年曾于新亚书院任教。1952年至196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1968至1973年获新加坡大学聘为中文系首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饶宗颐简介,期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教授。1973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至1978年退休,其后在法国、日本、中国内地、台湾及澳门周游讲学。2009年1月,获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1年12月,被推选为西泠印社第七任社长,2013年连任 。
  饶宗颐曾获多项奖誉、荣誉博士及名誉教授衔,包括法兰西学院儒林汉学特赏、法兰西学院外籍院士、巴黎亚洲学会荣誉会员、法国索邦高等研究院首位华人荣誉人文科学博士、中国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人民 *** 授予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别贡献奖、香港 *** 大紫荆勋章,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等。
   

5. 你真的了解饶宗颐吗?

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2018年2月6日)
 
 集“国学大师”、“汉学泰斗”、“亚洲文化的骄傲”三顶桂冠于一身, 哈佛/牛津/耶鲁/东京大学等世界著名学者推崇备至的文史哲艺全才学者。
 
 饶宗颐出生书香门第,幼承家学,治学方法既传承其家学渊源,又继承王国维、陈寅恪二大师的风格。少年己成诗赋神童,青年更潜心乡邦史文化,首倡潮学。迁居香港后,于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国、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学贯东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艺诸多领域皆有高深造诣,他是东学西渐的领军人物和欧洲汉学界的老师,被誉为“东方文化坐标”。
 
  
 
 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陈韩曦著)是饶宗颐生前唯一一部由其亲自审定的传记。今日精选部分章节,怀念饶老。
 
 1
 
 幼承家学
 
 1917年8月9日(农历丁巳年六月二十二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城(今潮州市湘桥区)。这一年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夜,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发起护法战争,这是中国动荡不安的一年,而这一年的潮州,依然与世无争。
 
 饶宗颐的祖父名兴桐,字子梧,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任潮州商会会长。1902年,饶兴桐创办了潮州第一所慈善机构“集安善堂”,广布德泽,颇有声名。该善堂至今在潮汕地区公益事业中仍发挥极大的作用。饶兴桐有四个儿子,饶宗颐的父亲饶锷(1891—1932)排行第三。饶锷是饶兴桐最赏识的孩子,饶锷自己打理钱庄生意,凭借丰富的理财经验,积累了殷实的家产。他既是钱庄财主,又是当地著名的大学者,还是进步团体南社的成员。他创立诗社,并担任《粤南报》主笔。年轻时就读于上海法政学院,学成后同窗学友极力挽留他,劝其留于上海一同创业。而他是个孝子,知道自己在饶家的位置,便义无反顾放弃在上海生活创业,回到了潮州。
 
 
 
 △1926年饶氏家族合影。第二排右起第三人为饶锷,第八人系饶宗颐。
 
 饶锷在19岁时与府城清末户部主事蔡学渊的次女结婚。出身名门之家的饶夫人,文静贤淑,知书达理,虽嫁入富裕人家,不愁吃穿,但每天仍做着手工活。饶宗颐的祖母郑氏十分疼爱这个媳妇,有什么内心话,也愿意告诉她,婆媳相相敬敬,亲如母女。婚后第七年,饶夫人生下饶宗颐。
 
 饶锷为儿子取乳名“福森”,后正式定名为“宗颐”。饶锷之所以没有以饶氏十九世“旭”字辈来为儿子命名饶宗颐简介,是希望儿子将来能够成为像北宋理学派的开山鼻祖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又因周敦颐号“濂溪”而命宗颐的字为伯濂。饶宗颐还有个大家少知的别号——伯子,伯是大的意思,饶宗颐是长子,所以叫伯子,他作画时曾题饶伯子。饶宗颐二弟宗栻,也因宋朝有位理学家张栻,父亲希望次子能师其见识高、践履实。随着时间推移和年龄增长,饶宗颐越来越觉得自己和“宗颐”这个名字很有因缘。在冥冥之中,他因自小与佛结缘而出现许多不可思议的契合,他认为这是佛缘所带来的神奇事情。饶宗颐在《宗颐名说》中提到:
 
 自童稚之年攻治经史,独好释氏书,四十年来几无日不与三藏结缘,插架有日本《大正藏》、《续藏》,及泰京馈赠之《巴利文藏》,日译《南传大藏经》。
 
 2
 
 豁达的心态让他长寿
 
 
 
 △2000年,饶宗颐在法国巴黎罗浮宫前。
 
 晚年的饶宗颐仍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有时一天能写万字文章,诗能创作几十首。
 
 如他用南山韵写给张大千的祝寿诗,只用了半天时间便创作出来。友人问饶宗颐:您已100岁,握您的手仍感到很有力,这个年纪精力仍如此充沛,有什么养生之术?他说:“也许是有一颗‘童心’吧,加上喜欢写书法,这对养生都很有益。”饶教授对书法情有独钟,他躺在床上能写“空中书法”,用其运气养生,这是他日常健身的一种方法。他曾对记者说:“他现在就像坐在葫芦里。”记者有些不解,他指出:“这是元代诗人的一句话:‘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长寿。”他的长寿还得益于他的助人为乐和成人之美之心。
 
 当有后学晚辈向他请教学问时,他都表现得兴致勃勃,思维反应十分敏捷,他常说:“这是我不服老的表现。”言语中充满自信。他用一生经历道出佛学的精髓:“放下,看破。一切随缘,得大自在。”“无我”和“无常”的佛教生死态度使饶宗颐确立独特的生死观。他所写的《金字塔外:死与蜜糖》一文中,大胆地道出Al-Hutuy'a把死看做蜜糖饶宗颐简介,他凭此话题发出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他认为 《死书》原是一本天书,一部不易读懂的书。随后,他指出埃及人对于死后事情的关怀和研究,为人类文化掀开一新页。死,无疑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课题。死是无可避免的,亦不是渺茫的!一般认为死有如毒药,但闪族人却视死如蜜糖。死的智识的开垦与追求,曾经消耗过去无数诗人和宗教家的精力和脑汁。波斯诗人写下看待死亡的名句:“那是新鲜、愉快。死呢?它亦是一种兴奋剂,或者是糖吗?”
 
 饶宗颐从埃书《死书》、波斯诗人对死的看法,联想到中国人的生死观。他说:“在中国,儒家撇开死而不谈,偷懒地说:‘未知生,焉知死。’死给完全抹煞了!庄子的生死观是一种等生死的生死观,认为生与死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他把死看成‘生的一条尾巴’而已。死在中国人心里没有重要的地位,造成过于看重现实、只顾眼前的极端可怕的流弊。南方人最忌讳‘死’与‘四’的谐音,不敢面对死的挑战。人类之中,中国是最不懂什么是‘死’的民族,连研究死的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可见人的灵性差别之大!”
 
 饶宗颐这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新的反思和诠释,是他感受各种文化差异之后,在中外文化相比照的语境中做出的。这在国学研究上是一种全新的学术思路,有助于拓展人们对已有传统的新认知,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延伸民族的文化思维。他对生命的态度除吸收道家、释家和儒家思想这种中华文化的精华,亦吸纳了海巴夏、但丁、歌德、济慈、尼采、巴斯加等巨人的思想养分。
 
 有人把饶宗颐与王国维、陈寅恪等作比较,认为饶宗颐的学艺成就和思想水平更接近于宋代的苏轼。苏东坡不仅在文、史、诗、词都能“新天下之目”,而且在书法上成为宋四大家之首,绘画更是开文人画的先气。而饶宗颐的画为其书法之名声所掩,他的书法为其学术之光芒所掩。且苏轼是一个“恨事不恨人”的人,饶宗颐亦是如此,能在逆境中坦然处之,有着“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豁达心境。
 
 在治学上,饶宗颐主张用“忍”的功夫,没有安忍,便不能精进。饶宗颐的精进是不刻意,不勉强。逆境时,他积极面对,以勤奋用功的精进态度去克服种种磨难。当面对荣誉时,他以平常心去对待。豁达的心态让他长寿,保持充沛精力。饶宗颐不仅轻松地度过了100岁大寿,而且还满怀信心地迎接“茶寿”,就是108岁。
 
 3
 
 “文章千古事,风雨百年心”
 
 是他治学态度的写照。
 
 
 
 △2000年与季羡林教授于北京大学校园
 
 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国学大师季羡林
 
 饶宗颐认为,进行学术研究,必须搜集资料,但搜集资料也要因人而异,并没有一定之理。最重要是要有吃苦精神,不怕孤独,用自己独特的触角,将大量与学术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详加收集,博采略取,对收集的资料再进行精细加工。
 
 饶宗颐平时搜集到的材料都认真细心加以保存,并分门别类装入纸夹或放入纸袋。他对资料收集存放了若指掌,当使用资料时,他可信手拈来。另外,他把有关资料用眉批的办法,有空便写上一点,积久之后,把眉批移到纸上,加以整理综合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
 
 饶宗颐搜集资料真正做到巨细无遗,甚至有竭泽而渔的精神。他从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加以分析,这是他与众不同的一点——他要选择最“精”部分。如果是处在急躁的状态之下,结论之不可靠将会显而易见。他常常提到,清代儒家对考据学的治学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这种方法直到现在,对他影响十分巨大。他还是觉得清代朴学“证据周遍”的路数很有道理,这是铁杵磨针的工夫,在掌握这样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得到的学问才是扎实可靠的。
 
 搜集资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因饶宗颐一向具备耐心和爱心,故他从来不曾感到吃力,资料倒像是自己跃入饶宗颐的眼中。比方说,他写《近东开辟史诗》,写《汉字树》,写《画——国画史论集》,还有《老子想尔注校笺》等,都要翻阅有关资料,查考出处,经常是超越了一目十行的极限。没有这样的方法,单是查找资料将会花去很多时间和精力。他曾经就同一问题收集各种材料,这些材料分别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瑞士巴塞尔人种学博物馆,他都亲自去读一手材料,亲自校勘,相互比对。这种扎实的做学问方法,至今仍为学界所称颂。
 
 饶宗颐认为进行学术研究,须讲究做学问的方法。他说,人家做学问,很多从点做起,他是从上下左右来找连带关系。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别人看着没关系的地方探究出其中的关系。而要拥有丰富想象力,就必须要有实力,而要拥有实力,必须读书。他一本书往往要重复看上很多遍,每遍都会有新的体会和发现。发现问题后,他用大张的纸,把材料写上。有时候,随便拿一本书看,忽然发现有用的材料,他就顺手记下来,用开会通知、信封、宣纸之类,拿到什么,便用什么记下来,记下来就是很好的资料。饶宗颐这种方法,国内学人也有这样做的,如季羡林先生,有时就把材料写在请柬或者是信封上面。
 
 4
 
 治学特色:渊博、求精、新奇
 
 
 
 △20世纪80年代饶宗颐于家中书房。
 
 饶宗颐从17岁走上学术道路,80多年治学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早年主治地方史,中年主治交通及出土文献,壮年治学的重点由中国史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的研究,晚年则致力于中国精神史的探求。
 
 其治学有三大特色:第一是渊博。季羡林将饶宗颐的学术著作归纳为八大方面,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与金石学、书画。从台湾新文丰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中可以看出,饶宗颐的学术著作已经超出上述8个方面,应包括:史溯、甲骨学、简帛学、研究饶学系列丛书经术礼学、宗教学、史学、中外关系史、敦煌学、潮学、目录学、文学、诗词学、书画艺术、文录、诗词共14个方面,比季羡林概括的“八大类”超出不少,这可以看出后来饶学的新发展。
 
 在语言天赋方面,饶宗颐除精通汉语之外,还精通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以及梵文、希伯来文(也就是钉头字)。他是第一个把印度河谷的图形文字介绍到中国的人。我国少数民族的古文字,如西夏文、女真文、蒙古语,他也熟悉。
 
 
 
 △20世纪60年代与戴密微在瑞士
 
 在最富人情之文明社会中,乃一最堪作楷模之人物。——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著名学者Paul Demiéville (保罗•戴密微)
 
 在传统文献方面,曾任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嘉璐在饶宗颐90寿宴上讲到,饶先生是唯一一位能够精通三藏(儒藏、道藏、佛藏)的大学者。通一藏已经了不起,能够通三藏就更加了不起了。
 
 饶宗颐治学的第二个特点是求精。他做学问的特点是动与静结合、文与物互证、史与神交融。饶宗颐小时候,父亲饶锷做《汉儒学案》,他也学着做《清儒学案》。由于接触原始材料,真切感受清人的治学特点与思想脉动。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清朝“开国儒师”顾炎武,其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治经重考证深深地烙印在少年饶宗颐的脑海。顾炎武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使他深受启发。后来,饶宗颐经常到外面去游学,把读过的东西拿到实践里去验证、去拓展。“求精”是清人的治学精神,清代朴学“证据周遍”,是饶宗颐年轻时治“清学”学到的读书治学方法。清代朴学“积微”的传统,正是“精”的表现。另外日本学界重视抓“小题目”的学风对他的影响很大,这也是“求精”的做法。从饶宗颐于1977年完成的《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一书中,可以看到饶宗颐科学地总结中国史学之精义,使中国传统史学在新时代重放异彩。该书网罗从春秋到明清各朝代有关正统的材料,对中国历史上正统观念的产生、变化,各种正统观点之是非高下,用“求精”的做法,揭示了史学正统精义的重要价值。
 
 饶宗颐治学的第三个特点是新奇。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饶宗颐自始至终置身于20世纪学术潮流的前列。学术界归纳20世纪学术潮流经历了“信古——疑古——证古”三个阶段。少年时期的饶宗颐正是在“信古”的大环境中打下治学的根基的。但他并不一味信古,青年时期的饶宗颐即开始接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在顾颉刚的带动下,从事辨明古史与古书的时代和真伪的工作。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内地相继出土了数以百计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古书,他不失时机地提出重建古史的工作,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其次是学术的创新,他的特点是从多个老学科的边缘处切入,开辟出一个新的支撑点,产生一个新的学科。例如“潮学”、“比较史前文字学”及“悉昙学”等,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国际上称为三大显学的甲骨学、简帛学、敦煌学之领域内,饶宗颐都是学术的开拓者和重要推手。
 
 【本文摘选自花城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陈韩曦著),是饶宗颐生前唯一一部由其亲自审定的传记。为适应
 
 饶宗颐系列丛书
 
 “选堂诗词评注”系列
 
 ——前接千载后启宇宙的真人之诗
 
 
 
 
 
 
 
 
 
 涉及范围广,使人往往有汪洋无涯涘之感,这在并世学人中并无第二人;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他。
 
 ——国学大师季羡林
 
 在最富人情之文明社会中,乃一最堪作楷模之人物。
 
 ——法国著名汉学家、敦煌学著名学者Paul Demiéville
 
 饶宗颐教授无异正是博学之士。赏其书法,阅其诗作,可知饶教授乃文艺之士。读其有关古籍经典﹑文﹑史﹑哲之研究,可见饶教授学识渊博。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历史研究学者Peter K.Bol
 
 西方汉学家若品阅饶宗颐教授大作,势必如河伯见东海,为其浩瀚所震慑。
 
 ——英国牛津大学著名汉学家、红学家David Hawke
 
 二十世纪前半之代表汉学者可屈指王观堂先生,而后半者应当举饶选堂先生。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池田温
 
 
 
 《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
 
 陈韩曦 著
 
 饶老生前唯一一部亲自审定的传记
 
 饶宗颐出身香门第,幼承家学,治学方法既传承其家学渊源,又继承王国维、陈寅恪二大师的风格,少年己成诗赋神童,青年更潜心乡邦史文化,首倡潮学。迁居香港后,于日本、印度、新加坡、法国、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学贯东西,著作等身,在文史哲艺诸多领域皆有高深造诣,他是东学西渐的领军人物和欧洲汉学界的老师,被誉为东方文化坐标。
 
 本书记述了饶宗颐的人生历程,系统地介绍了饶宗颐从韩江走向世界的整个过程,除阐释其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方法和特点之外,还介绍了其养生秘诀,以及这位世界级大师背后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饶宗颐的学术文化》
 
 郭伟川 著
 
 作者郭伟川为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弟子,从师问学二十八载,对饶公的学术思想及众多文化领域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贡献有较深的领悟,对中国二十世纪有代表性的名家大师也有较全面的了解。故作者在研究饶宗颐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文化时,将其置于近代中国学术史的历史论述之中,与诸家进行客观的相关比较,以彰显时代学术的不断进步。
 
 另外,本书追本溯源,探索饶宗颐先生八十多年来治学、治艺的艰辛历程,以及其所以成为学、艺两域大师的历史原因,其中除个人的天分学力外,早年的家学渊源和人事机缘都是不可忽视的助力。本书同时还论述饶宗颐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贡献和有趣的故事。书中不少成果为作者经过多年探研后的首次披露,有助于读者对饶学作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饶宗颐著述录:书中书》
 
 陈韩曦 编
 
 本书以图文相配的形式,对自20世纪30年代起有关饶宗颐的所有书籍作品进行了梳理与展示。其中包括饶宗颐本人所著的学术论著、编选文集、诗词文集、书画图册等;以及历年其他学者所著的饶学论著、饶宗颐传记等著作。
 
 本书中汇总了两百多本著作,每本皆附书影,分列书名、出版者、出版时间和内容简介,力求做成独一无二的研究饶宗颐的索引类专著。
 
 
 
 《饶宗颐学艺记》
 
 陈韩曦 著
 
 本书是国学大师饶宗颐自1922起至今求学立著历程的全面综述,详细记录了饶老各个时期的人生经历和作品。全书资料详实,考据严谨,既是一部饶宗颐学艺传记,也是研究饶宗颐学术成果的重要参考资料。修订本在2011年版的基础上,对原来的一些史料错误进行了勘误,补充了饶宗颐近两年的学术活动情况,使全书更为严谨和详实。
 
 
 
 《潮州先贤像传》
 
 饶宗颐 著
 
 国学大师饶宗颐以年代先后为次序编排,自唐大颠禅师至清曾右丞刚甫,举潮州先贤凡三十人,为其作小传,辅以肖像图,并缀各传援据书目于卷末以备参稽。全书以人为本,以潮州历代名贤为轴,展示了潮州地区人杰地灵、人文昌盛、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长廊,使读者对潮州历史文化获得比较系统的了解。
 
 
 
 《饶宗颐书画题跋集》
 
 饶宗颐 著 陈韩曦 编
 
 题跋是书写于书籍、碑帖、书画作品的品评、追述故事、考证版本及渊源等方面的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文体,因其精当而最能体现作者的学问性灵。本书收入国学大师饶宗颐自20世纪50年代初至2013年间创作的题跋约700首,创作时间横跨60年,涵盖绘画、书法及铭刻文玩作品,是国内首部全数辑录饶宗颐题跋的汇集。书中配以40多幅全彩印刷的饶宗颐书画作品,制作精美,图文共赏。
 
 饶宗颐的题跋,体裁包涵了散文、诗、词等,广涉天文、地理、风俗、景观、历史、哲理等各种内容,既题出书画中之意也题出书画外之意,题画寄兴,极尽精诣,是艺术与文学的完美结合。
 
 
 
 《选堂访古留影与饶学管窥》
 
 曾宪通 著
 
 1980年,饶宗颐(选堂)在成都参加完第三届古文字学术研讨会后,即到全国各地进行学术考察,历时近三个月,一共走访了十一个省市,参观了三十三个博物馆,接触到大量新出土的文物考古资料。这次访古考察,是饶宗颐第一次在国内进行的广泛和深入的调查,是其学术和艺术领域的一次实践与升华。作者曾宪通随同饶宗颐,详实记下此旅点滴,并配有近六十张珍贵的记录照片,极具历史纪念价值。

你真的了解饶宗颐吗?

6. 饶宗颐学术馆的饶宗颐先生简介

饶宗颐先生,字固庵、伯濂,号选堂,1917年出生干潮州城的一个书香世家,是潮州知名学者、工商金融界名流饶锷先生的长子。他从小聪颖好学,年方16岁便续编《潮州艺文志》,20岁参与编纂民国时期的《潮州志》,是主修者之一。在六十多年的学术生涯中,先生笔耕不缀,学富五车,涉猎的学科主要有(敦煌学、甲骨学、词学、史学、目录学、楚辞学、考古(金石)学、书画艺术等。 他还懂得八种文字——包括相对于当地人也近乎是“天书”的巴比伦古文和印度古梵文,破译了世界级的学术难题,先后在美国、法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讲学。于1962年获法国儒莲汉学奖;1993年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勋章,被国际汉学界誉为“道夫先路的汉学大师”。拥有世界多个国家语言的教授、研究员、院士等头衔,“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季羡林教授语)。名城潮州既诞生了商界巨子李嘉诚,又出了个被誉为“北钱(钟书)南饶(宗颐)”学界泰斗的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确实是潮州的骄傲。

7. 简介饶宗颐故事

  香港特首曾荫权说:国学大师饶宗颐以旷世之才,文通六国,学富五车,堪为一代鸿儒。
  
  文化部前副部长郑欣淼说:饶公继承了我们传统文化最精致典雅的一部分。他研究之广、学问之深,古今一人而已。
  
  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说:近年来,国内出现各式各样的大师,而我季羡林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著名语言学家许嘉璐说:中华文化什么样子?就饶公这样!饶公是中华传统文化呈现于20世纪的最好典型。我可以说:50年之内,不会再出第二个饶宗颐!
  
  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说:饶宗颐先生治学,与世俗迥然不同。数十年间,著述逾千万字,于学术文化,中西古今,无不会融通贯,得其窍要,及前沿之地位,开风气之先声,为海内外同知共仰。2003年辑成出版的《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论文集》,煌煌二十巨册,洵非一般学人所能臆想。
  
  作为一个学者能得到如此的评价,已经独步当代了。即便用再多的语言已属多余,我不想多费口舌再讨论饶宗颐的学术成就,在这里,我只想谈一谈饶宗颐的书写与笔墨情怀,让我们从日常书写走进饶宗颐的世界。
  
  渊源有自、师古有道
  
  饶氏家族是近代潮州首富,书香门第,少年饶宗颐就是在自家的藏书楼“天啸楼”中打下了学问的根基,同时也打下了书画的坚实基础。他幼年即从唐人欧阳询及颜真卿之楷书及宋人行草人手。现在其潮洲故居壁上,仍存有他13岁时以欧体楷书所写对联,笔力刚健,不似幼年人之作。他的梨俱室还藏有他20多岁所书的扇面,也是典型欧体行书,他的早年学书经历似乎跟常人无异,但表现出的天赋则大异常人。
  
  大概10岁左右,饶宗颐跟他的伯父习画,后又经杨艳启蒙,杨艳的父亲杨国崧是任伯年好友,家中有很多任氏作品。饶宗颐跟随杨艳勾勒任伯年的人物,奠下了他在人物画上基础,杨艳先生本人的花卉亦近海上任伯年、吴昌硕。山水则带一点闽派作风,这是当时一般在潮州地区画家的常见风格。
  
  毫无疑问,饶宗颐的学书之路跟别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发端于童子功且渊源有自。从资料来看,饶宗颐在绘画上似有名师指点,于书法一途,则没有大师指导,但常规的系统书写为他以后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尤其是在结体上,这对他以后的书写之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当然,饶宗颐的童子功不只是书画,兼有大量的阅读,“天啸楼”的富有,滋养了这位后来的国学大师,也孕育了这位书画家的艺术情怀。
  
  饶宗颐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及转化能力。他的书法能够神追古人又极具个性。他曾对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等北碑,及唐欧阳询化度寺碑,深入研习其笔法,之后他广阅众碑之余,偶然涉笔写其他北碑与唐碑,皆能写得形神俱似而又匠心独运。他写金冬心漆书,参入了爨宝子,汉简隶体写得比金冬心还要灵动,他的隶书,扎根汉碑而广参汉镜铭、砖文、木简,同时吸收了清代隶书的意趣,既沉雄刚健,又生动有趣。行草方面,师法古人,自上而下,博精约取。篆书则广泛吸收古文字修养,独具特色。在工具的选择上,饶宗颐善用茅龙笔,且扩展其功能。亦书亦画,各体皆能,其成就远远超越茅龙笔书法的创始人理学大家陈白沙先生。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级作家雷铎在《旷世奇才大宗师》一文中说:“以我之见,先生之游艺,比诸治学,近其趣而异果,殊其途而同归。其游于艺也,发轫乎未冠之岁,而成就于知命之年。其沉潜久兮,其成就高兮,其题材广兮,其风格丰兮,其韵味隽永兮。先前,画论家把中国画分为‘画入画’和‘文入画’,我以为,饶先生的独创,使中国画的风格又多了一种,姑命之为‘学者画’,即诗人的才情更加上学者的。”这一段揭示出饶宗颐的读书和书画途径,并对其成就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饶宗颐的书法绘画是属于无意于佳、水到渠成的至高境界,非今天我辈的功利心态可比。这对当代书画的发展有一定的启发。 博采众长、大成焕彩
  
  无论是在学术史上还是艺术史上,大学问家或者大艺术家常常是博学的通才,饶宗颐也不例外。
  
  饶宗颐的书法得益于他在书画上的博、厚、通。
  
  在学习古人上,饶宗颐博学诸家,转益多师,楷书除上述诸家外,更取法瘗鹤铭、张猛龙碑、爨宝子碑及龙门造像。章草取法简而参以急就章。行草好唐怀素与宋黄山谷、米南宫。隶书取径张迁碑、石门颂及开通褒斜石刻,而参入清人意趣,篆书于天发神谶碑,浸淫至深。正是在广博的学习和积累过程中,其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其书法视野得到开拓,其书法学养得以丰厚。其学书过程不仅遍临经典,而且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并且留下了精辟的理论,为后人提供了更多的营养。饶宗颐的“学书十要”对书法技法、学书的路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发人深省。饶宗颐的厚还得益于他的学术研究。他对甲骨学、敦煌学、简帛学这三个近世显学,钻研极深,故于甲骨、楚帛书、侯马盟书、流沙坠简等出土古物上文字、涵咏体会,能以其坚劲线条及浓厚个人气质之结体,写出这些古文字。所谓通,就是打通书法技巧、贯通书学之理,借鉴学术之理。饶宗颐把书写的经验、学术的积累,人生的涵咏汇聚成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思考,幻化成笔下的文字,泄性情于毫端、凝睿智于笔墨,表现出卓然超人的书法境界。
  
  饶宗颐在通达方面,汇集大成,独树一帜,表现出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学术方面,饶宗颐总是独辟蹊径、知难而进,不畏险途,勇于探索,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创新精神,才成就了饶宗颐在众多学术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贡献,也正是这样一种精神,才使得饶宗颐的书画不染时风,独树一帜。也正是这样一种坚韧精神,才造就了一位长寿国学大师。
  
  黄苗子曾赞饶公“‘落笔便高’,笔笔有书卷气。又因其才学过人,胸纳浩然气,笔起快哉风,山水花卉各有特创,尤以佛教人物白画与张大千氏同誉,公以正养气,以奇治学,奇正相生,研究学术而登象牙之塔,作书画则成一家面目,尺幅而藏大千,书画相成,合璧生辉,故有‘旷世奇才’之誉,堪称当代学苑宗师、艺林大匠焉。”
  
  陈传席赞曰:“思翁有云:‘一一毫端百卷书。’今之书人,唯饶公宗颐有之,馀之自称书家者,实书界之皂隶也。
  
  饶公者,吾国当代硕学之儒也,文学、史学、哲学、宗教、诗词,无一不通,书法乃馀事耳。然余每见其大字,如骠拥千骑,凭陵大漠,似鹏陟南溟,水击三千;而小字,则浑厚中饶其逋峭,苍莽中见其娟妍。清人金冬心之后,鲜有能之者也。”
  
  所谓名至实归,用在饶宗颐身上最为允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代学术以及书画翘楚,乃饶宗颐也。
  
  学富五车、书写性情
  
  饶宗颐是一座伟岸的山,是一片深邃的海,他的才情和他的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使得他变得越老越丰厚。从他弱冠之年续编其父饶锷《潮州艺文志》开始,在他人生的每一阶段都开出繁盛的学术之花,泽惠后人。这不仅是历史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学术的营养使其生命之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并经年常青,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吾辈怎能不感叹于其间的奥妙,又怎能不高山仰之,鞭策自砺。
  
  饶宗颐之所以能够在学术和书画上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认为有两点非常重要,一是他有一颗童心——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他自己曾经表述过,他孜孜以求的学术之路其实都是在玩,看似轻松幽默的话语包含了他的达观和童真,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探索精神,没有这份童真就没有他的独特的书画艺术。另外一点是他的书写情怀,所谓书写情怀,就是生活之闲暇可以以书画以寄情,生活之沧桑可以以书画以移情,生活之劳碌可以以书画以悦情。
  
  饶宗颐的书法没有时代的躁,也没有书生的弱。能达到力能扛鼎,也能做到举重若轻。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非凡人所能体察。通过其书法作品,我们可以想见,一个精神矍铄的老者,温文尔雅而不失博大气魄,气度不凡而又持之有度。其用笔碑帖兼融,方圆并举,其写意快慢自如,书写性灵,表现出极强的自信和童真的天趣,不为时风、不为名利,只是纯粹的书写。这才是书写的最高境界。
  
  饶宗颐是“当今集学术和艺术于一身的一代英才”,他的书画艺术秉承了中国明清以来文人书画的优秀传统,充满“士夫气”,是当今社会难得的“学者型”书画艺术家,他的山水画写生和人物白描,独具一格。他的国画题材广涉山水、人物、花鸟,有传统流派的摹仿,有世界各国的风光写生,更有自成风格的创作。书法方面,植根于古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各家豪纵韵趣,隶书兼采众家,自成一格,真草隶篆皆得心应手,从大幅中堂、屏条、对联到方寸空间小品,风格多样,而沁人心扉的书卷气息洋溢于每件作品之中,是名副其实的文人书画。
  
  饶宗颐是一个书画大家,但是他并没有像今天的许多人去孜孜以求于技法,他是用心灵和性情去写、去画,他曾戏谑说:我是一个做学问的人,后来(混充)变成一个艺术家……我说的学问是艺术的基础,学问是艺术的资料。就这一点来说,书画家没有学养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书画家,而历史上的杰出书画家无不是如此。
  
  饶宗颐的学术滋养了他的书画成就,他的书写也成就了他的长寿生涯,他对书画延年既是一个实践者,也是一个倡导者。1994年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在香港大学制作“天涯共此时——神州掠影:中国书法艺术与养生之道”时,饶宗颐为高尚仁教授即席挥毫:“春暖观龙变,秋高听鹿鸣”,对高尚仁以现代科学方法和观点来探讨书法治疗给与了极高的评价。
  
  2003年8月底,饶公患上了轻度中风,他的右手偏瘫,不能提笔。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主任郑炜民博士去看望他,饶宗颐跟郑炜民说:“炜民,我将用左手写字画画,学高凤翰一样。”当时饶公已经用左手执笔,练习写字。到2003年12月24日,饶公来学术馆,走进他的画室内,开始画画;他已经用右手执笔绘画的,很快就画成一幅《灵鬻山图》,这幅画的题字则是大约半年后才加写上去的。饶公先左手,后右手,凭着顽强的毅力和执著恢复了左手的功能,重新利用他的智慧的手书写性情,挥洒人生,他的书画情怀和书写实践验证了书画延年益寿的功能。
  
  当代著名的评论家陈传席曾经这样评价:“清季以降,吾国善书者,吴昌硕、徐悲鸿、于右任、谢无量之后,吾独知有饶公,馀子不足道也。然吴书雄健浑厚,徐书沉雄宽博,于书醇朴圆融,谢书雅宜清新,而饶公之书,劲瘦清绝,笔沉墨实,独绝于今。其工处在拙,其妙处在生,其奇处在涩,其胜人处在精气内敛,下笔有斩钉之力,落墨有浇铁之慨,骨劲力沉,翰飞戾天,至于神明焕发,意态随出,顾非书入三味者,不能造此也。”
  
  这个评论会让很多人不舒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书法家如果没有学养和人格作为支撑,注定不会受到世人的崇敬和瞻仰。
  
  饶宗颐就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

简介饶宗颐故事

8. 国学大师饶宗颐简介资料

饶宗颐,1917年8月9日。生于广东潮州市潮安县。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饶先生的12世祖仕宝公开始到潮州城卖客家豆腐,之后慢慢地发展起来。到了饶先生这一代,已是饶氏19世。 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领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文、敦煌学、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饶宗颐家中“天啸楼”藏书达十余万卷,为当时粤东最富盛名的藏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