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最经典语录

2024-05-17 01:53

1. 达摩祖师最经典语录

 语录指一个人的说话记录,一般用于正式文体,通常为了说明一段时间内某人的所说句子和语言特征等。现指能引起共鸣的、发人深省,有一定传播力的名人之言、网民言论、社会事件所产生的新词条。以下是我整理的,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达摩祖师最经典语录1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
   6、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8、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9、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10、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11、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
   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13、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14、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15、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16、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17、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
   18、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19、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20、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心神向寂,无色无形;
   睹之不见,听之无声;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达摩祖师最经典语录2   1、国王赐法师宝珠以报救命之恩,法师问:请问三位太子,这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颗明珠更珍贵呢?
   大王子:这颗明珠能照亮世上万物,世上也没有其他宝物可与之相比,只有法师之德行才配拥有此物!
   二王子:我想说的都被王兄说了。
   三王子:宝珠之光只照耀他人不能自照,我认为世上最宝贵的是智光。
   二王子:什么是智光?
   三王子:智光就是智慧之光,不但可以照明人的内心,更可辨别是非。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无相?
   三王子:诸物之中,不起无相。
   法师:诸物之中,何物最高?
   三王子:诸物之中,人我最高!
   法师;何物最大?
   三王子:法性最大!
   2、师弟:大师兄,那不是天竺(印度)僧人吗?
   大师兄:哼!我跟你们说,在污泥之中长出清洁的莲花,你们只可采妙莲之洁净,绝不可取污泥之混浊。
   师弟:想不到师兄随口就能悟道,生于污泥之莲花也可取,舍其繁絮,取其精髓,妙哉!妙哉!
   达摩祖师: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污泥能生莲,也是好泥土。
   师弟:什么?污泥也有可取之处?
   大师兄:照大师所言,那凡事岂不是没有定论!坏的东西也有可取之处。
   达摩祖师:没好没坏,因人而异。
   小师弟在一旁惊叫明白了,大师兄握起拳头要打他时
   达摩祖师:你现在是手握成拳,还是拳握成手呢?
   师弟:这道理等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呀!
   师兄弟们在一起议论是徒工我有鸡还是先有蛋……
   达摩祖师:没有先后,两者都对,要视乎造化而定。
   另一位师兄:啊!我明白了。大师之言,一切随缘不要执着,普通人随缘即变,得道者随缘不变。
   大师兄:说来说去,模棱两可,我不明白。
   达摩祖师:你最好能先去找一个令你明白的人
   大师兄:说了半天,我看那个人就是你。
   达摩祖师:不是我,而是你自己!
   大师兄:大师,你也算了悟了的人,那么我请问你死后向何处去呢?
   达摩祖师:不知道。
   大师兄冷笑道:你也有不知道的!
   达摩祖师:因为我还没有死。
   3、大师兄:入了静室不能说话啊!
   众师弟:是,师兄。
   突然一阵风将油灯吹灭了……
   一位师弟叫道:啊!油灯灭了。
   另一位师弟接着说:你为什么说话?
   大师兄急忙叫道:我们不能说话。
   还有一位小师弟得意地说: 只有我没有说话。
   此时达摩祖师在桌上磨着瓦。
   小师弟问道:大师在做什么?
   小师弟:我们在坐禅成佛呀!
   达摩祖师:我磨瓦成镜。
   大师兄:磨瓦岂能成镜?
   达摩祖师:既然瓦不能磨成镜,那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另一位师弟问道:那怎样才能成佛呢?
   达摩祖师:要知道佛并无一定的形态,而禅也并非坐或卧,你们只知道打坐而不知道为何打坐,这样便永远不见大道。
   小师弟又问道:那怎样做才能见大道呢?
   达摩祖师:从根本上修!
   小师弟:什么是根本?
   达摩祖师:心为根本!罪从心生,还从心灭,一切善恶,皆从心生。如果连这个道理都想不通,只在表面上下功夫,徒然浪费时间。
   4、梁:风吹铃动啊!
   达摩祖师:依我看是皇上的心在动吧。
   梁:大师所言极有道理,不枉朕跟你相见一场。
   达摩祖师:贫僧身在远方,早闻梁朝君主有菩萨皇帝之称。我遂航海而来也是为了广传佛法。
   梁:你来得真好。自朕登基以来,修佛寺、造佛像、抄写经卷、供养僧侣无数,敢问大师,朕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无功无德。这好比随形的影子。说是有,实际上却是没有。
   梁:那么做什么样的事,才算有功德呢?
   达摩祖师:洁净圆满的得道者,才算有。但这种功德世上是求不到的。
   梁:请问大师,这世上有没有佛?
   达摩祖师:没有。
   梁:身为僧人你可知你自己是谁吗?
   达摩祖师:不知道。
   梁:真是话不投机,来人,送客。
   6、达摩祖师:你跪在雪中三天三夜,有何所求?
   慧可:请求大师为我安心。
   达摩祖师:你心有不安?
   慧可:我虽致力求道,但总有不安之时。
   达摩祖师:那将心拿来,我为你安。
   慧可:我怎么找不到那颗不安的心了呢?
   达摩祖师:我已经将你的`心安好了。
   慧可:求大师收我为徒。
   达摩祖师:你向我求法,为何不先省悟自己?
   慧可:???!
   达摩祖师: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
   就在此时慧可将自己的一只手臂断除了……
   达摩祖师:你竟有断臂求法之决心,那还有何不可呢!现赐你法号为慧可。
   7、达摩祖师:师兄弟们,你们身体虚弱,在我离开之前将传授你们一些煅炼筋骨之法,以收强身健体之效,武功和文字都是一样的,有动态和静态一面,其实我们日常生活的表现,如吃饭、睡觉也离不开这个范围。你们欲想参悟禅机,只要用心观察,一举手一投足也有其禅意存在。
   8、达摩祖师:我即将西返天竺(印度),你们把自己所学的心得说来听听。
   徒一:文字在阐明佛法真谛,不可执着文字,但也不可舍离文字,始能得道受用。
   达摩祖师:你只得到我的皮而已。
   徒二:据我了解,好像庆喜见了阿舍佛国,一见之后便了悟真相,忽然开朗,便不需再见。
   达摩祖师:你所体会的比道副多些,但只能得到我的肉。
   徒三:地水火风皆是空,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也非实有,而我所见却无一法存在!
   达摩祖师:你也只是得到我的骨而已。慧可,你呢?
   慧可在达摩祖师面前三叩拜,未语。
   达摩祖师:就是这样,你总算得到我的髓。
   徒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达摩祖师:我现将衣钵传给你作为传法信物,你就是禅宗二祖。在我过世二百年之后,衣钵传至六祖,便不需要再传。因为在那个时候禅宗法门已传遍各地。不过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所以,你不可轻视执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间,都会弃恶从善!这四卷楞迦经是佛祖的最高法要,可以用来开悟世人,现在一并交给你,你听着: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祖师最经典语录

2. 达摩经典禅语

达摩经典禅语
                   
   导语:菩提达摩(Bodhidharma)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12、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1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14、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 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
 
   15、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16、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17、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18、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9、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20、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21、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22、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2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24、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5、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

3. 达摩祖师的经典句子

达摩祖师的经典句子如下: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
6、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8、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9、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10、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达摩祖师的经典句子

4. 达摩大师经典佛语语录

 达摩大师经典佛语语录
                         菩提达摩是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天竺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达摩大师的经典佛语语录,欢迎大家的阅读。
    
           1、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2、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3、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
         4、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
         5、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6、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
         7、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
         8、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
         9、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
         10、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11、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
         12、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
         1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
         14、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15、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
         16、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
         17、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
         18、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
         19、若未悟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
         20、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
         21、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
         22、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3、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
         24、成佛须是见性。
         25、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
         26、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
         27、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
         28、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
         29、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
         30、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
         31、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
         32、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
         33、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解。
         34、本心常现前。
         35、既若不别,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36、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
         37、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 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 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
         38、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
         39、名虽不同,体即是一。
         40、一切时中但有语言道断,即是自心。
         41、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2、色无尽是自心,心识善能分别一切,乃至施为运用,皆是智慧。
         43、心无形相,智慧亦无尽。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复然。
         44、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诸佛心。
         45、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都无定实,幻无定相。是无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46、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47、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48、道本无言,言说是妄。
         49、动而无所动,终日去来而未曾去,终日见而未曾见,终日哮而未曾哮,终日闻而未曾闻,终日知而未曾知,终日喜而未曾喜,终日行而未曾行,终日住而未曾住。
         50、恶业即得苦报,善业即有善报。
         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
         偈曰:
         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
         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

5. 达摩经典典故

  达摩在北魏时,曾在洛阳、嵩等地传授禅教。那关于达摩有什么  典故  ?下面是我带来的达摩经典典故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达摩经典典故一:达摩东来   
      有一天,达摩向他的师傅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说:“你应该去震旦(即中国)”。又说:“你到震旦以后,不要住在南方,那里的君主喜好功业,不能领悟佛理”。   达摩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到中国以后搜索,广州刺史得知此事,急忙禀报金陵,梁武帝萧衍立即派使臣把达摩接到京都,为其接风洗尘,宾客相待。
         达摩经典典故二:初见梁武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主张自我解脱。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达摩是禅宗大乘派,主张面壁静坐,普渡众生。由于他们的主张不同,每谈论起佛事,二人总是不投机。 ’武帝不能理解,这时达摩感到南京不是久留活动的地方,于是便告辞萧衍,渡江北上入魏。   记载这个  传说  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流传。以后,它便成为禅门众所周知的公案了。
         达摩经典典故三:神光讲法   
      中国有个高僧,名叫神光,是河南省荥阳县人。当时神光在南京雨花台讲经说法,当地群众称:“神光讲经,委婉动听,地生金莲,顽石点头”。围观听讲的人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达摩离开梁武帝北上,路过雨花台,见到神光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就顺便挤在人群中,侧耳倾听。达摩听讲,听到有些地方点点头,听到有些地方摇摇头。点头表示赞同神光讲的观点,摇头表示对神光讲的观点不赞同。神光在讲解中,发现达摩摇头,认为这是对自己的最大不尊,便问达摩:“你为什么摇头?”对佛学的认识二人因有分歧意见,达摩便主动让步,离开雨花台渡江北上去了。
         达摩经典典故四:一苇渡江   
      达摩离神光去后,听讲的群众有人对神光说:“刚才那个人你知道他是谁?他就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精通佛法,学识渊博。”神光听了以后,感到惭愧之极,师父到了跟前,刚才自己太没礼貌了。于是他就赶快追达摩,赔礼道歉。达摩在前边走,神光在后面紧追,一直追到长江岸。达摩急着过江,停立江岸,只见水域茫茫即没有桥,也没有船,连个人影也不见。这怎么过江呢?达摩十分焦虑。谁知“天无绝人之路”。正在这无可奈何之际,达摩突然发现岸边不远的地方坐着一个老太太,身边放了一捆苇草,看样子好像也是在等船过江。达摩暗自盘算:这位若大的年纪,为何孤苦伶仃,无人护送照料?也罢!只好向她老人家求助了。于是他迈步走上前去,恭恭敬敬地向老人施了一礼,说道:“老菩萨,我要过江,怎奈无船,请您老人家化棵芦苇给我,以便代步。”   老人抬起头来,仔细地端详达摩。见他两只突鼓的眼睛炯炯有神,满脸络腮胡子,卷曲盘旋,身材魁梧,举止坦然,形象端壮,仪表非凡。老人暗自点头称许,随顺手抽出一根芦苇与达摩。达摩双手接过芦苇,向老人告谢而去,及至江边,他把芦苇放在江面上,只见一朵芦苇花,昂首高扬,五片芦叶,平展伸开,达摩双脚踏于芦苇之上,飘飘然渡过了长江。   神光不顾疲劳,尾追达摩,及到江边,看到达摩一苇渡江,就气急败坏地跑到老人面前不问青红皂白,抱起老人身边一捆芦苇,扑通一听,扔到水中,双脚跳上芦苇捆子,匆忙过江。谁知说也奇怪,这捆芦苇不但不向前行进,反而很快沉入水中。神光见势不妙,急忙涉水而出,险些溺入水中。神光带着浑身泥水,冲向老人,轻听责问:“你给他一根芦苇就渡过江,我拿你一捆芦苇为什么还过不去呢?”   老人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地答道:“他是化我的芦苇,助人有份;你是抢我的芦苇,物各有缘,无缘无故,岂能相助?”老人说罢,转瞬间悠然不见,浩瀚的江面上空无一人。这时神光自知有失,惭叹不已,呼天不灵,呼地不应,悲凄非常,懊悔而归。
         达摩的经典  故事  :少林禅缘   
      达摩过江以后,手持禅仗,信步而行,见山朝拜,遇寺坐禅,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到达了嵩山少林寺。达摩看到这里群山环抱,森林茂密,山色秀丽,环境清幽,佛业兴旺,谈吐吻洽。心想,这真是一块难得的佛门净土。于是,他就把少林寺作为他落迹传教的道场。广集僧徒,首传禅宗。自此以后,达摩便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现在少林寺碑廊里还有达摩一苇渡江图像碑。
   
      古人有诗赞日:
   
      路行跨水复逢着,独自凄凄暗渡江。
   
      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
   
      达摩抵魏,游嵩山少林寺,在那里独自修习禅定,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有道育、 达摩画像
   
      慧可二沙门礼见达摩,并亲近和供养四、五年。达摩感觉他们真诚,传授以衣法。又把四卷《楞伽经》授与慧可说︰‘我看中国人的根器于此经最为相宜,你能依此而行,即能出离世间。
   
      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达摩逐渐成为传说式的人物。首先是传说达摩到金陵(今南京)时和梁武帝的问答。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载这个传说的最古文献是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774年间撰)和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后来禅宗著名的《碧岩录》把它作为第一则‘颂古’。
         关于达摩的  其它  传说   
      达摩晚年的  事迹  ,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但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嵚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
   
      达摩到中国,正是当时的北魏时期。有一名国师菩提流支,很嫉妒达摩,多次加害都没有成功。他叫人在达摩的饭菜里下毒,达摩知道有毒,照吃不误。吃完后就从口中吐出一条毒蛇来。直到有一天,达摩祖师已经确立慧可为佛法的继承人,他才决定圆寂。
   
      只履西归
   
      就在菩提流支第七次下毒害达摩,达摩才被毒死。他的弟子们将他用棺木安葬了。
   
      也就在这一天,北魏的一个去西域的使臣宋云,走到葱岭一带,遇到达摩祖师,还与他问话:“大师,您将法传给谁了?”
   
      达摩祖师说:“你以后会知道的。我要回印度去了。”又脱下自己的一只鞋给宋云说:“你快点回去吧,你们的国王今天会死去。”   宋云回来后谈起此事,不相信达摩已死。于是众人打开棺木一看,里面只有一只鞋子。有人说,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的时候已经有一百五十岁。
   
      葬身之处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  文化  圣地。 据清朝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 空相寺是禅宗初祖菩提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少林寺传法慧可之后,即到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南朝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东魏使臣于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达摩大师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相寺”。
   
      广州圣迹  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头,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一小块“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建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传为达摩所建。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内有达摩“洗钵泉”,俗称“达摩井”。
   
      南京胜迹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传为达摩祖师在此听主持神光讲法,摇头不以为然,神光诧异,后追随至少室山,雪中断臂求法,终成禅宗二祖慧可。 南京长江边上的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既达摩从此处“一苇渡江”处; 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为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历朝历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复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遗址,为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一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迹,作为禅宗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该寺现正在重建中。
       
    猜你喜欢:
   
    1. 达摩克利斯剑的故事 
   
    2. 关于伟人诚实的故事 
   
    3. 佛教的经典小故事 
   
    4. 凯鲁亚克小说《达摩流浪者》经典语录 
   
    5. 简短名人的成长故事

达摩经典典故

6. 达摩经典语录

 菩提达摩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下面是达摩经典语录,请参考!
   达摩经典语录1   1、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
   2、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3、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痴为无,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4、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5、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
   6、佛者觉也,所谓觉察身心,勿令起恶;念者忆也,所谓忆持戒行不忘,精进勤了。
   7、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人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见与。甘心忍受,都无怨诉。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本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怨进道,是故说言报怨行。
   8、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心,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
   9、世人长迷,处处贪着,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于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则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
   10、迷时人逐法,解时法逐人。解时识摄色,迷时色摄识。但有心分别计较自心现量者,悉皆是梦;若识心寂灭,无一切念处,是名正觉。
   11、见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计作有;见一切法无,无不自无,自心计作无;乃至一切法亦如是,并是自心计作有,自心计作无。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见己之法王,即得解脱。
   12、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废,故非无。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无。
   1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14、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离生死,出般涅槃。心无去来,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诸佛入涅槃者,为在无妄想处;菩萨入道场者,即是无烦恼处。空 闲处者,即是无贪嗔痴也。贪为欲界,嗔为,痴为无。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灭,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灭,万法有无,皆由一心。
   15、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
   16、夫修道者,身灭道成,亦如甲折树。生此业报身,念念无常,无一定法,但随念修之;亦不得厌生死,亦不得爱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则生证有余涅槃,死入无生法忍。
   17、眼见色时不染于色,耳闻声时不染于声,皆解脱也。眼不着色,眼为禅门;耳不着声,耳为禅门。总而言之,见色性者常解脱,见色相者常系缚。不为烦恼所系缚者,即名解脱,更无别解脱。善观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与心俱清净。
   18、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
   19、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
   20、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犹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
   21、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
   22、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出期时。
   23、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
   24、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即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25、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直见本性,名之为禅。若不见本性,即非禅也。
   26、僧自西天而来,要去往东土大唐取经之地。
   27、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达摩经典语录2   1、夫至理无言,要假言而显理。大道无相,为接鹿而见形。
   2、既见闻觉知还是无心,能知无心。
   3、我虽无心,能见能闻能觉能知。
   4、只是见闻觉知,即是无心。
   5、假如见终日见,由为无见,见亦无心。闻终日闻,由为无闻,闻亦无心。觉终日觉,由为无觉,觉亦无心。知终日知,由为无知,知亦无心。终日造作,作亦无作,作亦无心。
   6、如是三处推求觅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处求觅,亦不可得,当知即是无心。
   7、众生迷妄,於无心中而妄生心,造种种业,妄执为有。
   8、於无心中,妄执有心,造种种业,而实无不轮回六趣。
   9、如是众生,若遇大善知识,教令坐禅,觉悟无心,一切业障尽皆销灭,生死即断。
   10、定是无心,只为众生,妄执有心,即有一切烦恼生死,菩提涅盘。
   11、若觉无心,即无一切烦恼生死涅盘。是故如来为有心者说有生死。菩提对烦恼得名,涅盘对生死得名,此皆对治之法。
   12、当知有心,即一切有,无心一切无。
   13、虽复无心,自然出种种妙法教化众生。
   14、虽复无心,善能觉了诸法实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应用无妨。
   15、虽复无心,自然能作种种变现,而我无心,亦复如是。
   16、但於一切事上觉了,无心即是修行,更不别有修行。故知无心即一切,寂灭即无心也。
   17、始知心外无物,物外无心,举止动用皆得自在,断诸疑网,更无挂碍,即起作礼,而铭无心。
   18、若无心可得,即烦恼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盘亦不可得。
   19、夫无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无心也。
   20、无有少法可得,诸佛如来但以不可得而得。

7. 达摩经典禅句有哪些?

1、佛者觉也;人有觉心,得菩提道,故名为佛。
2、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是知有相,是无相之相。
3、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

4、贪嗔痴是。返贪嗔痴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5、然贪嗔痴亦无实性,但据众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见贪嗔痴性即是佛性,贪嗔痴外更无别有佛性。
6、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萨所行之处,无所不乘,亦无所乘,终日乘未尝乘,此为佛乘。

达摩经典禅句有哪些?

8. 达摩面壁悟出的四句话是什么?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外息诸缘”是指宇宙、天地客观一切人事物的存在都予以超越。
“内心无喘”就是在气住脉停、脉停气住中导致的轻安,内触妙乐、常光现前,这是大菩萨和佛的境界。人的本身本来就有这种境界,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证道后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达摩面壁九年悟出来了东土禅宗。
北魏孝昌三年,达摩抵达少林寺,达摩抵达少林寺后便在少林寺旁不远的嵩山西麓五乳峰的中峰上部、离绝顶不远的一孔天然石洞中面壁九年。
他就在这个石洞里,面对石壁,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两腿曲盘,两手作弥陀印,双目下视,五心朝天入定。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作一些径行活动,锻炼一下身体,待倦怠恢复后,又是坐禅入定。就这样进行了长达九年的修性坐禅。
最终悟出了一样能让中原人们接受的佛法:东土禅宗,也就是说禅宗不需要言语文字来阐述,只要了解自己的心性,就可以悟道成佛。所以有些大师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也毫不妨碍成为大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