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的航天发展走过了怎么样的历程?

2024-05-01 15:18

1.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的航天发展走过了怎么样的历程?

泼点冷水,神州飞船的成功的确鼓舞了全国人民。 

但是,要看到我们的航天技术进步并不是飞快,载人航天技术最大的技术难题其实在七十年代就已经解决,但因当时国力有限而停止发展。 

今天神州飞船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赖了过去的成果,而现在更多的是在可靠性,人员生存性等方面进行了发展。神州一号到六号也不过是出于安全和稳妥逐渐增加了载人数量。过去的两弹一星为我们国家的和平发展和国际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现在的航天技术方面仍然存在着吃老本的现象。 

其实如果当时国家不是处在一个动荡的年代,有可能二三十前我们的飞船已经上天了。 

现在,我们的航天技术于美国,俄罗斯,欧洲等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很多重要的技术难题仍然制约着中国航天的发展。其实航天技术方面的差距甚至比其它很多方面的差距都要大。 

如果我们的新型大推力火箭正式投入使用,嫦娥计划的顺利完成才真正意味着我们的新时代航天技术取得了新的飞跃。 

不要被眼前的“繁荣”迷惑了眼睛甚至心,只有塌下心来做才会有未来,而不是现在的浮躁。(一个身在航天普通一员的期望)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中国的航天发展走过了怎么样的历程?

2. 材料一:中国航天发展的里程碑:(1)东方红一号——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青铜时代)(2)神州五号——载

    (1)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稳定,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获得了巨大的突破,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建国以来,科教兴国战略,“863”计划等文化思想的引领,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④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养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的发展、教育方式的变革,为观念的更新、技术的进步、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条件,也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共同精神内涵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为基本内容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3)要让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具体要求是: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高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求青年人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3. 从“东方红”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到“神舟五号”载人归来,再到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辉煌对接,中

    (1)①我国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②我国科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③我国在航空航天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等。(言之有理即可给)(2)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纵观我国科技发展的轨迹,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经济的深刻变革和我国社会的巨大进步。③有利于提高我国生产力水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④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3)①多读书,读好书。②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要有创新意识,善于观察、敢于质疑。④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的活动。⑤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⑥参观科技馆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从“东方红”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到“神舟五号”载人归来,再到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辉煌对接,中

4. .2007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由“长征二号巨大推力火箭成功送上太空,标志着中国的航天技术揭开了

答案:
1、质量不变,仍具有惯性
依据:质量与位置无关,惯性由质量决定。

2、受力作用
依据: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飞船做曲线运动,运动状态一直改变,说明受力了。

力学知识:
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历程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飞行时间:21小时11分/14圈 1.飞船系统试验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组成。轨道舱是航天员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返回舱是飞船的指挥控制中心,航天员乘坐其上天和返回地面。推进舱也称动力舱,为飞船在轨飞行和返回时提供能源和动力。参加试验任务的有结构与机构、热控、电源、制导导航与控制、数据管理、推进、测控通信、回收着陆、环控生保等九个分系统。飞船三舱总长8米,圆柱段直径2.5米,锥段最大直径2.8米,总质量为7755千克,返回舱采用普通圆伞和着陆缓冲发动机陆地软着陆,主伞面积1200平方米,着陆速度不大于3.5米/秒。2.火箭系统发射神舟一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是我国为载人航天工程而研制的新型捆绑式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基础上研制的以发射载人飞船为主要目的的运载火箭。为适应载人航天高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长征二号F”火箭除对箭体结构、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等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外,还增加了逃逸救生和故障检测处理分系统等,以提高载人航天的安全性。“长征二号F”的主要构型为芯级捆绑四个助推器,芯一级、二级直径3.35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8米,逃逸塔最大直径为2米,全箭总长58.343米。采用常规推进剂,燃烧剂为偏二甲肼,氧化剂为四氧化二氮。火箭加注后质量约480吨。起飞推力600吨。3.发射场系统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主要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等组成。采用“在总装厂房垂直总装、垂直测试、箭船组合体在活动发射平台上垂直整体运输”及在测发楼对发射工位上的火箭进行远距离(1.5千米)测试发控的全新发射模式。这是此次任务中的一大技术亮点。4.测控通信系统载人航天测控网是以S波段统一测控系统(采用国际标准体制)为主的陆海基测控网,可国际联网。参加任务的有3个中心、11个地面站和4艘远望号测量船。各中心、测控站(船)通过通信网有机结合、协调工作,共同完成对火箭和飞船的测控任务。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我国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火箭上升段的测控任务由东风、兴县、渭南和青岛站完成,东风指控中心指挥。运行段的测控任务由东风、渭南、青岛、厦门、喀什、卡拉奇、和田、南非HBK及4艘测量船完成,返回段由远三、HBK、和田、东风副场站、主着陆场站完成,均由北京航天指控中心统一指挥,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作计算备份。5.着陆场系统主着陆场位于我国内蒙中部二连浩特以南阿木古朗草原,负责在飞船返回时的跟踪、搜索和回收。参加搜索回收的设备有直升机和特种车辆。6.航天员和飞船应用系统航天员系统和飞船应用系统部分装船产品参加本次任务开机工作,另一部分装船产品不开机工作,但也将经受真实的空间环境和力学环境的考验。 1999年11月20日北京时间凌晨6时30分3.5秒,“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载着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火箭起飞后飞行111秒逃逸塔分离,123秒四个助推器分离,155秒一二级分离,197秒整流罩分离,454秒二级关机,569秒二级游机关机,572.5秒船箭分离后,飞船在青岛西南部海洋上空入轨。发射段“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各级飞行正常,地面测控正确,北京中心入轨十分钟后的计算结果表明,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轨道倾角为42.564度、近地点高度200.04千米、远地点348.715千米,轨道周期5391.437秒。飞船入轨后,北京中心对飞船工况进行了监视,遥测数据表明,飞船建立轨道飞行姿态正确,太阳电池帆板展开正常并准确捕获太阳,飞船工作正常。运行段飞行第3圈时,北京中心计算并通过喀什站向飞船注入了试喷控制参数。飞行第5圈经过太平洋远二测量船上空时,飞船发动机试喷成功。北京中心根据试喷后的外测数据进行了控后轨道改进及返回参数和控制量计算。飞船控制分系统根据发射段、试喷过程及前10圈对陀螺工程遥测参数的监视,确认陀螺工作正常,飞船第15圈采用升力式返回。飞船第13圈在经过渭南、青岛上空时,两地面站进行返回控制数据注入没有成功。北京中心根据实际情况,马上通知在大西洋的远三测量船,准备14圈飞船进入其测控区时进行数据注入。远三测量船及时捕获飞船并注入成功。飞船在轨运行第14圈,于21日凌晨2点53分在南大西洋远三测量船上空准时进行第一次调姿,轨道舱与返回舱-推进舱联合体分离;然后进行第二次调姿并点火制动成功,准确进入返回轨道,在巴基斯坦南部卡拉奇站上空140千米高度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再入大气层。3点20分左右,直升机目视发现目标,地面电扫雷达于3点24分发现目标。返回舱降至10~8千米高度时,降落伞打开,离地约1.2米时缓冲火箭点火,返回舱于3点41分正常软着陆。地面搜索车辆在4点20分找到返回舱。实际落点距理论落点偏差12千米。 试验过程中,成功验证了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发射、测控通信、着陆回收等地面设施在内的整个工程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神舟一号飞船试验过程中,运载火箭和试验飞船性能良好、飞行正常、动作准确,主要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射场设施设备和“三垂”测发模式经受住了实战考核;新建的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工作协调,数据处理正确,指挥、控制无误;着陆场系统迅捷高效;载人航天发射组织指挥关系初步确立、运转正常。试验结果表明,第一次飞行试验的各项目的已经达到,实现了中央下达的“争八保九”目标,为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当然,由于是第一次飞行试验,因此与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相比尚有一些技术距离,例如:为提高航天员安全而增加的火箭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系统虽参加了任务,但不具备逃逸功能;飞船十三个分系统中有九个分系统全部参加试验,有效载荷、乘员、仪表照明三个分系统只是部分设备参加了试验,涉及航天员安全的应急救生分系统没有参加试验;航天员系统和飞船应用系统除个别设备参加试验外,绝大部分设备是工艺件,不加电工作;着陆场系统没有启用副场。本次试验的技术状态距无人飞船尚有一段距离,下步的主要技术工作是严格把好无人飞船正样技术状态,进一步完善各系统的技术方案。

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历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