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病因有什么因素?

2024-05-18 19:13

1. 中医的病因有什么因素?


中医的病因有什么因素?

2. 中医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中医对致病因素(病因)的认识,常常分为外因、内因。
外因有“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四季的主气,在正常规律时,没能影响到人体脏腑发病,这时称为“六气”。一旦六气“太过”或“不及”,打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发病,才称为六淫。六淫的发病,多具有季节性。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段里,有时六淫太过或不及,为何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其原因很简单:有的人抵抗力强,有的人抵抗力弱。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顾护“正气”的重要性。
内因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咋成了病因?这不奇怪,关键在于“适度”。七情过度,会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失调而为病。君不见:“林黛玉”长期忧愁过度,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咳血等症。其原因何在?中医七情理论认为,“忧思伤脾”之故;“范进”中举后欣喜若狂,出现神志错乱,这是因为“过喜伤心”。中医“心”的功能,是与神志有关的。成语不是有“心神不定”、“心神恍惚”么?
七情致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长期患病的人,如遇上不顺心的事,情绪不畅,病情就可能加重;素有高血压病史者,一旦恼怒,可能出现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喎邪(中风);而一个老病号某天遇上高兴的事,心情舒畅,病也减轻了几分!妇科病的月经不调,多数是由肝气不疏、气血不和引起,中医常用疏肝理气的“消遥散”治疗而奏效。心态平和是健康的保证,一个患者犹应明白此理。
中医的病因学说,除外因、内因以外,还有“不内不外因”,如饮食、劳倦、烧伤、烫伤、虫蛇伤等。(重楼)

3. 中医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中医对致病因素(病因)的认识,常常分为外因、内因。
外因有“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四季的主气,在正常规律时,没能影响到人体脏腑发病,这时称为“六气”。一旦六气“太过”或“不及”,打破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发病,才称为六淫。六淫的发病,多具有季节性。在同一区域、同一时段里,有时六淫太过或不及,为何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其原因很简单:有的人抵抗力强,有的人抵抗力弱。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此可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顾护“正气”的重要性。
内因有“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喜怒哀乐人之常情,咋成了病因?这不奇怪,关键在于“适度”。七情过度,会导致气血紊乱,脏腑失调而为病。君不见:“林黛玉”长期忧愁过度,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咳血等症。其原因何在?中医七情理论认为,“忧思伤脾”之故;“范进”中举后欣喜若狂,出现神志错乱,这是因为“过喜伤心”。中医“心”的功能,是与神志有关的。成语不是有“心神不定”、“心神恍惚”么?
七情致病在临床上是常见的。一长期患病的人,如遇上不顺心的事,情绪不畅,病情就可能加重;素有高血压病史者,一旦恼怒,可能出现突然昏厥,半身不遂,口眼喎邪(中风);而一个老病号某天遇上高兴的事,心情舒畅,病也减轻了几分!妇科病的月经不调,多数是由肝气不疏、气血不和引起,中医常用疏肝理气的“消遥散”治疗而奏效。心态平和是健康的保证,一个患者犹应明白此理。
中医的病因学说,除外因、内因以外,还有“不内不外因”,如饮食、劳倦、烧伤、烫伤、虫蛇伤等。(重楼)

中医的致病因素有哪些

4. 中医所说的病因有哪些

病因,即是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学说,就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致病特点及其临床表现的系统理论。  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源、病邪等。它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等。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有时是相互作用的,在某一病理阶段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可能成为病因,如痰饮、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可成为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  中医的病因学说,以宋代。陈无择提出的三因学说为代表。三因是指:一 外因:1六淫指自然界反常的,足以使人发病的,不正常的气候变化(自然界正常的气候变化,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称作六气);2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疫疠之气”,其中也包含病毒、细菌一类的概念,如明末的吴又可指出:疫疠之气,非风、非寒、非暑,乃自然界别有的一种异气所感,限于当时科技发展水平,尚无显微镜,但已意识到微生物的存在。二 内因:指内伤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有过喜伤心,怒伤肝,思虑伤脾,悲伤肺,恐伤肾,和“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思则气结”,“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等说法。三 不内外因,指饮食、劳逸所伤和虫兽咬伤,跌打损伤,刀刃枪伤,现代多发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均属此类。    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的六种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的正常运行变化,有利于万物的生长变化,但如果六气太过或不及,则气候反常,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就能成为致病因素,则称“六淫”或“六邪”。  六淫病邪均由外而入,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如春季多风病、冬季多寒病,秋季多燥病,夏季及高温作业中暑、居住潮湿易感湿邪等。  六淫可单独作用机体而致病,也可二、三种邪气同时侵袭人体致病,如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湿热黄疸,风寒湿痹等,且可互相转化,如风寒不解入里化热;热邪不解耗伤津液可化燥;热极生风等。侯  中医除指六淫为病因外,也将六气的特征与该病症状联系起来认识而形成病证名称,即风证、寒证、湿证、火证、燥证……等.这些病证与六淫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如风邪侵袭引起外感风寒,但有的并不要外感疾病而有类似风寒湿燥火的证候,如风疹块,临床表现起病急,消退快、瘙痒等,与风的“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相似,一般多认为是由风邪所致,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也可产生与外感六淫所具有的某些类似的性质和证候特点,中医为区别外感六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燥、内火、内湿等。

5. 从中医角度谈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一、外感病因
   1、六淫
   2、疬气等
二、内伤病因
   1、七情内伤
   2、饮食失宜
   3、劳逸过度等
三、病理产物病因
   1、痰饮
   2、瘀血
四、其他病因
   1、外伤
   2、寄生虫
   3、药邪
   4、医过
   5、先天因素等

从中医角度谈导致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6. 从中医来说,致病因素都有哪些?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人体是内环境与外环境维持动态平衡的整体,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致病因素。
               六淫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正常情况下,这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称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天气反常,或变化太快,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就变成侵犯人体的六淫邪气,故又称六邪。
  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
  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既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夹杂多种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体。
  3、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4、人体肌表、口鼻是入侵的途径。
  (一) 风
  风,是春季的主要气候,四季皆有。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属阳邪;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体表、阳经,使汗孔开张,从而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邪行无定处,变化无常,故致病时病位游移不定,病情复杂多变。如由风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关节的疼痛是游走不定的。
  3、风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等。
  (二) 寒
  寒,冬季主要气候。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性属阴,容易损失阳气。
  2、寒邪侵袭,阳气受损,则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说寒性凝结、阻滞不通。
  3、寒邪侵袭,使汗孔收缩出现无汗,经络、筋脉收缩痉挛而引起疼痛、曲伸不利。

   (三) 暑
  暑是夏季主要气候,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由火热所化生。暑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暑属阳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后多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
  2、暑使汗孔开张,如果汗出过多,损失津液,同时又会导致气虚;故说暑邪易耗气伤津。
  3、夏季除了天气炎热外,还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时常夹杂湿邪,除了烦渴、发热外,还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湿邪困倦症状。
  (四) 湿
  湿为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主要气候,长夏为一年中湿邪最盛的季节。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侵袭的病位多在下部,阴邪容易损失阳气,阻遏气体的运行。
  2、湿性重浊,其性质如同水液一样,容易停留在人体的某部位而出现病变。
  3、湿性粘腻,是指病症粘腻不爽,如分泌物滞而不畅;或是指病程长,反复发作。
  (五) 燥
  燥为秋季主要气候,多从口鼻入侵人体,分凉燥和温燥。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邪干涩,容易损失人体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
  2、燥邪多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伤肺,见干咳少痰等。
  (六) 火
  火热为阳盛所化生,火为热之极,两者常混称。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主动炎上。
  2、火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耗损正气。
  3、火邪可令血液运行加速,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症状;另还可形成疮痈。                                              疠气   
  疠气,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又有瘟疫、疫毒之称。疠气致病,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流行等特点,如SARS、流感、禽流感都属这范畴。                七情内伤
  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体致病,如果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七情致病特点:
  1、直接损伤内脏。
  2、影响气体的运行。
  3、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               饮食、劳逸
  1、饥饱失常、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都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出现各种胃肠道疾病。     2、劳力过度损失元气;劳神过度耗伤心血、房劳过度损失肾精;安逸过度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外伤
  外伤包括枪弹、金刃伤、跌打损伤、持重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等。这些致病因素会导致人体气滞血淤或筋骨损失等。               痰饮、淤血 
  1、痰饮
  痰和饮都是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痰饮会随气体的运行流至全身,影响脏腑功能和气体的运行而导致各种病症发生,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
  2、淤血
  淤血,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开血管的血液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在血管或脏腑内的血液。淤血致病会导致各脏腑组织失于濡养,也会影响新血的生成而出现各种病症。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是淤血致病的特点。
  以上是中医学讲的致病因素,与现代医学讲的致病因素有不同,了解这些致病因素,对于我们的日常保健养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例如,现在的禽流感、流感,中医认为是疠气致病结果,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饮食调节增加营养,还可搭配保健品来强身壮体,可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抵御能力。

7. 中医病因是?

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是从人体的内部入手,调节身体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抑郁症患者大都精神萎靡,沉闷不语,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损害脾肾等,还会使得家庭气氛沉重,将不良的情绪感染给其它人,给家人的生活也带来诸多不便,在中医的角度上抑郁症的病因是什么呢? 抑郁症的主要病因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虽然肝、脾、心三个脏腑皆有相关,但各有侧重。肝气郁结多与气、血、火相关,而食、湿、痰主要关系于脾,心则多表现为虚证,如心神失养、心血不足、心阴亏虚等,也有一些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抑郁症初病在气,久病及血,故气滞血瘀的证候在临床上十分多见,抑郁症日久不愈,往往损及脾、肾,造成阳气不振、精神衰退证候。 祖国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现代研究中医的人士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抑郁症应属中医学“郁证”的范畴,有的认为应属“脏躁”,还有的认为应属“癫证”、“梅核气”等等。本文将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诊断症状与古医籍文献记载有关“郁证”等病症进行对照,来说明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郁证:中医学的“郁证”,是指因情感拂郁,气机郁结不舒,而逐渐引起五脏气机阻滞所致的一类病证。其名出自《内经》。郁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郁证包括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所致的郁症。狭义郁证多指因七情所伤而致的气机郁滞之证。其主要症状如《景岳全书·郁证》所言:“忧郁伤脾而吞酸呕恶”,“若忧郁伤脾肺而困倦、怔忡、倦怠食少”,“若忧思伤心脾,以致气血日消,饮食日减”。再如《赤水玄珠·郁证门》云:“心郁者,神气昏昧,心胸微闷,主事健忘。”“肝郁者,两胁微膨,嗳气连连有声。”“脾郁者,中脘微满,生涎少食,四肢无力。”“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肾郁者,小腹微硬,精髓乏少,或浊或淋,不能久立。”由此可见,郁证所表现出的饮食减少,倦怠乏力,健忘等等,与抑郁症是相符的。因此,勿容置疑,抑郁症应隶属于郁证的范畴。 中医解释抑郁症的病因,是因为气机郁结不舒畅而引起五脏气机阻滞所致,中医是博大精深的,其中的深奥在以上的叙述中想必大家也了解到了。有的人会觉得西医见效快,但是,若停止治疗,症状还会出现,易产生依赖性的抗药性,而中医上的治疗虽见效慢,但效果却是有目共睹的。

中医病因是?

8. 中医病因学说

 病因学说,是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症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使人致病的原因除了源自自然界,也有源自人体内部的因素。
    致病因素 
   中医致病四因素
     
   外在因素:六淫
   内在因素:七情
   病理因素:痰饮、瘀血等
   其他因素:饮食、劳逸、外伤及烧烫伤等
   
    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气候变化过于急躁,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之时,六气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生疾病。
   
     
   风邪
     
   风是自然界无形的流动气流,春季的主气,四季皆有。风邪致病以春季为多,其他季节均可发生。风邪自皮毛肌腠而入,致病范围广泛,是导致外感病的主因。
   
   
     
   寒邪
     
   寒为冬季主气,其他季节也可见到。寒邪也有外寒、内寒之分。
   
   外寒指寒邪直接侵袭人体,根据深浅又有伤寒和中寒之分。伤寒(并非西医的肠伤寒)指寒邪伤及肌表,也包括生物性病原体侵袭。中寒则指机体阳气衰虚,表现为功能减退,多与肾阳有关。
   
   内寒主要有阳衰气虚、功能减退的表现。其具体表现症状有:胸闷、胸背彻痛、腹胀、便溏、腰膝冷痛、阳痿、女子带下清稀、五更泄等。
   
     
   暑邪
     
   暑是夏天炎热的气候,为夏季的主气。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暑邪的常见病症
     
   
     
   湿邪
     
   湿为长夏主气。空气中含水湿过多,即湿邪,也包括生物性病原体,有外湿、内湿之分。
   
   外湿:由生物性病原体和理化性刺激引起。外湿为病与季节、环境有关:黄梅季节多雨,土地潮湿,物体易霉,早晨雾气弥漫,居处潮湿,长期水中作业,涉水淋雨,人在此时易病。
   
   内湿:为脾失健运,属于症候归类范畴,中医有“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燥邪
     
   燥邪是秋天的主气,与湿的意义相反,是指空气中水分减少、湿度降低而形成的干燥现象。燥有外燥、内燥之分;人体感受外界燥邪,包括生物性病原体而发病,成为外燥。外燥为病,多见于气候干燥的秋季,所以中医有“秋燥”之称。
   
   外燥:燥邪多从口鼻而入,其病常从肺卫开始。外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气温高而干燥,是为温燥;深秋气温凉而干燥,易感凉燥。
   
   内燥:指津液或精血亏损所表现的症候。内燥见于剧烈吐泻、失血、高热、汗出过多造成水、电解质紊乱及老年人功能衰退等所致津枯血燥表现。
   
     
   火邪
     
   又称“热邪”,指光和热的物理刺激,但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外感热性病(包括生物性病原体)在热盛期的症候群。火与热经常并称。火邪有外感和内生之分。直接侵入人体为病的属于外感;由于情志活动异常或气机不畅,郁而化火以及阴液损耗,形成阴虚火旺者皆属内生。
   
   外感热邪:热邪蒸发炎上,若扰乱神明,则有烦躁失眠、神昏谵语等表现。消灼津液,则可见口干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表现。热邪迫血妄行,使血流加快,则会使血液溢于脉外而导致各种出血,如吐血、便血、尿血、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且可聚于局部,腐蚀血肉而发生痈肿疮疡。
   
   内感热邪、郁而化火:
   内生火热证,主要有心火、肝胆火、脾胃火、肺火及肾火。心火上炎可见口舌生疮,肝胆火亢盛者,则头痛、目赤。肺火者,会出现咳嗽、胸痛等症状。胃火盛,可导致牙龈肿痛。肾火盛,则五心烦热、大便燥结、盗汗等症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