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出品《我不是药神》的北京文化遭立案调查,被调查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17 22:54

1. 曾出品《我不是药神》的北京文化遭立案调查,被调查的原因是什么?

近日,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0年12月31日收到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调查通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
北京京西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北京文化”,是一家全产业链影视娱乐传媒集团。北京文化成立于1997年11月18日 ,公司先后收购了摩天轮文化传媒(电影)、世纪伙伴文化传媒(影视剧)和星河文化传媒(艺人经纪),并聚集了夏陈安、娄晓曦、王京花、杜扬等影视文化人才,成为业内稀缺的文化娱乐平台公司。经营范围以及可经营项目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文化经纪、演出经纪业务,电影发行,影视策划以及旅游项目开发、投资及管理和生产旅游产品等业务。

北京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曾出品《同桌的你》、《心花路放》、《我不是潘金莲》、《战狼2》、《芳华》、《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等多部爆款电影;在电视剧方面,有《少帅》《九州·海上牧云记》《武动乾坤》等作品先后面世。
2021年1月3日,北京文化发布公告,2020年12月31日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其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决定对公司立案调查。天眼查显示,北京文化目前存在多笔股权质押。 

北京文化同时披露北京证监局下发向公司及高管宋歌(公司董事长、前总裁)、张云龙、陈晨(时任高管)的警示函,一是涉及公司于 2018年部分项目收入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的确认条件,导致公司于2018年度多计营业收入约4.6亿元,多计净利润约1.91亿元;其次是未能对收购子公司进行有效整合,缺少对子公司项目管控、预付资金管理与监督等关键控制环节,内控设计层面存在缺陷;另外,子公司部分项目预算调整、合同签订未经母公司层面审批,不符合公司《合同审批流程及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内控执行层面存在缺陷。公司在对子公司管理、预付款及投资款管控、项目管理等方面存在重大问题。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曾出品《我不是药神》的北京文化遭立案调查,被调查的原因是什么?

2. 《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北京文化为什么参与出品这部电影

(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我不是药神》讲述的是药油店贩子程勇为赚钱兜售印度抗癌药,从而走入病友群体,并迎来自身蜕变,并形成自己的坚持的故事。该片上映后大火,除了演技、原型噱头、精湛的拍摄手法、广泛的情感共鸣等,还在于其具有的现实意义——
该片反映了抗癌药天价、普通人家用不起的现实境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当前医疗保障制度的关注,也倒逼了我国医保体制改革,倒逼更多急需使用的抗癌药纳入医保。事实上,就在《我不是药神》电影上映前后,医保局公布了新一批纳入医保的“天价抗癌药”,多种原先价格高昂的抗癌药物价格大幅下降。直到如今,仍有越来越多的“天价药”被不断列入医保范畴,用药成本正在逐日下降。
该片也一定程度上唤起了公众、政府对程序正义、执法程序等方面的思考,在人命和规则面前,究竟是应该优先保障人命,还是优先保障规则?在道德公义和法律冲突时,又该如何取舍?这是个数百年来广泛讨论与实践的问题,这部电影也能给立法者、司法者以及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更多的一些思考。
该片也将罹患癌症的个人、家庭这一群体首次推到了公众面前,这有利于我们每个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关爱,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有较深远的影响。
而至于北京文化为何出品该电影?很显然北京文化是个影视娱乐传媒集团,其是否出品、投资某部电影或电视剧,也是出于商业上其能否获得成功或能否为它带来更好的商誉以达成未来更好的商业效益的考虑。《我不是药神》改编自陆勇案,为真实故事改编,且原型在该部电影之前已经引起了一定程度上的舆论争论;且《我不是药神》为当前国内优秀作品相对较少又普遍较受欢迎的现实主义题材;加之癌症其实颇为普遍,故而容易触发广泛的情感共鸣——这些都是一部电影可能大爆的元素,而如北京文化这般的大企业,自然有很成熟、专业的团队评估一个项目的商业价值,投资出品该片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也证明,这个投资是很成功的。
如有用请采纳。

3. 《我不是药神》的背景是怎么来的?

在IP当道、颜值开路的国内电影界,很多人看来是烂片的电影,票房特别好。反而谈论社会负面的电影,真正的好电影一直奇缺。直接原因就是两个字——审查!
然而在今年年内,就有这样一部少有的华语片过审、定档。 它的名字就是——《我不是药神》,又名《印度药神》、《生命之光》。
我们总是羡慕印度能拍出《摔跤吧!爸爸》、《起跑线》;也经常眼红韩国有《熔炉》、《素媛》……那些平日为我们所调侃的国家,上映着一部接一部敏感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揭露着国家的黑暗、制度的残缺或是当局的腐败,他们用镜头做武器,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光明处前行。
我不是药神背景故事陆勇案
如今,我们终于不用再艳羡“别人家的电影”了,因为我们的导演也拍出了一部影射现实,反思体制的良心电影——《我不是药神》。
影片根据真实的“陆勇事件”改编,由青年导演文牧野执导,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监制之一——著名导演宁浩曾打算亲自操刀本片,但作为“坏猴子电影计划”的创始人,他最终将这个项目交由新锐导演文牧野,并退居二线扶持新人。

《药神》聚焦前些年热议的“天价药”、“贩售假药”等问题。背后也是有个原型,他就是陆勇。陆勇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陆勇最后为什么被无罪释放?
2002年,陆勇被检查出患有慢粒白血病,随后开始服用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抗癌药。此药可使病情稳定,维持正常生活,但是需要持续服药,每盒(120粒装)的售价为23000-25000元。

2004年,他偶然得知印度在生产“格列卫”的仿制药,价格却只有3000元。试吃一个月后,各项指标均正常。他将“喜讯”告诉了慢粒白血病病友。起初,因为担心法律风险,他拒绝替病友直接购药。
2011年8月,在多位病友及印度制药公司的建议下,他购买了三张有国际汇款功能的信用卡,病友们将药款打入卡内,他再转汇给印度制药公司。团购的仿制药仅为200元/盒,陆勇也被称为抗癌药“代购第一人”。
也正因为这一段帮助病友购药的经历,政府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两大为罪名,正式起诉陆勇。
最后迫于舆论压力,司法机关宣布免除陆勇的所有刑事处罚。这件事当时造成不小轰动,“抗癌药主要以进口药为主,售价几乎都是动辄上万元,而又未被国家纳入医保,病人吃不起,‘一人得病,全家返贫’。
一句话描述这个事件:最讽刺的最心酸,最荒诞的最现实。“天价药”的成因确实复杂,它并非是黑心药商坐地起价,而是包含太多中国国情以内的因素。

《我不是药神》的背景是怎么来的?

4. 《我不是药神》后国家做了什么?

《我不是药神》后国家说明了抗癌药是救命药,要把价格降下来,在生命与病魔的战斗中,走在前面,跑赢时间。
最后正如片尾所说“一切都会好的”,是的,希望一切都会好。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电影之所以引起巨大共鸣,首先是因为触及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看病难、看病贵”。

《我不是药神》评价:
这部电影是根据真人的故事改编的,相信大家最近也都看到了陆勇的故事,虽然电影中有些情节为了艺术效果夸大了一点,但是主要的剧情还是没有变的。这部电影的剧情,在这里为了不剧透就不说了,但是真的很值得一看,甚至几刷。
毕竟最近几年,已经很久没有如此深刻批判过现实的电影了,而且这部电影又是如此的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它就是所有人的悲苦,虽然沉重但是不能没有。你看所有人都是在笑的,但是你知道他们的伤痛,不过他们又都是带着笑的。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