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工作底稿审定表与明细表

2024-05-09 20:11

1. 审计工作底稿审定表与明细表

明细表和审定表要一致;可以在明细表中单列一项为调整数,即明细表前面按账面数做,后加一项为调整数。

审计工作底稿审定表与明细表

2. 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什么关系?

就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的关系来说:
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报告的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是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程的记录,记录了一切审计工作。
通过记录的审计工作过程,来证明你出具的报告是合理的、恰当的。
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获取的资料。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
1、审计证据一般是作为审计工作底稿的附件,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反映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客观依据。因此,对于根据审计查出问题整理出的审计工作底稿“应当附有审计工作底稿反映的审计结论或者审计查出问题的证据”。
审计工作底稿附有的审计证据主要有:(一)与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资料;(二)与被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文书、合同、协议、会议记录、往来函证、公证或者鉴定资料等;(三)其他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在编制整理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将获取审计证据的名称、来源、内容和时间等清晰、完整地记录在审计工作底稿中,并将经过鉴定、整理后的审计证据,附在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之后。2、审计工作底稿是对审计证据或资料作出专业判断形成的工作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形成的方式是编制,审计人员通过对审计证据和其他相关资料加以分析和综合,编制出审计工作底稿。在此基础上,形成审计意见,作出审计结论,撰写审计报告。
审计中,不管是查出问题还是没有查出问题,只要是审计了的都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因此,审计证据或其他审计资料是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依据。审计工作底稿与其附件,即审计人员取得的审计证据、审计资料等共同构成完整的审计资料,审计结束后归入审计档案。

3. 针对不同报表项目和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有何不同

审计则不同,一般是对一个单位、一个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和核对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本单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使对该报表的使用者(投资者、股东、及其相关者)提供比较可信的信息;二是发现是否有或存在违规违纪的财务会计事项,建议及时纠正。
财务报告是财务人员提供的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约定,履行了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法律责任约束力最强的报告,一般是由会计事务所出具的。【摘要】
针对不同报表项目和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有何不同【提问】
审计则不同,一般是对一个单位、一个项目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业务进行审查和核对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本单位会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使对该报表的使用者(投资者、股东、及其相关者)提供比较可信的信息;二是发现是否有或存在违规违纪的财务会计事项,建议及时纠正。
财务报告是财务人员提供的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按照约定,履行了审计准则规定的审计程序后,出具的法律责任约束力最强的报告,一般是由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回答】
感谢您的提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自行设计的审计工作底稿与实务中常用的审计工作底稿有何不同?【提问】
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和分类

(一)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

审计工作底稿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所形成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工作记录。

审计工作底稿作用:

1.审计工作底稿是编写审计报告、发表审计意见或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

2.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

3.审计工作底稿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手段。

4.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审计人员责任和考核审计人员的依据。

5.审计工作底稿是行政复议和诉讼的重要佐证资料。

6.审计工作底稿是总结审计工作和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资料。

(二)审计工作底稿的分类

1.调查了解记录

2.执行审计措施记录

3.重要管理事项记录

例题:

下列关于国家审计工作底稿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有:

A.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

B.明确审计人员责任的依据

C.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手段

D.考核审计人员业绩的依据

E.确定审计收费的基础


『答案解析』审计工作底稿作用:1.审计工作底稿是编写审计报告的依据。2.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结整个审计工作的纽带。3.审计工作底稿是控制审计工作质量的手段。4.审计工作底稿是明确审计人员责任和考核审计人员的依据。5.审计工作底稿是行政复议和诉讼的重要佐证资料。6.审计工作底稿是总结审计工作和进行审计理论研究的资料。【回答】
感谢您的提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祝您生活愉快~【回答】

针对不同报表项目和不同层次,审计工作底稿有何不同

4. 审计工作底稿的明细表编制需要注意些什么,用电子帐怎么做?

损益类的工作底稿?需要总账、明细账相核对的。除了表帐、帐帐、帐证核对外,需注意:
收入类有无除了结转外的借方发生数;
成本费用类有无除了结转外的贷方发生数,如利息收入计入贷方财务费用容易出错;
各明细帐收齐各帐页;电子帐则更简单,参照余额即发生额表也可;
利润表与资产负债表的衔接是否正确。

5. 审计底稿审定表根据哪些报表来填写以及审计调账怎么调

审定表一部分是来自企业的会计数据  比如科目余额表、往来明细账、成本费用明细账等
审计调账是根据审计程序 查找出会计差错才需要调账  
一般的审定表设计是 未审数  审计调整借/贷  审定数 如果有审计调整 就把数字填入单科目的审定表
并且把审计分录  过入试算平衡表

审计底稿审定表根据哪些报表来填写以及审计调账怎么调

6. 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审核?

审计工作底稿(audit working papers) ,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形成的全部审计工作记录和 获取的资料。它是审计证据的载体,可作为审计过程和结果的书面证明,也是形成审计结论的依据。注册会计师审计术语之一。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

1.审计工作底稿形成于审计工作全过程
从承接审计业务开始,历经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到完成全部约定事项签发审计报告为止,任何一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系列的审计工作底稿。具体地讲包括:在审计计划阶段获得有关被审计单位基本状况的资料、营业执照、政府批文、合同章程和协议、董事会会议纪要等,由注册会计师自行获得编制的调查表、审计风险与重要性评价初步评估资料、审计计划、审计程序表、分析性测试表以及由双方共同签订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等等;在审计实施阶段针对内控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的程序和结果资料,针对交易和金额进行实质性测试的询证函、项目明细表、实物资产盘点表或调节表、分析性测试表、项目差异调整表、调整分录汇总表、试算平衡表、重分类分录汇总表、项目审定表等等,在完成审计工作阶段形成或获取的期后事项审核表、管理当局声明书、律师声明书、审计报告、已审会计报表等等。
2.审计工作底稿的形成渠道有两种
审计工作底稿可以由注册会计师根据有关资料进行计算、判断以后编制,也可以由被审计单位或其他第三者提供并经过注册会计师亲自审核后直接形成。
3.审计工作底稿的记录内容应全面反映审计工作过程
这与上述第一个问题是相互映衬的。注册会计师应在不同审计阶段中形成审计工作底稿,那么这些底稿如果予以系列化,就应该能反映出审计思路和审计轨迹,使人们通过审计工作底稿能够看到:审计工作经历哪些环节,某个环节上注册会计师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试,被测试事项的实际面貌如何,注册会计师如何发表意见等等。

7. 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标准的(一)底稿核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1、缺欠重要审计程序所有底稿都没有履行新审计准则规定的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程序。对实物资产没有盘点表,或有盘点表但没有盘点人、资产保管人和监盘人员签字确认;对应收款没有函证程序或替代程序;对大额应付款项底稿中没有履行函证程序或替代程序等审计程序确定其性质;对大额银行存款未达账项未落实原因、说明是否调整或披露(这里的大额是指单独或合计达到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或者单独或合计并考虑其他错报,达到账户余额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对货币资金、成本费用、往来等抽查凭证过少,甚至没有抽查凭证;其他应付款明细表中列出的项目全部是业务收入款,但没有采取程序证明其是否应转未转收入;投资收益审定表没有被投资单位年度报表审计报告或股东会关于股利分配的决议,证明投资收益的计量正确。有些从凭证抽查情况来看,已经存在重大异常,但审计结论仍然是“没有异常”,如以10万元现金支付租赁费;对审计已发现的问题没有审计结论,说明其是否对审计意见造成影响,如,现金盘点已发现账实不符,但底稿中没有说明是否对审计意见造成影响;应交税金、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没有测算程序;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审定表、应付工资审定表、管理费用、经营费用、财务费用底稿,底稿模板列出了12个月,目的是作分析性测试,如果有异常,应落实异常原因。但在大部分底稿中,收入、成本费用、毛利率等因素各月变动幅度较大,没有客观资料或说明分析变动原因,确定有无重大异常情况,只是费了好多工时抄数,分析性底稿失去意义。2、数据之间没有勾稽关系审定数与已审报告不相等,未审数与未审报表相关数据不相等;往来类科目审定表后附的往来明细表与审定数不符,只是与未审数相等,实质上是将审计变成了抄账;有的是本末倒置,为填底稿而填底稿,如,被审计单位执行新制度,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社会保险统筹等都纳入应付职工薪酬核算,但审计人员依然用旧制度下的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其他应付款底稿,导致审定表与报表数口径不一致,金额不相等;审计说明中有调整分录,但是未审数与已审数金额相等,调整数一栏没有填列,无法搞清数据到底是调整还是没有调整。审计后表后明细表与审定表无关,如,银行存款明细表合计1700万元,但被审报表资产总额只有十几万元。3、有些没有按审计底稿模板作底稿,只是将一些资料装订在一起归档,看不出哪些资料与哪些报表项目有什么关系。4、有些底稿中没有履行审计程序的痕迹,只是将一些合同之类的资料装订在一起,没有审定表、没有凭证检查情况表。5、审计调整事项没有写明调整原因,只是说明“从往来账调入货币资金”或“从货币资金调入收入”但调整的具体原因是什么,没有说明,有的甚至在前面加了若干张调整事项汇总表,审定表中直接说明“审计调整事项详见调整事项汇总表”,但调整事项汇总表中也并没有说明调整原因,无法说明调整的合理性。6、底稿装订混乱,如,库存盘点表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解表、对账单散乱装订在底稿中的多处;不同科目的审定表或明细表交叉装订。7、底稿要素填列不完整。如审计程序表索引号没有填列完整,检查情况表没有审计结论,检查情况表中的对方科目没有标明借或贷。8、审计结论不恰当,审定表的审计结论不应为“通过以上测试,未发现重大异常”,该表没有测试程序,应为“经审计,余额可以确认”或“经审计,发生额可以确认;如果有调整事项,应为“经审计调整余额可以确认。”或“经审计调整发生额可以确认。”检查情况表应为:“经抽查未发现异常。”、“通过以上测试,未发现重大异常。”、“除……外,未发现其他异常。”、“经抽查,XXX科目余额(发生额)未能公允地反映该科目的实际情况。”

审计工作底稿管理标准的(一)底稿核查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8. 财务三大报表之间所有的勾稽关系明细

好了,以上我们聊了二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企业中有哪些报表,二个是这些报表是个什么关系。那如果手头上有了这些报表,同时也通过上面的方法,确认也这些报表从形式上没有什么问题,也就是说,这些会计人员至少说得象是真的,那我们应该如何来看懂这些报表呢? 在第一部分中,我们讲了在一般的企业中,有哪些报表,这些报表主要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以及表内及表间是什么关系。  下面我想简单的讲一下,拿这些报表后,重点看哪些地方,以便得到报表的主要信息。由于要得到企业的一些深层次的信息,必须结合几个报表的各个项目一起来分析,因此,我们先讲一讲各个报表的形式结构,然后再讲一讲用于分析报表的分析方法及几个主要的分析指标比率的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报表的形式结构,先看一看资产负债表。  正如我们在前一个部分所讲的,资产负债表是一张时点报表,也就是说,在某一个时点上,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如何。过了这个时点,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就会不一样了,所以,拿到这张表的第一反应,就是要看一看是什么时点的报表,这一点很重要。  从资产负债表的表结构来看,国外的表结构一般是上下结构的,也就是说,将资产负债表分成上下两部分,将资产放在表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依次是负债和权益;而中国的表结构一般是左右结构的,就是将表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将资产放在表的左边部分,右边的上半部分放负债,下半部分是权益。但无论是上下结构,还是左右结构,只要是资产负债表,都依据资产等于负债加权益这个公式进行编制的,这个公式全世界一样,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同时,在资产负债表里,资产和负债的各自的明细项目,都是按资产或负债的流程性大小顺序来排列的,即,流动性高的放在前面,流动性差的放在后面。所谓流动性,就是反映了可以“兑现”或者就要“兑现”的时间长短,如果一项资产,马上就可以“兑现”,如,短期投资,这项目资产就是流动资产,就流动性来说,短期投资的流动性当然不及银行存款等货币资金,因为银行存款本来就属于现金范畴,也即兑现时间为零,对兑现时间越短,流动性就越高,反之亦然。同理,如果一项负债,被要求兑现的时间越短,流动性就越高。流动性是资产负债表中各明细项目放置位置的一个主要依据。  我们看一看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即资产类,可以看到,资产被分为了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等小类别,并分别有小计,这些反映了一个公司资产的分布形态,也就是说,公司的资产是以什么形态存在的,是以流动资产形式存在,还是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资产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很重要,反映了资金的运用方向。再进一步的看,如中流动资产中,这些流动资产分别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是将钱全部放在银行里,还是有多少以存货的形式放在仓库里,有多少以应收帐款的形式存在而还没有收回。将各类资产从总体到明细层层分解来看,以确定这些资产的存在形式。同时可以将几年的同类资产的金额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变化或趋势,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产品特点和企业规模等进行分析,可以找出你想要的信息。具体的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在讲到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时,再详细解说。在这里,我想重点强调的是,在流动资产中,关注比较多的是几个项目,一个是应收帐款项目,另一个是存货项目,第三个是待摊费用项目。应收帐款就是东西卖出去了,我们还没有收到客户的钱,对这个项目的关注主要是出于现金流入风险的考虑,俗话说得好,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到手的钱,才是自己的。因此,对这个项目的关注,一个是从金额的大小来看,金额越大,风险越大,当然,这个要与销售收入相比较才可以说明问题,绝对数大不可真正说明问题,再一个就是,应收帐款金额的大小,同企业的性质也有关系,批发企业一般是以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的,因此,应收帐款项目金额可能就比零售企业的要大,因为,零售企业主要是以现金收款方式进行销售的。第二个是看应收帐款的时间长短,也就是这个钱已有多长时间没有收回了,拖的时间越长,客户不还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三个是看是谁欠的钱,看一看这个欠钱的公司还钱的能力有多强,分析一下这个公司的销售能力,产品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等。第二个要关注的就是存货项目,所谓存货,就是放在仓库里的,用做生产的原材料,半成品或产成品,这个项目的多少,反映资金有多少被压在仓库中。我们常说的,减少资金的占用,加速资金的周转,主要的就是说的要减少这个项目的金额。这个项目金额越少,说明,企业在这个环节积压的资金就越少,资金周转就可能越快。但这个金额的大小,也要看是什么样的企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或需求应对方式不一样,这个项目有可能会有不同的特点,如,按库存生产的企业,存货就可能比按订单生产的企业要多。第三个要关注的就待摊费用,什么是待摊费用呢,说简单一点,就是前期支付了应该由以后好几期应该负担的钱,打个比方,今年元月份就将今年12个月的房租钱交算了,元月份交了全部的钱,但元月份不应该负担全年的房租费用,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实际支付了多少钱,不一定就确认为支付当期的费用,应该将它分摊到以后几期去,这个概念显然就是我们在前面讲过的权益发生制的概念范畴。那为什么要关注这个项目呢,主要是因为,这个项目严重影响当期的利润,是产生利润额与现金净流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与这个项目相似的还有几个项目,一个是折旧,一个是长期待摊费用,还有就是一些资产的减值准备,这些都是影响利润,但不产生现金流量的项目,要引起关注。折旧和待摊费用,包括长期和短期,都是前期大量现金流出后,对本期及后期的影响,而一些资产的减值准备,如,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则是反映这些资产在市场上的价值变化,减值准备越大,说明这些资产在市场上的价值就有可能贬值越大。  以上重点是对资产中的流动资产的一些项目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在负债项目中,有几项目也要引起关注,一个是长期借款,一个是应付帐款,再一个就是未付税金。在长期借款项目中,要关注的是,长期借款的金额有多大,二是借款期间有多长,三是向谁借的款,四是借款的利息是多少,这些在报表及报表附注里都会有说明。应付帐款反映有多少钱应该付而还没有付给供应商的,在关注这个项目时,一个是金额大小,二是欠了谁的,三是欠人家多长时间了,这个项目反映的是本企业运用其他企业的资金的多少。再一个要关注的是未付税金,这个是反映企业一共还有多少应该交纳而还没有交的税金,包括全部的税金,如所得税,营业税等。在权益方面,我们也有几个要重点关注的,一个是实收资本或实收股本,这个项目反映的是公司所有者,投资人或股东,他们在公司才开业的时候,投到公司的钱。在关注这个项目时,一个是要搞清楚主要的投资人或股东都有谁,都投了多少钱,占总投资额的比例有多大,为什么要关注这个呢,主要是看一看,谁是老大,谁在公司说了算,因为,出的钱越多,在股东会上说话就越算数。在权益方面,我们另外要关注的二个是资本公积项目和未分配利润项目,所谓资本公积,简单的说,这些钱确定是股东或投资人的,但没有明确说明,具体哪个股东或投资人应该分多少,可以把它看成是还没有最后分配到股东或投资人自己帐上的公共的钱,共有的钱。为什么会有这处项目,这个项目是如何形成的,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主要是几个方面,一个是股票或资本溢价,说简单一点,就是在公司成立后,后来加入的股东或投资人,应该要比公司成立时的股东或投资人支付要多出一部分钱,才可以得到与在公司成立时的股东或投资人一样的持股比例,为什么呢?因为人家比你先投入,比你多承担了资金的风险,你的资金没有承担这些风险,如果要得到与以前股东或投资人相同的持股比例,当然要多付出一些钱来,后来的股东或投资人多付的那部分钱,就是股票或资本溢价。资本公积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公司以外的人捐赠给公司的东西,对方捐赠的是公司,而不是某一个股东或投资人,因此,这些东西是全部股东或投资人公共的,于是做为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就比较简单了,就是公司从开业到出资产负债表这个时刻,公司一共有多少利润或亏损,关于这个未分配利润项目是如何来的,这个就是利润表或损益表主要要说明的了。 这些天一直在忙于一个项目,一直没有时间将这个内容继续讲下去。今天抽点时间出来继续我们的话题!  在本话题的第二部分,我们谈过了有关资产负债表的一些内容,在接下来的这部分里,我们谈一谈有关利润表(或叫损益表)的相关内容,同时,我们还将谈到利润分配表,利润分配表是利润表的一个附表,辅助说明在利润表里的最后一项,就是税后净利润是如何在企业所有者之间进行分配的,未分配利润是如何得出来的。  利润表主要说明税后利润产生的过程,而利润分配表主要说明税后利润的分配过程及未分配利润的计算过程。  与资产负债表是个时点报表相对应,利润表是一个时期报表,也就是说,在多长一个时期之内,产生了多少的利润或亏损,时期长短不一样,利润或亏损(既损益)是不一样的,所以,拿到这张表的第一反应,就是看一看,这张表说的是哪段时期的利润。  从利润表的结构来看,表的项目分为五个层次,从上到下分别是,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及净利润。我们可以从两个方向来看这张报表,一个是从上向下看,通过计算主营业务收入到得出净利润这个过程,可以看出这个净利润产生的过程;如果从下向上看,即先看净利润,最后看主营业务收入,可以得出净利润产生的原因。从分析的角度来说,应该是从下向上看,我个人也习惯从下向上看,首先看最后的结果,是赚了还是亏了,然后再看,是如何赚的,如何亏的。  好的,那我们就从下向上来看这张利润表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