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十年的关于日本

2024-05-09 19:10

1. 失去的十年的关于日本

广义上讲“失去的十年”我们普遍是指日本90年代的经济萧条的10年。1985-1995年日元升值,导致财富向美国转移,就是所谓的“失去的十年”.详细过程: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 迫使日元升值.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不会升值.但由于美国驻军,政治渗透,宪法由美国人制定等原因.不得不签订了广场协议。于是从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推高日元的,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但这还远远不够,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 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

失去的十年的关于日本

2. 日本真的失去20年吗

全世界都在研究日本“失去的20年”,人们在以惯有的思维方式刻意寻找日本不增长的理由时,往往忽视了一个常识—增长本身也是有极限的,也就是说,不增长未必源于“错误”,而是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既然本不应归它所有,“失去”又从何而来? 在1991年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之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20年的低潮,被称为“失去的20年”。这段由盛转衰的经济发展历程引起了众多经济学家的兴趣,他们通过分析,列举出很多日本经济衰落背后的原因,包括广场协议的签订、经济结构缺陷、宏观政策的局限性、人口老龄化,等等。 然而,所有的分析中都隐含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即倘若没有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并且宏观政策正确有效,日本仍然可以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现实中,这个假设符合经济学的基本逻辑吗? 持续高速增长的谬误 我们先做一个简单的计算: 1991年日本的人均GDP为2.8万美元,2010年为4.3万美元。如果没有所谓的“失去的20年”,按照每年复合增长5%计算,2010年日本的人均GDP将达到7.4万美元。 我们看一下2010年其他发达大国的人均GDP是多少。美国是4.7万美元,德国、法国都是4万美元,英国是3.6万美元,均远低于7.4万美元。 通过这样的横向比较,答案显而易见。日本在自然资源、社会制度、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科技创新等多个因素上与这些发达大国相比并没有优势,人均产出也就不可能是7.4万美元,达到其他发达大国的160%至200%。 也就是说,日本保持每年稳定增长5%是不合逻辑的。既然本不应归它所有,“失去”又从何而来?日本根本没有所谓“失去的20年”。 池田信夫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提出,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可能每年不超过1%。日本经济的降温是一种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自然现象。 长期经济增长存在极限 目前,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的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如卢森堡、挪威、卡塔尔等,这些国家人口稀少、自然资源丰富,并不具有代表性。同时,一些传统的发达大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近些年中经济增长也逐渐放缓,人均GDP一直没有突破5万美元的大关。我们不禁要问,难道5万美元是一个难以打破的“高收入陷阱”? 根据索洛的新古典主义增长模型,人均GDP的增长依赖于生产率的提高,生产率的提高又分为两部分,即人均资本的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下面分别分析当代社会中这两方面对经济长期增长的影响。 先看人均资本这个要素。首先,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基本上是给定的,一般不会在短期内产生很大变动。其次,机器、厂房、基础设施等资本要素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即随着人均资本的提高,机器配给逐渐充足,厂房、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完善,资本需求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增加资本的投入所获得的回报就会逐渐减少,小于人均资本较低时增加资本所获得的回报。也就是说,给定现在的技术条件,人均资本的积累带来的经济长期增长是存在极限的。 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基本上可以理解为科技创新和技术革命。从历史经验来看,人类文明的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是一个间断的、跳跃的过程。尽管事后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些技术革命发生所要具备的内外部条件,但在三次技术革命之前,我们很难预测出这些进步和发展。所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发生技术革命后会出现一个脉冲式的提高,之后逐渐下降,回归到长期水平;第二,每次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提高也存在着边际递减的规律,触及的领域也从基础性行业逐渐转向外围性行业。举例来说,尽管从总体上衡量三次技术革命为人类文明带来的提高没有意义,但从一些对于人类需求而言最基础的行业(如农业、工业)来看,显然是早期的技术革命带来的生产率提高更大。目前,信息化革命所带来的生产率的短期大幅提高已经基本被消化。最近几年,技术水平在整体上并没有很大突破,因此也难以成为经济增长强有力的推动。即使有,日本会比美国领先吗? 如果爆炸性的技术进步没有再次发生,我们对于经济长期增长的预测就好像回到了马尔萨斯的悲观论调。在工业革命前的一千多年中,人均GDP并没有显著的增长。那么,在经历了几百年持续的爆发性增长后,宏观经济会不会放缓脚步呢?这一切我们不得而知。 既然经济学理论难以为日本的持续高速增长找到依据,苛求日本就没有道理。如果一定认定日本没有保持增长是源于某些“错误”,多少有点儿“强加”的意味。从这个角度讲,那些针对日本经济衰落的批判在逻辑上也就没有那么可靠,对我们的借鉴就更加无从谈起。与其将简单的逻辑复杂化,不如让我们更多地关注日本高速增长阶段的经验吧。

3. 日本“失去的十年”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日本“失去的十年”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资料档案】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日本财长竹下登、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Gerhard 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Pierre Beregovoy)、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雪(Nigel Lawson)等五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Plaza Accord)。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最低到达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    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20%左右的日元升值。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从1985年到1995年,10年间美元贬值达到了三倍(300%)。    

评:在世界经济和金融发展史上,有过一段到今天为止仍值得世界各国高度重视、借鉴和启思的历史,它就是著名的“广场协议”。它见证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未期,当时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失去的十年”和世界上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兴旺的十年”,各自的国家命运演化出惊天大逆转。    日本,这个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经过战后35年的飞速发展,日本经济规模不断扩展,到198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已经升至10279亿美元,由1970年(2068亿美元)约占当年美国GDP(10255亿美元)的20%,上升至占当年美国GDP(27956亿美元)的38%。并且成功确立了日元世界第三大储备货币的地位。   整个80年代,日本对国家的前途充满乐观和骄傲的情绪,日本人信心膨胀:以日本经济发展而创造出惊人的“日本速度”,相信谁也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超越美国是命运中铁定的事,唯一可以让日本人考虑的仅仅是时间的迟与早问题。而世界各国,也似乎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哪个“历史性时刻”!    
历史的天平此刻也在向日本倾斜。经历了60年代、70年代的高速增长,日本发展的势头并没有停止,80年代,日本经济在最发达的西方七国中仍能保持最高的增长率。其中,1980—1984年日本GDP年均增长率为3%,1985—1991年达到4.6%。日美经济差距越拉越近,眼看就要超越美国了。到1990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GDP)更上升至30522亿美元,并超过当年美国GDP(58033亿美元)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在日本人的眼中,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从此摆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耻辱的战败国命运,从此扬眉吐气,一举成为举足轻重的“政治大国”,从此证明日本人是比美国人更“优秀”的民族。       
日本人更加是兴奋异常的大举进入美国,大规模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并购美国的资产和大企业的热潮:从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到美国的精神象征---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好莱坞),再到美国的领土象征---夏威夷的土地。在整个美国的惊呼中,倾刻间被日本人买下来了,换了一个新主人。当一切发生了才意味过来,美国人没有那一刻象此刻般清醒过:渲楦凼录螅飧龈盟赖娜毡揪谷挥镁梦淦鳎僖淮喂セ髁嗣拦就粒。。?ldquo;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美国人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新仇与旧恨,  美国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 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 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 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战时就分裂了, 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但是,在日本一步步咄咄逼人的经济进攻面前,美国真的无计可施了吗?美国真的认输了吗?    美国人没有认输,美国人不动声色地反击了,让我们见识了现代经济史上的最经典一幕:1985年美国等国迫使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在美国强大的压力下,日元经历了长达10年的时间持续升值的过程。     
20多年过去了,传说中的日本GDP超越美国的那一个“历史性时刻”并没有出现。1995年,日本的GDP达到52600亿美元,美国的GDP是73970亿美元,日本的GDP是美国GDP的71%,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到2006年,日本的GDP只有43790亿美元,美国的GDP却直线攀升到131950亿美元,日本的GDP只相当于美国的33%,远低于1980年的38%!!!    日本和美国,谁输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惊天大逆转?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这才是日本和美国这对冤家早己注定的宿命吗?     
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和分析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找到了事物发展内在规律,我们就能明白日元升值的这10年为什么会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为了让大家清楚,举个例子说明:美国资本利益集团的成员,当然知道1985会发生什么。(广场协议本来就是美国资本利益集团一手导演,协议何时签订,早就知道了。)假设当中有某一个财团(假设为A财团)在1985年9月前,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5000亿日元, 进入日本市场,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     
按美国资本利益集团预先设定的时间和步骤,1985年9月,广场协议终于签订了, 日元开始持续而急速的升值,在日本经济沉浸在繁荣与欢笑中,来自日元“值钱”的信心膨胀+大规模的国际热钱的流入+日本经济的蓬勃发展,促使日本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异常火爆。日本人从信心膨涨到热衷投机,上市公司的股票受到追捧,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     
设伏也成功了:从1986年1月开始,日本股市进入大牛市,当时日经指数为13000点,到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四年间上涨了三倍。1987年,东京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值超过纽约证交所,1987—1988年,东京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平均高达60倍。1985—1990年,东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了3.4倍,住宅用地上涨了2.5倍,全日本的商业用地价格上涨约1倍,住宅用地价格上涨约60%。    而此时,好戏上演了。到1989年初,假设A财团在日本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已经赚到了二倍盈利, 那就是75000亿日元。 这时, 日元升值到1:120。 A财团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 然后兑换回美元, 那么, 就是625亿美元!在不到5 年时间中, A财团净赚525亿美元(还是最低假设)!而A财团连本带利的把625亿美元带回到美国, 你想一想,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这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个, 其它财团呢? 而且这个假设还只是到1989年, 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 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到底从日本刮走了多少财富?!     
而日本呢?1989年初,日本为了应对逐步显露出来的经济危机(房地产和股市经济泡沫),开始改变低利率,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连续五次大幅度调高利率,官方贴现率由2.5%提高到6%,以防止泡沫进一步扩大危害日本经济。但是,美国没有打算放过日本,反面火上加油。1989年秋,美国强烈抨击日本股市的封闭交易和相互持股做法,要求日本的银行持有企业股票的标准由5%降到2%。由于日本企业的股票主要是由关联企业相互长期持有,市场上的流通股相对较少,一旦改变相互持股的做法,特别是要求银行降低持股标准,股市必然下跌。     
大规模突然撤离的巨额外资+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挤压+美国给日本股市带来的沉重压力+投资者信心动摇。1990年下半年,日本股市出现下跌,最后演变成恐慌性出逃,并在1991年后形成土崩瓦解之势,长达四年的股票市场大牛市就此结束。股市崩盘、楼市崩溃,给日本银行体系、金融市场、消费投资以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日本经济陷入了二战后最严重的长达10年的不景气状态,直至在最近2-3年才逐渐走出低谷。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     
这是一场美国对日本的经济阻击战,美国人无情的动用它的国家力量,使用它的汇率武器,迫使日元升值,用长达10年的时间,一举扭转败局。通过日元升值,把日本20多年发展的国家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这就是日本“失去的十年”=美国“兴旺的十年”的根本原因!!!而美元长达10年的贬值,并没有实质地损害到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场美日之间的经济战争,以美国的完胜而告终。   
这就是金融战争,支撑美元霸权的第三根支柱。“广场协议”和其后发生的97年亚洲金融风暴,都是这种金融战争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清晰地看到了,战争的销烟不仅仅弥漫在军事上,而且还弥漫在金融战线上,虽然那是一场没有销烟的战争。中国和世界各国,目睹了日本“广场协议”发生的一切,因而清醒的认识到金融安全的重要性,防范严谨,时刻警惕来自美国的金融黑手。    
中国面临的处境与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前非常相似。2003年以来,美国以各种各样的理由,用尽一切的手段,想方设法压迫人民币升值。2004年-2005年,是人民币升值第一个高峰期。2005年-2006年,中国的楼市被推高到危险价位,2006年-2007年,股市被推高。这与广场协议亚洲金融风暴的步骤,在时间点上惊人的相似。    
人民币升值仍在高峰期中,人民币自汇改以来,(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价由挂钩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外币;人民币兑美元实时升值2%,报8.11元人民币)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的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2月29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又一举突破7.11关口。意味着进入2008年来短短的2个月中,人民币对美元汇价中间价己经先后19次创出新高。近年,人民币升值被迫加快的态势,己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美国加重人民币升值压力,是想再来一个中国版的广场协议,目的是整跨中国经济、崩溃人民币、掠夺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成果和财富。而一切的行动目标都清晰的指向2008年。中国应如何冷静应对美国的压力,吸取“广场协议 ”中的警示,避免重走当年日本走过的老路,化解美国的金融黑手,从而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也就成为我们今天思考的借鉴日本广场协议的意义所在。

日本“失去的十年”对今天的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4. 中国会像日本一样来一次“失去的十年”吗

传统观点认为,如果中国政府不希望房地产泡沫破灭,它就不会破灭。尽管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逆转,外界担忧日渐加剧,但不要指望出现房子低价抛售、破产或银行不良贷款激增等情形。这可能是一个过分简单的结论,但到目前为止,这一结论似乎都得到了验证。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是拒绝承认的态度,即中国拒绝按市价来计算房产的实际价值。但随着遭受重创的银行被迫控制向房地产行业的贷款发放,切断该行业从其他经济领域获得资金支持的生命线,麻烦就会出现。这是一个从20世纪90年代日本地产泡沫破裂中吸取的教训,野村(Nomura)也在该公司最新的报告指出,这是一个跟中国有关的教训。该机构指出,中国目前的房地产市场与日本20年前的房地产市场有众多相似之处。一个明显的相似点是地产市场的繁荣程度。在当时的日本和如今的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贷增速都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速,经济活动都过热,银行也都是大举放贷。但最重要的相似点是这两个房地产市场的行为模式,即随着房地产市场发生逆转,整个体制都没能公开面对惨不忍睹的坏账情况。日本当时的情况是,监管机制无力,会计制度松散,这意味着市场相关各方都不愿实施的严厉的制度约束,也没有金融机构被迫破产。野村估计,尽管当时对房地产行业的直接贷款不足日本总贷款规模的20%,但在此后十年,日本银行业最终累计减记了总贷款余额的25%。这段时期催生了日本的“僵尸银行”,此类银行也被认为是日本经济增长“失去的十年”的罪魁祸首。今日的中国也是如此。外界普遍怀疑,中国银行业并没有公布旗下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从贷款经常得到展期,到向关系良好的国有实体进行不太透明的放贷,再到影子银行问题的爆发,这些都导致了与日本类似的不透明的市场环境。承认坏账问题实际上变成了一项政治妥协。野村估计,中国银行业表内债务中有一半包括了某种形式的房地产抵押。另一个相同点在于,这些问题凸显出一定程度的自大情绪。曾几何时,日本是全球经济的明日之星,是全球最大的债权人国家,从经济表现到企业管理理念等各个方面均获得赞誉。
而外界也认为,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过是时间问题,未来的某一天人民币甚至会取代美元成为全球储备货币。那么,或许我们可以不用担心由无人居住的投资物业组成的“鬼城”,因为这些房子总有一天会有人住,而所有不良贷款都可以自行得到解决。中国政府需要应对的最坏情况似乎就是GDP增速降至7%。这种观点意味着,投资者不应该仅仅关注房地产市场下滑的最新迹象,而是应该对于中国遭遇日本式的经济狂欢后的“宿醉”而保持警醒。警告之声一直不绝于耳。索罗斯(George Soros)曾在今年年初警告称,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是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自那时起,似乎每周都会出现一篇详细阐述对中国大规模建筑工地进行访问的最新分析报告。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在一份新报告中写道,美国投资者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在经济增速不断下降、房地产价格走弱的情况下,中国是否会降息。但如果中国真的面对类似于日本的情形,一个可供借鉴的教训可能就是,当银行只想着如何修复资产负债状况的时候,事实证明降息的效果会有所减弱。而另一个问题是,在放任监管松散的影子银行广泛出现之后,中国央行目前对利率的控制力已经减弱。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认为,包括信托产品、公司债以及银行贷款在内,加权融资成本实际上是上升的。他们称,融资成本在过去一年上升了80个基点。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给利率持续施加上行压力,其中包括储蓄增长放缓以及计划推进的利率市场化。野村表示,难点在于银行面临融资成本上升的不利局面,却仍肩负着投放贷款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的责任。他们说,这将使中国银行业面临流动性紧张,从而令信贷周期出现逆转。中资银行将被迫停止向低利率公司提供贷款,因为它们将无法再以自身利润来贴补这类贷款。目前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会出现日本式的崩盘为时尚早。但中国财政纪律薄弱,投资者应当谨防潜在的影响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日本的经验表明,中国应让市场迅速处理掉破产的公司,而不是供养自己的僵尸。

5. 日本失去的10年得到了什么

  泡沫经济破碎后,日本的弱点暴露出来。尽管如此,在那“失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新的大银行建立,银行的债务大幅下降;国家和企业提供福利的重担正转变为个人自负的责任;在科研开发上投入巨资,并由此改善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生机勃勃的文化产品。电子游戏、动漫作品、影视节目等在全世界拥有广泛的爱好者;紧密网络化的社会,并运用了最新技术;颁布的一系列法律制约了国家的权力,扩大了公民的权力。
  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碎后的“失去的10年”,日本目前再次处于变革阶段。金融危机的克服以及劳动力市场和薪酬体制的改革强化了经济。在科研开发上投入的巨资也在改善了日本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日本是在过去100年内变化最大的工业国。其现代化进程突飞猛进。日本社会的老龄化也比其他国家迅速,但没有迹象预示它会因此丧失革新能力。因为目前日本再次处于变革阶段——不过,几乎无人认识到这点。其原因在于日本社会表面上的保守主义,也在于很久以来这个国家看上去只会走下坡路。
  泡沫经济破碎后,日本的弱点暴露出来。当时日本经济尚未准备好在东西方阵营对峙结束后世界动荡的新环境中运行。思维的停滞、贪污和老龄化都在这一时期出现;此外还有自然灾害。
  尽管如此,在那“失去的10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日本的银行提供了例子。人们从它们那里得知,与大公司过从甚密和不负责任的放贷程序使其深陷危机,以至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分析师降低了日本银行的信用等级,令日本银行业大为难堪。而不大为人所知的是,日本金融业在此期间开始了一场真正的结构变革。新的大银行得以建立,与工业界错综复杂的联系不断被解除。此外,银行的债务大幅下降。这不仅有利于银行,而且也表明银行的运作卓有成效,因为债务绝不仅仅是被注销,而是靠大规模还贷削减的。
  今天,超过40%的日本雇员是非全日制职工,人数为20年前的2倍。越来越多的人不工作,不上学,也不接受职业培训。收入差距也扩大了。尽管各占10%的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间平均收入差距还没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那么高,但正在向这一方向发展。贫富差距在扩大,劳动力市场和薪酬体制的改革则使日本资本主义中的平均主义要素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与德国相仿,国家和企业提供福利的重担正转变为个人自负的责任。
  稳定的工作岗位,按工龄付酬和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工会,日本资本主义的这三大原则已明显失去了重要性。
  金融危机的克服以及劳动力市场和薪酬体制的改革强化了经济。此外,日本企业在“失去的10年”里尽管削减了债务,却仍在科研开发上投入巨资,并由此改善了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
。许多日本企业在中国和东南亚投资建厂。尽管工作岗位因此被转移到国外,但日本归根结底通过在世界上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发挥强大作用而获益。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对华贸易中超出。
  日本的电子游戏、动漫作品、影视节目等文化产品在全世界也拥有广泛的爱好者。对于日本这个人均年龄在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老龄化社会而言,这种生机勃勃的文化是个好兆头。日本是一个紧密网络化的社会,并且为此运用了最新技术。在日本,可以上网的手机就像圆珠笔一样常用。这种多功能设备主要用于文字数据的交换和信息搜索,但也可用来接收广播和电视节目,其年产量为5000万台。而登记在册的手机数量超过8400万部。这意味着,只有婴儿、白发老人和离群索居者没有手机。因此装备精良的日本已经向科学社会进发,而迅速获得各种信息的能力在科学社会里将更加重要。这种社会需要个人更积极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

日本失去的10年得到了什么

6. 避免陷入“失去的十年” 中国可从日本吸取哪些教训

日本与中国的经济和金融结构有诸多相似之处,日本经济增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是我国正在处理或将要面临的问题。尤其在不良贷款处置、人口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日本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当前中国走到了经济增长的拐点,与日本90年代一样面临劳动人口数量下滑和企业债务高企的问题。我国需要吸取日本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避免陷入日本式的增长停滞和长期通货紧缩。
  01
  日本经济现状和增长前景
  日本面临全球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财政问题。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26.7%,为全球最高。预计到2060年,日本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数量将从1995年的峰值降低一半至4418万。不利的人口结构趋势是日本过去二十年经济增长低迷的直接原因,更是未来日本经济增长的最大障碍。
  人口问题还会加剧日本的财政困难。目前日本国债与GDP的比重高达250%,远高于国际公认的90%的警戒线,甚至超过深陷债务危机的希腊、意大利等欧洲国家。虽然日本国债大多由国内债权人持有,稳定性较高,但财政的不可持续性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树不能长到天上去,债务与GDP的比例也不可能无限上涨。日本养老金的40%由政府财政负担,随着老龄化加剧,财政收入将越来越难以支撑社会保障负担的加重,政府债务和赤字也将进一步攀升,这将对财政可持续性构成巨大挑战。很多日本居民也意识到未来养老金可能出现缺口,因此尽力减少消费提高预防性储蓄,这又降低了当前的总需求,构成了通货紧缩压力。
  需求疲弱和企业投资低迷是日本经济的主要症结,政策刺激的效果有限,增长前景不乐观。日本持续近20年的通货紧缩对居民和企业的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通缩环境下居民延迟消费,而消费疲弱使得企业减少在国内投资,而更倾向到海外投资。
  面对这样的困境,日本首相安倍自2012年底上台后实施了包括超宽松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其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扩大财政预算和企业减税,结构改革虽然推进缓慢,但农业、电力和医疗行业也已经有所进展。超宽松货币政策包括大规模资产购买(QQE)和负利率政策,双管齐下压低了长期贷款利率和债券收益率,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
  然而,日本企业总体来看并非资金短缺,相反,企业持有大量现金,而一半的上市企业甚至没有任何贷款。负利率政策虽然提高银行的信贷供给意愿,但很难带动企业的投资和贷款需求回升,因此效果相对有限。虽然安倍经济学实施后的短期内经济有好转的迹象,失业率逐步下降,房价止跌回升,但近一年来日本经济又呈下行态势,通货膨胀率再度跌入负值,市场加深了对日本增长前景的担忧。日本官方预测经济增速长期将介于0– 0.5%之间,实现2%的通货膨胀目标困难重重,低增长和低通胀将是未来的常态。
  02
  日本经验对我国经济问题的启示
  第一,尽早处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政府应当为银行提供财政支持,缓解银行和企业去杠杆对经济造成的压力。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重要隐患。日本在处理僵尸企业和银行不良债权方面有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日本曾面临全球最严重的企业债务问题。90年代末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私营部门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20% ,企业违约风险急速上升。
  在监管的压力下,银行普遍存在故意隐藏不良贷款率的行为,利用贷款展期、“借新还旧”等方式推迟风险的暴露,以期经济好转企业有能力还贷。拖延的结果使得政府错过了在早期以较低代价解决问题的时机。2001年日本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高达8.4%,最终耗了大量银行自有资本来核销坏债,导致2002年日本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跌至3.3% 的谷底,银行信贷创造严重收缩。这也是造成2000年后日本经济萎缩和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中国目前面临的情况与日本90年代有很多相似之处。学者对我国企业债务占GDP比重的估算介于130%-160%之间,在全球属于非常高的水平,且仍在持续上升。这一方面反映企业的投资效率低下,大量僵尸企业借新债还旧债,另一方面意味着违约风险的上升,甚至隐藏着系统性风险。
  然而,银行和地方政府都没有动力淘汰僵尸企业,因为僵尸企业退出会使银行的不良贷款暴露,而地方政府也无法解决下岗职工安置等问题,因此导致企业债务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仍在继续恶化。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我国政府需要尽早正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对不良债权作出明确的划分。如果银行系统本身难以消化不良资产,政府应及时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持,避免银行资产负债表严重受损造成信用收缩。日本政府曾使用占GDP15%的财政收入来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问题,我们也需要有类似的准备。
  第二,人口问题将是制约我国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须警惕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财政问题。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经呈现加速下滑的态势,2012年我国劳动力人口绝对值开始出现下降,联合国预计未来10年将继续下滑,而抚养比从2013年触底后开始上升。学者预计到本世纪末我国总人口将由目前13亿下降到6-10亿 。不利的人口结构趋势也将对我国长期的财政状况带来深刻的影响。虽然目前我国政府债务占GDP比重不高 ,但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意味着税收收入将越来越难以支撑不断增长的社会保障支出,这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人口红利的迅速消失与人口政策息息相关。日本在50年代也实行过少生优育的政策来抑制高生育率,到70年代中期生育率开始低于更替水平,日本改变政策开始鼓励生育,但收效甚微。90年代后期日本劳动年龄人口开始萎缩,直接拖累了需求和投资,是日本90年代后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紧缩的重要原因。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生育率一旦趋势性下降就难以回升,许多国家通过提高劳动参与率和开放的移民政策来增加劳动力。我国的劳动参与率(71%)已经处于世界高水平,因此更需要通过提高生育率来缓解劳动力减少的问题。总而言之,全面放开人口政策,出台支持和鼓励生育的政策,才能缓解我国人口下降带来的压力,避免陷入日本式的增长停滞和通货紧缩。
  第三,知识和技术创新是在长期提升潜在经济增长的关键,需要建立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金融体系来支持创业和创新活动。除了人口增长,提升长期潜在经济增长水平主要依赖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日本以往主要依靠大企业在企业内部推动技术创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更倾向去大企业工作。然而中小企业才是一国创造就业和GDP的支柱,初创企业才是带动技术革命和科技发展的源泉。在日本政府对科技和技术创新的支持下,现在日本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多,中小企业的创新和活力也有所提高。
  在中国,传统的以大型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也已经面临瓶颈,市场活力下降、企业生产率下滑等问题开始凸显,政府鼓励创业和创新来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困难。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模式的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有深刻影响,只有建立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金融体系才能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和日本的金融体系都是以银行为主导,直接融资占次要地位。美国的情况恰恰相反,直接融资占3/4而间接融资仅占1/4。制造业企业通常持有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可以作为抵押品从而获得银行贷款,而创新企业和小微企业通常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尤其在创业初期难以从金融中介获得融资。
  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体系曾适应日本、中国和德国等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国家的高速发展,但美国这样以直接融资为主、股权融资高度发达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培育创新企业,这也是硅谷的科技企业能够在全球独占鳌头的基础。
  因此,支持新兴企业和初创企业的发展需要建立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金融体系来提供融资渠道。新三板制度的建立对我国企业的创新已经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仍然制约了有潜力的初创企业上市和创业投资的退出,金融监管和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7. 日本“失去的25年”是哪年至哪年

日本“失去的25年”是1945年至1970年。【摘要】
日本“失去的25年”是哪年至哪年【提问】
日本“失去的25年”是1945年至1970年。【回答】
有哪些社会,经济问题及现像【提问】
日本后又有了失去的20年。1990年——2010年,日本整整经历了“失去的20年”———房地产泡沫破灭后,银行体系遭到打击,经济长期处于徘徊,甚至衰退状态;美国压日元大幅升值,导致日本出口减少,而内需市场迟迟难以拓展。【回答】
日本经常以失去什么来博取同情的做法令人窒息。【回答】
1990年的1700万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多少【提问】
在1990年的1700万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850万亿人民币。【回答】
谢谢【提问】
目前1700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多少【提问】
目前来说1700亿日元相当于857亿人民币。【回答】

日本“失去的25年”是哪年至哪年

8. 日本“失去的十年”

失去的10年(日文:失われた10年、英文:The lost decade)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陷入长期的经济不景气的状况持续达10年左右才逐渐转好的情况。曾经出现过这种情况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1991年开始到2000年代初期的长期经济不景气。一般多指此时期。
以下是日本泡沫经济的过程:
   1985年到1986年期间,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有所下降,但是国内的投机气氛依然热烈。1987年,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当时乐观的观点认为只要对土地的需求高涨,那么经济就不会衰退,而且市场也鼓励人们不断购买股票,声称股票从此不会贬值。当时日本媒体为了给这种经济繁荣状况命名,还希望募集像岩户景气、神武景气类似的名称。但当时也出现了少数反对论点,认为土地价格已经远远超过其实际需求,日本经济将在不久的将来陷入衰退。
  从经济学原理来说,土地价格上升,导致租用土地的工厂或写字楼的企业盈利率下降,因此合理的做法是出售土地购入债券,因此会带来土地需求下降。根据供求理论,价格终将趋于均衡。但是日本企业普遍实行以帐面价值计算土地资产的做法,因此从表面上看企业的收益率也并无变化,而帐面价值与现实价值的差额就导致了帐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日本企业追求总资产规模而非收益率。
  当时为了取得大都市周边的土地,许多大不动产公司会利用黑社会力量用不正当手段夺取土地,从而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而毫无收益可能的偏远乡村土地也作为休闲旅游资源被炒作到高价。从土地交易中获得的利润被用来购买股票、债券、高尔夫球场会员权,另外也包括海外的不动产(如美国洛克菲勒中心)、名贵的艺术品和古董、豪华跑车、海外旅游景点等等。当时这种资金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而受到世界经济的关注和商家的追捧。当时随着股票价格上升,日本国内购买法拉利、劳斯莱斯、日产CIMA等高档轿车的消费热潮也不断高涨。
 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股价达到最高点38915日元87钱,此后开始下跌,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始下跌,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到了1992年3月,日经平均股价跌破2万日元,仅达到1989年最高点的一半,8月,进一步下跌到1万4000日元左右。大量账面资产在短短的一两年间化为乌有。
  由于土地价格也急速下跌,由土地作担保的贷款也出现了极大风险。当时日本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纷纷暴露,对日本金融造成了严重打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