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的介绍

2024-05-13 20:40

1. 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的介绍

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是一所闻名全国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承担着为全国越剧界培养越剧艺术人才的教学任务,被誉为“越剧艺术家的摇篮”。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学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越剧艺术人才教育基地。

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的介绍

2. 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的学校简介

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是一所闻名全国的中等专业艺术学校,承担着为全国越剧界培养越剧艺术人才的教学任务,被誉为“越剧艺术家的摇篮”。学校的前身是越剧之家,于1955年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倡导努力下创办而成。1996年正式易名为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2003年还成为“上海戏剧学院嵊州教学点”。办学50多年来,学校已先后向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200多个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1200多名优秀演员、演奏员,培养了艺坛明星白雪、李玲玉和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获得者黄美菊等优秀青年演员20多人。学校在越乡肥沃的土地上,发挥越剧故乡得天独厚的人文、地利、语言优势,以雄厚的师资力量,严谨的教学风格,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越剧艺术人才教育基地。

3. 嵊州的文化艺术

 嵊州方言隶属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嵊州位于浙中偏东地区,与浙南吴语区毗邻,长期来为杭温线上的交通要津,再加上通过舞台语言(以嵊州方言为基础语言)的广泛传播,故嵊州方言在省内影响较大。1964年,浙江人民广播电台开设农村方言节目,即以嵊州方言作为广播用语。嵊州方言也是越剧道白的基础,唱腔韵脚的依据。嵊州方言大致可划分为城关镇、崇仁、甘霖、长乐、黄泽、三界等6个方言小区。 越剧始于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是由嵊县农村(以马塘村为主)初以田头说唱的“落地唱书”,继则沿本卖唱,再而进入茶馆酒肆的说唱技艺衍变而来。光绪三十二年(1906)艺人首次登台演出,因只用笃鼓、檀板按拍击节,的笃之声不断,故称“的笃班”或小歌班,发展成为一种地方戏曲,于绍兴一带农村演出。民国初年,诞生了男女小歌班,20年代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之名与绍兴乱弹的绍兴大班相区别,并在音乐唱腔上进行改革,把原来的徒歌清唱改为丝弦伴奏,称为“丝弦正调”。民国十二年(1923)又出现了绍兴文戏女子科班,简称女子文戏,为适应女子演唱,又改“丝弦正调”为“四工调”而享誉绍兴和上海。后来,绍兴女子文戏因扮相俊美,嗓音甜润,唱调流畅,遂逐渐取代了男班在上海的地位。1938年,女子绍兴文戏队伍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加深,绍兴、上海各地戏剧专刊和小报遂称“绍兴文戏”为“越剧”。1942年,女子绍兴文戏进一步倡导改革,正式改称“越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越剧得到迅速发展,演剧团体之多,流动面之广,列中国之首,成为除京戏以外的中国第二个大剧种。越剧在长期演出实践中不断改革,形成了一种具有慢慢梳理、娓娓道来、诗情画意般的独特风格和审美方式。剧目大多取材于传统故事,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小歌班和绍兴文戏阶段,有《养媳妇回娘家》、《九斤姑娘》、《珍珠塔》、《琵琶记》、《梁山伯》等;女子文戏时期,有《九美图》、《三笑姻缘》、《大闹嘉兴府》和《十八相送楼台会》等大量折子戏;女子越剧时期,有《花木兰》、《雷雨》、《祥林嫂》等。建国后,新创作越剧剧,目400部以上,其中被摄制成电影片的就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碧玉簪》、《孟丽君》、《西厢记》等30多部)它的观众主要是中下文化程度的普通市民,其中又以妇女观众为多。由于大多数越剧演员重视唱腔功夫,逐步形成了众多流派,使观众从不同的唱腔中获得美的享受。越剧音乐渊源于唱书时期的[四工调],其基本唱调,由落地唱书的[吟哦调]发展而来,小歌班时期以[吟哦调]派生出的【吟哦北调】和【吟哦南调】为基本调。用笃鼓和檀板击节,人声帮腔。20年代配以丝弦锣鼓伴奏,并以[丝弦正调]为基本调。改称绍兴文戏。30年代女子绍兴戏改用【四工调】为主调。40年代初改为[尺调]为主调,以反调[弦下调]为辅。确立了女子越剧的音乐唱腔格局。越剧唱调常用词格有二:一为七字齐言对偶,一为十字齐言对偶,上句可韵可不韵,下句必须押韵,平仄通押。唱调乐体结构,以上下两句为基础,往往以不同落音的四句构成一个单位。越剧角色行当分为小生、旦、老生、花脸4堂;小生堂有穷生、儒巾生、武小生;旦堂有小旦、老旦,小旦又分闺门旦、悲旦、花旦、正旦、泼旦;老生堂分为老生、老外;花脸堂分为小花脸、大花脸。但也不受此限。其表演以唱为重,唱做结合,武戏文做。常以大段演唱叙事抒情和刻划人,几乎每部大戏均有几场以唱为主的重场戏。越剧的做功,融话剧的写实性与戏曲的写意性手法于一体,既有程式,又不受程式制约,善于从塑造角色的人物形象出发去驾驭传统程式,开拓新的表现程式。越剧从落地唱书、小歌班、女子文戏到女子越剧,涌现了众多著名的艺术家,如小歌班时期的卫梅朵、王永春、白玉梅、马潮水等,女子文戏时期的施银花、赵瑞花、屠杏花、马樟花和姚水娟等,更有称为“越剧十姐妹”的徐天红、傅全香、袁雪芬、竺水招、范瑞娟、吴小楼、张桂凤、筱丹桂、徐玉兰、尹桂芳和戚雅仙、王文娟等。建国以后,又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如吴凤花、钱惠丽、钱爱玉、何英等。

嵊州的文化艺术

4. 绍兴艺术学校的学校简介

绍兴艺术学校坐落在环境幽雅,交通便利的山阴路亭山脚畔,校址在绍兴市二环西路500号,是绍兴市唯一被省教育厅评定的省级重点中等艺术学校。它创建于1980年,前身是绍兴地区绍剧艺术培训班,1998年更名为绍兴戏曲艺术学校,2003年4月命名为绍兴艺术学校。学校现开设戏曲、器乐、声乐、舞蹈、影视表演、美术、幼儿师范等专业,音乐专业已成为市级示范专业。学校与杭州师范学院联合开办幼儿师范大专班,在校学生675人,其中,大专人,学校占地面积140亩,总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拥有办公楼,文化楼,戏曲舞蹈美术楼、音乐楼、音乐厅、宿舍搂、图书馆,体育运动区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已成为绍兴市培养艺术人才的基地。校长庞尚林、副校长何青、教研室主任林茹炜、教务室主任谢玲玲。学校设有越剧表演、越剧音乐、戏曲武功、音乐舞蹈等艺术专业,主要面向全省招收艺术中专和艺术职高(艺术职业中专)的学生,为全省各专业艺术团体培养合格的专业艺术人才。同时学校还与大专院校联合举办戏曲专业(函授)大专班,国家一级演员吴凤花、陈飞等均在该班就读。全校学生现有400余人。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扎实,在职30多位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的8位,学校还聘请绍兴文理学院、杭州师范学院等大专院校和省级艺术团体的教授、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学校又将发展扩大,规划占地100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的新校将拔地而起。

5. 绍兴艺术学校的介绍

绍兴艺术学校,原称绍剧艺术培训班,成立于1980年。经发展壮大,1998年改为绍兴艺术学校,成为浙江省中等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基地。校址在绍兴市二环西路500号。20年中,许多毕业生在全省乃至全国大赛中获得多项殊荣。

绍兴艺术学校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