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治与社会

2024-05-18 11:35

1. 经济政治与社会

一方面正确认识个人收入差别,为鼓励经济政治运行效率而形成的个人收入差别是可以容忍的。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放弃生产效率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也不同,把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除了按劳分配以外,应该鼓励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下,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果不讲贡献大小,而是只讲平均分配,那就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只会仍然是共同贫穷。今天我们收入差距一定程度上的拉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因为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必须经过一个过程。保证收入公平的原则应该是保证人人有平等竞争的机会,因而解决当前中国收入差距拉大问题决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办法,而是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地从事“财富创造”的同时,给低收入者更多的能力和机会,给他们以平等竞争的机会。
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个人收入差别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避免由此引发的社会稳定问题。总的来说,当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并非都是合理的制度安排的结果,其中也存在许多不合理和非法的因素。其一,初次分配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平等的竞争,如最为突出的各种形式的行业垄断的存在;其二,收入分配再分配的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例如对高收入调节不力,对低收入阶层缺乏有效保护;其三,灰色收入、黑色收入以及腐败等非法收入问题突出,打击力度远远不够;其四,由于地域差别的存在,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收入高,地区收入差距拉大。
应该说,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出现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和提高的结果,是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社会不公正现象的结果。从整体上看,个人收入差别问题是社会范畴问题,其本质是劳动者先富和后富的关系,经济因素即生产力发展水平起决定的作用。

经济政治与社会

2. 经济政治与社会

3、怎样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板书)
 
    这个问题可以结合前面经济效益的含义来把握。
(多媒体显示)
经济效益=生产总值 / 生产成本
要提高经济效益必须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增加有用劳动成果。
    「师」这就是说,要提高经济效益,就是要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这一效果呢?
  投影:
  海尔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奇迹之一。一个亏损147万元的小厂,17年之后成为一个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额从1984年的384万元到2001年的600亿元,业绩增长了1万多倍,并保持年80%的平均增长速度。海尔的成功之路堪称中国企业发展史上一个罕见的成功案例。那么,海尔为什么如此成功?   
海尔集团的总裁张瑞敏对海尔的发展提出了三个原则:顾客至上、科学管理、技术创新。
  海尔的市场观念:“市场唯一不变的法则就是永远在变”,“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卖信誉不是卖产品”、“否定自我,创造市场”。
  创名牌方面:1、名牌战略:要么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 2、国门之内无名牌。
  质量观念:高标准 精细化 零缺陷 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售后服务理念:用户永远是对的。
  海尔发展方向:创中国的世界名牌。
从海尔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提高经济效益,
    第一,要依靠科技,采用先进的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板书)
    这一点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最主要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先进的技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具备这个条件,企业才能降低成本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相同的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只有这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才能发挥其作用,才能促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那么什么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什么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8第3自然段并进行比较。
    (多媒体显示)

经济增长方式
   
具体内容
   
结果
   


粗放型(外延型)
   
单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即增加投资、扩大规模、铺新摊子、增加定员等方式来增加经济总量。
   
经济效益不高,资源浪费严重
   


集约型(内涵型)
   
主要依靠改进设备、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来增加经济总量。
   
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通过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不难看出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在强调科技的作用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总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作用是十分直接的。
    接着,同学们想一想: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那么,发展国民经济,企业是否越多越好,
投资规模越大越好?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企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越多越好、越大越好。因为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并不是以企业的大小和多少来衡量的,而主要是以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来衡量。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而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则要使自己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请大家再看一则材料
    (多媒体显示)
                                

生命中的大石块
    管理专家为一群商学院的学生讲课,他做了一个小试验。
    专家拿出一个瓶子放在桌上。他取出一堆拳头大小的石块,把它们一块块地放进瓶子里,直到石块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问“瓶子满了吗?”所有的学生答道:“满了。”他反问:“真的?”说着他从桌下取出一桶砾石,倒了一些过去,并敲击玻璃壁使砾石填满石块间的空隙。他又问道:“瓶子现在满了吗?”这次学生有些明白了,“可能还没有。”一位学生答道。于是专家伸手从桌下又拿出一桶沙子,把它慢慢倒进玻璃瓶。沙子填满了石块的所有间隙。他又问“瓶子满了吗?”“没满!”学生们大声说。然后专家拿过一壶水倒进玻璃瓶直到水面与瓶口齐平。
   

 
(中断显示)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位专家举此例的目的是什么?
「生」(答案多种多样)
(继续显示如下内容)

专家指出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里,那么你就再也无法把它们放进去了。那么,什么是你生命中的“大石块”呢?你的信仰、学识、梦想?或是和我一样,传道、授业、解惑?切切记得先去处理这些“大石块”,否则作会终生错过了。
   

 
    师」切切记得失去处理这些“大石块”观点的经济学启示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科学的管理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企业经营中涉及产品结构调整、市场开发、人力资源配置、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环节,在经济管理中能不能分清经营中的“大石块”并首先处理好,是一个企业管理科学与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可见,提高经济效益的另一种途径是——
    第二,要靠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板书)
    其实以上两点是不可分割、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因为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提高管理水平也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先进技术的有效使用。所以,如果说提高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生产的最大目的的话,那么依靠科技和管理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两种方法和途径,它们是一致的。只是两个不同侧面而已。
    (引导过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永恒规律。在市场上,企业经营成功,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果经营管理不善,就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淘汰。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我们应该如何来认识这两种现象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9第3自然段到完。

3. 经济政治与社会

恩格尔系数

编辑本段简介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经济越富裕。反之,如果这个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的经济越困难。
编辑本段公式
  恩格尔定律的公式: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总支出的比率(R1)= ———————————x100%
  总支出变动百分比
  或
  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
  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R2)= ———————————x100%
  收入变动百分比
  注意:R2又称为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
  恩格尔定律是根据经验数据提出的,它是在假定其他一切变量都是常数的前提下才适用的,因此在考察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的变动问题时,还应当考虑城市化程度、食品加工、饮食业和食物本身结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家庭的食物支出增加。只有达到相当高的平均食物消费水平时,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才不对食物支出发生重要的影响。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食物支出金额
  恩格尔系数=————————x100%
  总支出金额
  除食物支出外,衣着、住房、日用必需品等的支出,也同样在不断增长的家庭收入或总支出中,所占比重上升一段时期后,呈递减趋势。
  恩格尔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一般随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
编辑本段应用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在我国运用这一标准进行国际和城乡对比时,要考虑到那些不可比因素,如消费品价格比价不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以及由社会经济制度不同所产生的特殊因素。对于这些横截面比较中的不可比问题,在分析和比较时应做相应的剔除。另外,在观察历史情况的变化时要注意,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一种长期的趋势,而不是逐年下降的绝对倾向。它是在熨平短期的波动中求得长期的趋势。

经济政治与社会

4. 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5.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政治属于上层建筑,它根源于经济,由经济基础决定,并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
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政治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我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归根结底是为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关系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根源.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的上层建筑.是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与之适应。
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当某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某些局部变化,被其决定的上层建筑也要相应地发生局部变化;而当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革,即旧经济基础被新经济基础代替时,旧的上层建筑也必然被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什么?

6.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从整个历史来看,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地主推翻另一个地主,然后这个地主又被别人推翻,个个如此,只不过是,在姓蒋的地主推翻姓爱新觉罗的地主的时候,他把一个人的地变成了一个党的地。
从整个国家看,无论是谁主政国家,都必须做好两件事,第一,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第二,推动民族文化向前发展。要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有两个要求,一是衣食无忧,二是教化。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不是用别的文化来取代他,而是要将其理解为现在生活的基础,要知道,一种文化已经存在了五千年,消灭他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在从小到大的过程中被无数次洗脑,但仍然有中国人出来做民族文化的卫道者。在清朝末年,西方国家想用他们的已经成形的文化来影响中国人,来淡化华夏文明,但孙中山现在告诉他,不能;后来有些国家控制了国家领导人蒋先生,又想来搞这一套,毛先生说,门儿都没有;然后……
任何一个政体,都有缺陷,因为每一个出来主持国家的,都有他本身的利益,政府宽容不宽容,得看现在发生的事情有没有影响到他自身的利益。然而,没有人能够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所以不管你怎么吹嘘,怎么掩盖,都会有反对者。历史的潜规则:你造反成功了,你就是正道;你失败了,就是强盗——成王败寇。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我们平时看到的书,电影,电视剧,一切的林林总总,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之为表面文化;还有一种叫做背面文化,也叫暗流;暗流者,历史的潜道理,这才是主导社会,民族前进的真正动力;在这种前提下,你无道,有人推翻你,你不法,有人惩治你,你强大,自有人出来和你分庭抗礼——平衡,中庸文化的集大成。
一种思想,只是一个人的想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皆是如此。举个例子,马列主义中有两个观点,社会前进论和共产主义最终论,这是两个自相矛盾的观点,社会不断前进,他会在共产主义社会止步吗?所以,从马列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都在弥补,但要知道,伟人都不是圣人,不可能尽善尽美,平头百姓也不全是良民,总有反对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
现在,我们的国家奉行的是马克思先生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理论,所以,在文化层面上,总有人说中国的文化落后于国外,所以我们今天的人民在不顾一切的想去感受,却接受外来文化,甚至有极端的人直接否定了华夏文明。要知道,中国的老祖宗,在一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不就是现在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吗?我们中国人否定自己的文化,然后到别人那儿去取经取回我们本来就有的东西,还自认为先进?这不是笑话吗?细细揣摩今天的社会,再回头去看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思想,那一样不是被奉为经典:治国用兵、法;治民用人道。这还是新东西吗?不是,只是我们在盲目崇外而已。
所以,文化的根本,不在于先进还是不先进,国家的成立,不在于你从什么政体变成了什么政体,而是,国家是否能够做些什么来让他统治下的人民的文化向前发展,而文化才是社会的主导。文化发展,就是历史的前进,在历史的车轮面前,一切都是用来铺路的石头:有的思想,引导历史前行;有的思想,是用来刺激其他的思想来引导历史前行的催化剂。

7.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在任何一个社会,发展是其政治和经济领域发生总体变化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且两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亦即政治领域的变化会影响经济领域的变化,反之亦然。官僚威权主义和“软威权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威权主义的不同形式。威权主义是介乎于民主政治和极权政治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它从不放弃民主,而是想方设法地限制民主的发展。[10] 无论是官僚威权主义,还是“软威权主义”,都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政治与经济两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最适合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如何反作用于经济发展?

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政治家还是学者,似乎都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只有在政治民主取得进步的国家,[11] 才能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换言之,政治上实行专制的国家是难以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的,因为这样的政府不能提高政府的声望,因而不利于保护私人财产,也无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例如,格迪斯认为,由于民主政权能更好地赢得公众对改革的支持,民主政权同样能顺利地开展经济改革,也能加快经济发展。亨廷顿认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就是阻碍民主的障碍。[12] 而利普塞特则从另一角度指出,“民主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意味着:国家愈富裕,它保持民主的机会就愈多。”[13] 与上述论点不同的是,也有人认为,威权主义政权有利于经济发展。例如,萨克斯指出,与民主政权相比,威权主义政权在推动经济改革方面更为成功,因为威权主义领导人不必担心自己是否会在选举中失去选民的支持,尽管有些选民受到了改革的消极影响的打击,如失业和收入水平降低。[14] 库尔斯认为,威权主义政权在推行各种政策时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因而不会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掣肘”。政治上专制的政府能压制工会活动和降低工资水平,甚至还能控制消费者的需求,因而能促进投资和推动经济的增长,尽管这些措施很不得人心。与此相反,民主政府为了最大限度地延长在位时间,常常千方百计地满足选民提出的各种要求,其中包括经济上的要求,如增加政府开支和扩大消费,等等。其结果是,国内资本积累受到很大影响,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就难以成为现实。 [15]

库尔斯还从更深的层面上分析了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认为,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生产简单的非耐用消费品;(2)生产资本货;(3)生产耐用消费品。在第一阶段,一些欧洲国家建立了议会制,第二阶段则出现了法西斯专政的德国和意大利,但在第三阶段又重新出现了十分稳定的议会民主制国家。[16] 这似乎说明,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的轨迹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呈阶段性的反复。然而,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政治民主的到来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了。 [17] 阿尔蒙德则认为,政治经济的增长、发展、现代化和进步,不论如何称呼,都包含着由4个因素支配的积极和向前发展的运动。这4个因素是2个P和2个W。2个 P是政治变量,即政府的能力或权力 (power) 以及人民的参政 (participation) 或民主化,2个W是经济变量,即财富(wealth)和福利(welfare)。能否使上述4个变量都得到同等速度的进步?能否同时增强政府的能力和权力,同时提高人民的参政程度,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同时改善福利?阿尔蒙德的回答是否定的。[18]

五六十年代颇为流行的现代化理论更为明确地指出,经济增长与民主制度的巩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美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都是政局稳定的民主国家。但从历史上看,除英国以外的其他西欧国家和日本的工业化则基本上都是在专制政权下进行的。[19]

四、威权主义的作用与副作用

必须指出的是,巴西、智利和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固然在政治民主停滞不前的一段时期内取得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佳绩。然而,同样不容否认,许多缺乏政治民主的第三世界国家,却从来没有取得经济奇迹。可见,经济能否取得高速增长,政治民主程度不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至少可以这样说:威权主义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正关系并非永远存在,它仅仅适合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时期。换言之,影响经济发展的不仅仅是政治因素(如政权的形式和民主的多寡),而且还有其他一系列重要的变量,如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外部机遇,等等。不过,拉美和东亚的发展进程似乎也表明,每一种发展模式(至少是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模式),都有相应的政治制度与之匹配。如果这种政治制度有助于经济发展,那么它就应该被视为是合理的。此其一。其二,政治体制(或政权形式)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包括这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因素在内的特定条件和具体情况。

但是,威权主义政府确实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手中的权力人为地创造出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秩序和稳定,尽管这种统治也使各种矛盾不断积累。因此,从表面上看,社会是稳定的,但这种稳定是脆弱的。换言之,威权主义的高压统治并非能永远消除各种不安定因素,相反,它甚至会制造出一些不安定因素。事实上,韩国在二十多年的威权主义政府统治下,劳工运动和民主运动并没有停止,有时甚至使整个社会非常动荡不安。“光州民众抗争”就是一个例证。这一悲剧最初从光州大学生反对戒严和停课令开始,后来发展到工人、市民、公司职员、店员等民众与军方展开激烈的武力冲突。据戒严司令部的统计,在冲突中共有163人死亡,其中包括军人15人。[20]

此外,威权主义政治容易使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变质,产生严重的腐败。90年代后期曝光的韩国一些财阀企业的丑闻,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总之,政治与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核心,一是如何认识政府的权威性,二是如何维系政治稳定,为经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

早在1955年,刘易斯就指出,“软弱的政府不能维持自己境内的秩序。”[2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季刊《金融与发展》的高级编辑在采访约翰·加尔布雷思时曾问道:“你认为民主对发展和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吗?”加尔布雷思所作的回答似乎是耐人寻味的:“从信仰的角度讲,我支持民主政府,但我同时也意识到,民主政府可能会成为软弱政府或者是无政府的幌子。我们不得不透过民主来看一下治国能力的问题。”[22] 如果政府的政策调整因遭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反对而无法付诸实施时,政府采用一些强硬的手段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朴永泽也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韩国的决策者是无法实施那些困难的经济政策的(如降低工资水平)。确实,如果韩国政府建立的是一个非干预的、自由的经济体制,在这个体制中由价格决定市场的供求和由市场配置资源,那么,很难相信韩国会取得其经济上成功,也不会实现经济调整。”[23] 他还认为,韩国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政府具有“集权”的性质(the centralized nature)。韩国政府用一种在西方民主制度下难以行得通的方式来保持政治、社会的稳定和推行其政策调整。它使劳工组织软弱无力,从而使工资处于低下的水平。60年代,政府储蓄和外部储蓄(两者均由政府决定)每年为国内投资提供了60%的资金。在70年代,政府直接或间接地控制了国民经济中几乎三分之二的投资资金。除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外,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能支配如此多的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此外,政府还对金融部门的信贷分配实行管制。当然,从理论上说,政府决定资源的配置并非总是高效率的。但韩国政府在动员内部和外部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来支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方面,却是成功的。[24]

与政府权威性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认识“发展型政府”? 发展型政府的特点是:它对未来的经济增长有一种前后一致的构想,以发展为首要目标,具有强有力的民族主义倾向,拥有足够的相对独立性,不受利益集团的影响或有能力调和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整合的目的。因此,它的合法性在于有能力加快资本积累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25] 约翰逊为“发展型政府”总结的特点是:(1)经济发展是政府追求的首要目标,有时甚至是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而不惜一切代价。(2)崇尚私人财产和市场规则。但政府的决策者常常为了加快发展而制定带有干预性的产业政策。(3)在政府的决策过程中,通常有一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部门。该部门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工作效率高。[26]

许多学者认为,许多东亚国家(地区)的政府是典型的“发展型政府”。这些政府与传统的中央集权制政府有所不同。实践证明,发展型政府创造了远远高于早期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速度,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奇迹”。

与发展型政府类似的另一个概念是所谓“强政府”(strong state)和“软政府”(weak state)。一般而言,“强政府”具有以下特点:高层领导人通常采用专制的统治手段,将工业化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在制定经济计划和实施经济政策等方面向技术专家授予较多的权力。而技术专家则有能力使私人部门和国内各地区的压力屈从于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也能使政府的科层(bureaucracy)变成一个守纪律、高效和可靠的工具。[27] 简而言之,能够在不同利益集团的呼声中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全社会长期发展计划的政府,就是“强政府“。[28] 毫无疑问,缺乏上述特点的政府则是“软政府”。按照缪尔达尔的定义,“软政府”既无行政管理能力,又无实施发展政策的政治意愿。[29] 琼斯等人认为,韩国之所以能获得经济“起飞”,主要是因为韩国实现了从李承晚的“软政府”向朴正熙的“强政府”转变的过渡。[30]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8. 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认识?

1、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 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②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 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③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现象和经济 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 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4、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 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