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2024-05-20 06:55

1. 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是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主持过上百场追悼会送别会的袁女士,第二个故事的主角是李开复。
      不知死,焉知生?我们中国文化缺少了对死亡的教育。强烈建议各位读者也来看看。
       如果你懂得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袁君的人生,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葬礼劈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那场葬礼之前,袁君是大连一名电视台记者,过着有选题忙死,没有选题死忙的高压锅生活。70后的人大都活得像一棵树,袁君机械地忙碌着,周而复始地为前途和钱途烦恼。
      2004年,特别报道组的一个战友因过劳猝死,台里委托袁君为其做一个悼念的片子。袁君怀着巨大的悲伤整理了同事职业生涯里所有的新闻报道,制作得很用心,想通过这种方式为同事加兄弟的人生完美收官。
      片子的解说辞后来被同事的家人看到,他们希望能够作为同事葬礼上的悼词。而袁君成了葬礼上当仁不让的主持人。
      葬礼简朴厚重,在哀乐声中袁君读着为同事写的悼辞:“他总是在每一条新闻播出之后卖力地回味,看看整个事件是否还有继续跟进的可能,看看自己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是否还有缺陷。他说,这既是一种职业要求,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成功有时就是一种为难。”
      “或许,直到骤然离去,他依然没有实现他想要的成功。可是,一个人,在他活着的每一天都努力超越自己,这种坚持本身就已是了不起的成就。尽管他没有来得及问自己是否令自己满意,可是,我们可以替他回答,他来过,很优秀……”
      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从另一个人倏忽而逝的一生中,袁君看到了自己。
      葬礼结束时,同事的爸爸紧紧地握住袁君的手说:“谢谢你,你比我们更懂他。”那天回到家里,袁君没有像平常一样上网看片子、找选题,而是破天荒地下了厨房,做好了饭之后,在楼下等老公和女儿回家。
      袁君没有跟他们提及同事的葬礼,只是这场葬礼在祭奠一个生命逝去的同时,也让袁君对自己的人生获得了重新的认识。还好,她还有时间,她还有健康,她还能好好地善待每一个重要的人。
      袁君说自己如灵魂开窍般明白了,一辈子没多长,下辈子不一定能遇上,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光原来这么短暂,趁还来得及,一定要不留遗憾地爱。
      之后,袁君很快因为朋友之托主持了第二场葬礼。
      逝者是一位书画界的名人,袁君时常在电视上看到这位老先生的身影。然而,老先生的身后事并不利落,小三儿在他去世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老先生尸骨未寒,财产纷争令这个曾经风光的家乱成了一锅粥。
      袁君想对老先生的生前亲朋进行一番采访,很少有人配合。大家关心的,是那些巨额财产如何分配以及自己能够分到多少。
      尽管如此,袁君还是通过一些资料给老先生写了一篇悼词。葬礼上没有人在意袁君说什么,遗体告别时,小三儿们与原配的家人打作一团。
      从死亡的角度回溯人生,过去所执著的一切,该有多么荒谬和可笑。
      袁君主持葬礼的名气渐渐在大连传开。2010年底,一位亿万富豪的妻子找到她,希望她能给她老公主持葬礼。与生前的风光相比,那位亿万富豪的死很仓促,抑郁症在他45岁时夺去了他的生命。
      富豪的妻子给袁君看了大量逝者生前的日记,深深震撼了袁君。财富对这位逝者来说早已成了数字,他的使命是管理这堆数量庞大的数字还有数百员工的命运。很多事务已经与个人喜好和利益没有多少关系。他完全可以选择停下来,换一个职业。
      袁君觉得,如果他真的这样做了,一定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作家。但他并没有。他依然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边处理集团内部的争斗,一边应付来自市场的压力。
      袁君读着这位亿万富豪的生前日记,想着如同这位富豪一样匆匆的赶路人,敬意有之,叹惋有之,悲凉亦有之……
      逝者已矣,但袁君决定做点什么来改变还活着的人。
      在这个富豪的葬礼上,袁君公布了他一天的开销,这个数字甚至还不及一个中产之家小孩子一天的花费。因为没有时间,他拼命赚钱,却丝毫享受不到金钱带来的愉悦。
      在日记中这位富豪写到,他的快乐竟然来自于一次汽车在路上抛锚,他让司机等拖车来,自己则一个人步行去公司。他惊奇地发现,路边有那么多有趣的店面,他甚至看到了迎春花。
      他说:“如果没记错的话,我最后一次见它应该是在大学毕业那一年,同学们看到迎春花开了,一起去踏青。”
      这震惊了在场所有的人。
      袁君在悼辞里写到:“他不是在车上,就是在飞机上,也有可能是在会议室里。他的生命自从承担起百人的企业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四季。他最美丽的记忆不是赚得第一桶金的激动,也不是公司十周年庆典上的高朋满座,而是那个步行的午后,那一路惊奇的发现。
      我想,最后的时光里,他一定为自己铺设了一条芬芳的小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他应该是笑着走过那条通往天堂的小路,甚至还哼起了儿歌。所以,在此,让我们一起向一个人的死因致敬。”
      那是袁君第一次在葬礼上听到掌声她知道那不是对逝者的不恭,而是大家情不自禁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最真挚的尊敬。
      后来,袁君与富豪之子成为很好的朋友。这位富二代并没有子承父业,而是将公司交给了经理人,他自己则在一个小公司上班,业余时间开了一间不盈利也不赔钱的书吧。日子过得很平静,也很快乐。袁君时常去他的书吧,叫上一杯咖啡,捧一本闲书,消遣一段闲适的时光。
      袁君还会时不时地想起那位富豪,疲于奔命的时候,忙到快要失去知觉的时候,袁君总会告诉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时间不用拿着鞭子追赶也会走过,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在还来得及的时候。
       有一种活法叫向死而生 
      葬礼是一种道别,而道别并不意味着绝望。
      袁君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道别,是为一位德高望重的高中校长做葬礼主持。老校长姓肖,享年85岁,这位老头儿风趣幽默,生前最爱热闹,他们家迎来送往,永远有络绎不绝的客人,大家都觉得这是一位喜欢被打扰的老人。
      校长的老伴在商量葬礼仪式时,没有向袁君提出任何的要求,只是很细节地讲了老校长生前的点点滴滴,包括每次夜里十一点送走最后一位客人时,老校长经常说的一句话:“真不知道,这个园子还能热闹多久!”
      在老人家细细碎碎的述说中,袁君知道了老校长其实已经身患四种癌症,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是沉重的负担。可每一次濒临死亡,他还是会顽强抗争,他希望这个园子还能热闹一段时间。他总是微笑着,幽默着,也乐意于看到来这个园子的人微笑着、幽默着跟他告别。
      袁君没有将老人的告别仪式选在殡仪馆里,她想这不是一个如此特别的老人想要的告别。他喜欢热闹,喜欢分一些人生智慧给那些还在赶路的人,最后的告别他也一定希望以一种热闹而特别的方式。
      冥思苦想过后,袁君决定开一个PARTY,就在老校长的家里,让每一位来送行的人都讲一件与老校长有关的、最有趣的事——让大家微笑着给老校长送行,也让这位老先生带着微笑上路。
      这个想法令老校长的夫人落泪,她对袁君说:“你应该算老肖交到的最后一个知己,谢谢你。”
      袁君想到那个葬礼会很成功,但没有想到会如此成功。一共一百七十位来宾,每个人都应要求穿着自己最漂亮的礼服,看上去仿佛是一场盛大的颁奖典礼。没有哭泣,没有哀乐,每个来宾讲述了一段他们与肖老的往事。
      一位邻居说:“我在肖老的楼上,家里有个不打不练琴的孩子。每天,让他练琴之前先打骂一番。后来有一天,肖老上楼来敲门,给我儿子带来了许多礼物,有书有玩具。肖老对我儿子说:我每天在你楼下,免费听你弹琴,这点礼物算作是感谢吧,谢谢你让我每天都可以听到那么优美的琴声。从此,我再没有为练琴的事打过儿子,他因为楼下有双欣赏他乐曲的耳朵而变得很努力,这是我儿子刚刚通过钢琴十级的证书……”
      肖老多年的老友有一天突然造访,恰好肖老刚洗完澡,于是,老友看到了肖老稀疏的头发、胳膊上那因化放疗而粗黑的血管,老友顿时泪如雨下。肖老却笑着对他说:“一会儿让你见识一下化妆的魅力。”整整一个小时,再出现在老友面前的肖老,又像往常一样利落潇洒。
      肖老对老友说:“我天天都在做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我觉得挺快乐的。身体糟粕,但灵魂体面。替我保密啊。”
      一百七十个人,一百七十个故事。整个PARTY,大家一直在微笑着追忆,在一种感而不伤的氛围里,分享着那样一个智慧的老人给每个人的人生带来的无穷教益。
      袁君说:“谢谢大家的故事,请相信,这样一个头发丝里都透着智慧的老人会让天堂从此有了无数的笑声。让我们相约,与亲爱的肖老天上见。”
      很少有人能把葬礼主持人这样一个职业当成爱好,最开始有人找上袁君时,她也总会想方设法拒绝,而如今袁君却有求必应。
      两年了,她在葬礼和葬礼之间来回,主持了将近百场葬礼,如同在近百人的生命里穿梭。她说,她就像活了一百辈子,体验了百味人生。现在的她很感谢这份工作给予她的一切,一场葬礼浓缩了一个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每一段故事对于袁君来说都是养分。
      从死亡的角度看向生命,就会懂得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

有一种生活叫向死而生

2. 向死而生——生活就是好好活着

就像这马上即将到来的繁花春天,心中各种的希望开始逐渐苏醒。之前的日子充满了绝望、犹豫与不安。
  
 老爸生病这个事儿,对于我们一家来说,2019年的春节充满了变数。那段时间每晚的辗转反侧,见到亲人时的眼圈湿润,无助,听不得任何别人的幸福,似乎别人的幸福是在嘲笑自家的悲伤,这是我妈到现在为止的状态。
  
 而我在某个夜晚,经弟弟开导后,已经想开了许多,毕竟生活还是要走下去,任何人活着只有一个结局,就是死去。可是你要想到的是死去后还会有很多亲人在身边,他们同样需要你,你要对他们负责!
  
 后来,我就理解了什么叫“向死而生”,很多时候,我们惧怕死亡,害怕失去,面对生活的困境,有些人选择了自杀。我就不明白了,死都不怕的人,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呢?死很容易,只要自己放弃生的权力,可活呢,活着呢,好好活着,是不是需要更大的勇气?
  
                                          
 有段时间,我忘记了怎么笑,整个人都是木的,平时每天的表情,变成了僵着脸。这个年龄,真正面对父母生死的时候,我们似乎显得嫩了点儿。可是这样说,不是还有很多打小失去双亲的孩子吗?他们又是经过了如何的磨难与岁月?可能正是因为习惯了打小的失去,才不会有我们这个年纪的害怕吧,这个年纪,拥有了和父母太多的记忆,扯不断的情思。
  
                                          
 这两天,老爸开始念叨了,和妈摊牌似的讲述自己的病情。妈每次和我说起来,爸说了什么什么,都会眼圈湿润。聪明的爸,怎会不知道这些情况?妈告诉我,爸说咱不怕,什么病都不怕,好好的吃饭,好好的睡觉。
  
 昨天下午,我和他在窗前站着,看着楼下小操场上的一个老人和孩子。他说人啊,一定得丧着点儿,对人丧,子女旺。我一直问他,丧是啥意思?他也说不清楚,只给我讲了楼下那老人的为人刻薄。难道一个处处对别人不好的人,就会家庭美满、和谐吗?爸说,你看,那人那么丧,家里却没有一个人生病。现在我想开了,那人丧,家里没人生病,但却家庭纷争不断,老天爷让他们活着,也是让他们遭罪吧,毕竟死是太容易的解脱!
  
 好好活着,这段时间,爸的病情让我相信了因果报应。看到文章,有的在讲家里老人生病的原因,包括之前我生然宝,她得腺状体肥大的病,似乎所有的生死都能找到一个原因,因为我。
  
 因为我太好争强好胜,气太旺,怀孕时候就给然宝栽下了祸患,于是她得了这个病;因为我的身边太多的顾忌,无暇关注亲人,于是爸得了这个病,让我认识到家人、家庭对于一个人有多么重要…
  
 
                                          
 因为我,我与身边的人丝丝缕缕的联系,给所有的变故找到了理由。这让我想到了逝去的姥姥,大姨在我小的时候就去了,姥姥觉得是她爱剪纸的缘故,大姨才会得上胃穿孔,所以她再也没剪过纸。她的好手艺,成了随着大姨逝去的过去,谁也没再见过的那些缤纷多彩的作品。
  
 这会成为我的障碍吗?我能走过去这一关吗?然宝通过手术,现在也正常。当时那样说我的人,无非是想提醒我,凡事都要平心静气,不要太争强好胜。爸通过手术获得重生,提醒我,谨言慎行,头上有三尺神明,不要心存侥幸,做个堂堂正正的人!我的手术告诉我,因祸得福,福之祸所依。因为假如没有爸生病这个事儿,我怎么会遇到爸的和我同症状的临床病友?又怎会决定这次手术?假如没有这次手术,是否会在若干年的某天就病变了呢?
  
 身边发生的所有事,都是生活给你的警示。如此看来,没必要把更多的因果报应放在我们本该努力奋斗的年纪,只要保持一颗清醒地头脑,随时去发现,随时去洞悉,那些上天想告诉你的秘密你都会发现。毕竟因为你还活着,好好的活着,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这个世界发生的故事等着你看,有一双灵敏的耳朵,那些美好的声音等着你去倾听;有一个活跃的大脑,发生的一切需要认真思考。
  
 
                                          
 向死而生是什么?就是在所有相同结局前,活着,好好活着,无所谓各种艰难困苦,勇敢活着,努力经营自我,就是生活的勇者,真正的英雄!

3. 向死而生,珍惜当下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这是一个黑色十月……
  
         10月25日,著名主持人李咏因癌症去世,享年50岁。
  
         10月28日上午,重庆万州区长江二桥上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大巴车与一辆轿车相撞后,冲破护栏掉入长江。目前尚不清楚大巴车上乘客数量,伤亡情况不明。
  
         10月29日,印度尼西亚狮子航空公司一架载有189人的国内航班从首都雅加达起飞后坠海。印尼国家搜救局当日表示,印尼搜救人员抵达坠机现场开展全力搜救。随后,印尼国家搜救局透露,机上189人可能已全部遇难。
  
         10月30日,武侠小说泰斗,金庸老老爷子在港去世,享年94岁。
  
       最近,关于死亡的消息一则接一则的传出,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内心,有人为逝去的生命惋惜、祈祷,有人因生命的脆弱感慨、反省,有人因命运的无常珍惜当下。
  
         在这个忙碌、冷漠、麻木、充满压力的时代背景下,可能也只有这样接二连三的生命逝去的消息,才能碰触到人们内心深处那块被层层外壳包围已久的柔软之处,才能让人们暂时放缓脚步、抽出思绪、回归自我,去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活着,什么是珍惜。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只有在朦胧黯淡时才念及灯火光亮,只有在冰天雪地时才怀念阳光温暖,只有在已然放手后才始知那是真爱,只有在身处低谷时才遥想过去峥嵘,只有在乡愁涌动时才痛恨旅途遥远。
                                          
         人终有一死,或生病衰老而死,或天灾人祸而死。
  
         帕斯卡尔说“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人的生命在面对命运的无常时,是那么的不堪一击。然而人在活着的时候,常常忘了自己只不过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忘了生命的脆弱和易逝,只有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灵光乍现”一下,接着又投入了对生命的浪费中。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对于死亡,我们是未知的,也是无能为力的,何时会死,因何而死,死后去向何处,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活着我们确是可以把握和改变的。
  
         面对死亡,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而要向死而生,坦然接收死亡的来临,努力做到不留遗憾。
  
         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不是堕落、享乐的借口,而应该是思考生命、珍惜当下、过好每一天的契机。
                                          
         印尼飞机上的乘客在坠机的那一刻,想的肯定不是工作该怎么做、事业该怎么发展、房子该不该买;重庆大巴车上的乘客在车失控的时候,想的肯定不是上班迟到了怎么办、孩子成绩不好怎么办、失恋了怎么过。他们想的肯定是见不到亲人、朋友、爱人怎么办,想去做的事还没做怎么办。
  
         如果我是印尼飞机上的一员,如果我是重庆大巴车上的一员,在我的生命即将终止的时候,我除了害怕,还会有什么感觉?我想会是遗憾、不舍和后悔吧。
  
         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都是免费的,清新的空气、甘甜的泉水、开心的笑容、美好的时光、温暖的太阳、和谐的家庭、家人的陪伴……这些却也是我们生命逝去时最割舍不下的。
                                          
         人生在世,难免会为了生活而奔波劳苦、身不由己,但是不管如何忙碌,都要为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感受美好的风景,拥抱身边的亲人。
  
         春有百花、夏有凉风、秋有落叶、冬有白雪,厨房有烟火、客厅有笑容、卧室有拥抱,用心感受过这些美好的事物,才不至于在离去时有太多的遗憾。
  
        

向死而生,珍惜当下

4. 向死而生,珍惜当下

吴伯凡老师曾经说过一种“向死而生”的观点,他的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站在人生的终局去看问题,从人生终点看现在,很多事情就会变得微不足道,这对治疗一个人焦虑和过度膨胀的欲望很有好处。
  
 从人生终点回看现在,你不会再盲目焦虑,不会再去焦虑自己钱没有盖茨多,名气没有乔丹大。尤其当你在医院重症病房看到那些富贵多金、位高权重的病人命悬一线时,你会发现健康的活着,自由的走动都是很骄傲的事情。
  
 只有对比过艰难的世事后才会珍惜当下,那怕是不堪的当下。电影《芳华》中失去一只手的刘峰,当别人问他过的好不好时,他说:“比起那些死去的战友,我敢说自己过的不好吗?”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过很多英雄老兵,退伍后以普通农民、工人的身份工作了多年,甚至有人故意隐瞒自己的立功记录,直到弥留之际或去世后,家人整理遗物时才发现,自己的父亲竟然是当年的战斗英雄。他们从未主动在子女面前提起过这些英勇的事迹。在我们眼里是英勇事迹,但他们眼中却是痛苦的记忆。
                                          
 就像其中一位老兵张文魁所说的:“这些荣誉是党和国家对过去工作的肯定,留作自己人生历程的见证、记忆,而不是炫耀的资本。每当想着这些东西的时候,就想到了那些经历过的不平凡的岁月,想到了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想到了为革命牺牲的战友,仿佛又和战友们站在了一起。这些奖章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自己有什么权力和资格去炫耀呢?”
                                          
 有过这种九死一生的人生阅历,老兵的生活反而豁达了很多,不争名利,不焦虑,没有妄念,平平静静的过好当下的生活,成了他们最大的幸福。

5.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

答:而要想真正走出丧亲的阴影,每一位丧亲者都需要完成四项任务:首先是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其次是接受悲伤带来的痛苦,然后是适应死者已经无法出现的新环境,最后是重新投入一段新的关系。如何才能“向死而生,活在当下”首先【摘要】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提问】
答:而要想真正走出丧亲的阴影,每一位丧亲者都需要完成四项任务:首先是接受失去亲人的现实,其次是接受悲伤带来的痛苦,然后是适应死者已经无法出现的新环境,最后是重新投入一段新的关系。如何才能“向死而生,活在当下”首先【回答】
您能补充下吗,我有点不太理解【提问】
答:而你灵魂长在,死而不亡,有何惧哉?如此看来,我们大可不必烦恼不断。人的一生,就像一段航程,当经过艰苦的航行,终于看到陆地之时,你应该感到高兴才对。而你就像那东升西落的太阳,落下去了,明天还会升起全新的你...【回答】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

6. 活在当下,向死而生

 原谷歌副总裁,计算机科学家吴军老师对生命的思考让我感触颇深,他去年去奥地利参加萨尔茨堡音乐节的时候,最想听一场玛塔·阿格丽姬的钢琴演奏会。阿格丽姬可谓是钢琴界的一位奇女子,才貌双全,享有“钢琴界的女大祭司”的美称,她对钢琴作品本身的理解之深恰恰就是她的过人之处。
                                           她弹奏出的那种波光粼粼,闪光明亮的颤音,一直让古典爱好者们回味无穷。
   但是阿格丽姬却命途多舛,先后离了三次婚,1990年49岁的她患上了癌症,这期间她把大部分的时间一直放在化疗上,几乎完全停止了演出,中间病情时而好转,时而恶化。
   为了感谢所有关心她的听众,阿格丽姬打算先后在北美和欧洲表演谢幕,吴军老师不顾当时欧洲的混乱和危险,花了大价钱“冒险”前往。
   可是开场后主持人却说阿格丽姬因为病情复发不得不马上住院,不能表演了,而就算替她出演的巴伦博伊姆成功的表演也不能驱散蒙在听众心头的阴影。
   吴军老师听到阿格丽姬病倒的时候,马上想起了2007年夏天发生的事情。那一年,著名歌唱家帕瓦罗蒂也要在欧洲和北美搞几场告别演出,此前他已经患癌症多年了。
                                           当他得知消息后,马上意识到这将是人生最后一次听到这位男高音歌王的原声了,于是就准备前往温哥华去看演出。
   谁知帕瓦罗蒂刚刚登陆北美大陆,就因为病情恶化不得不返回意大利,很快便去世了。没能听到他最后的声音,也成了吴军老师的终身遗憾。
   吴军老师感叹,很多时候,我们逃不出命运的安排。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上从两方面接受了命运的这种安排:
    首先,人生总是有不如意的事情,比如两个非常相爱的人因为某种原因最终无法走到一起,这些事情必须坦然接受。当我们能够坦然接受很多结果时,我们的心态就会变得平和,而不是焦虑。 
    其次,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握当下,把今天的事情赶快完成。很多时候,尤其在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没关系,还有明天!还有下一次!”,其实很多时候没有下一次,甚至明天也是靠不住的。 
   我的大学四年,在别人看来是挺努力的,但是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只是看上去努力而已,平常玩乐花费了很多时间,学习总是想着到了有空的时候再补。
   但事实上,就算周末,放假总是还有事情安排,更指望不上有更多的时间去完成一周,一学期欠下的东西。
    今天我终于明白,明天是指望不上的,唯一能把握的只有今天。 
   吴军老师告诉我们,在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偶尔停一下脚步,看一看风景挺好。
   当下的人非常繁忙,停不下来,经常能听到,“等我有了钱,有了时间,就。。。”
   遗憾的是,现实生活中却似乎总和我们作对,一件事情忙完了会有下一件来,我们心目中可以闲下来的明天总不会到来。
    但是,时间不等人,很多机会一旦错过了,就可能永远错过,再也无法补偿。 
                                           美国人经常说这样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我们想玩,有时间但是没有钱,因此就要等工作。有了工作,有了钱,却不再有时间,只好等到退休。等我们又有时间又有钱时,已经玩不动了。”
   当然,总有人说事情总是做不完,工作总是么有终止的时候。像华为,bat日日夜夜加班的员工们很难静下心来看风景,难免会有说不出的无奈。
   其实这是一个心态,也是一个选择问题,我们可能要选择放弃掉一些事情。当你难以放弃的时候,不妨想想吴军老师说的故事,应该可以帮到你。
   我也感悟很深, 生命不在于我们拥有了多少,而在于我们把拥有的发挥了多少,所以尽可能地大胆实践自己的人生吧!不断尝试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人如果能活到这个点子上,就会减少很多遗憾~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7.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

【九洲芳文】
  
 
  
  
 网上贴出赵英俊的遗书。
                                          
 距离他逝世前,竟已和癌症搏斗两年余。再看他的遗书,虽然有被病痛折磨着的痕迹,更多的,却是对音乐和生活的热爱。没有抱怨,亦没有啼哭。
  
  
 潇潇洒洒地,热热烈烈地,他准备放手了。
  
 一个我很喜欢的作者说:因他在世时,已用尽最大努力去爱他所爱,坚持他的路,并在路上发挥了属于他的光和热。他活得精彩,活得够本。
  
 也许,在这个没有假使如果的世界,假使,如果,他还在,定会在音乐一途上有更大成就。但他在有限的时光里,已然留下足矣让人们讴歌、崇拜和纪念的作品。
  
 所以即便不舍,依然是不枉此生。
  
 相比较下,平凡的我们多么可悲啊。我们怕死,怕病,在预见着死亡降临的时候,谁能像他一般,潇潇洒洒?
  
 我恐怕是不能。
  
 就拿最鲜活的例子,前些天那个亲密的老师,她的丈夫因罹患肾炎需接受降低免疫系列药物治疗,疫情之下担着风险,却还是没有避开地得了新冠,有症状。
  
 她的丈夫核算检测结果阳性时,刚好是她来看我们考试之后的一天。
  
 于是人人自危。
  
 她也是万般惊恐地,否则不会在凌晨给我发信息。而我得知后是极度恐慌的。在等待她的检测结果出来的三天里,我度过了极度颓废消极的72小时。醒了吃,吃了睡,不是垂直于餐桌,就是平行于床板。刷手机头疼了就闭眼睡觉,醒来继续抱着手机。
  
 我开了静音,不和任何人交流,满脑子想得都是万一我出事了该怎么办,我遥遥故乡的父母又该怎么办。
  
 我怕死,怕病。皆因我活得不够本。
  
 在我可掌控的时间里,我没有尽力去丰盈我的羽翼,没有摄取充足的知识,没有尽力地看过这世界。大部分时间是在刷剧和玩手机。甚至都没能尽力地孝敬过父母。
  
 教我怎么敢去死?
  
 这件事给我敲响一记警钟。
  
 因为,人,皆是向死而生的。
  
 从呱呱坠地开始,生命就在燃烧,在消耗,在走向那个必然的终点。可如果这一生我们不在路上,没有追求过,拼搏过,而只是浑浑噩噩地,像我一样浑浑噩噩地朝夕度日。这一生,便叫做虚度了。
  
 还记得早些年一个调查,问那些研究宇宙生命奥义的科学家们,如果得知宇宙真相的代价是死亡,又会如何抉择。结果无一例外地,所有人都排在那条寻求真相的队伍里,即便代价是死亡。他们说:
  
 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它应是从普通的能量消耗,升华成能量转换。用一根蜡烛的光,照亮这世界的黑。
  
 就像赵英俊一样。
  
 他来这世上,留下疾风骤雨般的音乐。他又走了,若有狂风暴雨,便是这世界想念他了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包括我,至少从今天,从现在起,不要再虚度光阴。要像那个我不记得名字的女作家,走在路上,哪怕不被人理解,也不要辜负了自己。
  
 如果死亡明天到来,就好好活在当下。
  
 
  
  
 木鬼榕榕
  
 2021年2月6日星期六
  
  【九洲芳文】投稿二区

向死而生,活在当下

8. 向死而生,另一种生活态度。

《见识》是硅谷投资人、国家文津图书奖得主吴军博士所著,吴军老师认为,与其他外部资源或者个人因素相比,个人的成就首先取决于“见识”。因此在书中,他将自己的经历,以及身边那些时代先行者的经验,以鲜明睿智的方式阐述出来,为你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值得深度思考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
  
 P38
  
 活着总是要做些事情,但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的,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什么时间什么事情都做,至于做什么事情,我的想法常常和别人不同,我是倒着来思考这个问题的,或者说向死而生。那些要占据我很多时间,但是对社会对历史并没有太多增益的事情,我便舍弃了。而有些事情,只能我来做。
  
 
  
                                          
 观点重述:
  
  
 对于死亡,大多数人是不清醒的,但这必须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假如我要活到80岁,那么我就知道我这一生还剩多少天。那我把我最想做的事列出来,从最重要的开始做起。
  
 怎么判断是不是重要的事呢?站在一生的角度去思考,眼下有些事也就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就算我不做,这有其他人做,比如一份对自己没有成长的工作。但有些事就是只能我自己做,比如陪伴父母,这些就是重要的事情。
  
 获得新知:
  
 我们这群人,苦没有真正苦过,爱没有用力爱过。每天受着信息大潮的冲击,三观未定又备受曲折。热血透不过键盘和屏幕,回忆止于游戏和高考。
  
  
  怎么过好现在的生活? 
  
 如果我们站在生命的末端回顾自己的生活:
  
 二十多岁的时候,挥霍青春,被逼着学习,敷衍工作;三十岁的时候,听从父母、社会找个差不多的人嫁了,反正是搭伙过日子,过着柴米油盐、别无二致中年时光;四十岁的时候,上有老下有小,被被生活磨灭的毫无生气;五十岁的时候想过挣扎,但敌不过岁月流逝……
  
 然后就真的老了。
  
 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还有好多愿望要实现,好多地方要去。
  
 我想要看清局势,找到自己能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我想要去更多的地方,用自己脚步丈量这个世界。
  
  如果不知道做什么,就站在生命的终点思考,这一生最想做什么事?最想去哪些地方?如果不知道对不对,就站在生命的终点回问,这个决定会不会帮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 
  
 我们活着,想过死,才能不辜负此生。向死而生才是积极的生活态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