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彪之传文言文翻译

2024-05-19 16:24

1. 王彪之传文言文翻译

晋书原文:
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转吏部尚书。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彪之执不从,曰:“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桓温①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②。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译文:王彪之,字叔武。二十岁时,胡须鬓角都白了。堂伯王导对他说:“选官要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朝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世任职。至于超格提拔,这并不是我的愿望。”于是为郎。多次升迁后任尚书左丞、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郡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诉冤情。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上奏皇帝后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他身无王爵,不归廷尉审理,不肯受理此案。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这是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任抚军,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王彪之回答说:“郊祀按惯例有大赦,我认为不合宜。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还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简文帝下令用秣陵令曲安远补任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朗补任湘东郡守。王彪之坚持个人意见不听从,说:“殿下当初任用曲安远,议论的人已经议论纷纷。句容靠近京城,怎么能用没有才能的卜术之人呢!湘东郡虽然偏远狭小,以前所任用的也没有奚朗这样的人,议论者认为他是全靠卜术才得以进用。殿下如果破格任用寒微之人,应当让有才得的人得到选拔。奚朗等人是平庸之人,确实不足以充任这样的职务。”不久长安人雷弱儿等诈称杀苻健,请晋朝派兵接应。当时殷浩镇守寿阳,就进军占据洛阳。正赶上王彪之因病回家,上书简文帝,陈述雷弱儿等可能有诈,殷浩不应轻举冒进。不久雷弱儿果然有诈,殷浩大败。简文帝笑着对王彪之说:“果然如您所言。您的谋划没有无误,就是张良、陈平又怎么能超过您、”后来任王彪之为会稽内史。在郡八年,豪门大族行为有所收敛,逃亡又返回的有三万多人。桓温镇守姑孰,威势使天子畏忌,四方官员表示敬意,都派遣上佐、主簿前去(拜访)。王彪之却说:“大司马的确富贵,朝廷既然有宰相,举动是否得宜应当向宰相询问禀报。表示敬意如果派遣主簿,那么向天子进贡又用什么呢?”最终也没有派主簿(前往)。桓温以会稽郡山阴县的折布米没有按时办好,郡中不弹劾纠正为名,上表请求免去王彪之的职务。王彪之离郡,郡里被贬谪的罪人未送州台的,全部赦免遣散。正好碰上大赦,降为尚书。因年老,上疏请求退休,下诏不同意。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王彪之传文言文翻译

2. 王彪之传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王彪之传》的翻译:
王彪之,字叔武。王彪之在二十岁时,鬓角和胡须都白了。他的堂伯王导对他说:“选官打算任命你为尚书郎,你有幸可以担任诸王公的辅官了!”王彪之说:“职位的高低本来就不值得计较,只要是在合宜的时世任职。至于超格升迁,并不是我的愿望。”

于是王彪之担任了尚书郎一职,多次升迁后任尚书左丞、廷尉。当时永嘉太守谢毅,在皇帝大赦后杀郡人周矫,周矫的堂兄周球到州郡中诉冤情。
扬州刺史殷浩派从事上奏皇帝后拘捕谢毅,交付给廷尉审理。王彪之认为周球是讼案的当事人,他身无王爵,不归廷尉审理,不肯受理此案。穆帝下诏令王彪之受理此案。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这是恰逢皇帝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当时任抚军,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

王彪之回答说:“郊祀按惯例有大赦,我认为不合宜。老百姓不明白郊祀时大赦天下的意义,还会认为每逢郊祀必有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心理了。”就听从了王彪之的意见。王彪之转任吏部尚书。简文帝下令用秣陵令曲安远补任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朗补任湘东郡守。

王彪之坚持个人意见不听从,说:“殿下当初任用曲安远,议论的人已经议论纷纷。句容靠近京城,怎么能用没有才能的卜术之人呢!湘东郡虽然偏远狭小,以前所任用的也没有奚朗这样的人,议论者认为他是全靠卜术才得以进用。
殿下如果破格任用寒微之人,应当让有才得的人得到选拔。奚朗等人是平庸之人,确实不足以充任这样的职务。”不久长安人雷弱儿等诈称杀苻健,请晋朝派兵接应。当时殷浩镇守寿阳,就进军占据洛阳。正赶上王彪之因病回家,上书简文帝,陈述雷弱儿等可能有诈,殷浩不应轻举冒进。不久雷弱儿果然有诈,殷浩大败。

简文帝笑着对王彪之说:“果然如您所言。您的谋划没有无误,就是张良、陈平又怎么能超过您、”后来任王彪之为会稽内史。在郡八年,豪门大族行为有所收敛,逃亡又返回的有三万多人。桓温镇守姑孰,威势使天子畏忌,四方官员表示敬意,都派遣上佐、主簿前去(拜访)。

王彪之却说:“大司马的确富贵,朝廷既然有宰相,举动是否得宜应当向宰相询问禀报。表示敬意如果派遣主簿,那么向天子进贡又用什么呢?”最终也没有派主簿(前往)。
桓温以会稽郡山阴县的折布米没有按时办好,郡中不弹劾纠正为名,上表请求免去王彪之的职务。王彪之离郡,郡里被贬谪的罪人未送州台的,全部赦免遣散。正好碰上大赦,降为尚书。因年老,上疏请求退休,下诏不同意。太元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王彪之传》的原文

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
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
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转吏部尚书。

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彪之执不从,曰:“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湘东虽复远小,所用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
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

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桓温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
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3. 《晋书·王献之传》的翻译

原文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朗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足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翻译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吓得鞋也顾不得穿,逃了出去.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桓温曾经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花了一条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晋书·王献之传》的翻译

4. 《晋书 王述传》 全书翻译

起初,王述家里很穷。请求朝廷试用他担任宛陵县令。在任期间收受了不少贿赂,用来修补房屋增加家具,被当地检察院弹劾,弹劾的内容有一千三百多项。王导(大丞相)派人对他说:“你父亲是个名士,你就不用担心没有富贵,你在一个小县里面屈尊做官,很不合适。”王述回答说:“我受贿会知足而止。现在天时人和还没有通达。”后来多次在州郡做官,清廉无比,俸禄赏赐都分散给亲戚朋友,住宅用具很破了都不改换,才开始被当时的人们所称赞。但是性子急躁、容易失控。有一次吃鸡蛋,用筷子插它,没有插上,就勃然大怒把鸡蛋扔在地上。鸡蛋在地上转个不停,王述就下床来用木屐踩它,没踩着,大怒不已,拾起来放进嘴里,咬烂它然后吐掉。担任高职以后,总是柔和的处理事情。谢奕性格粗鲁,有一次被王述惹恼,极言肆骂,不堪入耳。王述一句都不回应,只是面对着墙壁不直面他,过了半天,谢奕离去,王述才重新入座。当时的人因为这个称赞他。

5. 《晋书·王献之传》的翻译是什么?

原文
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门生曰:“此朗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尝与足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以其少言,故知之.”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翻译
王献之字子敬.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王徽之吓得鞋也顾不得穿,逃了出去.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小偷被吓跑了.
王献之善于写隶书,也很会画画.王羲之偷偷跟在他后面,想要[趁其不备,在他手中]夺走他的笔,但是失败了,叹息说,“这个人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名气!” 
王献之曾经在墙上写一丈见方的大字,王羲之认为他非常出色,有几百人围观他写字.
桓温曾经他画扇面,他不小心下错了笔,就顺着墨迹花了一条黑色的小牛,十分巧妙.

《晋书·王献之传》的翻译是什么?

6. 《晋书·王衍传》原文及翻译

   《晋书》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下面是我整理的《晋书·王衍传》原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晋书·王衍传》原文: 
     王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年十四,时在京师,造仆射羊祜,申陈事状,辞甚清辩。祜名德贵重,而衍幼年无屈下之色,众咸异之。杨骏欲以女妻焉,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武帝闻其名,问戎曰:“夷甫当世谁比?”戎曰:“未见其比,当从古人中求之。”
     衍既有盛才美貌,明悟若神,常自比子贡。女为愍怀太子妃,太子为贾后所诬,衍惧祸,自表离婚。贾后既废,有司奏衍,曰:“太子被诬得罪,衍不能守死善道,即求离婚。得太子手书,隐蔽不出。志在苟免,无忠蹇之操。宜加显责,以厉臣节。可禁锢终身。”从之。
     衍虽居宰辅之重,不以经国为念,而思自全之计。说东海王越曰:“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族弟敦为青州。因谓澄、敦曰:“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足以为三窟矣。”识者鄙之。
     越之讨苟晞也,衍以太尉为太傅军司。及越薨,众共推为元帅。衍以贼寇锋起,惧不敢当。辞曰:“吾少无宦情,随牒推移,遂至于此。今日之事,安可以非才处之?”俄而举军为石勒所破,勒呼王公,与之相见,问衍以晋故。衍为陈祸败之由,云计不在己。勒甚悦之,与语移日。衍自说少不豫事,欲求自免,因劝勒尊号。勒怒曰:“君名盖四海,身居重任,少壮登朝,至于白首,何得言不豫世事邪!破坏天下,正是君罪。”使左右扶出。谓其党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之三公,必不为我尽力,又何足贵乎?”勒曰:“要不可加以锋刃也。”使人夜排墙填杀之。衍将死,顾而言曰:“ 呜呼!吾曹虽不如古人,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时年五十六。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三》)
      《晋书·王衍传》译文: 
     王衍字夷甫,神态表情明净秀美,风度姿态安详文雅。童年时曾拜访山涛,山涛感叹了很久,王衍离开后,山涛目送他说:“什么老妇人,生了这样的孩子!然而耽误天下百姓的,未必不是这个人。”王衍十四岁,当时在京城,拜访仆射羊祜,陈述事件情状,言辞十分清楚漂亮。羊祜名望德行尊贵显赫,而王衍年纪虽小却毫无屈从人下的神色,众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杨骏想把女儿嫁给他,王衍以和他结亲为耻,便装疯使自己躲过这桩婚事。武帝听说他的名声,问王戎说:“王衍在当世谁与他相当?”王戎说:“当世没有看到与他相当的人,应该从古人中寻求这样的人。”
     王衍既有高才美貌,又明智颖悟如神,常常自比子贡。女儿是愍怀太子的妃子,太子被贾后诬陷,王衍害怕惹来灾祸,自己上表请求离婚。贾后被废黜后,官吏弹劾王衍,说:“太子被诬陷获罪,王衍不能以死固守善道,立即要求离婚。得到太子亲手写的信,又隐藏不拿出来。意在苟且避祸,无忠直的节操。应该加以重罚,来激励人臣坚守节操。可以对他终身禁锢。”晋帝听从了他的意见。
     王衍虽然身居宰辅的`重要职位,却不把治理国家放在心上,只考虑保全自身的办法。劝说东海王司马越说:“中原已经乱了,应当依赖地方长官,应该选拔文武兼备的人来担任地方长官。”便任命弟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于是对王澄、王敦说:“荆州有江汉的险要地势,青州有背靠大海的险峻地势,你们二人在外,而我留在这里,足以算作狡兔三窟了。”有识之士鄙视王衍。
     司马越讨伐苟晞,王衍以太尉的身份担任太傅军司。至司马越去世,众人共同推举他为元帅。王衍因为贼寇纷起,恐惧不敢担当。推辞说:“我年少时就没有做官的欲望,随着选补官吏,于是到了今天的职位。今天这样重要的职位,怎么能用不具备才能的人担任呢?”不久全军被石勒打败,石勒召呼王公与王衍见面,向王衍询问西晋溃败的原因。王衍向他陈述西晋遭遇灾祸和失败的缘由,并说计策不是自己出的。石勒很喜欢王衍,与他谈了很长时间。王衍说自己从年少时就不参与政事,希望自己能免于处置,还趁机劝石勒称帝。石勒大怒说:“你闻名天下,位高任重,年轻时就入朝为官,直到满头白发,怎么能说不参与政事呢!使国家破亡风俗败坏,正是你的罪过。”石勒让左右之人将王衍扶出帐外。石勒对自己的同伙孔苌说:“我走过天下的地方也够多了,却未曾见过这样的人,应该不应该让他活命呢?”孔苌说:“他是晋朝位居三公的高官,肯定不会替我们尽力,又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呢?”石勒说:“关键不能用刀杀他。”让人在夜里推倒墙杀埋了他。王衍临死前,回头对人说:“唉!我们这些人虽然比不上古人,假使不推崇浮华清谈,合力匡正挽救天下,还可以不至于到今天这步天地。”死时五十六岁。
     

7. 晋书 王欢传翻译

【原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①。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②,不营产业③。常丐食诵《诗》④,虽家无斗储⑤,意怡如也⑥。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之妻邪⑦?”时闻者多哂之⑧。欢守志弥固⑨,遂为通儒⑩。
(出自《晋书·儒林传》)

【注释】
①乐陵:县名。属山东省。②耽(dān)学:专心研究学问。耽:沉迷。 ③营:谋求。③丐:④乞求。⑤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 ⑥意恰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怡;愉快。⑦朱买臣:西汉吴郡(今江苏吴县)人,家境贫苦,而读书不懈。其妻嫌他贫穷落魄,离他改嫁。朱买臣50岁时,经同乡推荐做官,曾任老家的地方官会稽太守。⑧哂(shěn):讥笑。 ⑨弥固;更坚固。⑩通儒:指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今译】

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优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晋书 王欢传翻译

8. 《晋书·王羲之传》全文翻译

《晋书·王羲之传》全文翻译如下: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于说话谈吐,人们看不出来他有什么超过常人的地方。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闻名。他非常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陈留人阮裕在当时享有极大的声誉,而阮裕也很看重王羲之,将他和王悦、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弟。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都显得有些拘谨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郗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羲之很喜欢服药保护调养自己的性情,不喜欢呆在京城,刚到浙江时,便有在这生活一辈子的志向。会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士荟萃。谢安没有做官时就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充等人,都以文章出名,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与王羲之很合得来。
王羲之曾和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饮集会,并亲自作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买不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给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的时候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答应执笔开始抄写,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非常高兴。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棐木矮桌干净明亮,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说:“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是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可以说像大雁排行。”又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了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会比他差。”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仙鹤,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很不和。王述先做了会稽内史,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次,就再也不登门。
王述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连忙洒水扫地等待,这样过了一年,而王羲之竟然没有来,王述深以此为遗憾。

扩展资料:
《晋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由唐朝房玄龄等二十一人编著,共一百三十卷,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的史事,王羲之传属于其中一篇列传。
《晋书·王羲之传》原文及赏析:
原文: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留阮裕有重名,裕亦目羲之与王承、王悦为王氏三少。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常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白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赏析:王羲之传中记叙了东晋杰出的书法家王羲之四件小事,按其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关于爱鹅,表现他的任率性格;一类关于书法,反映他的书法为当世所重的情形。
文中所表现的王羲之行为怪诞可笑,不合常理:因为“性爱鹅”,可以兴师动众携亲友乘车马往而观之,可以委屈自己为道士抄写《黄庭经》易换;见几案滑净,就挥毫书写,见老妪卖扇,就擅自题字,当老妪要求题时又笑而不答。种种举动,让人不可思议,但正是这种令人费解的行为,却为当时所推崇。
文中的两类内容表达了这样的主题:表现了王羲之不加雕饰、率直自然、情随性至、任性而为的性格特点,反应了魏晋南北朝崇尚个性,弘扬自我的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