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一生当中犯下的致命错误,你了解吗?

2024-05-25 03:49

1.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一生当中犯下的致命错误,你了解吗?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可谓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他的一生当中究竟犯过哪些大错呢?大家都知道三国当中最受欢迎的除了那些猛如虎的悍将们之外,就是那些智如妖的谋士们了。在这些谋士中要问人气最高的是谁,毫无疑问,那就是神算子诸葛亮。诸葛亮是什么人呢?大家都非常清楚,关羽诸葛亮的典故也是非常多,例如像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空城计等,不得不说在三国时期,诸葛亮确实是数一数二的谋士。

虽然诸葛亮神机妙算,但是也是一介凡人,既然作为凡人,那肯定也是会有过错的,而且诸葛亮犯了很多错误,有的甚至还是致命的大错误。诸葛亮犯的第一大致命大错,就是在派了马谡去街亭防守。因为马稷的作战经验本来就少,诸葛亮就派遣马稷去执行如此重要的战役,所以最终失去了街亭,最后任务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诸葛亮这回算是看走眼了,犯了用人方面的一大错误。

倘若诸葛亮能够放权让让自己的手下有个成长的机会,让马稷得到锻炼之后在委以重任,就不会因为经验不足而惨失街亭了。诸葛亮犯的第二大致命大错,就是诸葛亮没有阻止刘备为张飞报仇而攻打吴国。当时诸葛亮是明明清楚事情的后果的,却没有阻止以及劝说刘备,最后却让七十万人的性命白白葬送于这场复仇之中,其实当时的他也是十分矛盾,再三考虑过后,既想要联吴抗魏,又想要占据荆州。

但是这个方案是非常不靠谱的,其实诸葛亮也认识到要坚持占据荆州这一举动是不可能的,最后东吴不光夺回了荆州,并且还让西蜀还损失了关羽这名大将,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由此可见,诸葛亮做事的时候还是有些不够果断。诸葛亮犯的第三大致命大错,就是他的管理能力不够好。虽然诸葛亮的政治才能非常优秀,但是西蜀内部的斗争却非常地激烈。

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做到很好的团结西蜀的臣子,于是让国家内部出现了混乱的局面。不懂得团结的人是没有希望的,即使一个人再聪明绝顶,也算不上真正的智慧。说到底,诸葛亮犯的最严重的大错就是派马谡去守街亭。同时我们也不难得知,诸葛亮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会亲力亲为,所以让一些事情出现了纰漏,但是即便是诸葛亮犯了这几个大错误,他的功也是大于过的,我们不能忽略他对西蜀的重大贡献,诸葛亮依旧是名垂青史的神机军师。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一生当中犯下的致命错误,你了解吗?

2. 诸葛亮料事如神,他有失误的时候吗?

提到诸葛亮,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他是一位传奇般的人物,在三国时期作为蜀国的军师,在军事方面有着很大的领导才能,曾帮刘备做下了很多丰功伟绩。这位料事如神的奇才,虽然赢得了很多战争的胜利,但是人无完人,他也有失误的时候。可以说他经常会在战略上失误,也正是全局方向上走偏道路,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同时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不妥当,导致了很多次战役,都败在了用人上。
一、总揽全局,战略失误我们所说的战略是指在整个三国时期大方向的战略,三国为统一天下各自独立。诸葛亮虽然在天下三分的时候,为蜀汉建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最终却导致了蜀国的灭亡。在荆州一战,诸葛亮迟迟不肯让关羽守城,就体现出了他在局势方面有着严重的不足,过于谨慎。同时在关羽阵亡后,刘备要去江东为关羽报仇,诸葛亮只是口头上谏,并没有力挽狂澜,也体现出他在战略上有所失误。在真正的历史当中,诸葛亮并没有那么传神,只是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厉害罢了。
二、用人不当,不育人才纵观历史,很多人都知道马谡失手街亭这件事,这就是诸葛亮最严重的一个失误,其实马谡是一个很有实力的谋士,他跟随诸葛亮多年一直在旁边辅佐。马谡失守街亭,看似是他毫无谋略,实则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导致的。同时诸葛亮还不会培养人才,在诸葛亮刚刚成为刘备手下的时候,他经常害怕关羽和张飞不肯听令,便以刘备作为威胁来掌管军政大权,久而久之就导致了蜀汉的将领们只会听令,而缺乏谋略。总之,刘备在诸葛亮的帮衬下,建立了蜀汉,诸葛亮的功劳也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诸葛亮这些细小的毛病,导致了他在谋略方面还有显着很大的不足。他的这些错误举动,也加速了蜀汉的灭亡,他虽有其功,但也有其误。

3.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犯过哪些致命的错误?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犯过两个致命的错误,一个是让只知道吹牛的马谡镇守街亭,最终丢失了街亭,另一个是错信杨仪,害死了魏延。
诸葛亮一生英明神武,但是再厉害的人,也不可能不犯错,不失策。诸葛亮犯下的第一个错就是让马谡镇守街亭,最终丢失了街亭。马谡是一名普通的将士,好大喜功,喜欢吹嘘自己,实际没有什么本事。诸葛亮当初北伐,马谡毛遂自荐,请命镇守街亭。诸葛亮觉得此人信誓旦旦,言之凿凿,还立下了军令状。于是就把镇守街亭的任务交给了马谡。可是,最后因为马谡的疏忽,街亭被司马懿夺去,而马谡则因军令状被诸葛亮斩了。这件事可以说是诸葛亮的一个败笔,错信马谡这样的人,最后还毁在他手上。
另外一件事就是错信杨仪,导致魏延被杀。杨仪起先是曹魏的人,后来投奔了刘备,孔明对他也是比较器重。魏延也是备受重用的大将。但是魏延和杨仪两人却并不和睦,因为魏延脾气臭且直,杨仪也是比较自负,两个人处不到一起,经常有矛盾。诸葛亮知道他们俩迟早翻脸,出于对杨仪的信任,临终前让杨仪执掌大权,接管了全军,这件事激怒了魏延,魏延不从。杨仪想除掉魏延,于是诬告魏延,最后矛盾升级,魏延被杀。其实,如果杨仪没有被任命,也不会导致魏延死。而且,诸葛亮也错看杨仪,杨仪是个公报私仇的小人,根本没有大将之风。
历史上,诸葛亮似乎无所不能,但是人都有弱点,而且都有糊涂的时候,诸葛亮也是。诸葛亮之后犯下的错误直接影响了北伐,所以说,诸葛亮的错是致命的!决定了蜀国的命运。

纵观诸葛亮的一生,他犯过哪些致命的错误?

4. 诸葛亮一生中犯下的最为致命的八大错误,都是什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著名的风云人物,辉煌一生,但是功过得失也不是完全没有败笔。

刘备一意孤行,他没有直言劝诫诸葛亮知道刘备要派关羽驻守荆州时,明知道关羽为人高傲,不能完胜此大任,但是他也没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导致了日后因关羽大意而丢了荆州。再者,刘备要为关羽报仇,再出征东吴时,诸葛亮不但没有全力阻拦,甚至连人都不参与,只待在后方,刘备的败局自然是注定的。
没有及时发展新人,导致后备力量不足五虎上将尚在的时候,那是声名远扬,可是诸葛亮并没有想过要及时培养后继人才,当五虎将一个个都不在了的时候,蜀国军队中已然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没有合适的人才可用,甚至连可以选拔培养的人都挑不出来。
手握大权  不传承给后主诸葛亮以一个托孤重臣的身份在刘禅年幼时,掌控大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禅长大了,他还是没有及时把大权交付出去,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刘禅心中不安,但是性格懦弱,被一些大臣借机挑唆,最终导致刘禅对诸葛亮产生了不信任,北伐无功而返的局面也是这样造成的。
没有处理好内部矛盾
对魏延和杨仪的矛盾,不从根本上解决,只采用两边安抚的方法,矛盾始终没有化解,也为魏延日后造反埋下了祸根。
征战不断 百姓遭殃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一心就只为完成刘备的光复汉室的遗愿,不光自己呕心沥血,披肝沥胆,全国上下也是举国之力,连年征战,使得国库空虚,百姓也流离失所。
没选对继承人诸葛亮选了姜维作为衣钵传承,但是姜维只懂打仗,根本就没有看到国内的百姓和财政状况,最终葬身于九伐中原的战役中。
另外在对待东吴的态度上,一味的退让,使得东吴的得寸进尺,而自己的将士产生歧义,部下失和埋下了祸根。刘备临终前就告诫诸葛亮不可重用马谡,因为马谡只会纸上谈兵,可是诸葛亮却还是用了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对蜀国造成了致命的打击。

5. 一个比一个致命,诸葛亮一生究竟犯下了哪些大错?

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一生也犯了不少错误,我觉得比较严重的就是错信马谡导致丢了街亭。诸葛亮什么事情又坚持亲力亲为,导致有些事情决策出现了错误,但他的功始终大于过,他是名垂青史的神机军师。
要提起诸葛亮犯的错误,第一错误就是与曹营战争之中派马谡去街亭防守,由于马谡缺乏作战经验,最终失了街亭。这其实是诸葛亮的用人错误,马谡之前没有实际的作战经验,诸葛亮一派遣就安排如此重要的战役,所以失败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而且这也是诸葛亮的缺点之一,什么事情都要自己亲自监控,如果他能够放权让自己的手下有个成长的机会,那么马谡可能就不会惨失街亭了。诸葛亮自己也知道马谡没有这个能力,但是经过他的军令状之后,他也同意马谡的自荐,所以也由此可见诸葛亮决策的犹豫不决。
还有的错误就是诸葛亮没有阻止劝说刘备为张飞报仇而攻打吴国的决定,他明明知道后果却没有去阻止,使得七十万人的性命白白葬送于这场复仇中。而且,诸葛亮非常矛盾,想事情思前想后,坚持坚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这个方针其实很不切实际,因为孙权想靠长江而治,诸葛亮借荆州实际有借无还,后来东吴夺回了荆州,西蜀还损失了关羽这名大将。所以诸葛亮最后自动放弃了荆州,因为他也认识到要坚持占据荆州这一举动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诸葛亮做事情不果断。
最后就是诸葛亮的管理能力了,诸葛亮虽然有杰出的政治才能,但是他并没有做到很好的团结了西蜀的臣子,相反,西蜀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总之,即使诸葛亮犯了这几个错误,但还是不能抹去他对西蜀的重大贡献。

一个比一个致命,诸葛亮一生究竟犯下了哪些大错?

6. 诸葛亮一生中犯的最大错误是哪件事

诸葛孔明一生八大不足之处:
虽是诸葛武侯八不足,然吾认为此也是蜀亡之更由也!
穷兵黩武一不明也!三国时不论从何角度看均以蜀汉最弱。本应利用蜀中天险而固守江山,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同时培养后续人才,静观天下局势,一旦有变在出兵发魏,暗合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之战略。此才是上上之举。然诸葛武侯却为报先主三顾之恩,不顾三国国力,不记天下局势之无常,而一意孤行,数次北发,累国累民。而自己一生用兵谨慎,自比管、毅,却不知“兵者,鬼道也……”之上古名理,以至数伐均是徒劳无功,反而拖垮了蜀国国力,使之兵员、人力、将才、经济、农业等等的不到好的发展,和囤积,以至于死后短短数年就走上亡国道路。由于兵力的不足,姜维守城又不得不撤走原部署在丛山之中的“边防军”,以至于邓艾有机可乘。此一也!
不重人才培养二不明也!在武侯数十年的丞相任中,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上极其不足。以至于武侯一亡,朝堂上,可继承丞相位的仅剩蒋碗、费伊等寥寥数人,且均已两鬓斑白,不堪久用之人,使得蜀中官场(政治)不稳,丞相居然居德阳而理国事;军旅中,能征善战的武将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以至于“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唯剩姜维还能独当一面,最后连自己不懂领军打仗的儿子、孙子战死绵竹,而断后,可叹!可悲!宫廷内,歼宦当政以至于,后主刘阐在成都内上可固守一战,外有姜维晋军勤王,南有南蛮雄兵,西有羌人为援的情行下,投降于兵力不过数千的邓艾之下。此为不明之二。
不修内政而先伐魏三不明也!此于前两点有很大的共同点。据天险而自守,修内政,人民富了、人口多了、军备足了打仗才会赢。汉朝老主宗刘邦不正是以次而战败项羽一统天下的吗?打仗大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打国力、打后援,此为千古不便之真理。国力不足,自己地盘又小、人又少、将又寡还去攻打远强于己的曹魏,而曹魏又有秦岭汉中这一天险可守,还去单方面攻击,简直是以卵击石。此为三也!
以上为诸葛亮在政治上的主要错误同时也是蜀国国策地错误。
不视马谡四也!此为诸葛亮一生中用人、视人上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是其军事上的重大错误。也因为如此是他尝到了自己造成的最大苦果。街亭战役运用了只会“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马谡,造成怎么样的后果相信已不用我多说了吧。此为四也。同时也使得诸葛亮抱憾终生。
一生用兵太过谨慎五也!此点也是诸葛亮军事上的错误。“兵者、鬼道也……”,用兵不宜过于谨慎。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采用魏严的计策,分兵出奇,一旦成功,那样的话长安难道不是唾手可得吗?一旦如此那么孙吴就不会在象以前那样只是观望,必会出兵发魏,届时两国全力攻魏,《隆中对》的战略决策就可实现,天下局势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司马懿也是看中了诸葛亮的这点,他才会在数次的交锋中固守险地而不出,看似每战比败,实则大胜。
以上是武侯军事上两大致命错误。以下为其个人政治、个人魅力方面的错误。
自恃过高不进人言六也!武侯在茅庐时就自比“管、毅”,其周围朋友也赞其为“兴周姜望、开汉之房”,出山后以一无名之辈,火烧夏侯、舌战群儒、三气周喻、计夺荆洲、智取西川,环顾天下难逢敌手,使得其多少有点飘飘然,难听人言。刘备临死说言被其当为妄语,而糟街亭之祸;目空一切,而兵败姜维;自恃过高,而终不得迈出汉中一步。此为六也!
劝阻刘备报仇不成七也!很多人会说这不应是诸葛之错,刘备兼之两个盟弟之死,以君主之身强行复仇,谁拦得了,谁又敢拦?其实不然,连赵云那样的武将都敢犯言直柬,诸葛亮又为何不可呢?以刘备对其的倚重,我相信只要他能犯言直柬,刘备是不会不考虑的,张飞未死时不是已成功过一次吗?
不能肃清庙堂八也!刘备白帝托孤时,让刘阐拜其为“相父”,言及:“太子可辅,当全力为之,否则可自立为成都王”,而诸葛亮却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之余向刘备表白忠心。然后来这位蜀汉肱骨之丞,对这位新皇的近侍宦官却无雷霆手腕,即使皇帝反对,然有先帝之遗照难道还怕吗?使得汉末宦官乱政之事得已重演,谁又能不说是错在诸葛呢??此为八也!

7. 诸葛亮一生犯的诸多错误

诸葛孔明一生八大不足之处:
虽是诸葛武侯八不足,然吾认为此也是蜀亡之更由也!
穷兵黩武一不明也!三国时不论从何角度看均以蜀汉最弱。本应利用蜀中天险而固守江山,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同时培养后续人才,静观天下局势,一旦有变在出兵发魏,暗合诸葛亮自己提出的《隆中对》之战略。此才是上上之举。然诸葛武侯却为报先主三顾之恩,不顾三国国力,不记天下局势之无常,而一意孤行,数次北发,累国累民。而自己一生用兵谨慎,自比管、毅,却不知“兵者,鬼道也……”之上古名理,以至数伐均是徒劳无功,反而拖垮了蜀国国力,使之兵员、人力、将才、经济、农业等等的不到好的发展,和囤积,以至于死后短短数年就走上亡国道路。由于兵力的不足,姜维守城又不得不撤走原部署在丛山之中的“边防军”,以至于邓艾有机可乘。此一也!
不重人才培养二不明也!在武侯数十年的丞相任中,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培养上极其不足。以至于武侯一亡,朝堂上,可继承丞相位的仅剩蒋碗、费伊等寥寥数人,且均已两鬓斑白,不堪久用之人,使得蜀中官场(政治)不稳,丞相居然居德阳而理国事;军旅中,能征善战的武将亡得亡、病得病、反得反,以至于“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唯剩姜维还能独当一面,最后连自己不懂领军打仗的儿子、孙子战死绵竹,而断后,可叹!可悲!宫廷内,歼宦当政以至于,后主刘阐在成都内上可固守一战,外有姜维晋军勤王,南有南蛮雄兵,西有羌人为援的情行下,投降于兵力不过数千的邓艾之下。此为不明之二。
不修内政而先伐魏三不明也!此于前两点有很大的共同点。据天险而自守,修内政,人民富了、人口多了、军备足了打仗才会赢。汉朝老主宗刘邦不正是以次而战败项羽一统天下的吗?打仗大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打国力、打后援,此为千古不便之真理。国力不足,自己地盘又小、人又少、将又寡还去攻打远强于己的曹魏,而曹魏又有秦岭汉中这一天险可守,还去单方面攻击,简直是以卵击石。此为三也!
以上为诸葛亮在政治上的主要错误同时也是蜀国国策地错误。
不视马谡四也!此为诸葛亮一生中用人、视人上的最大失败之处,同时也是其军事上的重大错误。也因为如此是他尝到了自己造成的最大苦果。街亭战役运用了只会“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的马谡,造成怎么样的后果相信已不用我多说了吧。此为四也。同时也使得诸葛亮抱憾终生。
一生用兵太过谨慎五也!此点也是诸葛亮军事上的错误。“兵者、鬼道也……”,用兵不宜过于谨慎。试想一下,如果诸葛亮采用魏严的计策,分兵出奇,一旦成功,那样的话长安难道不是唾手可得吗?一旦如此那么孙吴就不会在象以前那样只是观望,必会出兵发魏,届时两国全力攻魏,《隆中对》的战略决策就可实现,天下局势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司马懿也是看中了诸葛亮的这点,他才会在数次的交锋中固守险地而不出,看似每战比败,实则大胜。
以上是武侯军事上两大致命错误。以下为其个人政治、个人魅力方面的错误。
自恃过高不进人言六也!武侯在茅庐时就自比“管、毅”,其周围朋友也赞其为“兴周姜望、开汉之房”,出山后以一无名之辈,火烧夏侯、舌战群儒、三气周喻、计夺荆洲、智取西川,环顾天下难逢敌手,使得其多少有点飘飘然,难听人言。刘备临死说言被其当为妄语,而糟街亭之祸;目空一切,而兵败姜维;自恃过高,而终不得迈出汉中一步。此为六也!
劝阻刘备报仇不成七也!很多人会说这不应是诸葛之错,刘备兼之两个盟弟之死,以君主之身强行复仇,谁拦得了,谁又敢拦?其实不然,连赵云那样的武将都敢犯言直柬,诸葛亮又为何不可呢?以刘备对其的倚重,我相信只要他能犯言直柬,刘备是不会不考虑的,张飞未死时不是已成功过一次吗?
不能肃清庙堂八也!刘备白帝托孤时,让刘阐拜其为“相父”,言及:“太子可辅,当全力为之,否则可自立为成都王”,而诸葛亮却诚惶诚恐,战战兢兢之余向刘备表白忠心。然后来这位蜀汉肱骨之丞,对这位新皇的近侍宦官却无雷霆手腕,即使皇帝反对,然有先帝之遗照难道还怕吗?使得汉末宦官乱政之事得已重演,谁又能不说是错在诸葛呢??此为八也!

诸葛亮一生犯的诸多错误

8.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犯过哪些战略性的错误?有什么依据呢?

说实话,从战略上来说;三国中,我认为蜀汉的战略思维是最弱的。我认为三国中的真正战略家第一位是荀彧,第二位是沮授,第三位是鲁肃,第四位是田丰,第五位是司马懿,第六位是司马昭,第七位是法正,第八位是陈登。至于诸葛亮、周瑜、庞统、程昱、荀攸、郭嘉、陆逊、贾诩、陈宫、李儒这些人,战略上都不怎么样。他们的主要成绩,都体现在在战役战术上。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吧;《隆中对》是否真的存在先不论,看看其中的内容;对曹操的论述是对的,对荆州的论述就不见得。对东和孙权的想法却是片面的。联吴抗曹是等待死亡的方法,并不可取。我们一条条来分析;

1、我以前就有文论述过;荆州对于曹魏、东吴都是生死存亡之地。而对于得到益州、汉中、上庸的刘备,倒并没有这么要紧。历史上,从荆州出兵,能直捣黄龙的战例几乎没有!曹魏的京畿是许昌,荆州的北部的襄樊就是曹魏的屏障,宛城是许都的大门。襄樊的得失,关乎曹魏的生死,是必须死守之地。你诸葛亮要全取荆州,才能有向曹魏发起攻击的条件。那么,就会与曹魏打成一种生死决战,起兵就首先挑起决战,只能是去送死!所以,以弱势而“两路出兵”法,攻击的却是敌方的两处重地,是想当然的书生之见。战略思维首先就是错误的!

2、荆州的中部、南部,地势高于江东,还从水路上游的两江(长江、汉江)汇攻之势。陆路受到巴陵、长沙、桂阳的三面夹击威胁。如果东吴不能夺取荆州,就得长期受制于荆州,仰人鼻息。也就是说,曹魏在正面,东吴借着长江天险之利,可以轻易地抗拒曹操。而无法有效抵挡荆州的高压。也就是说;荆州的中、南部对东吴的威胁,远远大于曹魏对东吴的威胁!这些诸葛亮都看不到,隆中对完全没有向刘备提及。他本人也完全意识不到,所以对东吴从思想上就没有任何的防范意识。以至于遭到了东吴的一再偷袭,都还是如在梦中!

3、对汉中战略位置的认识模糊,居然不知道该不该发兵增援刘备,还要跑去问别人!
4、忽视上庸的战略地位,以至于坐视孟达败亡。居然看不出上庸可以直接北出攻击武关、进而抢夺潼关。而且还是汉中的屏障,更可以顺流而下,直取襄樊(蒋琬都能看到)。你讨厌孟达可以,先救援,再除去不是更好吗?就因为不喜欢孟达,连上庸也不要了!
5、南征也非常失败,采用了马谡的战略,却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之后南方还是不停地反叛,以至两员大将都死于南中。其中“出师表”中的向宠,就是其中之一!

6、自己不懂战略,却拒绝部下的提议;魏延的“异道会于潼关”之策(不是子午谷之谋),就是看到了战略的节点而提出的,成功概率极高。如果与他自己的“敌国屯田”法,一开始就结合起来,关中将不会再是曹魏的,司马懿很可能全军覆没。如果再有上庸的北出武关的配合,那成功率将是100%!
上述这些,在战略上都是致命的错误。这就注定了蜀汉从一开始,就不可能成功!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