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致文学》全文

2024-05-15 09:27

1. 赵丽宏《致文学》全文

你是广袤的大地,是辽阔的天空;你是崇山峻岭,是江海湖泊.你用彩色的文字,描绘出世界上可能存在的一切美妙景象.不管是壮阔雄奇的,还是精微细致的,不管是缤纷热烈的,还是深沉肃穆的,你都能有声有色地展现.你使很多足不出户的人在油墨的清香中游历了五光十色的境界.
你告诉人们,人生的色彩是何等丰富,人生的旅途又是何等曲折漫长.你把生活的帷幕一幕一幕地拉开,让无数不同的角色在人生的舞台上演出激动人心的喜剧和悲剧.你可以呼唤出千百年前的古人,请他们深情地讲述历史,也可以请出你最熟悉的同代人,叙述人人都可能经历的日常生活.你吐露的喜怒哀乐,使人开怀大笑,也使人热泪沾襟……
你是遥远的过去,是刚刚过去的昨天,也是无穷无尽的未来.你把时间凝聚在薄薄的书页之中,让读者无拘无束地漫游岁月的长河,尽情地观赏两岸变化无穷的风光.你是现实的回声,是梦想的折光,是平凡的客观天地和斑斓的理想世界奇异的交汇.
有时候,你展现漫长的历史,有时候,你只是描绘一个难忘的瞬间.如果你真实,真诚,如果你是真实人生的写照,是跌宕命运的画像,那么,人们就会在你面前发出情不自禁的感叹.你是神的一双大手,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你在人心中激起的回响,是这个世界上最激动的声音.人心是无边无际的海洋,这个海洋发出的声响,悠远而深沉,任何声音都无法模拟,无法遮掩.
你是一个真诚而忠实的朋友.你只是为热爱你的人们默默奉献,把他们引入辽阔美好的世界,让他们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让他们懂得人生的真谛.只要愿意和你交朋友,你就会毫无保留地把心交给他们.你永远不会背叛热爱你的朋友,除非他们弃你而去.
你是一扇神奇的大门,所有愿意走进这扇大门的人,都不会空手而归.而对那些把你当做追名逐利的敲门砖的人,你会把门关得很紧.

赵丽宏《致文学》全文

2. 行走在文学世界里的全文

 行走文学世界里
伊人倚门,烟花易冷;红妆倾城,墨香犹存。——题记
  笑问何谓美,我说生命因文字而多彩,生命因阅读而精彩。行走在用文字砌成的书香里,我会感到生活的美好,精神的愉悦。
           散文,让人宁静
  在最焦躁的时候,是一片《荷塘月色》走近我的夏至,冷却了我青春的烦乱与躁动。在最迷惘的时候,是张晓风的文字理平了我心中凌乱蛊惑的鬓角。怎能不说散文是一把为我宁静心中“三千烦恼愁”的骨梳呢?那句句“哀而不伤”的美好、精致、细腻。如四月的春雨润泽着我。性灵的文字仿佛带我走进了文字所编织的乡间密居, 让我在喧嚣中寻得一处宁静,读读冰心。读读余秋雨,读读张小娴……行走在散文所营造的灵性世界,梳平纷乱嘈杂的内心世界, 头戴以智慧与惬静为饰的整齐发髻吧,如此,宁静的我更美丽。
           诗歌,让我顾盼神飞
  我爱诗,更爱朗读古诗,沉醉于诗歌的朗读,让老师和同学见证了我脸上最美丽的表情。想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凛然的剑眉无疑是用眉笔勾描不出来的俊朗;读读顾城——那黑夜之子般的眼眸,又怎是庸脂俗粉所能及?我凝望着那述出自己希望,以残损的手掌摸索着天的戴望舒,他嘴角凝固的血才是最动人的色彩。沉醉在这些诗歌的意境中,我用声音表达出诗人的情致,而老师和同学说,沉醉在朗读世界中的我,顾盼神飞。
          小说,让我痴迷
  在我眼里,每本小说都有它独一无二的香气。或许是曹文轩笔下的秸秆味,或许是郭敬明笔下的霰雪凛香,或许是金庸在活死人墓里藏下的蜂蜜香……这些都让我痴迷。若说散文与诗歌都是幅画,也就只有小说是散发香气的香囊了。看一本小说,随着书页里的清香浓香缓缓前行,久而久之你身上也沾染了这墨香。偶遇有缘之人聊上共同喜欢的故事,共乐之,岂不达到了香囊招人喜爱的功效?我愿手捧一本小说,去寻那一缕芳香……
  美者,与文字相伴也,乐者,能整天沉醉于文字的天地,青春终将逝去,生命的妆容却可长存,行走在用文字砌成的世界里,去赢得那一份岁月与智慧沉淀下来的长存的美丽吧。

3.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全文?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
一  文学革命的社会的根据
一个社会的现象必定有它所以必然发生的社会的根据。那么,我们这个十余年来的文学革命的社会根据究在那里?
据我的考察,应该是这样的:——
A.辛亥革命,民主主义对于封建势力的革命的失败,及帝国主义的急进的压迫,使一部分与世界潮流已经接触着的所谓智识阶级一心努力于启蒙思想的运动。(所谓新文化运动)
B.这种启蒙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势必要求一种新的表现的手段。(国语文学运动)
但是,当时那种有闲阶级的“印贴利更追亚”(intelligentsia=智识阶级)对于时代既没有十分的认识,对于思想亦没有彻底的了解。而且大部分还是些文学的人物,所以他们的成绩只限于一种浅薄的启蒙,而他们的努力多在于新文学一方面。所以后来新文化运动几乎与新文学运动合一,几乎被文学运动遮盖得无影无踪;实际上,就可见的成绩说,也只有文学留有些微的隐约的光耀。

二  文学革命的历史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必然地取辩证法的方法(Dialektische Methode)。因经济的基础的变动,人类生活样式及一切的意识形态皆随而变革;结果是旧的生活样式及意识形态等皆被扬弃(Aufheben奥伏赫变),而新的出现。
近代的资本主义激潮的来侵早就把我们旧日的经济的基础破坏,欧战中我们更有了近代式的资产阶级及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印贴利更追亚”,文学这意识形态的革命渐不能免,而解决这一切的关键也已伏在“文”和“语”的对立关系。
文学在古代和当时的语言没有分离互异的道理。后来渐由修词的工夫,因袭的固执与特创的废语(如秦始皇之“朕”等)等的合作,“文”和“语”才逐渐分离至于互异。但是“语”的成分及它在“古文”以外的势力是不可抹杀的。
佛典的翻译,大约是因为问答法和普及的关系,使语体显然形成了一大流脉。后来更由词典的发达与小说的勃兴,使这里的“质的变化”的发生只缺少了些微的“量的变化”。他方面。文体逐渐发展到了尽头,对于新的内容的表现成了一种桎梏,只坐待时钟的高响——文体永远被“奥伏赫变”的时刻。
最后这些微的量来了,由外国文兴新思想的方面,于是这桎梏被粉碎了。新发展的内容取新的形式翱翔于新开的天地。

三  文学革命的经过
文学革命的史实可以不须在这里多写。我现在只略述大概的经过。而且与新文化运动对照着,因为前者在理论上是后者的一个分野,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趋向。
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种工作为就旧思想的否定(Negation),第二种工作为新思想的介绍。但这两方面都不曾收得应有的效果。这是因为从事这两种工作的人们对于旧思想的否定不完全,而对于新思想的介绍更不负责。我们只要一说运动开始不久就有所谓国学运动的出现,胡适之流才叫喊了几声就好像力竭声嘶般的回了老巢,猛吸着破旧了的酒瓶想获得一点生命的力,其余一些半死的大妖小怪也跟着一齐乱喊;我们只要一看研究系共学社张东荪等所翻译的那些要通不通的译本;我们只要一看梁漱溟著的不三不四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但是最不幸的是这些“名流”完全不认识他们的时代,完全不了解他们的读者,也完全不明了自己的货色。这是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不上三五年就好像寿终正寝的原故。他们不知道那时候的觉悟的青年已经拒绝了他们的迷药,他们本应该背着药笼到资本主义安定的国家去讨饭吃的呀!
文学运功在它的初期大致与新文化运动有同样的倾向。胡适之流始终不能摆脱旧的腔调,文学研究会的翻译也大可与共文学社媲美。与“国语运动”相对的有“新式标点”派,其实他们只是乱点。
维持文学革命的运动使它不至于跟着新文化运动同归的是民十以后的创作方面的努力。这时候,创造社已正式登台,不断地与恶劣的环境奋斗。它的诸作家以他们的反抗的精神,对一般青年给与了不少的刺激。他们指导了文学革命的方针,率先走向前去,他们扫荡了一切假的文艺批评,他们驱逐了一些蹩脚的翻译。他们对于旧思想与旧文学的否定最为完全,他们以真挚的热诚与批判的态度为全文学运动奋斗。
有人说创造社的特色为浪漫主义与感伤主义,这只是部分的观察。据我的考查,创造社是代表着小资产阶级(bourgeois)的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浪漫主义与伤感主义都是小资产阶级特有的根性,但是在对于资产阶级(bourgeois)的意义上,这种根性仍不失为革命的。
是这种创作方面的努力救了我们全文学革命的运动。创造社以反抗的精神,真挚的热诚,批判的态度与不断的努力完成我们的语体。由创造社的激励,全国的“印贴利更追亚”常在继续地奋斗,文学革命的巨火至今在燃,新文化运动幸而保存了一个分野。

四  文学革命的现阶段
我们的文学革命现在究竟进展到了怎样的阶段?
A.	我们的文学运动现在的主体
          主体——智识阶级
       我们的文学运动
内容——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Ideologie意德沃罗基)
媒质——语体,但与现实的语言相去尚远。
形式——小说与诗居多数,戏剧甚少。
实地分析的结果如此,理论上亦应该如此。这都是由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发源出来的。
创造社素来对于完成我们的语体非常努力,它的作家们没有一刻忘记这一方面的努力,实际上他们的成功由于这一方面的努力的亦不少,但他们以前的三个方针:
A:极力求合于文法,
B:极力采用成语,增造语汇,
C:试用复杂的构造,
他们在应用这三个方针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会与现实的语言相离那么远!
离开文学本身,在文学可以影响的范围内,也有几宗现象可以注意:
甲:各大书店现在还出文言教科书,
乙:许多国语教科书尚多不通的语句,
丙:新式标点还在流行,依旧在乱点。
关于文学革命的现阶段的考查还有北京一部分的特殊现象必须一说。这是以语丝为中心的周作人一派的玩意。他们的标语是“趣味”;我从前说过他们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他们是代表着有闲的资产阶级,或者睡在鼓里的小资产阶级。他们超越在时代之上,他们已经这样子过活了多年,如果北京的乌烟瘴气不用十万两无烟火药炸开的时候他们也许永远这样过活的罢。 
        
五  文学革命今后的进展
由以上历史的考察,我们就可以决定文学革命今后的进展么?
不,这断乎不可以。
文学在社会全部的组织上为上部建筑之一;离开全体我们不能理解一个个的部分,我们必须就社会的全构造研究文学这一部分,才能得到真确的理解。
我们要研究文学运动今后的发展,必须明白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要明白我们的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必须从事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全部的合理的批判(经济过程的批判,政治过程的批判,意识过程的批判),把握着唯物的辩证的方法,明白历史的必然的进展。                      
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申述:——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最后的阶段(帝国主义),全人类社会的改革已经来到目前。在整个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二重压迫下的我们,也已经曳着跛脚开始了我们的一个分野——却还睁着双眼,在青天白日里找寻以往的迷离的残梦,
我们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以一个将被“奥伏赫变”的阶级为主体,以它的“意德沃罗基”为内容,创制一种非驴非马的“中间的”语体,发挥小资产阶级的恶劣的根性。我们如果还挑起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的责任起来,我们还得再把自己否定一遍(否定的否定),我们要努力获得阶级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我们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换一句话,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为进一步的前进,前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六  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团结起来!
    资本主义已经到了他的最后的一日,世界形成了两个战垒,一边是资本主义的余毒法西斯蒂的孤城,一边是全世界农工大众的联合战线。各个的细胞在为战斗的目的组织起来,文艺的工人应当担任一个分野。前进!你们没有听见这雄壮的呼声么?
谁也不许站在中间。你到这边来。或者到那边去!
莫只追随,更不要再落在后面,自觉地参加这社会变革的历史的过程!
努力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努力把握唯物的辩证法的方法,它将给你以正当的指导,示你以必胜的战术。
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把你的背对向那将被奥伏赫变的阶级,开步走,向那龌龊的农工大众!
以明了的意识努力你的工作,驱逐资产阶级的“意德沃罗基”在大众中的流毒与影响,获得大众,不断地给他们以勇气,维持他们的自信!莫忘记了,你是站在全战线的一个分野!
以真挚的热诚描写在战场所闻所见的。农工大众的激烈的悲愤,英勇的行为与胜利的欢喜!这样,你可以保障最后的胜利;你将建立特勋,你将不愧为一个战士。
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团结起来,莫愁丧失了你们的镣铐!

二三,一一,一六于修善寺

——1928年2月1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全文?

4. 英国文学选集 张剑 电子版全文

书名:英国文学选集(北京外国大学外国文学选集丛书) 
ISBN:756002644 
作者:何其莘 张剑 侯毅凌 编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定价:49.9 
页数:0 
出版日期:2004-10-1 
版次: 
开本:大32开 
包装:平装 
简介:《英国文学选集》收录了英国文学史上各重要阶段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其中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主要文学体裁。
选集各部分包括简要的作者简介、代表作品节选、脚注,以及供学生讨论的思考题等内容,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领略大师风范。


目录: 
I. The Middle Ages (to ca. 1485) Beowulf The Fight with Grendel Geoffrey Chaucer (1343-1400) From Canterbury Tales The General Prologue A Portrait of the Wife of Bath The Wife of Bath''s Prologue The Wife of Bath''s Tale II. The Sixteenth Century (1485-1603) Sir Philip Sidney (1554-1586) From Astrophel and Stella Edmund Spenser (1552-1599) From The Faerie Queene A Letter of the Author''s Book I, Canto 10 Christopher Marlowe (1564-1593) From The Tragical History of Doctor Fautus Act I, Prologue Act I, Scene 1 Faustus'' Study Act I, Scene 3 A Grove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Sonnets From Hamlet Act I, Scene 2 Act I, Scene 4 Act I, Scene 5 Act III, Scene 1 Act III, Scene 2 Act III, Scene 3 III. The Early Seventeenth Century (1603-1660) Ben (jamin) Jonson (1572-1637) Song: To Celia From Volpone, OR The Fox The Argument Prologue Act I, Scene 1 Act I, Scene 3 Act I, Scene 4 Act I, Scene 5 John Donne (1573-1631) Song The Flea The Good-Morrow A Valediction: Forbidding Mourning A Valediction: Of Weeping From Holy Sonnets Andrew Marvell (1621-1678) To His Coy Mistress The Garden The Definition of Love Francis Bacon (1561-1626) Of Marriage and Single Life Of Great Place Of Studies [1597 version] Of Studies [1625 version] John Milton (1608-1674) From Paradise Lost Book I The Argument Book IX The Argument IV. The restoration and the Eighteenth Century (1660-1798) John Dryden (1631-1700) Mac Flecknoe John Bunyan (1628-1688) From The Pilgrim''s Progress Jonathan Swift (1667-1745) From Gulliver''s Travels Part IV. A Voyage to the Country of the Houyhnhnms Chapter 1 Chapter 2 Chapter 7 Chapter 8 Chapter 10 Alexander Pope (1688-1744) From An Essay on Man Samuel Johnson (1709-1784) The Vanity of Human Wishes 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1751-1816) From The School for Scandal Act IV, Scene 3 Thomas Gray (1716-1771)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The Epitaph Oliver Goldsmith (1730-1774) The Deserted Village V. The Romantic Period (1798-1832) William Blake (1757-1827) The Lamb The Chimney Sweeper The Tyger The Chimney Sweeper The Book of Thel Robert Burns (1759-1796) Scots, Wha Hae For A'' That and A'' That A Red, Red Rose 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 We Are Seven 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 Lines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Ode It Is a Beauteous Evening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From The Prelude, OR Growth of a Poet''s Mind 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 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 Part 1 Part 2 Part 3 Part 4 Part 5 Part 6 Part 7 Kubla Khan George Gordon, Lord Byron (1788-1824) From Don Juan From Canto I 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 England in 1819 Ode to the West Wind From Prometheus Unbound From Act I From Act II From Act III To a Sky-Lark To - [Music, When Soft Voices Die] When the Lamp Is Shattered John Keats (1795-1821) Ode to Psyche Ode to a Nightingale Ode on a Grecian Urn Ode on Melancholy VI. The Victorian Age (1832-1901) Alfred, Lord Tennyson (1809-1892) Ulysses Break, Break, Breadk Tears, Idle Tears From In Memoriam A. H. H. Robert Browning (1812-1889) Soliloquy of the Spanish Cloister My Last Duchess Matthew Arnold (1822-1888) The Scholar Gypsy Dover Beach Emily Bronte (1818-1848) From Wuthering Heights Chapter VII Chapter XIV Charles Dickens (1812-1870) From David Copperfield Chaptr IV Gerard Manley Hopkins (1844-1889) The Starlight Night The Windhover The Lantern out of Doors Spring and Fall Oscar Wilde (1854-1900) From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VII. The Twentieth Century (1901-2000) Thomas Hardy (1840-1928) Hap The Impercipient Neutral Tones The Darkling Thrush She Hears the Storm Channel Firing Joseph Conrad (1857-1924) From Heart of Darkness A. E. Housman (1859-1936) Loveliest of Trees When I Was One-and-Twenty Terence, This Is Stupid Stuff The Chestnut Casts His Flambeaux 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 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When You Are Old Easter 1916 The Second Coming Sailing to Byzantium Byzantium E. M . Forster (1879-1970) From A Passage to India Chapter XXIV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The Mark on the Wall D. H. Lawrence (1885-1930) The Rocking-Horse Winner James Joyce (1882-1941) The Dead T. S. Eliot (1888-1965) 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W. H. Auden (1907-1973) Petition On This Island Musee des Beaux Arts In Memory of W. B. Yeats Dylan Thomas (1914-1953) The Force That Through the Green Fuse Drives the Flower This Bread I Break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ris Lessing (1919-) To Room Nineteen Harold Pinter (1930-) The Dumb Waiter Philip Larkin (1922-1985) Church Going MCMXIV Toads Revisited Kingsley Amis (1922-1995) From Lucky Jim Ted Hughes (1930-1998) The Thought-Fox Wind Relic Seamus Heaney (1939-) Digging Personal Helicon Punishment

5.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全文

“文字的历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化了,必然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这是在美国的胡适与友人论辩时提出的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参见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第15页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 全文

6. 震动 儿童文学全文

  One
  “老师是为你好,你这样下去怎么行?”何平老师的手指敲着办公桌,眼睛盯着黄春荣。“你说,你这样下去怎么行?”
  黄春荣不看何平老师,他把头偏向窗子,目光懒懒散散地在五月的校园里游走。
  何平老师拍了一下办公桌,严厉地命令道:“你给我站好了,眼睛看着我!我跟你说话哪!”
  黄春荣挪了挪两只脚,双肩耸了耸,把身子站直了,目光收回来,虚虚地对着何平老师片刻,便落在自己的脚下。
  何平老师叹了一口气,他端起杯子连喝了几口茶。
  “黄春荣,我想不出你为什么这样?刚教你的时候,我还觉得你不错,聪明、活泼,如果你能把精力花在学习上,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从何平老师的语气可以看出他在尽量压抑着他的一种感情。
  不知不觉,黄春荣的肩又塌了下去,腰又萎了下去,一只脚的脚尖在地面上漫不经心地抖着,那懒散的目光犹犹豫豫的又出了办公室······
  完全是一副松松垮垮的样子。
  何平老师的声音陡然升高了:“黄春荣,我的话,你到底有没有听进去?”
  黄春荣没有回答何平老师的话,嘴角不以为然的抽动了一下,然后把自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也就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在老师办公室应该有的样子。
  依据每次进办公室的经验,黄春荣知道何平老师等说得口干舌燥,他就会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果然,只听见何老师缓和了语气说:“老师是为你好,你还要老师怎么样?你回去仔细想想我的话,看看是不是有道理······”
  这句话以后,表明和平老师对黄春荣的处理暂时告一个段落了,黄春荣可以走人了。
  黄春荣没有马上走,他要等何平老师的最后一个动作,一个经典的动作——何平老师像驱赶者蚊虫一样的冲黄春荣挥了挥手。
  一件事终于画上了句号。
  黄春荣暗自送了一口气,不过他没有把他的轻松表露在脚步上,他略微拘谨地走到了办公室门口,在办公室的门口,黄春荣下意识地朝何平老师扭了一下头,而何平老师蹙着眉头,目光正盯着他,那里面有恨铁不成钢,更多的是无奈。
  黄春荣连忙转回头。
  黄春容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他非常熟悉何平老师的愤恨和无奈,包括何平老师的经典语言:“老师是为你好”“你这样下去怎么行”“你怎么能这样”······


  黄春荣真的有些想不明白何平老师。许多老师面对黄春荣的时候,无论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都能保持心平气和,即使黄春荣在课堂上睡觉,即使在别人考试的时候黄春荣在街上某个网吧里,也不能影响这些老师的情绪。在这些老师的眼睛里,好像没有黄春荣这个人。可是单单这个何平老师,竟不愿意放过黄春荣,查他的作业,查他在校园之外的所作所为,居然还到街上找过他几次,并且不厌其烦的一次次家访,一次次找他谈话。

  也许因为看到何平老师一次次被他气成那样,黄春荣才在何平老师面前有所收敛。在和平老师的课堂上,黄春荣能规矩地坐着,能听讲,能完成作业,旷课或者睡觉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但是,昨天黄春荣跟一帮朋友去喝酒,把酒喝过了,下午回到学校时,口里的酒气还没有散尽。这样,黄春荣便被何平老师又“请”到了办公室。

  估计何平老师看不见自己了,黄春荣才彻底放松下来,他在脸上抹了一把,习惯性地耸了耸肩膀。身子一晃一晃的朝教室走去。

  二(1)的俞前进不知道打哪冒出来,凑到黄春荣的身边。

  “老何找你干什么?”

  “能干什么!”

  “听说你们昨天喝了不少酒,你怎么不带我去呀?”

  “带你去、。你不怕你们老贾修理你?”黄春荣的手搭上俞前进的肩,“兄弟,你还嫩了点,酒可不是人人都能喝的东西。”

  “老何这次有没有要叫你家长?”

  黄春荣站下了:“我家老头子在江苏,怎么叫?他给我假吗?”说着,黄春荣笑起来,“不过,也难说,老何一再说为我好,包布准他真的舍得掏路费让我去江苏。”

  “不过,你们班的老何说不准真为你好,那么多老师怎么只有他······”俞前进想起了自己班主任贾老师看他的眼神。

  黄春荣打断了俞前进的话“为我好?你真以为今天会有谁为别人好?他是希望我为他挣考分,他好多拿些奖金!别以为我没有看出来,我是把他们看透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钱才是亲······”

  迎面走来宋佳玲,黄春荣和俞前进不说话,看着宋佳玲。

  宋嘉玲看也不看这两个人,昂然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不久有两个字跳进了空气里:“德行!”

  声音不高,但黄春荣和俞前进都听见了。

  “你说谁哪?”黄春荣变声期的声音扑向宋佳玲的背影。

  宋佳玲没有回答,但“哼”了一声。

  “小心我抽你!”黄春荣恶狠狠的说。

  宋佳玲站住了,转过脸,瞪着黄春荣:“你敢!”

  说了这两个字,宋佳玲并没有离开,她继续瞪着黄春荣,脸上多了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等着黄春荣过去。

  黄春荣恨得咬牙,却没有过去,而是和俞前进走上了另一条道。在学校里,只有宋佳玲不把黄春荣当回事,并且敢当面顶撞黄春荣,他们虽然不在一个班级,彼此却非常熟悉,因为他们在小学同桌过两年,那时黄春荣没少抄宋佳玲的作业,想抄宋佳玲的作业,必须跟她说好话。每次宋佳玲把作业给黄春荣抄时,都要挖苦他一番。而黄春荣只好厚着脸皮。任宋佳玲数落他。
  “你上次说她与那小子的事,是真的吗?”黄春荣站下问俞前进。
  “那还有假?我亲眼看见的。”俞前进说,看见黄春荣脸色很难看,他又讨好的补充了几句,“不过,说不定她也喜欢你,有些女孩子喜欢一个男孩子,就这么表达出来,连书上都这么说。你要不要试试?”宋佳玲的一句“德行”也让俞前进很不舒服。
  “你不是拿我开心吧?”黄春荣看着俞前进。
  “哪能呀,我们是什么关系?”
  “那小丫头是欠揍了!”
  “要不要我帮忙?”
  “没你的事!”
  俞前进还想说什么,黄春荣已经率先走了。
  “好像你有多么了不起一样!”看着黄春荣的背影,俞前进心里颇为不悦地说。
  这时候是5月9日上午。
  Two
  5月9日的中午,钟雷走上座位的时候,宋佳玲冲他笑了笑,笑得很有内容。
  “你笑什么?”钟雷不是用嘴巴这句话说出来,而是用眼睛。
  “等会告诉你。”宋佳玲很神秘地说。眼看上中午辅导课的时候老师要来了,钟雷不再问什么,他拿出书本,翻到将要学习的内容看着。
  宋佳玲坐在钟雷的后面,开始连个人谁也不理谁,关系淡淡的。在同学们看来,两个人淡淡的关系里,透着自傲,似乎谁也不把谁放在眼里,大概钟雷自恃学习成绩好,而宋佳玲则自恃漂亮。但在一次数学考试以后,他们的关系新开了新的一页。在中学里,宋佳玲就怕数学,越是怕,越学不好,。那是一次数学考试,宋佳玲是班级为数不多的几个考分挂红灯笼的学生之一,老师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宋佳玲,还说宋佳玲空有一副漂亮的面孔。宋佳玲在小学里成绩一直是不错的,而且人也活泼,哪受得了老师这样的批评?她哭了,哭的那个伤心呀,后来上了别的老师的课,宋佳玲虽然没有再哭出声音,但从她一抽一动的肩,能看出他还在哭着,只不过把有声变为无声。
  看见宋佳玲这样,钟雷动了恻隐之心。他对宋佳玲说:“以后我教你了,你别哭了······”说了这句话,连钟雷自己都感到吃惊。
  那一刻,宋佳玲也不抽不动了。
  这是过去不久的一个星期天,宋佳玲跟妈妈在菜市场买菜,在一对买彩的夫妇在那里看见了钟雷。钟雷是在帮助他们照看摊位。乍一看见对方,两个人都有尴尬,,他们谁也没有说话,后来在学校,两个人也没有提在菜市场见面的事。
  钟雷遵守自己的诺言,他一有时间就教宋佳玲数学,宋佳玲也乐意钟雷教她,她不用担心钟雷批评他,不会的还可以再请教他一遍两遍。在钟雷的帮助下,宋佳玲的数学成绩逐步上升了。
  不知不觉间,两个人的关系升温了。他们之间的话题慢慢的超出了学习范畴,宋佳玲有许多话不愿意跟别人说,却愿意跟钟雷说。
  而钟雷从宋佳玲的感激里,感到了别人尊重的快乐。在潜意识里,钟雷把宋佳玲当成了自己的小妹妹


  黄春荣仿佛算计好时间一样,说了这几句话,上课的铃声就响了。钟雷只得搁下一句话:“你不要欺人太甚!”然后悻悻地走出二(4)班。
  黄春荣得意地冲钟雷的背影说:“算什么东西?也敢跟我玩!”
  黄春荣在学校是一个谁也惹不起的人,因了一头泛些黄色的头发,被不少同学背后称为:“黄毛”。黄春荣能到学校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不愿意来,可以一连几天看不见他的人影。若是哪一位老师问黄春荣到什么地方去了,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同学回答的,也许确实不知道。也许不知道但不想告诉老师,怕黄春荣事后找麻烦。当黄春荣到学校来时,要么闷声不响,要么大讲他几天的经历,他时常身上某处带着伤疤,或者眼睛里多半布着血丝,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于是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何平老师的课堂除外),黄春荣趴在课桌上睡觉,甚至打出呼噜来。不少老师和同学已经修炼出见怪不怪的本领,讲课的照样讲得眉飞色舞,听课的照样听的专心致志。
  如果黄春荣不再班级,有些老师会拿黄春荣“教育”学生说:“有谁要是跟黄春荣学,那你就彻底完了!”
  不少同学吃过黄春荣的亏,他们只好自认倒霉,平日离黄春荣远远的。
  对钟雷被扇耳光,许多同学认为钟雷只能白白被扇了。
  Three
  钟雷走进二(3)班时,班级里忽然没有了一丝声音。
  钟雷谁也不看,包括宋佳玲。到了座位上,钟雷掏出书,两眼直直的看着自己的桌面。老师进来时,班长喊“起立”的声音他都没有听到。
  钟雷的心里正燃烧着愤怒与仇恨他的一只手夏意识的握成了拳头。
  钟雷一直看不惯黄春荣,两个人在初一同学过。钟雷不但不与黄春荣交往,而且看黄春荣的眼神里不由流露出厌恶。论相貌,钟雷是一个白净、英俊的男孩;论学习,钟雷每次考试的成绩显山显水,让不少同学羡慕或嫉妒。这都是黄春荣跟钟雷没法可比的,也许正因为这样,才使黄春荣要跟钟雷过意不去。
  于是,有一天黄春荣把钟雷父母的身份告诉了同学。父母是卖菜的,钟雷并不觉得这是一件丢人的事情,泗泙镇靠着一个旅游景点,父母在镇上做买卖的同学有许多,问题是那些句子从黄春荣的嘴巴跳出来时,几乎每一个字都是带着鄙夷不屑的:“卖菜的,是卖菜的呀,说不定我们学校食堂的菜还有他家的……”然后从长大的嘴巴里发出一串哈哈的大笑,似乎觉得这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有了黄春荣的话,那些对钟雷有所敬佩的同学或有所极度的同学再看钟雷时,有了某种优越感。尽管他们中的父母绝大多数是普通人。
  所有这些,把潜藏在钟雷心里的一种东西勾了出来,那是自卑,是钟雷自己也不甚清楚的自卑。
  钟雷曾当着黄春荣的面质问他:“你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的?难道是泗泙镇的镇长?可我怎么看也没有看出你像一个镇长的儿子呀!”
  以后钟雷越发的看不顺黄春容,不跟他讲一句话,不正眼看他。钟雷甚至在同学面前说:“黄春荣只是垃圾!”
  两个人由此结了冤仇。但动拳脚的事却一直没有发生。
  那一记耳光简直是晴天霹雳。
  那一刻钟雷根本不清楚一记响亮的巴掌带给他的脸颊有多疼,他只清楚他被黄春荣打了,被一个他视为垃圾的人打了!那一巴掌关乎他的尊严,要知道,是当了那么多同学的面呀,两个班的同学会很快把这事传遍校园,直至传遍全镇。那时镇上的人会怎么看他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会怎么看他?他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呀,他们坚信钟雷不会再像他们那样风里来雨里去地卖菜。另外,同学们以后会怎么看他?宋佳玲会怎么看他?一个男孩子在一个女孩子面前如果把说有的尊严都丢了,还指望那个女孩子看得起他吗?
  那一记耳光疼到了钟雷的心里。
  钟雷无论如何咽不下这口气。
  放晚学,钟雷揣着一把刀子,走进车棚,找到黄春荣的单车,猛地插进去。
  “哧——”的一声后,车子的前轮胎立刻瘪了下去。
  钟雷正要把刀子插进第二只轮胎,感觉到身后有人,扭头一看,是宋佳玲。
  宋佳玲吃惊地盯着钟雷手上的刀子,“你哪来的刀子?”
  钟雷没有回答宋佳玲。
  “你居然……”宋佳玲不知说什么好了。她知道黄春荣的那一个巴掌伤害了钟雷的自尊,但没有想到事情是这样的严重——钟雷这样的男生连刀子都带上了。
  “你怎么能用刀子?你可以告诉老师呀!”宋佳玲说。
  钟雷从没想过告诉老师,老师对黄春荣已经没有办法了,能帮他挽回尊严吗?
  宋佳玲伸手要夺钟雷手中的刀子。
  钟雷把抓刀子的手背到身后。
  “给我,有同学来了!”宋佳玲伸出手。
  钟雷一愣,宋佳玲趁势夺去了刀子,忙将刀子揣进她的书包里。
  “你把刀子还给我!”钟雷还想把刀子夺回去。
  宋佳玲回退一步,看着钟雷,歉意中带着怜惜,“钟雷,是我不好,都怪我。这事就算了,你又不是不知道那姓黄的是什么人,你千万不要做糊涂事!”宋佳玲只恨自己不是一个男孩子,要是一个男孩子,他一定会把黄春荣揍得哭爹喊娘。
  这时候安慰钟雷,无疑是火上浇油。
  “我一定要给他点颜色看看!”钟雷朝黄春荣的单车一脚出爱踹去,把黄春荣的单车踹倒在地。


  宋佳玲那玲珑的鼻子皱了皱,“你拿车出什么气呀?他有几天骑车呀?”

  钟雷的手无力地垂下来。

  “回家吧,以后少惹他!”宋佳玲说着,找到自己的单车,准备走。

  钟雷也只好推上他的单车。

  临走,钟雷瞪了一眼黄春荣的单车,仿佛瞪得是黄春荣,然后无精打采地骑上单车,习惯使钟雷根宋佳玲保持着三米多的距离。平日放学回家,两个人经常这样一前一后骑单车,他们要同走一段路。路上,两个人的最不会闲着,宋佳玲会把从女同学那里听来的话讲给钟雷听,钟雷会把从男生那里听来的话讲给宋佳玲听,宋佳玲会不时地无所顾忌地笑出声,那声音就像铃铛一样。钟雷一般不笑,如果笑,那小很淡,淡得若有若无,而且很快就会消失看他主要是怕路上同学看见了说闲话。但今天两个人都沉着脸,没有说话。
  经过钟雷身边的同学跟商量好的一样,都要扭头看看钟雷。
  等超过了钟雷,前面又声音传来,钟雷能依稀听到他的名字和黄春荣的名字。
  分路时,宋佳玲刹住了车把。
  后面的钟雷也刹住了车把。
  宋佳玲看着钟雷,说:“你答应我,不要做傻事!”
  钟雷忽然感到鼻子发酸,他把头一低,蹬着单车从宋佳玲身边斜传过去。
  “你听到没有?”宋佳玲在钟雷身后喊。
  钟雷没有回头,他的眼泪流了出来。
  宋佳玲没有想到她越是这样对待钟雷,钟雷越是放不下这件事。钟雷认定是宋佳玲是在关心他,就凭宋佳玲的关心,他也不能放过黄春荣。
  回到家,钟雷没有去爸爸妈妈的摊点。平时,只要作业不多,钟雷都要去帮帮他们,特别是星期天上午。
  钟雷在心里拿定主意,爸爸妈妈不提他被人打的事,他绝不透露半个字,他不是小孩子了,他更不会把它们叫到学校。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
  快来一起分享吧~~~

7. 吧金《文学的作用》全文

现在我直截了当地谈点有关文学的事情。我讲的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我常常这样想: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当然也会做出腐蚀心灵的坏事,但这二者都离不开读者的生活经历和他们所受的教育。经历、环境、教育等等都是读者身上、心上的积累,它们能抵抗作品的影响,也能充当开门揖“盗”的内应。读者对每一本书 都是“各取所需”。塑造灵魂也好,腐蚀心灵也好,都不是一本书就办得到的。只有日积月累、不断接触,才能在不知不觉间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我从小就爱读小说,第一部是《说岳全传》,接下去读的是《施公案》,后来是《彭公案》。《彭公案》我只读了半部,像《杨香武三盗九龙杯》之类的故事当时十分吸引我,可是我只借到半部,后面的找不到了。我记得两三年中间几次梦见我借到全本《彭公案》,高兴得不得了,正要翻看,就醒了。照有些人说,我一定会大中其毒,做了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了。十多年前人们批斗我的时候的确这样说过,但那是“童言无忌”。倘使我一生就只读这一部书,而且反复地读,可能大中其毒。“不幸”我有见书就读的毛病,而且习惯了为消遣而读各种各样的书,各种人物、各种思想在我的脑子里打架,大家放毒、彼此消毒。我既然活到七十五岁,不曾中毒死去,那么今天也不妨吹一吹牛说:我身上有了防毒性、抗毒性,用不着躲在温室里度余年了。 
  我正是读多了小说才开始写小说的。我的小说不像《说岳全传》或者《彭公案》,只是因为我读得最多的还是外国小说。一九二七年四月的夜晚我在巴黎拉丁区一家公寓的五层楼上开始写《灭亡》的一些章节。我说过:“我有感情必须发泄,有爱憎必须倾吐,否则我这颗年轻的心就会枯死。所以我拿起笔,在一个练习本上写下一些东西来发泄我的感情、倾吐我的爱憎。每天晚上我感到寂寞时,就摊开练习本,一面听巴黎圣母院的钟声,一面挥笔,一直写到我觉得脑筋迟钝,才上床睡去。” 
  那么“我的感情”和“我的爱憎”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不用说,它们都是从我的生活里来的,从我的见闻里来的。生活的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惟一的源泉。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严肃的作家都是从这惟一的源泉里吸取养料,找寻材料的。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理解的反映。尽管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分析有对有错,但是离开了生活总不会有好作品。作家经常把自己的亲身见闻写进作品里面,不一定每个人物都是他自己,但也不能说作品里就没有作者自己。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爱玛·包瓦利(今通译包法利。编者注)是他自己;郭老说蔡文姬是他。这种说法是值得深思的。《激流》里也有我自己,有时在觉慧身上,有时在觉民身上,有时在剑云身上,或者其他的人身上。去年或前年有一位朋友要我谈谈对《红楼梦》的看法。他是红学家,我却什么也不是,谈不出来,我只给他写了两三句话寄去。我没有留底稿,不过大意我可能不曾忘记。我说:“《红楼梦》虽然不是作者的自传,但总有自传的成分。倘使曹雪芹不是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接触过小说中的那些人物,他怎么写得出这样的小说?他到哪里去体验生活,怎样深入生活?” 
  说到深入生活,我又想起了一些事情。我缺乏写自己所不熟悉的生活的本领。解放后我想歌颂新的时代,写新人新事,我想熟悉新的生活,自己也作了一些努力。但是努力不够,经常浮在面上,也谈不到熟悉,就像蜻蜓点水一样,不能深入,因此也写不出多少作品,更谈不上好作品了。前年暑假前复旦大学中文系,有一些外国留学生找我去参加座谈会,有人就问我:“为什么不写你自己熟悉的生活?”我回答:“问题就在于我想写新的人。”结果由于自己不能充分做到“深入”与“熟悉”,虽然有真挚的感情,也只能写些短短的散文。我现在准备写的长篇就是关于十多年来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遭遇。我熟悉这种生活,用不着再去“深人”。我只从侧面写,用不着出去调查研究。 
  去年五月下旬我在一个会上的发言中说过:“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这句话并不是我的“创作”,这是好些人的意见。作家下去生活,是极其寻常的事。不过去什么地方,就不简单了。我建议让作家自己去选择生活基地。一个地方不适当,可以换一个。据我看倘使基地不适合本人,再“待”多少年,也写不出什么来。替作家指定和安排去什么地方,这种做法不一定妥当。至于根据题材的需要而要求创作人员去这里那里,这也值得慎重考虑。 
  话说回来,文学著作并不等于宣传品。文学著作也并不是像“四人帮”炮制的那种朝生暮死的东西。几百年、千把年以前的作品我们有的是。我们这一代也得有雄心壮志,让我们自己的作品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 

                    一月二十七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七九年三月一日香港《大公报·大公园》

吧金《文学的作用》全文

8. 求几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全文(1917至1949年间的作品),要那种长篇小说,类似于《家》……

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火葬》,沈从文的《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街》、《长河》,冯骥才的《义和拳》,《神灯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