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管理的介绍

2024-05-21 00:34

1. 市值管理的介绍

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规的价值经营方式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一种战略管理行为。其中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基础,价值经营是市值管理关键,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的目的。

市值管理的介绍

2. 股票市值的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市值是上市公司股本乘以股价之积(市值=股本×股价)股价是个变量,瞬息万变,它直接传导市场的真实波动,在股本可比的情况下,市值因股价的涨跌而增减。因此,市值的变化要看市场的脸色。在估值能力强有效的成熟市场里,市值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等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财富价值。但在中国这种弱有效市场中,股本×股价之积只是市值的外在表现,市值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公司综合素质或价值的集中体现。证券投资学理论告诉人们,有两大因素影响股价:一是内因,即股票的内在价值;一是外因,即市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前者是本,因为价格是价值的体现。好的价值,理论上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价格;反之,没有好的价值,就难有好的价格,即便出现了好价格,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也不可能持久。然而,后者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它有自己的估值标准、涨跌周期和行为偏好,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所以同样价值的股票在市场上,可以有溢价和折价之分。市值差别=股价差别(如股本不变)市值的大小的确与股价涨跌密切相关;但真正决定市值的不是股价,而是股价背后、影响股价的深层价值因素(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团队素质、治理结构、运营规范、战略思路、投资者关系),人们不能仅仅将市值的大小由股价的高低来确定,还应该看看公司的深层因素。市值管理=股价管理(甚至股价操纵)市值管理的确需要关注股价,但关注决不等于直接管理甚至操纵。因为股价由市场形成,不能、不可、也不容许管理。从这个角度说,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重心在决定价格基础的价值上。市值管理=迎合市场(市场主力)市值管理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周期、规律、市场人气、投资偏好、估值标准等),但考虑市场因素决不等于迎合市场。不迎合≠不理睬;你不理市值,市值不理你;市值管理是必修之课;市值管理要遵循市场规律,贵在因势利导。市值管理=追求股价的最高化股价上扬的确对提升市值有直接影响,但股价最高化决非市值管理追求的目的;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也不等于股价最高化。价值管理发端于成熟资本市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人们可以把价值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尽可能高于投资者投资成本之资本收益”。价值管理是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与工具提高股东收益―― 这一收益将主要反映在企业股票市值上。公司价值之体现,涉及公司战略、公司理财、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4个方面的内容。而这4方面,又可细化出若干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课题。与单纯追求高股价相比,上市公司良好的价值管理更应该体现在能够得到资本市场广泛认同方面,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要认同公司的理念、内在价值,市场要认同公司能够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维持估值目标。上市公司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标志替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市值管理是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在成熟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里,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个追求市值最大化的过渡性指标。这种经营目标的转型.将引发经营思维、经营内容、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管理层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当非流通股价格无法以流通价衡量时。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以净资产最大化而非市值最大化为目标。国有上市公司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更是普遍选择了将净资产作为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核心因素。股改完成后,国有股获得流通并体现出市场价格。股东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企业价值的考核方式也在适时进行调整。现在将市值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关心公司市值变化,致力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继股权激励后,国贤委提出市值考核并不是偶然的,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双轮驱动管理层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全流通使所有股票都获得了上市流通的权利,实现了“同股同价同权”,为上市公司市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其所偏好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上市公司市值的表现来决定是买人还是卖出,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开始恢复。近几年来,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增加.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在2005年底已提高到25%,这改善了中国股市上的投资者构成,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有时收购者目的是通过敌意收购扩大自己业务范围,提高自身影响力。但更常见的是,在上市公司市值低估时低价购买公司,然后在市值恢复正常时卖出,从中赚取超额收益。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而且,敌意收购忽略了管理层的意见,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上市公司有动力进行市值管理.避免其市值被低估。宏观经济 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因为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扭曲。近年来.虽然中国GDP一直高速增长.股市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相悖的怪现象。全流通后,伴随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恢复,股票市场中的市值表现将真正成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市值管理同时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首先,随着投资者对股市信心的恢复,会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股票市场上的资本量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成本降低。其次,股市资本配置功能逐渐完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预期在不同行业间投资.这就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完成资本配置。微观经济学原理表明,市场的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它能够确保资本在不同行业间合理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市值管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将促进公司间的发展和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存在问题 全流通是中国股市建立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股市基本功能开始健全,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但由于中国股市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值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问题是,中国股市是一个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变化难以迅速准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需要有雄厚资金参与,需要有大型上市公司作为标的,需要富有弹性的价格机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大量理性投资者虽然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股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全流通带来的利好消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扩充了市场容量,市场定价机制在逐渐恢复。同时,由于股市上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呈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全流通给市场带带了很大变化, 使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股市基本功能开始恢复,但仅仅依靠市场的手段是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3. 市值管理的市值管理论

《市值管理论》是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施光耀和中心执行主任刘国芳联合撰写的有关市值管理的专著。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先生评价“是一部有关中国市值管理的开山之作。”在国内首次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内涵做出了学理上的界定,也依据现代金融学和管理学理论,系统第提出了上市公司开展科学、有效市值管理的原理与方法,而且从经济学理论与逻辑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宏观市值管理的内涵和方法。这些有助于消除当前对市值管理的一些误区,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实践无疑也有着强烈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着更现实的参考作用。

市值管理的市值管理论

4. 指标体系

什么是指标体系 [1] 
  
  指标体系 是指根据不同研究目的的要求和研究对象的特征,把客观上存在联系的、说明 经济 、社会现象性质的若干个指标,科学地加以分类和组合形成的 统计指标体系 。
  
 指标体系的特点 [2] 
  
 第一,目的性。任何指标体系都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加以设计的。指标体系的设计应 服从 于这种目的,并为这种目的 服务 。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是指标体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设计目的的指标体系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因此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目的,否则就难以设计出指标体系。
  
 第二,理论性。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基础之上的。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和指导思想对指标体系的建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用于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及其指导思想决定着 指标 的选取及指标体系的有机构成。所以,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所设计的指标体系是不同的。
  
 第三,科学性。指标体系是用来描述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上要求指标体系必须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符合已被实践证明了的 科学理论 。科学性是指标体系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所设计的指标应能够真实地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同时所设计的指标应符合科学理论。
  
 第四,系统性。指标体系是由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有机整体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紧密的内在联系。构造指标体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的过程。即将总目标按层次 分解 ,分解过程从粗到细、从宏观和微观、从一般到具体。根据 需要 可以将总 目标分解 为若干层次。即指标体系可以由若干层次的 指标 构成。指标体系同一层次内不同指标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并列关系;下一层次指标与其相邻的上一层次指标之间存在着直接隶属关系。下一层次的指标实质上是对上一层次指标的进一步说明与解释。不相邻的两个层次的指标之间不存在直接的隶属关系,而是一种间接的隶属关系,并且隶属程度有强有弱。纵观指标体系,犹如具有不同节点的多条并列指标链将总目标与最终指标(最末一层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环相连的 系统 ,任何指标都不能游离于这个系统之外。
  
 指标体系的形式 [2] 
  
   指标体系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 单层指标体系 
  
 所谓单层指标体系是指:除总目标外的指标层只有一层。即最终指标直接隶属于总目标,直接对总目标加以说明和解释。单层指标体系是所有指标体系中最简单的一种。一般适用于较简单的社会经济现象问题。 单层指标体系 的一般形式如下图;
                                          
   第二种,树形多层指标体系
  
 树形多层指标体系是指:除总目标之外,指标体系至少含有两个不同的指标层。同一层次的不同指标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下一层次的任一指标只隶属于与之相邻的上一层指标中的一个指标。整个指标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树形 结构 。树形指标体系所含指标层数的多少,一般应由所研究的问题的复杂性来决定。树形指标体系的一般形式如下图。
                                          
   第三种,非树形多层指标体系
  
   非树形多层指标体系是指标体系中相对较为复杂的一种,也是最贴近实际情况的一种。所谓非树形多层指标体系是指:指标体系中除总目标外,至少包含两个指标层,同一指标层中的不同指标之间存在并列关系,彼此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在相邻的两个指标层中,下一层中的某一指标可以同时隶属于上一层中的多个指标。非树形多层指标体系与树形多层指标体系的区别也就在于此。非树形多层指标体系的一般形式如下图:
                                          
 参考文献
  
  ↑  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农村经济 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 2008.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03.
  
 ↑  2.0   2.1  马树才.宏观经济管理模型与方法.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11.

5. 指标体系构成

按照全面性、渐进性、独立性、实用性的原则,构建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3个一级指标,即地质资料服务条件、地质资料服务数量、地质资料服务质量;
14个二级指标,包括管理机制制度、经费保证、资料数量质量、人员数量素质、馆舍建设、现代技术设备、窗口服务、复制服务、网站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顾客满意度、宣传培训;
38个三级指标(评估项),包括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日常经费、项目经费、纸质资料年入藏比例、资料的数字化率、资料的专业完整性、公开资料比例、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数/职工人员总数、高级职称人数/职工人员总数、中级职称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地质及相关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档案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计算机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其他专业人数/职工人员总数、35岁以下人数/职工人员总数、35~50岁人数/职工人员总数、50岁以上人数/职工人员总数、库房面积(达标率%)、对外服务用房(达标率%)、技术业务用房(达标率%)、办公及附属用房(达标率%)、办公用设备(台套)、服务用设备(台套)、网络带宽、每周开放时间(小时)、年窗口服务人次(人次/年)、年窗口借阅份次(份次/年)、年窗口借阅件次(件次/年)、报告/图纸年复制量、网站点击数(次)、网络资料下载数(MB)、年检索数量(项)、电话邮件回复网上客服数量(次/年)、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提供服务数量(件次)、顾客满意度、讲座报告会(个)、展览活动、社会教育与顾客培训。并根据专家建议和近几年评估的经验总结,对每个级别的评估项给予了赋值。
(一)地质资料服务条件
服务条件包括管理机制制度、经费保证、资料数量质量、人员数量素质、馆舍建设、现代技术设备6个二级指标。
服务条件是服务提供者为顾客提供服务所具备的软、硬件基础,硬件如馆舍建设、资料的数量与质量等,软件如管理制度、经费渠道等。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组织具有明显的公共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现阶段,这类服务组织具有目标的多样性,服务层次的多重性,而多项目标的交替实施与重要性的不确定,使得评估其社会化服务必须考虑现有的软、硬件条件及肩负的职责,这样才能客观反映该机构的服务程度。该类指标涉及内容较多,制度机制是保障,资料的数量、质量是服务的根本,评估的内容主要是馆藏机构的基础设施、资料数量质量等硬件建设和服务政策等软件建设。
(二)地质资料服务程度
包括窗口服务、复制服务、网站服务、检索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6个二级指标。地质资料服务数量是纵向、横向均可比较的数量变化指标,是一项可以量化的指标。一般性服务内容包括窗口服务、复制服务、网站服务、检索服务,属于常态化的服务内容;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则是对地质资料的深度加工,有针对性的服务,尤其是为政府管理决策、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情况。这些指标均是客观的、可以测度的数据,通过年度间和地区间的比较可以大致反映出服务数量的变化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
(三)地质资料服务质量
地质资料服务质量包括顾客满意度和宣传培训引起的社会认知程度。感知是顾客对其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评价和感受,它是在馆藏机构服务的过程中或服务结束后获得或形成的,它检验着馆藏机构的服务,影响着馆藏机构的服务。感知价值是顾客对所能感知到的利益与其在获得信息、知识或服务时所付出的成本进行权衡后,对所需信息、知识或服务效果的一种反映、一种评估。作为公益性组织的馆藏机构必须以顾客的感知价值为依据,调整对顾客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手段和服务内容,以适应不断扩大的不同顾客对馆藏机构服务的感知需求。
顾客感知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来讲主要是总体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地质调查工作的社会知晓程度;微观来讲包括顾客对地质资料的了解程度、服务与被服务者的信息沟通情况以及具体服务的感受。这是外界全面评估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的主要方面,考虑到地质资料服务的顾客是社会的特定人群,而且属于公益性组织,所定权重不易过高,随着馆藏机构服务群体的不断扩大,该部分的权重可能增加。该项指标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各类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社会形象感知、宣传培训和服务感受。
展望未来的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馆藏机构和非盈利组织,甚至以咨询服务为主业的服务组织将逐渐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不同客户的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就商业化服务来讲,深度服务是将“产品挪到后台,将服务推到前台”,要求更了解消费者,更能想消费者所想,更能从“宏营销”走向“微营销”,从“广撒网”走向“深播种”,更强调“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深度信息服务模式,使深度信息服务更贴近顾客的需求,并从被动服务走向主动服务。地质资料的深度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方向是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产品,是根据顾客需要整合资料和特色、个性化、科普化信息的开发。
由于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具有较强的定制性,因此提供创新性的社会化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与顾客主动互动,了解顾客之所需、事先预见顾客可能之需是关键。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深度服务包括地质资料的深度挖掘,如通过地质资料找矿就是在对原有资料的再整理、新理论指导下、新技术支持下的再分析的活动;服务开发主要是针对性、预见性、科普化的资料开发服务,结合部门或者单位需要提供特色的定制化服务;深度服务的另外的表现是追踪服务,即了解服务的效果,更深入顾客了解新的需要,以便主动开展相关服务。

指标体系构成

6. 市值管理目录1 什么是市值管理

实践中,上市公司可以采用三种价值管理策略:
(1)不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股东或分析家对公司不切实际的乐观或悲观评价,不在意股票市场对公司股票短期价格冷淡甚至负面反应,坚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真实资本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配置资本,制定公司业务发展战略、投融资战略和价值分配策略。
(2)完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制定业务发展策略、红利政策和股票市场政策。这样的公司资本配置行为往往投机和短期化,可能引起投机的股票市场短期积极反应,但也容易导致主业竞争地位衰落。A股市场以往有不少上市公司主动迎合股票市场短期投机交易偏好,采取高转增或送股的股利政策,资本配置行为投机和短期化,虽然引起A股市场短期积极反应,但主业日益衰落。
全流通的美国股票市场的经验表明,股票分析家往往给公司设定比较乐观的增长预期,并且迫使公司管理者努力实现分析家的预期。因此,尽管公司实现了比较好的增长,但如果低于分析家的乐观预期,公司股票价格仍然下跌。如果公司管理者迫于股票市场分析家对公司未来增长的乐观预期(公司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压力,采取的战略、投资等资本配置行为非常危险,将损害公司长期健康发展。
(3)基于公司可持续发展和真实价值增长,制定业务战略和资本市场战略,相机博弈迎合股票市场。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价被高估,可以利用投资者的过度热情增发股票,支持公司业务战略;利用高估的股票作为支付手段,兼并收购;分拆被股票市场高估的业务单元。如果控股股东认为公司股票价格被股票市场不合理地低估,可以回购股票,甚至退市。
上市公司实施价值管理,需要建立基于企业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的分析模型,动态持续分析竞争格局演变和资本市场融资约束条件下的企业投资价值走势,连接、评价和指导业务战略、投融资、兼并收购、重组和经营行为。不断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提高经营效率和资本收益,强大核心业务,分拆贬低资本价值的业务。
实施价值管理还需要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在处理投资者关系方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吸引和建立一个认同自身经营哲学和价值理念的志同道合的股东群。对于坚持长期真实价值最大化的上市公司来说,需要向股票市场明确传达公司价值取向信号,以便外部投资者合理评价和选择,吸引和筛选出与控股股东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公众股东,同时,使那些怀着短期预期或不现实预期的股东离开。
欧美很多上市公司通过明确业务发展战略、价值取向来淘汰那些与自己的经营和价值理念不一致的外部股东。例如,微软上市以来,一直不派发现金红利,高速成长吸引了偏好资本收益的增长型股东群;而一些传统产业或公用事业(行情论坛)公司,则通过稳定成长和高现金股利政策,吸引了一批养老基金等偏好稳定的现金红利的投资者。巴菲特曾指出,“我们不希望公司股票交易频繁,我们的目标是吸引长期投资者。我们努力通过我们的政策、业绩和交流,吸引那些了解我们的运作,并且能像我们(控股股东)那样衡量投资价值的股东。”“我们坚持这样做,可以不断使那些怀着短期或不现实预期的股东感到乏味而不进入或者离开。公司股票价格就可以始终以与企业内在价值相关的价格交易。”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形成多种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结构,以及加快证券发行市场化;同时,逐步丰富企业融资产品,增强上市公司的融资选择空间和企业融资市场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