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清明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024-05-19 17:32

1. 杜牧的清明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表达了诗人心里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
出自:《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原文: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到过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东南湖等胜景。
赏析: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写出了“泼火 雨”的特征。次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写行路人的心境。
“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这位行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在我国古代是个大节日,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
现在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如何排遣愁绪呢?
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 家何处有?”
问谁,没有点明。末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行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
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由于这首诗的广泛流传,“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号。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1]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最终官居中书舍人。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杜牧的清明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 杜牧的《清明》抒发的是什么感情?

形容心情忧伤。这首诗写清明小雨这一典型环境中,路上行人复杂的思想感情。诗中的细雨、行人牧童等景物,构成了一幅明晰的画面。语言朴实自然、不尚雕琢,也是这首诗的一个重要特色。
失意 释都是后人安上去的。  当时具体的杜牧的心情我们谁也不能理解  只是现在这时候可能和他有相同的感受不过下面这是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解释。一直以来都很认同的这首诗与《清明》诗写得是同样一种景况,“极目无人迹”的荒村野店,与“路上行人欲断魂”也都是当时并州一带的灾情,并且是“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的战乱气氛。因为晚唐统治阶级腐败,宦官专权,阶级矛盾激化,农民义军四起,在这种人迹稀少的战乱环境,杜牧又是在细雨蒙蒙的清明节,想买一杯酒吃,却不见一个人影可以问路,幸遇牧童向他指出卖酒的村落,居然能找到好酒“汾清”,这不仅写出了当时诗人的情怀,也写出了晚唐北方农村苦难遭遇的生活缩影。杜牧在《并州道中》的尾联用“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点题,也就说明了在这种战乱、荒凉的灾难年月,遭灾的只是农民等下层劳动人民,对达官贵胄来说,还是可以沉醉高卧无动于衷的。诗作侧面流露了杜牧对当时统治阶级漠视人民疾苦的愤懑情绪。
这是我最大的努力了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
不知道还有别的需要帮助吗?有的话尽管提问呢。
如果对我的答案不满意 请追问。望采纳,谢谢!!!

3. 杜牧《清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较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杜牧《清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 杜牧的清明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情Ƅ

杜牧的《清明》诗:表达了诗人心里的落寞与深深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述清明时节的所见所闻,触景伤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原文: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的清明时节细雨纷纷扬扬到处飘洒,路上羁旅的行人每个都是落魄断魂。借问当地之人哪里有买酒浇愁的地方?牧童含笑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江南通志》记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自唐诗。
2、作品赏析:
首句交代情景、环境及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前二句交代了情景,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第三句提出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将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3、作者简介: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著有《樊川文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明

5. 杜牧的清明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一句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于是,他便向人问路了。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 ”,点明了上句诗人问路的对象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

杜牧的清明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6. 杜牧《清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主要是“清明时节

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较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7. 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江南的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冷暖空气经常在此地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纷纷细雨,寂寥萦怀,来来往往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群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容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逝者已去,生者痛断肝肠,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酒肆。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凝固成了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七言绝句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自古咏清明的诗作不算少,而至今未能见到有出其右者。

 同时诗中也唱出一个闻名千古的杏花村,而诗中所说的“杏花村”究竟在何处?今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是山西汾阳的杏花村,那里也出酒,而且出的是名酒。据记载,山西汾阳县城北15公里,有古井一口,俗称神井。古井上有一亭,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历代文人墨客,题诗刻碑,盛赞佳酿.神化传说中的“醉仙居”酒店,最为人乐道。有谓仙翁老道,衣著褴褛,三次饮酒,不付分文,巧吐芳香,清水成酒,变古井为神井。 

 江南也有一杏花村。相传杜牧任池州(今安徽省贵池县)刺史时,颇好当地名酒。年年清明,就饮城西杏花村黄姓酒肆。从此记载来看,江南杏花村的可能较大。诗中还有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什么清明时节这一带的天气总是“雨纷纷”呢?搞清楚这一点,是进一步确认杏花村究竟在何处的关键所在。  

 原因有三:

其一是江南一带冬去春来的时候,冷空气势力逐渐减弱,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北上。清明前后,冷暖空气经常在江南地区交汇,从而形成阴雨绵绵的天气。   

 其二是江南的春天,低气压非常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其三是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由于这些原因,因此清明时节下雨的天气特别多。

 无论从诗人的经历还是从全诗的意境来看,诗中的“杏花村”当指江南安徽贵池无疑了。

 最后,让我们再一遍咏唱杜牧这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清明》诗吧:

杜牧的《清明》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8. 《清明》唐 杜牧 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
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
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
“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扩展资料: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创作背景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明(唐代杜牧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