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几岁替父从军?

2024-05-14 15:30

1. 花木兰几岁替父从军?

花木兰十五替父从军。在军营十二年。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
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花木兰为何要替父从军
木兰家是军户,如果你读过北朝民歌《木兰辞》,就会知道那是因为“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北魏皇帝(可汗)发下征兵令,花木兰父亲名列其中,必须应征。
但花木兰父亲年岁已大,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如何是好?显然,可汗的这次大点兵,已经给木兰一家子带来了愁苦,所以《木兰辞》开篇写道:“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花木兰想必辗转难眠,思量了一夜,才终于想到了对策,下定了决心,“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花木兰几岁替父从军?

2. 花木兰多少岁从军?

北朝时番邦犯境,边关告急。花木兰的父亲列名征兵军帖。木兰虑及老父体弱,弟弟年幼,思之再三,决定女扮男装,冒弟弟木力之名,代父从军。木兰辞别双亲,披星戴月,快马加鞭,奔赴边关。途中,她还结识了几个朋友,全是应征入伍的战士,相伴同行。他们在接近前线时,忽闻战鼓齐鸣,杀声震天,魏军正与敌兵交战,突力子等三人夹战魏军贺元帅,木兰一马当先,杀退敌人。从此,她便得到贺元帅的赏识。戎马倥偬,十二年过去,身经百战的木兰已晋升为将军。某夜,木兰外出巡营,忽听群鸟飞鸣,她料想必是敌兵前来偷袭,惊起宿鸟。便禀告元帅,建议四面埋伏,智擒敌酋。果然,敌军中计,突力子被擒。元帅拟为木兰封官进爵,并把爱女许与将军。木兰不慕官爵,更不能与元帅之女成婚,只求赐与千里马,回故乡探亲。木兰返回桑梓,脱去战时袍,换上旧时装。朝廷册封木兰为尚书郎,元帅率领众将,抬着礼物,亲临花家,请见花木力将军。木兰出堂,相见之下,元帅惊讶不已。于是,木兰细述从军经过,元帅盛赞木兰不愧是一位巾帼英雄。


   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3年4月香玉剧社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
京剧大师梅兰芳及徐碧云、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戏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评剧名家崔连润的演出很有影响。

   常香玉:是戏曲界公认的豫剧大师。1938年获得“豫剧皇后”之誉。1948年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改建为香玉剧社。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损献“香玉剧团社号”战斗机一架。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花木兰》一剧获荣誉奖。1987年12月,她设立“香玉杯艺术奖”以奖励河南地方戏曲的优秀人才。代表作《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等。 
戏的背景是:《花木兰》是常香玉的爱人陈宪章编写的,两口子为了抗美援朝捐献一架战斗机陈宪章先写报告后又决定排一出爱国主义题材剧目巡回演出,用演出的利润买一架飞机捐献给国家,《花木兰》就是在时侯有陈宪章一边写一边改终于排演了优秀剧目《花木兰》为了捐献飞机他们的剧社在全国各地整整跑了两年,为捐献飞机整整攒了15亿人民币旧币。还不清楚去看详情《常香玉和陈宪章》
历史的背景:故事发生在1300多年以前,那时的中国正处在南北朝时期国家是四分五裂,分为梁、唐、晋、汉、周、南陈、北齐一个国家,成了大小十几个国家,军阀割据,拥兵自重,正成站立,连年争杀,老百姓苦不堪言,在山西忻州府,五台县管辖下,有一座花家峪,这里很偏僻,有几十户人家,住着一位姓花的主人叫花胡,花百露,娶妻梁氏,生两女一男,长女取名叫花木兰,次女花木会,儿子花木里,因生活所迫,参军保大周后又保了大隋,在隋文帝杨坚手下所用,在军队干了十年,战功显赫,从兵升成为军校,这时隋文帝统一中国,自立为大隋,隋的开国皇帝,大赏功臣,国家稳定太平,花胡由于战争有病回家养病,要保留军籍,一旦战争就要听从分配,回到家中长女花木兰已经14岁,次女12岁,儿子9岁了,一家5口生活小康
因某年的一天,有一恶霸,来花木兰家抢劫,在这紧急关头,幸遇风尘3侠红拂女107岁搭救......后来红拂女收花木兰为徒,花木兰学徒5年,红拂女赠给其一匹胭脂红宝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头戴天王盔,身披太岁铠和战袍并传授绝技,女扮男装......
隋文帝病重后杨广篡位,弑父震兄,图嫂欺娘戏妹,他所做的一切事情,逼反了了南洋侯武文周,18路反王64路燕臣72家英雄好汉,混世魔王程咬金在瓦岗领众好汉举旗造反等内忧外患,突厥国趁机侵犯,占地240里36个城镇,杨广找宇文化及商量,让开国公罗洪姚为兵马大元帅,前部正印,都先锋,含情报太平侯,让两位老将帅老弱病残5万去打仗,他两位发了愁,花了重金贿赂找宇文化及去商量,凡是保留军籍的都去打仗,到了忻州府后,就开始了增兵,山西陕西宁夏一带招兵,另外查底部好几万保留军籍的,其中包括花胡......
花木兰的故事就是从这开始的......
父亲年老体迈多病,花木兰因是女的不能从军,就用他师父教他的绝技女扮男装,用他弟弟的名字花木里充军,校军场比武,因她是女的,能当上先锋官就可以一个人帐篷居住,各方面都很方便,争当先锋官,因官场黑暗,行贿受贿,没当成,因武艺高强,罗洪姚同韩青豹商议,却让其在老侯爷帐下当马童,她历经千辛万苦,东挡西杀,平山贼收降将说服山贼起义从军,历经磨难立下赫赫战功收复失地,历时数年,让突厥国王巴里山顿认罪投降。
花木兰正准备班师回朝,谁知京城也出事了,昏君杨广死在扬州,中原也发生变化,隋灭唐初,李渊以取代江山社稷,花木兰也只好在原地听侯消息,转过年来唐高宗李渊,奖赏攻打突厥的功臣,让他们都改成唐军,胜利班师,帮助花木兰的军人按功行赏,加封官职,花木兰也被封为定户侯之职,花木兰衣锦还乡,回到花家峪,满朝文武前来祝贺,没想到其脱去戎装,换成女儿装,等他一出现众人目瞪口呆,原来他是女的,女扮男装10年,其师傅红拂女,从中为媒,让刘仁同其结婚成为夫妇,成就百年之好,这是举国上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就是花木兰替父充军十载风霜建奇功,武凤楼前封侯位,光耀赫赫留美名。还不清楚听详情见单田芳播讲的评书《花木兰》在我爱评书网。

3. 花木兰出征时年仅多少岁?

传说花木兰十八岁时,游牧民族柔然犯境,军情紧急,魏国全民征兵。木兰不忍年迈的父亲再上战场,替父从军。

唐代皇帝追封花木兰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06年。)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汗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花木兰出征时年仅多少岁?

4. 花木兰在几岁替父从军?

花木兰十五替父从军。在军营十二年。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 花木兰在几岁替父从军?

花木兰十五替父从军。在军营十二年。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兰在几岁替父从军?

6. 花木兰出征时年仅多少岁?

传说花木兰十八岁时,游牧民族柔然犯境,军情紧急,魏国全民征兵。木兰不忍年迈的父亲再上战场,替父从军。
唐代皇帝追封花木兰为“孝烈将军”。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06年。)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汗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7. 花木兰在几岁替父从军?

花木兰十五替父从军。在军营十二年。\x0d\x0a\x0d\x0a花木兰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里居、出生年代,仍然传说纷坛,莫衷一是。 \x0d\x0a\x0d\x0a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声猿传奇》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x0d\x0a\x0d\x0a至于出生年代,姚莹在《康輶纪行》中说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人;宋翔凤的《过庭禄》中则说她是隋恭帝时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则说她是唐初人,比较起来北魏时人的说法比较可靠。 \x0d\x0a\x0d\x0a说到籍贯里居,姚莹以为她是凉州人,河北省《完县志》说她是完县人,《大清一统志》说她是颖州谯郡东魏村人,还有人说她是宋州人或黄州人,河南省《商丘县志》则说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县志》的说法比较合理。 \x0d\x0a\x0d\x0a然而不管怎么说,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x0d\x0a\x0d\x0a确实,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的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诗是这样写的: \x0d\x0a\x0d\x0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x0d\x0a\x0d\x0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x0d\x0a\x0d\x0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x0d\x0a\x0d\x0a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x0d\x0a\x0d\x0a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x0d\x0a\x0d\x0a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花木兰在几岁替父从军?

8. 花木兰出征时年仅多少岁?

传说花木兰十八岁时,游牧民族柔然犯境,军情紧急,魏国全民征兵。木兰不忍年迈的父亲再上战场,替父从军。
唐代皇帝追封花木兰为“孝烈将军”。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06年。)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北魏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线。但是木兰的父亲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无法上战场,家中弟弟年龄尚幼,所以,木兰决定替父从军,从此开始了她长达十几年的军旅生活。去边关打仗,对于很多男子来说都是艰苦的事情,而木兰既要隐瞒身份,又要与伙伴们一起杀敌,这就比一般从军的人更加艰难!可喜的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数十年后凯旋回家。
现河南虞城仍建有木兰祠,祠中设木兰像,并幸存两块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二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当地的各种民间传说和歌谣中也留有木兰从军的故事。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今商丘市虞城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据碑文、《归德府志》和唐朝以来的有关文献分析,花木兰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兰,生于北周,死于隋代。故里在虞城营郭北魏庄(今废)。北周时可汗募兵,本是木兰父被征招,但他年老体弱,难以应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兰胞弟又年轻。无奈,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十二年,屡立战功。自边防归来时,北周已亡,拜见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为尚书,她坚辞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换上旧时衣裳,又现女儿真面目。后朝廷闻之,召她人京,欲纳她为妃,木兰以死拒之。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