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农业研究》是什么性质,合法吗?影响如何?

2024-05-18 22:01

1. 《亚洲农业研究》是什么性质,合法吗?影响如何?

  《亚洲农业研究》(Asian AgriculturalResearch, ASAR)是一份由普罗维登斯美中文化出版的学术杂志,于2009年6月创办。杂志的编委和编辑来自于北美、亚洲、和欧洲等多国的专家和学者。ASAR严格按照国际期刊的运作模式进行运行,实行双向匿名评审。杂志的内容十分具有特色,注重于亚洲地区农业各个方面的研究,尽量用较少的篇幅向读者传递最大的信息。国际刊号:ISSN 1943-9903,是合法的出版刊物。
  《亚洲农业研究》创办的目的是"推动人类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肃清阻碍人类进步的落后方式"(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griculturalproductivity and root up stale modes hindering humanprogress)。这句话一直被当作刊物的灵魂。21世纪以来,随着亚洲经济的崛起以及人们对农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普遍关注,《亚洲农业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来自农业研究和专业群体的人士。迄今,许多国家图书馆,各类机构及公司在订阅该刊。
  致力于为农业专家和政府决策者提供有关新近农业研究成果的论文,评价农业政策,以及为涉农研究者、教育者提供具有洞察力的读本。ASAR编辑们期望其杂志可以把当前农业研究课题传播到学术圈之外的公共部门和农业学术界。

《亚洲农业研究》是什么性质,合法吗?影响如何?

2. 问下,你在《亚洲农业研究》发过论文吗?这个刊物怎么样?版面费贵吗?

《亚洲农业研究》是国外的农业期刊,以前我发表过。在外文期刊中,版面费不怎么贵。好像对文章的英文表达要求蛮高的。

3. 亚洲农业研究(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是不是EI检索呢?

好像不行

希望对你能有所帮助。

亚洲农业研究(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是不是EI检索呢?

4. 《亚洲农业研究》是什么级别的刊物

在中文核心之上,具体要看贵校人事处认定。

5. 请教你:《亚洲农业研究》和《安徽农业科学》的结果?

请问0551-5148112是《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的联系电话吗?
asianar@163.com是《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的联系邮箱吗?
通过asianar@163.com邮箱发的:
致XXXX老师:
您投往《XXX》上的论文《XXXXXXX》(文章编号: AARX1938), 被筛选出。经专家评审, 该文颇有价值。如您同意发表后, 我们拟在《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上近期英文发表, 以期让您的学术成果在世界农业研究领域内传播。
详细信息请查阅附件。谢谢!
这样的邮件可以相信吗?

请教你:《亚洲农业研究》和《安徽农业科学》的结果?

6. 亚洲农业研究的定位

《亚洲农业研究》读者定位为农业研究学者,涉农专家和政府机构农业决策人员。杂志认为自己的读者都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对很多农业名词,专业术语不做解释,比如“微笑曲线”、“柠檬效应”。《亚洲农业研究》主要关注农业经济,土地科学,资源环境,农业生态方面的研究,但是有时也会有针对农业科技和农业教育的研究报道。

7. 亚洲农业研究 影响因子是多少

《亚洲农业研究》 属于外刊,未统计影响因子。
刊名: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亚洲农业研究(英文版)
主办:  吴楚(美中)科技文化传媒公司
周期:  月刊
出版地:美国
语种:  英文;
开本:  16开
ISSN: 1943-9903
创刊时间:2009

亚洲农业研究 影响因子是多少

8. 华中农业大学卖菌种是不是骗子

华中农大没有菌种生产机构。都是挂靠的人在卖。
华中农业大学应用真菌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由我国著名真菌学家杨新美教授创办,是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中最早成立、唯一的的应用真菌(食用菌、药用菌)专业研究机构。研究所下设遗传育种、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保鲜与贮藏加工、发酵工程等多个研究室和菌种实验中心、菌种保藏中心等机构,是农业部农业微生物生物产品质量检测监测中心(武汉)、湖北省食用菌研究所和湖北省食用菌协会的挂靠单位,于2007年由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立了“湖北省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所现任所长边银丙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所以来,研究所先后主持国家及省级各类食用菌科研项目30余项,其中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2000年以来,又有一批产品加工、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新技术开发的科技成果通过鉴定或获得科技进步奖。自主选育的食用菌优良品种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优质菌种销往全国各地,开发的新型食用菌栽培模式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研究所在开展食用菌种质资源评价、遗传育种、栽培技术、病虫防治、保鲜加工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技术储备,在全国食用菌行业属领先水平。研究所现有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博士生和硕士生45名,工程技术人员6人,至1994年以来已为我国培养了毕业博士生5名、硕士生55名,为我国应用真菌事业的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后备人才。近年来,该所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食用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并将承办2008年第四届“中国菌物学会学术研讨会”。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